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lson病的诊断与治疗
以AFP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成人Wilson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

以AFP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成人Wilson病的临床和遗传学特征简介:Wilson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
该基因编码一种重要的ATPase转运蛋白,负责肝细胞内铜的转运和排泄。
在Wilson病患者中,铜在肝脏中异常积累,导致肝脏功能受损,进而累及其他器官系统。
本文重点探讨。
一、临床特征1. AFP升高:AFP(α-胎球蛋白)是肝细胞生成标志物,在成人中正常水平很低。
而Wilson病患者中,由于肝脏功能异常,AFP水平常升高,但一般低于肝癌或肝细胞损伤引起的AFP升高水平。
2. 神经系统表现:成人Wilson病患者通常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包括运动障碍、背痛、肌肉强直等。
智力损害、行为异常和抑郁也常见。
3. 肝脏受损:肝脏是铜积累的主要部位,因此肝脏功能受损是成人Wilson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黄疸、腹胀、肝大、腹水等。
4. 其他系统受累:除了肝脏和神经系统,Wilson病也可能影响其他系统,如肾脏、骨骼、血液等。
二、遗传学特征1. ATP7B基因突变:成人Wilson病的遗传学基础主要是ATP7B基因的突变。
ATP7B基因是位于13号染色体11q13.2位置上的一个大基因,包含21个外显子和20个内含子。
多种突变可导致ATP7B基因功能异常,进而引起铜代谢紊乱。
2. 隐匿性突变:有研究发现,成人Wilson病中约70%-80%的病例存在两个ATP7B基因的突变,而剩余的20%-30%病例仅存在一个突变,被称为隐匿性突变。
这些隐匿性突变可能是患者家族史缺失或突变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所致。
3. 基因型与表型关联:已经发现不同的ATP7B基因型与Wilson病的表型差异有关。
一些突变使ATP7B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功能完全丧失,导致早发型疾病和严重表型;而另一些突变虽然也导致铜的代谢异常,但病情相对较轻,发病较晚。
结论:以AFP升高为主要表现的成人Wilson病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特征。
wilson病

wilson病Wilson病,也被称为Wilson氏病或铜沉积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身体过量积蓄了铜,在肝脏、脑和其他器官中引起损害和功能障碍。
它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疾病,患病率约为每30,000人中1人。
Wilson病是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的,该基因编码一种重要的转运蛋白,负责将体内过量的铜转运到胆汁中,从而排出体外。
然而,当ATP7B基因突变时,这种转运蛋白的功能受损,导致体内铜的积蓄。
Wilson病的症状通常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出现,但有些病例也可能在成年时期才出现症状。
最常见的症状包括肝脏病变(如肝功能异常、肝硬化和肝脏损伤)、神经精神异常(如震颤、肌张力障碍、说话困难、焦虑、抑郁和精神错乱)以及其他器官的病变(如肾脏、眼睛和心脏)。
病情的严重程度因个体而异,某些患者可能有轻度症状,而其他患者可能出现严重和进展性的病变。
诊断Wilson病通常是基于临床表现、家族史和实验室检查。
血液和尿液检查可以用来测量体内铜的水平,并评估肝脏功能和损伤的程度。
常用的诊断方法包括肝活检、眼部检查和DNA分析。
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因为未经治疗的Wilson 病可能会导致严重并且不可逆转的破坏。
治疗Wilson病的主要方法是通过药物和饮食控制。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如D-靛胺)和金属螯合剂(如D-青霉胺),用于减少体内铜的积蓄和提高铜的排泄。
饮食方面,患者应避免高铜食物的摄入,如海鲜、巧克力、坚果、蘑菇和黑巧克力。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药物监测和检查。
长期的药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情,并且定期检查可以帮助监测疾病的进展和治疗的效果。
尽管Wilson病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但通过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患者可以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该疾病是遗传性的,家庭成员需要进行基因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携带ATP7B基因突变的风险。
总之,Wilson病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会导致体内铜的过量积蓄和器官功能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

肝组织活检作为辅助诊断的方法 早期组织学异常表现为轻度脂肪变、肝细胞内糖 原化核及局部肝细胞坏死。 随着肝实质损害加重,ds
神经系统的调查结果和影像学的大脑成像
Neurologic findings and radiologic imaging of the brain
Wilson病的危害
铜在肝脏代谢
临床表现
• • • • • • 神经系统症状 肝脏症状 眼部损害 精神症状 溶血 其它
神经系统症状
Ⅰ运动不能•强直综合征,表现类似于帕金 森病; Ⅱ以震颤为主要表现的假性硬化症; Ⅲ共济失调; Ⅳ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锥体外系症状
肝脏症状
• Wilson病肝脏受累患者可以表现为任何类型的肝脏疾 病 • 急性肝功能不全 任何年轻的急性肝炎患者均应警惕 Wilson病的可能。 •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多数患者存在慢性肝脏疾病的临床 表现,并存在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
Diagnostic methods
尿铜排泄
Urinary copper excretion(正常人尿铜几乎检测不到)
未经治患者基线尿铜排泄量高于1.6 u mol/24 h则考虑诊断Wilson病。但 16%~23%患者的尿铜排泄量低于1.6 u mol/24 h。当无症状儿童尿铜排泄量高于 0.64u mol/24 h时则提示Wilson病
Treatment
• 药物包括D-青霉胺、曲恩汀、锌剂、
四硫钼酸铵及二巯丙醇等,肝移植。
• Wilson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D-青霉胺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 用。 ①维持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 给药。 ②儿童用量为20 mg/kg/day,分2~3次给 药。 ③最佳给药时间为餐前1小时。
WD

较小,主要有胃肠道刺激、口唇及四肢麻木感、免疫功能 降低、血清胆固醇紊乱等。对胎儿无致畸作用。 需要密 切监测转氨酶。
治疗
四硫代钼酸铵 • 是一种试验性药物,临床应用经验有限。
治疗
➢ 手术治疗 • 对于有严重脾功能亢进者可行脾切除术,严重肝功能障碍
时也可以考虑肝移植治疗; • 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当修订后King评分
为11分或更高时应进行肝移植; • 对螯合治疗无效的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应及时进行评估为
肝移植做准备。
预后
• W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一般较少影响生活质量和生存期; • 晚期通常危及生命,大多数患者死于肝病,少数患者死于神经系统疾
病并发症。 • 大多数无肝硬化或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经1-2年治疗肝功能可恢复正常,
辅助检查
1.铜代谢相关生化检查 (1)血清铜蓝蛋白(CPN)降低 • CPN<0.1g/L • CPN临界水平则需进一步评估 • CPN正常范围内不一定排除诊断
辅助检查
1.铜代谢相关生化检查 (2)血清铜 “游离铜”以血清铜(μg/L=μmol×63.5)与CPN结合
铜(μg/L=3.15×CPNmg/L)差值计算。 • 虽然WD为铜过载性疾病,但血清铜总量通常是降低的,
• 成人发病率为1/3万,致病基因携带者约为1/90~150。 •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以儿童及青少年多见。 • WD是至今少数几种可治的神经遗传病之一,关键是早发现、
早诊断、早治疗。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临床表现 • 辅助检查 • 诊断 • 治疗 • 预后
病因
•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铜代谢异常。 • 致病基因ATP7B基因突变导致血清铜蓝蛋白(CP)合成减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治疗进展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Ison病,简称W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铜代谢障碍疾病。
致病基因为ATP7B,其突变导致ATP酶功能减弱或丧失,使血清铜蓝蛋白合成减少以及胆道排铜障碍,导致蓄积于体内的铜离子在肝、脑、肾、角膜等处沉积,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包括神经精神症状、肝生化异常、角膜K-F环、肾损害、溶血性贫血、骨骼肌肉损害等表现。
目前用于治疗Wilson病的药物包括青霉胺、曲恩汀、四硫钼酸铵及锌剂等。
Wilson 病一经诊断,则需终身治疗。
青霉胺青霉胺是第一个用于治疗WD 药物,经大量研究证实疗效确切。
通过促进尿铜排泄起到治疗Wilson病的作用,常用剂量为750~1500 mg/d,分2~3次给药。
饭前1小时服用。
肝病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多在用药后2~6 个月肝功能改善明显。
维持治疗1年以上,病情趋于稳定。
一般用肝功能及24h尿酮监测疗效,肝生化改善、尿酮维持于200~500μg/24h,考虑病情稳定可减量或间歇用药。
用药期间需警惕其副作用:如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等,多出现在用药后1~3 周。
若出现明显骨髓抑制、肾毒性、狼疮样综合征等需立即药物调整。
而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患者药物治疗改善较慢,多需要用药3年左右症状才能有效改善,有报道认为在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人群中,有部分不能耐受而加重神经系统症状,因此不推荐用于治疗脑病为主的WD。
曲恩汀曲恩汀是一种螯合剂,作用与青霉胺相似,促进尿铜排泄。
其标准剂量为900~2700 mg/d,分2~3次给药,维持治疗剂量为900~1500 mg/d,餐前1小时或餐后3小时给药。
曲恩汀可用于不能耐受青霉胺的Wilson病患者,也可作为初治时即存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由青霉胺引起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可通过替换为曲恩汀继续治疗而解决,且在后续维持治疗中这些不良反应不会再次发作。
曲恩汀同时也是铁螯合剂,故切忌与铁剂联合给药,以免产生具有毒性的复合物。
常见疾病病因与治疗方法-肝豆状核变性

疾病,罕见连续两代发病。铜不能与 脑、肾和角膜等组织而致病。阳性家 位于13q14-21。肝内合成的前铜蓝蛋 的遗传缺陷。胆道排铜障碍、细胞内 定作用。
三、病理
01
主要损害肝、 脑、肾、角 膜。
02
肝脏外表及 切面呈大小 不等的结
04
化,肝细胞 常有脂肪变 性,并含铜
05
颗粒,线粒 体变致密、 粗面内质
疹、肌无力、震颤等,极少 数发生骨
才能使用。
离铜从尿中排出,能与铜在 肝中形成
每日20mg/kg,分3次口服, 需终生用
髓抑制、狼疮样综合征、肾 病综合征
二.锌剂:药量以锌元素计算,每 日锌元素50~150mg,分3~4次口服。 减少铜的吸收,常用硫酸锌、葡萄糖 酸锌、醋酸锌、甘草锌等,副作用轻 ,偶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3. 硫化钾:用量20~40mg口服,
每日3次。使铜在肠道形成不溶性硫 化铜而排出体外,抑制铜的吸收。
三乙基四胺
(trietyl tetramine):
○ 是一络合剂,疗效和药理作 用与
○ D-青霉胺基本相同。成人 1.2g/日。
○ 副作用小,可用于青霉胺出 现毒性
○ 反应的患者;药源困难,价 格昂贵。
03
节或假小叶, 甚者如坏死 后性肝硬
06
网断裂。
1 脑部壳核受累最明显,
3
质,神经元减少或消
失,胶质
颗粒沉积,在角膜边 5
缘后弹力
2
其次苍白球及尾状核, 大脑皮
4
细胞增生;有棕黄色
的细小铜
6 层及内皮细胞浆内。
四.临床表现
五.发病特征
1. 年龄:多于青少年期起病,少数
为成年期,发病年龄4~50岁。以肝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Wilson病Wilson病又称为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是1912年Wilson报道的一种新的疾病。
因患者主要表现为粗大结节性肝硬化,并伴有进行性神经症状,故命名为肝豆状核变性症。
1953年,Beam等提出HLD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见于在血缘通婚率高的地区或社区。
人群中基因频率(杂合子携带者)为1/200~1/400,患病率约为5/100万,发病大多于10~30岁间,年龄最小的为4岁,最大的为59岁,20%~40%患者有家族史。
HLD在我国神经遗传病中居第二位,达10.14%。
我国1949~1986年间报道的本病约有1200人,以青少年多见,初发病年龄在20岁以下的约占该病总数的61.7%~95%,男女比为2.3﹕1。
广东顺德的一次流行病学调查报道,汉族此病的患病率约为万分之一。
华东地区杂合子频率为1/200,患病率不低于1/20万。
1.病因HLD为慢性内源性铜中毒,表现为铜在肝脏大量蓄积,其铜含量可超过正常人的10倍。
患者脑、肾和眼内都可能出现铜的异常蓄积,而血清铜和血浆铜蓝蛋白浓度降低。
现已否定了小肠吸收铜过多引起体内铜蓄积的病因学说。
由于HLD患者肝组织内分离出来的金属硫蛋白的含量比对照高出10倍,而怀疑MT与铜离子的牢固结合,阻碍了肝内脱辅基铜蓝蛋白与铜的结合。
但动物实验发现,敲除MT基因的小鼠体内铜代谢无明显异常。
据认为,HLD的病因可能是由于病人体内缺乏。
球蛋白,血清结合铜的能力降低,不能与铜形成血浆铜蓝蛋白,在血浆内呈游离状态的铜增加,易进入组织沉积下来,引起以肝、脑为主的全身病变。
另一方面,胆汁中铜排泄障碍,造成铜在肝细胞内大量增加,肝铜达饱和以后铜从肝脏释放至血中,致使血中与白蛋白或其他蛋白结合的铜含量增加。
铜由血循环再转移到体内各种组织中,逐渐沉积在脑、肾、角膜。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

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的诊治要点2024肝豆状核变性又称Wilson病(Wilsondisease,WD)l是一种代谢性、遗传性疾病,由ATP7B基因突变引起铜代谢障碍所致,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出现一系列临床表现。
本文总结了WD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以供参考。
WD的临床表现WD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因受累器官和程度不同而异,主要表现为肝脏和/或神经系统损害表现,此外,还会伴有其他系统损害现象。
肝损害:倦怠、乏力、纳差、黄疸、腹水、下肢水肿、肝脾肿大甚至肝硬化等症状和体征,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和体征,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害:肌张力障碍、震颤、肢体僵硬和运动迟缓、精神行为异常及其他少见的神经症状;眼部损害:角膜K-F环(铜沉着于角膜后弹力层而形成的绿褐色或暗棕色环);肾损害:肾功能异常、氨基酸尿和肾结石等;骨关节肌肉损害:骨质疏松和骨关节的疼痛、积液、炎症等;血液系统损害:溶血性贫血;其他系统损害:如青春期月经延迟、皮肤损害、鼻蚓、心脏左房左室增大中枢性尿崩症等。
WD的诊断方法《肝豆状核变性诊疗指南(2022年版)》推荐应用2001年莱比锡第8届WD 国际会议的诊断标准(Leipzig评分系统)诊断WD o可依照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基因检测、肝组织学检查的先后顺序,分步骤评分,一旦总分24分,即可确诊并启动治疗。
表1Leipzig评分系统WD的治疗方法WD的治疗目的是减少铜摄入,阻止铜吸收,排出体内多余的铜,维持体内铜代谢平衡。
一经诊断,应及早治疗,在医生指导下终身低铜饮食和药物治疗。
1.饮食建议低铜饮食可能会延迟WD症状的出现并控制疾病的进展,但不推荐作为唯一的治疗方法。
建议WD患者在治疗初期应避免进食铜含量高的食物,不用铜制的餐具及用具。
此外,如果日常饮用水的铜含量高,建议使用净水系统。
2.药物治疗WD的治疗药物分为两大类,一是增加尿铜排泄的药物,为铜螯合剂;二是阻止铜吸收的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Wilson’s病的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的方法学分类
直接诊断——突变分析:查找受检个体特定的疾 病基因(与特定疾病的对应关系明确的基因)是否存 在致病突变; 间接诊断——连锁分析:当疾病基因仅被定位而
尚未克隆不可能采用突变分析时,或者基因过大(如
DMD)及受检者难于承担巨额的检查费用时。
四.Wilson’s病的基因诊断
二.临床表现/症状 ——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关系
•WD疾病基因ATP7B(或称为WND) 致病突变 类型与患者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类型有着内 在的关系。 •同一家系内患者的发病年龄基本一致,首发 症状、发病年龄、进程及类型大致相同。 •WD患者的临床表型主要决定于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驱铜药物的使 用和其他的肝脏疾病的合并存在。
三.Wilson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5、角膜Kayser-Fleischer 环:由于铜在角膜边缘后弹 力层沉积所形成的金黄色或浅绿色环/弧。
a. K-F环阳性+CP<200mg/l,WD的诊断即可成立。 b. K-F环几乎见于所有有神经系统表现及精神症状的患者。 c. 以肝病表现为主的患者有1/3无K-F环。 d. 阻塞性黄疸患者肝汁排泄不畅,• 肝铜含量明显增高, 部分 患者可见K-F环 。
d、暴发性肝功能衰竭,• 肝脏旦白合成能力下降CP必 然下降,多部位肝铜含量增高有助WD诊断。
三.Wilson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实验室检查 :
2、血清非铜兰旦白铜:正常值50-150微克/l, 在肝脏受损的WD患者,肝铜释放入血的增加,其 值>500微克/l。在各种实质性肝病及胆汁淤滞性肝 病患者故血清非铜兰旦白铜均升高,故其不能作为 WD的诊断指标。
三.Wilson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4、肝铜含量:正常值15-55ug微克/克.干重,所有未 经治疗的WD患者肝铜含量均>250微克/克.干重。
要提请注意的是:
a、由于铜在肝内的不规则分布,• 特别是在已有肝 硬化的患者,• 要多点活检组织。 b、在有阻塞性肝病的患者,• 肝铜含量亦会明显升 高(>250微克/克.干重),但阻塞性肝病的患者sCP 升于正常 。
三.Wilson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上述临床症状的存在
• 实验室检查
血清铜兰蛋白降低 24小时尿铜增加 肝铜含量增加
• 角膜Kayser-Fleischer 环阳性
三.Wilson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实验室检查 :
1、血清铜兰旦白(serum ceruloplasmin, sCP ):CP为糖旦白,含铜量0.3%,结合了血 液中95%的铜,对多种物质起氧化作用,正 常值:200-400mg/l。 CP下降(<200mg/l)是 WD的重要依据。
——基因诊断的方法学分类
突变分析
目的:明确受检者的特定基因是否存在缺
陷——致病突变;
标本:血标本或其他组织标本(包括石蜡切
片);
家系资料及标本:不需。
四.Wilson’s病的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的方法学分类
突变分析的最常用方法
•PCR——SSCP
•PCR——RLFP
•直接测序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一定要注 意判断两 个突变是否位于同一条染色体;
•对致病突变和多态性改变的区别要了解!
四.Wilson’s病的基因诊断——基因诊断的方法学分类A突变B突变1
A突变 2 B突变
•直接测序
•PCR——SSCP
•连锁分析(染色体单体型分析)
目的:明确受检者否存从亲代遗传到带有致病的
基因;
要求:知道与该疾病基因有紧密连锁的遗传标志; 标本:血标本或其他组织标本(包括石蜡切片);
家系资料及标本:需要父代及先症者的DNA标本。
1 2 2
3 4 1
3 4
13 14 23 24
2 4 2
4
*选择与疾病基因有紧密连锁关系的遗传标记——(CA)n标记 给每条染色体打上印记,然后判断待诊者所拥有的染色体是否正常
1 2
3 4
2 1 4 3 5 4
3 4 5 6
3
6
13 14 23 24 45 46 35 36
一.基本概念
Wilson病是一种可治性的遗传性疾病。 无症状期或出现不可逆性肝脏、神经系统 损害之前的患者,如能得到有效、长期的 治疗其可望享受正常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二.临床表现/症状
——首发症状多变:
42%患者以肝病症状为首发症状
34%的患者首发症状为神经系统异常
10%的患者首先出现精神障碍
12%的WD患者最先出现的症状是血液系 统的改变及肝硬化所致的内分泌异常
三.Wilson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实验室检查 :1、血清铜兰旦白
注:a、CP值下降程度与WD患者病情轻重无关连。
b、 CP为急性反应旦白,炎症状态下及雌激素水平 升高时会反应性升高,5%神经系统症状为主、 40%肝病样患者其值可在正常下限(200-300mg/l)。 c、25%WD携带者CP亦可低于200mg/l,当其合并 其他肝病时,肝铜和尿铜的正常可排除WD诊断。
2 4 3 6 2
3 4
6
*进行基因诊断是要选择多个疾病基因有紧密连锁关系的遗传 标记,构建染色体单体型,判断待诊者所拥有的染色体是否正常。
四.Wilson’s病的基因诊断
——染色体单体型分析
五.Wilson病的治疗要点
公认的治疗方案是以低铜饮食为基础,采用D-青 霉胺+锌剂治疗的综合治疗。
低铜饮食:在自然界铜大量地存在,即使是低铜饮食, 铜的摄入量亦大大超过人体的需要。
五.Wilson病的治疗要点
D-青霉胺的用法:初期剂量1~2克/日,用药初期尿 铜排泄量可高达2~5mg/24小时,以后逐步减少,数 年后的排铜量降至0.5~1.0g/24小时后,维持用量可 降至<1g/日。在治疗开始的一年或更长的时间内, 患者的肝功能仍可有异常,继续治疗肝功能随着肝 脏超微结构的逐步改善而慢慢恢复。 Trientine(三亚基四胺): D-青霉胺过敏时使用。
四.Wilson’s病的基因诊断
——基因诊断的临床分类
临症诊断(出现了临床症状时作出的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有关检查结果; 症状前诊断(临床症状出现前作出的诊断): 根据体征和有特殊关检查结果; 产前诊断(胎儿时期作出的诊断):根据有关 的特殊检查结果。 基因诊断可用于临症诊断、症状前诊断和产前 诊断。
五.Wilson病的治疗要点
锌剂:作用原理是诱导肠上皮细胞金属巯基化 合物的合成,阻碍铜的肠道吸收,使铜随粪便排出。 锌剂不能较为肯定地使肝脏和脑组织内的铜含量明 显减少——作为D-青霉胺的辅助治疗药物使用。 其他用药:维生素E、维生素B6。
WD患者需终身服药,如突然停药患者将 因出现不可逆性的肝功能衰竭在2年半左右的 时间内死亡。
6、肝脏病理学改变:• 无特征性的改变。 7、放射性铜代测实验:不属常规检测手段。 8、CT、MRI:在基底结区域可见异常影像,仅有肝 病表现的患者可无异常,不能作为排除诊断指标。
漏诊和误诊的主要原因:
1、临床医生对本病重视不足,• 有时典型的病 人亦不能及时得到诊断。
2、当Wilson病的临床表现不典型时,• Wilson 病的鉴别诊断需综合各个方面信息(症状、 生化指标、特殊检查及基因诊断等)。
Wilson’s病 的诊断与治疗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消化内科
施小六
主要内容
一.基本概念
二.临床表现/症状
三.临床诊断要点 四.基因诊断
五.治疗要点
一.基本概念
Wilson病(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 体隐性遗传疾病,其特点为铜在体内(肝脏、 大脑、肾、• 角膜等组织器官毒性聚集,进而 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世界范围的研究表明 Wilson病发病率约三万分之一。 Wilson病患者发病年龄可在5-60岁之间 (绝大多数患者在8-20岁)。 自然病程——出现临床症状后,不给治 疗,平均生存期在8年左右。
三.Wilson病的临床诊断要点
3、尿铜含量:正常值<40微克/24hs,几乎所有WD患 者>100微克/24h,有时可达到1000微克/24hs以上。其 他病因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及阻塞性肝病 患者尿铜含量亦会升高。
在肝细胞已受到损害患者,如尿铜含量<100微克 /24hs时WD的诊断不能成立——排除WD诊断的有力依 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