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报告单.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报告单.doc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报告单.doc

彭河学校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彭河学校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彭河学校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彭河学校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彭河学校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彭河学校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彭河学校八年级生物实验报告单

精品文档资料

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2级制药专业 工业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姓名: 刘甜甜学号: 2012304090 班级: 制药12-2班指导老师:王健 日期:2014.6.11

一、实验目的 1、抑制或杀死微生物的一些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原理。 2、掌握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因素抑菌、杀菌的试验方法。 3、了解细菌的形态特征、染色特点。 4、了解细菌在普通培养基、选择培养基、血平板上的菌落特征。 5、掌握细菌分离划线培养的方法。 6、掌握细菌的初步生化反应。 7、掌握细菌密集划线法,掌握细菌K-B药敏纸片法。 二、实验内容 1 细菌Gram’s stain染色,镜检,观察记录细菌形态和特色特征 1.1 实验原理:染色原理:G+菌与Gˉ菌细胞壁不同,G+菌比Gˉ菌细胞内核糖核酸镁盐含量高,G+菌比Gˉ等电点低。 1.2 实验步骤: 1.2.1.制片:○1涂片:取半滴生理盐水置一洁净玻片上,以无菌操作技术自平板上去菌落少许,与生理盐水混匀,均匀涂布约1cm2大小,自然干燥; ②固定:取含菌膜的玻片与酒精灯火焰上来回三次,使菌膜牢固附于玻片表面; 1.2.2染色:①初染:取结晶紫一到两滴覆盖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细流水冲洗,切勿直接冲洗涂片区域; ②媒染:取卢氏碘液1~2滴覆盖菌膜表面,轻微摇动,维持30〃~40〃,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③脱色:取95%酒精2~3滴于菌膜表面,轻微摇动,局部接近无色即可, 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④复染:取1:10稀释石炭酸复红覆盖涂片区域,轻微摇动,用上法细流水冲洗; ⑤吸水纸初步吸干玻片水分,然后自然干燥; 1.2.3 镜检:于涂片区域加半滴香波油,油镜(100倍目镜)下。 图1:Gram’s stain(1000×)图2:染色试验 三、分离培养 1实验原理:四区划线法是把混杂着在一起的微生物或同一微生物群体的不同细胞用接种环在平板培养基表面通过分区划线稀释而得到较多独立分布的单个细胞,经培养繁殖后生成个菌落。有时这些单菌落并非由单个细胞繁殖而来,故必须反复分离多次才能得到纯种。其原理是微生物样品在固体培养基表面多次作“由点到线”稀释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深圳麒麟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生物 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深圳麒麟实验学校八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试题及答案解答 一、选择题 1.冰箱的使用大大降低了胃癌的发生率。将食物存放在冰箱里能保存较长时间的原因是A.冰箱中没有空气B.低温杀死了食品中的微生物 C.冰箱中没有微生物D.低温抑制了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2.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总是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蝗虫具有外骨骼,不易被天敌吃掉 B.鲫鱼身体呈流线型,用鳃呼吸,适于水中生活 C.家鸽前肢变成翼,适于空中飞翔 D.野兔神经系统发达,能迅速躲避天敌 3.河虾、田螺、鲫鱼、乌龟是河流中常见的四种生物,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都用鳃呼吸 B.体温都不恒定 C.体表都有外骨骼 D.体内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 4.判断鲸是哺乳动物的最主要依据是() A.用肺呼吸B.胎生哺乳 C.体表被毛D.体温恒定 5.研究动物行为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和观察法,其最本质的区别是() A.研究者是否利用显微镜进行观察 B.研究者是否对被研究的动物直接施加人为的影响 C.研究者是否直接观察被研究的动物 D.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6.右图是食肉目部分动物的分类图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种是分类的最基本单位 B.猫与虎的共同特征最多 C.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 D.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亲缘关系近 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错误的是 A.森林大面积减少会危害到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B.大批引进外来物种可丰富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措施 D.控制蚊、蝇等有害动物数量不破坏基因多样性 8.下列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合理的是()

A.物种灭绝后还可以再生 B.生物多样性的消失对人类自身不会产生影响 C.与人类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生物也应该保留下来 D.引入世界各地不同的生物,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 9.在做蚯蚓的观察实验时,要经常用浸水的棉球擦拭蚯蚓体表,目的是() A.降温作用B.使体表湿润,维持正常呼吸 C.保持身体柔软D.保持身体湿润,有利于运动 10.某海关在进口食品中,检疫出一种病原微生物,这种病原微生物为单细胞,细胞内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你认为这种生物最有可能属于() A.病毒B.细菌C.真菌D.霉菌 11.制作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子口必须加水密封,其目的是() 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繁殖 B.阻止尘埃、细菌入坛,防止污染 C.造成缺氧的环境,利于乳酸菌发酵 D.阻止气体对流,利于醋酸菌无氧呼吸 12.控制环境温度,降低食品自身的含水量,都能减缓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延长食品的保质期。下列食品保存的方法与原理不一致的是( ) A.牛奶盒装——加热灭菌并隔绝外界空气 B.香菇晒干——减少水分,抑制微生物繁殖 C.鲅鱼盐渍——盐杀死了鱼表面所有的细菌 D.剩菜冷藏——低温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13.下列关于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共同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都属陆生脊椎动物 B.都属变温动物 C.所产的卵都有卵壳 D.发育过程都经过变态发育 14.关节活动时很牢固,与之有关的结构特点是关节结构里有() A.关节软骨和滑液B.关节软骨和关节窝 C.关节囊和韧带D.关节腔和滑液 15.放置时间久了的橘子皮上会长出青绿色的“毛”,这些“毛”是() A.青霉B.细菌菌落C.酵母菌D.一个细菌16.“老鼠打洞”这种行为所具有的特点是 ①由生活经验获得②动物生来就有 ③由遗传物质决定④由环境因素决定 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 17.小明对7种动物进行了分类,类别1:美人鱼、壁虎、蟾蜍、泥鳅;类别2:蚊子、苍蝇、蝗虫。分类依据是 A.水生还是陆生B.有无脊柱 C.飞行还是爬行D.胎生还是卵生

初中生物实验教案

观察人体的基本组织 实验目的 观察人体基本组织的切片,认识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 材料用具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的永久切片,显微镜。 方法步骤 用显微镜分别观察四种基本组织的切片。观察时,可对照课本上的插图,辨认四种基本组织。 讨论 人体的四种基本组织分别具有什么功能? 答: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 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能够使机体产生运动。 结缔组织:具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在体内起着调节和控制作用。

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实验目的 在满足种子萌发的条件下,测定种子发芽率。 实验材料 绿豆50粒,培养皿1个、吸水纸若干 实验步骤 1.在培养皿内垫上4—5层吸水纸,洒上水让纸充分浸湿。在培养皿中均匀的放入50粒种子,再盖上两层吸水纸,放在通风阳光处。 2.每天要检查培养皿内纸的湿度,经常保持湿润,不能有干燥或水淹现象。 3.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内将观察到萌发的种子数记录在表中,连续观察七天左右。实验结果 发芽率计算:50÷50×100%=100% 实验结论

本组实验结果发芽率为100%。 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 实验目的 观察根尖,认识根尖各部分的结构特点。 材料用具 已经长出根毛的幼苗,根尖的永久切片,放大镜,显微镜,镊子。方法步骤 1、先用肉眼直接观察幼根,找到着生在幼根上的白色“绒毛”, 这就是根毛。通过放大镜仔细观察根毛。 2、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的永久切片,看看构成根尖的不同部位的 细胞有什么特点。 讨论 比较根尖不同部位的细胞,说说幼根的伸长主要由哪些部位的细胞起作用。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要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另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的体积的增大。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教案(新)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蚯蚓(书上9页) 实验目的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实验器材 活蚯蚓(自备)、粗纸、棉球、放大镜。 实验步骤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注意观察它身体是否分节。辨认蚯蚓的前端,数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节共有多少节。 2、用手指从前到后、从右到前触摸蚯蚓腹面,你有什么感觉?用放大镜观察,你会发现蚯蚓的大多数体节都有一圈或几圈小突起这些小突起就是刚毛,刚毛朝向身体的后方。 3、将蚯蚓放在粗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身体的粗细及长短的变化。 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表,看看是否有黏液。 应观察到的现象蚯蚓的腹部有小突起(刚毛),在玻璃板上爬行慢,在纸板上爬行快。 实验结论 了解了蚯蚓的外部形态和运动。

教师姓名:20 ---20 学年度第一学期年级班实验名称观察酵母菌和霉菌(书上76页) 实验目的 认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实验器材酵母菌培养液,培养皿中培养好的青霉,吸管,镊子,显微镜,解剖针载玻片,盖玻片,放大镜,稀释的碘液,吸水纸。 实验步骤1、取一滴酵母菌培养液,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用显微镜观察,就能看到一个个椭圆形的细胞,细胞中有明显的液泡,这就是酵母菌。 2、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碘液,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对酵母菌进行染色,在显微镜下能看到酵母菌细胞中染上色的细胞核和淀粉粒。有的细胞上长出大小不一的突起,这是酵母菌在进行出芽生殖。 3、从培养皿中取一块长有青霉的橘子皮,垫上白纸,用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一条条直立生长的白色绒毛,这就是青霉的直立菌丝,菌丝的顶端长有成串的青绿色的孢子。 4、用解剖针挑起少许长有孢子的菌丝,制成临时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注意观察菌丝有没有颜色,直立菌丝的顶端有没有扫帚状的结构,以及孢子的着生状态和颜色。 应观察到的现象青霉的菌体是由许多细胞连接起来的菌丝构成的,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实验结论 认识了酵母菌,霉菌的形态结构。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探究题专题练习

八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探究题 1、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人设计了下面实验:在甲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 在乙瓶中放入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甲、乙两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 蚯蚓,回答下列问题: 1)乙瓶中的蚯蚓蠕动减弱,一段时间后就不动了,这一实验说明环境中水分这一因素影响蚯蚓的生活。2)蚯蚓的呼吸依靠湿润的体壁来完成。 3)在本实验中设置乙瓶的作用是进行对照。 4)依照上述实验,设计一个说明土壤中农药对蚯蚓的生存有影响的实验。 2、我们常听说“饭前便后要洗手”,是不是我们的手上分布有很多的细菌呢?请你根据所提供材 料,完善如下实验方案,回答相关问题。材料用具:两套装有牛肉汁培养基的培养皿(已高 温灭菌)、无菌棉棒、透明胶带、标签纸、放大镜。 实验步骤:①在两个培养皿上分别贴上标签纸,注明A,B。 ②用无菌棉球擦拭没洗过的手心,在A培养基上轻轻涂抹,为实验组,B套不做任何处理, 为对照组,这个过程叫做接种。(此操作在无菌条件下进行) ③用透明胶带将两套培养皿密封,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④每隔一定时间用放入镜进行观察,记录观察结果。分析讨论: (1)为什么要设置B组?与A组形成对照实验 (2)为什么要用无菌棉球接种?避免棉球上的菌类污染培养基 (3)两套培养皿和培养基在接种前为什么要进行高温处理?杀死培养皿和培养基中的细菌或真菌的孢子。 (4)预期结果:A培养基上长出了许多菌落,B培养基上没有菌落 3、家庭制作甜酒有如下工序:①将酒曲粉末与糯米饭拌匀②将糯米饭放入容器中压实后挖一 个坑,淋一些凉开水③用凉开水将糯米饭冲淋一次,冷却到30℃④用水将糯米浸泡一 昼夜,淘洗干净⑤将容器盖好,用毛巾包裹起来置于温暖的地方⑥将糯米倒入蒸锅中 蒸熟(以上容器、毛巾等都要求消毒),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制作工序的先后顺:④→⑥→③→①→②→⑤(用代号加箭头表示 2)酒曲含有的主要菌种是酵母菌。 3)酿好的甜酒表面有气泡出现,这是由什么气体引起的?二氧化碳 4)有人按工序制作甜酒,几天后,发现甜酒没制作出来,糯米饭反而发霉了,请分析可能的原因有哪些?容器不干净或容器没有盖好,有杂菌进入等 5)将糯米蒸熟后要用凉开心冲淋一次,放置到30℃左右再加入酒曲的原因是防止高温将酵母菌杀死并为酵母菌的生活提供适宜的温度 6)在制作甜酒的过程中,要尽量少打开容器,其原因是防止其他细菌和真菌的污染。 7)将米饭放入容器中压实后挖一个凹坑的目的是:提供氧气,使酵母菌大量繁殖。 4、根据“观察蚯蚓”的实验回答问题: 1)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蚯蚓身体靠近环带的一端是前端,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 共有13 个体节。 2)用手指触摸蚯蚓腹面,有粗糙不平的感觉,这是因为蚯蚓腹面生有许多刚毛。蚯蚓的刚毛有协助运动的作用。 3)蚯蚓在糙纸上运动比在光滑的玻璃板上运动速度要快,因为在光滑的玻璃板上 刚毛不能发挥作用。 4)在实验过程中,要经常用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目的是维持蚯蚓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计划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计划 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三个基本原则,即:客观性原则;严谨认真的原则;尊重学生,灵活引导的原则。这是提高学生学科素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协作精神,落实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因此,为了做好本学期实验教学工作,现将这学期的生物实验教学工作制定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组员的协作精神。让学生通过现象观察事物的本质,从而认识和揭示自然科学规律,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追求真理的意识,切实让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 二、教学实验要求 1、课前认真预习有关实验内容,写出预习报告,上课前由组长收齐并于上课时上交,没有预习报告的同学不准参加本次实验; 2、实验课过程中,注意用电安全,严格按规定程序操作设备,并填写实验记录表,记录所用设备的型号及运行状况。设备出现故障,应及时跟老师联系,不能擅自处理; 3、实验结束,应先报告老师,检查实验结果无误后,清点整理设备完毕,方可离开; 4、课后,根据实验记录,认真书写实验报告。 演示实验必须按大纲要求开足,教师在课堂上用演示的方法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使学生能够获得感性的认识和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若有条件可改成分组实验。 三、实验课的安排: 四、具体措施与方法: 1注重实验引导 知道学生实验时,既要面面具到,事无俱细进行引导,同时,又要注意切忌包办代替。从实验材料的选择,仪器的装配到操作步骤和技巧,既要科学规范,又要密切结合具体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以保证现象清晰,结果正确 注重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小结 2要求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时,要如实填写。实验失败时,要如实地与学生一起分析失败原因,可课后补做。如果学生实验失败,我们就通过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取得成功,或帮助分析失败原因让学生重做,直至成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就达不到实验课的目的。五:实验效果检查和成绩评定 1.学期教学结束后,对学生的实验效果进行检查,了解学生的实验技能。 2.检查内容:学生对实验的原理、装置、药品、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熟练程度。 3.实验结束后要填写好实验报告册,教师当场检查学生的实验结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与学生努力合作,加强学习,坚定不移地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发展学生素质,在教育事业中描绘出自己的一片蓝天!

生物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一、提出问题 鼠妇喜欢阴湿的环境吗? 二、作出假设 鼠妇喜欢阴暗,怕光照。 三、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探究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 (二)实验用具 解剖盘、玻璃板、湿润的厚纸板、每小组鼠妇10 只、湿土。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全班分组进行实验。 3、将鼠妇放入实验装置,两侧的中央放同样数目的鼠妇,静置2 分钟。 4、每分钟统计一次明亮处和阴暗处的鼠妇数目,统计10 次。 5、记录数据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单位:个)2min 环境明亮黑暗3min 4min 5min 6min 7min 8min 9min 10min 10min 四、得出结论你得出的结论: 五、讨论 为什么要用10 只鼠妇做实验?只用一只鼠妇做实验行吗?

生物实验报告:练习使用显微镜 班级:————姓名:———— 一、实验目的 练习显微镜的使用。 二、实验器材 显微镜、玻片标本、擦镜纸、纱布。 三、实验步骤 1、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完好。 2、练习使用显微镜; (1) 取镜和安放: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轻轻放置在实验台略偏左、镜座后缘离实验台边缘 7 厘米左右的位置,把显微镜镜头 向前,镜臂向后。 (2) 对光:转动转化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一只眼睛注视目镜内,一只眼睛睁开。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看到白亮的视野。 (3) 观察: ①安放玻片标本。 ②下降镜筒。双眼从侧面注视物镜,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接近玻片标本为止。 ③上升镜筒。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4)整理实验器材 四、讨论 1、为什么要观察的生物材料必须是透明的? 3、若要将视野右上方的物象移到视野中央,需如何移动玻片标本?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试题及答案 说明:本试卷分卷Ⅰ和卷Ⅱ两部分;卷Ⅰ为基础知识部分,卷Ⅱ为应用与探究部分。试卷满分为 60 分,考试时间为60 分钟。 卷Ⅰ(基础知识部分,共 30 分) 本部分包括 1---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在每小题提供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涂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1、下列都是鱼类的一组动物是 ①甲鱼②海马③娃娃鱼④鲨鱼⑤鲸鱼 A 、①②B、②④C、②③ D 、④⑤ 2、“观察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最好的科学探究方法是 A 、模拟实验B、用肉眼观察C、直接实验法 D 、用仪器观察 3、下列各项属于陆生动物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是 ①家兔体表被毛②蛇体表被角质鳞片③昆虫的外骨骼④鸟的羽毛 A 、①和② B 、①和④C、②和③ D 、③和④ 4、下列有关空中飞行动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昆虫是无脊椎动物中唯一能够飞行的动物类群 B、鸟类不断进食是为了满足飞行时对高能量的需要 C、鸟类都能飞行 D、绝大多数鸟类有羽毛丰满的双翼 5、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 A、消化 B、吸进充足的氧气 C、觅食和繁育后代 D、身体更加强壮 6、在 "鹰击长空 " 壮举中,雄鹰翅膀扇动的动力主要来自于 A 、胸部的肌肉B、腹部的肌肉C、背部的肌肉D、四肢的肌肉 7、恒温动物比变温动物更具有生存优势的原因在于 A 、恒温动物的个体更能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B、恒温动物消耗氧气少 C、恒温动物需要的生存空间小 D、恒温动物需要的食物少 8、下列有关动物运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关节囊增强了关节的牢固性 B、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身体结构 C、人体任何一个动作的完成,都离不开神经系统的支配 D、运动就是骨位置的变化,不需要关节和骨骼肌的配合 9、关节的基本结构包括关节囊、关节腔和下列哪一项 A 、关节头 B 、关节面C、关节窝 D 、关节软骨

七年级上生物实验教案.docx

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实验教案 学校:野马川镇初级中学 理综组:蔡雪 2014年9月6日 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 3、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学会设计调查方案、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和会做调查记录,同时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部分所调查生物的特征 三、课前准备: 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并查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1、把全班同学分成八个小组,选出小组长,说明本节调查课的目的,步骤, 各小组自由选择调查范围(不可在教学区)然后汇报到老师处,每小组长把组员的名单交到老师处。强调调查范围的要求是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 2、注意事项: 如安全、不伤害动植物、不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等。 应特别关注一些小生物。如树皮上、草丛中的小生物和天空中飞行的生物。3、据报告册P2~3内容进行调查,并及吋记录,布置作业是星期四交齐。 4、纪律要求: 出入教室不可吵,不可影响其他班同学。 各小组提前十分钟回到教室,各小组要跟老师对好时I'可,要求本小组长组织好纪律。 5、利用下课前十分钟帮助学生归纳总结出调查的生物,(可按P9的分类方 法)并对个别小组作出表扬。总结本节课全班同学的表现。(问题:1.你们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2.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对它们进行分类的?分多少类?各多少种?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 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①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 ②举例说出生物之间有密切的联系。

生物八年级上册测试题

八年级上册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1.下列各种动物中,属于鱼类的是 A.娃娃鱼 B.鲨鱼 C.章鱼 D.鲸鱼 2.把蜗牛、海葵、蜘蛛分为一类,把腹蛇、青蛙、麻雀分为一类,其分类依据是 A.脊柱的有无 B.体温是否恒定 C.受精方式的不同 D.生殖方式的不同 3. 下列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A.水螅 B.蛔虫 C.蚯蚓 D.河蚌 4.蜥蜴和蛇等爬行动物的体表具有角质的鳞片或甲,这有利于 A.自由运动B.协助呼吸C.减少体内水分蒸发D.保持体温恒定 5. 珊瑚礁是由珊瑚虫的虫体外层细胞所分泌的石灰质物质形成的,珊瑚虫属于 A.扁形动物 B.线形动物 C.腔肠动物 D.节肢动物 6.四川雅安碧峰峡大熊猫基地内的10只世博大熊猫于2010年1月5日下午16时乘包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开始了为期一年的上海世博之旅。下列不属于 ...大熊猫主要特征的是 A.用肺呼吸 B.胎生哺乳 C.牙齿分化 D.变温动物 7.“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大雁在空中扇动翅膀的动力主要来自 A.背部肌肉B.两翼肌肉C.腹肌D.胸肌 8.下列没有 ..“外骨骼”的动物是 A.蜜蜂B.虾C.河蚌D.蜻蜓 9.下列关于动物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蝗虫、虾动物体表有外骨骼 B.鲸、海豹和鲨鱼都用鳃呼吸 C.软体动物一般都有贝壳保护柔软的身体 D.腔肠动物辐射对称,有口无肛门 10.为保护生态环境,消灭棉花上的蚜虫宜选用的最好方法是 A.喷洒低浓度的农药B.喷洒高效低毒的农药 C.放养七星瓢虫D.A、B、C三种都可以 11.萤火虫是利用闪光(灯语)进行交流的。有一种萤火虫,雄虫之间为争夺伴侣,它们甚至能发出模仿雌虫的假信号,把别的雄虫引开,好独占“娇娘”。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干扰了萤火虫雌雄个体间的A.交配B.运动C.通讯D.产卵 12.下列哪项不属于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A.制造有机物B.帮助植物传粉C.维持生态平衡D.促进物质循环 13.在生长有较多藻类的池塘中,常常看到鱼在黎明时浮头甚至跳出水面的现象。“鱼浮头或跳出水面”是因为 A. 鱼具有向光性 B. 为了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C. 因为水中太冷了 D. 为了获得更多的食物 14.下列哪项不是蜥蜴具有的特征 A.卵生 B.用肺呼吸 C.体表被毛 D.具有角质鳞片 15.馒头是大家常吃的食物,制作的一般方法是:取适量的面粉、水、干酵母(或上次做馒头时留下的“老面”)放入容器中,混合成生面团,将盛有生面团的容器放在温暖的地方。数小时后,取出面团做成馒头状,上火蒸熟。此过程中,放入干酵母(或“老面”)相当于培养细菌和真菌的哪个步骤? A.配制培养基B.高温灭菌C.接种D.恒温培养 16.鲍鱼是营养丰富的海鲜,它的贝壳可以做中药。你推测它应该属于 A.甲壳动物 B.鱼类 C.软体动物 D.腔肠动物

制作葡萄酒原创生物实验报告

生物选修一实验报告 高2016级实验小组 小组成员:胡多琪(组长),向奕谨,苏杏,雷梦真,程雍姸,蒋田沐苗 一、实验目的:以制作红葡萄酒为例学习果酒的制作方法 二、实验原理: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 1.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最适温度20℃左右] 2.酵母菌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C6H12O6→2C2H5OH+2CO2+能量 [最适温度18℃~25℃] 三、实验材料 500g新鲜巨峰葡萄、50g白砂糖、发酵瓶、脸盆、过滤盆、不锈钢饭勺一个、消毒纱布、剪刀、塑料手套 四、实验步骤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果酒(→醋酸发酵→果醋) 1.选择新鲜饱满、颜色较深且口感香甜的巨峰葡萄,用清水冲洗葡萄1~2遍除去杂菌,注意不要反复多次冲洗,以防洗去附着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用剪刀去除枝梗和子粒。 2.对发酵瓶、盛葡萄汁的器皿等实验用具进行清洗,擦干待用。因实验条件限制,无法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消毒,而使用洗洁精洗涤。 3.将葡萄擦干,装入发酵瓶中用手挤压出汁水(实验条件限制使用榨汁),加入50g白砂糖用勺子搅拌均匀,留有大约三分之一的空间,盖好瓶盖(不密封—少量空气促进酵母菌繁殖)。 5. 将发酵瓶置于适宜的温度下发酵一周。 6. 由于发酵旺盛期CO2的产量非常大,因此需要及时排气,防止发酵瓶爆裂。每天要拧松瓶盖2~4次,进行排气。 7.一周后用消毒纱布对葡萄酒进行过滤,密封发酵瓶进行二次发酵。 8.本学期第十五周发酵完毕。

四、实验现象 发酵瓶中有大量无色无味气泡冒出,酒味越来越浓,葡萄酒由紫红色逐渐变成澄清透明的橙红色溶液。 ⒈过滤前: 2.过滤发酵数周后: 注:实验受多种因素影响,现象存在误差,仅供参考。 白砂糖放得多会增加所制葡萄酒的甜度,也会提高其度数。 五、实验结论 果酒的制作离不开酵母菌。酵母菌是一类单细胞真菌的统称,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喜欢”含糖较高的偏酸环境。 发酵瓶密封前酵母菌有氧呼吸——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放出大量能量进行繁殖; 发酵瓶密封后酵母菌无氧呼吸——产物为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及少量能量,将白砂糖及葡萄中的葡萄糖转化成酒精以制成果酒。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期末测试题

八年级生物第一学期期终试卷(苏教版) 、选择题(满分分请在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填在下面的答题栏中)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 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 答案 ?“高空王子”一一阿迪力吾尔在湖南衡山两峰间架设的高空钢索上,迎着劲风成功行走 1.389km。创造了新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可以推测,他有超常发达的 A .小脑 B .大脑 C.幼年生长激素分泌不足 D .幼年性激素分泌不足 9.在一次旅游途中,由于交通事故致使一位AB型血的旅客受伤并急需输血。现有四位自 愿献血者,你认为哪位最适合为受伤旅客献血 A B C D 11.沉迷于上网或电游,不但影响学业,而且因长时间近距离注视屏幕,会导致眼球中的哪一结构凸度增大 A .巩膜 B .玻璃体 C .晶状体 D .视网膜 C.脑干 D .脊髓 2. 沙漠植物常具有较小的叶片,且叶片的气孔较小。 A .减少水分散失 B .减少呼吸作用 这有利于 C.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D .不被动物食用 3. 人体活动范围最大的关节是 4. A .肘关节 中医常说的“望、闻、 B .肩关节 问、切”中的“切” C .膝关节 D . 指的是号脉,这里的脉是 腕关节 5. A .毛细血管 你认为图中的通道是 A .孕妇通道 C.自行车通道 B .静脉 C .动脉 6. 7. B .老年人通道 D .盲人通道 为了预防地方性甲状腺肿,应多吃 A.猪肉、牛肉 C.牛奶、豆浆 青菜、水果 海带、紫菜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其绿叶是由植物体哪种器官发育而来 A .茎 B .花C.根 D .芽 《水浒传》中武大郎身高不足1m,但有一手制作烧饼的好技术,你认为导致他身材矮小的原因是 A .幼年胰岛素分泌不足 B .幼年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 A .容舟,男,32周岁,A型血 B .林玲,女,18周岁,AB型血 C.肖水,女,56周岁,0型血 D .宁园,男,15周岁,B型血 10.请你仔细观察、分析下图,其中属于先天性行为的是 经络 ”万千枝条及

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报告

目录 实验一观察蚯蚓第一周探究一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第二周探究二蚂蚁的通讯第四周探究三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第六周实验二观察酵母菌和霉菌第七周制作一制作孢子印第八周制作二制作米酒第九周制作三制作酸奶第九周

实验一:观察蚯蚓 【实验目的】 1、设置一个适合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材料用具】 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饲养蚯蚓装置 【实验步骤】 1、检查调查用具是否齐全、完好。 2、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3、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观察它的环带,区别它的前后端,数一数从蚯蚓前端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身体分节,蚯蚓的环带在距前端比较近的一端。从前端到环带共有14-16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 轻触其体节近腹面处可感到粗糙 4、观察蚯蚓的运动 蚯蚓在糙纸运动时身体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快在玻璃板上运动时身体的变化是:伸长变细,缩短变粗,移动较慢 【讨论】 1、蚯蚓适于在怎样的环境中生活?它的生活习性是怎样的? 蚯蚓适于在具有一定温度和湿度、温差变化不大、富含腐殖质的土壤中穴居生活。一般昼伏夜出,以土壤中的枯枝残叶等有机物为食。 2、身体分节的什么意义?蚯蚓的体节和刚毛在运动中起什么作用? 动物身体分节,可使身体运动灵活。蚯蚓刚毛的末端,可与周围环境粗糙的表面相接触,以使身体有所支撑,蚯蚓靠体壁中的环肌、纵肌协调作用,并以刚毛相配合,来完成它的运动。

探究一: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探究目的】 1、通过探究得出鸟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2、学会用多种方法探究鸟为什么能飞? 【探究步骤】 一、发现并提出问题:鸟的身体有哪些适于飞行的特点? 二、作出假设:流线型适于飞行、胸肌与鸟的飞行生活相适应、鸟身体的重量…… 三、制定计划: <一>、探究的问题一及实验方案 问题:鸟的流线型身体是适于鸟飞行的特点吗? 假设:鸟的体型为流线型适于飞行。 用纸飞机代替鸟做模拟实验: 1.制作两个不同形状的纸飞机,一个是尖头的流线型身体,一个是平头的; 2.放飞其中一个纸飞机,测量其落地地点与放飞点的距离,为避免偶然性,重复5次取平均值; 3.放飞另一个纸飞机,测量其落地地点与放飞点的距离,同样重复5次取平均值。(步骤2、3的放飞地点在同一处,同一时间段内。)结果:

生物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蚂蚁的觅食 初一八班王思婕 蚂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最开始认识蚂蚁、接触蚂蚁是因为它是动物界的“大力士”——它可以举起超过它体重差不多有100倍的重量。然而除了他的力气大被人们家喻户晓之外,它爱吃糖的这一习性也是人尽皆知。但事实上并没有多少人知道它为什么对糖“情有独钟”,那它否也喜欢其它味道的食物呢?我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调查。 关键词:蚂蚁、气味、觅食 实验目的:探究蚂蚁的觅食行为 提出问题:气味对蚂蚁觅食有什么影响? 作出假设:蚂蚁会优先考虑糖分较为浓郁的食物 实验材料:10只蚂蚁、棉球、1个方形容器、醋(稀释后的)、盐、糖、清水、筷子 实验步骤:1.分别在适量的清水中放入盐和糖,并用筷子搅拌均匀。 2.用棉球分别蘸取糖水、盐水、醋水和清水,并将它们放 入方形容器的四个角落里。如图①

图① 3.将蚂蚁聚集在容器中点 4.观察并记录蚂蚁的活动 试验过程(图): 准备材料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蚂蚁都跑到吸取糖水的棉球旁

实验结果:蚂蚁喜欢糖分较多的食物。 实验依据:蚂蚁在洞穴里缺少糖份,对自己的生长发育很不好,为了能够找到充分的糖份,所以蚂蚁一旦发现甜的东西,触角就会自主的硬起来,这是蚂蚁的一个天性。 注意事项:做完实验后应将蚂蚁放回大自然。 存在问题:1.实验道具太过简单,降低了实验的准确性。 2.有很多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导致实验中蚂蚁的主动性 降低。 相关资料:蚂蚁是一种昆虫。属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膜翅目,蚁科。蚂蚁的种类繁多,世界上已知有9000多种,有21亚科283属,中国内已确定的蚂蚁种类有600多种。最近还发现了无性繁殖的蚂蚁新物种。蚂蚁的寿命很长,工蚁可生存几星期至3~7年,蚁后则可存活十几年或几十年。一蚁巢在1个地方可生长年,甚至50多年。蚂蚁目前有21亚科283属。一般体形小,颜色有黑、褐、黄、红等,体壁具弹性,光滑或有毛。口器咀嚼式,上颚发达。触角膝状,4~13节,柄节很长,末端2~3节膨大。腹部第1节或1、2节呈结状。分有翅或无翅。前足的距离大,梳状,为净角器(清理触角用)。蚂蚁的外部形态分头、胸、腹三部分,有六条腿。蚂蚁卵约0.5毫米长,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乳白色,幼虫蠕虫状半透明。工蚁体形细小,身体长约2.8毫米,全身棕黄,单个蚂蚁要细看才易发现。雄、雌蚁体都比较粗大。腹部肥胖,头、胸棕黄色,腹部前半部棕黄色,后半部棕褐色。雄蚁体长约5.5毫米。雌蚁体长约6.2毫米。室内环境常见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专题练习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实验探究专题练习 班级:姓名: 1.仔细观察蝗虫的胸部和腹部。可以在左右两侧找到排列很整齐的一行小孔,这就是气门。气门与蝗虫体内的气管连通着,气门是气体进入蝗虫身体的门户,依据给的实验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气门是蝗虫气体进入的门户。 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 材料用具:(1)两只活蝗虫;(2)两只试管;(3)清水;(4)玻璃条;(5)细线。 实验步骤:(1) (2) ; (3) 实验预期结果: 实验结论:。 讨论:选择两只大小、生活状况相同的蝗虫,目的是 2.设计探究实验 背景知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它的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并且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 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 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表面爬得快 (1)我提出的问题是: (2)我的假设是: (3)实验方案设计:将个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粗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将个

体粗壮的活蚯蚓放在玻璃板上,观察它的运动;重复上述实验3-5次。 (4)预测结果:。 (5)得出结论:。 3.某同学想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未完成,请你接着做它。 (1)你认为他可在的环境中才能找到试验用的蚯蚓。(2)按照科学实验的要求,他必须设计对照,才更具有说服力。 在这个实验中是变量,要控制好。 (3)你作出的假设是:。 (4)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土壤湿度对蚯蚓的影响:(只写出具体操作步骤即可) 。 (5)实施计划。 4.菜青虫是生活在十字花科蔬菜菜叶上的一种深绿色的小肉虫,它是菜粉蝶的幼虫。 十字花科植物的花一般由四片花瓣组成,并且这四片花瓣呈十字形排列,大白菜、卷心菜、油菜等都属于十字花科的蔬菜。 (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设计实验,完成实验 ◆培养菜青虫:寻找菜青虫卵,找到后将卵隔离饲养 ◆制取汁液: ◆用汁液涂滤纸: ◆观察现象:

微生物学实验教案

微生物实验教案 实验一显微镜油镜的使用和细菌形态的观察 一、实验目的 以染色玻片为例,熟练掌握显微镜油镜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原理 1 显微镜油镜使用的原理 (1)光学部分:接目镜、接物镜、照明装置(聚光镜、虹彩光圈、反光镜等)。它使检视物放大, 造成物象.(2)机械部分: 镜座、镜臂、镜筒、物镜转换器、载物台、载物台转移器、粗调节器、细调节器等部件。它起着支持、调节、固定等作用。2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和分辨率(1)放大倍数=接物镜放大倍数×接目镜放大倍数 (2)显微镜的分辨率:表示显微镜辨析物体(两端)两点之间距离的能力,可用公式表示为: D=λ/2n·sin(α/2 ) 式中D:物镜分辨出物体两点间的最短距离. λ:可见光的波长(平均0。55μm) n: 物镜和被检标本间介质的折射率。 a:镜口角(即入射角)。3油镜使用的原理 油镜,即油浸接物镜。当光线由反光镜通过玻片与镜头之间的空气时,由于空气与玻片的密度不同,使光线受到曲折,发生散射,降低了视野的照明度。若中间的介质是一层油(其折射率与玻片的相近),则几乎不发生折射,增加了视野的进光量,从而使物象更加清晰。 三、实验材料 1显微镜、香柏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镊子、酒精灯、火柴、玻璃铅笔、蒸馏水等。 2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玻片染色标本。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 (1)用前检查:零件是否齐全,镜头是否清洁。 (2)调节光亮度. (3)低倍镜观察:先粗调再微调至物象清晰。 (4)转入中倍、高倍观察,每一不只需调微调旋纽即可看到清晰的物象。 (5)油镜观察:高倍镜下找到清晰的物象后,旋转转换器,在标本中央滴一滴香柏油,使油镜镜头浸入香柏油中,细调至看清物象为止。 (6)绘出所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图像。 (7)、换片:另换新片观察,必须从(3)步开始操作。

八年级上册生物所有重点内容

第一章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目前已知的动物大约有一百五十多万种,这些动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有脊柱;另一类是无脊椎动物,它们的体内没有脊柱。 生物生活的环境和运动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陆地生活水中生活空中飞行两栖类——生物的形态结构与其功能与生存环境相适应 第一节水中生活的动物 最常见的是:鱼 鱼的两个重要特点1)能靠游泳老获取食物和防御敌害; 2)能在水中呼吸。 鱼鳍的作用1)背鳍是保持平衡的关键 2)尾鳍决定鱼的运动方向(尾鳍与躯干部分的摆动是 鱼前进的动力) 3)胸鳍可辅助保持平衡且能够辅助转换方向 4)腹鳍与臀鳍可辅助保持平衡 鱼的侧线(鱼的感觉器官)作用:感觉水流测定方向 鱼的外形:成梭形——减少游泳阻力适于游泳 鱼体三大部分:头部躯干部和尾部 鱼鳃:鲜红色(内有丰富毛细血管)有又多又细的腮丝——大大 增加了其与水的接触面积促进血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为什么鱼离开水不久后就会死亡?】 【鳃不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氧,鱼离开水后,鳃丝相互 覆盖,减小了与空气接触面积,不能从空气中得到足 够的氧气,因此不久后因缺氧而死】 【水流入腮,水中溶解的氧气进入腮丝毛细血管中,腮丝把二氧化碳排放到水中,由鳃盖后缘(腮孔)流出——流出的水相对流入的水:氧气少了二氧化碳多了】 【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即模仿实验对象制作模型,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这样的实验叫做模拟实验】。 其他水生生物及其特征—— 腔肠动物:有口无肛门,消化后的食物残渣仍由口排出体外(海葵海蜇珊瑚虫)软体动物:身体柔软靠贝壳来保护身体(扇贝蛾螺河蚌)

甲壳动物:体表长有质地较硬的甲用鳃呼吸(螃蟹虾) 【腔肠动物、软体动物、甲壳动物都是无脊椎动物】 第二节陆地生活的动物 与水域环境相比,陆地环境要复杂得多(1)比较干燥; (2)昼夜温差大; (3)缺少水中的浮力; (4)有气态的氧; (5)陆地环境复杂多变; 陆地生活的动物对环境的适应:1、一般都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 2、一般都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用于爬 行、行走、跳跃、奔跑、攀援等多种运动方 式,以便觅食和避敌; 3、一般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的、位于身体内部 的各种呼吸器官,比如气管和肺; 4、普遍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能够 对多变的环境及时做出反应。 专题研究——蚯蚓 蚯蚓的生活环境——生活在适宜温度湿度下的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也因为蚯 蚓是冷血动物,土壤中温度变化不大,适合蚯蚓生活 蚯蚓的呼吸器官——没有专门的呼吸系统,蚯蚓的呼吸要靠能分泌黏液、始终保 持湿润的体壁来完成。蚯蚓的体壁密布毛细血管,空气中的 氧气先溶解在体表黏液里,然后渗进体壁,再进入体壁的毛 细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从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蚯蚓的首尾判断——环带(生殖带)生在身体前端 蚯蚓身体分节的意义——身体分节可以使蚯蚓的躯体运动灵活 蚯蚓生活习性(及食性)——昼伏夜出以植物的枯叶朽根和其他有机物为食蚯蚓的运动方式——蚯蚓靠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刚毛的支撑和固定运动 蚯蚓在自然界中的作用——1)改良土地疏松土壤 2)增加土壤肥力 3)参与物质循环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

初中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实验报告册【Word精品,可编辑】

初中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实验报告册【Word精品,可编辑】心缘中学 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实验报告册 2016-2017学年 第一学期 学校 班级 姓名 心缘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实验报告单 ___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 合作者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实验名称实验一: 饲养和观察蚯蚓 提出问题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作出假设 实验目的 1、设置一个适合于蚯蚓生存的环境并饲养蚯蚓。 2、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3、观察蚯蚓的运动。 实验用具活蚯蚓,玻璃板,糙纸,棉球,放大镜,制作饲养蚯蚓装置的材料用具。 1、检查调查用具是否齐全、完好。设计实验 2、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和食性. 实验过程 3、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观察它的身体是否分节。观察它的环带,区别它的前后端,数一数 从蚯蚓前端到环带共有多少节,

(2)用手触摸蚯蚓体节近腹面处,你有什么感觉, 4、观察蚯蚓的运动 蚯蚓在糙纸运动时身体变化是: 在玻璃板上运动时身体的变化是: 5、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感觉体表是否有黏液, 预期结果实验较成功 完成实验 实验步骤观察现象并记录 1、检查调查用具是否齐全、1、身体分节,蚯蚓的环带在距前端比较近的一端。从前端到环带共有 完好。节。 2、创造一个蚯蚓的生存环2、轻触其体节近腹面处可感到粗糙境,并观察蚯蚓的生活习性 3、蚯蚓在糙纸运动时身体变化是: 和食性. 3、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在玻璃板上运动时身体的变化是: 4、观察蚯蚓的运动 4、用手触摸蚯蚓的体壁,感觉体表有黏液 心缘中学八年级上学期生物实验报告单 _________班姓名____________ 合作者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实验名称实验二: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 提出问题 1、鱼如果缺了鳍可以在水中自由游动吗, 2、鱼的各个鳍(胸鳍、腹鳍、臀鳍、尾鳍、背鳍)在游泳中各起到什么作用, 作出假设 1、鱼如果缺了鳍不能再水中自由游泳 2、鱼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

七年级生物上册实验教案

课题:探究《光对鼠妇的影响》 执教人:邓水英班级:七年级班 总第1课时时间:2017年月日 共性部分学情分析个性化部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举例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 素的种类;(2)能设计“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 实验,并能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 初步学会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并能学着用这一方 法去解决一些生物学问题。 3、情感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养成认 真观察和记录的习惯,并学会与小组同学合作交 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1、说出影响生物生存的环境因素2、体验 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 验。 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的观察 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四、探究过程 1.课前准备:各小组学生收集有关鼠妇知识的资 料,增加对鼠妇的感性认识,观察、寻找鼠妇活动 的地点,并捕捉20只以上鼠妇。 2.提出探究问题:各小组同学从捕捉鼠妇过程中已 经了解到鼠妇喜欢生活在花盆、石头、枯枝落叶等 下面的阴暗环境,拿开遮盖物时,鼠妇四处乱窜, 马上就跑掉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自然想到时 因为环境变明亮了。进而提出探究问题:光对鼠妇 生活有影响吗?

3.作出假设: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光对 鼠妇的生活有影响。 4.设计并实施实验:用一个纸盒,下面放少许湿土, 一半用不透明的物体遮住,另一半不遮,然后把鼠 妇放入,每边放10只,各小组利用此实验方案每 隔一分钟观察并记录鼠妇在明亮和阴暗出的数量, 学生将数据填入下表中,统计10次。 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的鼠妇数 5.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各组 交流观察的实验现象,汇总实验记录,最后计算出 全班各组10次数据的平均值,学生讨论后得出结 论:10分钟后在明亮出的鼠妇大多数爬到阴暗处, 所以得出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实验结束 后应引导学生将鼠妇放回大自然,培养学生爱护动 物的情感。 6.学生表达与交流。 五、学生思考与讨论: (1)为什么要用20只鼠妇做实验?只用1只鼠妇 做实验行? (2)为什么要计算全班的平均值? 环境 2m i n 3 m i n 4m i n 5m i n 6m i n 7m i n 8m i n 9m i n 10mi n 11m in 明 亮 阴 暗 课题:实验《练习使用显微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