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历史 第3课《远古的传说》导学案

七上历史 第3课《远古的传说》导学案
七上历史 第3课《远古的传说》导学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复习导入,出示目标(5分钟)

1、导入:

(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____________”。使用

磨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______________”。

(2)北方原始农耕文化的代表是_______________,房屋类型

是______________;南方原始农耕文化代表是_______________,

房屋类型是_______________。

1、【学习目标】

(1)、知道黄帝、炎帝的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2)、理解谁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掌握人文初始是谁。

(3)、由于自然环境的不同,古代中国的地域文化各具风采,最

终构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可见中华文化是由各地先

民共同创造的。

二、围标设疑,自主探究(15分钟)

1、炎黄部落联盟与一个以为首领的东方部落大战于

之野,最后_________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因此,后人

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

以自称。

2、相传在皇帝之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次成

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当时实行__________制。

3、禹治理黄河,采用________的方法,开凿河流疏导洪水入海,

得到民众爱戴,被尊称为________.

三、合作探究,展示点评(7分钟)

1、材料一“……聪明睿智,光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

方。……”

材料二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转。创造指南车,

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1)材料一是称赞谁而写的祭文?

(2)其中“神州轩辕”指的是谁?

(3)材料二中的“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与哪个事件有关?

四、拓展升华,检测评价(18分钟)

1、为什么海内外华人要拜祭黄帝?

2、当堂检测:

(1).“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聪明睿智,光

被遐荒;建此伟业,雄立东方。”毛泽东的这篇祭文称颂的是()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禹

(2).炎帝和黄帝是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主要生活在 ( ) A.黄河流域 B.闽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长江流域(3).炎黄部落联盟打败蚩尤部落的战役地点是()A.巨鹿 B.牧野 C.半坡 D.涿鹿(4)、相传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基础的是()

A、黄帝

B、尧

C、舜

D、禹

(5)、中国台湾某旅游团到中国大陆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们应该去()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6)、海外华人常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因为(

A、华人是黄皮肤的黄种人

B、都是从大陆出去的华人

C、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部落联盟发展而来的

D、炎黄联合战胜蚩尤

(7)、下列有关黄帝、炎帝传说的表述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A、炎帝黄帝联盟生活在黄河流域

B、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共同战胜了蚩尤部落

C、这些传说对复原远古历史场景没有任何帮助

D、炎帝和黄帝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8)、不同地域的文化在漫长的岁月中相互交流,最终融合成的文化共同体的中心是()

A、华夏族

B、九夷族

C、蛮族

D、戎族

3、总结评价:

(1)、让各小组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对小组合作情况进行点评。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 要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各课复习要点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第10课“秦王扫六合” 一、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都城:咸阳开国皇帝:秦始皇嬴政 意义:结束了自春秋战国以长达数百年之久的分裂割据、混战不已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从此,统一始终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我国沿用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对于促进各地的经济化交流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化统一字 焚书坑儒摧残了化,制约了人们的思想。 军事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统一岭南,修筑灵渠)秦朝疆域广大,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秦始皇评价: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君主(史实);但

也有残暴的一面(史实);总体功大于过。 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 一、秦的暴政 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上交三分之二)严酷的刑法二世更加残暴(赵高“指鹿为马”) 秦朝的暴政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和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 二、陈胜吴广起义(揭竿而起) 时间:公元前209年起义地点:大泽乡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意义: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反抗残暴的统治。 三、农民起义军推翻秦朝 项羽: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破釜沉舟) 刘邦:直逼咸阳,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楚汉之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相关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四面楚歌、霸王别姬 西汉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刘邦是汉高祖。 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 一、景之治(历史上把帝景帝统治时期称为是“景之治”)

2017年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

2017年春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24课知识点总结第19课明清经济繁荣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科技进步与制度变革 1.科技进步:明末《农政全书》和《齐民要术》两部科技著作中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经济发展 (1)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 (2)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制度变革 (1)明清两代对服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新生产关系的萌发 1.原因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2.表现 (1)民营手工工场扩大了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乾隆,嘉庆年间,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特征:显露出新旧冲突,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取向。 三.康乾盛世 1.出现

(1)15世纪—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1)农业: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粮食加工,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超过前代。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大量出口。 (3)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4)市镇行省: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 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2.内容:《本草纲目》全书共收集1892种药物,1.1万多则药房,1160幅插图。 3.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徐光启 2.农业巨著《农政全书》 3.地位:引进西学第一人,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2.内容:《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3.地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四.明清科技特点 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总体来看,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精品教案】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及人口增长的基本状况,思考清朝前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过程与 方法 通过阅读教材“相关史事”《耕织图》(局部)、《清代纺织图》 和观看影像资料,了解清朝前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概况, 感受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通过问题探究,分析经济发展 的原因和影响 情感态 度 与价值 观 初步感受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初步了解自然环境、社会发 展与人口增长的辩证关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晋商,通常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经营盐业、票号等商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起初由资本雄厚的商人出资雇佣当地土商共同经营,成为较松散的商人群体,后来发展为东伙制,类似股份制,这是晋商的一大创举,也是晋商能够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山西商人作为地方性集团组织虽然出现在明代,但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则在清代。晋商也为中国留下了丰富的建筑遗产,著名的有乔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三多堂等。 晋商的发展折射出了清朝经济的繁荣景象,那么清朝前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呢?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 提示: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清朝开荒执照 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3.读教材,学生分组抢答清朝发展农业生产的表现和影响。 提示:(1)表现:耕地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经济作物的种植也有了较大的发展。(2)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农业产品品种和产量的增加,也对手工业和城镇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目标导学二: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1.图片展示 清代纺织图 2.教师简要介绍清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提示:丝织、棉织、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种繁多,产品精良;当时已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其中有些颇具规模。 3.图片展示 《盛世滋生图》局部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复习题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课 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 1、四五千年前,中国进入时期。黄河流域活动的较大部落有、、等部落,黄帝联合一些部落打败炎帝部落的一次战役是。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关键之战是,双方是部落与部落联合打败部落。 2、通常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是从中华文明的“人文始祖”算起的,海内外的华人也以“”自称。 3.传说中的炎帝,主要活动于流域,教民,制造,种植和,还制作,发明,会,教人们通商交换,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并具有最早的和知识。 3黄帝,姓,名。相传黄帝已能建造避寒暑,制作,挖掘,制造,会,并发明和。 4.相传在黄帝时期,创造文字,制造音律,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擅长纺织,并会。 5.相传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还有、、。后来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依次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其中领导人民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是,被尊称为。他们之间采取民主推荐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 5、思考:“动脑筋”一(第14页)、二(第14页)和“活动与探究”。 二、扣标整合(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1.距今时间,生活在流域 黄帝、炎帝 2.为华夏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的关键之战,战斗对象是。 1.高尚品质:。 尧舜禹 2.部落联盟首领产生方法。 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黄帝和炎帝是中华民族的“”,我们中华儿女和海外华人自豪地称自己是“”。

四、达标测评(我达标我快乐) 1、黄帝和炎帝是下列哪一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闽江流域 2、孙中山词句“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中的“轩辕”指的是哪一传说中的人物?() A.蚩尤 B.黄帝 C.女娲 D.大禹 3、1998年有一个游戏叫《轩辕圣战录》,内容讲述轩辕氏(即黄帝)联合炎帝,打败了一个会呼风唤雨、制造迷雾的大魔头。游戏中的大魔头是课本上哪一个传说中的人物?() A.尧 B.舜 C.蚩尤 D.大禹 4、相传是谁创制了文字() A.仓颉 B.嫘祖 C.黄帝 D.伶伦 5、某台湾旅行团要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大禹陵 B.黄帝陵 C.秦始皇陵 D.中山陵 6、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被称为() A.选举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分封制 7.“承父志洪水创造佳绩,用疏导开河渠大功告成。”这句对联是对下列哪一人物的概括() A.尧 B.黄帝 C. 舜 D. 禹 8. 相传黄帝之后,在黄河流域的部落还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这三个部落走向联盟的目的() A.打败蚩尤 B.抵御自然灾害 C. 形成国家 D. 共同抵御外族的入侵 9、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相传他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1)材料指的是谁? (2)他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 (3)请简单介绍他的事迹。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3课 远古的传说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包括炎帝、黄帝对华夏族的形成所做的贡献和尧舜禹的禅让,也为进一步了解我国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华文明的演进奠定基础。 (2)学习和思考本课所叙述的远古传说时代的发展进程,首先要通过对课本中插图的观察、想象以及对具体材料的分析入手,推导结论,培养进行历史感知、历史想象的形象思维能力;其次是培养全面、系统地思考问题和追踪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增强课堂的热烈氛围和教学的直观性。采用讲述法和启发式、讨论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师生的双向交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发展观。第一,认识到我们祖先在生产技术和文化方面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第二,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禅让制。 难点:炎黄联盟、尧舜禹的禅让。 [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共有三部分:炎黄联盟、炎帝和黄帝的发明、尧舜禹的禅让。三者是以历史发展的时间为序的先后关系。通过这三部分内容的介绍,使中华远古文明的内容在前面两课的基础上得到一定的补充。这三部分内容围绕历史传说主线,向我们展现了华夏始祖创造华夏文明的历史场景;大量历史传说又进一步揭示了主题——炎黄二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 2.学情分析 (请按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3.教学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视频等。 学生:收集“华夏之祖”的传说故事。[教学过程]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知识梳理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 1、我国古代流传着有关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其中最为著名的传说人物是炎帝和黄帝 2、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3、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4、炎帝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传说炎帝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5、黄帝已能建造宫实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6、相传黄帝时期,仓颉创造了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嫘祖擅长纺织,并会缫丝。 7、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等部落。 8、禅让制是将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9、禹总结父亲鲧治水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预习填空 一、炎黄联盟的形成 1.远古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与传说: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 2.背景:四五千年前,相传黄河流域的、、等部落相互攻伐,不断结成部落联盟,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 3.过程:炎帝和黄帝通过结成炎黄联盟,后来炎黄部落又在中战胜东方的蚩尤部落,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传说中的炎帝(神农氏)主要发明:教民,制作生产工具,种植;还制作陶器,发明,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还制作乐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 2.传说中的黄帝(轩辕氏)主要发明:,制作,挖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并发明了。★★ 黄帝时期的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黄帝的妻子擅长纺织,并会缫丝制衣。 3.影响:远古传说,反映出当时社会发展水平,一些考古发现也印证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三、尧舜禹的禅让★★ 1.含义:即将部落首领的位子传给。 2.内容:、、通过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联盟首领。 尧鼓励人们,年老时推举舜作为继承人;舜完善制度,稳定局势,又派禹治水,年老时让位于禹;禹采取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继位后扩大了夏后氏部落的势力和影响。 3.实质: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4.特点:民主推选、部落首领没有特权。 5.禅让制度对现在有何借鉴意义:用人发扬民主,重视贤才,要以天下为己任。 6.大禹治水的精神:坚持不懈、有责任心、无私奉献、勇于创新掌握自然规律等。 预习填空答案: 一、炎帝、黄帝、蚩尤;阪泉之战;涿鹿之战;黄帝; 二、开垦耕种;五谷和蔬菜;纺织;建造宫室;衣裳;弓箭和指南车;仓颉;嫘祖 三、贤德之人;尧、舜、禹

部编版【整合】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一单元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帝、炎帝对人类的贡献,认识炎黄子孙的由来;了解尧舜禹的传说,理解“禅让”的含义。注意引导学生思考传说与史实的联系和区别。 2.通过学习传说中人物的精神,树立起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思想和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黄帝、炎帝的贡献 难点:禅让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炎帝和黄帝有很多创造发明,他们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后来的尧、舜、禹,是著名的部落首领,赢得当时许多部落的尊重。这些传说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呢?让我们走进本课,了解古老传说背后的故事。 一、炎黄联盟 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 1.阪泉之战:为争夺土地和财富,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发生了阪泉之战。最终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2.涿鹿之战:炎黄部落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传说,涿鹿之战十分激烈。蚩尤请来了风伯、雨师施展法术,突然间风雨大作,使黄帝、炎帝迷失了方向,黄帝命部下制造指南车,辨别了方向,才把蚩尤打败。 3.归纳概括华夏族的形成过程,并且思考回答:为什么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部落联盟以后不断融合其他民族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黄帝和炎帝进行的一系列战争,打破了氏族之间狭隘的界限,促进了相

2020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新人教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一、识记与理解 1、识记远古传说中的主要人物以及汉族的前身和始祖。 2、理解炎帝、黄帝与农业起源传说的实质。 3、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二、能力与方法 1、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初步掌握用传说印证史实的方法。 2、回忆已学知识并联系资料,理解传说与历史间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热爱历史的情感。 2、了解华夏族形成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3、体会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信心和决心,进一步确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重点难点】 一、重点: 1、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 2、禹治理水的方法及其可贵的品行 二、难点: 1、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以及他们之间的战争与融合

2、“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授课类型】新课。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炎、黄帝的肖像挂图、对二人陵墓的简介课件、祭奠活动的图片、禹治水的幻灯、布置学生收集我国历史上的传说。 学生准备:了解、收集我国古代的传说。 【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归纳法、图示法、比较法和讨论法。 【教具媒体】计算机与课件。 【教学过程】 (结合旧知识导入新课) 师:前两课我们学习了关于我国远古居民和原始农耕文化的历史,我们主要是通过考古资料来了解这些历史的,在古代历史文献中并没有相关的确切的记载。但是,从我国广为流传的大量关于远古时代的历史传说中也能找到一些重要的信息,和远古的农耕文化相印证。传说虽然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了极有价值的内容。 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 (出示课题)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1.农业起源的传说 (选定一位或两位同学上台讲述炎帝或黄帝的传说,以此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联系炎帝和黄帝的传说,开展讨论,根据课本介绍的有关炎帝、黄帝的传说事迹,总结归纳炎帝黄帝对中华文明演进所做的贡献。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练习 1.下列属于清朝前期农业发展的主要表现的是() A.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 B.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大量增加 C.江南地区兴起了一批工商业市镇 D.商帮活动日益频繁 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增加,乾隆末年全国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大约增加了( ) A.1亿亩 B.2亿亩 C.3亿亩 D.4亿亩 3.在中国古代,士农工商的排列顺序反映了“四民”的社会地位。到了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崛起,雍正皇帝发现,山西人中最聪明能干的都去做商人,稍次一点的才去官府里当差。商人地位的提高反映出当时( ) A.商业的发展 B.社会的倒退 C.人们观念的陈旧 D.具有反抗精神 4.乾隆时期拥有“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的著名城市是( ) A.北京 B.扬州 C.杭州 D.苏州 5.乾隆末年中国人口约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 A.三分之一 B.四分之一 C.五分之一 D.八分之一 6.《苏州府风俗考》中记载着明清时期苏州机工的状况:“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苏州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做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 A.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B.机户和机工之间存在着雇佣关系 C.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D.分工精细,生产有序 7.据统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至11-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和“陡绝之地”。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的客观原因是( )A.铁制农具的发展 B.水利灌溉的进步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最新整理)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练习题(带答案)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1.清初统治者认识到恢复经济,尤其是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是“国之大计”。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发展,为清朝前期的兴盛奠定了基础。2.清朝前期,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到乾隆末年,全国的耕地面积比明朝鼎盛时期增加了近3亿亩。 3.在粮食种植方面,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4.清朝前期,丝织业、棉织业、印染业、矿冶业、制瓷业、制糖业、制茶业等手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5.清朝前期的商业很发达,形成了由农村集市、城镇市场、区域性市场和全国性市场组成的商业网。 6.在商业活动中,形成了一些大的商帮,拥有雄厚的商业资本,著名的有晋商和徽商。 7.清朝前期人口的数量有了很大的增长,乾隆末年,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占当时世界总人口的1/3。 8.人口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有些 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渐突出。庞大的人口也造成社会压力,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宋人陈亮说:“商藉农而立,农赖商而行。” 1.简要说明陈亮的观点。陈亮的观点说明了农工商业之间相互依存与相互促进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将它们割裂开来,这也是两宋经济发展中客观存在的情况。材料二清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2.清雍正帝在农工商的关系上持何观点?他持此观点的根据是什么? 重本抑末(重农抑商)。他认为,农业为国民提供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农,才能国富民安;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且与农业争劳力。 材料三明末清初思想实黄宗羲认为:“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第三课 远古的传说教案2 新人教版

第3课 远古的传说 【课程标准】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教学目标】 识记与理解: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黄帝与农业起源关系的传说的实质,理解“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能力和方法:培养从传说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印证历史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为代表的远古居民的优秀品行,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体验禹治水的艰辛并了解其业绩,体会人生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重点:农业起源的传说和华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传说。 难点:部落、部落联盟的构成和性质。“禅让”的含义和实质。 【课前准备】课前收集有关黄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传说故事。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历史讲究真实可靠,传说难免夸张虚构。但不少传说生动地反映了人类的历史,包含着极有价值的内容。上一课时,我们从考古发掘的物证来学习了原始农耕文化,本课时要通过传说来认识农耕文化。看看那些流传久远的传说中,包含了有关远古农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历史信息? 二、新课讲授 (一)二、炎帝和黄帝的传说 中国人都自称是炎黄子孙,你知道是怎么来的吗? 讲解“炎”、“黄”之意及其传说(或抽学生来讲) 整理出华夏族的来历: 从中知道了哪些有关农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谈后世祭祀炎、黄(谈两碑上的字),黄帝、炎帝被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禅让的传说 1.简要讲:黄帝以后很久,尧禅舜、舜让禹。要求学生概括其过程的共同点。然后得出结论,让学生理解禅让的含义。 2.让学生简单发表一下关于如何看“禅让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传说 1.禹之所以在舜死后出任部落联盟的首领。必定是他的德才出众、威望很高。何以见得?黄帝 炎帝 蚩尤 汉族 其他 黄炎部落联盟 华夏族 炎帝子孙

【推荐】2020春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 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精品教案

第19课清朝前期社会经济的发展 ?教学分析? 知识与能力了解清朝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的史实;掌握清朝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的基本史实;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长的原因和表现。 过程与方法 1.制作本课的多媒体课件,增加课堂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2.通过设疑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3.通过查阅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 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明清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分析,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相关知识点的能力;通过探索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培养学生从经济角度(生产力)入手分析新的社会现象(生产关系)的能力。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清朝经济发展的表现、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人口增长的利弊问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耕织图》图)《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俦所作,作品得到了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南宋时的楼俦在任于潜令时,绘制《耕织图诗》45幅,包括耕图21幅、织图24幅。为什么讲述清朝的经济课本使用南宋时期的农耕画作呢?因为这几百年年我国的农耕基本没有什么变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清朝的前期经济发展的概况。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多媒体出示问题: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教师讲述:清朝前期统治者对农业的基本态度和认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 2.(多媒体出示图片,回答问题: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看图,读教材,总结清政府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垦荒政策;治理水利;改进种植技术,改良新品种,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 2.(多媒体出示问题:发展农业生产发展的表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教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 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 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教学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2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祖赫赫,开辟洪荒。功化神圣,世代仰望。”4月5日上午,戊戌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省黄陵县隆重举行。 黄帝是什么样的人呢?为什么清明节会有那么多人祭拜黄帝陵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第3课《远古的传说》。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炎黄联盟 1.课堂活动:(1)课前学生分组合作搜集有关人类起源或早期社会的神话与传说;(2)课上分组讲述;(3)评比讲述精彩的传说故事。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部落联盟时期的主要人物和部落战争。 3.问题思考:华夏族的由来?谁被尊称为人文始祖? 4.教师讲述:(1)炎黄在阪泉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联盟。(2)炎黄部落与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蚩尤战败,黄帝被推举为部落联盟首领。(3)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目标导学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图片展示:湖南炎陵县炎帝陵庙(左为外景,右为内景) 2.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了解归纳炎帝的一系列发明,感知炎帝对中华早期文明所作的贡献。 提示:(1)生产—耕种、制作工具、种植;(2)生活—制陶、纺织、煮盐、通商、制作乐器等。 3.图片展示:多媒体链接相关图片 4.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归纳黄帝的贡献。 提示:造船、炼铜、发明弓箭等。 5.教师讲述:传说难免有神秘色彩,但透过其神秘的外壳,我们可以得到关于真实历史的很多信息。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也更多地印证了传说的内容,我们要学会通过了解到的历史史实,提取传说中的真实历史成分。 目标导学三:尧舜禹的禅让 1.课堂活动:学生通过小品自编自导自演尧舜禹禅让过程,形象地了解禅让制。 2.图片展示:尧、舜、禹 3.教师提问:禅让制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提示:征求各部族首领意见,推举品行高尚的人做继承人。 4.教师提问: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提示:是史前时代的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被推举的部落首领没有任何特权。选举贤能、重用人才等。 5.材料展示:《史记·夏本纪》记载的禹治水的传说:“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 我们可以从大禹身上看出中华民族祖先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提示:创新精神,不屈不挠、坚持不懈的斗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敬业精神,高度的社会责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24课知识点归纳

(新)北师版七年级下册历史19课-24课知识点归纳 第19课明清经济繁荣与清前期盛世辉煌 一.科技进步与制度变革 1.科技进步:明末《农政全书》和《天工开物》两部科技著作中涉及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经济发展 (1)清前期在江南一带大面积推广双季稻 (2)明代引进的玉米,番薯,马铃薯等高产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普遍种植。民众衣食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3.制度变革 (1)明清两代对服役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二.新生产关系的萌发 1.原因 (1)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明中后期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白银广泛使用,劳动者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削弱。 (3)明中后期以来经济,社会,思想,文化方面的一系列变化,显露出新旧冲突的征兆。 2.表现 (1)民营手工工场扩大了分工协作规模,采用计时或计件发给“工价”的雇佣劳动方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2)乾隆,嘉庆年间,个别行业甚至出现带有股份制特征的经营方式。 3.特征:显露出新旧冲突,带有向近代文明演进的取向。 三.康乾盛世 1.出现

(1)15世纪—18世纪明清两朝的鼎盛时期,从康熙到乾隆年间的清朝前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康乾盛世” 2.表现 (1)农业:粮食高产,农产品丰富 (2)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粮食加工,纺织,制瓷,采矿,冶铁,造船等行业都超过前代。纺织品,瓷器和茶叶等物质大量出口。 (3)安徽,山西等地商人资本雄厚,形成商帮。 (4)市镇行省:19世纪初,全世界有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城市,中国就有6个。 第20课晚明科技成就 一.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1.作者:明代杰出的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 2.内容:《本草纲目》全书共收集1892种药物,1.1万多则药房,1160幅插图。 3.地位: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二.徐光启与《农政全书》 1.作者:明末,徐光启 2.农业巨著《农政全书》 3.地位:引进西学第一人,被后世誉为划时代的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三.宋应星与《天工开物》 1.作者:明末著名科学家宋应星 2.内容:《天工开物》包含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提供了大量确切数据。 3.地位: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 四.明清科技特点 1.重视实验,注重运用数理方法,开始显露出一些近代科学研究的特点。 2.总体来看,和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已远为逊色。

人教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华夏族的形成,炎帝、黄帝的重要发明,尧、舜、禹的禅让等远古传说。 二、过程与方法 搜集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资料,讲述相关传说故事;思考和认识传说与史实的区别。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体验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学习大禹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传说中的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难点:炎黄联盟;禅让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没有文献记载的历史传说,其中虽有不少夸张,但有的传说也生动反映了远古居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人物是哪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了解这段历史吧。 【内容探究】 一、炎黄联盟

师:阅读课本第14页炎黄联盟中第一段内容,并回答[导入新课]中的问题:你们知道哪些远古传说?其中最有名的传说人物是哪些? 生:“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等;炎帝、黄帝。 师:阅读课本第14页炎黄联盟中第二段内容,问:距今五六千年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有哪些著名的部落? 生:主要有炎帝部落,黄帝部落,蚩尤部落。 师:随着部落逐步发展壮大,为争夺土地与财富,各部落之间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其中最为著名的战争有阪泉之战和涿鹿之战。那你们知道“涿鹿之战”是怎么回事吗? 生:从征战双方、征战过程、征战结果等方面进行概括回答。 师:炎黄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只不过是黄帝所进行的一系列战争中的其中一个。那么,这些战争对原始社会后期的历史发展有何影响? 生:原始社会后期,部落之间的战争打破了氏族界限,促进了部落间的交流和融合,尤其是涿鹿一战,促使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师:炎帝和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教师引导学生区分华夏族、汉族、中华民族的关系——华夏族,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多媒体课件展示“湖南炎陵县的炎帝陵庙”]

(2016年秋季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材料题新人教版

材料题:远古的传说 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擒杀蚩尤”。 ——《史记·五帝本纪》 (1)材料中的“轩辕”指谁? (2)从材料中指出“轩辕”参加过的两次战役名称及交战双方。 (3)根据所学知识,列举“轩辕”还有哪些贡献? 2.在河南郑州黄河岸边的炎黄广场,有万众瞩目的炎黄二帝巨型塑像(见下图)。塑像高106米、单眼长3米多、鼻高8米。以山为体,山人合一,浑然天成。塑像左侧为炎帝,广额纯朴,智慧慈爱,右侧为黄帝,威武刚强,气宇轩昂。炎黄二帝塑像包容了中华民族的崇高品质,体现了不屈不挠、勤劳勇敢和开拓前进的宏伟气概。它的建成,大大增强了全球华人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请回答: (1)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为什么建在黄河岸边? (2)今天我们建造炎帝和黄帝巨型塑像有什么意义?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见下图) 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 材料二(见下图)

上图为在新疆发现的东汉墓中出土的丝袜。据考证该墓主人是当地人,丝袜是经“丝绸之路”从中原地区运来的。 材料三(贞观年间)米斗四五钱(说明粮食很便宜),外户不闭(门者)者数月,马牛被(遍)野。……是岁,天下断狱,(判)死罪者(只有)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欧阳修《新唐书》卷四一《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传说中黄帝时代的发明创造。(2分) (2)你认为材料二可以印证哪些历史现象?(2分) (3)据材料三,概括贞观年间的经济、社会状况。(2分) (4)上述材料分别来自传说、文物和史书记载。指出其中哪一种提供的历史信息最为可靠?并列举能反映夏朝建立之前中国历史的传说(材料一所涉及的传说除外)和文物各一例。(2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七年级历史(上册)学案 第3课远古的传说 【课标要求】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学习目标】 1.知道炎帝、黄帝是我们华夏族的祖先及发明;尧、舜、禹;“禅让制”。 2.知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认识社会发展更替的原因。 3.认识中华民族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逐渐融合而成的。 【学习重点】 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学习难点】 对“禅让制”的认识。 【学习过程】 本课的内容设计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炎黄华夏的由来”。第二部分为“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第三部分为“尧舜禹的禅让”。 一、炎黄华夏的由来 1.阅读教材,思考回答:我们为什么都说自己是“炎黄子孙”? 2.“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 ——梁启超《太古及三代载记》从材料可以看出华夏民族的形成有什么特点?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阅读教材,简述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谁? (2)依据材料归纳“轩辕”的功绩。 3.远古传说是历史事实吗?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三、尧舜禹的“禅让” 1.什么是禅让制? 2.材料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依据材料思考,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什么样的精神?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书记载:尧虽是部落联盟的首领,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穿的是粗麻布衣服,吃的是粗米饭野菜汤,使用的是陶碗陶盆。但他对百姓十分关心,部落如有人挨冻受饿,他就觉得是自己的过错。舜也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在他耕过田和打过鱼的地方,人们受他的影响,都养成了谦让的好风气。 禹领导人民治理洪水,与群众同甘共苦,在外13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材料二传说,继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还有尧、舜、禹。……相传,尧年老的时候,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舜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了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位置的办法,历史上叫“”。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1)尧、舜、禹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位杰出首领,你觉得他们身上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值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初一)历史上册第三课知识点精选

第一单元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炎黄联盟 1、背景:五六千年前,中国进入部落联盟时期。相传,当时黄河流域较大的部落有炎帝、黄帝、蚩尤等部落。 2、形成 ①阪泉之战: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打败炎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 ②涿鹿之战:炎黄部落在涿鹿一战中打败东方的蚩尤部落,黄帝被推举为联盟首领。 3、影响: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二、传说中炎帝和黄帝的发明 1、炎帝(神农氏)的发明 ①农业: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 ②手工业:制作陶器,发明纺织,煮盐,教人们交换物品 ③科学: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2、黄帝(轩辕氏)时期的发明 ①黄帝的发明: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②黄帝下属:仓颉创造文字,伶伦制作音律,隶首发明算盘 ③黄帝的妻子:嫘祖会缫丝、纺织 3、考古发现:考古学者发掘出独木舟、骨笛、蚕茧和丝织品等。这些发现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晚期的社会发展水平。 三、尧舜禹的禅让 1、背景: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夏后氏三个部落走向了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 2、禅让制 ①含义: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②实质:原始社会晚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3、尧舜禹的贡献 ①尧:鼓励人们开垦农田、适时耕种、完善历法。

②舜:制定刑法,完善制度,稳定局势,派禹治水,解除水患。 ③禹: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消除了水患,被尊称为大禹。 【议】 1、为什么后人尊崇为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①炎黄部落联盟打破氏族间的界限,促进相互间的融合,逐渐形成为华夏族。 ②炎帝、黄帝的发明解决人们的衣食住行,促进文明发展。 2、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到大禹什么样的精神? 精神:创新、无私奉献、坚持不懈 3、说说远古传说与真实历史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①远古传说大多存在虚构夸张的成分。 ②真实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联系:③远古传说蕴含着某些比较可靠的历史资料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课《远古的传说》学案

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第3课远古的传说 一、学习目标 1.记住远古传说中的重要人物,记住汉族的前身和中华人文初祖。理解传说与史实的联系与区别,理解“禅让”的含义与实质。 2.培养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以传说应正历史的基本方法。 3.了解华夏族形成的历史,培养崇敬中华名族人文始祖的情感。 二、自主预习 1.炎黄部落和东方的蚩尤部落结成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海内外的华人也以“炎黄子孙”自称。 2.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 3.相传在黄帝时期,创造文字,制作音律,发明算盘。 4. ,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 三、合作探究 1.说说为什么我们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2.禅让制最突出的特征(或实质)是什么?思考禅让制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什么借鉴意义?

四、随堂演练 1.禅让制的依据是() A.财产 B.武力 C.才德 D. 门第 2. 某台湾旅行团要来内地拜祭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应该去() A.黄帝陵 B.大禹陵 C.秦始皇陵 D. 中山陵 3. 下列各项,与炎帝无关的是() A.制作耒耜 B.尝百草,寻药物 C.具有天文和历法知识 D.发明陶器 4.“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惟有我先。”孙中山先生的这首诗歌颂的是() A.女娲 B.黄帝 C.炎帝 D.禹 5.今天汉族的前身是() A.蚩尤部落 B.华夏族 C.匈奴族 D.东夷部落 6.根据“禅让制”,原始社会末期联盟首领的选拔是由() A.前任联盟首领任命 B.部族首领推选 C.全体氏族成员表决 D.德高望重的人竞选 7.传说中的原始联盟首领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舜②尧③禹④黄帝 A.①②③④ B.②③①④ C.④②①③ D.③④①② 五、课后反思 【答案】 二、自主预习

部编新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3课 远古的传说 (优质课教案)

《远古的传说》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了解黄帝及其贡献、尧舜禹的“禅让”、原始社会走向终结。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视频、图片、文字资料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黄帝被称为人文初祖 【教学难点】 尧舜禹“禅让”的含义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民族被称为华夏民族,我们是炎黄子孙,我国具有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那么我们为什么被称为炎黄子孙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我们的祖先是谁? 二、新课学习 (一)炎黄联盟 教师:今天,占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一个大家庭,被称为"炎黄子孙"。传说中以游牧为主的黄帝部落和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部落。21·世纪*教育网 教师:中国历史上对轩辕黄帝的公祭,大致起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汉明帝永平二年(59年)为了表示对黄帝的尊敬,各地都建立了黄帝庙,作为祭祀轩辕黄帝的专用场所,轩辕黄帝曾经生活居住及其安葬之地的陕西省黄陵县桥山之麓的轩辕庙便拔地而起。正式将桥山轩辕设列为国家祭祀场所是在距今1200年前的唐太宗大历五年(公元770年)。从些以后,桥山轩辕庙的祭祀活动,就成为国家组织的具有鲜明公祭性质的典礼,轩辕黄帝庙便成为华夏民族心驰神往、遥寄情思、谒陵拜祖的一方圣地。自唐代以后,历经五代十国、宋、元、明、清,世代相传,绵延不绝。 教师:大约4000多年前,我国大地上分布着许多部落。相传,在黄河流域有两个强大的部落,分别由炎帝、黄帝领导。在南方,蚩尤领导者一个强大的部落。www-2-1-cnjy-co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