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论文碳排放论文

合集下载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论文2篇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论文2篇

能源消费和碳排放论文2篇第一篇1海南省2015—2020年能源消费需求量预测海南省“十二五”时期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的目标,取11.5%的年均GDP增长速度作为海南省经济增长的高速增长情景,10%为中速增长情景,8.5%为低速增长情景。

年平均人口增长速度为1.2451%(这是海南省1993—2012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

工业比重约为23%是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的增长目标,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92%。

把不同情景下2015—2020年海南省国民生产总值GDP,人口总数P,工业比重i代入协整方程,得到能源消费需求量的预测值,见表5。

2海南省2015—2020年能源消费结构预测研究海南省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特点是以煤炭、石油为主要地位,煤炭消费量的比例从2002年的28.9%上升到2012年的36.51%,天然气消费的比例从2002年的18.2%先上升到2004年的33.92%,后下降到2012年的22.74%,总的来说,各个能源消费呈上升趋势,特别是天然气和电力清洁能源消费量,与海南省是工业欠发达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符合。

本文采用马尔科夫链预测模型预测2015—2020年海南省能源消费结构。

具体步骤为:首先确定预测的基准年;第二计算转移概率矩阵;第三利用模型预测下一个状态的能源消费结构;最后对预测结构利用有规划约束条件调整转移概率矩阵。

因为海南省“十二五”规划期间新能源替代常规能源达到250万t,占全省能源消费总量12.5%以上,对石油和天然气消费的比重没有明确的规划目标,所以对能源消费结构发展规划实行必要的修正。

本文假设石油的发展趋势没改变,天然气和电力能源的增加由煤炭减少补充。

经过修正后,能源消费结构的概率转移矩阵中,变化的仅仅是煤炭→电力,煤炭→天然气的转移概率,其他的保留概率不变。

以2012年作为基准年,利用Mathlab软件计算得到约束条件下平均转移概率矩阵为。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论文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论文

我国低碳城市发展研究摘要:当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城市建设理念正在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潮流,并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发展战略。

有关专家和基层政府部门人士建议,在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危机的双重压力下,无论从应对日益趋紧的国外压力和国内压力讲,还是从实现经济转型抢占产业制高点的角度看,都应尽快选择低碳城市建设发展战略,通过选择“低碳化”的城市发展路径,以此为主线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提升我国未来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词:低碳城市发展研究一、发展低碳城市的现实意义(一)有助于我国从能源、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困境中“突围”,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手段。

作为资源并不丰富的岛国,英国政府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欲借此摆脱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之后欧盟、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纷纷将低碳理念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很多国际大都市以建设低碳城市为目标,关注和重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最小化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化方向转型。

(二)有助于我国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可持续“转型”。

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主要依赖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的支撑,低碳城市建设可通过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将建立在化石能源基础上的现代工业文明,转向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生态文明,在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加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

(三)有助于提高我国的未来经济竞争力,抢占新一轮产业制高点。

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低碳产品与技术的竞争,着眼点是未来数十年国家经济实力的比拼,超前部署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赢得主动。

我国能否在未来几十年中跻身世界发展的前列,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应对低碳经济发展调整的能力,我们必须抢占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前沿技术制高点,引领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科技基础,开辟具有低碳经济特征的新兴产业群、高新技术产业群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群。

中国低碳能源发展路径及策略论文

中国低碳能源发展路径及策略论文

浅析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路径及策略【摘要】目前全球气温升高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正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的压力,要想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又能兼顾环境保护,做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发展低碳经济,构筑低碳社会,走低碳发展之路。

本文从我国低碳经济的角度阐述了我国发展低碳能源的背景、意义,详细分析了我国低碳能源的发展路径及发展策略,本文的研究对中国目前能源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低碳能源;发展路径;发展策略近些年来,世界资源环境压力越来越大,能源安全和经济安全的压力与日俱增,逐渐增高的油价、资源产品价格的攀升推动着国际经济的动荡。

世界上许多国家为了应对气候的变化以及保障能源供应的安全而把追求低碳能源的发展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选择,并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2003年,英国政府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提出了低碳经济是指兼顾经济发展和公民生活质量的发展,在社会生产中尽可能少地排放温室气体。

低碳经济实际上是强调人类社会的经济发展方式、能源消费方式和生活方式三种方式的转变,强调从石化燃料为导向的工业文明向以生态保护为导向的低碳经济文明的转变。

总而言之,发展低碳能源,归根结底,就是要发展以低耗能、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的经济模式[1]。

一、我国低碳能源发展的现状从我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煤炭能源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支撑着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增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和人民生活水平,但它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并且显而易见的。

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能源,它的开采破坏了生态平衡,虽然出现区域经济繁荣的表象,但却是不可持续并贻害后人的。

目前,随着低碳经济越来越受到全球国家的重视,我国也采取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通过行政结构的调整,控制淘汰落后产业行业规模的重组,重视环境保护、水处理、污泥处理、垃圾处理,在节能方面采取了一定的举措,有效地控制了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制止了一些为了经济发展而牺牲环境的行为[2]。

建筑工程碳排放论文

建筑工程碳排放论文

建筑工程碳排放论文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建筑工程的碳排放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建筑工程的碳排放主要来自于建筑材料的生产、运输和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

建筑工程碳排放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不利影响,例如全球变暖和气候变化。

为了减少这些影响,建筑工程需要采取可持续性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从一些建筑工程项目的数据来看,可以发现减少建筑工程碳排放的措施是可行的。

例如,通过增加整个建筑的气密性,可以减少空调和恒温系统的使用,这将大大降低建筑的碳排放量。

同时,提高建筑的能源效率、使用环保材料等也是减少建筑碳排放的可行措施。

另外,建筑企业也可以通过对碳排放量进行计算和分析,来确定碳足迹。

针对企业的碳足迹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

例如:采用节能照明设备、控制建筑温度、从利用可再生能源等。

此外,建筑工程碳排放的解决方案则不止应该是建筑企业的责任,政府机构也应该提出政策并激励大企业采取减轻碳排放量的措施。

政府机构还可以促进利用绿色技术,进而推进能源管理。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碳排放对环境和经济造成的影响权力浪费不可忽视。

通过采取可行的减少碳排放措施、采用严格的
污染和能源标准和政策,政府和企业可以迎来切实的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发展论文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发展论文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发展论文在当前全球范围内,双碳目标成为了人们环保意识的集中体现,要求降低碳排放、减少碳消耗,推动低碳经济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新能源发展愈发凸显其重要性。

双碳背景下的能源现状与挑战在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尤其在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内对石油、煤炭等传统高碳能源的过度依赖已经引起了环境问题的加剧。

空气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也促使了双碳目标的提出。

然而,要实现双碳目标并不容易。

传统高碳能源依赖程度高,且替代成本较高,这对全球各国都提出了较大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的发展成为了一个迫切的需求。

新能源在双碳背景下的重要性与优势新能源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减少对传统高碳能源的依赖,降低碳排放。

其次,新能源资源广泛,可再生性好,有助于降低能源供给的不确定性,提高能源安全性。

再者,新能源技术不断创新,成本逐渐降低,逐渐达到商业化应用的阶段。

推动新能源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为了推动新能源的发展,在双碳背景下实现低碳经济,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相关政策与措施。

首先,应该建立健全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和法律法规,为新能源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其次,政府可以引导和支持企业增加对新能源的投资,提高新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激励措施,促进新能源技术和产品的创新与转化。

未来新能源发展方向与展望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新能源必将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在双碳背景下,新能源的地位将更加重要,未来的发展方向可能会更加强调技术创新、成本降低、市场应用等方面。

只有不断推进新能源技术发展,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才能更好地实现双碳目标,推动全球能源转型。

综上所述,双碳背景下,新能源的发展不仅是一种必然趋势,更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共同努力,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推动新能源的发展,以应对当前能源危机及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经济的良性发展。

碳排放中博弈论及对策分析论文

碳排放中博弈论及对策分析论文

碳排放中的博弈论及对策分析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1-003-02摘要碳排放是一种具有有限的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的公共品,正是由于碳排放的公共品属性,碳排放中的”搭便车”行为变得不可避免,导致了市场的失灵。

在国家宏观层面上,短期的大国博弈中,各国都会选择不减排,而在长期的博弈中,减排变成各国的最优选择;在微观企业层面上,各微观主体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长短期的最优选择都是不减排。

关键词低碳经济博弈碳排放目前,各国在具体的减排目标上存在着诸多的分歧和争执。

宏观层面上,各国面对具体降低碳排放量都很模糊;微观层面上,企业也没有付出实际的行动。

关于低碳经济,对于碳排放的经济学特性和各主体在实行减排技术方面的博弈加以分析的较少,这为本文的分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碳排放的经济学分析(一)碳排放是一种公共物品公共物品是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碳排放具有有限的竞争性和局部的排他性,但这种有限和局部都体现在较长的时期影响上,也就是短期来看,不能达到制约利益主体的目的。

正是由于碳排放是一种公共物品,不免有”搭便车”的行为的存在,导致市场的失灵。

但由于涉及各主权国家,缺乏一个能在全球配置碳排放的超主权的机构,所以,碳排放权的谈判和各国减排目标的设定显得步履维艰。

(二)碳排放量难以衡量碳排放与以实体存在的物质不一样,它难以准确的计量。

一是排放的主体难以确定,二是排放量的大小难以计量。

虽然世界上存在诸多的主权国家,但空气和水的流动,自然界循环的存在,很难确定碳是哪些国家排放的,各自排放了多少。

而且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不一样,处于内陆的国家受到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碳排放后果的影响比沿海国家小,也使他们在减排放方面始终不肯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二、碳排放中的大国博弈正是由于以上关于碳排放的经济学特性,使得各国在确定减排目标方面有着不同的原则,在碳排放定价上也有着不同论调。

城市交通碳排放及实证论文

城市交通碳排放及实证论文

城市交通碳排放分析及实证研究摘要:城市经济发展使得城市交通迅速发展,同时也造成了能源消耗过多、排放污染加剧。

文章构建数学模型对城市交通子系统碳排放进行分析,并以西安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城市私人载客汽车和道路运输营运部门是主要交通碳排放源,占总排放的67%以上,并且有序发展私人交通、改变交通需求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能有效降低城市交通碳排放。

abstract: c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leads to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 transport, and also brings excessive energy consumption and pollution. the article constructs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urban transport subsystem carbon analysis and takes xi’an as an empirical examp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rban private passenger automobile and road transport operations department is a source of major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 more than 67% of total emissions,and orderly development of private transport, to change the structure of the traffic demand, improve energy efficiency to reduce urban transport carbon emissions.关键词:城市交通;模型构建;实证分析;碳排放key words: urban transport;model building;empirical analysis;carbon emissions中图分类号:u4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2-0290-020 引言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交通需求量在数量和结构上都发生了较大变化,由此带来城市交通碳排放问题正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1]。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策略论文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策略论文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研究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a文章编号:1009-4202(2012)03-000-01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模式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

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各国的首要任务。

本文从研究发达国家在低碳经济方面的经验和政策,结合我国的国情,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进行剖析,逐步分析出一条适合我国当前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字低碳经济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可再生资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从“九五”到“十五”再到“十一五”,我国经济不断踏上新的台阶,我国gdp由2000年的99215亿元人民币上升到2005年的182321亿元人民币,到了2010年,更是达到397983亿元人民币,gdp环比大幅度增长,均高出世界同期增长水平。

虽然在经济领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由于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期间缺少低碳发展意识,致使我国的碳排放量随着经济的增长也一路高升不降,导致居民的生存环境遭到进一步的恶化。

虽然我国出台了很多环境保护的政策,但在中国,更多的是停留在政策和文件层面。

而实际上,各地区都把重点放在了经济增长上,重心偏离,忽略的低碳发展所带来的长久利益。

与此同时,欧美一些国家正掀起一场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新工业革命”,意在占领新时期产业制高点,为自身经济寻找新的增长动力。

一、低碳经济对国际经济的影响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

世界各国正努力倡导低碳经济的发展,为实现这些目标,各国根据自身情况调整了宏观经济模式,制定了一系列适度创新的公共政策,根据各自政治、经济要求,创立了一种有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驱动因素是政策制度的创新和制定。

美国最近发布实施的《能源政策法》,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发展论文碳排放论文:中国各省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研究摘要哥本哈根大会以后,减排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因此深入研究并判断各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tapio脱钩指标对1999-2008十年间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近十年来我国绝大部分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呈现弱脱钩状态,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碳排放增长速度,表明减排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在对脱钩弹性指标进行因果链分解后表明,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为碳排放增长速度的减缓起到了重要作用。

尽管如此,我国未来面临的减排形势依然严峻:近年来工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经济结构的“重型化”趋势导致对能源的需求量增大,加上我国在新能源开发领域的不足,煤炭在总体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单位能源消费产生的碳排放进一步上升,能源消费“高碳化”特征加剧,对以后的节能减排工作形成挑战,文章最后提出了开展减排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碳排放;经济发展;各省区;脱钩指标;因果链分解中国的碳排放量位于世界前列,特定的发展历程和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内,中国的碳排放量必将大幅度上升。

中国从自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本着对本国和世界人民负责的态度,提出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相对于2005年下降40%-45%的减排目标。

由于碳排放的变化受到自然资源及经济社会条件的制约,因此深入研究国内各省区经济增长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对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和措施,如期完成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减排承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中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我们认为对相对指标的分解更有意义,这一点从中国政府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到2020年碳排放强度而非碳排放总量降低40%-45%的承诺中可以看出,这也是本文构建tapio 脱钩弹性指标对1999-2008年十年间我国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测度,并对脱钩指标进行因果链分解的主要原因弹性指标与恒等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不受计量单位变化的影响,具有完全分解的优点,而且是对相对指标的分解,在减排的国际国内大背景下,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1 关于脱钩理论的文献综述脱钩(decoupling)一词最早用于物理学领域,表示两个物理量之间不同的变化趋势。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为探讨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联性,将其应用到环境方面,“脱钩”也随即成为测度经济发展与物质消耗或生态环境之间的压力状况、衡量经济发展模式可持续性的工具。

近年来国外学者越来越多的注重将脱钩指标运用在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研究。

如oecd对其30个成员国39个指标作为其环境与经济脱钩指标进行了脱钩分析;juknys利用初级与次级脱钩概念,分析立陶宛的脱钩情形;herry consult gmbh等对奥地利的经济增长与运输业需求情况做了脱钩分析;david gray和jillian anable对苏格兰地区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量及碳排放之间的脱钩情况做了研究。

目前国内关于脱钩研究的文献还较少,大多集中在节能领域,这反映出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节能相对于减排显得更为紧迫,而且节能也是减排的主要途径之一。

赵一①由于统计方法不成熟和体制变动等原因,这种情况在时下的中国普遍存在。

平,孙启宏,段宁[1]、王虹,王建强等[2]通过引入脱钩理论,对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脱钩关系进行了测度与分析;邓华,段宁[3]介绍西方研究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关系的“脱钩”理论的两种主流评价模式,并对在循环经济中的运用做了研究说明;诸大建,朱远[4]通过引入生态效率这一指标,将脱钩理论运用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李效顺,曲福田等[5]对如何在耕地占用与gdp增长之间建立脱钩指标体系并加以运用进行了研究,并解释了脱钩状态与指数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

从以上可以看出,国内学者对脱钩理论的研究大多是将其运用到能源、环境、循环经济测度及农业领域,把脱钩理论应用到温室气体减排领域的研究并不多见,台湾地区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则较为领先。

台湾学者李坚明对台湾的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标进行了研究;大陆目前只有李忠民、庆东瑞[6]利用oecd脱钩指标及tapio脱钩指标对山西省工业经济的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关系进行了测度;庄贵阳[7]运用tapio脱钩指标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20个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不同时期的脱钩特征进行了分析。

但上述研究只是对某一国家或地区总体或部分产业发展产生的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缺乏对不同省区情况的具体研究,因而得出的政策建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鉴于此,本文采用tapio脱钩弹性指标研究我国各省区1999-2008十年间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关系并对其进行因果链分解,分析各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与状态变化的原因。

这种分析方法不仅不受计量单位变化的影响,具有完全分解的优点,而且是对相对指标的分解,在减排的国际大背景下,对国内各省区开展减排工作具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2 脱钩指标构建模式及本文脱钩弹性指标的构建脱钩指标的构建有两种模式,即oecd脱钩指标构建模式和tapio脱钩指标构建模式。

oecd脱钩指标:oecd指标构建模式主要是描述环境压力(状态)与驱动力变化的关系,以温室气体排放为例,二氧化碳排放为环境压力(environmen pressure简称ep),gdp 为经济驱动力(driving factors,简称df),如果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率快于gdp增长率,则称两者呈现脱钩关系。

脱钩关系分为两种状态,如果两者的增长速度都为正,但经济增长率高于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率,成为“相对脱钩”;如果经济稳定增长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反而减少则为“绝对脱钩”。

oecd为衡量脱钩指标构建变化,首先建立脱钩指数(decoupling index)与脱钩因子,见式(1)和式(2),下标0表示基期,t表示末期。

脱钩指数di=[sx(b]ep tdf tep0df0(1)脱钩因子=1-脱钩指数(2)tapio脱钩指标:tapio(2005)[8]在研究1970-2001年间欧洲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时引入交通运输量作为中间变量,将脱钩弹性分解为运输量与gdp之间的脱钩弹性和运输量与总体碳排放量之间脱钩弹性(一般称为产业发展弹性和产业排放弹性),将两式相乘,便得到一般的脱钩指标计算公式,见式(1)。

其中e(co2,gdp)表示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弹性指标,v为交通运输量。

tapio根据脱钩弹性值的大小定义了八种脱钩状态,如表1所示。

从以上比较中不难发现,tapio脱钩指标具有oecd脱钩指标难以比拟的优势。

首先,oecd脱钩指标对时间段基期的选择过于敏感,选择不同的时间基期计算出的脱钩指标结果常常差别很大,不利于脱钩状态的判定;其次,tapio脱钩指标本质上是同一种弹性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不受统计量纲变化的影响,并且可以对脱钩指标进行因果链分解,可以清楚地看出不同因素的变化对脱钩指标变① 因为工业用能占我国总体能源消费量的绝大部分,故工业领域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会导致该弹性小于1。

②这里的表述不大符合日常的表达习惯(表述为gdp 对工业增加值弹性的倒数也许更好),但这纯属是出于构造因果链的需要。

该弹性值大于1,表明工业在整体国民经济的比重增大。

③可以用某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衡量,这里选用工业总产值对gdp的弹性来度量。

化的作用,这对中国制定合理的减排政策和措施,完成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减排承诺显然更有意义;另外,tapio脱钩指标相对于oecd脱钩指标而言对脱钩状态的划分也更为精细,能更精确地反映出不同地区及同一地区不同时段经济发展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

本文采用tapio脱钩指标并运用恒等式对其进行因果链分解,将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脱钩弹性分解为三组中间变量弹性的乘积,即碳排放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弹性、能源消费量对工业总产值(gross industrial output,简称gio)之间的弹性和工业总产值对gdp弹性,分别称为减排脱钩指标、工业节能脱钩指标和工业发展脱钩指标。

其中碳排放与能源消费量之间的弹性表达式如下:e(co2,e)=δco2co2/δee[jb))](4)因为不同种类能源的碳排放系数不同,所以该指标主要与能源消费结构有关。

由于在主要能源种类中煤炭的碳排放系数最大,而我国能源结构中以煤为主,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增大将导致这一指标的上升,后面的实证分析也证实了这一点。

能源消费量对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弹性是衡量工业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指标,二者的弹性值如下所示:e(e,gio)=δee/δgiogio[jb))](5)不同产业单位产值的能耗不同,相对而言,每单位工业产值的能耗要大于农业和服务业,同样,每单位重工业的产值要大于轻工业,所以产业结构的变化通过每单位能耗的变化进而影响碳排放量。

工业增加值与gdp之间弹性表达式如下:e(gio,gdp)=δgiogio/δgdpgdp[jb))](6)将以上(4)、(5)、(6)式相乘可得:e(co2,gdp)=e(co2,e)e(e,gio)e(gio,gdp)(7)通过以上介绍不难发现,利用恒等式构建tapio脱钩指标的实质就是引入一个或多个与碳排放和经济发展有关的中间变量,例如能源消费量或(和)某一产业的发展状况③,不同变量之间弹性乘积的最终结果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指标,进而构造对脱钩弹性指标进行分解的因果链,从不同中间变量之间弹性与1的大小比较中可以看出其对脱钩指标变化的作用,若大于1,表示对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弹性指标的上升起正向作用;反之,则起负向作用。

数据来源:gdp、工业总产值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并按2008年不变价格计算,能源消费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统计年鉴》,碳排放量采用ipcc(2006)推荐的方法计算得到。

该方法不仅考虑了不同能源碳排放率的不同,而且还考虑到其在固碳率、氧化率等方面的差异,因而更加准确、合理。

3 实证分析通过计算各省区1999-2008十年间碳排放量、gdp、能源消费量和工业增加值的平均变化率,我们得到了表2。

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对表格以碳排放年均变化率为标准进行了降序排列。

从表2可以看出,近十年来我国各省区碳排放量均呈现出增长的态势,但增长率不尽相同,其中海南、内蒙古和宁夏三省区增长最快,反映了其经济增长方式的粗放和不可持续,而作为重工业基地的吉林、辽宁和黑龙江三省碳排放量增长率位于各省的后列,反映了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其经济增长方式的明显好转。

为了判断各省区经济发展和碳排放之间的脱钩关系,用各省区碳排放量平均变化率除以gdp的平均变化率,我们得到了各省区1999-2008年的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脱钩指标,并对脱钩指标进行了因果链分解,见表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