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地影响因素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地影响因素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浙江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地影响因素分析报告文献综述

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 省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引言旅游服务贸易是一国(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服务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且获得报酬的活动, 它是当今发展较快、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旅游服务贸易不仅是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各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社会发展都有及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未来国外旅游消费的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旅游目的地、旅游景区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本片文献综述主要对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以了解国外学者对该领域的研究。本文主要从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旅游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省旅游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国外学者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高静,梁昭(2006)[1]又指出旅游服务贸易通常指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是指一国(地区)旅游从业人员向其他国家(地区)的旅游服务消费者提供旅游服务并获得报酬的活动。而罗明义,毛剑锋(2007)[2]则指出旅游服务贸易是旅游服务在国家(地区)之间的有偿流动和交换过程,即国家间相互为旅游者进行国际旅游活动所提供的各种旅游服务的交易过程,既包括本国旅游者的出境旅游,即国际支出旅游,又包括外国游客的入境旅游,即国际收入旅游。小牧(2007)[3]说到旅游服务贸易具有国际性、不确定性、高效益性和财富转移性。

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而得到重视。随着专家、

学者的深入研究,将有更多更完善的评价指标问世。(一)国际竞争力相关研究国际竞争力指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下,各国的竞争力相比较,其创造增加值和国民财富持续增长的能力。它以市场经济理论为依据,运用系统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从经济运行事后既然国和未来发展的潜能,包括决定经济运行的各种客观因素和体制、管理、政策及价值观念等主观因素,对一国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能力作出系统、全面的反映和评价[4]。

而对国际竞争力影响最大的理论主要有以下3种:

1.国际贸易观的比较优势理论

古典贸易理论把竞争力看作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生产的基本要素??劳动、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方面具有的相对优势。业就是说,在劳动、土地、资本、自然资源等方面拥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比别的国家或地区更有竞争力。

新古典贸易理论以新科技革命和国际贸易结构的变化为背景,从新的角度来分析影响一国对外贸易竞争力的因素。这种国际竞争力观认为,外贸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取决于一国或地区的劳动、资源禀赋、人力资本、研究和发展、信息、不同偏好、技术进步或规模经济等方面的差异。在这些方面具有优势的国家或地区比别的国家或地区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⒉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1990)[5]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是指一个国家使其国企业或行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波特认为,一个国家的产业能否在国际上具有竞争优势,取决于该国的国家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又是由要素条件、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四组因素决定。经过对许多国家的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研究后波特得出结论:一国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

际竞争力,是由要素条件、需求条件、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政府行为和机遇等六大因素决定。这些因素结成一个系统,共同决定一国产业的竞争力。

3.WEF和IMD的基于评价的国际竞争力理论

远征,安琴(1995)[6]中指出真正建立起国际竞争力的确切概念,并且将其进行了合理量化的当属WEF和IMD两家机构。彦云,静萍(1998)[7]文章中提到WEF提出的国际竞争力是:企业目前和未来在各自的环境中比它们国和国外的竞争者更具有吸引力的价格和质量来进行设计生产并销售货物以及提供服务的能力和机会。而MD在1996年的《世界国际竞争力年鉴》中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或一公司在国际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随后,胡列曲,丁文丽(2001)[8]其国际竞争力概念不断由微观向宏观层次发展。认为,国际竞争力不能狭义的理解为仅仅是企业的竞争力,它包含的容要广泛的多,涉及到一国的整个体制,实际上指一定经济体制下的国民经济在国际竞争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的强弱。(二)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

旅游国际竞争力研究定位于一国的旅游产业。旅游业国际竞争主要是以旅游目的地为核心的相关旅游企业构成的旅游产业参与的国际竞争。

明清、超(2000)[9]借鉴了比较优势理论和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的基础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它们指出旅游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旅游产品竞争力、旅游企业竞争力和旅游业竞争力。

旅游业竞争要素是多样的,衡量一个旅游地竞争力要用多因素进行评价。Ecanestrill,P.Costa1991[10]有提到//0>.提出了三圈层的旅游系统及其环境结构模式,旅游系统环境由部环境(如政策、规划、市场化、金融等)、运作环境(竞

争目的地、竞争产业、旅游供给等)、宏观环境(自然、经济、社会、文化、技术等)三个圈层组成,这为旅游业竞争力的研究提供了分析的框架。

外国学者J.Tribe(1997)[11]用CPEST法进行旅游业竞争优势与劣势的分析,C表示竞争环境,表现为竞争环境和进入威胁,P表示政治环境,E为经济环境,S为社会环境,T为技术环境,其中经济环境是问题的关键。到了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研究成为旅游业竞争力研究的热点。

旅游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黎洁,西萍(1999)[12]认为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力是旅游竞争力的主题,很多的专家、学者也早就开始对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的研究,认定当今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是置于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之中的,其发展具有长远性、竞争性、系统性、对抗性、反作用力等鲜明特征, 旅游目的地应该时刻关注国际旅游供给与需求的变化,必须在与其他旅游目的地的竞争和动态博弈中求发展,这是一国发展国际旅游的根本前提,应将国际旅游竞争力作为旅游目的地国际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而Wei, Hu; Wall and Geoffrey(2005)[13]中说到每个目标区域的魅力和每次具有吸引力的表现的目的地休息的竞争力会影响到整体竞争力。因此,个人景点的竞争力,总体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旅游发展目标区域的繁荣。

(三)旅游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相关研究

郭鲁芳(2000)[14],在国际旅游业的定量研究上作出开创性工作的是国际旅游业竞争力的多向测度法,评估一国旅游国际竞争力,不仅要反映目前市场的占有率情况,而且要体现旅游业未来的发展潜力,应该从三个角度进行:目前旅游业竞争实力、旅游业竞争潜力、未来旅游业竞争的发展力。齐述丽(2009)[15]指出目前旅游业竞争实力的评价指标有国际市场占有率、现实性比较优势指数等;

旅游业竞争潜力一般以贸易对外开放度等作为评价指标,旅游服务贸易开放度放映了一国(地区)参与世界旅游服务市场的程度,也体现了一国(地区)经济增长对世界旅游服务业市场的依赖程度。

未来旅游业竞争的发展力的评价指标目前还很少,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模型是其中一种,模型对区域旅游持续发展的潜力采用了多因素分析法,但是该模型未说明如何将区域旅游持续发展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四)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指数的实证研究

比较著名的研究服务贸易竞争力的指数主要有TC、RCA、CA和NRCA四种。

R?迪克和H?迪克是最早尝试运用国际贸易理论来解释服务贸易模式的学者。它们运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法来验证知识密集型服务贸易的现实格局是否遵循比较优势原理。王晖(2004)[16]使用显性比较优势指标,从新的视角以期对我国各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进行实证分析。我国六大区域旅游服务贸易的显性比较优势总体上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格局相反,呈现“西强东弱”的态势。彦勇等(2006)[17]发现无论是TC指数还是国际旅游市场占有率比较中,西班牙都位居前茅。分析和发现西班牙国际旅游的发展经验,将有助于发现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不足,提升我中在旅游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

二、国外学者对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旅游业生产要素是指发展旅游业所需要的各种要素禀赋和要素投入,包括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从业人员所代表的人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技能、质量、数量),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与旅游相关的知识资源(包括管理知识、市场知识、发展旅游业的经验)以及环境要素等。而国外对旅游服务贸易

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相关研究的国外学者数不胜数。 N.leiper(1979)[18]认为,决定一个旅游系统发展的四个因素是客源地区域、目的地区域、旅行路径和旅游产业本身;E.Canestrill(1991)[10]指出,旅游地的竞争力不只是体现在旅游市场的占有率上,而主要看他的发展潜力,旅游地承载力是影响旅游地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因此在研究旅游地的竞争力时必须考虑旅游地的承载力。而国研究者借鉴了外国学者的提出的理论和模型,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各种影响旅游国际竞争力发展的因素作了进一步地研究。其中,黎洁、西萍(1999)[12]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提出了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六大影响因素和四个演进阶段,总结了不同阶段的特征,进一步推进了旅游竞争力;成伟光、志刚、简王华(2005)[19]则提出以旅游资源为核所形成的旅游吸引物是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它和旅游设施、旅游服务等共同构成旅游产业,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是围绕旅游吸引物这一核心展开的。

郭来喜,峰(1999)[20]认为知识、技术、人才已经成为旅游业竞争力大小的重要因素。高新技术已成为旅游业优胜劣汰的关键,成为强化国际旅游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Wei Hu and Geoffrey Wall(2005)[13]由于旅游业自身固有的特点,环境因素对一国旅游业竞争力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全球环境意识的增长意味着,消费者开始改变他们对消费的态度,对行业提供的更“环保”和更“道德”的产品的需求日益扩大。

森林,郭鲁芳(1996)[21]认为整个旅游生产力体系由旅游交通、旅游游览、旅游餐饮、旅游住宿、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社等产业部门组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综合有机体。黄岚(2008)[22]旅游企业是旅游国际竞争力的载体,是参与竞争的行为主体,旅游企业集团化的发展,有利于集中发挥区域优势、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 中英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比较研究 金融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关理论综述 服务贸易是以服务作为交易标的的一种贸易行为。《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所界定的国际服务贸易是指以过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和自然人流动这四种形式进行的各国间的服务交易。该定义已成为有一定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定义为各国接受。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中的服务部门清单,可以将服务贸易分为12类:商业性服务,销售服务,金融服务,娱乐服务,通讯服务,教育服务,卫生服务,运输服务,建筑服务,环境服务,旅游服务和其他服务。而对于金融服务贸易,国内外并没有确切的定义。本文将对金融服务贸易国外及国内有代表性的研究进行综述。 一、GATS与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 根据GATS的定义,金融服务贸易是指由一成员国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金融性质的服务。它包括两个部分:所有保险和保险相关的服务、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其中其他金融服务指证券和金融信息服务。 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对金融服务贸易的定义为由金融机构提供服务的收入,或者接受付出的支持,包括得到的和付出的直接投资收益(未分配收益和利息);从其他金融投资得到的和付出的收益(得到的和付出的利息和红利);得到的、付出的手续费和佣金。 可见,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对金融服务贸易的界定强调了金融服务贸易交易的提供方,而忽略了金融服务贸易的消费方。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主要是以此换取其他贸易领域的发展,而且金融服务贸易可以促进本国金融业与国际金融业的接轨,从而在国际竞争中促进本国金融业的发展。 二、国外对金融服务贸易相关研究 对于金融服务贸易研究,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 列为恩(1996)认为,各种金融服务可以实现五种基本功能:方便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易于风险管理;加速资源流动;获取信息,评估企业和配置资本;提供公司法人治理。同时,更多的相关文献表示,金融中介可以降低由于信息不对称产生的管理成本(戴蒙德1984;威廉森1987)也可以对规模经济产生积极的效应。 莫施里安(Moshirian 1994)认为,金融服务贸易和制造业类似,一些基本要素赋予了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贸易经济2班苗淑恺国际经济学是在人类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是人们对跨国经济活动不断总结的成果,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国家的产生和剩余产品的存在,就产生了国际贸易。对于国际贸易纯理论的研究,包括古典国际贸易理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以市场的完全竞争﹑生产要素在国际间不能流动为前提,在排除政府和其他人为干预以及货币因素的情况下,研究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利益的分配﹑贸易格局的确定,以及贸易模式安排等问题,其基本内容是纯理论探讨,理论的机轴应该说是静态比较利益和动态比较利益,以及它的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规模经济的存在,尤其是以市场不完全竞争为条件,考察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当代理论则以市场的不完全竞争﹑以规模经济的存在为出发点,考虑到科技进步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与作用,从新要素对于国际贸易的作用﹑从需求的特点以及规模收益等方面对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和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进行了讨论,同时也研究了国际贸易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作用与影响。 重商主义是西欧封建制度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时期的,属于古典国际贸易理论。资产阶级的最早的经济思想,代表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它产生于15世纪,盛行于16世纪和17世纪上半叶,从17世纪下半叶开始变日渐衰落。重商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重商主义和晚期重商主义。其对外贸易学说也相应地分为早期重商主义学说和晚期重商主义学说。早期的重商主义从16世纪到17世纪,晚期则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早期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在英国是约翰?海尔斯和威廉?斯塔福德,在他们的主要著作《英吉利王国公共福利对话集》述说了保持和增加英国货币,积累货币财富的积

关于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文献综述

关于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文献综述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跨国公司可谓是当今世界的重要的经济主体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上遇到了诸多问题,其中之一便是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技术瓶颈问题大大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本文将对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方式、影响以及我国应有之对策进行综述。 关键词:跨国公司,技术控制,文献综述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正处于蓬勃发展之时,急需引进国外大量的人才、管理和技术。对于跨国公司来说,技术优势是其获得垄断地位或竞争优势的关键,为保持其在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他们会采取相应的手段进行技术垄断控制与控制,防止技术的过度扩散,充分发挥其垄断优势获取高额回报。不可否认,跨国公司的先进技术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忽视跨国公司对华的技术控制所带来的长久的恶劣影响。 一、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手段 跨国公司对华技术控制的手段可以体现在技术转让、专利战略、设立研发中心这三个方面。 技术转让方面,跨国公司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由母公司向国外子公司进行技术转让;2、公司通过技术许可贸易向外转让技术;3、公司向合资经营企业转让技术。 在专利方面,目前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上80%左右的专利权,基本上垄断了国际技术贸易;在发达国家,大约有90%的生产技术和75%的技术贸易被这些国家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所控制。2004 年王新华在《跨国公司专利战略分析与应对策略构建》中认为, 跨国公司专利战略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 依托自身或联盟资源优势进行大规模技术创新, 获取尽可能多的基本专利; (2) 以知识产权国际化为背景、控制和转让相结合,进行专利经营; (3) 专利战略与经营战略相互配合, 为公司市场战略目标服务; (4) 技术标准与专利相结合, 保持垄断性优势。 研发中心的设立近年来呈现出两个特点——数量的急剧上升与行业分布相对集中。据国家商务部统计数据,截止到2004年6月,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到2004年底达到700多家,而2003年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数才400多家,2004年1-9月就新增研发中心298家,同比增长48.2%。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行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行业,如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等行业。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探析——文献综述

中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探析 ——文献综述 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服务经济时代,以产品为基础的竞争向以服务为基础的竞争转变,服务业在维护一国经济和政治利益方面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据WTO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服务贸易总体发展的趋势在不断加强,1980年到2007年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33000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8倍,占世界贸易出口的比重从1/7增长到近1/3。在2010年,世界服务贸易达到了36595亿美元,占当年世界贸易总额的1/3。由此可见,服务贸易势必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比重不断增加,世界各国都从国际服务贸易中受益颇丰,此时,对我国服务贸易的竞争力进行研究,分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足的原因,发掘我国服务贸易的潜在优势以及探究提升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策略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服务贸易及其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s on Trade in Service,GATS,1994年4月15日),其中对服务贸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第一,跨境提供(cross-border supply),即从缔约方境内向任何其他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这种服务无需人员、物资和资金流动,而是通过现代通讯、邮电、计算机网络实现的视听、金融、信息等服务;第二,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即缔约方境内任何向其他缔约方消费者提供服务,如接待外国游客、提供旅游服务,为国外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接受外国留学生等;第三,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即一缔约方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通过提供服务的商业存在而提供服务,如外国公司在中国开办银行、商店,设立会计、律师事务所等;第四,自然人流动(movement of natural persons),即一缔约方的自然人在其他任何缔约方境内提供服务,如一国的医生、教授、艺术家到另一国从事个体服务。 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以提高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为目的,服务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创造增加值并保持良好的国际收支平衡的能力。在此,不仅强调出口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持国际收支的平衡。 2.国外学者相关研究 2.1对于国际服务贸易竞争力理论方面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Michael E·Porter),1990年提出了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将竞争力与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产业国际竞争力国家钻石模型”,用一个形似钻石的菱形图表示出国家竞争力的四大要素(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同业竞争)和两个辅助因素(机会和政府)。后来,有人将这一理论引入国际服务贸易领域,发现该理论不仅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对服务贸易格局进行解释与总结,而且对一国服务贸易的未来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和预见性,因此能更好地适应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要求。 对于国际贸易比较优势方面,联合国贸发会国际贸易高级专家Murry Gibbs和Michiko Hayashi作了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认为自然资源要素禀赋固然是决定一国服务贸易比较优势的一个方面,但一国服务贸易的比较优势还要取决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类型,以

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一、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国际贸易如此重要,对国际贸易的研究也就成为必然。最早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即在西方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已出现。当时的主要理论为重商主义。重商主义主要研究对外贸易怎样能够为一国带来财富,而所谓财富,则完全由金银货币来衡量。在他们看来,国内市场上的贸易是有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从而使一部分人获利,另一部分人受损。国内贸易的结果只是社会财富在国内不同集团之间的再分配,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并没有增加。而对外贸易可以使一国从国外获得金银货币从而使国家致富。因此,重商主义对贸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何进行贸易,具体来说,怎样通过鼓励商品输出、限制商品进口以增加货币的流入从而增加社会财富。 对怎样能够做到多输出少进口,晚期的重商主义与早期的观点有所不同。早期重商主义强调绝对的贸易出超,主张控制商品进口和货币外流。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末)则从长远的观点看,认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入超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出超,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但无论早期还是晚期,重商主义都主张限制进口,对贸易的研究是很有局限的。 18世纪末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念受到古典经济学派的挑战,并被自由贸易的思想取代。古典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基本经济思想是“自由放任”,这一原则也被用于国际贸易理论。在其着名的《国富论》中,斯密从个人之间的交换推论到国家之间的交换。他认为,既然每个人只生产自己擅长生产的东西,然后用来交换别人擅长生产的东西比自己什么都生产合算,那么各国间的分工和交换也应该是同样合算的。因此,他认为无论出口还是进口,一国都能获得利益。古典经济学的另一名主要代表大卫.李嘉图(David Richardo)在《政治经济学和赋税原理》一书中也对自由贸易的好处作了说明。 从古典经济学开始,对国际贸易的研究就不再局限于怎样进行贸易,而开始对贸易产生的原因与结果以及与之相应的政策进行分析。从古典的斯密、李嘉图,到20世纪的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俄林(Bertil Ohlin),到当代的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萨缪尔森(Paul Samuelson)、巴格瓦蒂(Jagdish Bhagwati)、琼斯(Renold Jones)、克鲁格曼(Paul Krugman)等,许多经济学家从各种角度,在各个方面对国际贸易的理论与政策进行分析论证。方法越来越精细,手段越来越严密,国际贸易理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并得到不断发展。 二、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 国际贸易理论是国际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基础是微观经济学。可以说,国际贸易理论是开放条件下的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范围不仅包括商品和服务的国际流动,也包括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和技术知识的国际传递。生产要素和技术知识一方面作为某种特殊商品有其本身的国际市场,另一方面作为要素投入对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起着重要

【重磅】文献综述3000字

文献综述 ——成都沁和布业有限公司融资租赁问题及对策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和重要的推动力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力军,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融资困难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创业和持续发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是我国面临的一个难题。融资租赁作为一种以融资为主线,融资和融物相结合,兼顾金融与贸易的新型金融模式,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推动中小企业广泛使用融资租赁,能够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促进小企业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从而取得更好的发展。 一、国外研究现状 1952年美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融资租赁公司,开创了现代租赁的先河。20世纪70年代末融资租赁业开始高速成长,自此,租赁已经成为西方国家继信贷之后的第二大企业融资渠道。美国在融资租赁研究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整体研究状况和发展规律如下: 第一,国际融资租赁正在受到亲睐:当前,美国融资租赁业有一种向国际融资租赁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随着资本和商品的输出,发达的融资租赁也步入国际技术贸易领域,并不断扩大,在其金融租赁总额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第二,融资租赁持续高速发展并且租赁服务趋于全面:(1)融资租赁方式多样,直接融资租赁,杠杆融资租赁等;(2)出租物几乎无所不包,从单一设备到整个机器工厂,甚至某个细小零件;(3)服务对象形形色色。 第三,多元化的融资租赁经营被普遍采纳:美国企业在开创多元化经营方式时几乎都考虑到了融资租赁业务。与此同时,融资租赁企业的大批涌现,加剧了融资租赁市场竞争,迫使原有融资租赁企业向其他领域渗透,以保持企业良好的经济效益。二、国内研

文献综述

我省对外贸易现状及发展前景文献综述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对外贸易增长迅速,对推动经济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外贸规模与结构都远远落后于外贸发达省市。本文根据河北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河北省对外贸易进行纵横向比较,分析了河北对外贸易的特点及潜力,提出河北对外贸易发展应继续实施自主创新品牌战略、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协调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推动河北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 1. 我省对外贸易的现状 1.1我省产业结构 河北省地处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位置,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从总体经济发展态势来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基本呈现持续稳定增长态势。从产业结构视角来看,河北省二、三产业的发展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占GDP总量的比重将近86%,尤其是第二产业发展较为迅速。从产值比重来看,河北省的产业结构特征较为明显,呈现出“二、三、一”的比例特征,也就是以第二产业为主,一、三产业为辅的产业发展格局。具体来看,第一产业占GDP的产值自1989年以后逐年减小,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逐年递增,其中工业产值比重占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80%以上,且随第二产业比值的增加而增加,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同第二产业一样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上述特点表明,第二产业是促进河北省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

第一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减少,第三产业的作用正在逐步凸显,从三次产业的演变规律来看,当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以及工业化时代,第三产业将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 1.2市场结构:高度集中于亚、欧、美三大市场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的对外贸易伙伴几乎遍及世界所有的国家和地区,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欧、美三大地区。近年来,河北省对亚洲市场的出口比重占绝对优势,基本维持在47%左右,而欧洲和北美洲所占比重分别为30%和12%左右,三个市场的总和占全省出口90%以上。2003年河北省对亚洲、欧洲、北美洲出口比重分别为46.79%、32.46%和13.06%,合计占全省出口的92.31%。2009年,三个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40.19%、31.45%和14.55%,合计占86.19%,亚洲市场略有下降,欧洲和北美洲市场所占份额相比上年有所提升。2012年,河北省进出口居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是:澳大利亚、巴西、美国、德国、韩国、印度、日本、俄罗斯、意大利、荷兰,依然以亚、欧、美三大市场为主导。 1.3出口商品结构比较 为了反映一国或地区的出口商品结构是否合理和优化,一般用机电产品出口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高低来说明。近年来,外贸强省市积极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战略,机电产品出口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迅速崛起,特别是广东、江苏、上海三省市形成了以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为主导的出口商品格局。而河北机电产品出口额为33.8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重为26.3%,与全国平均水平相

浙江省家具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浙江省家具出口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实证研究 前言 对“竞争力”进行系统的研究始于1980年,在达沃斯举办的欧洲经济论坛年会结束后参会者将国际竞争力作为一个重要课题开始进行研究,并与1986年发表了首份国际竞争力报告。从此,竞争力逐渐被国家政府和企业界所重视,竞争力理沦也逐渐在经济领域被广泛使用,并延伸出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等一系列相关概念。 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概念 产业国际竞争力是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的概念,目前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很多,但没有能够完全的定论何为产业国际竞争力。 1985年,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WEF)就首次提出了产业为国际竞争力的概念,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企业能够提供比国内外竞争对手更优质量和更低成本的产品与服务的能力”。 1991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IMD)和世界经济论坛将国际竞争力的概念定义为“在世界范围内一国企业设计、生产和销售产品与服务的能力,其价格和非价格特性比国内外竞争对手更具有市场吸引力”[1]。 1994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和世界经济论坛修改了国际竞争力的定义和评价准则,认为“国际竞争力是指一国或公司在世界市场上均衡地生产出比其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2]。 1996年,世界经济论坛将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持续高速增长的能力”。 2003年,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认为,国际竞争力是“一国创造与保持一个能够使企业持续产出更多价值、人民拥有更多财富的环境的能力”[3]。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把国际竞争力定义为“一国能够在自由公正的市场条件下生产产品和服务,而这些产品和服务既能达到国际市场的检验标准,又能使该国人民的实际收入保持不变并有所提高的能力”[4]。

不完全契约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 RESEARCH GUIDE 总第92期2010年第18期Serial No.92 No.18,2010不完全契约理论在完全契约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引入事后再谈判,认为套牢问题源于关系专用性投资(Goldberg ,1976;Klein-Crawford-Alchian ,1978;Williamson ,1975,1985)。之后,不完全契约理论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信息可观察但不可证实和行动事前不可缔约的重要性。 首先,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假设风险中性的买者和卖者在0期缔约,然后在0期与1期之间同时选择投资水平es 和eb ;在1期他们了解自然状态θ=(v ,c );2期以价格P 交易q ∈[0,1]数量的商品,至此合同结束。博弈时序(如下图): 收稿日期: 2010-03-14作者简介:刘爱东(1950-),女,山东聊城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管理会计与公司理财、现代审计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与风险投融资管理、知识产权与国际技术贸易理论研究;谢刚(1977-),男,湖南涟源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新制度经济学、公司金融研究。不完全契约及其治理:一个文献综述 刘爱东,谢刚 (中南大学商学院,长沙410000) 摘要:不完全契约理论强调了现实中契约的不完全性,注重信息可观察但不可证实和行动事前不可缔约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种挽救不完全合同效率的办法。以交易互利性为出发点,从控制权配置、逐步投资、声誉投资和连续时间缔约四个方面回顾了不完全契约理论的发展,并讨论了不完全契约理论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不完全契约;控制权配置;逐步投资;声誉;连续时间缔约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0)18-0102-02 不完全契约的博弈时序图 他们从交易获得的效用依赖于买者的价值v 和卖者的生产成本c 。这些效用在缔约时是不确定的,且每一方早期的专用性投资可以影响它。我们假定:v ∈{v L ,v H },其中v L <v H ,且Pr (v H )=e b ,这里买者投资e b 的成本为ψ(e b ), c ∈{c L ,c H },其中c L <c H ,且Pr (c L )=e s ,这里买者投资e s 的成本为φ(e s )。 假定两个投资成本函数是递增的且凸的,它们是沉没成本与事后的交易水平无关。 买者和卖者的事后收益水平分别为:vq-P-ψ(e b )和P-cq-φ(e s )为了简单,假定c H >v H >c L >v L ,如果θ=(v H ,c L ),交易的事后有效率水平为q=1; 否则为0。由于双方被假定是风险中性的,事前效率相当于投资效率;也就是,e s 和e b 一定满足 max e b ,e s {e s e b (v H -c L )-ψ(e b )-φ(e s )} 假定存在一个内解,一阶条件给出一个最优的投资水平e s *和e b *: e *s (v H -c L )=ψ′(e *b )和e * b (v H - c L )=φ′(e *s ) 根据之前的假定,自然状态θ=(v ,c )和投资水平e s 和e b 是不可缔约的,尽管事后θ是可观察的。如果在θ实现和投资水平e s 和e b 沉没之后, 买者和卖者事后签订一份即期合同,均分交易收益,那么在均衡时存在投资不足。在一份即期合同下的投资水平e s 和e b : 12e s s (v H -c L )=ψ′(e s b )和12 e s b (v H - c L )=φ′(e s s )因为自然状态θ事先无法预知和交易成本的存在,双方当事人不可能签订一份充分状态依赖的完全合同。 一、控制权配置 强调控制权合理配置对专用性投资水平影响的是早期的产权理论(GHM 模型),其基本思路是:如果当事人在签约后进行了人力资本或者物质资本的专用性投资,那么他将面临被对方敲竹杠的风险,这会扭曲投资激励而降低总产出。 102——

第一章 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第一章国际技术贸易概述 研究对象:研究技术作为一种商品在国际间转移的全过程。 研究目的:促进我国的技术进出口贸易,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重要性:缩小差距;赶超先进。 一﹑技术(technology) (一)技术的概念 1﹑制造一种产品的系统知识; 2﹑采用一种工艺的系统知识; 3﹑设计﹑安装﹑开办﹑维修﹑管理工商企业的系统知识。 (二)技术的特点: 1. 技术是特殊的知识 ﹡科学-认识客观世界的知识 ﹡技术-改造客观世界的知识 2. 技术是间接的生产力 科学→技术→产品 3. 技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使用的不灭性 ﹡所有权的垄断性 ﹡价值的时效性 ﹡交易的不彻底性 (三)技术的分类: ⒈按技术的所有权状况分 ﹡公有技术 ﹡私有技术 ⒉按技术的法律状态分 ﹡工业产权技术 ﹡非工业产权技术 ⒊按技术的表现形态分 ﹡软件技术:表现在纸面上和体现在头脑中的技术(活件技术)。 ﹡硬件技术:指机器设备﹑测试仪器等,作为软件技术实施手段的有形物。 ⒋按技术的来源分 ﹡经验性技术 ﹡科学性技术 ⒌按技术在生产中的地位和角色分 ﹡核心技术 ﹡一般技术 ⒍按技术的适用范围分 ﹡专门技术 ﹡通用技术 ⒎按技术的发展程度和预示作用分 ﹡现有技术 ﹡未来技术

二﹑国际技术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技术转移:是指技术在不同国家﹑地区﹑不同行业以及企业之间输出与输入的活动过程。 国际技术贸易是指地处不同国家的企业﹑团体或个人之间,依照一般商业条件转让或许可技术的行为。 (二)国际技术转移的分类 ⒈按转移的方向分(Ⅰ) 垂直型技术转移:由技术水平高的国家转移到技术水平低的国家 水平型技术转移:技术水平相同或近似的国家间的技术转让 ⒈按转移的方向分(Ⅱ) 技术出口国技术进口国 基础研究成果①基础研究成果 应用研究成果②应用研究成果 开发研究成果开发研究成果 ①表示水平型技术转移(直线) ②表示垂直型技术转移(斜线) ⒉按技术转移的效果分 A B 简单技术转移:B照搬照套 吸收型技术转移:B创新提高 ⒊按技术转移的途径分 无偿的技术转移 有偿的技术转移 (三)国际技术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的联系与区别 1. 联系: ①技术贸易促进进出口商品结构向高级化发展。 ②技术贸易加速了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的进程。 2. 区别: ①贸易标的不同 商品贸易标的-有形(所有权发生转移) 技术贸易标的-无形(所有权不发生转移) ②双方当事人关系不同 国际技术贸易:同行 国际商品贸易:非同行 ③政府干预强度不同: 国际技术贸易-普遍存在政府干预 国际货物贸易-较少政府干预

“我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我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的文献综述 一、文献资料目录 【1】邓士燕浅谈当前中国服务贸易的现状与问题(期刊论文)-广东财经职业学院院报2007(06) 【2】孔祥荣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对策及研究2008(04) 【3】胡景岩中国发展服务贸易的战略思考(期刊论文)-国际贸易 【4】余道先中国服务贸易结构域贸易竞争的实证分析2008(10) 【5】肖雨洁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与思路研究(期刊论文)-商场现代化2009(06)【6】陈娟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及存在的问题(期刊论文)-科学时代(上半月)2010(5) 【7】胡琴.HU Kin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10,32(5) 【8】徐婧.Xu Jing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期刊论文)-价值工程2008,27(1) 【9】辛娜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教育教学论坛2010(9) 【10】王美伦浅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期刊论文)-才智2011(3) 【11】陈文玲.CHENG Wen-ling 推动服务贸易发展的政策选择(期刊论文)-商业研究2009(4) 【12】贾光宇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竞争力分析(期刊论文)-中国商贸2010(16)【13】孟建国我国服务贸易的现状及发展策略探讨(期刊论文)-商业时代2010(22)【14】杨慧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人文社会科学学刊)-南北桥2010(9)【15】季彬张欣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期刊论文)-吉林农业科技学院2010(09) 二,文献综述 由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带动了全球服务贸易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在整个国民产业中不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以及服务贸易行业的不懈努力使得我国的服务贸易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趋势。虽然我国的服务贸易现已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对其产业结构、分配发展方面、管理方面、法律法规方面等还存在着欠缺和不足。 毕业论文确定《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一选题,是希望通过整理和归纳各家所言,对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性总结,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学习和分析,我发现绝大多数的学者所持的观点有: ﹙一﹚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结构不合理:我国服务贸易出口仍然主要集中在传统的劳动密集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国际经济与贸易文献综述 1、《WTO与中国对外贸易》 作者:王平、钱雪峰 内容:是从WTO 与中国外贸这一角度出发, 系统完整地阐述了WTO 与中国外贸发展的关系, 首先系统阐述了WTO 的产生极其规则;然后深刻分析了在中国加入WTO 这一新的历史背景下, 中国外贸存在的问题、所面临的发展机遇及挑战, 指出中国外贸只有摆脱传统条件下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性”, 及时进行政策和战略调整, 更多地参与国际分工和经济贸易对话,才能在新的约束条件下获得健康发展。 2、《当代世界经济与中国对外贸易研究》 作者:顾卫平 内容:在第一篇中首先分析当代世界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变数与来自国内外各方面的挑战;然后具体分析了美日欧三大经济体与中国经济的战略性关系;并全面分析了石油经济、跨国公司、国际恐怖主义与世界经济及中国经济的关系。在第二篇中,首先讨论中国成为贸易大国之后, 如何成为贸易强国,并真正成为WTO 中负责任、有影响力的贸易强国;然后着重讨论分析和展望了发展中的中美贸易,指出中美未来经贸关系的基本共同点是互利与合作, 以务实态度逐步解决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不仅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而且对世界和平与发展, 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 3、《外贸依存度国际比较与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风险分析》 作者:傅钧文 内容:通过比较中国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及印度、韩国、墨西哥等主要发展中国家的名义外贸依存度和对各自前三位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出口依存度,分析指出中国外贸的结构性问题主要有:第一,贸易伙伴集中;第二,出口产品的竞争优势集中;第三,加工贸易产品出口集中;第四,某些关键设备和零部件进口依存度大;第五,石油以及其他资源的进口更趋集中。并指出这种结构性问题带来的风险,最后,提出应对这种风险的对策:第一,要高度重视中国的能源和资源战略;第二,放宽对外投资的渠道,通过产业的海外转移来减轻贸易摩擦的压力;第三,对旨在加工贸易的直接投资应趋利避害;第四,重视降低对特定贸易伙伴和特定进出口商品的依存度,推进市场多元化;第五,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外贸发展;第六,增强企业对于核心技术的研发能力;第七,鼓励企业在出口中培育自身品牌第八,增加 农民收入,扩大内需;第九,与周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等等。 4、《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 作者:陈柳钦、张谊浩 内容:在回顾古典经济学的传统贸易理论、现代经济学的新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以及新经济地理 学等理论中关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和汇总了国内关于中国出口带动经济增长假设的实证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利用了granger,sims,geweke和hsiao等非因果检验方法,对中国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进一步考察了多变量因果性检验模型的扩展和检验。最后结论是中国的经济增长和对外贸易(包括进口和出口)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反馈关系;中国的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在引入外资、政府开支、劳动力投入和能源消耗多种变量后,外贸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双向因果联系反而有所加强。 5、《中国的贸易流量与出口潜力:引力模型的实证》 作者:盛斌、廖明忠 内容:就是试图运用引力模型来解释双边贸易流量问题,并尝试着从总量和产业两个层次上测算中国对主要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出口潜力,尤其是制造品的出口潜力;进而分

文献综述。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分析

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分析 ——文献综述 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也随之快速发展。研究资料显示, 从1990年至2005年期间,我国的服务贸易出口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18%。世 界的排名也从原先1990年的第二十六位上升到了2004年的排名第九位。从此 可以看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对于我国国内的服务行业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都 发挥着越来越不可小觑的作用。尽管如此,我国的有部分学者则通过计算比较 优势指数变化认为,从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服务贸易还是处于劣势地位,甚 至还在持续恶化。那么,对于我国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来说,具体现状是怎样呢?目前已经成为了较为关注的问题。 服务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已经变得越来重要,服务贸易的发展已 经直接的影响到国家的整体的竞争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经济的 重心向服务贸易业倾斜,服务贸易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全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年均增速超过了货物贸易,成为国际贸易领域的重要 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达成的《服务贸易总协定》标志 着当代贸易的内涵、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国已于2001年底正式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意味着中国服务贸易市场将日益融于国际服务市场。面对强劲 的国际竞争,中国必须在世贸组织的多变规则下进行服务市场开放,参与国际 服务贸易竞争。因而,对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基本概念 服务贸易又称劳务贸易,指国与国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经济交换活动。服 务贸易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服务贸易是指一国以提供直接服务活动形式 满足另一国某种需要以取得报酬的活动。 《服务贸易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s on Trade in Service,GATS,1994年4月15日),其中对服务贸易做出了明确的定义:第一,跨境提供 (cross-border supply)。第二,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第三,商业

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和发展的文献综述

上海自贸区的影响和发展的文献综述 专业:班级:姓名:指导老师: 1.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中国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同时,中国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需继续坚持扩大开放的战略,采取积极主动的措施,推动全球化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入世十多年的经验显示,开放引入竞争激发了中国企业的活力。当前尤其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企业转型,为经济注入活力,推动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实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是国家战略,是先行先试、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这项重大改革是以制度创新为着力点,重在提升软实力,各项工作影响大、难度高。 2.上海自贸区成立的背景及原因 2013年8月2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自由贸易园区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推动上海中心建设,对于上海而言,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推行,获得机会的不仅是贸易领域,对于航运、金融等方面均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上海自贸区很可能以“一国之内”自由贸易区的形式出现,它采取特殊的监管政策和优惠税收,对一国内的转口贸易、离岸贸易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对离岸金融和航运服务也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会促使上海成为继伦敦、鹿特丹之后另一大转口贸易港,对我国的外贸也将起到积极促进的作用。 上海自贸区自筹备以来,主要工作方向有两个: 对外:负面清单模式,推动投资领域开放,与国际规则相接轨,与双边多边区域经济合

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可编辑)

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二十世纪下半叶,随着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全球经济稳步增长,国际服务贸易呈现出蓬勃发展趋势,在全球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从九十年代开始,服务贸易总协定及其后续谈判给新世纪服务贸易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机遇和挑战。发展服务贸易,提高服务贸易竞争力逐渐成为各国政府和学者关注的焦点。 1 有关服务贸易的一般概述 1.1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内涵 (1)服务业的定义 对服务业的定义及其所包括的业界范围,国际学术界还存在很大的分歧,不同学者对服务业所覆盖的行业范围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 关于服务概念的研究,最早可追溯到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亚当.斯密从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的角度对货物和服务加以区分,将生产物质的、有形商品的劳动视为生产性劳动,而生产非物质的、无形商品的劳动则是非生产性劳动。他提出服务不是生产性的而是非生产性的,因为服务一旦完成便消失遁形,同时,它不能固着或呈现在可售卖的物品里边。随后的经济学家,例如萨伊、马歇尔则从效用价值论的观点出发,提出凡是能够创造效用的活动都是生产性劳动,因此创造无形产品的服务活动与创造有形产品的劳动具有同等重要的作

用。 马克思认为任何时候在消费品中,除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外,还包括一定量的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了“服务”这个特殊的名词,是因为劳动不是作为物,而是作为活动提供服务的。服务无非是某种使用价值发挥效用,而不管这种使用价值是商品还是劳动。从上述马克思的相关表述中,我们不难得出,虽然从物理特性角度区分,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是有形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是一个物体、一种装置、一件东西,而以服务形式存在的消费品是无形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是一种行为、一种动作、一种努力。但从本质上讲,服务与有形商品都是劳动产品,都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美国经济学家霍尔(1977)认为,所谓服务就是隶属于一定经济单位的人或物在事先合意的前提下,由于其他经济单位的活动所发生的变化。服务的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这意味着消费单位的变化与生产单位的变化同时发生,这种变化是同一的。服务一旦生产出来就必须由消费者获得的事实意味着服务不能储存,这与其物理特性无关。20世纪80年代中期,巴格瓦蒂(1984)、桑普森和斯内普(1985)相继扩展了霍尔提出的服务概念,他们将服务区分为两类:一类为需要物理上进行接触的服务,另一类为不需要物理上进行接触的服务。 我国学者黄少军则认为,服务业仅包括住宿和饮食服务、金融和保险、房地产业及其租赁业、广播电视和文化娱乐业、医疗保健和卫生福利事业、专业技术及咨询业、教育和体育、居民生活服务业等,而交通业、通讯业、贸易、政府部门与上述服务业构成第三产业。而中国政府对第三产业的界定与服务业的内涵

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综述

国际金融理论前沿概述及研究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全球性的开放经济,经济全球化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显著特征,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本文综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主要流派 的国际金融理论,并简要评价,提出我作为大学生的看法。 关键词:国际金融理论/货币危机/金融市场国际化 根据国际金融第二版教材总结,传统的国际金融理论前沿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国际收支理论、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制度理论、国际储备理论、国际资本流动理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与重构制度和货币危机理论。随着各国经济的发展开放以及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需要更加从全球的视角认识国际金融问题另外,随着将信息经济学引入国际金融理论研究,国际金融理论出现了一些新发展,以下将对重要几部分进行概要地介绍和评述。 一、国际金融理论前沿问题的简介 (一)、货币危机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债务危机出现后,已经发生了十几次货币危机,从那以后货币危机理论成为研究金融问题的焦点之一,按照年代的顺序分类,有三代成熟的货币危机模型和一代雏形的危机模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世界经济展望1998》中指出“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银行危机,系统性金融危机和外债危机四大类。可见金融危机范围比货币危机广的多,出现货币危机就意味着出现金融危机,出现金融危机不一定出现货币危机。” (1) 投机性攻击模型(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在70年代末,有代表性的是麻省理工学院的保罗。克鲁格曼所写的《国际危机模型》一文提出“第一代货币危机模型认为货币危机是否爆发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经济基本面,尤其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假定政府为解决财政赤字问题而大量发行纸币,引起资本流出,央行为维持汇率稳定而无限制地抛出外汇储备,当外汇储备达到临界点时,会引致投机攻击,如果政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支持,就不得不放弃稳定的汇率制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经济学家Robert P.Flood教授和布朗大学的Peter M.Garber教授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当一国经济的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发生冲突时,用来维持内部均衡的政策(主要是当国内出现财政赤字时,在国内过度供给信贷)必然会导致外部均衡丧失,投机者的冲击将导致货币危机,从而使固定汇率无法维持。”此理论合称为克鲁格曼-弗拉德-哥德模型。总之,第一代危机模型强调经济的基本面决定货币的对外价值稳定与否。 (2) “自我实现”的货币危机模型(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 第二代货币危机模型的代表人物是加洲大学伯克利大学的Maurice.Obstfeld、哈佛大学的Gerardo.Esquivel和https://www.360docs.net/doc/b9302603.html,rrain.。“欧洲经济仍注重经济基本面,但提出一定条件下公众的主观预期能成为主导因素,投机者的行为导致公众信心丧失从而使政府对固定汇率制的保卫失败,危机将提前到来。”由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欧洲货币危机中,很多国家的经济基本面很好,但也受到了危机冲击,从而产生了第二代危机模型。“第二代危机模型认为一个国家在一定情况下,即使经济的基本面尚好,但在羊群效应(Herding Behavior)和传染效应(Contagion Effect)的作用下,仍会出现货币危机。”(注:孟春景. 关于金融改革的几个问题[J]. 吉林金融研究, 2009, (10)) (3) “道德风险”危机模型(第三代货币危机模型) 上述两代货币危机模型无法解释1997-1998年的东南亚货币危机。存在两个显著特征“双危机”和“传染性”。保罗克鲁格曼教授在这方面做出了贡献:认为一个国家货币的实际贬值或经常帐户的逆差和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将引发货币危机。在分析和推导时,引入了金融过度

国际服务贸易-概述

国际服务贸易基本内容:服务与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服务贸易理论国际服务贸易政策 WTO 体制与国际服务贸易学习目的:了解和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理论、政策和运行方式;对某些服务贸易领域进行专题讨论,为从事国际贸易或国际服务贸易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服务的概念历史演变 (一)二战前的服务概念法国的古典经济学家萨伊,最早定义于《政治经济学概论》:无形产品(服务)同样是人类劳动的果实,是资本的产物。 古典经济学家巴斯夏:劳务是一种努力,对于甲来说,劳务是他付出的努力,对于乙来说,劳务则是需要和满足。 服务的概念马克思的定义:服务这个名词,一般地说,不过是指这种劳动所提供的特殊使用价值,就像其他一切商品也提供自己的特殊使用价值一样;但是,这种劳动的特殊使用价值在这里取得的“服务”这个特殊

名称,是因为劳动“不以物品资格但以活动资格供给的特别的使用价值”。 服务的概念 二)二战后的服务概念 企鹅经济学词典》(1972)的定义 p佩蒂特的定义 V富克斯的定义 M. 沙洛特科夫的定义 瑞德尔的定义 希尔(1977)的定义 科特勒的定义 服务的概念 (三)定义:服务是指对其他经济单位的个人、商品或服务增加价值, 并主要以活动形式表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 服务的基本要素 服务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它同一般商品一样,是由生产要素组般来说,服务包含资本、劳动力和知识技术(即人力资本)等三个基本要成的。 素。 服务的特征 一)无形性

1、在消费之前服务没有一种直观的具体的物理存在形态。 2、服务贸易在各国海关进出口统计中没有记载。 物化服务:唱片、软盘等作为服务的载体,本身的价值相 对于其提供的整个价值来说可以忽略,其价值主体是服务。 二)不可分离性 绝大部分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 服务要么同其提供来源不可分,要么同其消费者不可分。这 种不可分性要求服务提供者或(和)服务购买者不能与服务在时间或和)空间上分割开来。 服务的特征 三)不可储藏性: 绝大部分服务生产和消费是同时进行的。服务一旦被生产出 来就同时是一个消费的过程,中间无储存环节。 四)异质性 1、服务提供者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的差异; 2、同一服务提供者在不同条件下服务水平会发生变化; 3、服务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的偏好感受差异。 五)缺乏所有权服务是无形的又不可储存,交易完成后便消失了。在其生 产和消费过程中,不涉及所有权转移。 六)经验特征和信任特征购买货品所能得到的品质和效果是能够事先预期 的,而购买服务所能得到的品质和效果则是难以事先预期的。与货品相比, 服务具有较强的经验特征和信任特征。 寻找特征是指顾客在购买之前就能够确认产品属性和产品价格( F.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