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理生态学考试

作物生理生态学考试
作物生理生态学考试

3.强化农田基础建设,增强系统抗逆能力

变暖背景下,注意强降温及低温对作物系统的影响;干旱背景下,注意强降水及渍害对作物系统的影响;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尤其是中低产田改造,增强农田系统对极端天气的抵御能力;加强种质资源储备,尤其是多抗性品种选育,增强作物系统对极端天气的适应能力;加强土壤跟耕作调控,尤其是东北粮食产区,增强土壤系统对极端天气的缓冲能力。

光合性能是指植物光合系统的生产性能或生产能力。光合产量取决于光合面积、光合性能,光合时间、呼吸消耗和经济系数

作物三理论:产量构成理论,光合性能理论,源库理论

描述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影响的用语:

敏感性:指一个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程度。

适应性:指系统在其运行、过程或结构中对预计或实际气候的可能调节程度。

脆弱性:指气候变化对一系统的破坏程度,它取决于系统对特定天气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预估:

1.未来气候变化将显著影响我国农业气候资源和生产潜力,但未来高温,旱涝等灾害频发,强度加大,热量资源增加的潜在有利因素可能会由于水资源匮乏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

2.未来气候变暖将使作物种植面积扩大,作物布局发生变化,但预估没有考虑水分和气候异常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3.未来气候变化将进一步加剧农业气象灾害的影响,未来我国农业高温灾害加剧,低温灾害大发生频率在不同地区有增有减,但强度都增大,区域性干旱灾害可能加剧,洪涝灾害存在加剧的可能。

有利影响:农业气候资源:温度升高我国热量资源总体增加,时空分布极其不均,北方增温大于南方,冬季和夜间增温较大。农业生产潜力:气候变暖是我国大路光温生产潜力呈显著增加趋势,其中北方增幅大于南方。

不利影响:农业气候资源:高温及其持续时间增加,气候暖干化趋势增强。农业生产潜力:区域差异(由于气候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气候变暖使得部分地区光温生产潜力减小),作物差异(温度增加对不同作物气候生产潜力的增加程度不同,水稻最大玉米大豆随后)作物制约因子差异(日照时间减少导致北方冬小麦光和生产潜力降低,降水量减少导致关中平原气候生产潜力减少,同时,温度增加、降水频次和强度的变异幅度加大及气候变化不确定性增加将加大农业自然灾害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危及到作物生产潜力的发挥)

总体而言,气候变暖引起的热量资源增加,使农作物春季物候提前,生长期延长,生长期内热量充足,一定程度上对粮食生产的发展是有利的,但在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还受到水资源不足的限制。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生产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

3.作物种植制度的变化:

有利影响:种植界限北移高扩,水稻可在52°N左右的呼玛地区种植,较20世纪80年代初北移了约4个维度;小麦种植北界由35°N扩展至39°N,北移了4个维度,可种植小麦最高海拔由1800-1900m 上升至2200m高度;玉米种植向北推移了4个维度,在西藏地区种植海拔由1700-3200m扩展至3840m。多熟种植界限北移高扩,不同地区影响程度不同:稻麦两熟由长江流域推进到华北平原的北缘40°N,华北地区两年三熟制已改为冬小麦-玉米一年平播两作,西北地区,20世纪90年代与60年代相比复种作物适宜种植区海拔升高200m。作物品种布局发生显著变化:华北地区由强冬性冬小麦转为半冬性甚至弱春性小麦,耐高温水稻品种将在南方占主导地位,并向北移,东北地区由高产晚熟水稻品种代替早熟品种。作物种植结构发生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对农业种植结构影响不一,黑龙江粮食作物结构从主要以小麦和玉米为主转变为玉米和水稻为主的结构。

不利影响:盲目改变种植制度和引种将导致粮食生产灾害增加,如东北水玉米就是由于生育期超过当地无霜期导致,黄淮、长江中下游与西南地区冬小麦冻害事件是由于盲目推广春性较强的小麦品种所致。

4. 农作物产量变化:气候变暖有利于东北地区的粮食生产,明显缓解了东北地区冷湿气候对作物低温冷害的影响,延长了作物生长期,有利于引进晚熟高产玉米、大豆、冬小麦和水稻。气候变暖对华东和中南地区的粮食产量影响不明显,气候变暖不利于华北、西北和西南地区的粮食生产(这是由于这些地区大多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升温使作物生长发育加快、生长期缩短、作物可利用的有效水资源相对减少)。作物复种指数明显提高,有效的促进了粮食生产。

目前超高产技术的共性模式:保证获得性潜力——种好管好,一定的LAI,有效截获光能;一定密度,有效平衡三要素。挖掘结构性潜力——高密不倒穗不小,强壮支撑体系:足够LAI,最大截获光能,有效冠层分布;迟钝穗密反应:足够穗数,最大三相乘积,有效源库平衡。力争功能性潜力——防衰先保根,减缓后期衰老,维持光和性能,加速产物分配。

超高产工程三大环节:作物高产潜力的提高(生物技术+常规育种),技术高产潜力的提高(生理+栽培),可持续高产潜力的提高(经济合算、技术使用、生态安全)——现实产量

技术高产潜力的提高:生态潜力:生态调节+资源优化,特殊技术,可选技术,

必须技术:品种选择(理想株型),播种质量(全齐壮),肥水管理(总量与分配),土壤耕作(理化性与微型改造)

早衰:由于自身或外部原因使植株在有效生长季节内局部或整体提前结束生命而影响作物产量和品质的现象。早衰有病理型和生理型两种,皆表现为植株局部或整体过早衰败,经济性状受损。

早衰特点:早衰不利于产量和品质的形成,具有消极意义;不是自然衰退,而是未老先衰;局部异常生育所致的整体过早衰退:A空间上,原因在局部,表现在整体。B 时间上,先局部早衰后整体早衰,“衰在后期,源在前期,衰在叶片,源在根系”

1.3 水稻早衰与衰老

早衰衰老

概念水稻生育后期茎叶等部位的生理机能过早出

现衰退现象,削弱了功能叶片的光合量,减少

了灌浆物质来源

水稻自然终止生命活动的一系列衰败过

程,有利于水稻的灌浆和产量形成

形态特征叶呈棕褐色,叶片顶端出现污白色的枯死状

态,叶片薄而弯曲,根系生长衰弱,软绵无力,

甚至有少数黑根发生,穗型偏小,穗基部结实

率很低,粒色呈淡白色,翘头穗增多

非必需器官的消除,(自基部而上顺序死

亡)营养物质高效再分配利用(叶片失绿

变黄,籽粒充实饱满,呈金黄色)

始期乳熟始期乳熟后期

本质无序、被动的胁迫性过程,受外源因子调控,

非程序化的猝发死亡,是可以避免的

有序,主动的适应性过程,受内源因子调

控,程序化自然死亡,是无法避免的

水稻抗早衰的分子遗传操作:将致死基因、抗早衰基因导入现有主栽品种及杂交水稻组合中,创造出能解决两系杂交稻种子纯度和品种早衰的新种质。

耐早衰特性:粳稻>籼稻,常规稻>种间杂交稻>亚种间杂交稻,迟熟>早熟(早熟品种后期生长的叶片薄、寿命短),高秆>矮秆(高秆品种通气组织发达),直穗型>弯穗型,植株上部叶片较厚,通气组织比较发达,后期根系活力强的品种,通常不易早衰

早衰水稻的生理表现:

叶片氮素营养:维持水稻一定的含氮水平是防止后期根叶早衰的关键。当土壤缺氮时,谷料大部分氮素将由紧靠籽粒下部叶片供给,叶片因氮素被穗夺取而导致早衰。

叶绿素和蛋白质的变化:叶绿素和蛋白质含量的降低,发生在叶片衰老的早期,并可作为衡量水稻叶片衰老的可靠指标。

核酸变化:叶片衰老时RNA和DNA含量都下降,但DNA下降速率比RNA缓慢,叶绿体和线粒体的rRNA对衰老过程敏感,线粒体和核DNA量下降,但质体DNA量始终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生物膜氧化:水稻叶片衰老过程中,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不断积累。

光合系统的变化:叶片全展后光合功能逐渐减弱,光合机构中光反应系统中心蛋白Cytf,ATPase等,碳代谢关键酶Rubisco降解,叶绿素酶活化和叶绿素前体δ-氨基乙酰丙氨酸形成受抑制,Rubisco初始羧化活力下降,剑叶光能转化和光化学活性下降,电子传递活动下降。

活性氧防御酶体系:叶片内SOD、CAT、ASP(抗坏血酸氧化酶)活性过早下降,LOX(脂氧化酶)活性增加导致膜脂过氧化,使活性氧代谢失调引起叶绿素和蛋白质降解。

植物激素:早衰品种多胺含量下降速度快,幅度大,后期含量低。ZRs玉米素核苷下降,脱落酸ABA 上升,茉莉酸JA促进叶片早衰。

根系特性:耐早衰品种根系生物量大,深根系比高,根系横向分布随土壤深度增加,根系向四周分开,表土层以下根系重量密度明显提高。根系衰老早于叶片,根系衰老引发和加剧了叶片衰老,但根系生理代谢活性的下降并不一定早于叶片。根的高节位生长和数量过多可能是杂交水稻叶片早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水稻早衰的表现——

1.生理生态上的表现:孕穗以后,整个禾苗偏矮,生长不旺,抽穗后,功能叶片发黄、褪色,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根系早衰,黑根、锈根明显增多,白根少而细,茎杆疲软,斑点增多。生理生化活力严重衰退,养分积累能力、输送能力明显下降,甚至生理活性出现副效应。

2.产量上的表现:成穗率不高,分蘖穗大量退化死亡,穗小,结实率低空瘪率增加,千粒重下降,达不到品种种性要求,产量下降5-10%。4.其他:易倒伏,落粒,成熟不一致。

3.品质上的表现:加工品质、食味品质、储藏品质都受到严重影响。

水稻早衰的原因(双季稻)——

1.品种遗传特性:早稻品种高温早衰,晚稻品种低温早衰,不同品种对肥料的吸收转运能力,光合能力不同都是构成早衰与否的遗传基础。

2.耕作制度:冬闲-稻-稻的种植制度,易于出现水稻后期早衰,冬闲田增多,早衰加剧。

3.气候因素:气候因素与品种生育期相关,早稻高温逼热,晚稻低温冷害,以及干旱洪水等

4.栽培特点:田间管理重前期、轻后期;水播水育最易发生后期早衰;长期漫灌,早稻后期断水过迟,晚稻后期断水过早;正方形栽插方式光合作用弱于宽行窄株,早稻插秧过深,后期易早衰。

5.土壤和地形:土壤肥力足不易早衰,反之则早衰。地形低洼,通气不良,有害物质积累,危害根系生长,降低根系活力。土壤板结通透性差,根系发育不良,土壤保水保费能力差。

6.施肥水平是影响最大的原因,以江西为例,有以下几个问题:有机肥严重不足,重前期追肥,轻后期施肥,肥料结构不合理,缺钾缺硅等,叶面追肥面积小,普遍不敢下壮籽肥。

7.病虫危害:早稻的二代卷叶螟,穗颈瘟,晚稻的稻飞虱、螟虫、稻曲病等,尤其是纹枯病在早晚稻都呈上升趋势。这是产生早衰,影响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江西实际出发,在水稻防早衰方面的技术研究主要有:一是主要针对双季稻的早衰问题,且主要技术放在生育后期;二是研究并提出水稻早衰的表现及一系列生理生化指标和诊断量化标准;三是开展早衰的理论研究;四是从实践中探索早衰的原因;五是明确双季稻早衰的主要障碍因子及定量分析;六是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早衰的综合技术对策,集成技术方案,并在全省大面积推广。七是防早衰剂的研制;八是通过水稻技术专家的努力,把防早衰作为栽培技术学科的一个学科分支。

在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方面,重点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改革现有耕作制度,推广稻稻菜,稻稻油,稻稻肥生产模式,或改为轮作制度。二是早晚稻以中熟品种为主,以防高温和低温引起的早衰。三是大力改造中低产田,以开沟排水降低地下水位,同时改善红壤丘陵地区的灌溉条件,加快“五双一水”技术模式的普及。四是调整施肥结构,株中后期肥料使用,增施钾肥中微量元素。五是加强水稻病虫害防治,尤其要加大稻鸭共栖,频振杀虫和猪-沼-稻实施力度。六是提高水稻栽培管理水平,提高旱床育秧、抛秧和机插比例,推行宽行窄株栽培方式。七是推广水稻防早衰剂。八是加快防早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九是研究和推广防灾救灾技术。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得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得全部生物与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得场所,它包括岩石圈得上层、全部得水圈、大气圈得下层。 环境:就是生物赖以生存得外界条件得总与。它包括一定得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与发展得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得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得生态环境。 尺度:就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与时间上所涉及得范围与发生得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与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得样方占整个样方得百分比,表示物种得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得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得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得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得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得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得存活后代得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得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得多少。 物种得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得分配状况,它反映得就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得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得生物种群不受其她因子限制时得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得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得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得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得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得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得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得相互关系得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得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得空间.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末考备考复习参考资料各位同学:揣摩考点、识破亮点、巧抓重点、攻克难点,是末考备考复习过程中的四大秘诀,也是我们巩固知识、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得力技巧。希望广大同学能够勤奋备考,诚信应考,亮出真才实学,考出优异成绩。建议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结合课本及课堂笔记,并根据自身实际就本资料中出现的相关失误与漏洞请自行补充完整,由此带来的不便还望你见谅。在此祝大家新年快乐! ---军军 第一部分:生态农业与持续农业 一、生态农业及其产生的原因 1、生态农业:运用生态系统中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吸收现代科学成就,合理地组织农、林、牧、渔、加等产业,以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协同发展的农业生产系统。 2、产生的原因:现代农业有许多负效应,推动了生态农业的产生,主要表现在能源过度消耗、水资源需求量大,供需矛盾突出、成本增加、污染加剧、人口压力不断增大、其他问题如种植结构的单一化,水土流失等。 二、生态农业的基本原理 1、整体效应原理; 2、生态位原理; 3、食物链原理; 4、物质循环与再生原理; 5、生物的相生相克原理; 6、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原理。 三、生态农业技术体系 1、多维集约用地技术(多熟种植、立体种养)。 2、物质的多层次利用技术A.动物粪便的多层次利用(作为腐生生物的食物源、肥料化、基质化、能源化);B.秸秆的多层次利用(直接还田为肥、堆肥还田、作为动物的饲料、基质化、能源化); 3、物质的良性循环技术(种养结合、立体种植、水土保持技术); 4、生物防除病虫草害技术(利用轮作、间混套作技术来控制病虫草害;通过收获和播种时间的调整来减少病虫草害;利用生物天敌来控制病虫草害); 5、生物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沼气的开发利用技术、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技术)。 第二部分:农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一、农业资源分类 1、按可更新的能力可以分为可更新的自然资源和不可更新的自然资源。 2、按贮藏性可分为可贮藏性资源和流逝性资源。

作物生态学试题参考答案

作物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作物生态型:同种作物的不同个体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或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 趋异适应,形成了形态、生理功能和生态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2.PAR:是光合有效辐射的简称,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的有效光谱成分(400-700nm) 的辐射量,约占太阳总辐射的50%左右。 3.GDD:为有效积温的简称,作物某一发育时期或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大于生长下限温度 (B)的日平均温度(Tday)与生长下限温度之差的总和。 4.光温生产力:作物生理状况处于最佳、水肥供应充足、无病虫草害时,只由光温条件所 决定的作物生产力。受作物遗传特性限制,又叫生理生产潜力。 5.VPD:是饱和水汽压亏缺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水汽压与空气中的实际水 汽压之间的差值,它表示的是实际空气距离饱和状态的程度。VPD越大,蒸腾速率越大,是合理灌溉的参考因素。 6-作物水分利用率:作物消耗单位水量生产的总干物质量,单位:KG/(ha mm)。 7.土壤有效含水量:土壤中能被作物吸收利用的水量,即田间持水量与凋萎系数之间的土壤含水量。 8.农田潜在蒸散:指农田土壤水分供应充足,作物处于最佳生理状态时,封行作物田块的蒸散量。其大小只取决于当地的气候条件(辐射能的多少和空气的干燥程度及风速)。 9.土壤养分平衡:土壤中养分(主要是N、P、K)的收入与支出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10作物生长的最小养分浓度:在作物生长过程中,其产量受土壤中相对含量最小的养分限制。当作物对养分吸收量超过一定量时,产量随养分吸收量的增加而增加的速度减缓并逐渐趋于零。此时养分在作物中达到饱和(最大养分含量),养分不再是产量限制因子,为作物生长的最小养分浓度。 二、问答题 1.试述有效积温对作物发育速率的预测指标有何优缺点? 答:优点:用有效积温预测作物的发育速率具有简单易操作的特点。在实际生产中,特别是大田作物生产中或可控温室中环境温度处于作物最适宜以下时(此时作物发育速率与温度呈线性关系),有效积温法仍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预测作物生育期的方法。 缺点:用有效积温预测作物的发育速率,一方面没有考虑日长对发育速率的影响;一方面假定发育速率与气温在发育上、下限温度之间遵循同一线性关系,而没有考虑高温对发育的迟滞作用。此外,在作物发育的最适下限和最适上限温度之间,发育速率是不变的,而相应的有效积温却有很大的变化。因此,用有效积温预测作物发育,在应用到建模以外的地区或品种时,预测误差较大。 2.为研究早稻抽穗期高温胁迫对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请根据作物生长的温度三 基点设计高温胁迫试验(包括试验处理、观测项目与观测方法和使用的仪器)?

(完整word版)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答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专业班级:命题教师: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标准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得分:分 1.趋异适应:指亲缘关系相近的同种生物的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在不同自然生态环境条件下,表现出性状不相似的现象。 2.顶级群落:生物群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一系列演替,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或群落演替的最终阶段,主要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平衡,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以及产生量和消耗量也都达到平衡)。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指种群在其生活史各个阶段中,为适应其生存环境而表现出来的生态学特征。 4.特征替代:重叠区内长期共存的物种,因其生态要求发生分化而导致形态分化,使它们在形态上又略有不同。但形态上的种间差异只在两个物种的重叠分布区内才存在,而在各自独占的分布区内则消失,这种现象就叫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第 1 页共10 页

7.生态入侵:指某种生物从原来的分布区域扩展到一个新的地区,其后代在新的 区域内繁殖、扩散并维持下去的过程。 8.生态阈值:生态系统忍受一定程度外界压力维持其相对稳定的这个限度。 9.边际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比相邻群落有增大趋势的现象。 10.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它包括生态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和输出的稳定。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得分:分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群丛。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地理物种形成学说。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生态位分异(分化)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水。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种类和 资源质量、环境条件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能(阳光)。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多。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高;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温度 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日照长短为信号。 第 2 页共10 页

农业生态学期末复习题全资料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生态系统: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体(在一定空间的全部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最小因子定律:德国化学家比希提出,“植物的生长取决于数量最不足的那一种营养物质” ,即最小因子定律。 种群调节:指种群数量的控制。是物种的一种适应性反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与死亡、迁入与迁出两方面决定的,所有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的环境因子、生物因子都对种群的数量起调节作用。 4 、种群: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总和,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形式(空间分布:随机的、均匀的、和成从的或聚集的。其增长型:在无环境限制下成指数式增长;在环境制约下成逻辑斯蒂增长。)。 5 、优势种:在群落中地位和作用比较突出,具有主要控制权或统治权的种类或类群,其中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6、群落:同一时间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群落。群落的水平结构特点: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 片状或斑块状镶嵌。垂直结构的特点:成层性(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地被层)。 7、边缘效应:由于生态环境的过渡性,不同斑块间能量、物质和

信息交换频繁,生物种类繁多,生产力较高(是指斑块边缘部分由于受相邻斑块或周围环境的影响而表现出与斑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或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过渡区域称为边缘效应)。8、群落演替: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物种消失,另一些物种侵入,群落组成及其环境想一定方向产生有顺序的发展变化。 9、顶级群落: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通过复杂的发展演替,达到最后成熟阶段的群落与周围物理环境取得相对平衡的稳定群落。顶级群落: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演替发展到最后出现的稳定的成熟群落称为顶级群落。 10 、生态位:生物完成其正常生活周期所表现的对特定生态因子的综合适应位置。 11 、十分之一定律: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在自然条件下,每年从任何一个营养级上能收获到的生产量,按能量计只不过是它前一个营养级生产量的十分之一左右。林德曼把生态系统中能量的不同利用者之间存在的这种必然的定量关系,叫做“十分之一定律”。 12、生态金字塔:由于能量每经过一个营养级时被净同化的部分都要大大少于前一营养级,当营养级由低到高,其个体数目、生物量、所含能量一般呈现出下大上小类似埃及金字塔的塔形分布,称为生态金字。其类型有数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生物量金字塔. 13、生物放大作用: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

植物生理生态复习题

1.什么是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生理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定义:主要是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 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研究内容:1.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基本机制。 2.植物的生命过程 (水分、矿物质) 3.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植物代谢作用和能量转换。如光强、二氧化碳 4.有机体适应环境因子变化的能力。如温度胁迫(冷害、冻害、干旱) 二.什么是物候现象 物候现象:植物长期适应一年中温度、水分的节律性变化,形成的与之相适应的发育节律。 三、按照环境的空间尺度,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全球环境(大气圈中的对流层、水圈、土壤圈、岩石圈、生物圈) 岩石圈:地球表面坚硬的外壳。海洋型(厚)大陆型(33km厚) 土壤圈:覆盖在岩石圈表面并能生长植物的疏松层。 生物圈: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土壤圈等界面上的生物有机体,构成一个具有生命的、再生能力的生命圈层。 2.区域环境:指占有某一特定地域空间的自然环境。尺度为大洲、大洋。 3.群落环境:即群落附近的环境,如群落所在的山体、平原及水体等。

4.种群环境:即种群周围的植物和非植物环境。 5.植物个体环境:接近植物个体表面或表面不同部位的环境。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环境尺度一般是指植物个体环境。 四.按照人类影响程度,植物个体环境可分为哪些类型 1.人工环境 2.自然环境:未受人类干扰或干扰少 3.半自然环境:人类干扰较强或部分为人类建造 五、什么是生态因子 环境因子:构成环境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外界环境要素(食物、热量、水分、地形、气候等)。所有的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 六、按照生态因子的组成性质分为哪些类型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气候因子:光、温、水、气(风、O2) 2.土壤因子: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土壤肥力 3.生物因子:动物、植物、微生物 4.地形因子:高原、山地、平原 5.人为因子:其影响超出了所有自然因子 其他: 按照组成性质分为: 1.稳定因子:质和量不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地心引力、太阳辐射常数 2.变动因子:质和量随时间变化的因子,如气候的日变化、四季变化、风、降水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植物生态学报 2001,25(5)514~519 Acta P h ytoecolog i ca Si nica ·植物生理生态学专栏· 当前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 蒋高明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被数量生态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 要 简要介绍了最近国内外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围绕着人类活动影响造成的几大重要环境因子改变而可能导致的植物生理生态变化展开,包括CO2浓度升高、紫外辐射增加、温度变化、强光、盐生环境扩大化等;部分工作探讨已经存在的特殊生境下的植物生态适应。其中,围绕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是最为热门的话题之一。虽然以CO2浓度升高主题展开对C3和C4植物的影响研究依然是众多刊物发表生理生态学原始论文的重要内容,一些特殊功能型如C AM植物的响应引起了人们的兴趣;植物对于紫外辐射的生理生态响应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研究手段的完善以及实验材料的改进是最近植物生理生态学不断出新成果的重要原因之一,如稳定同位素技术的应用、野外F ACE实验、叶绿素荧光技术等使一些机理性问题不断被揭示出来。 关键词 植物生理生态学 全球变化 CO2 紫外辐射 强光辐射 高温与低温 REVIEW ON SOME HOT TOPICS TOWARDS THE RESEARCHES I N THE FIELD OF PLANT PHYSIOEC OLOGY JIAN G Gao-M ing (Lab oratory of Quantitative Vegetation Ecology,Institu te of Botan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93) Abstract Some hot topics i n plant physioecology research have recently made regular appearances in a number of important int ernational journals(Science,N ature,etc.).These describe the responses of plant physioecology and g row th to facto rs such as:increasi ng CO2concentration,ul traviolet radiation enhancement,changes in tem-perature,sunlight i rradiation and the enlargement of sal ty habi tats.All of these factor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 th the processes of global climat e change.Some of the research,however,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sponse of plant s to existing environmental st resses in specialised environmental habitat s.Among the intensive studies,the carbon budget of t errest rial ecosystems is one of the ho ttest topics,research conducted recent ly,including: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ses,si nk and source dynamics of carbon at regional and global scale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terrest rial and oceanic ecosystems.Al though the responses of C3and C4species t o elevated CO2are sti ll the main topics i n most journals,there has been much progress i n study of CAM functional types.Prog ress in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 echnologies such as st able isotope methods,f ree air CO2enrichment(FACE)facili ti es,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t echnology hav e helped g rea tly i n understandi ng these general problems. Key words Plant physioecology,Global climate chang e,CO2,Ul traviolet radiation,High light radiation,High or low temperat ure st ress 近年来,由于人类经济活动对生物圈干扰的不断升级,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环境污染的扩大等。对这些环境问题的解决引起了各国政府与科学家的广泛关注。植物生理生态学(Plant Phy sioeco logy)是研究生态因子与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的科学,它从生理机制上探讨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物质代谢和能量流动规律以及植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La rcher,1995)。由于它能够给许多生态环境问题以生理机制上的解释,因而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 收稿日期:2001-06-01 接受日期:2001-07-30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创新项目(KS CX1-08-02)和国家重大基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G1998010100) E-mail:jgm@h https://www.360docs.net/doc/b914043838.html,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基础生态学试题A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本科课程考试试题(卷) 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基础生态学》课程 A 卷 专业班级: 命题教师: 张晓鹏李刚审题教师: 学生姓名: 学号: 考试成绩: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得分: 分 1.趋异适应 2.顶级群落 3.生物的生活史对策 4.特征替代 5.协同进化 6.生态幅 7.生态入侵 第 1 页共 8 页 8.生态阈值 9.边际效应 10.生态平衡 二.填空题,每空1~共20, 得分: 分 1(中国植物群落分类系统的基本单位是。 2(目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的物种形成学说是。 3(五种北美莺同以云杉为生~分处不同的位置~达到避开竞争的效果~这是由于形成了的结果。 4(构成陆地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量的限制因素中~最易成为限制因子是。 5(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特点和速率主要取决于和

、三个方面。 6(驱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于。 7(动物种群的生殖适应对策中~高纬度地区的哺乳动物每胎产仔数比低纬度地区。 8(阳地植物的光补偿点比阴地植物 ,飞鼠每天开始活动以为信号,鹿秋天进入生殖期以为信号。 9(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是。 10(种群数量的调节实际上是通过种群本身内在和两个反向力间的平衡而实现的。 11(按照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可以将群落演替划分为和 两类。 第 2 页共 8 页 12.能够准确反映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关系的生态金字塔是。 13. 单元顶级学说中的“顶级”是指顶级。 14. 在生态系统氮的循环中~一方面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群落~另一方面又通过重新返回大气。 三.选择题,每小题 1分~共15分, 得分: 分 1. 如果某种群个体间竞争强烈~排斥性强~则其内分布型最可能是以下哪种 ( ) A. 随机分布 B. 均匀分布 C. 成丛分布 D. 群集分布 2(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 , 。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3(Deevey将种群存活曲线分为三个类型~其中表示接近生理寿命前只有少数个体死亡的曲线为, ,。 A(凸型曲线 B(凹型曲线 C(对角线型曲线 D(S型曲线 4(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 , 。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

最新农业生态学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复习题(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1. 生态学(ecology):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2. 农业生态学(agricultural ecology, agroecology):是运用生态学和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把农业生物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中的相互联系、协同演变、调节控制和持续发展规律的学科。它是生态学在农业领域的分支。 3. 系统: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定义) 4. 生态系统(ecosystem):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言之,是在一定空间内的全部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体。 5. 生产者(producers):是指自养生物,主要指绿色植物,也包括一些化能合成细菌。 6. 大型消费者(macroconsumers):是指以初级生产的产品为最初十五来源的大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动物。 7. 小型消费者(microconsumers):又称分解者,是指利用动植物残体及其他有机物为食的小型异养生物,主要是指细菌、真菌、放线菌等微生物。 8. 农业生态系统(agroecosystem):是指以农业生物为主要组分、受人类调控、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目标的生态系统。 二、问答题 1 生态学的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事件有哪些? 答:生态学100多年的发展经历了5个阶段: (1)生态学知识累积阶段(1866年前); 主要事件有:在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中就累积了像二十四节气这种实质反映气候与生物关系的知识,而且广为流传,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重要依据。 (2)个体生态学与群落生态学阶段(1866--1935); 主要事件有:1866年,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定义了生态学,这就标志着生态学的产生。生态学产生以后便分化出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等学科分支。 (3)生态系统生态学阶段(1935—1962); 主要事件有:1935年,植物生态学的英美学派代表人物,英国植物生态学家坦斯列第一次提出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他把生物与其环境看成是一个动态整体。1941年,美国科学家林德曼,发表了《一个老年湖泊内的食物链动态》的论文。她用确切的研究数据揭示了在食物链顺序转移中生物的数量关系。美国生态学家奥德姆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研究了遗弃农田的次生演替及生态系统的能流与物流。1952年,他出版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确立了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地位。 (4)生态学向调控与工程方向发展阶段(1962--); 主要事件有: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的《寂静的春天》,她的书是人类生态环境意识觉醒的标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于1964年开展以生态系统定量研究为重点的“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之后,又于1971年组织了“人与生物圈”长期研究计划。中国于1972年加入这个研究。1992年的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公约》、《气候变化公约》、《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21世纪行动议程》、《里约热内卢宣言》。 (5)农业生态学发展的生态学基础;

基础生态学试题

基础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生态学(ecology):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的上层、全部的水圈、大气圈的下层。 环境:是生物赖以生存的外界条件的总和。它包括一定的空间以及其中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生活和发展的各种因素。 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有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频度: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占整个样方的百分比,表示物种的个体在群落地段分布的均匀状况。 多度:植物群落中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 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 适合度:一种生物对生境的适合程度,以平均每个个体生育的存活后代的数量作为衡量适合度的指标。 进化:生物种群基因频率变化。 物种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物种的均匀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全部物种个体数目的分配状况,它反映的是各物种个体数目分配的均匀程度。 內禀增长率:在特定条件下,具有稳定年龄组配的生物种群不受其他因子限制时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食物链:各种生物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这种生物与那种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食物链。 协同进化: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相互适应、共同进化的现象。 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各样地之间及其与生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数量分许法。

领域:动物个体或群体所占据的排斥同种其它个体或群体的空间。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于其生存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影响该地区生物多样性的过程。 生态系统: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各组成要素间有物种流动、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价值流动,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生态位:之声吴在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物种所有生态特征的总和。生态位包含了所有生态因子和生态辐。 生态幅:生态幅是指物种对生态环境适应范围的大小。它常与耐受限度一致,耐受限度越宽,生态幅也越大。 生态因子:指环境因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又称环境因子。所以有人称生态因子的总和为生态环境。 生态型:同一生物的不同个体群,由于分布地区的隔离,长期接受不同环境条件的作用和影响,趋异适应的结果不同个体群之间产生分异并在遗传上固定下来,这种不同的个体群称为生态型。生活型:不同种类的生物生长在相同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相同或相似外貌的物种群被归并为同一生活型。生态型是趋异适应的结果,生活型是趋同适应的结果。 优势种:指群落中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称为建群种。 生物多样性:指生命有机体及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生物多样性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描述,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平衡: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表现为相对稳定,能量与物质的输入、输出接近相当,外来干扰所引起的变化可由自我调节而恢复到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的这种状态即为生态平衡。 趋同适应:不同物种在相似的大环境条件下,可能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表现出相似性。这样导致了不同物种相同的生活型。 趋异适应:指在不同的环境下,同一个物种面对不同的生态压力和选择压力,在生理、行为和形态等方面会有不同的调节,这导致了生态型。趋同适应和趋异适应都是物种为适应环境条件而表现出的特性。 层片:每一层片由相同生活型和相似生态要求的不同植物构成的机能群落。层片作为群落的结构单元,是在群落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资料

植物生理生态学 ●绪论 植物生理生态学:研究植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一门实验科学。 研究层次:植物个体—器官—组织水平。 植物生理生态学特点:植物生态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用生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生态学现象。研究生态因子和植物生理现象之间的关系。 植物生理生态学主要集中在组织、器官、个体与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对生态现象的验证和解释,同时也对微观植物生理学提供了表征验证。 ●植物与环境 环境: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因素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环境的本质就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或影响这种资源的因素。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 生存条件: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环境不能缺少的生态因子的总称。 生境: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根据性质划分: 1)气候因子: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 2)土壤因子: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 3)地形因子: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 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 5)人为因子: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干预、影响、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等。 植物与生态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1)生态作用:生态因子对植物的结构、过程、功能、分布等产生的影响。 2)生态适应:植物改变自身结构与过程以与其生存环境相协调的过程。 3)相互作用:植物对环境做出的响应和反馈,并影响环境的过程。(环境小 气候、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大气组分、生物链结构、协同进化、生 物多样性。)

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2018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 一、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种群年龄锥体的基本类型有( ) A.2种 B.3种 C.4种 D.5种 答案:B 2.黑白瓶法答案:通过测定水体中某物质的浓度来测定水生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该物质是( ) A.氧气 B.二氧化碳 C.氮气 D.二氧化硫 答案:A 3.下面关于r对策生物和K对策生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r对策者适应不稳定环境 B.r对策者幼体存活率低 C.K对策者竞争能力强 D.K对策者种群恢复能力强 答案:D

4.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碳的主要贮存库是( ) A.大气 B.水 C.岩石圈 D.生物 答案:C 5.从裸岩到森林的原生演替过程中,起始阶段是( ) A.苔藓阶段 B.地衣阶段 C.草本阶段 D.灌木阶段 答案:B 6.某一生态因子在生物生长发育初期是限制因子,但在后期为非限制因子,这种现象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 ) A.阶段性 B.互补性 C.直接性 D.间接性 答案:A 7.华北平原没有天然橡胶林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日照时数短 B.温度过高

C.土壤贫瘠 D.温度过低 答案:D 8.林德曼通过对某生态系统的研究得出能量流动的“十分之一定律”,这一生态系统是( ) A.森林 B.草原 C.湖泊 D.农田 答案:C 9.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占有一定的空间 B.种群是进化的基本单位 C.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元 D.种群是多种生物的集合 答案:D 10.下列不属于描述陆地植物群落特征的指标是( ) A.多度 B.优势度 C.内禀增长率 D.盖度 答案:C

农业生态学考研知识点总结

农业生态学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生态学及其发展 1、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在其著作《有机体的普通形态学》中第一次正式提出生态 学的概念,并将生态学定义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互相关系的科学。 2、1971年,奥德姆在其所著作的《生态学基础》中,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 功能的科学。 3、1866年,德国学者海克尔提出生态学定义,标志着生态学的诞生。 4、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列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把生物有机体与其环境看成是一 个整体,提出生态系统是在特定的区域互相作用的全部生物与无机环境的综合体。 5、1942年,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食物链

6、20世纪30年代,贝塔朗菲提出系统论;40年代美国科学家香农创立信息论。 7、生态工程是20世纪60年代有奥德姆和马世俊分别提出的。 8、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理论生态学和应用生态学两大类。 第二节 1、1983年正式确定在农业院校开设农业生态学课,并在1986年有国家教委将农业生态学 列为农学专业的主要课程,同时在部分农业院校开始试办农业生态专业。 第三节 1、农业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农业生态学系统。 2、农业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及其调控的原理和技术途 径。 3、农业生态学的特点:理论实用性、学科交叉性、研究统一性、宏观层次性 第二章

第一节 1、系统:有互相依赖的若干组分结合在一起,能完成特定功能,并朝特定目标发展的有机 整体。 2、一个系统的组成,必须满足3个条件:第一,系统必须具备两个以上的构成要素:第二, 各要素之间必须具有某种联系;第三,各要素必须以整体的形式完成特定的功能。 3、系统的特征:系统结构的有序性、系统的层次、系统的整体性、系统功能的整合性 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密切 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一定结构及完成一定功能的综合体,或者说是由生物群落与非生 物环境互相依存所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5、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A.G.Tansley首次提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6、生态系统分为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

植物生理生态学复习题1、解释下列缩写 SPAC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 WUE水分利用效率; RuBP核酮糖二磷酸; Rubisco 1,5-核酮糖二磷酸羧化酶; LSP光饱和点;LCP光补偿点;PAR光合有效辐射; P n 净光合速率;P max 最大净光合效率; C 3 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最初固定的有机分子均含有3个碳原子,称之为 CO 2同化的C 3 途径,而具有C 3 途径的植物称为C 3 植物; C 4 植物:在光合作用碳固定过程中,所固定的最初产物是4碳化合物(草酰乙酸), 故称C 4途径,具有C 4 途径或以此途径为主的植物称为C 4 植物。 2、植物气体交换的测定主要能解决什么生态问题? 气体交换参数包括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蒸腾速率与气孔导度,测定这些参数主要能解决以下生态问题:1)研究植物的进化与生态适应。植物的光合作用等是植物种的特征,更是植物功能型的特征,不同的植物以及不同生境下生长的同种植物具有不同的气体交换特征;2)判断植物的光合碳同化途径。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固定CO 2 的途径主要 有C 3、C 4 和CAM,它们在P max 、C i (胞间CO 2 浓度)、光呼吸(C 4 和CAM植物无)、光合CO 2 补偿点和饱和点等光合特征上明显不同。通过它们的气体交换特征研究及建立判别模型, 可以鉴别三类不同光合功能型的植物;3)研究植物的抗逆性及污染物对植物的危害,如盐害、冻害、旱害等引起植物的生长发育受阻;另外,大气中的一些污染物质等会引起植物的伤害反应,可通过气体交换研究做出及时诊断;4)遗传育种和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中的先锋植物筛选。作物在选种时,那些高光合、低光呼吸、低CO 2 补偿点和光补偿点的植物更能够适应不良环境,具有高的生产潜力。同时相关的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等也表现出变化,在遗传育种或在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先锋树种选择时,筛选那些具有高光合潜力的植物无疑是十分有力的,对一些特征值的获得需要进行光合作用 的研究;5)全球变化中的植物生态学研究。全球变化主要是由CO 2 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植物对于CO 2和温度响应就变得十分重要。而要研究这些反应,就要进行不同的CO 2 和温 度下气体交换能力的测定,这方面的研究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农业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4分*10个=40分) 1、农业生态学是研究农业生物与其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农业生态系 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调控途径和策略的科学。 2、系统即是指:在一定的时空围(边界),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组分 构成的,具有某种特定的结构与功能,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 3、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即是指系统整体功能大于各组分功能之总和的特性。它靠系统有序为 基础。系统功能的整合性又称整合效应 4、生态系统的准确定义,经历了坦斯利(1935)、林德曼(40年代)、奥德姆(1983)、骆 世明(1987)。骆世明(1987)认为生态系统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化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简而言之:在一定的时空围,生物群落与其生态环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称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的结构是指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组分在时空中的分布(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以 及组分间相互联系的有序状态(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6、分解者---指异养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等。由于它们的功能是把有机物还原成 无机物,因此,又称还原者。由于消费者和分解者的生产过程都依赖初级生产,所以它们的生产过程又称次级生产;同理它们又次级生产者。 7、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指生态系统中各组分间建立起来的营养(包括物质和能量)供求关系。根据建立方式不同,可分为食物链结构和食物网结构。 8、食物链结构---以食物链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链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成员间通过吃与被吃方式而彼此联系起来的食物营养供求序列。如捕食食物链,腐食食物链,混合食物链和寄生食物链。 9、食物网结构—以食物网方式建立起来的营养结构。食物网是指生态系统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联结而成的食物供求网络关系。 10、农业生物,即是指农业生产过程必不可少的各种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总称。 11、农田生物是由多种农作物、稻田人工放养的鱼、蛙、红萍以及农田杂草、自然界昆虫、病原菌、土壤微生物等组成,其中农作物(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及肥料作物)是农田生物的主体。 12、种群(population)是指在一定时间占据特定空间的同一物种(或有机体)的集合体。 13、年龄结构(age structure)是指某一种群中,具有不同年龄级的个体生物数目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常用年龄金字塔来表示。(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 14、种群的禀增长率(intrinsic growth rate)指在没有任何环境因素(食物、领地和其他生物)限制的条件下,由种群在因素决定的稳定的最大增殖速度,记作rm。也叫作生物潜能(biotic potential)或生殖潜能(reproductive potential)。 15、环境容纳量(carrying capacity)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所能达到的稳定的最大数量(或最大密度),常用K表示。 1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17、原始协作是指两种群相互作用,双方获利,但协作是松散的,分离后,双方仍能独立生存。例如:1)寄居蟹和某些腔肠动物的共生关系2)某些鸟类啄食有蹄类动物身上体外寄生虫,而当食肉动物来临之际,又能为其报警;鸵鸟与马的协作也很默契,前者视觉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