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以史为境:在议题价值引领下实现思政学科育人——以《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课的教学为例

以史为境:在议题价值引领下实现思政学科育人——以《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课的教学为例王德明高中思想政治既是一门文化课程,又是一门德育课程,是一门智育与德育深度融合的课程。
因此,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课程既要承担升学应试的文化功能,又要担负思想品德的德育教化功能,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以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新课标背景下的议题式课堂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预设时通过创设一定的议题,并在该议题的价值引领下以一定的情境为载体,在思政学科课程内容结构化、情境化、问题化及活动化基础上开展有序的探究性活动,让学生在结构化课程、挑战性情境、驱动性问题以及体验性活动中“向真而行”,通过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将思政课程中智育元素与德育元素有机结合,使思政课在议题式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笔者曾在一次市级展示活动中执教了一节高三复习课,授课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必修4《生活与哲学》的第10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这节课的内容涵盖了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与矛盾观,这部分内容深奥抽象,既单独成章,又对唯物辩证法有总结的价值,教学难度比较大。
笔者在教学预设时设计了“如何认识、树立创新意识”这一议题。
该议题既涵盖了“辩证否定观”的原理性知识、方法论意义以及“创新在社会发展中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实践意义,又反映了本课时教学内容中“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的教学难点,还反映了国家实施的创新驱动发【摘要】如何把新课改理念下的议题式教学与“四史”教育深度融合,是实现高中思想政治学科育人的一项重大课题。
这要求在一定议题的价值引领下,以史为境,并在学科课程内容情境化的基础上,以该情境为载体提出驱动性问题,开展体验性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向真而行,通过真学真懂真信真用,实现学科课程知识向学科核心素养转化,并把思政课程中的智育元素与德育元素有机结合,使思政课在议题式教学中实现学科育人目标。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已进入关键阶段,针对“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教学,我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设计了一份符合教学实际的优秀教学案例。本案例结合学科特点和课本内容,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知识深度,为高考政治复习提供有力支撑。
(二)问题导向
问题导向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究的有效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提出了与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相关的一系列问题,如“创新意识是什么?”,“创新意识如何推动社会进步?”等。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思考并探讨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以及创新意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创新意识的内涵,认识创新意识在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为确保学生充分理解和创新意识的内涵,我运用了多媒体教具、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同时,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问、解答学生的疑问,确保学生对创新意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给出讨论题目:“结合我国科技创新案例,探讨创新意识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通过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分析科技创新案例,培养学生运用创新意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创新意识的观点分析和评价社会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具体方法如下:
生活与哲学 第十课第一框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因而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是具体的、历史的,有待于扩展与深化。在 人类历史上没有什么“绝对”、“永恒”之类的东西。因此,对待一切事 物都应该持怀疑与批判的态度,不要为成见和权威的观点所束缚。创新是 对已有认识的突破与超越,因此,创新一刻也离不开怀疑与批判的精神。 *不破不立,敢于破,只有破,才能立;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不破不 立。“破”和“立”既有区别,又要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吐故纳新矛盾分析法来自内容是什么?(唯物辩证法)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高密五中 赵长荣
一、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内涵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 否定自已,自己发展自己。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实现 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3)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 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收、保留和改 造旧事物中积极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 展的基础。 (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是同旧事物的彻底决 裂
下列说法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是 A.把写好的字又涂掉 B.看到洗澡水脏了,就把它连同孩子一起倒掉 C.改革是自我完善和发展 D.青年学生要成为共产主义者,就必须和旧的东西彻底决裂
√
一、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
1.辩证否定观内涵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 否定自已,自己发展自己。
齐鲁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范围的地域文化,齐鲁文化 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其“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诚实守信” 的价值准则,以“仁爱”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在今天仍有许多借 鉴意义,但齐鲁文化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如“官本位”、“唯上 文化”、“家长制”、自我封闭的小生产意识等,严重影响了山 东人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模式。 结合材料,从辩证否定观的角度,分析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应 如何对待齐鲁文化? 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既不是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是 简单的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有否定,既克服又保留。 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对待 齐鲁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对待齐鲁文化,我们要 与时俱进,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中发展,在创新中进 行新的文化创造,不断丰富和发展齐鲁文化.
哲学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一轮复习)

增城市高级中学政治自主探究学案(文科)内容:《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时:2 年级:高三编号:7 日期:2013.10 主编:陈文胜一、学标要求:(一轮复习)1、识记: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实质(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唯物辩证法的本质;2、理解: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创新的社会作用,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别;★3、运用:结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及诺贝尔获奖者取得的重大成就,分析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结合我国现阶段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和表现,分析说明创新的作用。
二、知识体系的构建:核心词:辩证否定与创新意识(完成步步高P205主干构建填空)三、完成以下探究任务(★为本课重点)考点一:辩证否定观1、考点突破:(1)辩证否定的含义、特点、实质、要求是什么?(记忆默写关键词)(2)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的区别?2、实战演练:步步高P206典例1、2 ;对点精练1、2;矫正训练1、2;P341:1、2、3考点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考点突破:(1)辩证法的本质是什么?(记忆默写关键词)★(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关系(原理和方法论)原理内容:方法论:(3)创新的哲学依据(参考步步高P206)2、实战演练:步步高P207典例3;对点精练3;P341:4、5、9、10、11、12题★步步高对点精练5考点三: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的社会作用)1、考点突破:★(1)创新的社会作用①②③(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2、实战演练:步步高P207典例4;对点精练4;矫正训练4;P341:6、7、8题★步步高练出高分P342——13题默写:★1、辩证否定观辩证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辩证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导学案

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课主笔:审核:高二备课组班级:________ 组别:______ 姓名:_________ 学号:________一、学习目标1、1.理解辩证否定观的内涵及要求,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特点,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
2.理解辩证否定是自我否定,比较两种不同否定观,提高分析比较和辩证思维能力。
3.学会用辩证否定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反对和抵制形而上学否定观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辩证否定观;难点: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填空,熟悉课本一、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一)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1、辩证否定观(1)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否定,即自己自己,自己自己。
(2)辩证的否定与发展的关系:辩证的否定是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途径。
(3)辩证的否定与联系的关系:辩证的否定是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和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辩证否定的实质: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一切,也不是简单地一切,而是既又,既又,克服的是旧事物中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2、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与辩证的思维方法相对立的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要么。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1、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内涵: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地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的的和的。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关系:辩证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创新是对既有理论、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
3.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的方法论要求: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善于提出,敢于寻找,确立,开拓。
2021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新高考版) 第4部分 第3单元 第10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12
■特别提醒 (1)哲学上讲的“肯定”与“否定”与日常生活中的肯定和否定不同。哲学上讲的“肯 定”与“否定”指的是事物自身的存在与灭亡。事物的存在是由事物内部“肯定”的因 素占主导地位决定的。事物的灭亡是由事物内部“否定”的因素占主导地位决定的。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不是外部力量的否定。 (3)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是“扬弃”而不是“抛弃”,这也决定 了辩证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也是发展的环节。 (4)事物的发展并不是通过一两次否定就结束了,而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22
解析:选 C。“不拘一格”体现的是创新意识,“按图索骥”是一种唯心主义思想,都与 实践的观点无关,①排除;“执两用中”指做事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适宜的办法,反 映的是矛盾的特殊性原理,“标新立异”反映的是创新意识,二者不是对立面,③排除; 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这要求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辩证否定观,② ④符合题意。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5
1.全面把握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角度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断解放思 想,与时俱进。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6
(2)辩证法角度 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要求我们用发展 的观点看问题,要与时俱进,树立创新意识,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②辩证否定观要求我 们树立创新意识。③辩证法的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要求敢于突破与实际不 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 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认识论角度 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树立创新意识,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2016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注意: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否定不是来自外部力量 的否定,而是根源于事物自身的内在矛盾,是事物内 部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两个方面既统一又斗争的结果 。
•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 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是因为: • (1)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肯定方面和否定方 面。 • 肯定方面是事物中维持其存在,保持其性 质和现状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事物中促使其灭 亡和向它事物转化的方面。
克服 ——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因素
保留 ——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增添 ——旧事物中没有、符合客观规律的因素 旧事物——新事物
发展 联系
“抛弃 3.辩证否定的实质:“扬弃” 不是 ” 辩证的否定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或简单地否定一 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 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 理的因素。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扬弃”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根据),外因 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
下列说法符合辩证否定观的是 ( ) A.把写好的字涂掉 B.见洗澡水脏了,就把它连同盆中的小孩子一起 倒掉 C.改革是自我完善和发展 D.青年学生要成为共产主义者。就必须与旧的东 西实现彻底的决裂
注意的误区
• 将日常生活中讲的“肯定”和“否定”同哲学 上讲的“肯定”和“否定”混为一谈。
4、要求: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
创新意识,并能正确对待旧事物,做到不唯
上,不唯书,只唯实。
(2)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更要 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
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上级精神、权 威观点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生活与哲学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切
否定同 发展和 联系的 关系
否定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
否定是发展的中断
含义 作用 实质
辩证 法的 革命 批判 精神
理论依据
世界是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的
基本内涵 二者关系
方法论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 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 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 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1)从辩证法的角度:事物是不断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创新包括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他创新。
世界是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的
(4)唯物论角度: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因此必须发扬创新精神,才能达到主客观具体历史的统一;
创新 内容 依据 事物自身的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双方斗争的结果,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进行的自我否定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
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追踪 王晓东将“不只是填补国内空白,而是获取人类知识的创新”作为自己的事业追求。
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
(3)创新的社会作用: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王晓东对乙肝病毒的新发现,为未来相关药物研发打开新大门;
按其本质来说,辩证法是批判的、革命的、创新的。 世界是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的 他们的创新实践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作为世界观,辩证法昭示我们,世界是一个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作为一种思维方法,辩证法要求我们以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对待周围的世界。
把握唯物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涵,有助于我们自觉树立创新意识,有助于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10.1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0.1.1辩证否定观与创新意识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
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
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
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
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
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
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
基础。
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
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书本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是人类
进步的阶梯,但任何书本知识都需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谁也不可能“一眼望穿天下事,一书写尽天下理”。
权威往
往比普通人更能准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任何权威都不可能永远正确,永远不犯错误。
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专家点评
与辩证的思维方法相对立的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法,其基本特征是“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
”
10.1.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任何事物对它发生的那个时代和那些条件说来,都有它存在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在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要走向衰落和灭亡。
因此,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关链接
追求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大学》里记载着这样的话:“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易传》说:“日新之谓盛德。
”
10.2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
10.2.1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
“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
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没有创新就没有新城的崛起
10.2.2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创新带来的不仅仅是生产力的大发展,还有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深刻变革。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10.2.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创新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变革。
思维方式的变化,归根到底是由人的实践方式决定的。
不同的
实践活动决定着思维活动的不同性质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内容。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和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创新,在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使得人类认识的对象和范围日趋广阔,使得人类思维的性质和水平不断更新和提高。
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的思维的最本质的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
”
人类文化的发展是通过创新实现的,社会主义文化也不例外。
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继承中国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创新,从而形成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任何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归根到底都与创新密切相
关。
创新是对真理的发展,没有创新,我们就失去了追寻
真知的可能;创新是对实践的推进,没有创新,我们就不
能在变化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
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是时代的引擎,是社会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