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温州资本外流看税收竞争问题(一)

合集下载

对温州引入外资的思考

对温州引入外资的思考

对温州引入外资的思考作者:王言炉来源:《北方经济》2008年第10期摘要:人们普遍认为,引入外资有它的积极作用,即可以促进一个地区的企业成长、产业结构改善和经济增长。

但实证研究也发现,一些地区引入外资的结果并不符合这些结论。

本文分析了温州引入外资的情况,认为外资对温州发展的作用不明显,其原因主要是温州的中小企业发展缓慢,而要改变这种状况,又需要改革与中小企业发展有关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温州外资行政中小企业一、温州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外资的流入额,而不是相反引入外资有积极作用似乎是公认的事实,有人把这些积极作用概括为这样几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二是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三是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四是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国家的财税收入;五是有利于促进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合作的发展;六是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问题是,承认这些作用的依据在哪里?尽管有人引用数学方法和经济理论,实证分析了引入外资对部分省份和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但这种量化分析的结论并不能让人十分信服。

而且,这种实证分析的结论和由此引申的应对政策之间如何建立关联指标和考核制度,至今仍是一个空白。

就温州而言,大力招商引资是目前政府的一个重点工作。

但招商引资对温州经济发展的作用到底有哪些、确定这些作用的依据又是什么?至今人们也给不出令人信服的答案。

为考察外资对温州经济的影响,并考虑到外资主要面对的是国际市场,本文将温州2000年来实际利用外资额与相关数据编成表(见下表)。

为验证温州实际利用外资是否与其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本文将温州2000年来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其它3个数据做散点图考察后发现。

温州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后面3个数据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于是,笔者再做相关系数分析。

得出温州实际利用外资额与温州的国内生产总值、进出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9644、0.9819和0.9848。

新形势下温州对外经贸热点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温州对外经贸热点问题及对策

分别为 0 . 3 %、 3 6 . 0 %、 6 3 . 7 %,三产 占比远远 超 过

( 一) 引进 外 资 态 势 相 对 严 峻
产、 二产 。 三 产项 目行业 以制造业 、 水利、 环境 和
2 0 1 6年度 以来 ,温 州市 商务 系统 紧紧 围绕 年 度外 资 目标 任务 , 进一 步加 大招商 引资力 度 , 但 实
实 际到 资 2 2 6 6万 美 元 ,完 成 进 度 的 1 1 3 . 3 %, 占 全市 总数 9 . 3 % ;洞 头 区实 际 到 资 3 3 2万 美 元 , 完 成进 度 的 1 1 0 . 7 %, 占全 市 总 数 1 . 4 %; 瑞 安 市 实 际 到资 3 8 5 3万 美 元 ,完 成 进 度 的 1 1 0 . 1 % , 占全 市 总数 1 5 . 8 %; 平 阳县实 际 到资 2 1 0 2万 美 元 , 完 成 进度 的 1 0 5 . 1 %, 占全 市 总 数 8 . 6 %; 浙 南 产 业 集 聚 区实 际到 资 5 7 1 0万 美 元 ,完 成 进 度 的 1 0 2 . 9 %, 占全 市 总 数 2 3 . 5 % ;鹿 城 区 实 际 到 资 2 0 0 7万 美 元, 完 成进度 的 1 0 0 . 4 %, 占全 市 总 数 的 8 . 2 5 %。浙 南 科 技城 实 际到 资 9 1 8万 美 元 , 占 全 市 总 数 3 . 7 7 %; 泰顺 县 实 际到 资 1 0 0万 美 元 , 占全 市 总 数 的0 . 4 %; 瓯 海 区 实 际到 资 3 6 5万 美 元 , 占 全 市 总
结合 本 市 的实 际情 况 ,文章 就如 何 推动 温州 引进 外 资和 境 外投 资、促 进 外 向型企 业产 业升 级 等方 面提 出相 关对

关于温州企业税负问题的研究及建议

关于温州企业税负问题的研究及建议

关于温州企业税负问题的研究及建议摘要:温州市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城市,企业数量也非常多,但是,这些企业的税负问题一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探讨了温州企业当前面临的税费问题,分析了其原因和影响,然后提出了几点改善税费的建议,包括政府的改革措施、企业的财务管理与研发创新等。

关键词:税负、企业、温州市、改善、建议正文:一、引言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在世界上占有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的温州市经济发展也是非常迅速。

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温州市的企业数量也相当多,但是,这些企业的税负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税负的高低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成果,也涉及到企业的财政收支和资金使用。

所以,针对温州企业税负问题的研究和改进也十分必要和重要。

二、温州企业税费问题的现状在现实中,温州企业普遍存在税费负担重、费用高等问题,这对企业的发展和成长带来了困难和压力。

其中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制度的不完善,二是税收征管的不规范,三是企业自身经营问题。

总体上看,温州企业税费问题的影响非常深远,使企业陷入瓶颈。

三、针对温州企业税费问题的改善建议为了改善温州企业税费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政府的改革措施。

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和减税降费。

例如,增加税收优惠政策和完善税收征管等;2.企业的财务管理。

企业应该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管理,以便降低不必要的税费开支;3.企业的研发创新。

企业应该加强创新研发,积极探索新的发展领域和方式,推进产业升级。

四、结论温州企业税负的问题虽然严峻,但通过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努力,可以取得较好的成效。

政府要完善税收制度和征收管理,企业要加强财务管理和研发创新,社会大众则要加强对税法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这样才能促进温州企业的繁荣和发展。

如何应用本文的研究和建议?针对温州企业税负问题的研究和建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

一、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本文提到的税费是企业经营中的一种必然成本,但过高的税负会对企业的财务造成不良影响。

温州鞋企遭受非关税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温州鞋企遭受非关税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温州鞋企遭受非关税壁垒的原因及对策分析本文通过分析非关税贸易壁垒对温州鞋业出口的影响,并根据温州鞋业面临的挑战找到适当的应对措施,以提高温州鞋业的出口优势及产业竞争力,促进温州鞋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非关税壁垒标准化战略预警机制品牌策略一直以来,温州鞋以其在成本与价格方面的优势笑傲国际市场,但近年来,部分进口国设置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已成为我国鞋类出口的最大障碍。

面对非关税壁垒的挑战,温州鞋企应如何应对?笔者进行了如下分析。

一、温州鞋业遭遇非关税贸易壁垒的情况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摩擦频频发生。

以温州鞋出口的最大市场欧洲为例,温州鞋商在这儿获得销售佳绩的同时也遭遇了各式各样的贸易管制。

从1995年到1997年,欧盟对我国皮鞋进行反倾销调查,涉案金额达4.5亿美元。

1998年2月,欧委会裁定我国皮鞋对欧盟出口价格不得低于5.7欧元/双,而此前我国销往欧盟的皮鞋的均价为5.47欧元/双,上调幅度达4.2%。

从2006年10月7日起,欧盟正式对中国皮鞋及童鞋征收为期两年的16.5%反倾销税。

与此同时,欧盟也即将实施《关于化学品的注册、评估、许可办法》和“蓝染料禁令”、“偶氮染料禁令”等,对制鞋材料中的偶氮染料、甲醛、镍等都提高了检测标准。

显然,贸易壁垒已成为当前温州鞋企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二、温州鞋业屡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1.非关税贸易壁垒具有隐蔽性与合法性从国际贸易实践看,非关税壁垒措施隐蔽,形式合法。

如非关税壁垒中的技术性壁垒不仅回避了分配不合理等分歧,提出的各种技术标准也极为复杂,且不少标准依托于国家法律法规存在,部分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不高,根本难以应付。

如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环境保护局联邦贸易委员会等各处都颁布有法规,包括《联邦危险品法》、《控制放射性的健康与安全法》等。

2.低价鞋出口市场过度集中于发达地区由于进口国多属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不少国家便打着维护国家安全、保障人类健康、保护生态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等旗号,行贸易保护之实,设置了各式各样的贸易障碍,或采取强硬措施给温州鞋企的出口之路横上了难以逾越的门槛。

温州2000年以来吸引外资的状况研究

温州2000年以来吸引外资的状况研究

温州2000年以来吸引外资的状况在民营经济发祥地的温州,在温州企业大举“走出去”的当口,温州政府强势推出“一号工程”,以远远高于民企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

外资的进入,最显而易见的结果是加剧了温州“僧多粥少”的困境。

在中国,虽然外资和民资在土地、税收、政策等方面的不平等确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样的事实一旦移植到民营资本最为活跃的温州时,引发了最为激烈的争议.温州正在切身感受到现有经济结构带来的“成长烦恼”和“过程疼痛”,其根源即“温州经济的难以为继”,一是产业发展难以为继,二是要素难以为继,三是环境承载难以为继。

温州产业向来低小散,依靠规模取胜,而温州又是一个…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城市,资源匮乏,如果不调整产业结构,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腾笼换鸟‟的话,温州经济就没有出路。

温州经济的难以以继的直接原因是温州GDP增长速度横比两年来持续下滑的趋势。

2004年温州GDP总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三,仅次于杭州、宁波,但其GDP增速在全省11个城市排名中,2003年和2004年排名分别为倒数第二和倒数第三。

而仅仅两年前,温州人尚在高呼“全国看温州,温州看什么”。

温州市委书记王建满率温州官员考察的嘉兴、杭州两地,2004年一年合同利用外资分别为25.8亿美元、30.78亿美元,而上海松江外资总投资额高达100亿美元。

外资经济一直被温州政府视而不见,据温州政府提供的数字,改革开放20余年来,温州实际利用外资仅为11亿美元。

过去20年温州吸引外资的总量甚至低于嘉兴一年的引资额。

到2005年底,王建满刚刚履新一年。

这位风风火火的市委书记一年来奔波于各个部门、积极地面对媒体、频繁穿梭于各种可能为温州引入外资的会场,用他极其丰富的语汇向外界宣讲其“招商引资”策略。

被王建满反复提及的“无外(外资)不快、无外不活、无外不强、无外不高”理论,温州官员基本已熟谙于心,而对过往他们引以为骄傲的“温州模式”或多或少都流露出一种忧患意识。

市委书记召集了数次与当地企业家的恳谈会,在会上,王建满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西湖很美,但依然要和钱塘江连通,这样西湖水就活了,才能持续她的美丽。

温州招商引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温州招商引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温州招商引资面临的问题及对策作者:季栋泽汪占熬边思楠陈小倩来源:《北方经贸》2019年第01期摘要:截止至2017年,温州在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排名倒数第4,省内各市排名倒数第三。

与浙江省其他地区相比,温州在招商引资方面仍然呈现出总量少、规模小的特点,招商引资状况不容乐观。

温州招商引资的区域分布也主要集中在三个城区。

长此以往,温州各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利于温州总体发展。

可见,温州应早日加强投资环境的建设,吸引更多的外资企业落户温州。

关键词:招商引资;温商回归;投资环境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13X(2019)01-0123-03一、温州市招商引资的发展现状温州正在面临着产业结构演进缓慢,创新驱动力弱化,经济地位下降的问题。

以低、小、散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制造业正在阻碍着温州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

2008年全球性经济危机与2011年温州金融危机,加速了资本的外流。

温州出现资本空心化的状况。

2016年,温州GDP 和杭州、宁波的差距分别从2004年的1 154.3亿元、720.5亿元扩大至6 005.1亿元和3 495.7亿元,与绍兴的差距2012年一度缩小至30亿元。

温州在浙江省“铁三角”格局中的地位有所弱化,在开放经济方面温州存在一定的短板。

截止2017年12月,温州在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排名倒数第4,省内各市排名倒数第3。

二、温州招商引资面临的问题(一)温州各区域引资状况温州区域间引资分布传统优势区域,如鹿城区、龙湾区、瓯海区等,维持住了较为稳固的发展态势;新兴开发区增长势头强劲,包括浙南产业集聚区、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及浙南科技城等,政策高地开始发挥应有的集聚优势。

温州外资来源地区比较集中,以新设外商投资数据为例,港资、台资企业仍然为温州市外商投资主力。

2017年,全市新登记香港投资企业(含分支,下同)57户,台湾投资企业26户,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来温投资户数,占全市外资企业的56%以上。

从税收竞争看温州企业外迁

从税收竞争看温州企业外迁

Tax CompetitionCausing Enterprises Moving away
from Wenzhou
作者: 党晓峰 [1];王翾锋 [2]
作者机构: 台州学院,管理系,浙江,临海,317000[1]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北
京,100872[2]
出版物刊名: 台州学院学报
页码: 60-63页
主题词: 税收;企业外迁现象;温州市;财政体制;税负
摘要:近几年温州企业外迁现象严重,影响了温州的财政收入,减少了温州地区居民就业的机会,间接影响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税收竞争是发生温州企业外迁现象的主要原因.从狭义的税负分析,温州企业的税负不高于相邻地区企业的税负;但从广义的税负(一切支出)分析,则温州企业的税负重于相邻地区.所以,只有进行财政体制的变革,才能解决各地的税收竞争与协调问题,减少企业外迁现象.。

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面临的问题
黄旭敏
【期刊名称】《浙江经济》
【年(卷),期】2005(000)012
【摘要】在过去的二十余年里,温州民营经济在经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转变中,已逐渐放眼全球,从打拼国内市场逐渐上升到拓展海外市场,从利用国内资源逐渐升级到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等方面都出现了较快的发展态势。

但是,温州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一种典型的“内向式”发展模式,这不仅表现为生产要素的集聚主要来自于区域内部,而且表现为产品的市场也主要依靠区域内市场和国内市场。

大部分温州民营企业把国内市场作为自己发展的主要目标,国际化只是其两条腿中的“短腿”。

然而,
【总页数】2页(P48-49)
【作者】黄旭敏
【作者单位】温州市农科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
【相关文献】
1.新时期温州民营经济的国际化探索 [J], 唐高平
2.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林珂君
3.温州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J], 林珂君
4.温州民营经济国际化问题研究 [J], 熊礼慧;梅璐
5.从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看民营经济面临的挑战 [J], 许经勇;任柏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过温州资本外流看税收竞争问题(一)
摘要]近几年温州资本大量外流,其中既有市场化原因,也有税收竞争等非市场化的原因。

税收竞争不乏良性表现,但我们的视线要落在其不足的地方,包括温州差强人意的税收环境、其他地区某些不规范的优惠政策等。

税收竞争本身也不过是种现象,背后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如果财力允许,从政府的角度,当然希望以帕累托改进的思路推出各项财税政策。

很多的行为也许非地方政府本意,背后还有体制原因。

同时,我们还缺乏限制各地恶性税收竞争和协调区域税收竞争的机制,只有竞争规则明确,才能达到预期的稳定性。

因此,从税收竞争的角度防止温州资本进一步外流,不仅是地方政府的问题,更要从财政体制和税收竞争协调机制上寻找解决对策。

关键词]企业外迁;财政体制;税收竞争制度一、温州资本外流现状
温州的中小企业,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是从草根和边缘中挣扎而生。

当出现资源、基础设施、政策等新的困扰和瓶颈时,他们对外扩张的活力又被激发。

温州资本外流、企业外迁形成了一种趋势。

近几年,温州灯具业外迁广东;家具行业的几家龙头企业移师上海、东莞;合成革行业的20多家发展型企业和相互配套的革基布行业的20家企业外迁丽水经济技术开发区;塑料编织行业的45家企业联手转移西部,投资6亿元建立塑料编织产业园。

温州龙湾区的不锈钢管件行业是温州的新兴优势行业,年产量占国内市场70%,占国际市场的1/7,但现在这些企业也纷纷外迁至上海、江苏、丽水等地。

温州的标准件产业、无纺布和五金机械产业,都已完成或已经开始了向江西鄱阳的整体转移。

2006年10月,温州锁业群体转移到江西上饶,合同资金达到2亿元。

2006年内,温州市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先后来到黄石、北京、重庆等地考察。

近年来,温州资本在外新增投资710亿元,增加工业企业3140家,商品交易市场100多个,增加工业总产值500亿元,贸易业销售额152亿元。

据全国75个城市统计,在外温州人累计投资额在20亿元以上的城市有22个,其中50亿元以上的城市8个,100亿元以上的城市3个,在单位投资项目中,投资额在5亿元以上项目22个。

在外的温州人达到186万,累计在外投资2050亿元;去年实现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温州当地的48.4%。

目前,温州企业外迁呈现出新的发展动向:由单一的个别企业外迁向区域部分群体企业外迁变化;由单一的企业外迁逐步向组合式外迁变化;由传统制造业的一般性转移逐步向新兴行业、优势行业转移的变化,甚至出现整个产业转移的现象。

二、从资本外流看税收竞争现象
温州企业所处的税收环境并不宽松,而其他地区又竞相推出颇具诱惑力的财税优惠政策,这种对比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温州资本外流。

资本外流让我们看到了地方政府的税收竞争行为。

虽然税收竞争不是引起资本外流的唯一原因且并非其主要因素,但不容忽视。

税收竞争,是指政府通过税式支出吸引其他辖区资源的流入而扩张税基进而增加政府收入,或通过输出税负使得在不增加本辖区内居民(自然人居民和法人居民)实际税负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从其他辖区获取收入的做法。

税收竞争的结果可能产生正负两方面的效应,所以,税收竞争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

我们把通过纯粹的税收优惠引起资源流动、政府间收入的重新分配称为狭义的税收竞争,而把以减少居民对政府的一切转移支付为手段的竞争界定为广义的税收竞争。

企业在衡量负担时是以税费等一切向政府的转移支付总体来计算的,因而,从狭义的税收来分析会有失偏颇,本文中的税收是广义上的税收,泛指居民对政府的转移支付(税和费)。

(一)内忧:温州企业面临并不宽松的税收环境
1.税收计划缺陷所带来的弊端。

现行财政体制是以1993年为收入基数的,当时各地为了争取得到更多的地方利益,盲目地抬高了收入基数,而税收收入计划是采用上年基数加增长率再加年终追加任务来确定征收数量的。

近几年虽然温州市经济总体发展势头较好,但随着税
收任务的逐年递增,税收收入增长的不平衡问题也日益显现。

从温州市的情况来看,市区、乐清、瑞安等地的人口基本上与苍南、平阳、文成、泰顺、洞头等地相差无几,但前者的税收收入占到了全市80%左右,永嘉县、平阳县、洞头、苍南等地包括国税和地税在内还一度出现了完成税收收入任务吃紧的状况。

由于税收收入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行政意志和支出刚性,脱离了实际经济发展状况,而在税务机关实际征收操作中,为完成那部分不符合经济发展实际的超税源负担税收任务,基本上都是通过对民营经济加强征收力度和稽查力度来实现的,造成民营经济过多承担了国家“税收计划”的负面影响。

2.政府性收费过多。

收费是对于税收的一种弥补。

目前,由温州市税务机关征收的政府性收费有文化事业建设费、教育费附加、粮食补偿金、粮食附加税、地方养老保险金、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水利骨干工程建设资金、兵役费、旅游专项基金、新型材料专用费以及部分县市由地税机关代征的工业企业管理费等。

这些收费项目有的是浙江省统一规定,有的是温州市地方特有的,此外,还存在很多部门性的收费。

但不管何种收费,也不管收多收少,在纳税人眼里,总是“负担重”的概念。

温州市2006年实现财政总收入241.1亿元,地税部门共组织收入161.4亿元,其中地税费收入比例为1.76:1,可见规费规模的庞大。

还有乡镇企业管理费等还是专门向个体私营企业按销售额的0.2%征收的,粮食补偿金和粮食附加税的征收比例是按企业性质不同设置的。

温州企业税费支出比上海浦东、广东东莞等地高出2-3个百分点,甚至4-5个百分点。

3.民间资本融资难带来的税收负担。

温州大企业占企业总数不到1%,贷款额却达到了50%左右。

温州的鞋业、制衣、眼镜、打火机等商会,各自都有100至200个会员企业,但这些会员所需资金大都依靠民间相互调剂,能在本地银行贷到款的是极少数。

因此,民间借贷就成了温州资本的个性,是“温州特色”,是温州众多民营企业创建和发展的功臣。

这是温州地方文化特色促进了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在温州中小企业发展缺乏必要支持下的无奈选择。

民间融资必然会带来高融资成本。

企业的借款成本体现在会计报表的“财务费用”里,但在缴纳所得税时,不能全额在税前从收入里抵扣,而是按照不高于金融机构同类、同期银行贷款利率计算的数额以内部分扣除。

这样等于加重了温州企业的税收负担。

由于地方政府没有自主权,不能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制度创新,无法解决由于温州资本的个性——民间借贷带来的税收问题。

(二)外患:各地竞相推出的财税优惠政策
近年来,各地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温州是各地招商的主攻目标,财税政策往往是他们的主要政策。

1.优惠的税收条件。

有些地区的税收优势是税法赋予的,比如上海浦东,即使是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所得税法》也仍保留包括浦东在内的六个区的税收优惠地位(还有五个经济特区)。

当然,更多的税收优惠还是地方政府赋予的。

合成革及其配套企业、不锈钢企业大量迁往的丽水,对新办的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生产企业给予的优惠税收政策包括:内资企业从投产年度起,经市国税局批准享受三年内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

某些地区还专设了“温州园区”并为此集中提供诸多优惠措施,比如吉林省公主岭市来温州招商时承诺,为到该市“东北温州小商品城”的温州人提供全国最优惠的政策,国家税缓交,地税全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