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免疫系统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三免疫系统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三免疫系统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三免疫系统复习提纲

免疫调节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痰,烧伤)非特异性免疫(先天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杀菌物质(溶菌酶)

吞噬细胞(伤口化脓)

1免疫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第三道防线: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最主

要的免疫方式)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

2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癌症问题)。

来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主要是

外来物质(如:细菌、病毒、),其次也有自身的物

质(人体中坏死、变异的细胞、组织癌细胞,),还

有(移殖器官)。

抗原(抗原决定簇)本质:蛋白质或糖蛋白

特性:异物性(外来物质),大分子性(相对分子质量很

大),特异性(只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

特异性结合)

:球蛋白,专门抗击抗原的蛋白质,

。(特异性)

抗体:

抗体与抗原结合产生细胞集团或沉淀,从而抑制抗原的繁殖或

对人体细胞的黏附(并不能直接杀死抗原)最后被吞噬细胞吞

噬消化。

淋巴细胞的产生过程:

B浆细胞抗体

骨髓造血干细胞

胸腺T T细胞与靶细胞

结合

淋巴因子(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淋巴因子的功能1)增强淋巴因子的杀伤力;2)能够诱导产生更多的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2)。

3 体液免疫过程:(抗原没有进入细胞)

记忆B 细胞的作用:可以在抗原消失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对这种抗原的记忆,当再接触这种抗原时,能迅速增殖和分化,产生浆细胞从而产生抗体。(有的记忆细胞可以保留一辈子,如天花病毒,有的则很短,如流感病毒)

效应阶段

病毒,麻风杆菌,结合杆菌均主要通过细胞免疫被清除

效应T 细胞作用:使靶细胞裂解,抗原暴露,暴露的抗原会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

细胞免疫的作用机理:效应T 细胞与靶细胞接触,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使靶细胞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变化,最终导致细胞裂解死亡。

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如果体液免疫消失,细胞免疫也将会消失,同时进行,相辅相成。(实例:如果有较低强的病毒入侵,则首先经过体液免疫,然后再经过细胞免疫,最后再由体液免疫中的抗体把它粘住,后最吞噬细胞消灭。)

4 体液免疫 抗原 吞 噬 细 胞 (处理) (呈递) T 细胞 细胞 (识别) B 细胞 B 细胞 形成沉淀 感应阶段 反应阶段 效应阶段 (二次免疫)

5 感应阶段 使靶细胞裂解 (二次免疫) 反应阶段

6,如果免疫系统过于强大也会生病:如过敏和自身免疫病。

过敏原理:

刺激 吸咐

过敏原 抗体 细胞

再次

过敏原

释放组织胺

血管通透增强,毛细血管扩张,

①过敏反应的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倾向

②过敏反应产生的抗体与体液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区别:分布场所不同,作用结果不同

③过敏原与抗原的区别:抗原针对所有人,过敏原只针对部分人.抗原包括过敏原。

4.过敏反应与免疫反应中的抗体的异同

来 源:都来源于效应B 细胞

成 分:都是球蛋白

分 布:免疫反应中的抗体分布于血清和组织液中和外分泌物中;过敏反应中

的抗体分布于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细胞的表面

作用机理:免疫作用的中的抗原与特异性抗原结合,消灭抗原;过敏反应中的抗

体再次入侵的抗原相结合,表现出过敏特征。

过敏反应:再次接受过敏原

7、免疫失调疾病 自身免疫疾病: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

免疫缺陷病 : 艾滋病(AIDS )-HIV 先天性免疫缺陷病

8,免疫学的应用

①免疫预防:注射疫苗,种痘,注入抗原激发产生抗体(人工免疫) ②免疫治疗:注入抗体,淋巴因子,胸腺素等,

③移植器官:器官被认为是抗原,起排斥作用的主要是T淋巴细胞,手术成败关键取决于供者与受体的HLA(糖蛋白,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否相同.一半以上相同就可,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使免疫系统变得迟钝.

有关艾滋病的知识点(AIDS)

HIV病毒,攻击人类的T淋巴细胞,最终导致人类的免疫系统全部丧失,而最后直接死于病毒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

病毒存在于:精液,血液,尿液,乳汁,泪液等体液中.

传播途径;性滥交,毒品注射,输血,未消毒的品具.母婴传染.

潜伏期:2-10年.后得病.2年内死亡.

HIV病毒:RNA病毒。突变率高,不易找到药物

病毒的增殖过程:

免疫调节练习题

1.某患儿胸腺先天缺失,与正常儿童相比,改患儿()

A.仍有部分细胞免疫功能

B.仍有部分体液免疫功能

C.体内的B细胞数目显著减少

D.体内的T细胞数目增加

2.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

A.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浆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

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

3.有些人吃了某种海鲜会腹痛、腹泻、呕吐,有些人吸入了某种花粉便会打喷嚏、鼻塞,

这些都是过敏反应症状,下列有关过敏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过敏反应没有淋巴细胞参与

B.过敏反应疾病是免疫系统功能的正常反应

C.过敏反应中产生抗体的细胞来源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

D.机体首次接触过敏原即产生适应性免疫应答以保护自身

4.酿脓链球菌反复感染人体可引起风湿性心脏病。其主要原因是()(双选)

A.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失

B.外来抗原直接作用于机体某些组织

C.抗体与自身组织发生反应,引起自身免疫疾病

D.外来抗原与自身某些组织细胞有共同的或类似的抗原决定簇

5.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双选)

A.裂解病毒感染的细胞

B.合成抗体一直病菌繁殖

C.分泌淋巴因子增强免疫效应

D.形成抗毒素是细胞外毒素丧失毒性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高中生物教案 ——免疫调节 《免疫调节》教案 一、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防线: 第一道: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及皮肤、黏膜以外的杀菌物质(如溶菌酶)的杀灭作用。 第二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及体液中杀菌物质的杀灭作用。 第三道: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物质共同组成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是保卫人体的第三道防线 而泪液、胃液、唾液属于第一道防线的分泌物,故也属第一道防线。 皮肤和黏膜屏障,是指机体体表的皮肤和所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的黏膜,是机体与外界直接接触的结构,微生物只有通过皮肤和黏膜才能侵入体内,因此皮肤和黏膜构成了动物体防御外部入侵者的第一道防线。正常健康的皮肤黏膜,绝大多数病原微生物是不能通过的。皮肤和黏膜的机械阻挡和排除是主要作用,如呼吸道纤毛上皮的摆动,尿液、泪液、唾液的冲洗。 此外,皮下和黏膜下腺体的分泌液中含有多种抑菌和杀菌物质,如汗腺分泌的汗液中含有的乳酸、皮脂腺分泌的脂肪酸、泪液和唾液中的溶菌酶等,都具有抑制或杀灭局部病原菌的作用。再者,皮肤黏膜上存在着正常菌群,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拮抗作用。 二、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吞噬细胞等;免疫物质:各种抗体和淋巴因子等。 2、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由骨髓中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 3、与免疫有关的细胞总结

名称来源功能 具有特异性 识别功能 吞噬细胞造血干细胞处理、呈递抗原,吞噬抗原和抗体复 合物 B细胞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 成熟)识别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记忆 细胞 √ T细胞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 成熟)识别、呈递抗原、分化成为效应细胞、 记忆细胞 √ 浆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抗体 效应T细胞T细胞或记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 疫效应 √ 记忆细胞B细胞、T细胞、记忆 细胞 识别抗原、分化成为相应的效应细胞 √ 三、体液免疫(主要是B细胞起作用) 抗原进入机体后,大多数抗原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将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然后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记忆细胞保持对抗原的记忆,一段时间后,相同的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浆细胞)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抗体与抗原结合,抑制细菌的繁殖或对宿主细胞的黏附;抗体与病毒结合,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抗原抗体结合后,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最终被吞噬细胞消化。 四、细胞免疫(主要是T细胞起作用) 刚开始与体液免疫的开始基本相同。不同的是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效应T细胞与被抗原入侵的宿主细胞密切接触,激活靶细胞内溶酶体酶,使靶细胞的通透性改变,渗透压发生变化,最终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同时,效应T细胞还释放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来加强免疫效应。 五、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比较

(完整word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 “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 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5.①在免疫反应中能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②在免疫反应中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有: 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 6. 二次免疫: A.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 B.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 C.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 7.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是通过记忆细胞来发挥作用的。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精华 大纲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生活的环境 细胞内液(2/3) 1、体液 细胞外液(1/3) 包括: 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又称内环境) 作用: 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血 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细胞内液 组织液 淋巴 3、细胞外液的成分 ○ 1、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 ○ 2、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区别::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细胞外液的理化 渗透压:溶液渗透压的大小:溶液浓度越高,溶液渗透压越高 性质: 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大小:主要Na +和Cl -决定 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 pH 为7.35~7.45 温度: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 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①维持稳态的基础: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 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举例细胞生活 的内 环 境 人 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脑和脊髓) 2、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 3、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4、反射的种类: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5、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6、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 包括肌肉和腺体) 特点: 双向传导 基本形式:神经冲动(电信号) 静息时电位:外正内负 兴奋时电位:外负内正 过程:静息电位→刺激→膜电位变化→电位差→局部电流 电流流动方向:膜外由未兴奋流向兴奋部位 膜内由兴奋流向未兴奋部位 a) 突触的结构 b) 过程 c) 特点 8、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 脑干:呼吸中枢 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 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9、大脑的高级功能:言语区: S 、W 、H 、V 细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 纤 维上 的 传导 奋在 神经 元 之间 的 传递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前后膜间的间隙(组织液) 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 释放递质 兴奋→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刺激 单向传递:由上个神经元的轴突→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 单向的原因: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7、 兴 奋 传 导 一、 神 经 系 统 的 调 节

教案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

第四节免疫调节教案(文科班第一课时) 教案背景: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生命科学与技术已经发展成为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高科技领域,,而且成为21世纪高科技发展的三大支柱之一,但在中学教育中,由于种种原因,高中文科班的生物一直在被大家忽视。作为教师,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在应对会考的情况下,让我们的学生提高生物学素养,扩大对生命科学的认识和了解。本节课从以下方面改进: (一)利用教师的亲和力,拉近师生距离,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二)多联系生活实例,引起学生兴趣,语言尽量通俗易懂; (三)教学内容难度适中 教材的分析 “第4节免疫调节”包括“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及“免疫学的应用”四部分内容。分2课时学习:第1课时,免疫系统及体液免疫;第2课时,细胞免疫,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及免疫学的应用。 教材将免疫系统列为调节系统之一,突出免疫系统对于机体稳态维持的作用,意在从更深层次上揭示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学习完免疫调节可以形成稳态调节机制的整体网络。 另外,免疫学知识涉及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较多,将其放在必修模块对于全体高中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不可或缺的。 教学对象分析 文科班的学生普遍表现出对理科的不重视,所以对于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他们基本无视。所以课堂45分钟显得尤为重要。免疫调节内容在义务教育教材中就已经涉及,教师的任务是要结合学生已有的认识,让学生从生物学角度作科学的了解。 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为“概述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 1知识目标 ①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②描述B细胞、T细胞的起源和分化; ③概述免疫的类型; ④阐明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⑤说出体液免疫的过程(为本节重点及难点)。 2能力目标 进行观察、分析、识图和归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确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机体免疫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具体内容与要求 说出免疫系统的组成及主要功能(了解水平) 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理解水平) 教具准备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 7、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反之,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Na+和Cl-。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不是固定不变)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兴奋的传导形式: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特点:双向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 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导)特点: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 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脑(包括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4、大脑(最高级中枢)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 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大脑S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 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 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2的调节 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知识点汇总

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 节知识点汇总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第4节 免疫调节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扁桃体等。 2.免疫细胞: (1)吞噬细胞等 (2)淋巴细胞:T 细胞(迁移到胸腺中发育成熟)、 B 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3.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 二、免疫系统的功能: 防卫功能、监控和清除功能 1.防卫功能 (1)免疫种类: 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等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 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 第三道防线: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 淋巴循环组成 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免疫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 (2)特异性免疫(第三道防线) ①体液免疫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 淋巴因子?→?B 细胞?→?浆细胞?→?抗体 记忆B 细胞 ②细胞免疫的过程: 抗原?→? 吞噬细胞?→?T 细胞?→?效应T 细胞 效应T 细胞作用: 记忆T 细胞 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 (使抗原失去寄生的场所) 三、免疫系统疾病:

1.免疫过强 (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将自身物质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 ①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所发生的反应。 ②特点: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破坏组织细胞,也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2.防卫过弱 (1)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IDS)。遗传物质是RNA; (2)病因: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HIV主要攻击人体的T细胞,它可使人体免疫能力几乎全部丧失。 (3)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性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 四、免疫学的应用: 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 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 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特别提醒: 1. 免疫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2. 溶菌酶主要存在于动物的外分泌液(泪液、唾液、乳汁、尿液等)、组织液和某些微生物体内,该酶能水解细菌的细胞壁。溶菌酶杀菌一定是非特异性免疫。 3.吞噬细胞既可以在非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直接吞噬消化各种病原微生物; 吞噬细胞也可以在特异性免疫中发挥作用: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体。4.消化道、呼吸道及皮肤表面等都是外界环境,在这些场所发生的免疫都属于第一道防线,如胃酸杀菌。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最全]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 一、细胞的生活的环境: 1、单细胞(如草履虫)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养料 O2养料 O2 外界环境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代谢废物、CO2淋巴代谢废物、CO2 内环境 细胞外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 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内环境成分相对稳定 内环境稳态温度 内环境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酸碱度(PH值) 渗透压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排泄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 的蛋白质,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 内环境稳态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 三、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细胞体 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单位:神经元树突 突起神经纤维 神经元在静息时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 功能:传递神经冲动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高二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练习题及答案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4节免疫调节练习题 基础训练 (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1.下列不属于 ...免疫活性物质的是() A.抗体B.抗原C.淋巴因子D.溶菌酶 2.用概念图形式表示免疫系统的组成: (二)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3.当人体受到病原体感染时,体内吞噬细胞可将其吞噬、消化并清除。这种免疫是()A.先天具有的B.后天获得的C.针对某种抗原的D.通过抗体起作用的4.下列选项中,属于特异性免疫的是()A.泪液中的溶菌酶可杀死沙眼衣原体 B.淋巴结内的吞噬细胞吞噬侵入人体内的链球菌 C.胃液中的盐酸可杀死部分进入胃内的细菌 D.体内的天花病毒抗体能防御天花病毒 5.下列属于人体第三道防线的是()A.皮肤和黏膜B.血液和消化液C.免疫器官和淋巴细胞D.溶菌酶 6.抗体的基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 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 7.下列结构中不属于 ...抗原的是()A.牛痘病毒B.细菌C.癌细胞D.自身正常细胞 8.当抗原首次入侵机体时,能增殖分化为浆细胞的是()A.吞噬细胞B.T细胞C.B细胞D.记忆细胞 9.下列关于浆细胞产生途径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抗原直接刺激B细胞分化而成B.吞噬细胞将抗原直接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

C.T 细胞将抗原呈递给B细胞分化而成D.抗原刺激记忆细胞分化而成 10.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A.吞噬细胞、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 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 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 11.下列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 B.抗体是由B细胞分泌的 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病毒 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形成大量的记忆细胞 12.若某种病毒已侵入人体细胞,机体免疫系统对该靶细胞发挥的免疫作用属于()A.体液免疫B.细胞免疫C.自身免疫D.非特导性免疫13.下列有关细胞免疫中靶细胞的叙述,正确的是()A.进入体内的抗原都可以成为靶细胞的一部分B.靶细胞是指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C.靶细胞裂解时病原体同时死亡D.靶细胞和效应T细胞同时死亡14.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A.激活靶细胞并使其裂解死亡B.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 C.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D.将抗原传递给B细胞 15.以下关于T细胞作用的叙述最完整的一组是() ①处理抗原②传递抗原③识别抗原④分化成记忆细胞⑤分化成效应T细胞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②④⑤ 16.下列关于细胞免疫的叙述,不正确 ...的是()A.进行细胞免疫时,抗原也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 B.细胞免疫主要消灭侵入人体细胞内部的抗原 C.效应T细胞可直接杀灭抗原 D.记忆T细胞接受同一种抗原再次刺激时,会迅速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 17.下列各项中,只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A.抑制病菌的繁殖 B.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直接接触,导致靶细胞死亡 C.使细菌产生的外毒素失去毒性 D.使病毒失去感染人体细胞的能力 18.下列属于自身免疫病的是()A.过敏性鼻炎B.冠心病C.艾滋病D.类风湿性关节炎19.自身免疫病产生的原因是()A.人体免疫系统对病原菌的免疫效应 B.人体免疫系统对人体正常组织的免疫反应 C.人体免疫系统对过敏原的反应 D.自身免疫功能不足引起 20.下列不属于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过强造成的疾病是()A.接触了花粉引起皮肤荨麻疹B.艾滋病 C.过敏性鼻炎D.系统性红班狼疮 21.下列物质不属于 ...过敏原的是()

人教版2019-2020年高二生物必修三限时训练:免疫调节(含答案)

限时训练(完成时间30分钟) 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_ 1.(2019·江苏四校联考)哥本哈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通过剖腹产的小鼠幼崽只拥有较低数量的用于增强免疫系统的细胞类型,此细胞类型在防止反应性免疫细胞对来自机体本身、饮食分子和无害肠道细菌的响应中起重要作用。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免疫活性物质可以由淋巴细胞产生也可以由吞噬细胞产生 B.吞噬细胞、记忆细胞起作用时均具有特异性 C.无害肠道细菌与人体之间的关系为互利共生 D.自然分娩婴儿可能比剖腹产婴儿出生时遇到更多的抗原刺激 2.(2019·南通一模)为预防甲肝的发生,我国目前接种的是自主研发的甲肝减毒活疫苗。人体接种该疫苗后不会发生() A.吞噬细胞摄取、处理疫苗,并呈递抗原 B.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C.T细胞特异性识别疫苗后直接攻击靶细胞 D.疫苗在人体细胞内增殖,维持较长的免疫时间 3.(2019·海南卷,14)人体受到病毒感染后,不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抗病毒抗体可特异性地与血液中游离的病毒结合并直接使其降解 B.某些病毒可破坏其感染的免疫细胞从而造成免疫系统受损 C.病毒抗原和淋巴因子可参与B细胞增殖分化成浆细胞的过程 D.效应T细胞接触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后,可引起被感染细胞的裂解 4.登革病毒入侵人体后,人体产生的主要免疫反应如图所示,患者初次感染14天后可在体内检测到G抗体。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浆细胞受到登革病毒的直接刺激后,可产生能与该病毒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B.受病毒刺激产生的M抗体对患者的康复是不利的 C.若再次感染登革病毒,患者机体内大量产生G抗体的时间应少于14天 D.据图可知登革热患者康复主要依靠体液免疫 5.(2019·江苏七市三模)下图是人体特异性免疫反应的部分过程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与细胞甲相比,细胞丙中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更发达 B.细胞乙、己是记忆细胞,细胞中DNA、RNA种类相同 C.过程④的完成需要细胞膜上蛋白质的参与 D.HIV侵入人体后,图示两个过程都会发生 6.(2019·盐城三模)(多选)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5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HIV可能通过与CCR5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 C.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5蛋白的基因

图解教材·2016-2017学年上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思维导图-微试题)2.1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必修3 第2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人教新课标) 第1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思维导图】 【微试题】 1 如图为某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若在Ⅱ处给予足够强的有效刺激,则在a处可检测到电信号 B.在b处发生的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C.在b处突触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后会被酶分解 D.在Ⅱ处施加有效刺激引起的屈肌收缩不属于反射 【方法规律】兴奋在完整反射弧中传导方向的判断方法: (1)根据是否具有神经节判断,有神经节的是传入神经。 (2)根据脊髓灰质结构判断,与前角相连的为传出神经,与后角相连的为传入神经。 (3)根据脊髓内突触结构判断,兴奋在突触中的传递是单向的,只能从突触前膜到突触后膜。 2 [2015浙江高考] 血液中K+浓度急性降低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膝反射减弱,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伸肌细胞膜的动作电位不能传播到肌纤维内部 B.出神经元去极化时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 C.兴奋在传入神经元传导过程中逐渐减弱 D.可兴奋细胞静息膜电位绝对值增大 【微思考】已知神经纤维内K+浓度高于膜外,而Na+浓度正好相反。静息时的K+外流和兴奋时的Na+内流是主动运输还是被动运输? 提示:被动运输。 3 [2015江苏高考] 下图表示当有神经冲动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递质从突触小泡内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的机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神经递质存在于突触小泡内可避免被细胞内其他酶系破坏 B.神经冲动引起神经递质的释放,实现了由电信号向化学信号的转变 C.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上相应的离子通道开放 D.图中离子通道开放后,Na+ 和Cl- 同时内流 【微探究】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速度快,还是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为什么? 提示: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快。因为神经递质的产生、释放需要一定的时间 (2)神经递质以什么运输方式由突触前膜释放?其意义是什么? 提示:胞吐。短时间可释放大量神经递质,提高兴奋传递的效率。 (3)神经递质被释放并发生效应后,能否长期存在于突触后膜?其可能的去向有哪些?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阅读课文2-3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体液包括哪几部分? 2、血浆、组织液、淋巴之间的关系如何? 3、什么是内环境? 阅读课文4-5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液、淋巴与血浆的成分最主要的区别是什么? 2、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哪些方面? 3、血浆渗透压与什么有关? 4、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与哪种离子有关? 5、血浆PH为多少?维持PH主要与哪些离子有关? 6、维持内环境稳态有何意义? 阅读课文8-9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稳态? 2、什么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3、内环境稳态与人体的哪些系统有关系? 4、什么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5、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阅读课文16-17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其结构基础是什么?有哪几 部分构成? 2、反射的大致过程是什么? 3、什么是神经冲动? 4、理解图2-1 阅读课文18-19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结合图2-2理解并记忆, 什么是静息电位? 局部电流是如何形成的? 兴奋地传导方向与膜哪侧的局部电流方向是一致的? 2、信息是怎样由前一个神经元传到后一个神经元的呢? 3、记住突触的各部分名称? 4、结合图2-4,熟读左边一段话,记住其中的关键词。 5、为什么说神经元之间兴奋地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必须熟 记) 阅读课文20-21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图2-5,各部分名称及作用? 2、图2-6,言语区各区的功能及受损后的症状? 阅读课文23-25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什么是激素调节? 2、图2-8,内分泌腺名称、分泌的激素、生理作用、化学本 质。 3、图2-9,记住血糖的来源和去向。 阅读课文26-27页,理解并记忆以下几个问题: 1、读26页第一段,记关键词。 2、看图2-10,熟记两种激素的是由什么细胞分泌的? 3、“建构模型”第一段,两种激素的生理作用(结合图2-9 理解记忆)。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生物必修人教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X9QT-X8QQB8Q8-NQ8QJ8-M8QMN]

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 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 2、体液之间关系: 血浆 组织液淋巴 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 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 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 3/H 2 CO 3 Na 2 HPO 4 / NaH 2 PO 4 7、人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浓度有关,浓度越高渗透压越高,反之,浓度越低渗透压越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90%以上来自于Na+和Cl-。正常的温度:37度 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不是固定不变)中 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 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主要分布在皮肤)→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包括肌肉和腺体) 兴奋的传导形式: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神经纤维上特点:双向传导静息电位是外正内负 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外负内正)→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 神经元之间(通过突触传导)特点:单向传导 突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 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 3、人体的神经中枢:脑(包括大脑、脑干和小脑)和脊髓 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 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4、大脑(最高级中枢)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 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

高中生物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一、细胞的生存环境: 1、单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2、多细胞动物通过内环境作媒介进行物质交换 细胞外液主要是血浆、淋巴、组织液,又称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其中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 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 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 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 3、组织液、淋巴的成分与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完全不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而组织液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 4、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相对稳定 ①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含量有关;无机盐中Na+、Cl-占优势 细胞外液渗透压约为770kpa 相当于细胞内液渗透压; ②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7.35-7.45与HCO3-、HPO42-等离子有关; ③人的体温维持在370C 左右(一般不超过10C )。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1、稳态是指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①稳态的基础是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 ②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 ③稳态相关的系统: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及皮肤) ④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若外界环境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调节能力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稳态 会遭到破坏 2、内环境稳态的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神经调节: 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神经系统 2、神经调节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3、兴奋是指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复习提纲

第一章 一、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1)单细胞生物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而人体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 (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组成: 细胞内液 体液血浆 细胞外液组织液 (内环境)淋巴 (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90%水,10%(无机盐,蛋白质,血液运送物质等)(2)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渗透压: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其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Na+,Cl-) 酸碱度:近中性,7.35~7.45,与HCO3-,HPO42-有关。 温度:37度左右 (3)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可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不断获取生命活动需要的物质,同时不断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的参与。 二、稳态 (1)概念:(相对稳定的状态)课本P8 (2)意义:课本P9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1、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 神经元的功能: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并传导兴奋,进而对其他组织产生调控效应。 神经元的结构:由细胞体、突起[树突(短)、轴突(长)]构成。 轴突+髓鞘=神经纤维 2、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定义在课本P16(关键词:中枢神经系统,规律性) 3、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和功能单位。 感受器:感觉神经末稍和与之相连的各种特化结构,感受刺激产生兴奋 传入神经 组成神经中枢:在脑和脊髓的灰质中,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体汇集在一起构成 传出神经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稍与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1)兴奋:定义在课本P16(关键词:动物体或人体,相对静止----活跃)。 (2)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2.4《免疫调节》教学教案

免疫调节教案 教学课题:免疫调节 高考考点:考点1: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II) 考点2: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I) 教学内容:1、免疫和免疫系统 2、特异性免疫 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 教学重点:特异性免疫 教学难点:特异性免疫 教学性质:一轮复习教案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知识点目录: 1、免疫和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2)免疫的类型(3)免疫系统:①物质基础(内容)②功能 2、特异性免疫 (1)物质基础:免疫系统(2)类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3)过程 3、免疫异常和免疫学应用 (1)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免疫反应的两重性:正常免疫反应和异常免疫反应 (2)免疫学应用 二、知识点讲解: 知识点1:免疫和免疫系统 1、免疫的概念: 是机体的一种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通过免疫,机体能够识别“自己”,排出“非己”,以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2、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注意:第一道防线:包括皮肤,黏膜,唾液、胃液中的杀菌物质等

第二道防线:包括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第三道防线:包括主要是淋巴细胞,抗体,淋巴因子等(特异性免疫) 3、免疫系统:(免疫是免疫系统的功能,免疫系统是免疫的物质基础) (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 ①免疫器官:胸腺、骨髓、脾脏、淋巴结和扁桃体等 :其中的造血干细胞,在胸腺内可发育成T细胞,在骨髓中可发育成B细胞。 :能产生胸腺素(是一种多肽),能诱导造血干细胞转变为T细胞,可增强细胞免疫功能,对体液免疫功能甚微;能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②免疫细胞: -抗体结合体,但其认识作用不具有特异性;能够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具有非特异性识别功能) T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能识别、传递抗原,分化成效应T细胞核记忆细胞;能参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B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能识别抗原,分化成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效应T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和记忆细胞;能与靶细胞结合发挥免疫效应并分泌淋巴因子;能参与细胞免疫(对体液免疫也起一定的作用)。 浆细胞(专一性):来源于B细胞或记忆细胞;能分泌抗体(是唯一不能识别抗原的淋巴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 记忆细胞(专一性):来源于T细胞、B细胞或记忆细胞;能识别抗原,分化成相应的效应细胞;能参与体液免疫或细胞免疫。 ▲效应T细胞只能将靶细胞裂解死亡,释放出抗原,但不能将抗原消灭。 例1、以下能识别抗原的一组细胞是(A) ①吞噬细胞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⑤浆细胞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C.②③④ D.①⑤ ③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位于体液和外分泌液中) a、抗体: (a)、概念:由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特定抗原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免疫球蛋白。 注意:来源:浆细胞作用: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形成沉淀) 本质:球蛋白特性:专一性 (b)、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 注意:过敏反应中的抗体与正常体液免疫中的抗体的比较: (c)、功能:

生物-必修2-思维导图

--

遗传的物质基础 --

生物的变异与进化 生物的变异表现性(改变)=基因型(改变)+环境条件(改变) 可遗传的变异 不遗传的变异 可遗传 的变异 染色体 水平 染色体结构变异: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染色体数 目变异 非整倍体:单体、缺体、三体等 整倍体: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 人类遗传病 与优生 基因突变:碱基替换、移码突变等 DNA 基因 水平基因重组 基因自由组合 基因互换 基因拼接(DNA重组技术) 进化 自然选择 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生存斗争(手段)→遗传变异(内因、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原始物种新物种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基础:自然选择学说 进化单位:种群 进化实质:基因频率改变 进化环节: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隔离 进化方向:自然选择方向 推动 --

-- 遗传的基本规律 假说-演绎法 观察现象 提出问题 提出假说 结论 演绎推理 设计实验 验证 自花且闭花传粉,自然条件下是纯种,具有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 ?高茎→高茎∶矮茎≈3∶1 ?黄圆→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3∶3∶1 分为显性和隐性②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分为纯合子与杂合子 DD ×dd →Dd ?Dd →1DD:2Dd:1dd=高茎∶矮茎≈3∶1 YYRR ×yyrr →YyRr ?YyRr →9Y_R_:3yyR_:3Y_rr:1yyrr=黄圆∶绿圆∶黄皱∶绿皱≈9∶3∶3∶1 高茎(Dd)×纯种矮茎(dd)→高茎(1Dd)∶矮茎(1dd)≈1∶1 黄圆(YyRr)×纯种绿皱(yyrr)→黄圆(1YyRr)∶绿圆(1yyRr)∶黄皱(1Yyrr)∶绿皱(1yyrr)≈1∶1∶1∶1 等位基因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非等位基因随着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而自由组合 果蝇的白眼和红眼 红♀×白♂→红♀×红♂→红(♀、♂):白♂≈3:1 但是:白眼都是雄的。 假设:白眼基因位于X 染色体上,且白眼为隐性遗传 X A X A ×X a Y →X A X a ×X A Y →X A X A X A X a X A Y X a Y D 佝偻病 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交叉遗传,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女正:X B X B 女正(携带者):X B X b 女患X b X b 男正:X B Y 男患:X b Y 女患者多于男患者,连续遗传,父患女必患,子患母必患 女患:X D X D X D X d 女正X d X d 男正:X D Y 男患:X d Y

完整word版,人教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三《免疫调节》教案

第4节免疫调节 一、教学目标 1.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2.概述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关注艾滋病的流行和预防。 4.关注器官移植所面临的问题,进一步探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2.教学难点 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过程。 三、课时安排 2 四、教学过程 〖引入〗以“问题探讨”引入,引起学生思考回答老师提示。 〖提示〗1.神经系统感觉到病原体的存在一般是在有了病理反应之后,在病菌或病毒刚进入人体的时候,靠反射并不能对其作出反应。 2.不能。 3.会。 〖板书〗一、免疫系统的组成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组成。 〖板书〗二、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知道免疫系统的防伪功能。 〖资料分析1及讨论〗生思考师提示。 1.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T细胞的多少与HIV浓度之间成反比例关系。 2.HIV浓度上升,会破坏更多的T细胞,使T细胞数目下降,从而导致人体免疫能力丧失,不能抵抗疾病的侵袭,进而使人死亡。由此可以看出,T细胞在人体内能够攻击侵入的病原体。 3.约9年。 〖讲述〗1.类风湿性关节炎简介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是以慢性对称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以骨膜炎为主要特征,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疼痛,晚期可引起关节强直、畸形和功能障碍,甚至残废。我国约有400万患者,患病率为0.32%~0.34%。约80%患者的发病年龄在20~45岁,男女之比为1.2∶4。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它是一个与环境、细菌、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常无明显诱因可查。初发病时很缓慢,患者先有几周到几个月的疲倦乏力、体重减轻、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前期症状,随后发生某一关节疼痛、僵硬,以后关节逐渐肿大、疼痛。开始时可能一两个关节受累,以后发展为对称性多关节炎。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尚无特效疗法,仍停留于对炎症及后遗症的治疗。现行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关节及其他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治疗措施一般包括:(1)休息,风湿活动期应卧床休息,注意保暖,防止潮湿;病情稳定后适当活动和进行关节练习,以减少或防止关节强直和肌肉萎缩;(2)药物治疗,药物可选非甾体类抗炎药、金制剂、青霉胺、免疫抑制剂等;(3)理疗,如热敷、热浴、蜡疗等,同时配合按摩和锻炼;(4)手术,纠正关节畸形或进行关节成形术。 2.过敏反应的机理和过敏体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