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人生观的表现形式与现实意义

庄子人生观的表现形式与现实意义

1 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不同文化也开始融合。作为最高王权象征的周朝王室开始衰落,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幌子,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导致战争频繁,造成大量民众的伤亡。各诸侯国在争霸同时,横征暴敛,滥施刑罚作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最高原则的周礼也逐渐崩溃。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变革之间的激烈冲突,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不断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世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都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变化。

2 庄子面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庄子通过自身人生经历的体验和思考,努力探寻着人生苦难的本质原因。他认为人生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身贪婪的欲望和人生的各种界限的制约。因此,庄子想极力去挣脱一切外物的束缚,追求精神上完全自由的人生。

2.1 自然的生与死

人既然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摆脱宿命。面对生与死的困惑,庄子从生命的产生和死亡这两个方面来思考,他认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的人,生命都是以"气";的形式存在于自然,气聚则有生命,气散则意味死亡,生与死始终是相伴相生的,死亡则是新生的开始。人的生与死都是自然之道,是自然赋予了我们身体和生命,让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有所寄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的,并不存在生与死的界限。在庄子眼里,生与死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人们应该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生与死,应该摆脱生与死给带我们的悲痛和恐惧。

2.2 现实的命运与时运

在庄子的人生观里,他认为人的一生必然会受到各种现实的制约,这种制约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命运。不论是生与死,还是穷贫与腾达都是世间事物的正常变化,也包含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既然人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束缚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那么人的生死变化也就是不可避免。另一个是时运。人们所生活的社会,制约和限制着人自身本性的发挥,也是构成人生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之道没有起点和终点,而世间万物却有着生与死的变化,自然的法则在不断变化着,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是不足于依赖的3].

面对社会现实社会中命运和时运的限制,庄子认为,人们必须听命于自然的命运和时运。人们必须遵循着自然规律,时刻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安心于时运,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挣脱思想的枷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3 自身的人心与物欲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本真之心,但由于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便逐渐有了一己之私、一己之情、一己之成见,这些私心一旦形成于心中,便牢不可破,难以根除。人

心中的悲伤的情绪以及对物质的欲望都是先天的本性,并不会因为所处的环境改变而改变。人们对物质贪婪的欲望也不是人所能避免的,是人内心最真的本性.追求欲念、欢喜这些身外之物,这都是人与生俱来的自然禀性.面对自身人心与物欲的制约,庄子认为人应该摆脱欲望的限制,积极顺应自然规律,让自己不被外物所羁绊,做到逍遥自在的生活。

3 庄子人生观的表现形式

面对来自人生的种种困惑与限制,庄子重点从"道";的角度去探究人的精神生命,并且提出了超脱人生的方法,即追求精神上的超脱,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了解自然万物的本质和规律,以一种淡泊、超脱的态度去对待人生。

3.1 顺应自然

在庄子的人生观看来,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自然不变的客观存在,我们人类本身的形体是大自然所赋予的,然而一个只有形体的我们是不能够有所行为的,当自然赋予我们的形体以"气";,我们才有了具有意识形态的行为。

庄子道家思想就包含着自然之道,他的思想里所谓的"自然";也包含着自由的内涵。在庄子思想观念里,经常使用"自然";来反面衬托"人为";,如"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和"无为而才自然矣";等。庄子人生观里所谓的自然境界就是顺应自然,这也便是庄子"逍遥游";中的虚无境界。庄子顺应自然的人生观是"外化于心而内不化";,他对绝对自由的追求,并没有受外部变化万千的物质世界的束缚,而是内心一直有所坚持。他在《养生主》中讲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为人处世的态度,让自己的身心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去顺应自然之道,而不去顾及世人的眼光和世俗的法则。

3.2 淡泊名利

莊子一生都把功名利禄看的非常淡,没有去追求那些身外之物。一天,当楚王命令两人来请庄子到楚国议事时,庄子却仍然持杆而不顾,并且说:"我只愿意做一只在泥水中自由快乐的龟,而不愿意做一只被高高供奉于高堂上的龟";. 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身外之物,认为那些身外之物都是对他"逍遥游";的限制。他认为,只有当一个人的学识修养达到变化莫测的境界时,就像有道德学识的圣人无意于功名那样,无求于功名利禄。在庄子的人生观里,他把埋名隐功当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种境界,并将那些能够为老百姓谋福利的事情当做自身生命的追求和应该做的事情,而不是把它当做获取功名利禄的工具,这也充分展现了庄子轻名誉贱利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3 逍遥而游

庄子所追求的绝对自由是他人生观的价值目标的具体体现,他所谓的绝对自由,充分的展现在《逍遥游》里。"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庄子认为,人生中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做到无所依赖,只有放下内心物欲的有待去追求精神无待,那才是真正的逍遥。客观现实条件限制和自然的必然性束缚,都严重影响着人自。身的发展,是人们自己的主观

意识和思想的局限性也束缚了身心的自由。人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积极面对生活,只有身心完全自由了,那么他内心的世界也就完全自由了。

庄子在《逍遥游》中明确指出了"逍遥游";的理想境界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圣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只有做到内外如一,真正达到无我的境界,才能够不为外物所限,也不为内心所困,故而便可以做一个随时扶摇而上的大鹏,随心所欲逍遥游于自然之中。

4 庄子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探寻庄子的人生观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可以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人世间看清自己的心灵,发现自己的本性,以淡泊坦然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惑。

4.1 要有淡泊名利的人生追求

在现代社会,人们依靠自身的勤劳和智慧去获取功名利禄,这是人之常情,也是社会进步好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关键在于人们不能纯粹的为了追求功名利禄以及身外之物而丧失了人心的本性。"得之则喜、失之则忧";,既要淡泊名利,正所谓"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当人们认识到了名与利都只是身外之物,而并不是人生的决定条件时,自然就会主动远离那些身外之物,转而更加去注重精神上的追求,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质量,做到既善于物质享受,又善于精神享受。一个人如果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就会迷失方向,只有精神享受才能给人带来无穷无尽的愉快和幸福感,因此,人生在世,贵在精神。

4.2 要有胸怀宽阔的心境

在如逆水行舟的现代社会,人们追求名利的脚步越来越急促,急功近利是社会群体普遍存在的心态,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权利与利益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困顿于物欲的牢笼里不能自救。在庄子的《齐物论》、《逍遥游》中,我们看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也就是说人只有自己从内心里彻悟,心甘情愿地放下外在的一切贪欲、欲念,才能找回自我,达到忘我,做到"至人无己";,摆脱心灵的桎梏,净化心灵的污垢,真正地享受自然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同化,把物与我、是与非、生与死、荣与辱视同为一,才能领悟生命和活着的真谛,才能感受万物同伟大的美妙。

君子当以厚德载物,如果我们大家都以平和谦虚的心态,以宽阔的胸怀去面对生活,像庄子那样有"安时处顺";的宽广胸襟,对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3 回归真实的自我

当今,我们奔忙于快节奏的机械化生活状态里乐此不疲,这样的生活节奏确实带给我们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和改变,但是我们不应该"人为物役,心为形役";,在追求进步的路途中迷失自己,迷失了那些本该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我们应该用淡然的人生态度去迎接命运和现实的挑战。我们要顺乎自然、安于自然,不能被世俗功名利禄所累。学习庄子那种自在逍遥的精神,学习他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让自己从世俗的功利中解脱出来。"于世无用、

于己大用";从而超越世俗功利主义的人生价值观,以"有用";为标准的社会价值观。庄子从物我合一、超凡脱俗的心境中找到"真我";,找回"自我";,这是对生命、对生存一种伟大的升华!

5 结语

庄子的人生观是一种淡泊超脱的人生观,是一种逍遥自在,徜徉自得的心境。它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自身极度渴望自由,也有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批判和对人生达观的态度;另一方面对困惑的人生,他又不得不用一些外物的限制来束缚自已,具有只求自身适己,怕虚无主义和宿命论思想。他抛弃了大众所追求的功名利禄等世俗价值,努力去实现超越人生困境的精神状态。庄子的顺应自然,逍遥而游,淡泊名利,至人无己都是他人生世界的精神体验,是庄子理想中的自由天地。

参考文献:

杜宗才.简论庄子的人生观.殷都学刊,2008(1),9-10.

【2】王利锁.智通庄子.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5.

董震.莊子的人生哲学概论.兰台世界,2012(24),1-2.

张默生.庄子新释.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7,67.

王国胜.理想的幻灭与无奈的悲鸣--试论庄子人生哲学的嬗变. 理论探索,2005(05),8.

何宗思.庄子洗心.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6. 47.

程光泉.论庄子的人生哲学.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0.

庄子的自然人生观研究

庄子的自然人生观研究 自然人生观是庄子哲学中的重要思想,他对于人生的看法融入了自然和宇宙的哲学观念。本文将对庄子的自然人生观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其内涵和应用。 一、庄子的自然观 庄子的自然观源于他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思考。庄子认为自然是一个融洽和谐的整体,万物自有其定数,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庄子用“道”来形容自然的力量和规律,他相信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是平等而和谐的。 庄子的自然观反映在他的作品中,如他描绘的“蝴蝶梦”中的人与自然合一的境界。在这个梦中,庄子变成了一只自由飞翔的蝴蝶,完全投身于自然的怀抱中,没有任何痛苦和拘束。这样的描述展现了庄子对个体自由和自然和谐的追求。 二、庄子的人生观 庄子认为人生应该追求自然而不是追求功名利禄。他主张人们要摆脱世俗的约束,追求内心的自由和个体的独立。人们应该寻找到自己内在的天性,与自然合一。如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的那样:“各从其类,任其自然”。 庄子的人生观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他认为人们应该不追求功利,不争斗,而是顺应自然的规律,以无为的态度生活。他认为所有

的烦恼和苦闷都来自于人类对于外在世界的追求和欲望。只有放下欲望,顺应自然,才能获得内心的安宁和快乐。 三、庄子的自然人生观的意义 庄子的自然人生观对现代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在现代 社会,人们常常困扰于功利主义,追求名利成就,而忽视了自己内心 的需要和自由。庄子的自然人生观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念,追求内在的平衡与和谐。 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对于管理者也是有指导意义的。在现代社会,很多管理者疲于奔命,追求高效和成功,但却经常忽略了员工的需求 和心理状态。庄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提醒我们要放下权力和控制,更 多地关注员工的自主性和内在动力,以实现真正的管理效能。 庄子的自然人生观还提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之道,这对于环境 保护也是有启示意义的。如今,全球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应该如何与自然和谐共存。 综上所述,庄子的自然人生观是一个思想深邃而实用的哲学观念。 通过研究庄子的自然人生观,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于人生、管理和环 境保护的重要启示,以期实现更加和谐、自由和快乐的人生。庄子的 自然人生观是我们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宝贵财富。

解读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对应

解读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对应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人 生观强调自由、无为而治、超越物质欲望等,这些思想在现代生活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从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对应关系展开讨论。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自由自在,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超越外界的束缚。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因素所困扰,比如工作压力、社会期望、物质欲望等。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保持内心的自由,不受这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通过修炼内心,培养心灵的宁静,从而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 庄子的人生观还强调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干预事物的 发展。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功利,追逐成功和名利。然而,庄子的人生观告诉我们,过度追求外在的成就并不一定能带来内心的满足。我们应该学会顺应事物的发展,不要过分干预,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宁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还强调超越物质欲望,他认为人应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 追逐物质的财富。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陷入物质欲望的追逐,追求更多的金钱、地位和物质享受。然而,庄子的人生观告诉我们,物质的追求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我们应该追求精神上的满足,培养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对应关系不仅体现在个人层面,也可以延伸到社会 层面。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各种社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社会不公等。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我们应该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自身做起,积极改变自己,从而影响他人和社会。只有每个人都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庄子逍遥无为人生观的现实意义 【摘要】 提起庄子,我们马上会想到他的《逍遥游》,从而形成刻板印象,认为庄子所主张的逍遥无为的人生观完全体现的是一种消极避世的态度。但如果再深入了解一下庄子及其思想的话,会发现其中有很多值得今天我们借鉴的东西。 在庄子思想中,最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他对以往传统的无情批判和对生死的淡然态度,以及由此展开的他对世间万物的普遍看法。本文仅以此为线索,从庄子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通过对他思想本质的把握来探究庄子人生观中所包含的积极因素以及他对现实人生的启发。 【关键词】庄子、无为、积极意义、生命 一、庄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要了解庄子思想,必须先了解一下其产生的背景,只有从他思想产生的背景入手,才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庄子思想的正真内涵。 关于庄子的出生,史书没有明确的记载,据大多数学者考证,庄子大概生活在战国中期。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时期是极为特殊的历史节点,尤其在中国文化史上显得尤为重要。当时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受到了严重的挑战,天下大乱,社会动荡不安,兼并与称霸战争不断,伴随着礼崩乐坏的动荡不安,社会阶级形态也发生了急剧变化。学术文化的下移,井田制的崩溃,导致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即游士阶层。由于这一阶层拥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各诸侯之间的争霸也需要一批谋士为其出谋划策,在这双向作用力的发挥下,游士阶层逐渐膨胀。他们纷纷游走于各个诸侯国之间,为诸侯们推销他们的政治主张,于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

这是中国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时期,钱穆先生曾在《中国文化史导论》 1 / 7 就把中国历史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第一个时期就是先秦时代,“那时中国人把 人生大群的共同理想和信念确定下来了,这是中国文化演进的大方针,即中国文化之 终极目标所在”。而这个“共同理想和信念”的建构,主要就是诸子百家,而道家就 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时间到了战国中期,社会政治经济进一步恶化,各种矛盾达到了极致,战争带给 人的恐惧以及生死的无常都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厚的阴影。当时的诸子百家都在以 各自对社会的认识来解释和应对黑暗的社会现实,或积极应对,或消极避世。而身处 其中的庄子,同样会面临这样的抉择,他必须做出反应,而理解庄子思想的关键之处 就是理解当时的社会对人的生存的影响。从这个背景来认识,就可以理解为何庄子 的思想总离不开生与死的较量,总是在探讨一些十分虚幻的东西,这似乎与当时中国 文化的传统有抵触,但实际上是对那个时代最深切的反应。 二、庄子无为思想的本质内涵 庄子思想在本质上是积极入世的还是消极遁世的?好多人提起庄子,便自然和 消极避世联系在一起,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先想一个问题:庄子为什么面对现实,会有那么多的痛苦? 《渔夫》里有这么一个对话:“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 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 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庄子人生观的表现形式与现实意义

庄子人生观的表现形式与现实意义 1 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庄子所处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社会急剧变化的时代,政治动荡不安、社会秩序混乱,不同文化也开始融合。作为最高王权象征的周朝王室开始衰落,各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幌子,你争我夺,弱肉强食,导致战争频繁,造成大量民众的伤亡。各诸侯国在争霸同时,横征暴敛,滥施刑罚作为政治制度和政治思想最高原则的周礼也逐渐崩溃。传统价值观念与社会变革之间的激烈冲突,持续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不断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世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道德观都在社会变革中不断变化。 2 庄子面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庄子通过自身人生经历的体验和思考,努力探寻着人生苦难的本质原因。他认为人生所经历的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身贪婪的欲望和人生的各种界限的制约。因此,庄子想极力去挣脱一切外物的束缚,追求精神上完全自由的人生。 2.1 自然的生与死 人既然有生,就会有死,这是任何人都不能摆脱宿命。面对生与死的困惑,庄子从生命的产生和死亡这两个方面来思考,他认为作为自然万物之一的人,生命都是以"气";的形式存在于自然,气聚则有生命,气散则意味死亡,生与死始终是相伴相生的,死亡则是新生的开始。人的生与死都是自然之道,是自然赋予了我们身体和生命,让我们的精神和灵魂有所寄托,世间万事万物,都是统一的,并不存在生与死的界限。在庄子眼里,生与死并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人们应该用相同的态度来对待生与死,应该摆脱生与死给带我们的悲痛和恐惧。 2.2 现实的命运与时运 在庄子的人生观里,他认为人的一生必然会受到各种现实的制约,这种制约因素主要有两种:一是命运。不论是生与死,还是穷贫与腾达都是世间事物的正常变化,也包含着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既然人无法摆脱的命运的束缚也无法抗拒命运的安排,那么人的生死变化也就是不可避免。另一个是时运。人们所生活的社会,制约和限制着人自身本性的发挥,也是构成人生困境的主要因素之一。自然之道没有起点和终点,而世间万物却有着生与死的变化,自然的法则在不断变化着,没有固定不变的态势,是不足于依赖的3]. 面对社会现实社会中命运和时运的限制,庄子认为,人们必须听命于自然的命运和时运。人们必须遵循着自然规律,时刻保持着内心的平静,达到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做到安心于时运,做到宠辱不惊,才能挣脱思想的枷锁,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3 自身的人心与物欲 庄子认为,每个人都有本真之心,但由于受不同生活环境的影响,人们便逐渐有了一己之私、一己之情、一己之成见,这些私心一旦形成于心中,便牢不可破,难以根除。人

庄子人生观的现代意义

庄子人生观的现代意义 庄子的人生观被称为“逍遥游”的人生观,大致可归结为几方面:一,崇尚自然;二,无为保身;三,乐天安命。庄子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同时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的人生观明显的表露出道家那种遁居避世,超越功名利禄,追求心理平衡与内心的宁静。“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在思想上,庄子承袭老子的与世无争,但却追寻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超越,不再是执着的追求,而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既是那种不争不怒,自然无为,安时处顺。 在庄子的人生哲学中,最值得我们效仿的是其对生活的那种超脱的态度。但是我们要辩证的去对待。在庄子的哲学中也带有很明显的相对主义的色彩,相对主义认识论、相对主义存在论。在现代,人们尝试用中庸式的态度去对待生活。这并不能说其不正确,只是中庸却仍意味着对于事物的在意,可以说“外圆内方”。终归不是放的下,既然放不下的话,外圆内方也只不过是仍在“棋局”里面。庄子看清了,无论现实怎样,终究不过是一局棋,你我皆在彀中,只不过我(庄)跳出了这局棋,成了一个观棋的人。而你仍在为那棋盘上的寸土得失而挣扎。可是,庄子作为一个跳出了棋盘的人所追寻的是自己的超脱,类似佛家的“小乘”。看你顺眼了,就拉你一把,把你拉出棋盘之外;不高兴了,就槁项黄昫的看“大道”执棋。或者说,道之下,皆为蝼蚁,而庄子,只不过是那只体格比较强壮的蚂蚁。 于现代社会,我们追求的不是无为。这是我们在继承庄子那种遨游天地超然物外的态度时所应惊醒的。态度上的超脱并不代表着理想

的超脱。时代背景不同,理想和目标也即不同,对道的理解同样的不同。我们有所求,所以我们有目标;我们无所求,因为我们超脱的态度。在庄子的人生哲学里面,我们应该学会,超脱,超脱于结果是否尽如心意。如果用几句话总结的话,可以用这么几句话来总结:“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洒脱与天地之间,逍遥于棋盘内外。大道之下,去做一只淡然的蝼蚁!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及对我们的启示 庄子人生观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一篇探究庄子人生观主要内容的,供大家阅读参考。 庄子的思想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并在老子的思想基础上进行了创新,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哲学体系。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庄子的思想充满了矛盾。庄子看破功名利禄,面对成功与失败都以淡然的态度接受,对待生死更是有自己的看法。 一、庄子人生观产生的时代背景 在研究庄子的人生观之前,有必要对其生活的时代进行分析。庄子人生观的产生深受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影响,所以他思想具有深刻的时代烙印。庄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那个年代是诸侯分裂,思想处于百家争鸣的时代。 各诸侯国为争夺自己的霸主地位,到处开展战争争夺土地,造成普通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作为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周礼,也在逐渐的崩溃,瓦解。这体现了当时的传统思想观念已经与当时的社会实际不相符合了。旧的统治思想开始瓦解,但是新的统治思想还没有形成。于是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景象,各个思想学派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庄子就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根据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了具有自己特点的思想,他更加注重个体的自由,这种自由是不受任何外在力量羁绊的自由。这种思想在当时是非常独特的。 不同的时代背景,将会影响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对待庄子的思想,首先应该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并且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来对庄子的思想进行重新的解读。所以一定要了解庄子思想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就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比较混乱,社会比较动荡,老百姓大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就使庄子的人生观为了解救人们超越现实的困苦,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庄子人生观的主要内容 庄子人生观包含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对庄子的人生观进行解读的时候,我们可以逐渐对庄子的思想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庄子的生活是比较清贫的,但是他的精神世界是十分丰富的,我们对待庄子的思想,应该放下浮躁的心,把心静下来,慢慢地领会庄子所倡导的人生观。 庄子的人生观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一)对待人生的态度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于人生观和生活态度有着重要的启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困惑,庄子的人生观可以帮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并找到更加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自然和自由。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受外界 的束缚和拘束。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规范和期望所限制,感到压抑和焦虑。庄子提醒我们要放下这些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他以自然界的万物为例,指出它们都能自由自在地生长发展,没有被任何外界力量所限制。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物质财富和社会地位,而忽视了内心的平静和满足。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满足。他认为人应该摆脱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和。庄子以自然界的水为例,指出水能自由地流淌,没有任何欲望和追求,却能滋润万物。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水一样,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庄子还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即通过放下欲望和追求,顺其自然地生活。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追求成功和成就,不断努力奋斗。然而,庄子认为过度的努力和追求会带来压力和痛苦。他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而不是过度干涉和控制。庄子以自然界的风为例,指出风能自由地吹过山川,没有任何目的和计划,却能给大地带来清新和活力。庄子认为人也应该像风一样,顺其自然地生活。 庄子的人生观与现代生活的启示在于,我们应该追求自由自在、宁静满足的生活,顺应自然的规律,放下过度的追求和控制。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常常被各种外界的压力和期望所困扰,感到疲惫和焦虑。庄子的人生观提醒我们要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更加平和、自在的生活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放下功利的追求,追求内心的平静和满足;通过顺应自然的规律,顺其自然地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和自由。

论庄子思想的人生哲学及现实意义

论庄子思想的人生哲学及现实意 义 一、引言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我们就是背着行囊的途者。在这其中,我们需要在借鉴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参悟一些道理,一场春秋,一念来回,浮华是非。道教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老庄为主要代表。老子所强调的道是宇宙的本源而生成的万物;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强调“无为”,认为自然界的本真是最美的。而这些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处世方法有重要的影响。 现在这个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物欲横流,内心躁动不安,人们需要寻找一种精神寄托。庄子面对现实生活的人生哲学,面对生活困境的感悟和态度,可以引导人们积极消除内心的压力和紧张,探索理想生活的新阶段。 二、庄子与背后的时代 诸侯纷争,风云变幻,战乱频仍,庄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他曾经是一个地位卑微的漆园官,但是当楚王派人来迎接他成为国家官员的时候,他觉得当官会失去人的纯朴自然的本性,还不如清贫享乐,生活更有保障。庄子思想的中心是探讨在沉重黑暗的社会制度下,个体如何实现自我解放和自我保存。他能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礼仪制度和道德标准,其实只是统治阶级维护统治的工具。在他的思想中,追求世俗的成功和荣誉,只对个人有害,没有意义。人生的价值在于保持真实,即坚守宇宙本体以达到人生的完美境界。其实庄子的思想也表现出一种矛盾的人生态度,即在现实的社会关系和生存威胁的挑战下,庄子觉得个人无用。为了避免冲突和危险,不如在世俗

的世界里迷茫,为了拯救自己而勉强迁就自己。然而,在他的思想和想象的世界里,他渴望摆脱一切精神束缚,追求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感。 三、庄子“游”的人生得道即逍遥 庄子哲学的主要特色就是追求精神自由。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是文学性最强、文学成就最高的。庄子和他的门徒们兼有哲学家的思维和诗人气质,考虑到的是生命究竟如何有其意义、人生是否能够达到完美的问题。当人们怀着真实实际的生存感受和激情来发出这一类追问时,诗意与哲理已经融合在了一起。《庄子》一书通过艺术的想象来描述理想的人生境界,体现出来了的哲学思想。庄子对现实的残酷和人生的无奈有着诸多的敏锐感受。“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在“有待”的现实世界中和“无待”的逍遥境界中,人不应该受到任何束缚,应该自由自在地活动。庄子要求超越时间和空间,摆脱客观现实的影响和制约,他所希望的是:一切顺乎自然,摆脱固定在人类生活中的一切作用。庄子的《逍遥游》所体现出的大概是一种浮游于世的情怀,以游戏中的态度来对待一切。庄子放弃荣华富贵,追求逍遥无恃的精神自由。庄周梦蝶,破除有我之见,而与万物浑然一体。就像庄子所说的这样,也许等到那么一天,世事风轻云淡,在天地之中,在寂静的午夜,和一弯明月遥遥相望,真正地达到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那么所有的一切真的会看开,处于尘间,心境依旧淡然如初。 四、生命视角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在道家的本性中,自由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庄子对自由的解释包含三层含义:无等、无我、无乐。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庄子的自由对我们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人可以不断开阔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被誉为道家的创始人之一。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深受后世影响,对于我们理解人生的意义和追求价值具有重要的启示。 庄子的人生观可以概括为“天人合一”,他认为人应该追求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主张人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分追求功名利禄,不要被世俗的名利所困扰。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和束缚所限制。 庄子的人生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人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自然而然地生活。他以自然界的变化和流动为例,强调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不要抗拒和改变自然的本性。他认为人应该像水一样柔软自由,不受限制地流动,而不是像石头一样僵硬固执。 庄子的人生观也强调人的心灵自由和内心的平静。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内心的宁静和安宁,不要被外界的纷扰和欲望所困扰。他主张人应该放下对外界的执着和欲望,追求内心的空灵和自由。 庄子的价值观可以概括为“无为而治”,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功利心和功利行为,不要追求权力和物质的欲望。他认为人应该追求道德的修养和内心的自由,而不是追求外在的成就和名利。他认为人应该放下对外界的执着和欲望,追求内心的空灵和自由。

庄子的价值观也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和谐。他认为人应该互相尊重和包容,不要争斗和争夺。他认为人应该追求和谐与共享,而不是追求竞争和占有。他主张人应该像自然界的万物一样和谐共生,不要争夺和破坏。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于我们现代人的生活和追求也有重要的启示。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被功利和物质的欲望所困扰,追求名利和成就。然而,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价值不在于外在的成就和名利,而在于内心的自由和平静。他告诉我们要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告诉我们要尊重和包容他人,追求和谐与共享。在当今社会,我们常常陷入竞争和争斗,忽视了与他人的和谐相处。然而,庄子告诉我们,真正的幸福和价值在于与他人和谐共生,而不是争夺和破坏。 庄子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他告诉我们要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平静;要放下功利心和欲望,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要尊重和包容他人,追求和谐与共享。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和价值,实现人生的意义和追求。

自-庄子人生观的现代启示

庄子人生观的现代启示 重庆大学 翻阅庄子原著及对庄子的研究文本过后,对庄子的人生观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在庄子众多的故事中对现实的剖析、对矛盾的逃避、对人性的解说中,庄子的人生观展现地淋漓尽致。具体来说,可分为三大方面。第一:对现实社会和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看法;第二:对所认识到的现实的解决办法;第三:在解决中的人生态度。而从这三个方面中所反应出的人生观在现代社会中依旧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首先,在对现实社会和人自身关系的认识、看法上,庄子看到的多是现实的阴暗面。在《齐物论》中庄子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形开;与接为搆,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从这里可以看出在庄子的眼中,社会是充满心机的,与大道相合的言论就盛气凌人。人在与社会的接触中,总是步步为营。而后“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的描述更是道出了他对现实的无奈感受,充满着对现实的无奈之慨。这种思想在其作品中屡见不鲜,如在《人世间》中对螳螂挡车的描述中“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是其才之美者也。戒之,慎之,积伐而美者以犯之,几矣!””表面写螳螂挡车,不自量力,实则以螳螂喻人,以车喻社会。他的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就属于“消极社会论者“很多人往往借助庄子的这种思想诋毁社会,消极处世,甚至逃避现实。的确,现实生活中存在不公平,存在贪污腐

败。时下流行语“我爸是李刚”确实反映出了现实的问题。但是这些人只看到阴暗面,虽然与庄子有相似的消极社会观点,但在解决办法上却不可同日而语。现代社会中,消极主义者往往采取发表消极言论、作出过激行为(如杀人、抢劫等)、逃避现实甚至导致精神错乱等方法宣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 庄子认为人是不能和现实社会相抗衡的,所以在不能改变现实社会的情况下,庄子也有自己独特的解决办法。这也就是庄子人生观的第二个方面,也是他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办法。总的来说,就是寻求心灵的解脱和超越。庄子文章中“足性而乐”“恬静淡泊”"顺物随时" "逍遥自适" "去欲而安" 的思想俯拾皆是。与一般人抱怨社会不同的是,庄子着重于改变自身。现实社会并不能完美无缺,我们所能做的就是顺应社会。“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是他崇尚自然,逍遥于尘世之外的写照。“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虚名如浮云,变幻无常,辛弃疾根本无法把握。庄子选择"去欲而安" 所以逍遥自在。现代社会中,追名逐利依旧是主流,但是人往往活的很辛苦,何不放下贪欲,顺其自然,这是庄子的淡泊人生观。《逍遥游》告诉我们不管多么善于筑巢的鸟儿,也只能占据一根树枝筑巢:鼹鼠在河边喝水,撑死也只能喝一肚子水,又能够有多少呢?秦始皇统一六国,何等气魄!但仍然贪欲不减。落得个死后不得安宁,身体腐烂,要靠咸鱼味道来掩盖尸臭的下场。辛弃疾感叹“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一个“名" 字,葬送了多少人。而当你参悟透彻过后,生活自是一番截

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文800字

庄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作文800字 庄子这个名字历代传诵。大家知道庄子是一个“称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在成篇的三十三篇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一些处事的哲学与大道。我体会到他文章中主要体现的三观:生死观、名利观和道德观。 一、生死观 孔夫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死亡的问题时,回答了六个字:“未知死,焉知生。”而庄子是怎样认为的呢?以庄子的话说,人生至高的境界就是完成天地之间的一番逍遥游,也就是看破内心重重的樊篱障碍,得到宇宙静观天地辽阔之中人生的定位。 “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X乐》妻子去世了,庄子鼓盆而歌,乍看之下,似乎无情无义。而其实庄子却是个至情至性之人。他说: “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同样的观点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也认为:人死了,人的灵魂不死,死亡是人的灵魂离开了肉体这个监狱而获得了自由。“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看来是有道理的。胎儿在母亲肚子里的时候,与共同生活在肚子里的不少益菌是好朋友。十月之后,瓜熟蒂落。对我们来说他出生了,而母亲肚子里的益菌却很悲伤,他们感叹:“宝宝死了,因为他离开了我们,再也不会来了。”同样的道理,毛虫化蛹,破茧成蝶。那一刻,丑陋的毛虫死了;那一刻,美丽的蝴蝶诞生了。 庄子死前遗言:“我的尸体扔在外面是会被老鹰和乌鸦吃掉的,但埋在土里,最后也是被蝼蚁吃掉,你们现在是要从老鹰和乌鸦嘴里抢东西给蝼蚁吃吗?

我把天地当棺木,日月当玉璧,星辰当珠玑,万物当祭品,一切葬具都齐全了,还要什么呢?”由此看来,庄子的思想完全超越了世人的固有思维模式。我们普遍认为人死了就是死了,他永远离开了人世,而庄子却告诉我们人死是另一种再生。在自然面前不管是人、动物、植物还是没有动态的事物,他们都是自然赐予的,没有高低贵贱,生死限制。就如郭沫若先生有诗《XX涅槃》凤凰在每隔五百年在衰老之前会自焚一次,之后凤凰会浴火重生,成为一只新生的凤凰,拥有更加强大的生命一样,‘死’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生,也没有绝对的死,只有相对的生死。 我们在探究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时都会认为他们是有情有义的伟人,但当他们面对亲人离世是在有博学的人也不免伤心难过。苏轼在妻子死后悲痛的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江城X》,可见再怎么有才学的人也有看不开之时,那何不以庄子为自己的老师呢,潜心学习他的生死观,从中体会真正的道。 二、名利观 庄子生活贫困,但他不在乎利;庄子思精才富,但他不在乎名。“吾将曳尾于涂中。”《庄子-X水》在濮水旁钓鱼的庄子被楚国派去的使臣邀请去当官,可是庄子却拿一只乌龟自比,仿佛看来是自惭形秽,但听他一讲似乎自由自在的乌龟都比入仕当官好的多。秦朝宰相李斯,一度权倾朝野,献计统一六国货币、度量衡,随秦始皇泰山封禅、刻石,风光无限。后因赵高陷害,于秦二世二年七月,被腰斩于咸阳。临刑之前,他拉着儿子的手说:“现在,我只想和你一起,带着黄狗出门打猎,只可惜,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因此‘黄犬之叹’成为因官

简述庄子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简述庄子思想及现实意义 在先秦诸子百家中,我最推崇的是庄子一人。可能是天性使然,不知不觉便被庄子的观点所吸引。在我的理解中,庄子一方面继承了老子的所谓道法自然的观点,另一方面,又有了自己从“人”的角度出发,而得出的超然于世的看法。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自老子而始的道家,一直以“玄之又玄”的观点示人。庄子对其做出了进一步的阐述,道,无形于世间,但却真实存在,超然于空间时间,是万物之本,是世间所有事情的规律所在,这便是道。其实就是自然。我们究其根,溯其源,便是以自然为本。何为自然,自然便是没有人类文明的时代,是世界一片混沌的时代。老子的理想社会,便是小国寡民,一种近乎原始的社会,但因为其原始,近于自然,反而会少了不必要的纷争。而所谓文明,那些人类自己所创造的事物,才是烦恼的源泉,返璞归真,才能进入至善至美的境界。可像野兽一般的活着,确实是不会烦恼了,可人之为人又有何意义呢? 庄子继承了对于道法自然地观点,但同时,提升了人的作用。庄子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也”,人就是天,天就是人。这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论点,可以说是契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比老子的观点更能使人接受。这种哲学思想,也不断地体现在庄子寓庄于谐的小故事中,如庄周梦蝶。到底那庄周梦到了自己是一直蝴蝶呢?还是庄周才是那只蝴蝶的梦呢?其实都不重要,是蝶还是庄周,不过是自己的形态的变化,就如同孙悟空变身为一只老虎,但孙悟空还是孙悟空,他的意识是不

变的。所以不管是蝶还是庄周,他的思想是不变的,贯穿于其中的,便是那个似梦非梦的意识。 人最大的本质在于精神,不在于形体。哀莫大于心死,若是一个人身体还活着,心已经死了,没有追求,没有方向,那人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活着也是没有意义了。庄子对人生的态度便是如此,对于死亡也有自己的见解。“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鼓盆而歌,为何?因为庄子认为,人死了不一定是坏事,甚至有可能是好事。这是其他人所不敢于提出的观点,庄子能够提出这个观点,基于他对人的认识,人本就是出于自然,而人的最高境界也就是回归自然。人的不自由,一方面就是因为人被形体所拘束,精神才不能够得到真的自由。而一旦归于自然,化为无形,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回归了最本真的状态。 何谓自由呢?无己无人,才是自由。世界上所有的喜怒哀乐,所有的法规道德,所有的欲望都是制约一个人自由的枷锁。庄子主张,放下所有制约自己的枷锁,抛开欲望、情绪,忘记道德制约,像婴儿一般的无知无觉,保持内心中的宁静安泰,就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逍遥自由。因为人本就属于自然,而回归自然,如自然一般素朴宁静,不就是找到归宿了吗?找到归宿,才能重获自由。无悲无喜,不怒不哀,茫茫然于彷徨于尘世之外,逍遥在无所事事之中,这是庄子所追求的精神境界。 庄子之说不能说是完全正确,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对于世界对于人生的态度都是不同的,但老庄一门对于中国文化的价值

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庄子人生哲学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的影响 庄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之一,他提出的人生哲学对当代大学生人生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生不应该被限制于社会规范和传统文化的桎梏中,而应该追求自我超越和个性化的发展。这样的哲学思想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构建积极、有意义的人生观。 首先,庄子的哲学强调个性与自由。在庄子的哲学中,人生应该遵从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被外界的规范束缚。这样的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大学生非常重要,因为现代大学生往往面临需求与价值的选择,这会导致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感到迷茫或不确定。因此,庄子的哲学为大学生提供了积极向上的指导,让他们能够自信地根据自己的内心去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生活方式。 其次,庄子的哲学树立了一种宽广、超越的视野。庄子相信人的生命力量是无限的,而不是被限制于某些固定的、不可逾越的规律之中。这种哲学想法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突破现实社会中各种种族、阶级、国籍等的刻板印象和限制,让他们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一来,他们就能更好地从个人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不会受到过度崇尚传统和群体规范的牵绊。 此外,庄子的哲学重视汉字文化,特别是书法。书法是一项古老的艺术,它不仅是一种表达方式,更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方式。庄子一再强调人生需要不断的实践,而书法则是一种非常好的实践方式。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探索,大学生能够用书法表达自

己的内心世界和心灵状态,这会让他们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 最后,庄子的哲学提醒了大学生不要太过忙碌,而应该注意节奏和节律。庄子认为,节奏和节律是人生中极为重要的两个方面,特别在现代社会中,这一问题越发凸显。大学生常常忙碌于各种课业、活动和浮躁的社交,而忘记了自己需要怎么样的生活节奏和节律才能真正健康地成长。因此,在庄子的哲学中,大学生们能够汲取精神上的启示,让自己的生活更加平衡和有意义。 总而言之,庄子哲学是一种非常积极、正面的人生态度,这极大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庄子哲学的启发和指导,大学生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健、自信和成熟。

庄子的逍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逍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庄子的逍遥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摘要】庄子的逍遥思想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主要特色和人生理想的最高境界。庄子逍遥游思想表达了他对人格独立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同时庄子的逍遥思想对我们现代人实现个体独立和自我超越、摆脱名利和营造万物和谐的逍遥境界都有启发意义。 【关键词】庄子;逍遥思想;现实意义 庄子是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博大精深,尤以逍遥思想最为典型。他的“逍遥”是指闲放不拘、怡适自得,旨在倡导一种绝对自由的境界。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这种完全的逍遥思想并不是我们所应该追求的,但它更多的是给我们一种生命的启示,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它有益的一面使之转化为我们今天的正确的生活态度。 一、庄子的逍遥思想的内容 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自己奇特的想象,将人生理想驰骋于辽阔的宇宙,用文字寄寓他对自由精神的无限向往。庄子的逍遥是要达到彻底的解放而不受任何束缚,我们从三个方面来理解他的思想,即追求个性自由、养成“三无”人格以摆脱功名利禄和“逍遥”中的和谐。 (一)追求个性自由。有学者认为《庄子》的中心思想

庄子主张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和不断的自我超越,给我们提出了一种理性的生活态度――要摆脱外物束缚,要回归自然,追求人生的真实自我,实现独立的生命价值,实现个体独立。因此,我们在内心应该坚持自己的秉性,发挥自身内在的自我价值,同时不断超越自我。 (二)摆脱追名逐利的精神束缚。庄子的逍遥超脱了名利和生死,虽然其中有些并不适用于现代社会,但它却成为了我们摒弃名利的一种宝贵精神资源。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和名利,但也会在追名逐利中面对沉重的心理和精神压力,甚至迷失自己,因此我们更需要有庄子这样的人生态度,突破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束缚,不被物质利益所迷惑,使自己的精神和灵魂悠闲自在,减少外物带给我们的牵绊和痛苦,在现实生活中开拓一个纯真自由的精神空间,保持自己心灵的纯净,不断完善自身人格,这样我们才不会迷失自己,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营造万物有序的境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庄子说天地万物具有平等的地位,在庄子看来,世界万物在其本质上是一致的,自然之道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对事物的认识不应该执着于彼此是非的争论。万物不仅与人平等而且与人有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保护好万物,也就是保护好人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