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打印版(1)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打印版(1)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打印版(1)

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4.实验法指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测量研究此种变量。

5.教师期望效应: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罗森塔尔效应”。

6.教师威信: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与信誉,是师生之间积极肯定关系的表现。

7.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由教师的理智感、美感和道德感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高尚的情感。

8.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自主判断。

9.自我效能感由班杜拉提出,自己对自己面对任务时,能否有效应对任务的信念和判断。

10.教师风格是指在计划相同的教学前提下,教师根据各自的特长,经常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特点。

11.教学监控能力:是指在教师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在整个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

12.意义学习:是指将符号多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来的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3.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和内部动力。

14.学习动机:为了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和内部心理状态。

15.学习的(广义)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过程)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16.学习观(目的)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17.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18.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19.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或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20.学习策略: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用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的一切活动。

21.学习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22.社会助长:指个人对别人的意识,包括别人在场或者与别人一起活动所带来的行为效率的提高。

23.社会惰化:如果别人在场或与别人在一起活动造成行为效率的下降。

24.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25.定势:是在先前的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26.学习: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27.基于布鲁纳提出的认知——结构理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给学生提供有结构、有系统的知识。

28.意义学习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给新知识赋予意义的过程

29.先行组织者:在学习任务之前,提供的引导性材料

30.学习迁移: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

31.正迁移(积极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32.负迁移(消极迁移):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或阻碍作用。

33.整合是一个过程,通过同化,顺应,重组三种基本途径来实现的。

34.同化指已有经验结构吸收新的经验成分或把新的经验成分纳入已有的经验结构之中去的过程。

35.顺应指已有经验结构不能把新的经验成分吸收和纳入自身之中时,个体调整原有经验结构,从而形成能包含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经验结构,以适应外界变化的过程。

36.陈述性知识:回答“是什么”问题的知识。

37.程序性知识:回答“怎么办”问题的知识。

38.记忆指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39.倒摄抑制:后学习内容对先学习内容产生干扰的或影响。

40.前摄抑制:先学习的内容对后学习的内容产生干扰或影响。

41.技能指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是后天习得的。

42.学习策略指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和记忆效率而采用的计划和方案。

43.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44.问题指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应对的情境。问题构成要素:给定、目标、障碍

45.问题解决就是找答案的过程。根据给定、克服

障碍,达到目标的过程。

46.创造性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

产品的能力或特性。又叫创造力。

47.自我意识指自己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环境的

关系的认识。

48.态度指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

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9.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

的设计。

50.教学模式:就是指反映特定教学理论的、为保

持教学的相对稳定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结构。

51.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学绩测验所

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52.教学测量:依据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对事物属

性的数量化描述。

二、单选

1.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

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独立学科。

2.构造主义:学派的奠基人为冯德。心理意识

是由元素构成,代表人物为铁钦纳。

3.机能主义:创始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威廉詹姆

士,代表人物杜威,机能主义强调意识的作用与功

能。研究心理的机能作用(基于实用主义哲学)

4.行为主义:观点强调研究可操作、可观察的

行为,强调刺激反应联洁,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

生。

5.桑代克:1903年《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

育心理学的诞生,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6.格式塔心理学:创始人是韦特海默、卡夫卡

和苛勒,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也称为完形主义。

7.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费洛伊德,强调意识

的结构和人格的结构,存在潜意识。

8.认知心理学,又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心

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代表人皮

亚杰

9.人本主义心理学:存在、价值。认为人性是

善的,是有价值的。代表人马斯洛。

10.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命题、命题网络和

图式

11.学习动机的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12.关于学习动机的分类:根据学习动机的力来

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13.海德第一个提出归因理论,并将归因分为内

归因和外归因。

14.举一反三:顺向迁移;触类旁通:横向迁移。

15.形式训练说:多感官通道参与(官能)

16.桑代克在1901年所做的“形状知觉”实验

是相同要素说的经典实验。

17.贾德在1908年所做的“水下击靶”实验是

经验泛化说的经典实验。

18.支持关系转换说的经典实验是苛勒的“小鸡

觅食”实验,有力的批判了相同要素说。

19.经验整合说是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提出的

20.记忆内容分类:形象记忆

21.记忆时间分类:感觉记忆(瞬间记忆)4秒

以内

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容量约7±2个组块(单

位)

长时记忆:材料呈现的顺序不一样会影响到记

忆的效果。

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

呈负加速型。

22.过度学习150%,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

时,记忆效果最好。

23.记笔记为复述策略;作笔记、谐音、口诀为

精细加工策略;画图表为组织策略。

24.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

25.自我意识的结构(形式)包括自我认识;自

我体验;自我调控.

26.情感成分是态度的核心部分。

27.班杜拉提出榜样的学习理论,并将强化分为

自我强化、替代强化和直接强化。

28.教学监控能力:计划、监控、调节

29.师爱的心理功能:激励、感化、调节、榜样

30.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31.刺激控制模式是行为主义学派的观点——

斯金纳、CAI(计算机辅助教学)

32.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布鲁纳

33.传统讲授式教学模式——奥苏泊尔——接

受学习

34.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奥苏泊尔——先

行组织者、意义学习理论、乔伊斯

35.四度的概念——效度:正确性和有效性——

内容效度、构想效度、实证效度;

36.信度:可靠性和一致性——重测信度、复本

信度、半分信度、同质信度

37.区分度:鉴别力

三、简答题

1. 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作用(高等教育心理学

研究的方法)

答: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利于提高教

育教学质量;有助于教育教学改革。

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

实验法揭示因果关系,

2.高校教师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

答:教学认知能力(了解,理解,分析);教学

设计能力(教的设计,学的设计);教学调控能力(课

堂管理);教学评价能力(评学生,评自己);正确

运用教学媒体的能力(言语表达,板书设计,多媒

体技术);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重难点是否清楚,

教学态度是否认真)

3. 大学教师的能力素质

答:大学教育师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主要包括几

个方面:(1)教师效能感,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

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即教师的自

信。(2)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

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

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

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

发展的途径。(3)教学监控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

能力主要分为三个方面: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

的预先计划和安排;②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

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③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

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4、教育机智,

是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

是指教师对学生各种表现,特别是对意外情况和偶

发事件能够及时做出灵敏的反应,并采取恰当措施

和解决问题的特殊能力。

体现三个方面:(1)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的

预先计划和安排;(2)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

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3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

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4. 学生心理的发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答:学生心理的发展水平制约了教师教什么、

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教学又能够促进心

理的发展水平。

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是

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大学生心理的发展特点:人格趋于完善,具备

抽象逻辑思维能力。

大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专业性增强,学习

的主动性增强。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

5. 学习的一般分类

答:(1)知识的学习;言语信息;(2)技能的学

习;智慧、认知、操作(动作技能);(3)行为规范

的学习(态度)。

学习的目的就是习得行为,行为主义观点

6. 操作性条件反射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区别

答:代表人物不同;流程不同;主动性不同

操作性代表人物斯金纳,

经典性代表人物巴甫洛夫

操作性条件反射:先反应,后刺激

经典性条件反射:先刺激,后反应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主动有目的,有意识

经典性条件反射是被动,有应答的。

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的概念

奥苏伯尔将学习分为接受(被动)

发现(主动)布鲁纳

奥苏伯尔将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结构分

为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奥苏伯尔根据新、旧知识的概括水平将学习分

为:上位学习,原有的概括水平低,新知识根据水

平高

下位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

7. 知识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信息加工过程,信息输入、存储、输出,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

过程包括知识的获得、知识保持、知识的提取或应

用。

8. 动机功能

答:引发、维持、指向。

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提出归因的三维度:稳

定性、内在性、可控性。六因素:能力高低、努力

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

10. 学习动机如何培养

答:(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恰当进行奖惩。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进学习继续努力。

11. 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答:(1)相似性(结构特征与表面特征相似)

(2)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

略;

(4)定势的作用

12.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时间;顺序位置;材料的数量;材料的性

质;学习能力;学习动机

13. 运用记忆规律,使知识保持:

答: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

块化编码;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14. 心智技能的基本特征

答:对象具有观念性;执行具有内潜性;结构

具有简缩性。

心智技能学习阶段形成: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14.简述学习策略的基本分类?

学习策略分类:

(1)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画线的等);

精细加工策略(如想象、口述、总结、做笔记、类比、答疑等);

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纲、画地图等)

(2)元认知策略:

计划策略(如设置目标、浏览、设疑等);

监控策略(如自我测查、集中注意、监视领会等);

调节策略(如调查阅读速度、重新阅读复查,使用应付策略等)。

(3)资源管理策略:

时间监督(如建立时间表,设置目标等);

学习环境管理(如寻找固定的地方、安静的地方、有组织地方等);

努力管理(如归因于努力,调整心境、自我谈话、自我强化等);

其他人的支持(如寻求教师或伙伴帮助、小组学习等)。

15.问题解决的特点

(1)问题情境性;(2)目的指向性;(3)操作序列性;(4)认知操作性

16.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

答:(1)发现问题;(2)理解问题;(3)提出假设;(4)检验假设。

17.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答:(1)在关知识经验;(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3)问题情境;(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6)情绪和动机状态。

18.发散性思维的基本特征

答:(1)独创性;(2)变通性;(3)流畅性。

19.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

答:依从——认同——内化

20.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的阶段

答:(1)定向阶段;(2)情感探索阶段;(3)情感交流阶段;(4)稳定交往阶段。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答:(1)入学适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2)大学生学习的心理健康教育;

(3)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教育;

(4)恋爱与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5)生涯规划与指导的心理健康教育。

2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答:(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

(3)融合于学生社团活动或学术活动;

(4)针对特殊问题或个案实施团体辅导或个体辅导。

23.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六条(微观教学设计)

答:(1)确定教学目标,即确定教学结束时所要达到的状态;

(2)了解学生的准备状态,即了解学生原有水平;(3)制定教学程序计划,包括安排教学过程、内容,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选择教学的方式方法及传递经验的媒体;

(4)进行教学活动,即执行教学程序计划;

(5)确定教学成效考核的内容及方法;

(6)对教学成效做出确切的评价,并对教学是否需要继续做出判断。

宏观教学设计的特点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论述)

布鲁姆——教学目标、认知目标的等级、掌握学习

教学任务分析(1)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2)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24.柯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什么?

答:前习俗水平(包括惩罚服务定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遵守法规和权威取向阶段);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

25. 教学测量与评价的作用——两条

答:反馈—调节功能;激励—动机功能

26. 影响测量信度的因素:

答:测验的长度;测验的难度;被测对象;实施过程。

27.标准化测量的基本特征

答:命题组卷标准化;实测过程标准化;

评分计分标准化;结果解释标准化。

28.教师自编测验的基本环节——论述

答:制定编题计划;收集试题;命题;组卷;测试;编写考试说明。

29. 如何进行知识的概括?

在实际的领会过程中对于知识的概括和理解,存在着抽象程度不同的两种类型:

(一)感性概括,即直觉概括,在直观的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

(1)感性概括虽然形式上是通过一定的概括得

来的,是抽象的,所概括的一般只是事物的外表特

征和外部联系。

(2)感性概括是在直观的基础上,通过反复感

知而自发实现的。

(二)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直接倒下,通

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来揭示事

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

(1)理性概括是一种高级的概括形式,它所揭

示的是事物的一般因素与本质因素。

(2)理性概括不是自发进行的,而是在主体对

感性材料自觉地进行一系列的分析、综合、比较、

抽象、概括的基础上实现的,通过思维过程完成的。

(3)在教学条件下,理性的概括是在前人

认识的指导下实现的。

30.学习动机的激发。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4)利用争强好胜心理,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1.学习迁移的影响条件

(1)学习对象的共同因素;(2)已有经验的

概论水平;(3)认知技能与策略;(4)定势

的作用。

32.学习迁移的有效促进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2)科学精选教学材料;

(3)合理编排教学内容;(4)有效设计教学程序;

(5)教授学生学会学习。

33.影响知识识记与编码的主要因素

(1)材料的数量与性质;

(2)识记的目的性,主动性;

(3)对材料意义的理解度;

(4)组块化编码;

(5)尽可能使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

(6)觉醒状态;

(7)识记的信心.

34.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1)有关的知识经验;

(2)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3)问题情境;

(4)酝酿效应;

(5)原型启发;

(6)情绪和动机状态

(7)6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作用:

(8)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

平;

(9)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0)有助于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35.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学效能感;教学反思;教

学监控能力;教学机智。

36.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1)学习内容特征包括:

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特征包括:

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

课堂学习与课外校外学习相结合。

37.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

能够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合理的行为;

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38.教学任务的分析

确定学生的起点行为或倾向;

分析使能目标及其类型;

分析学习的支持性条件。

39.简述学习策略的基本分类?

答:认知策略:复述策略(如重复、抄写、画线等)、

精细加工策略(如想象、口述、总结、作笔记、类

比、答疑等)、组织策略(如组块、选择要点、列提

纲、画地图等)

元认知策略: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间监督、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

理、其他人的支持

记笔记为复述策略;作笔记、谐音、口诀为精细加

工策略;画图表为组织策略。

40.简述问题解决的一般过程有哪些?

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分阶段的,解决问题的思维

过程分四个为阶段

(一)发现问题

(二)明确问题

(三)提出假设

(四)检验假设

41.简述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发展阶段?

水平一:前习俗水平最。( 0?9岁)

1.惩罚服从取向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水平二:习俗水平。(9?15岁)

3.“好孩子”取向阶段

4.遵循权威取向阶段

水平三:后习俗水平。(15岁以后)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6.普遍原则取向阶段

42.如何进行知识的概括?

43.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

44.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一)设定教学目标

(二)进行教学分析

(三)组织教学过程

(四)优化教学环境

(五)选择教学策略

(六)实施教学评价

45.用用记忆规律,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

遗忘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其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

加速型。

运用记忆规律,使知识保持:

深度加工材料;有效运用记忆术;进行组块化编码;

适当过度学习;合理进行复习

影响遗忘的因素

答:1、时间;2、顺序位置;3、材料的数量;

4、材料的性质;

5、学习能力;

6、学习动机

46.简述奥苏泊尔有意义的学习条件?

意义学习的产生即受学习材料本身性质(客观

条件)的影响,也受学习者自身因素(主观条件)

的影响。

从客观条件来看,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满足能

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建立实质性和非人为性联系

的要求,也就是说,材料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

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

内的。

从主观条件来看,

1、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

识与认知结构中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心

向);

2、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

新知识进行联系。

3学习者必须积极主动的是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

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

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是新知识获得实际意

义即心里意义。

47.教师的威信如何形成?(一)教师高尚的思想道

德品质、渊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是获得

威信的基本条件。

(二)和学生保持长期而密切的交往,对教师的威

信形成具有积极意义。

(三)良好的仪表、生活作风和习惯有助于教师树

立威信。

(四)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也影响威信的树立。

(五)要严格要求自己,有自我批评的精神。

48.教师角色的影响与作用?

(一)教师领导方式对学生的影响。

(二)教师教学风格对学生的影响。

(三)教师期望对学生的影响。

(四)教师的举止言谈对学生的影响。

三、论述题

1论述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

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断。

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一般可分为外部环境因

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

(1)社会大环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起作用;

(2)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明显

的影响;

(3)学校中的某些因素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

感,

首先,教师的教育观念科学与否对教学效能感起着

很大的作用,

其次,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

效能感。

内部因素包括:教育观和自信心两个方面。

因为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所以:

(1)从教师所处的外部环境来说,

首先,全社会必须树立尊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其次,在学校内,一是必须建立一套完整、合理的

管理制度和规则并严格加以执行;二是努力创立进

修、培训等有利于教师发展,有利于教师实现其自

身价值的条件;此外,良好的校风建设,提高福利

待遇等措施也能产生积极影响。

(2)从教师的自身方面来说,

首先,要形成科学的教育观。教师应不断学习、运

用、发现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知识。

其次,教师要增强自信心。一是向他人学习;二是

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

2论述大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

学习内容上的特点

专业化程度较高,职业定向性较强。

实践知识丰富,动手能力较强

学科内容的高层次性和争议性。

2)学习方法上的特点

(1)自学方式日益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大学生的课程不是安排得满满的,而是留有较多的自学时间;

第二,即使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不可能讲授教材有关内容的一切方面,而是要布置各种参考书供学生课后自学;

第三,大学生撰写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参加科研工作,都是在教师指导下依靠自己的力量独立完成的。

(2)学习的独立性、批判性和自觉性不断增强。(3)课堂学习与课外和校外学习相结合。

3论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论

答:1)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2)布鲁纳的认知学习观认为: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3)布鲁纳的结构教学观认为: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首先,动机原则。其次,结构原则。再次,程序原则。最后,强化原则。

4论述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

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

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的选用

言语直观与形象的配合。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1)教师应运用强度律。

(2)教师应运用差异律

(3)教师应运用活动律

(4)教师应运用组合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论述心智技能的分阶段形成

答:1)原型定向阶段

要使学生了解活动结构

要使学生了解各个动作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方式的各种规定的必要性

采取有效措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2)原型操作阶段

(1)要使心智活动的所有动作以展开的方式呈现(2)要注意变更活动的对象

(3)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

(4)为了使活动方式顺利内化,动作的执行应注意与言语相结合

3)原型内化阶段

(1)动作的执行应遵循由出声的外部言语到不出声的外部言语再到内部言语

(2)在开始阶段,操作活动应在言语水平上完全展开

(3)在这一阶段也要注意变换动作对象

(4)要注意活动的掌握程度,应适时转化

6论述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如何有效提高大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答:1)问题解决的主要影响因素

有关的知识经验

习惯定势与功能固着

问题情境

酝酿效应

原型启发

情绪和动机状态

2)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途径: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质量和数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

(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7试述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过程及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的价值内化三段论:(1)遵从;(2)认同;(3)内化(简述各自的意义、特点)。

影响因素: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和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态度定势、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和年龄等(简述各种条件如何对其进行影响)。

8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特定的社会角色,试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及途径。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能够从心理上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2)能较好地适应现实环境;

(3)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4)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5)具有合理的行为;

(6)具有完整统一的人格品质。

2)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研究;

(2)向学生广泛地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帮助他们建立起维护个人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

(3)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构,将宣讲与咨询紧密结合起来。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2)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3)融合于学生社团活动或学术活动;

(4)针对特殊问题或个案实施团体辅导或个体辅

导。

9试述教学设计的涵义、类型及基本内容

1)教学设计是指教学的系统规划及其教学方法的设

计。也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什么

(课程内容)和怎么教(教学组织、模式选择和媒

体选用等)进行设计。

2)按规划的作用来看,教学设计分为宏观设计和微

观设计两大类型(简单介绍两种类型的主要内容)。

3)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1)设定教学目标;

(2)进行教学分析;

(3)组织教学过程;

(4)优化教学环境;

(5)选择教学策略;

(6)实施教学评价

10试述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的含义、它们之间的关

系及对教学活动的作用。

(1)教学测量是借助于一定的心理量表及其操作,

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探索,并以一定的数量来表

示的考核办法;而教学评价就是依据教学目标,对

学绩测验所得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解释。

(2)教学测量与教学评价两者既有区别,又有密切

的联系。一方面,教学测量是对学习成绩测验所得

结果的客观描述,并不考虑结果的实际意义。而教

学评价则是对学习成绩测验所得结果的主观判断,

以了解结果的实际意义。另一方面,虽然教学评价

是一种主观判断,但是这种主观判断必须以教学测

量所得的客观描述为依据。

(3)教学测量与评价是检验教学成效,确定学生学

习结果和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是有效教学所不可

缺少的一环。其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反馈-调节功

能;激励-动机动能(作简单介绍)。

11试论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答: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大类:

生理需要。它是指人类生存最基本的需要,如

食物、不、住所等。例如,经常处于饥饿状态的人,

首先需要的是食物,为此,生活的目的被看成填饱

肚子。当基本的生活需要得到满足后,生理需要就

不再是推动人们工作的最强烈的动力,取而代之的

是安全需要。

安全需要。安是指保护自己的免受身体和情感

伤害的需要。这种安全需要体现在社会生活中是多

方面的,如生命安全、劳动安全、良好的社会。反

映在工作环境中,员工希望能避免危险事故,保障

人身安全,避免失业等。

社交需要。它是包括友谊、爱情、归属、信任

与接纳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人们的生活

和工作都不是独立进行的,经常会与他人接触,因

此人们需要有社会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人与人

之间的感情和爱,在组织中能得到他人的接纳与信

任。

尊重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两方

面。自尊是指自己的自尊心,工作努力不甘落后,

有充分的自信心,获得成就后的自豪感。受人尊重

是指自己的工作成绩、社会地位能得到他人的认可。

这一需要可概括为自尊心、自信心、威望、地位等

方面的需要。

自我实现需要。它是指个人成长与发展,发挥

自身潜能、实现理想的需要。

马斯洛基本观点:

(1)五种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渐递

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安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

种例外情况。

(2)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求相对满足了,就

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

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满足的需求就不再是

一种激励力量。

(3)五种需要可分为两种,其中生理上的需求,

安全上的需求和感情上的需求都属于第一级的需

求,这些需求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

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

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

的需要是无止境的。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

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

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为更高层次的

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

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

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4)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科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

多数人的需要层次机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

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

相关的。

12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关系图

正向一致负向一致正向不一致

负向不一致

M(学习动机) + - -

+

L(学习行为) + - +

-

E(学习效果) + - +

-

答: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机强,学习积极性

高,学习行为也好,则学习效果好(正向一致);学

习动机弱,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行为也不好,则

学习效果差(负向一致);不一致的情况是:学习动

机强,学习积极性高,如果学习行为不好,其学习

效果也不会好;学习动机弱,如果学习行为好,其

学习效果也可能好。

结论: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提高学习效

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却不是决定学习活动的唯一

条件。学习行为是学习效果的决定因素,学习动机

只是影响因素。

无论是正强化还是负强化,都是以增强行为反

应概率为目的,而惩罚则是以降低行为反应概率的

目的。

13结合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分析自己的生活和工

生安归属爱自尊基本:生理安全归属和爱

自尊生长需要

求知审美自实现成长:认识和理解审美自

我实现缺失需要

需求理论的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马斯洛关于

需求的7个层次)

14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反应任务难度、动机水平

与学习效率之间的关系。

答:当任务简单作业:动机水平较高,才能达

到最佳工作绩效。

当任务中等难度:具有中等动机水平,才能达

到最佳工作绩效。

当任务难:动机水平相对较低时,达到最佳工

作绩效。

中等水平的动机激发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率的

提高。

15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

答:(1)智力与创造性是楔形关系。

(2)智力水平低,创造力一定低;智力水平高,

创造力不一定高。

(3)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16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答:(1)二者实质相同,都是内部状态。

态度:内部状态;品德: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2)二者的结构是一致的,都由认知、情感和

行为三方面构成。

(3)两者的概念也有区别,二者所涉及的范围

不同,价值的内化程度也不同。

态度涉及的范围广,价值的内化程度低;品德涉及

的范围小,价值的内化程度高。

皮亚杰使用对偶故事法发现,儿童的首先发展

阶段分为前道德、他律道德和自律道德三个阶段。

17根据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如何开展大学生生涯规

划与指导

答:从大学生自身来说,首先要采取积极主动

的态度,社会和用人单位也要伸出关心和帮助的援

手,而作为学校则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应该尽快

改变传统的就业指导工作思路,积极探索大学生职

业生涯规划辅导的新路子。

(1)普及职业生涯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

的职业生涯规划观念;

(2)引进职业测评体系,帮助大学生客观了解

自我;

(3)开展职业咨询辅导,协助大学生进行职业

发展定位;

(4)加强和引导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

其专业性和职业针对性;

(5)主动谋求与社会资源的对接,共同促进大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

大物知识点总结

大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部分声现象及物态变化 (一)声现象 1. 声音的发生: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就停止。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振动都会发出声音。 2. 声音的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声音要靠一切气体,液体、固体作媒介传播出去,这些作为传播媒介的物质称为介质。登上月球的宇航员即使面对面交谈,也需要靠无线电,那就是因为月球上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 (2)声间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3. 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人再次听到的声音叫回声 (1)区别回声与原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的耳朵比原声晚0.1秒以上。 (2)低于0.1秒时,则反射回来的声间只能使原声加强。 (3)利用回声可测海深或发声体距障碍物有多运 4. 音调:声音的高低叫音调,它是由发声体振动频率决定的,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5. 响度:声音的大小叫响度,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振幅大小有关,还跟声源到人耳的距离远近有关 6. 音色:不同发声体所发出的声音的品质叫音色 7. 噪声及来源 从物理角度看,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地杂乱无章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8. 声音等级的划分 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安静环境,超过50dB 就会影响睡眠,70dB以上会干扰谈话,影响工作效率,长期生活在90dB以上的噪声环境中,会影响听力。 9. 噪声减弱的途径:可以在声源处、传播过程中和人耳处减弱 (二)物态变化 1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

2摄氏温度: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度,把1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 3温度计 (1)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2)构造:玻璃壳、毛细管、玻璃泡、刻度及液体 (3)使用:使用温度计以前,要注意观察量程和认清分度值 4.使用温度计做到以下三点 ①温度计与待测物体充分接触 ②待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③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上表面相平,温度计仍与待测物体紧密接触 5.体温计,实验温度计,寒暑表的主要区别 构造量程分度值用法 体温计玻璃泡上方有缩口 35—42℃ 0.1℃①离开人体读数 ②用前需甩 实验温度计无—20—100℃ 1℃不能离开被测物读数,也不能甩 寒暑表无—30 —50℃ 1℃同上 6.熔化和凝固 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熔化要吸热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凝固要放热 7.熔点和凝固点 (1)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两类 (2)熔点: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熔点 (3)凝固点:晶体者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凝固点 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跟它的熔点相同 8.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汽化有两种不同的方式:蒸发和沸腾,这两种方式都要吸热 9.蒸发现象 (1)定义:蒸发是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温度高低,液体表面积大小,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快慢

浙教版数据的分析初步知识点总结八下

教师学生姓名上课日期月日学科数学年级八年级教材版本浙教版 类型知识讲解:√考题讲解:√本人课时统计第()课时共()课时 学案主题八下第三章《数据分析初步》复习课时数量第()课时授课时段 教学目标1、掌握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的概念并进行数据处理; 2、发展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方法与能力; 教学重点、 难点重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难点:会处理实际问题中的统计内容; 教学过程 知识点复习 【知识点梳理】 知识点:平均数、众数、中位数、极差、方差、标准差 表示数据集中的统计量:平均数、中位数、众数 表示数据离散的统计量:方差、标准差 1.(算术)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 n,我们把 12 1 ( n X x x x n =+++ ……)叫做n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作X(读作x拔) 加权平均数:若一组数据中x1、x2、……、x n的个数分别是f1、f2、……、f n,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1122 1 () n n X x f x f x f n =+++ ……就叫做加权平均数(其中f1+f2+……+f n=n) f1、f2、……、f n分别叫作x1、x2、……、x n的权。“权”越大,对平均数的影响越大. 例题 (1)2、4、7、9、11、13.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2.3,?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__________;(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4)某人旅行100千米,前50千米的速度为100千米/小时,后50千米速度为为120千米/小时,则此人的平均速度估计为()千米/小时。A、100 B、109 C、110 D、115 2.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median);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与数据的排列位置有关,当一组数据中的个别数据相差较大时,可用中位数来描述这组数据的几种趋势。 例题 (1)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87.9 (2)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完整)高等教育心理学(答案完整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2分×4);分析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4分×4,其中理由解释占3分); 简答(8分×3);论述(16分×n);案例分析(用学过的理论分析,提出解决对策)。 一、名词解释 1大学生心理发展:指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所发生的心理变化过程。 2学习动机:指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因和心理倾向。 3建构性学习:指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完成的知识意义的理解过程。也即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反复双向作用,形成和调整自己的知识经验结构。 4成就动机:是人们在完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达到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5自我效能感: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6职业倦怠:指个体对压力反应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而产生的一种与职业有关的综合症状。7心理挫折:指个体趋向既定目标时遇到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情绪状态。 8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顺利适应和妥善处理个体与自我、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存在以及对周围人或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10社会角色:指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二、思考题 1、为什么说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p05 p08 (1)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心理的器官。动物没有人脑不能形成人的心理;脑功能不健全的孩子不能完全达到正常孩子的心理水平;孩子的心理是在人脑发育的基础上发展的。 (2)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各种心理现象都是人脑对现实事物反映的不同形式; 客观环境不同人就产生不同的心理。 (3)心理的反映具有能动性,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影响。它不是消极被动地、像镜子一样地反映现实,而是在实践活动中积极、主动、有选择地反映和反作用了现实。 心理是脑的机能。人的心理现象是观念的东西,离不开物质的载体。人的心 理是人脑按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高级产物。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个物质基础,就不可能产生人的心理。研究者对正常人脑半球功能的研究发现,左半球通常控制人的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右半球通常控制人的空间、音乐、艺术、形象和创造力等非言语过程。人脑受到损害,人的正常心理就会受到影响。长期以来,研究者采用切除法、刺激法、脑电图发、脑成像技术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心理的脑机制,这些研究方法都很好地说明了: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没有人脑这块物质基础,人的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心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人的心理按其内容及其发生的方式来说是客观的,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总是由具体的人来进行的。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不是像镜子反映事物一样,是消极的、被动的反映,而是在实践活动中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因为人在实践中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和个性心理特征总会影响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换言之,心理反映的产生不单单是客观影响的结果,而是通过个体的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内部心理活动的特点而折射出来的。同样的外部刺激,由于个体的内部心理活动不同,其心理反映也就不同。即使是同一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2021年高校教师岗前培训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竞赛考试题库90题及答案(三) 1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2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已认识到准则可以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年龄阶段是() 1-2岁 2-5岁 5-8岁 8-11、12岁 3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自律也称作() 客观化阶段 主观化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4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5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服从”为主要特征的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6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公正感以“平等”的观念为主要特征年龄阶段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7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品德发展真正到了自律阶段的年龄是() 2-5岁 5-8岁 8-11、12岁 11、12岁以后 8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利他观念产生于()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9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0

根据皮亚杰儿童品德发展阶段理论,儿童的道德就达到了成熟水平的阶段是() 前道德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合作道德阶段 公正道德阶段 11 重过程,重视评价对象的主体性的,以促进评价对象发展为根本目的的教学评价是() 成就取向教学评价 发展取向的教学评价 成功取向的教学评价 结果取向的教学评价 12 下属学习策略中属于精加工策略的是() 圈出重点 划线标识 做笔记 做摘录 13 把学习材料组合成具有一定意义的整体以促进学习效果的认知策略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与典型例题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 与典型例题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目录 数据的分析知识点总结与典型例题 一、数据的代表 1、算术平均数: 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 公式:n x x x n +???++21 使用:当所给数据1x ,2x ,…,n x 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相同时,一般使 用该公式计算平均数. 2、加权平均数: 若n 个数1x ,2x ,…,n x 的权分别是1w ,2w ,…,n w ,则 n n n w w w w x w x w x +???+++???++212211,叫做这n 个数的加权平均数. 使用:当所给数据1x ,2x ,…,n x 中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权)不同时, 一般选用加权平均数计算平均数. 权的意义:权就是权重即数据的重要程度. 常见的权:1)数值、2)百分数、3)比值、4)频数等。 3、组中值:(课本P128)

数据分组后,一个小组的组中值是指这个小组的两个端点的数的平均数,统计中常用各组的组中值代表各组的实际数据. 4、中位数: 将一组数据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意义:在一组互不相等的数据中,小于和大于它们的中位数的数据各占一半. 5、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特点: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 用途:当一组数据中有较多的重复数据时,众数往往是人们所关心的一个量. 6、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 平均数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但容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中位数计算简单,它不易受极端值的影响,但不能充分利用所有数据;当数据中某些数据重复出现时,人们往往关心众数,但当各个数据的重复次数大致相等时,众数往往没有意义. ※典型例题: 考向1:算数平均数 1、数据-1,0,1,2,3的平均数是(C) A.-1 B.0 C.1 D.5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历年考题与参考答案.docx

历年考题与参考性答案 第一章认识高等教育心理学 (一)识记教育心理学的含义、内容 (二)了解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历史, 了解各理论学派的基本主张 (联结派、认知派、联结- 认知派、人本主义、现代信息加工派)(三)掌握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基本方法 2014 年单选:高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是:(A)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研究 B.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学习心理、学科心理、教师心理研究 C.高校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心理健康研究 D.高校德育心理、学科心理、教学法、心理健康研究 2012 年单选:下列不属于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构成内容的是: ( D) A.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研究 B.高校学习心理研究 C.高校教学心理研究 D.高校学科心理研究 2011 单选:以下属于联结派教育心理学观点的是:(D) A.认为学习无须通过试误及强化 B.认为学习要以意识为中介 C.认为主体在学习中是主动的,而非被动的 D.认为刺激和反应是心理或行为最高解释的原则 2013 单选:研究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时,应选择不同年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才有助于得 出合乎“大学生”的结论。这是强调遵循:( B ) A.客观性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1 单选:当年华生为研究儿童恐惧心理,在儿童抚摸白兔时大声敲锣, 结果儿童不但对白兔、甚至对其他白色的物体都产生恐惧,该实验违反的研究原则是:( D) A. 理论联系实际 B.发展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 2015 单:采用通过研究者与被研究者面对面地交谈的方式,来了解被研究者的学习态度。这种 研究方法是( C ) A.观察法 B.个案法 C.调查法 D.测量法 2011 填: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研究方法是(实验法)。 2011 填:采用标准化工具对心理和行为进行客观测定的方法是(测量法)。 2012 填:在学校日常教学中,通过控制教学方法来观察其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这种研究方法是 (实验法)。 2012 填: 1924 年(廖世承)编著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最早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2015 简答:简述高等教育学的主要内容。 (一)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科学学问题; 学科性质、内容体系、研究原则、方法、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等。

☆2010年下半年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 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 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 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 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 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 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 习和机械学习)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 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 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 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 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 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 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 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 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 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 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 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 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 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 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 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 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 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 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 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 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 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 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 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 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 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 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 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 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 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 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 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 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 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 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 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 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 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 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 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 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 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 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 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 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 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 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 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 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 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 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 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 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 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 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 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 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 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 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 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 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 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 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 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 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 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 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 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 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

大数据库原理(王珊)知识点整理

目录 1.1.1 四个基本概念 (1) 数据(Data) (1) 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 (1) 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1) 基本特征 (1)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 (1) 数据定义功能 (1) 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 (1) 数据操纵功能 (1) 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 (1) 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功能(实用程序) (1) 其它功能 (1) 数据库系统(DBS) (1) 1.1.2 数据管理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 数据管理 (1) 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过程 (1) 人工管理特点 (1) 文件系统特点 (1) 1.1.3 数据库系统的特点 (2) 数据结构化 (2) 整体结构化 (2) 数据库中实现的是数据的真正结构化 (2)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数据独立性高 (2) 数据独立性高 (2) 物理独立性 (2) 逻辑独立性 (2) 数据独立性是由DBMS的二级映像功能来保证的 (2)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2) 1.2.1 两大类数据模型:概念模型、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 (2) 1.2.2 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3) 数据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3) 1.2.7 关系模型 (3) 关系数据模型的优缺点 (3) 1.3.1 数据库系统模式的概念 (3) 型(Type):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和属性的说明 (3) 值(Value):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 (3) 模式(Schema) (3) 实例(Instance) (3) 1.3.2 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 (3) 外模式[External Schema](也称子模式或用户模式), (3) 模式[Schema](也称逻辑模式) (3) 内模式[Internal Schema](也称存储模式) (3) 1.3.3 数据库的二级映像功能与数据独立性 (3)

《高等教育心理学》思考题 复习

第一部分绪论 J 15、简述加德纳(Howard. Gardener)的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说明它的教育意义。J 17、一个优秀教师应具备哪些心理品质? L 6、结合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心理压力,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高校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二部分:学习心理。 L 4、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L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能否作为当前中国高等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理论基础? J 1、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J 12、简述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 J 14、对学生成就动机的培养,你有何建议? L 8、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与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J J 6、简述卡芬顿(M. V. Covington)自我价值理论(self-worth theory)的基本观点。 J2、简述知识应用与知识迁移的关系。 J 8、如何理解“为迁移而教”? 第三部分认知学习。 J 10、简述陈述性知识的学习过程。 J 5、简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关系。 J 11、简述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关系。 L 3、结合所教学科,谈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 第四部分情感与行为规范的学习 L 2、评述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说明它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意义。 L 7、西方品德形成理论对我国高等教育德育工作有何启示? L 9、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对教育有何启示? J 16、如何增加自己的人际吸引力? J 3、如何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人际关系? J 4、什么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有哪些标准? L 5、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特点,谈谈如何维护和增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五部分:教学心理。

(完整版)高等教育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高等教育心理学 名词解释 高等教育心理学(66,69,p2) 知识(64,67,69,p191) 集体(59,64,66,67,68,69,p119) 心理发展(59,66,68,69,p17) 社会助长(68,p120) 成就动机(68,p72) 自我意识(66,67,p103) 最佳刺激水平理论 教学目标(64,p ) 意识(59,p103) 最佳刺激理论(59,67,p ) 简答题 成熟的自我意识有哪些表现(69,p105) 学习迁移的概念及其类型(69,p85-86)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66,67,69,p130)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64,69,p13) 心理咨询的主要形式(59,68,p152)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理论(68,p40) 教师智慧与教师能力的关系(64,68,p ) 正迁移负迁移(举例)(66,68,p85) 教学测验的种类(59,67,p256) 高等教师的社会角色和社会功能(67,p170) 简述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能力(59,67,p184-185) 群体对个体影响,(66,p120) 教学测量与评价(66,p268) 学习迁移的影响因素,(59,64,p96) 情绪情感的分类(64,p) 第一章绪论 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66闭,69闭名词解释)P4 是研究高等学校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3 教师的教学心理规律。 4 1.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2.大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教育 3.“学”与“教”的心理规律 4.大学生品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5.大学生身心健康与审美心理的形成与发展 6.大学生的心理卫生与教育 7.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与智力开发及测量 8.现代教育技术与个别化教学 9.大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定 5客观性原则、发展 性原则、理论联合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6 69闭 1.观察法 2.实验法(自然实验法、实验室实验法) 3.问卷调查法 4.个案分析法 一个完整教学过程包括6环节: 1、明确教学目的 n 激发学习动机 n 树立行为目标 n 掌握学习内容 2、分析任务n 知识的准备 n 能力的要求 n 实现的步骤 3、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n 心理发展水平 n 知识能力水平 n 个体差异 n 需求差异 n 动机强弱 4、设计课程 n 合适的教材 n 适当的教法 n 理论讲授 n 实践环节 n 课外练习 n 考试要求 5、教学n 学生的学习 n 老师的教学 n 教学互动 n 教学相长 6、评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工具 n 心理学提供测量常模 n 心理学提供评价方法 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协调各个环节间的关系,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整体优化,提高教学系统的效率。n 举例分析 n 详见教材P2。 第二章高校学生的身心与认知发展 1P17(66闭,68闭,69闭)) 是指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就是心理活动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2 (1 )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产生影响的方式 直接作用:身体变化与心理发展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间接作用:通过个人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的折射而起作用 (2)体态变化的影响 (3)早熟与晚熟的影响 3P27 大学生的认知发展就是思维发展。所谓思维是以已有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大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 1)处于由形式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见教材P27(大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继续完善;大学生的辩 证逻辑思维逐渐发展成主要的思维形态。) 2)在常规思维继续发展的同时,创造性思维也在显著发展; 3)在思维能力高度发展的同时,形成了对思维的元认知。 4P28 1.--的波动性 2. --的延续性和心境化 3. --的丰富性与

(完整版)计算机网络考试知识点超强总结

计算机网络考试重点总结(完整必看) 1.计算机网络:利用通信手段,把地理上分散的、能够以相互共享资源(硬件、软件和数据等)的方式有机地连接起来的、而各自又具备独立功能的自主计算机系统的集合 外部特征:自主计算机系统、互连和共享资源。内部:协议 2.网络分类:1)根据网络中的交换技术分类: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帧中继网;ATM网等。2)网络拓朴结构进行:星型网;树形网;总线型网;环形网;网状网;混合网等。4)网络的作用地理范围: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范围在广域网和局域网之间)个域网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义、语法、时序或同步。语义:协议元素的定义。语法:协议元素的结构与格式。规则(时序):协议事件执行顺序。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层次结构模型和各层协议的集合。 3.TCP/IP的四层功能:1)应用层:应用层协议提供远程访问和资源共享及各种应用服务。2)传输层:提供端到端的数据传送服务;为应用层隐藏底层网络的细节。3)网络层:处理来自传输层的报文发送请求;处理入境数据报;处理ICMP报文。4)网络接口层:包括用于物理连接、传输的所有功能。 为何分层:目的是把各种特定的功能分离开来,使其实现对其他层次来说是可见的。分层结构使各个层次的设计和测试相对独立。各层分别实现不同的功能,下层为上层提供服务,各层不必理会其他的服务是如何实现的,因此,层1实现方式的改变将不会影响层2。 协议分层的原则:保证通信双方收到的内容和发出的内容完全一致。每层都建立在它的下层之上,下层向上层提供透明服务,上层调用下层服务,并屏蔽下层工作过程。 OSI七层,TCP/IP五层,四层: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论述重点题一:论述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教育的针对性 作为一名高校教师,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加深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了解,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认知特点的理解。第二,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大学生人格和社会性特点的理解。第三,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高校教师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 二、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1、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习心 理2、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能力 3 高校教师提高其评价/ 反思能力。 三、有助于把握教师角色,增强角色胜任能力:学习高等教育有助于1、高校教师正确把握教师角色,增 强其角色意识。2、高校教师获得各种能力,增强其对不同角色的胜任能力。 四、有助于掌握必要的心理保健知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1、高校教师正 确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2、高校教师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3、高校教师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和治疗手段。 论述重点题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① 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两种学习间迁移是因为其存在共同因素和相同原理,让学生充分掌握基本知识和基 本技能。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际情况相似的情境。②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为了促进 原理或规则的教学,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原理,让他们准确的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 其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或规则的迁移,这是训练迁移的最有效的方法③让学生学会学习。在教学中, 给学生适当的学习指导有重要影响,教师要善于把对学生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减 少学生探索的盲目性,提高效率,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达到对学习方法的真正掌握,从而使学习 方法产生最大的迁移效果④ 发挥的定势的积极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利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 助学生迅速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具体方法,又要变化问题,帮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势的消 极作用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状态,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增加 学校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形成关于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形成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良情绪、不 良反应等消极心态,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论述重点题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把社会和教育向学生提出的学习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需要,即从没有学习需要或很少有学习需要到产生学习需要的过程。学习动机的激发是把已经形成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因素。一、学习动机以学习需要为基础,培养大学 生的学习动机,其中心环节就是让大学生形成对成就的需要。①进行学习责任成就感教育,增强学习积极性。对于大学生来说,影响其学习的主要动力已经不是单纯的好奇心,信念和理想则起着支配作用,如果学生产生了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对学生有责任心,就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推动其学习②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证明,学习兴趣能够促使大学生去探究知识,他能推动大学生去更多;更深入的获取知识。③利用原有动机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需要。动机的迁移,是指学生在缺乏学习动力的情况下,引导学生把从事其他活动的动机转移到学习活动上,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和情境,引导大学生把活动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二、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它主要依赖于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①向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每次教学之前要向学生说明该知识单元的目标,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习积极性②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所谓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的学习材料、条件,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渴望从事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经过一定的努力一定能够成功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第3章数据的分析知识点-复习总结

数据的分析 例题 1.为了了解参加某运动会的200名运动员的年龄情况,从中抽查了20名运动员的年龄,就这个问题来说,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200名运动员是总体 B.每个运动员是总体 C.20名运动员是所抽取的一个样本 D.样本容量是20 1.加权平均数 例题 ' (1)2、4、7、9、11、13.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是_______ (2)一组数据同时减去80,所得新的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为,?那么原数据的平均数__________;(3)8个数的平均数是12,4个数的平均为18,则这12个数的平均数为; 2.中位数 例题 (1)某小组在一次测试中的成绩为:86,92,84,92,85,85,86,94,92,83,则这个小组本次测试成绩的中位数是() A.85 B.86 C.92 D.

】 (2) 将9个数据从小到大排列后,第个数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 3.众数 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mode) 例题 (1)一个射手连续射靶22次,其中3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9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则射中环数的中位数和众数分别为() A.8,9 B.8,8 C.8.5,8 D.8.5,9 (2)数据按从小到大排列为1,2,4,x,6,9,这组数据的中位数为5,那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 ~ A:4 B:5 C: D:6 4.极差 一组数据中的最大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叫做这组数据的极差(range)。 例题 (1)右图是一组数据的折线统计图,这组数据的极差是, 平均数是;; (2)10名学生的体重分别是41、48、50、53、49、53、53、51、67(单位:kg),这组数据的极差是() ` A:27 B:26 C:25D:24 5. 方差 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记作s2 .用“先平均,再求差,然后平方,最后再平均”得到的结果表示一组数据偏离平均值的情况,这个结果叫方差,计算公式是 s2=[(x1-)2+(x2-)2+…+(x n-)2]; 方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波动越大,也越不稳定或不整齐。 例题 (1)若样本x1+1,x2+1,…,x n+1的平均数为10,方差为2,则对于样本x1+2,x2+2,…,x n+2,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平均数为10,方差为2 B:平均数为11,方差为3 C:平均数为11,方差为2 D:平均数为12,方差为4 (2)方差为2的是()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高等教育心理学【论述题】 一.高校教师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的意义(18) 对高校教师而言,他们必须具备对学生、教育影响过程和自身行为这三方面信息的处理、调控与改造的能力。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不仅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这三个方面的能力,而且有助 1. 地、 响, 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塑造其健全的人格,培养其良好的社会技能,尤其是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高校教师了解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和社会性特点尤为必要。(3)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有助于加深对个体心理差异的理解。对高校教师来说,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差异特点,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2.有助于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 是旨在揭示高等教育过程中学 与教的心理规律的科学,有助于 高校教师把握教学规律,提高教 育教学能力。高等教育心理学有 助于高校教师了解大学生的学 习心理;有助于高校教师把握教 学过程的规律,提高有效教学的 能力;有助于高校教师提高其评 价/反思能力。 问题。 二.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该 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148) 研究学习迁移的实践意义主要 是在教学中促进学习的迁移。为 了使大学生有效地学习,要求教 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运用迁移 规律,掌握理想的促进迁移的方 法,积极地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 移。 1.掌握有关的原理或规则;相同 要素说认为,根据两种学习之间 的迁移是因为两个学习中存在 共同成分,那么,知识之间、技 能之间的共同因素和相同的原 理就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除 此之外,还应该注意学习情境与 日后应用情境的相似性,在教学 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设置与实 影响。在教学中,给予学生适当 的学习指导对迁移有重要的影 响,想学生提供适当的指导,可 以明显地提高学习迁移的效果。 因此,教师要善于把对学生的指 导与学生自己的总结结合起来。 这样既可以减少学生探索的盲 目性,提供效率,又可以让学生 根据自己的体验真正把握学习 方法,从而使学习方法产生最 的迁移效果。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定势 人们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 进行反应,这种倾向性本身就 一种活动经验。这种经验对学 和解决新课题既有积极作用( 迁移),又有消极作用(负迁移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 用定势的积极作用帮助学生 速掌握解决某一类问题的具 方法,又要变化问题,以帮助 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定 的消极作用。 5.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心 状态是一种具有综合心理过 和个性特征的复合体,又是具 动力特征的一种心理现象,它 学习迁移有重要影响。心理状 既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又有 极的干扰作用。因此,教师在 学中要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 态,创设良好的环境气氛,增 学校的吸引力,使大学生形成 于学校和学习的积极态度,形 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避免不 情绪、不良反应等消极心态 便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三:陈述性知识的常用教学 略。(重点) 一般来说,教学策略是教师为 到一定教学目的而采取的一 列相对系统的行为方式和方 根据目前对陈述性知识学习 理解和有关的教学研究,教 在具体教学中需要注意合理 用的策略主要有: 1.动机激发策略;陈述性知识 学习首先是学习者从外界选 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行主 的构建并生成意义的学习。学 者动机的激发直接影响其对 有知识激活的程度及新意义 动建构的水平,教师要善于利 动机的激发策略达到好的教

大物知识点梳理完整版

大物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1质点运动的描述 位置矢量︰从所指定的坐标原点指向质点所在位置的有向 线段。 运动方程︰ 位移︰从质点初始时刻位置指向终点时刻位置的有向线段 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瞬时速率等于瞬时速度的大小 2圆周运动 角加速度α=Δω / Δt 角速度ω=Φ/t=2π/T=2πf 线速度V=s/t=2πR/T, ω×r=V 切向加速度沿切向方向 法向加速度 指向圆心 加速度 k z j y i x r ++=2 2 2 z y x r ++=

例题 1 已知质点的运动方程x=2t,y=2-t^2,则t=1时质点的位置矢量是()加速度是(),第一秒到第二秒质点的位移是(),平均速度是()。(详细答案在力学小测中) 注意:速度≠速率 平时作业:P36 1.6 1.11 1.13 1.16 (1.19建议看一下) 第二章:牛顿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1任何物体都具有一种保持其原有运动状态 不变的性质。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牛顿第二定律:F=ma 3、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同时消失,分别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性质相同。 4、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非惯性系:相对于惯性系做加速运动的参考系。 惯性力: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非惯性系加速度的乘积,方向与非惯性加速度的方向相反,即F=-ma 例题: P51 2.1 静摩擦力不能直接运算。 2.2 对力的考察比较全面,类似题目P64 2.1 2.2 2.6 2.3运用了微积分,这种题目在考试中会重点考察,在以后

章节中都会用到,类似P66 2.13

该章节对惯性力涉及较少,相关题目有P57 2.8 P65 2.7(该题书 中的答案是错的,请注意,到时我会把正确答案给你们。)P67 2.17. 第三章 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 1动量P=mv 2冲量 其方向是动量增量的方向。 Fdt=dP 3动量守恒定律P=C (常量) 条件:系统所受合外力为零。若系统所受合外力不为零,但沿某一方向合力为零时,则系统沿该方向动量守恒。 4碰撞:⑴完全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动能守恒 ⑵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 ⑶完全非弹性碰撞 动量守恒,动能不守恒 详细参考P115 5质心运动定律 ⑴质心位置矢量 1)对于密度均匀,形状对称的物体,其质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处; ?=-21 12 t t dt F I P P =1 2v m v m dt F I -=?=??? ?= ==zdm M z ydm M y xdm M x c c c 1 ,1 ,1?=dm r M r c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