Wilson病中医证候文献分析

合集下载

wilson病

wilson病

wilson病即肝豆状核变性肝豆状核变性,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本病导致铜代谢障碍。

简介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病,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由Wilson首先报道和描述,是一种遗传性铜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的脑部变性疾病。

临床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椎体外系症状、肝硬化、精神症状、肾功能损害及角膜色素环K-F环。

病因本病铜代谢障碍的具体表现有:血清总铜量和铜蓝蛋白减少而疏松结合部分的铜量增多,肝脏排泄铜到胆汁的量减少,尿铜排泄量增加,许多器官和组织中有过量的铜沉积尤以肝、脑、角膜、肾等处为明显。

过度沉积的铜可损害这些器官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而致病。

机制铜作为辅基参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合成。

正常人从肠道吸收入血的铜大部分先与白蛋白疏松结合,然后进入肝细胞。

在肝细胞中,铜经P型铜转运ATP酶转运到Golgi体,再与α2球蛋白牢固结合成铜蓝蛋白,然后分泌到血液中。

循环中的铜90%-95%结合在铜蓝蛋白上。

70%的铜蓝蛋白存在于血浆中,其余部分存在组织中。

多余的铜主要以铜蓝蛋白的形式从胆汁排出体外。

此病患者由于P型铜转运ATP酶缺陷,造成肝细胞不能将铜转运到Golgi体合成铜蓝蛋白,过量铜在肝细胞聚集造成肝细胞坏死,其所含的铜进入血液,然后沉积在脑、肾、角膜等肝外组织而致病。

症状本病大多在10~25岁间出现症状,男稍多于女,同胞中常有同病患者。

一般病起缓渐,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主要症状为:一、神经系统症状:常以细微的震颤、轻微的言语不清或动作缓慢为其首发症状,以后逐渐加重并相继出现新的症状。

典型者以锥体外系症状为主,表现为四肢肌张力强直性增高,运动缓慢,面具样脸,语言低沉含糊,流涎,咀嚼和吞咽常有困难。

垂体腺瘤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垂体腺瘤中医证候特征分析

垂体腺瘤中医证候特征分析施扬;张喆;张秋娟【摘要】[目的]研究垂体腺瘤的中医证候特点.[方法]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200例垂体腺瘤患者进行调查,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证候特点.[结果]垂体腺瘤以痰湿内阻型最多见.在无功能型垂体瘤患者中,以痰湿内阻证患者为主(88.5%);泌乳素(PRL)型垂体腺瘤患者中,脾肾阳虚证患者为主(41.4%);生长激素(GH)型垂体腺瘤患者以痰湿内阻证为主(92.0%);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型垂体腺瘤为主(71.4%);促甲状腺激素(TSH)型垂体腺瘤患者主要表现为肝肾阴虚证,占100%.200例垂体腺瘤患者中,表现最多的临床症状为月经失调或性功能改变,占85.5%.[结论]垂体腺瘤以痰湿内阻型最多见,其主要病机为痰瘀互结.【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8)012【总页数】4页(P1393-1396)【关键词】垂体腺瘤;痰湿内阻;辨证分型;中医证候;流行病学【作者】施扬;张喆;张秋娟【作者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73垂体腺瘤是一种特殊的颅内肿瘤,既有肿瘤的性质,也有内分泌性质。

垂体腺瘤过量分泌垂体激素,产生一系列代谢紊乱和脏器损害(如肢端肥大症、闭经-乳溢-不育症、库欣综合征等);肿瘤压迫使其它垂体激素低下,可引起相应的靶腺功能低下(如继发性甲减、尿崩症等);肿瘤压迫鞍区结构,可导致相应功能严重障碍(多见头痛、视力视野改变、三叉神经痛、面部麻木等)[1]。

现代医学对垂体腺瘤的治疗主要有手术、放疗及药物。

而手术及放疗可能损伤正常脑组织,且术后可能复发;溴隐亭等药物治疗临床疗效有限,且长期服用副作用多,停药后反弹现象普遍,故求治于中医者益众[2-8]。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

目前用于治疗Wilson病的药物包括青霉胺、曲恩汀、四硫钼酸铵及锌剂等。

Wilson 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青霉胺青霉胺是第一个用于治疗WD 药物,经大量研究证实疗效确切。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用,常用剂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给药。

饭前1小时服用。

肝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多在用药后2~6 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

维持治疗1年以上,病情趋于稳定。

一般用肝功能及24h尿酮监测疗效,肝生化改善、尿酮维持于200~500μg/24h,考虑病情稳定可减量或间歇用药。

用药期间需警惕其副作用: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等,多出现在用药后1~3 周。

若出现明显骨髓抑制、肾毒性、狼疮样综合征等需立即药物调整。

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患者药物治疗改善较慢,多需要用药3年左右症状才能有效改善,有报道认为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人群中,有部分不能耐受而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不推荐用于治疗脑病为主的WD。

曲恩汀曲恩汀是一种螯合剂,作用与青霉胺相似,促进尿铜排泄。

其标准剂量为900~2700 mg/d,分2~3次给药,维持治疗剂量为900~1500 mg/d,餐前1小时或餐后3小时给药。

曲恩汀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的Wilson病患者,也可作为初治时即存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由青霉胺引起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可通过替换为曲恩汀继续治疗而解决,且在后续维持治疗中这些不良反应不会再次发作。

曲恩汀同时也是铁螯合剂,故切忌与铁剂联合给药,以免产生具有毒性的复合物。

Wilson病血清游离铜检测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进展

Wilson病血清游离铜检测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进展

[25]卢清龙,赵萍,侯运辉,等.百草枯中毒患者入院时血钾水平与血浆中百草枯浓度的相关性[J].职业与健康,2014,30(7):996G997.[26]栾春业,孙斌,庄福聚,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肺组织中百草枯质量浓度[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5,20(3):174G176.(收稿日期:2017G11G15㊀修回日期:2018G02G16)综㊀㊀述W i l s o n病血清游离铜检测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进展∗孙长龙1综述,程㊀楠2,胡纪源3ә审校(1.安徽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合肥230000;2.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00;3.安徽中医药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合肥230000)㊀㊀摘㊀要: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隐性遗传铜代谢障碍所致的结节性肝硬化和大脑基底神经节神经细胞变性坏死为主的变性疾病.血清游离铜的增多可能是部分患者在驱铜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加重的重要因素,然而游离铜是以离子状态存在于血清中且含量相对较低,如何将血清中的游离铜进行可靠分离并精确测定,目前还没有成熟的方法.本文拟对血清游离铜检测的临床意义㊁血清游离铜测定前样品的处理及检测技术方面进行总结阐述.关键词:W i l l s o n病;㊀血清游离铜;㊀检测方法;㊀临床意义D O I:10.3969/j.i s s n.1673G4130.2018.14.026中图法分类号:R446.1文章编号:1673G4130(2018)14G1756G04文献标识码:A㊀㊀肝豆状核变性(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谢障碍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A T P7B基因突变导致铜蓝蛋白(C P)和铜结合障碍,引起肝㊁脑㊁肾等脏器铜过量沉积而致病[1].WD是少数可以治疗的神经遗传病之一,临床以肝硬化㊁神经/精神症状㊁肾损害及角膜KGF环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危及生命[2].铜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之一,在机体的生长发育㊁代谢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3].铜在人体血液中主要以结合铜和游离铜2种形式存在,其中约有95%的铜主要以结合状态存在,大部分(约50%)与β球蛋白结合,其次与α球蛋白(约25%)和γ球蛋白(约25%)结合,这些与球蛋白较牢固结合形成的C P具有多酚氧化酶作用,而以β球蛋白铜复合物效能最大,它们不能直接与二乙二硫氨甲酸钠起反应,称间接反应铜,即C P结合铜,简称结合铜.而血液中极少量的铜与清蛋白及其他肽内物质形成疏松结合物,可以分离成离子状态铜,直接与二乙二硫氨甲酸钠起反应,称直接反应铜,或称非C P结合铜,亦即游离铜[4].目前临床测定的血清铜实际上是结合铜和游离铜的总和.近年不少学者认为,游离铜与WD患者的诊断㊁治疗及其预后更加密切相关,下文对WD游离铜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的进展进行综述.1㊀WD患者血清游离铜检测的临床意义㊀㊀WD患者由于遗传缺陷导致铜排出障碍,由于铜不断沉积到组织中,临床通常检测到血清总铜降低,但游离铜增高往往被忽视.现在的观点认为,组织和肝脏内与C P或其他伴侣蛋白结合的结合铜常无毒性,导致WD的发病机制不仅仅是铜离子在体内的沉积,且与增高的游离铜的毒性作用有关[5].1.1㊀血清游离铜增高的临床意义㊀国外有学者研究也发现,铜是否对细胞产生有害的影响与血清中游离铜的水平有关[6].国内张永红等[7]研究发现,暴发型肝衰竭WD血清铜大于非暴发型肝衰竭WD和重型肝炎;当血清游离铜>0.4m g/L时,患者病死率高,其原因可能是肝细胞破坏,大量游离铜入血;游离铜水平明显升高可能预示着肝衰竭的发生.此外,不少学者发现在使用重金属络合剂如青霉胺等药物的驱铜过程中,部分WD患者可能出现神经损害症状加重,他们认为可能与患者体内游离铜的水平升高和重新分布有关.R A N J A N等[8]报道有4例患者在经过青霉胺驱铜治疗后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情况,颅脑核磁共振(M R I)白质㊁丘脑㊁脑桥等部位出现新的病灶,这些新病灶的产生及神经系统症状的加重与自由铜的氧化应激相关.周香雪等[9]研究也发现,WD 患者在金属螯合剂排铜治疗过程中,部分患者会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加重,而这些患者大部分都监测到了游离铜水平的升高;同时还发现,游离铜水平的升高出现在神经系统症状加重之前,因此在金属螫合剂排铜治疗过程中如果血清游离铜水平明显升高,预示神经症状可能加重.1.2㊀血清游离铜可作为WD治疗方案选择和疗效判6571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7月第39卷第14期㊀I n t J L a bM e d,J u l y2018,V o l.39,N o.14∗基金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608085MH171).ә㊀通信作者,EGm a i l:h u_j i y u a n@163.c o m.㊀㊀本文引用格式:孙长龙,程楠,胡纪源.W i l s o n病血清游离铜检测的临床意义及检测方法进展[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4):1756G1759.定的评估指标㊀目前针对WD的治疗主要是驱铜㊁低铜饮食㊁对症治疗及康复治疗等,常可取得很好的疗效.目前尿铜检测是WD的诊断和疗效判定的重要指标之一[10],但该指标与患者尿量㊁药物剂量㊁用药疗程及尿液标本的留取等多种影响因素有关,特别是部分神经系统症状较重的反复治疗的患者尿排铜虽然不高,但神经系统症状较重,这种情况下很难准确判断是WD患者体内铜水平下降,或是对排铜药物的敏感性下降,还是药物剂量不足,故临床需要一种能更直接反映体内铜水平的指标.有学者认为,WD的治疗目标是短期内尽量多的去除体内游离铜,即将血清游离铜降低作为治疗的目标.W E I S N E R等[11]的研究报道显示,WD患者使用青霉胺治疗,血清铜下降的时间多在(5.35ʃ0.94)个月,之后血清铜将保持在一个低值.应用D M P S治疗约5个疗程后,血清铜逐渐稳定在较低水平(0.3m g/L左右)[12].锌制剂长期维持治疗过程中,血清铜将维持在0.2m g/L左右,可将该水平的血清铜作为排铜治疗目标.另外,可将血清铜与尿铜结合作为治疗的判断指标[13].在排铜治疗过程中,如果尿铜和血清游离铜水平均减低时,提示体内铜已经不多;当尿铜水平低,血清游离铜高时,提示治疗不足,应增加排铜药物剂量.此外,有学者认为WD极容易被误诊㊁漏诊.国内有研究报道,WD误诊率竟达45%以上,尤其有部分血清C P水平测定在正常范围或者偏低的W D患者更易被误诊[14].有研究发现,在W D的所有诊断指标中,血清游离铜诊断W D的灵敏度虽然只有59.6%,但特异度最高,可达100.0%[9].刘远煌等[12]也发现,在W D的诊断指标中,非C P结合铜的诊断效率与肝铜相符且是诊断效率最高的无创性指标.2㊀血清游离铜的检测㊀㊀目前对游离铜的临床检测技术尚不成熟,现阶段需要分为2个步骤,即样品的前处理和检测[15].样品的前处理一方面可以减少血清中其他微量元素和有机化合物的干扰,另一方面可以提取㊁净化和浓缩被测元素,使得后续测定简便㊁准确.然而人体血清游离铜的水平极低,除了选择合适前处理方法,对微量铜检测的设备和方法也是影响结果精确的关键.2.1㊀血清游离铜样品前处理2.1.1㊀蛋白沉淀法㊀蛋白沉淀法是指使用蛋白沉淀剂使血清中的蛋白沉淀,与C P稳定结合的铜随蛋白进入沉淀中,非结合状态的铜留在上清液中,再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检测的一种前处理方法.胡军等[16]利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中不同化学形态的铜㊁铁㊁锌的研究中发现,60%乙醇在低温(4ħ)时蛋白沉淀完全,而且温和,对结合元素影响小.方拴锋等[17]也发现该方法具有操作简单㊁价格便宜㊁可重复性好等优点;但是蛋白沉淀法去除C P等蛋白结合铜的影响因素较多,结果不稳定,离散系数较大,故应用此种方法不一定能得出稳定可靠的结果.2.1.2㊀超滤法㊀超滤法是指使用不同孔径的超滤膜对样品直接分离的一种方法.M C M I L L I N等[18]使用30ˑ103孔径大小的超滤膜对WD患者血清样品进行分离,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进行检测,结果发现超滤法具有灵敏㊁快速㊁高通量等优点.因此,认为该方法对于分离水平较低的血清游离铜可能是可靠的.然而超滤法存在超滤膜价格昂贵㊁分离条件要求高㊁易污染等缺点.2.1.3㊀固相萃取分离法㊀固相萃取分离法是指将蛋白质吸收在一种塑料聚合物表面,再通过固相萃取分离后测定游离金属离子水平的一种方法[19].B O H RGE R等[20]通过固相萃取法分离了血清游离铜和蛋白结合铜,并与超滤法进行比较,发现该方法具有需求样本量少㊁准确度更高的优点.可是固相萃取分离法与其他方法相比较,具有对分离条件要求更高,操作步骤更复杂等缺点.2.2㊀血清游离铜的检测技术2.2.1㊀公式计算法㊀目前国内应用较多的仍是公式计算法.周香雪等[9]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火焰法检测血清总铜,然后根据公式计算血清游离铜,公式如下:血清游离铜(m g/L)=血清铜(m g/L)-C P (g/L)ˑ3.15,但是这种方法测定游离铜值的准确性取决于血清铜和C P的准确㊁可靠结果.受WD发病机制等方面影响,血清铜水平可能是降低㊁正常或者升高的;故通过公式计算有可能得出负数,如P O UGJ O I S等[21]报道了血清游离铜对WD患者神经系统症状加重的影响,通过公式法计算血清游离铜,部分患者得出负值.由此可见这种方法的稳定性差,误差较大,故在临床检测中不提倡首先使用.2.2.2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㊀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指利用石墨管发热将样品原子化,进而测定的一种方法[22].国内有学者报道应用呲咯啶二硫代氨基甲酸铵(A P D C)/甲基异丁酮(M I B K)G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分析血清中游离铜㊁结合铜与总铜[23],但该方法对溶液的酸碱度要求高,且易受其他共存元素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该方法需要加入重金属络合剂A P D C才能检测,对未经治疗的WD患者可以应用,但WD治疗过程中均需要使用重金属络合剂,这些络合剂之间的相互影响无法判断,故不合适应用于正在接受治疗的WD患者.张源等[24]应用蛋白质沉淀G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血清中的非蛋白结合铜(游离铜)和锌,得出铜的检出限为1.2μg/L,回收率92.3%~104.0%;健康人血清样品中游离铜占总铜含量的分比1.0%至5.9%;WD患者血清样品中游离铜约占总铜含量的10.0%.Z H A N G等[25]报道了使用超声透析G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清中的游离铜合小分子蛋白疏松结合的铜,发现二者结合具有操作方法简单㊁重现性好,样本需要量少等优点.国外也有学者使用超滤膜(孔径20ˑ103)G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游离铜[20],虽然游离铜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被超声透析㊁超滤膜分离出,但石墨炉检测的灵敏度只有1.2μg/L,对于长期接受治疗的7571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7月第39卷第14期㊀I n t J L a bM e d,J u l y2018,V o l.39,N o.14WD患者血清游离铜水平更低的情况,石墨炉的灵敏度可能是有限的.2.2.3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I C P)质谱法是将I C P与质谱仪联合使用,对元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一种新方法,可以检测10-10g/L的样品,并且可以进行多种元素同时检测和定量分析.与传统的检测方法比较,其具有更低的检出限㊁更高灵敏度等优点[26].国外有学者应用超滤膜GI C P质谱法直接检测了小样本WD患者体内游离铜的水平,发现游离铜水平的增高与WD患者神经症状加重之间存在相关性,进一步说明了检测游离铜的必要性[27].目前国内还没有超滤膜GI C PGM S测定游离铜这方面的报道,国外报道的文献也较少,综合分析该方法有稳定㊁灵敏的优点,这可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检测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3㊀结㊀㊀语㊀㊀血清游离铜对WD患者的诊断㊁驱铜治疗方案的选择及预后的判断均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然而目前血清游离铜在临床上仍没有一种公认的检测技术,其原因是血清游离铜的分离与检测方法还不成熟,无法稳定精确的检测出血清游离铜的含量.因此,后期需要通过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寻找可靠的检测方法用于临床.参考文献[1]R A N U C C IG,P O L I S H C HU C K R,I O R I O R.W i l s o nᶄsd i se a s e:p r o s p e c t i v ed e v e l o p m e n t s t o w a r d sn e wt h e r a p i e s[J].W o r l d J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2017,23(30):5451G5456.[2]A R G U E D A SD,S T E W A R T J,H O D G K I N S O N S,e ta l.A n e u r o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o m p a r i s o no fs i b l i n g s w i t hn e u r o l o g i c a l v e r s u s h e p a t i c s y m p t o m s o fW i l s o nᶄsd i s e a s e[J].N e u r o c a s e,2015,21(2):154G161.[3]L A L I O T IV,T S U B O T A A,S A N D O V A LIV.D i s o r d e r si nh e p a t i c c o p p e r s e c r e t i o n:w i l s o nᶄs d i s e a s e a n d p l e o m o rGp h i c s y n d r o m e s[J].S e m i n L i v e rD i s,2017,37(2):175G188.[4]杨任民,韩咏竹,胡纪源,等.肝豆状核变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33G35.[5]B R E W E R GJ,T E R R Y C A,A I S E N A M,e t a l.W o r s eGn i n g o fn e u r o l o g i cs y n d r o m e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W i l s o nᶄsd i se a s ew i t hi n i t i a l p e n i c i l l a m i n et h e r a p y[J].A r c h N e uGr o l,1987,44(5):490G493.[6]C H E N D B,F E N G L,L I N X P,e ta l.P e n i c i l l a m i n e i nGc r e a s e s f r e ec o p p e ra n de n h a n c e so x id a t i v es t re s s i nt h eb r a i no ft o x ic m i l k m i c e[J].P l o s O n e,2012,7(5):e37709.[7]张永红,杨旭,罗虹雨,等.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35(1):164G166.[8]R A N J A N A,K A L I T AJ,K UMA R V,e t a l.M R I a n do x iGd a t i ve s t r e s sm a r k e r s i nn e u r o l o g i c a lw o r s e n i n g o fW i l s o nd i se a s ef o l l o w i ng p e n i c i l l a m i n e[J].N e u r o t o x i c o l o g y.2015,49:45G49.[9]周香雪,李洵桦,黄海威,等.血清铜及血清游离铜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及携带者的诊断及治疗监测意义[J].中华医学杂志,2011,91(39):2757G2760.[10]耿琪,曾东,秦文华,等.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尿铜及血清铜的测定对临床诊断的意义[J].中国实用医刊,2016,43(15):42G43.[11]W E I S N E RB,HA R T A R D C,D I E U C.C S FC o p p e r c o nGc e n t r a t i o n:an e w p a r a m e t e r f o rd i a g n o s i sa n d m o n i t o r i n g t h e r a p y o f W i l s o nᶄsd i s e a s e w i t hc e r e b r a l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J].JN e u r o l S c i,1987,79(1/2):229G237.[12]刘远煌,肖艳华,陈伟辉,等.非铜蓝蛋白结合铜对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价值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4,20(11):1481G1484.[13]B R E W E RGJ,A S K A R I F,D I C KRB,e t a l.T r e a t m e n t o f W i l s o nᶄsd i s e a s e w i t ht e t r a t h i o m o l y b d a t e:V.C o n t r o lo f f r e e c o p p e rb y t e t r a t h i o m o l y b d a t e a n da c o m p a r i s o nw i t h t r i e n t i n e[J].T r a n s lR e s,2009,154(2):70G77.[14]胡纪源,吕达平,王共强,等.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误诊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1,81(11):642G644.[15]袁君杰,谢幼专,韩辰,等.微波消解GI C PGM S测定动物血清和组织器官中的微量银元素[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4,34(9):2533G2537.[16]胡军,常耀明,高双斌,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中不同化学形态的铜㊁铁㊁锌[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8,28(3):700G703.[17]方拴锋,张煜,张赟,等.肝豆状核变性患儿血清铜代谢与肝肾功能状态的关系[J].肝脏,2017,22(8):736G738.[18]M C M I L L I NGA,T R A V I S J J,HU N TJW.D i r e c tm e a sGu r e m e n to ff r e ec o p p e r i ns e r u m o r p l a s m au l t r a f i l t r a t e [J].A mJC l i nP a t h o l,2009,131(2):160G165.[19]肖永华,李静娜,何振宇,等.固相萃取G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检测人体血清中邻苯二甲酸二(2G乙基己基)酯代谢物[J].分析科学学报,2017(4):589G592.[20]B O H R E RD,D O N A S C I M E N T O PC,R AM I R E Z A G, e t a l.C o m p a r i s o n o f u l t r a f i l t r a t i o n a n d s o l i d p h a s e e x t r a cGt i o n f o rt h es e p a r a t i o no f f r e ea n d p r o t e i nGb o u n ds e r u mC o p p e r f o r t h e W i l s o nᶄsd i s e a s ed i a g n o s i s[J].C l i nC h i mA c t a,2004,345(1/2):113G121.[21]P O U J O I SA,T R O C E L L OJM,D J E B R A N IGO U S S E D I K N, e t a l.E x c h a n g e a b l eC o p p e r:ar e f l e c t i o no ft h en e u r o l o g i c a l s e v e r i t y i n W i l s o nᶄsd i s e a s e[J].E u r JN e u r o l,2017,24(1):154G160.[22]M A H J O U BF,F E R E I D U N I R,J A H A N Z A D I,e t a l.A t o m i c a b s o r p t i o n s p e c t r o m e t r y i nw i l s o nᶄsd i s e a s ea n d i t sc o mGp a r i s o nw i t ho t h e r l a b o r a t o r y t e s t sa n d p a r a c l i n i c a l f i n dGi n g s[J].I r a n JP e d i a t r,2012,22(1):52G56.[23]王桂珍,王军,吕玲.A P D C/M I B KG石墨炉原子吸收法分析血清中游离铜㊁结合铜与总铜[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1990,19(2):118G120.[24]张源,林哲绚,李伟秋,等.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血清中非蛋白结合铜和锌[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9,29(10):2864G2866.[25]Z HA N G Y,C H E N Y,L I NZ,e t a l.U l t r a s o n i co s c i l l a t i o nd i a l y s i sGg r a p h i tef u r n a c ea t o m i ca b s o r p t i o ns p e c t r o m e t e rm e t h o d f o r d e t e r m i n a t i o no f"f r e e"c o p p e r a n de x c h a n g eGa b l e c o p p e r i n s e r u m[J].C l i nL a b,2014,60(4):543G551.[26]彭荣飞,侯建荣,黄聪.I C PGM S直接测定血清中L i㊁M g㊁C a㊁F e㊁C u和Z n[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10,20(6):8571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7月第39卷第14期㊀I n t J L a bM e d,J u l y2018,V o l.39,N o.141360G1361.[27]Z HA N GJW ,L I UJX ,H O U H M ,e t a l .E f f e c t s o f t e t r a Gt h i o m o l y b d a t e a n d p e n i c i l l a m i n e o nb r a i nh y d r o x yl r a d i c a l a n d f r e e c o p p e r l e v e l s :a m i c r o d i a l y s i ss t u d y inv i v o [J ].B i o c h e mB i o p h ysR e sC o m m u n ,2015,458(1):82G85.(收稿日期:2017G10G28㊀修回日期:2018G02G16)ә㊀通信作者,E Gm a i l :ju n h u a _p @126.c o m .㊀㊀本文引用格式:许英,王姝,彭俊华,等.肠道菌群与机体疾病及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4):1759G综㊀㊀述肠道菌群与机体疾病及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进展许㊀英1,王㊀姝1综述,彭俊华1,2ә审校(1.泰州市中医院检验科,江苏泰州225300;2.南京金域检验所实验室,南京210032)㊀㊀摘㊀要:健康人体中的肠道菌群与机体免疫状态相关,肠道菌群失衡可引发多种疾病.该文从膳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㊁肠道菌群与机体疾病㊁肠道菌群失衡与慢性肾脏疾病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关键词:肠道菌群;㊀菌群失衡;㊀慢性肾脏疾病;㊀疾病D O I :10.3969/j.i s s n .1673G4130.2018.14.027中图法分类号:R 692文章编号:1673G4130(2018)14G1759G04文献标识码:A ㊀㊀健康人体肠道内定植着数目庞大(1014个)㊁结构复杂(超过1000种细菌)的微生物群落(质量约1.5k g),它们绝大部分是正常肠道中的寄居菌,少量为外来侵入菌,这些菌属细菌㊁真菌或病毒,统称为肠道菌群.肠道菌群在营养消化吸收㊁能量供应㊁脂肪代谢㊁免疫调节㊁生物拮抗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正常情况下保持机体的营养状态和维护机体的免疫功能.近年来,有关肠道菌群的研究较多,本文就肠道菌群与机体健康㊁慢性肾脏疾病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1㊀膳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㊀㊀机体中的肠道菌群数量巨大,拥有多种生物学特性.构成人类肠道菌群90%以上的菌属门,主要为放线菌属㊁拟杆菌属㊁硬壁菌门㊁梭杆菌门㊁蛋白菌属㊁疣微细菌属㊁无壁细菌门等.肠道菌群通过合成微生素㊁转化胆汁酸㊁发酵非消化性碳水化合物获取能量等方式在建立和调节机体免疫系统㊁改善机体条件病原体的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肠道菌群作为一个 功能器官 存在于机体中[1].1.1㊀膳食影响肠道菌群㊀肠道菌群通过特异性的酶代谢难消化碳水化合物(R S ),使机体获得更多的能量,从而产生很多有益于机体的代谢产物.通过膳食可以快速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及相互间的比例,富含植物来源的R S 在肠道消化后,可增加机体中短链脂肪酸(S C F A s)的含量,特别是醋酸盐㊁丙酸盐㊁丁酸盐的水解产物在维持机体健康与炎症中起关键作用[2].T H O R B U R N 等[3]用富含R S 的食物喂养小鼠3周,结果发现这些小鼠比正常食物喂养或不含膳食纤维食物喂养小鼠更能对抗过敏性呼吸道疾病,作者认为其保护作用来源于高R S 食物喂养小鼠后,小鼠肠道菌群中的菌种属更丰富㊁血中醋酸盐水平增高.进一步研究发现,经高R S 食物或含醋酸盐的饮水喂养的小鼠,其小鼠怀孕后生下的后代小鼠,成年后也不会发生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在肠道经细菌发酵,可产生多种生物因子,有些对肠道有害,如未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在肠道酵解产生甲烷及短链脂肪酸,未消化的蛋白质在肠道酵解产生潜在的有毒产物,如氨㊁含硫化物㊁吲哚㊁酚等[4].西方社会进食含高热量㊁高脂肪㊁高碳水化合物㊁低R S 的膳食,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机体自我动态平衡也发生改变[5].一项调查研究发现,非洲儿童进食富含膳食纤维㊁低脂肪的食物,其肠道菌群谱中呈多形杆状菌,肠道菌群中包含数量丰富的能消化膳食纤维㊁产生短链脂肪酸的普雷沃菌属和X y l a n i b a c t e 菌属等,但几乎没有硬壁菌属细菌.欧洲儿童进食高热量㊁高脂肪㊁低纤维食物,其肠道菌群中富含肠杆菌属细菌,特别是志贺菌和埃希菌属较多,肠道菌群中消化纤维的细菌几乎不存在.这些肠道菌群的变化导致非洲儿童哮喘㊁炎症的发病率低于欧洲儿童[5].生活在非洲的美国人肠道菌群中富含多形杆状菌㊁能消化糖的细菌数量减少[6].S C F A s 来源于食物中R S ,S C F A s 经肠道菌群代谢产生,主要有乙酸㊁丙酸和丁酸等.S C F A 在肠道内能发挥平衡电解质㊁抗炎症㊁抗病原微生物㊁改善肠道功能和抗肿瘤等多种作用.S C F A s 是供给肠道上皮细胞营养的一种主要来源物,它促进T 淋巴细胞的分化,调节T 淋巴细胞的功能和肠道功能,因此,S C F A s也是一种肠道动态平衡的调节因子[7].1.2㊀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㊀正常肠道中的寄居菌可以通过促进淋巴样组织成熟,维持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的平衡,保证肠道的屏障功能.正常肠道中的寄居菌还可以促进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更新,促进黏膜形成,这些寄居菌也称之为益生菌.益生菌在体外可经过人工合成,批量生产,制成微生态制剂,现已用于肠9571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年7月第39卷第14期㊀I n t J L a bM e d ,J u l y 2018,V o l .39,N o .14。

关于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等术语规范化_Standardization_of_T

关于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等术语规范化_Standardization_of_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1, 10(6), 762-766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21 in Hans. /journal/tcm https:///10.12677/tcm.2021.106105关于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 临床表现等术语规范化王志国,李思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规范标准中心,北京收稿日期:2021年9月27日;录用日期:2021年11月1日;发布日期:2021年11月8日摘要 目的:促进中医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等术语分类规范化。

方法:通过文献研究,明确上述术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给出作者相应的建议。

结果:症状术语最为混乱,症状、体征未严加区分,尚无症状、体征术语标准等。

结论:规范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达成共识,养成习惯,坚持遵守。

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这几个术语的内涵有一些共性,就是都与疾病有关,用于描述、记载或诊断疾病,但临床上存在使用混乱,界限不清的问题。

虽然内容完整准确是学术成果的基础,但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内容分类的规范,名词术语的统一也成为必然,这有利于查询和检索。

本文的目的就是明确以上术语的内涵,推动术语分类规范化。

关键词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规范化Standardization of TCM Terms Such as Disease Names, Syndromes, Symptoms, Signs, Sympto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Zhiguo Wang, Siting LiStandard Center of Institute of Clinical Basic Medicine of Chinese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Received: Sep. 27th , 2021; accepted: Nov. 1st , 2021; published: Nov. 8th , 2021AbstractObjective: To promote the classific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TCM terms such as disease names,王志国,李思婷syndromes, symptoms, signs, sympto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Methods: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bove terms were clarifi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were given. Results: Symptom terminology is the most confusing, symptoms and signs are not strictly distinguished, and there is no standard of symptom and sign terminology. Conclusion: Standardization is a long-term process, and it is necessary to reach con-sensus, form habits and adhere to them. The connotations of the terms disease name, syndrome, symptoms, signs, symptom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have some commonalities, that is, they are all related to diseases and used to describe, record or diagnose diseases, bu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clinical use, such as confusion and unclear boundaries. Although the integrity and accuracy of content are the academic foundation,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ag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content classification and the unification of terminology have become inevitable, which is beneficial to query and retrieval.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the above terms and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terminology classification.KeywordsDisease Name, Syndrome, Symptom, Signs, Disease Statu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Normalize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病名、证候、症状、体征、病状、临床表现这几个术语的内涵有一些共性,就是都与疾病有关,用于描述、记载或诊断疾病,但临床上存在使用混乱,界限不清的问题。

基于中医文献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

基于中医文献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

基于中医文献分析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用药规律∗吴成态1,杨杰1,吴文静2,王小琴2△1湖北中医药大学,湖北武汉430061;2湖北省中医院[摘要]目的:通过文献挖掘中医药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EDN)的用药规律。

方法:系统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维普等数据库建库至今的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治疗EDN的中药复方并建立数据库,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通过检索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文献含中药复方134首,中药171味,药物类别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收涩药为主。

核心单味药为黄芪、丹参、茯苓、山萸肉等,性味多属甘、苦、寒,归经以肝、肺、脾胃、肾经为主。

对高频药物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2个主要组合。

结论:中医药治疗EDN重用益气滋阴固肾、活血化瘀及清热利湿类药物,性味多属甘、苦、寒,常用药为黄芪、丹参、茯苓、山萸肉、山药等。

[关键词]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药;用药规律;文献分析[中图分类号]R58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9600(2021)05-0099-04Analysis of Medication Rules of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 Based on TCM LiteratureWU Chengtai1,YANG Jie1,WU Wenjing2,WANG Xiaoqin2△1Hube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Wuhan430061,China;2Hubei Provincial Hospital of TCMAbst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dication rules of TCM therapy for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DN) through literature mining.Methods:The related papers were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from CNKI,Wanfang,VIP and others,according to the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herbal compounds of treating early DN were selected to establish the database,statistically analyzed using SPSS20.0software.Results:All134herbal prescriptions and 171kinds of herbs contained in the literature which met the standards were selected through searching,the drugs were mainly of tonifying,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blood stasis,heat-clearing,promoting diuresis and clearing dampness and inducing astringency.The core single drug is Huangqi(Radix Astragali), Danshen(Danshen Root),Fuling(Indian Buead),fructus corni and others,of sweet,bitter and cold flavors mostly, entering the meridians of liver,lung,spleen and stomach,kidney.Cluster analysis of high frequency drugs obtained two main combinations.Conclusion:TCM therapy for early DN employs the drugs of replenishing Qi, nourishing Yin,strengthening kidney,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and removing stasis,clearing heat and dampness,their nature and taste are mostly sweet,bitter and cold,the commonly used drugs are Huangqi, Danshen,Fuling,fructus corni,Chinese yam,etc.Keywords early diabetic nephropathy;TCM;medication rule;literature analysis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1]。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ilson病Wilson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1912年Wilson报道的一种新的疾病。

因患者主要表现为粗大结节性肝硬化,并伴有进行性神经症状,故命名为肝豆状核变性症。

1953年,Beam等提出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见于在血缘通婚率高的地区或社区。

人群中基因频率(杂合子携带者)为1/200~1/400,患病率约为5/100万,发病大多于10~30岁间,年龄最小的为4岁,最大的为59岁,20%~40%患者有家族史。

HLD在我国神经遗传病中居第二位,达10.14%。

我国1949~1986年间报道的本病约有1200人,以青少年多见,初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的约占该病总数的61.7%~95%,男女比为2.3﹕1。

广东顺德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汉族此病的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华东地区杂合子频率为1/200,患病率不低于1/20万。

1.病因HLD为慢性内源性铜中毒,表现为铜在肝脏大量蓄积,其铜含量可超过正常人的10倍。

患者脑、肾和眼内都可能出现铜的异常蓄积,而血清铜和血浆铜蓝蛋白浓度降低。

现已否定了小肠吸收铜过多引起体内铜蓄积的病因学说。

由于HLD患者肝组织内分离出来的金属硫蛋白的含量比对照高出10倍,而怀疑MT与铜离子的牢固结合,阻碍了肝内脱辅基铜蓝蛋白与铜的结合。

但动物实验发现,敲除MT基因的小鼠体内铜代谢无明显异常。

据认为,HLD的病因可能是由于病人体内缺乏。

球蛋白,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不能与铜形成血浆铜蓝蛋白,在血浆内呈游离状态的铜增加,易进入组织沉积下来,引起以肝、脑为主的全身病变。

另一方面,胆汁中铜排泄障碍,造成铜在肝细胞内大量增加,肝铜达饱和以后铜从肝脏释放至血中,致使血中与白蛋白或其他蛋白结合的铜含量增加。

铜由血循环再转移到体内各种组织中,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

症状、证候及证型概念混淆探讨

症状、证候及证型概念混淆探讨

症状、证候及证型概念混淆探讨杨光芳【摘要】症状、证候和证型均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但在中医文献里,这些概念混淆不清.为了便于中医的国际化传播,对症状、证候及证型进行了分析与界定,同时与英文中的西医病证进行了区分.【期刊名称】《亚太传统医药》【年(卷),期】2010(006)005【总页数】3页(P9-11)【关键词】中医国际化;症状;证候;证型;概念混淆【作者】杨光芳【作者单位】加拿大PCU中医学院,加拿大卑诗【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中医学是有数千年历史的东方医学,它以其独特的理论,完善的体系,简单而朴素的诊疗技术和显著的临床疗效盛行于中国及东南亚地区。

随着西方医学逐渐陷入机械思维模式,它的理论体系的局限性和临床治疗的毒副性越来越备受关注。

在这样的情况下,海外民众开始认识到中医存在的优势。

目前,接纳中医的世界性热潮正在兴起,中医学的现代化、国际化及中西医并用互补,势必成为世界医学发展的趋势。

然而,对于习惯于西医诊治的国外民众而言,中医学显得非常神秘。

多数人认为,中医学理论深奥难懂。

某些中医术语缺乏明确的定义。

本文试图对中医诊断学里的症状、证候及证型概念混淆情形进行分析,旨在提出本人对这些概念的看法。

症状、证候和证型均是中医诊断学中最常用的概念。

目前,无论在中医文献里还是在中医教科书里,它们的概念模糊不清,甚至混乱不齐。

也许这种欠规范化的术语对国内中医界无大碍事,因为国人有深厚文化底蕴,概念不清不至于影响对中医的理解。

但是对于国外中医教育者来说,就很难把模糊不清的概念翻译成清晰明了的外文。

众所周知,中医在国外传播本来就遇有阻力,如果加上中医学本身某些术语模糊不清,就会造成中医在国外传播的困难。

因此,正确界定症状、证候及证型的概念,不仅是中医诊断学术语和概念规范化的需要,而且是弘扬中医,促进中医向世界传播的需要。

1 症状与证候的模糊在早期的中医经典中,没有使用“症状”一词。

中医文献或书籍上多数用“证”来表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