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
这个话题涉及到中国经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涉及到中国经济的种种问题和挑战。
为了探究这个话题,我们需要从中国经济的起源和历史入手,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阶段、政策调整和成就。
同时,我们还需要深入了解中国经济的现状,看看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中国经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商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人已经开始农耕,建筑堡垒,制造陶器。
渐渐地,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开始兴起了一些著名的商业城市,如长安、洛阳、开封等。
这些城市奠定了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基础。
此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宋朝时期,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为繁荣的国家之一。
宋朝时期的经济有着许多突出的特点:以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为主,已有了成体系的市场经济;特别是国内的水路和陆路交通更为便捷,促进了贸易与运输的发展。
此后,到明代,商业资本更为发达,纺织业和染整业也在全国上下形成了规模。
当时的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农业为基础,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为重要支柱的经济体系。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经济遭遇了一系列的挑战。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开始向中国输出橡皮、茶叶、丝绸等特产,并在中国市场上推销它们的产品。
这些列强利用自己的技术和资金优势,瓦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同时将新式产业带入了中国。
这些变化导致了中国经济的困境,开始落后于西方列强的发展。
到20世纪初,中国经济更加落后,人民生活和工业化程度都很低。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的机会。
新中国建国初期,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是新中国的头号任务。
由于缺乏技术和资金,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集中化规划和管理,以加速经济的快速发展。
20世纪7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打开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个变化是全球范围内罕见的,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经济转型之一。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

—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中国经济史研究述评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经济史研究也日益受到学界的。
本文将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背景、研究方法、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并探讨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背景中国经济史研究主要起源于20世纪初,当时西方学者开始中国经济发展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史研究得到了广泛重视,研究队伍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成果也日益丰富。
当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领域,为深入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和未来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是中国经济史研究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学者们通过查阅大量的历史文献,深入挖掘和梳理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和规律。
这些文献包括古籍、档案、碑铭、民间文书等,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考古发掘法考古发掘法也是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对古代遗址的发掘,学者们能够了解古代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手工业、农业、商业等方面的发展状况。
3、社会调查法社会调查法是通过深入了解当今社会的经济现象和发展趋势,对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分析。
这种方法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经济的演进和变化。
三、研究成果1、对古代经济的研究学者们对古代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的研究,学者们揭示了古代经济发展的基本特征和规律,如江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丝绸之路的商贸交流等。
同时,学者们也探讨了古代经济制度、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2、对近现代经济的研究学者们对近现代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近代经济史、计划经济史、改革开放史等方面。
通过对历史档案和口述史料的挖掘和分析,学者们揭示了近现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曲折历程和经验教训,如统制经济、计划经济的利弊得失,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等。
同时,学者们也深入探讨了近现代经济政策、思想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四、未来展望随着中国经济史研究的不断深入,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将更加多元化和精细化。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综述(1977—1996)之二(《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第一五年计划与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选择问题工业化是我国人民的夙愿。
一百年来数代人为之不懈奋斗,特别是近五十年来全国初步形成了工业体系,进入了工业化的中级阶段,并且自八十年代以来与世界现化化的差距逐渐缩小。
因此,工业化问题也是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长期的热点。
工业化道路是一个内容相当广泛的范畴。
它涉及到经济体制、产业结构、阶级关系等多方面的问题。
五十年代,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曾经扼要地提出:“这里所讲的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我国的经济建设是以重工业为中心,这一点必须肯定。
但是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目前还没有使人们看得很清楚”。
然而1957年提出这个问题以后,由于在经济体制方面,市场对于资源配制作用甚小,加之在政治运动中,又将工业化道路问题与社会制度问题简单等同起来,“以至重工业要以农业为重要市场这一点”长期得不到解决。
重工业自我循环的资源配置状况影响了经济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一些经济学家对于在建国以后的30年间,我国在经济落后和国际环境紧张的情况下,是否应该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提出了不同看法。
近年来,工业化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与经济发展战略的研究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系列着作和论文。
其中如刘国光的《中国经济发展战略问题研究》是改革开放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历史探索较早的着作。
其着重从产业结构的角度对工业化道路问题作了历史分析。
该书认为:1953年8月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把优先发展重工业以奠定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初步基础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战略目标,这是符合当时我国实际情况的,执行的结果也是好的。
” “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以实现工业化的道路,就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多发展一些农业和轻工业。
中国经济史研究现状与出路

【内容提要】无论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还是伴随新科学技术革命而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今世界社会经济,都对中国经济史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中国经济史的研究面临拓宽领域、深化内容、更新方法等重大变革中国经济史和经济学各学科同仁,要提高认识,加大力度,开创中国经济史研究的新局面,力争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高经济科学水平作出新贡献,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有益的历史借鉴。
【英文摘要】A newer and higher demand for the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history is addressed both by China, who takes the economic constructionas her central task,and the contemporary world,whose socialeconomy has undergone great transformations after the new technologicalrevolution.The study of China's economic history faces somegreat transformations such as widening its field,deepening itscontents,renewing its mothed and so on.Scholars on China's economichistory and economics should try to create a new aspect in thestudy,enrich and develop Marxism by improving their own cognitionin order to provide right theoretical principle and beneficialhistorical experience to china's modern construction.【关键词】中国经济史/研究/领域/内容/方法/提高认识China economic history/study field/contents/mothed/to improvecognition【正文】中国经济史的研究应该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代中国现代化理论研究中最根本、最深刻、最关键,也是最迫切需要的一环,然而却是最薄弱的一环。
关于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研究的综述――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1977―1996)

关于商品经济和传统市场研究的综述――摘自《中国经济史研究二十年(1977―1996)编者按:2000年,中国经济史论坛举办“中国历史上的商品经济”系列学术研讨会,本述评是为会议讨论所准备的材料之一。
关于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马列主义经典作家指出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主要特征之一,这一理论原则一直为中国经济史研究者所尊奉。
人们对什么是自然经济什么是商品经济似乎也没有深究。
但中国战国以后商业较发达,各类市场较活跃,是明显的事实。
这岂非与上述理论原则相左?新时期经济史研究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较多的探讨,提出各种各样不同的看法,依其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试图对原来的理论原则进行修正,认为封建经济不一定都是自然经济。
代表人是经君健。
他把自然经济解释为使用价值的自给自足,并根据马克思对西欧中世纪庄园的论述,提出“自然经济平衡律”,即一个单位内生产品和消费品品种和数量的一致,是为自然经济的前提。
中国地主制经济下无论地主经济或农民经济,都存在使用价值形态收入的单一性和需求的多样性的矛盾,不能满足“自然经济平衡律”的要求,而必须与外单位进行商品交换。
他的结论是中国地主制经济与商品经济有本质的联系,实际上是把地主制经济纳入商品经济的范畴。
[1]这与上述赵冈关于中国战国以后已有市场经济的观点有某种相似之处,但前者认为当时的商品经济尚处于简单商品经济阶段,是为地主制经济服务的;后者否认战国以后社会封建地主制的性质。
在三十年代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论战中,有人主张战国以后是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七十年代末傅筑夫提出“变态封建制”说,认为战国西汉商品货币经济的突出发展已产生了资本主义经济成分,把各地区联结成一个整体,形成“国民经济体系”。
这样看来,傅氏实际上把封建地主制经济看作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故有人认为从中可以看到商业资本主义说的影子。
但傅氏自己撰文否定这种说法,认为中国封建地主制经济仍属自然经济。
……第二种,是对自然经济作比较宽泛的理解,承认地主制经济仍属自然经济范畴,但可包容较多的商品经济成分。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一、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的论文报告一、引言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五、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一、引言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回顾近年来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发展,本文从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深入探讨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二、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近代中国的经济史研究主要涵盖了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经济史。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现代经济转型的过程。
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增长、经济结构的变化、市场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等。
其中,经济增长是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重点之一。
研究表明,近代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着工商业的发展,而传统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人口的增加和土地的开垦。
此外,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还探讨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其中农村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是一个重要的方向。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近代中国经济史的变迁过程以及其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研究是研究中国向现代工业化转型过程的一部分,其时间跨度从清末到20世纪50年代。
这一时期,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主要依靠西方资本和技术的引进,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独立自主的民族工业和军工企业。
此外,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的研究还包括了工业化政策、工业部门的组织和管理、工人阶级的形成等多个方面。
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主要在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之间持续发展,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成功的案例,如太原铁路车辆厂、天津玻璃厂等。
四、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中国近代经济思想和政策研究是研究中国近代经济史上所产生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的变迁过程。
应用文-中国经济史研究趋势谈——纪念《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20周年笔谈(3)

中国经济史研究趋势谈——纪念《中国经济史研究》创刊20周年笔谈(3)' 首先是队伍的变化。
在这10年中,老一辈的专家学者纷纷退休,有的已作古,中年学者则挑起了大梁。
搞大兵团作战的条件越来越差,原因是绝大部分教学科研单位不会设置很多搞经济史的编制岗位。
在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下,经济史作为二级学科,只是一个小学科,课时很少,甚至有边缘化的倾向,当然就不可能设置许多“闲人”。
即使是已经很少了的编制,也不能保证“幸存者”们都有牢固的专业思想,其中经济学理论基础较好的人有可能发生“学术转型”,把精力转到容易拿到课题、板凳不十分冷的学科领域中去。
而在历史学科中,经济史作为专门史中的一种,也不可能配备很多的人员。
因此,除了个别单位,搞大课题就越来越难了。
由于各个单位搞经济史的核心成员的减少,今后在课题设计时就必然会出现两种倾向:第一是单兵作战的研究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的主流,找比较小一点的专题,不追求轰轰烈烈的规模效应。
这样,过去在团队作战时可能出现的搭便车现象会大大减少,过去挤在一趟人很多的车里,良莠的差别容易被掩盖,单兵作战就会淘汰不用功的人。
人少了,但更精了。
第二是单位之间的协作可能增加。
有些有价值的课题,内在地决定了需要在各自领域有积累的学者之间的合作,单兵作战搞不了,而这类课题又可能是在学科建设中特别有价值的。
这时就需要跨单位的协作。
作为比较“冷”的学科来说,跨单位协作应成为一种资源共享的有效机制。
第二个变化是:会有更多的人关注当代经济史。
中国经济史学界大抵是按照古代、近现代、当代这样的历史大阶段的划分来分别进行研究的,特别是近现代与当代之间,似乎颇难起来研究,其原因是1949年中国、的大改变。
这似乎是一道坎。
过去研究1949之前的人比较多,而研究1949年之后的人比较少。
之所以比较少,大概是因为离得比较近,一下子不容易看得很清楚吧。
史学家修前朝史容易,修当朝史难。
而且,30年的经济,能谈的也不多。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17-09-16作者简介:许天成(1989-),男,安徽六安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许天成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综述摘要:文章系统梳理2000年以来国内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研究成果,以期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现状,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参考。
从当前的研究来看,学者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总体和分阶段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探究,梳理了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及各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
未来研究中,学者应当更加关注整个近现代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究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差异化表现及其原因的比较,从而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内容的丰富以及当前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直接的支持。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经济发展特点;经济规律;研究综述中图分类号:F12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8)02-0099-0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清末到建国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规律,为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材料补充,还能够的借鉴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中的经验教训,为当前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关的参考。
2000年起,关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开始涌起,广大学者不仅关注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的特征、思想的变化等大问题,更在研究的过程中逐步的深入,探寻具体经济行为的特点与发展规律,以期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的历程中充分了解建国前的实际经济运行情况,为当前经济科学的发展提供素材,为经济政策的执行提供建议。
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系统梳理2000年以来国内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成果,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对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的研究提供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参考,为探究促进经济发展的经验规律提供一个理论支持。
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广大学者从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发展历程、阶段性经济现象分析两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了颇为有益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