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红楼梦》中的传统诗词熏陶,作文

名著导读:《红楼梦》中的传统诗词熏陶,作文
名著导读:《红楼梦》中的传统诗词熏陶,作文

名著导读:《红楼梦》中的传统诗词熏陶,

作文

名著导读:《红楼梦》中的传统诗词熏陶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及其基本思想。

了解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了解贾府及四大家族主要人物。

2、过程与方法:阅读探究梳理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及其腐朽性。

教学设计:

布置探究任务:具体学诗、诗社、品诗、论诗的回。教师给以点拨和引导。通过合作探究,要求学生每人写出一篇读后感。

教学重点:人物形象的把握,学会传统诗词鉴赏的角度与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是否认真地考虑过这样两个问题:

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会生活。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阅读古代小说的意义: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对话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二、《红楼梦》的作者

1、曹雪芹

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约生于公元1715年左右,卒于1763年左右,出身于一个有化素养的皇家世仆家庭。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曹家本是汉人,后被努尔哈赤俘虏,曹家就在皇家做包衣(满语奴隶之意),入了满籍。曹家祖上有战功,高祖曹振彦跟随多尔滚出生入死,是清朝的开国功臣。到康熙年间,曹家已发迹。曾祖父曹玺也有战功,官至工部侍郎。康熙登基以后,曾祖曹玺、祖父曹寅、伯父曹颙、父亲曹钊老织造的官职达六十年之久,负责掌管宫廷所需各种织物的织造、采购、供应等任务,并为皇帝耳目,被封为一品大官,负有探听江南一带社会动向、随时奏扳的政治使命。康熙六次南巡,以江宁织造署为行宫,其中四次是在曹寅任内。曹玺的妻子是康熙皇帝的乳母,曹玺的儿子曹寅又是康熙皇帝的侍读。曹寅还做过两淮巡盐御史,他两个女儿都被选做王妃。由此可见曹家的显赫以及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三、《红楼梦》的基本思想

1、中心思想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生活为描写对象,真实而生动地刻画了封建社会末世的种种人情世态,全面深刻地批判了封建社会,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表达了作者进步的社会理想。

贾府是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作品从多方面反映了贾府的面貌。

揭露了贾府生活上的穷奢极欲,挥霍浪费。

揭露贾府理家的腐败。

描写贾府经济上的日益枯竭,入不敷出。

揭示了贾府精神上的空虚。堕落,一代不如一代。

批判了贾府政治上的残酷统治,橫行霸道。

描写了贾府少男少女间的儿女真情,批判了贾府上下的淫乱关糸。

揭示了贾府与四大家族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糸和贾府内部的重重矛盾。

四、具体回举隅——《香菱学诗》: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结束后各组选出代表发言。

1、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2、黛玉的教学方式有什么特点?

3、作者运用了怎样的侧面描写?

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1、香菱初学写诗就写出了那样的好诗,决非偶然。由于她“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意思是她把全副精力都用在写诗上,执着地追求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她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但除此而外,也还有一些不可忽视的因素。其一,

香菱有良好的资质,入园前尽管家务繁忙,却能忙中“偷空儿”读几首诗,这证明她决非一个“俗人”;入园后听黛玉讲诗,她的反应极快,例如黛玉谈到“有了奇句,加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她产即悟出“格调规矩竟是末事,只要词句新奇为上”,这又证明她的感悟能力非同寻常。其二,有好的引路人,无论黛玉还是宝钗,对香菱的指导都用点拨的方式,三言两语点出要害,使香菱知所取舍,逐步领悟诗中三昧。其三,大观园是个美好的地方,跟园外黑暗、污浊的环境形成强烈的对比,香菱到这里,仿佛到了另一个世界,特别是宝玉、探春等人对她的关爱和赞扬,更使她感到人间的温暖。她得到了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终于显露了出。正如宝玉所说,“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惰性的”。

2、黛玉讲诗的针对性很强,一开讲就针对初学诗的人易受格律拘束的通病,指出有奇句则可以不管格律,又由此谈及“立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为香菱破疑解惑,而且明确了读诗的要领。接着又针对香菱喜爱浅近诗句的倾向,给她开列了书目,按照当时人们“诗必盛唐”的主张,将王维、杜甫、李白三们大诗人放在突出的地位,目的是提高香菱对诗的品味。待到香菱读完王维的五言律诗后,黛玉又跟她“讲究讨论”,一步步地深入诗的意境,真可谓循循善诱。

黛玉指导香菱写诗也颇有特色,例如命题后,又指定

了韵部,这看起严了一点,但属“十四寒”的字相当多,不限字,这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又如对香菱的前两稿,她的批评很严厉,却又鼓励香菱:“另作”,而如何“另作”,她一句也不说。这种指导方式可谓严而不苛,引而不发,对“苦志学诗”的香菱说是很适合的。

可以说,黛玉的正确指导也是香菱进步很快的一个重要原因。

3、香菱苦志学诗,定钗因和她同住蘅芜苑,所见最多,感受也最深切,她说的“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仙了”等语,都有从侧面烘托的作用。此外,宝玉说的“我们成日吧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也可以看做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

(二)赏读课,学习作者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人物形象分析)

教师提示:曹雪芹是横绝千古的天才,他善于运用细腻准确的语言塑造人物。《红楼梦》中400多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个个音容笑貌有别,性格鲜明独特,给人一种强烈的艺术美感。人物出场入场、一颦一笑、歌哭笑骂、正经胡调等没有一处不是活灵活现的。

1、学生筛选描写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

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2、聚焦侧面描写,体会人物形象的丰满、生动。

学生解读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三)本迁移——对我们学诗赏诗方法的借鉴

从本中,我们可以看到,黛玉要求香菱先学会品诗赏诗,第二步再模仿创作。黛玉赏诗的方法,主要是炼字与意境,给我们的借鉴是诗无达诂,浑熔的意境才是上品;而在具体创作当中,除了学习古人的方法之外,更应有一颗赤诚的心去投入创作,方可学到诗的皮毛。从而引出了古已有之的治学三境界:即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众里寻他干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道理。本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红楼梦诗词鉴赏之五 恨无常 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眼睁睁把万事全抛,荡悠悠把芳魂消耗。望家乡路远山高。故向爹娘梦里相寻告:儿命已入黄泉,天伦呵,须要退步抽身早! 【诗词鉴赏】 这首曲唱的是元春。 《恨无常》表示了一种痛苦深沉的遗憾。无常,是佛教哲学的一个概念,说世上一切事物都一无例外地由存在到毁灭,没有永恒存在的东西,人的生命也是如此。后来又编造出勾取人的魂魄的鬼,叫无常。 元春当了皇帝的妃子,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这是封建社会人们做梦都不敢希冀的荣耀。可是在作者看来,这也丝毫没有意义。正当你享受荣华的兴头上,突然“死”降临了,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都得把生前贪恋的一切全都抛掉。“无常”一到,“哪怕你铜墙铁壁,哪怕你皇亲国戚”(鲁迅:《朝花夕拾·无常》),全都不留情面,一概玩完。元春到死才明白,富贵和权势是靠不住的,在梦里劝告父母及早从强争苦夺的名利场里抽身,免得登高跌重,将来后悔。也就是智通寺对联说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的反意,别忘缩手. 从这首曲子的内容看,元纪死时可能要给其父母托梦,但现在高鹗的续书无此情节。第十三回写秦可卿死时托梦给凤姐说:“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话,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并嘱咐“将祖茎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将家塾亦设于此”。因为这些东西即使犯罪抄家,也不没收入官。“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如果元春托梦,可能也就是这类内容。 分骨肉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 【诗词鉴赏】 这首曲是唱探春的。

红楼梦经典诗句收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咏白海棠》)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湘云《供菊》)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探春《簪菊》)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湘云《对菊》)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黛玉《咏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问菊》)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宝钗《食螃蟹咏》)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诗魂. (黛玉+湘云《三五中秋夕联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葬花吟》)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黛玉《葬花吟》) 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探春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宝玉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湘云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亦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岂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黛玉《咏白海棠》) 隔座香分三径露,抛书人对一枝秋.(湘云《供菊》) 短鬓冷沾三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探春《簪菊》) 萧疏篱畔科头坐,清冷香中抱膝吟.(湘云《对菊》)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黛玉《咏菊》)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问菊》)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宝钗《食螃蟹咏》) 寒塘渡鹤影, 冷月葬诗魂. (黛玉+湘云《三五中秋夕联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黛玉《葬花吟》)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黛玉《葬花吟》) 红楼梦中的好词好句: 1、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 2、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3、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 4、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5、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6、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有谁? 7、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8、明朝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9、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10、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_红楼梦中秋诗词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_红楼梦中秋诗 词 【--中秋节祝福语】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又名《石头记》《金玉缘》。有关文章诗词内容,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这两首诗来自《红楼梦》第一回,是中秋佳节之际,满腔抱负却未得重用的贾雨村在月下吟诵而出。这时的他不过一个落魄书生,团圆之夜仍然漂泊异乡,本应是沮丧无比,可纵使如今“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他仍能脱口而出“人间万姓仰头看”这样的满腹豪情的诗句。也正是这两首诗,让甄士隐对他刮目相看,赠银赠物,给了贾雨村日后为官的资本。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轻寒风剪剪,良夜景暄暄。争饼嘲黄发,分瓜笑绿嫒。香新荣玉桂,色健茂金萱。蜡烛辉琼宴,觥筹乱绮园。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骰彩红成点,传花鼓滥喧。晴光摇院宇,素彩接乾坤。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渐闻语笑寂,空剩雪霜痕。阶露团朝菌,庭烟敛夕棔。秋湍泻石髓,风叶聚云根。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

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 箫憎嫠妇泣,衾倩侍儿温。 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 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 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 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 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 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 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 钟鸣拢翠寺,鸡唱稻香村。 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 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 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这首诗来自《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是林黛玉与史湘云在众人散去后,在凹晶馆中联诗所作,开头仍是对刚刚散去的中秋家宴的热闹景象的描写,但从“酒尽情犹在,更残乐已谖。”开始,语调很快就急转直下,直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之句,虽精妙到了极点,但同时也凄凉到了极点,以至于妙玉出场打断了她们。 而“香篆销金鼎”句之后便是妙玉觉得联诗太过悲凉故打断她们而作的续作,虽目的是为翻转回“闺阁面目”,但读来仍旧有清冷之感,从某种意义上也预示着妙玉对命运抗

红楼梦诗词小集

红楼梦诗词小集 红楼梦诗词小集 一.散作 二.咏白海棠 三.菊花诗 四.咏柳 五.大观园题咏六.即事诗七.食螃蟹咏八.联诗九.金陵二钗判词 .红楼梦二支曲 二.黛玉独吟一把辛酸泪浸透了满纸的荒唐言,曹雪芹手中握了一卷一梦千古的红楼,眉宇间隐约一丝很远古的悲凉。红楼的宿命牵着前生后事的传说,黛玉亏欠宝玉的甘露,便要换一世的眼泪,纵然是情深意长,终究还是扯不断心事终虚化的无可奈何,泪尽而归的结果,也不过是为了偿还前世的风月情债。 一.散作 1. 1.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2. 题《金陵二钗》一绝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3.太虚幻境石牌坊联语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4. 癞头僧甄士隐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5. 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6.贾雨村口吟联语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7. 贾雨村对月寓怀口号一绝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8.跛足道人念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9.甄士隐的《好了歌》解注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垅头送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女娲石上偈语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己深深懂得他绝不是为了给世人消愁破闷儿来写这部书的,而是把自己一生“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经历,加以艺术的概括和提炼。塑造了众多类型的人物,来表明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寄托他难以言喻的感慨,既是赞歌,又是悲歌和挽歌。 和作者关系最密切的“脂砚斋”(名姓已无可考)在书上写下这样批语:“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甲戌本第一回)可见作者是以泪和墨写下这部书的。作者担心他这部呕心沥血之作不被后人理解,预料到有人会嘲笑他愚痴。果然不出作者所料,二百多年来人们对<红楼梦>及其作者的议论真是五花八门,赞叹其博学多才者有之,欣赏其生花妙笔者有之,艳羡书中描写的歌舞繁华者有之,以宝玉或笺玉自命者有之,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更有甚者,一些封建道学家认为这部书是“诱为不轨”、“弃礼灭义”,是“淫书”,主张烧毁禁绝;并且有人编出故事诅咒作者断子绝孙,死后得了“冥报”等等。鲁迅先生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癞头僧嘲甄士隐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诗词鉴赏】 这首诗出现在第一回中。甄士隐抱着可爱的独生女儿英莲到街上散心,突然走来一个癞头和尚和一个破足道士,那癫头僧看见甄土隐怀中的英莲便放声大哭,说她是“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让甄士隐把孩子舍给他。甄士隐以为是疯话,转身回去,那疙头僧便指着甄士隐大笑,念出这四句谶语式的诗。 《红楼梦》一开头,就写了甄士隐和乐甜美的小家庭破败的惨剧,脂砚斋批语称之为“小荣枯”。甄士隐家的败落,是从元宵节英莲被拐子偷走开始的。惟一的爱女丢了后,甄士隐夫妇痛不欲生,接着三月十五隔壁葫芦庙起火;殃及甄家,把一个小康家业烧得一干二净。好好一个家庭就这样急剧地瓦败冰消了。 从癫头和尚口里念出的这几句诗,就是甄家由荣到枯的“谶语”。所谓谶语,是一种神秘的预示吉凶的预言。勿庸解释,这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经典语句摘抄

《红楼梦》小说艺术的一个奇特点是将诗词曲赋贯穿在整个故事情节中,作者用画家烟云模糊法,含沙射影,瞒人眼目的狡猾之笔,表达其悲愤,怨而含恨的思想风格。它的每一首诗词,每一幅对联,每一篇赋文都是为小说中人物和场合量身定做的。它不仅反映了人物的特性,甚至暗示了人物的命运。正因为有了这些诗词歌赋、对联,《红楼梦》才成其为《红楼梦》流传至今,并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一席之地。。红学大师周汝昌在《红楼十二层》解释“诗化”的要义说:读《红楼梦》,当然是“看小说”,但实际更是赏诗。没有诗的眼光与“心光”是读不了的。《红楼梦》处处是诗境,而且具有真正的“文备众体”。在《红楼梦》丰富多彩的诗词曲赋中选择经典语句学习,会心处不在远,更能读懂其中味。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选自第一回自题一绝,脂批: 此是第一首标题诗。)锋芒时隐时现,怨中含恨。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选自第一回太虚幻境对联,脂批:叠用“真”、 “假”、“有”、“无”字。妙!)哲理诗的语言。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选 自第一回好了歌注,脂批:此等歌谣,原不宜太雅,恐其不能通俗,故只此便妙极)含意极深。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选自第一回中秋对月有怀口占一律)典故用语。 ●一局输嬴料不真,香销茶尽尚逡巡(选自第二回题头诗,脂批:只此一诗便妙极!) 政治用语。 ●偶因一着错,便为人上人。(选自第二回娇杏赞,脂批:从来只见集古、集唐等句,未 见集俗语者。此又更奇之至!妙极!更妙!)用意巧妙。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选自第二回智通寺对联)文虽浅近,其意则深。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选自第三回西江月·嘲贾宝玉二首)假批宝玉。 也可指无真才实学的人。 ●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选自第三回赞林黛玉,脂批:直画一美人图。)美人美语。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选自第五回春梦歌脂批:开口拿“春”字,最紧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选自第五回警幻仙姑赋)赞美女神。 ●根并荷花一茎香(选自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图册判词副册判词一首,脂批:却是 咏菱妙句)指香菱。

名著导读《红楼梦》

红楼梦 【阅读目标】 1、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及其基本思想内容。 2、初步领悟《红楼梦》的艺术魅力。 3、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及其腐朽性 【阅读指导】 一、走近作者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 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 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 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 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 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 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1762),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1763年2月12日),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红楼梦》又名《石头记》,是清代乾隆年间曹雪芹所写的长篇小说。今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后四十回一般认为系高鹗所续。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古典诗词鉴赏:《红楼梦》诗词解释 《红楼梦》诗词解释 一、石头记 原文:满纸荒唐语,一把辛酸泪;都云痴,谁解其中味? 译文:满纸都是离经叛道的语言,浸透着一把把辛酸的眼泪; 都说是迷恋儿女之情,可作品的精髓谁又能理解? 注译:荒唐语:原为漫不着边际的话,引伸为乖廖之言,这里指《红楼梦》反封建孔孟之道的先进叛逆思想。都云句:痴,痴情,这里指与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把《红楼梦》主题理解为描写爱情。谁解句:味,滋味,喻事物的真实含意,其中味,这里边的深刻道理,这里指作品的主题。 二、好了歌 原文: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今何在?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译文: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功名宝贵忘不了; 古往今来文臣将相现在何方?只剩一堆荒坟被野草湮没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想着那金银财宝忘不了; 一天到晚只怪搜刮的不够多,待到搜刮得多的时候却死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美丽妻子忘不了; 你活着她天天对你说恩情重,你一死她就跟着别人走掉了; 世上的人都知道去当神仙好,只是恋着那儿孙后代忘不了; 傻心眼爹妈自古以来就是多;可是孝顺的儿孙有谁见到了。 注译:荒冢:长满野草的坟。终朝:指天亮到早饭一段时间,这里是指一天到晚的意思。 三、好了歌解注 原文: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在蓬窗上。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为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垅头埋白骨,今宵红绡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已归来丧?训有方,保不住后来作强梁。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译文:那蔽陋的卧室和空荡荡的厅堂,当年却是象板笏堆满了牙床,那生满衰草和立着枯杨的地方,曾经做过演出轻歌曼舞的剧场,那画栋雕梁早被蜘蛛结满网,而绿纱今又糊挂到破败的窗上。说什么年纪轻轻胭脂浓花粉香,却怎么眼间两鬓苍苍如雪霜?昨天才在黄土垅头埋葬了白骨,今晚又已在红宵帐里结对成双。说什么积攒得金满箱啊银满箱啊,那晓得自己回到家里就一命亡?说什么教训儿女啊严格又有方,可保不定将来子弟变成强梁,费尽心机选择富家子弟做女婿,谁想姑娘后来竟流落在烟花巷,有些人因嫌官小而拼命往上爬,却落得个枷锁套在脖子上;昨日里还哀叹衣不蔽体挨寒冻,到今朝反倒嫌紫金蟒袍拖地长。乱哄哄的这个刚倒台那个又登场,分明是他乡竟说成是自已的故乡;这是多么荒唐又多么可笑,到头来都是为别人作嫁衣裳。 注译:笏满床:笏,古时朝臣朝会时所拿的一种象牙或木质的板,故又称象简,上记载事项以备忘,故又称手板,笏满床,是说家中做官的人多。强梁:凶暴强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往往把具有反抗性的人也称为强梁。膏梁:膏,肥肉,梁,精华,这里是富家子弟的省称。他乡是故乡:在这里他乡是指功名宝贵、妻子儿女等尘世生活,故乡,指超脱一切尘世

《红楼梦》全部诗词

《红楼梦》全部诗词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 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红楼诗词鉴赏(1) 女娲石上偈语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词鉴赏】 《红楼梦》的作者为了便于发抒感慨,也为了引起读者的兴味,在全书开头就把读者引入一个迷离倘恍的神话世界,借人们都熟悉的女娲补天的神话,巧妙地虚构了一个顽石“幻形人世”的故事。石头的经历,便是贾宝玉的经历;石头,便是贾宝玉的象征,也含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 “无材可去补苍天”,是作者对自己处在封建社会末世不能有所作为的悲愤和感慨。他从自身的经历中看到他出身的贵族社会的腐败、堕落,他曾经心爱的美好的一切也都随着无可挽回地破败下去了。他从一种朴素的辩证法的观点,认识到这种结局的必然性,认识到贵族阶级不配有更好的命运,因而对他们进行了无情的暴露和鞭笞。然而作者对他已往的富贵荣华生活又不无留恋,特别是对他热烈赞美的诸多人物(多为纯洁善良的青年女性)随着封建家族的败亡而玉石俱焚,悲惋痛惜不已。他也曾想有一番作为,去补封建社会破了的“天”,但社会没有给他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也未必有办法)去干一番事业。以至使他“半生潦倒,一事无成”,在贫穷寂寞中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所以,“枉入红尘若许年”,说的是贾宝玉 ,也未尝不是作者自己的慨叹。 作者把那块石头称为“顽石”,也大有深意。顽石的特点是棱角分明,执拗死硬,毫不通融。人如果具备这种品格,就必然同那个庸俗卑劣的上层社会处处榫头对不上卯眼。他不适应这个社会的需要,这个社会就必然要排斥他,不容他。第三回书中的《西江月》词批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正是宝玉顽石 性格的写照。这字面上的嘲骂,实际是用反语来赞美宝玉不同那个恶浊社会合作的叛逆性格。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诗词鉴赏】 这首五言绝句,也写在第一回里。书中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从青埂峰下经过,把那块顽石上的文字从头至尾抄录回来,以《石头记》的书名在世上流传。后来曹雪芹在悼红轩里把这部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整理成长篇章回体小说,并把书名改为《金陵十二钗》,并题写了这首诗。当然这都是作者用的烟云模糊法,其实作者就是曹雪芹。这首小诗语言虽然通俗浅近,感慨却颇为深远。 《红楼梦》今天已成为饮誉世界的名著了。可是在二百多年前作者写书的那个时代,小说被看做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无聊的东西,正统的知识分子是不屑为之的。从封建阶级的正统观念来看,作者写石头“幻形入世”是荒唐的,写大观园内小儿女之间你你我我、思恩怨怨的情爱也是荒唐的,揭露那些诗礼蓉缨之族、钟鸣鼎食之家内部的腐朽堕落,则更是荒唐、无有意义的。所以作者解嘲似地“承认”是“满纸荒唐言”。然而作者自

红楼梦全部诗词解析

《红楼梦》全部诗词 作者缘起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 作者题绝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青埂峰偈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嘲顽石诗 女娲炼石已荒唐,又向荒唐演大荒。失去幽灵真境界,幻来亲就臭皮囊。 好知运败金无彩,堪叹时乖玉不光。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癞头僧疯话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癞头和尚弄玉 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却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 可叹你今日这番经历: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中秋对月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闷来时敛额,行去几回头。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中秋对月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好了歌解注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 今嫌紫蟒长: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西江月二词批宝玉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

《红楼梦》对联、古诗文赏析

《红楼梦》对联、古诗文赏析 对联集赏 假作真时真亦假; 无为有处有还无。 —曹雪芹撰太虚幻境联 [注释] ①该联见《红楼梦》第一回。 ②曹雪芹:(约1724或1715-约l764):名霑,字梦阮、芹圃,号雪芹、芹溪居士,清文学家,汉军正白旗人。他能诗善画,有广泛的文学艺术知识和深厚的修养。他创作的《红楼梦》对后世的文艺创作与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③太虚幻境:太虚谓空幻虚无之意。太虚幻境是曹雪芹所虚设的天国里的一个境界。 [鉴赏] 这副对联在《红楼梦》中曾两度出现:第一回是甄士隐在梦幻中所见,第五回是贾宝玉在游太虚幻境中所见。可见作者对这副对联的安排是自有深意的。这副对联看似简略,然道理相当深刻。从人物的遭际、命运来看:甄士隐一生曾享尽荣华,最后家道变故,遁入空门,这是甄士隐一生的最终归宿。作者借贾宝玉见到这同一对联,在某种意义上说来,这是隐示着他一生道路的缩影。从作品的创作手法上来看:所叙述的人事、情节,真假具兼,颇令读者品味、猜详。王希廉《红楼梦总评》云:“读者须知,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不是真,假不是假。明此数意,则甄宝玉贾宝玉是一是二,便心目了然。”这副对联可谓是总括了《红楼梦》创作手法上的某些规律。 对联所言,把假当真,则真的便成了假的了;把没有的视为有的,有的也就成了没有的了。正如鲁迅在《集外集拾遣·〈绛洞花主〉小引》中所言:“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这副对联阐释了“假”“真”“有”“无”的哲理,似是对读者在读《红楼梦》时的一种提醒,切忌穿凿;同时,给人们认识和思考复杂的人生以深刻的启迪。 玉在匵中求善价;

部编版高一语文下册名著导读《红楼梦》教案

名著导读《红楼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红楼梦》的写作背景、作者简介、人物关系等。(2)从小说发展史的角度认识《红楼梦》的地位及其伟大成就。 (3)分析人物个性化的语言特征,准确把握人物形象。(4)掌握名著欣赏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的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教学重点】 1.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的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1.《红楼梦》中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 2.《红楼梦》中人物语言的描写。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课程】 导入:清朝的时候流行一句话:开卷不谈《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就算你读了四书五经、论语、孟子等,你

不读《红楼梦》的话,你的知识还不够。《红楼梦》是中国古今第一奇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顶峰之作。毛泽东称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中国的第五大发明”,鲁迅认为它将“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红楼梦》是了不起的。它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空前未有的东西,就是把女人当人,对女性尊重。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畅谈中国这部伟大的经典作品《红楼梦》。 一、展示课题:名著导读《红楼梦》 二、导读名著 1.《红楼梦》的背景知识 展示课件,老师还可做如下补充: 《红楼梦》是一部长篇小说,写成于清中期,《红楼梦》书内提及的书名还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清乾隆帝四十九年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在此之前,此书一般都题为《石头记》。此后《红楼梦》便取代《石头记》而成为通行的书名。《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在现代产生了一门以研究红楼梦为主题的学科“红学”。《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

红楼梦诗词有哪些精华欣赏

红楼梦诗词有哪些精华欣赏 《红楼梦》里面还有不少琅琅上口值得称颂的好诗,比如那如千古绝唱般的《葬花吟》再如那寄托无限哀思的《芙蓉女儿诔》。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谈《红楼梦》里的诗词歌赋。我们先来总体探讨一下它们共同的特点,或者说与其他古典小说中诗词曲赋的不同。那么,红楼梦诗词有哪些精华欣赏?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红楼梦诗词有哪些精华欣赏 大观园题咏—— 《旷性怡情匾额》迎春 园成景备特精奇,奉命羞题额旷怡。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 《文章造化匾额》惜春 山水横拖千里外,楼台高起五云中。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 《凝晖钟瑞匾额》宝钗 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有《凤来仪臣》宝玉谨题 秀玉初成实,堪宜待凤凰。竿竿青欲滴,个个绿生凉。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 《怡红快绿》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凭

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万象争辉匾额》探春 名园筑出势巍巍,奉命何惭学浅微。精妙一时言不出,果然万物生光辉。 《文采风流匾额》李纨 秀水明山抱复回,风流文采胜蓬莱。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珠玉自应传盛世,神仙何幸下瑶台。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 《世外仙源匾额》林黛玉 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香融金谷酒,花媚玉堂人。何幸邀恩宠,宫车过往频。 《蘅芷清芬》 蘅芜满净苑,萝薜助芬芳。软衬三春草,柔拖一缕香。轻烟迷曲径,冷翠滴回廊。谁谓池塘曲,谢家幽梦长。 《杏帘在望》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春夜即事》 霞绡云幄任铺陈,隔巷蟆更听未真。枕上轻寒窗外雨,眼前春色梦中人。 盈盈烛泪因谁泣,点点花愁为我嗔。自是小鬟娇懒惯,拥衾不耐笑言频。 《秋夜即事》 绛芸轩里绝喧哗,桂魄流光浸茜纱。苔锁石纹容睡鹤,井飘桐露湿栖鸦。 抱衾婢至舒金凤,倚槛人归落翠花。静夜不眠因酒渴,沉

红楼梦诗词赏析大全

《红楼梦》第一回 女娲石上偈语 题《金陵十二钗》一绝癞头僧嘲甄士隐 贾雨村口占联语 贾雨村对月口占五言律好了歌 太虚环境石牌坊联语甄士隐注释《好了歌》贾雨村对月寓怀一绝《红楼梦》第二回 赞娇杏 智通寺联语 《红楼梦》第三回 荣禧堂联语 西江月·批宝玉二首 赞林黛玉 《红楼梦》第四回 护官符 《红楼梦》第五回 宁国府上房内联语 秦可卿卧室联语 警幻仙姑歌辞 警幻仙子赋 孽海情天联语 薄命司联语 霁月难逢 枉自温柔和顺 根并荷花一径香 可叹停机德 二十年来辨是非 才自精明志自高 富贵又何为 欲洁何曾洁 子系中山狼 堪破三春景不长 凡鸟偏从末世来 事败休云贵 桃李春风结子完 情天情海幻情身 仙宫房内联语 红楼梦曲-引子 终身误 枉凝眉贾政谜语 元春谜语 迎春谜语 探春谜语 惜春谜语 黛玉谜语 宝玉谜语 宝钗谜语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 四时即事四首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 癞和尚赞 跛道人赞 叹通灵玉二首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黛玉哭花阴 哭花阴诗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葬花辞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 小曲 “女儿”酒令五首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 题帕三绝句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招宝玉结诗社帖 送白海棠帖 咏白海棠-探春 咏白海棠-宝钗 咏白海棠-宝玉 咏白海棠-林黛玉 咏白海棠-史湘云(两首) 《红楼梦》第三十八回 藕香榭联语 宝钗:忆菊 宝玉:访菊 宝玉:种菊 湘云:对菊 湘云:供菊 黛玉:咏菊 宝钗:画菊 黛玉:问菊 探春:簪菊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 贾祠联额三副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酒令三首 射覆四首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 花名签令-宝钗签 花名签令-探春签 花名签令-李纨签 花名签令-湘云签 花名签令-麝月签 花名签令-香菱签 花名签令-黛玉签 花名签令-袭人签 《红楼梦》第六十四回 五美吟 《红楼梦》第六十六回 尤三姐自刎 《红楼梦》第七十回 林黛玉:桃花行 史湘云:如梦令 探春宝玉:南柯子 林黛玉:唐多令 薛宝琴:西江月 薛宝钗:临江仙 《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 姽婳词三首 芙蓉女儿诔 《红楼梦》第七十九回 紫菱洲歌 以下为续补者文字 第八十三回 歌谣 第八十五回 亲友庆贺贾政升官 第八十七回 黛玉见帕伤感 琴曲四章 悟禅偈 第八十九回 望江南·祝祭晴雯二首 赞黛玉

红楼梦名著导读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红楼梦》的巨大影响及其基本思想。 ②了解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 ③《红楼梦》前五回的内容梗概和在小说中的作用。 ④了解贾府及四大家族主要人物。 2、过程与方法:阅读――探究梳理――拓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我国封建社会的现实生活及其腐朽性。 学习重点:前五回的作用,画与判词的含义。 学习过程: 一、导入:我们是否认真地考虑过这样两个问题: ①阅读我国古代小说的意义?②阅读小说的基本方法? 明确:古代小说是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明、清时代出现了许多长篇杰作,其中最著名的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吴承恩的《西游记》、曹雪芹的《红楼梦》等。我们阅读古代小说有什么意义呢?由于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社会生活,我们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看到它所展示的历史画卷。它不是告诉我们抽象的概念,而是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变化多彩的场景,错纵复杂的社会关系,各具个性的人物。这对于我们了解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的生活真实情况,了解在那个社会或那个时代中的人们是怎样生活、怎样斗争,以及社会发展的趋势,都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还可以从优秀的古代小说中认识到我国古代小说在艺术上的共同特色是长于人物行动、语言的描写,用人物的行动、

对话来展开情节,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这对于我们学习写人记事无疑地有借鉴作用。 怎样阅读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故事情节、环境。小说和其它文学作品一样,是现实生活在作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因此,阅读小说首先应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有关情况,这样可以更准确地认识作品反映的现实生活和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态度。小说以人为主要描写对象,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优秀作家总是追求写出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这种典型性格既表现出某个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人们共性,又具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中理解人物性格的典型意义,进而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及其社会意义。小说又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思想。它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在矛盾冲突中亮相,展示他们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表现他们的性格特点。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故事情节发展的全过程把握人物性格特点,认识现实社会。小说要给人物提供活动场所,也就是故事发生的地方,这就要写环境。环境对人物起制约作用,存在决定意识;人物也会对环境起反作用,改造客观世界。我们阅读小说就要从典型环境中理解人物典型性格的社会意义。 二《红楼梦》的地位、作者、版本及脂砚斋 (一)地位:《红楼梦》原名《石头记》,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是世界文学名著,是中华民族文学的代表作。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产生于18世纪中叶。她是世界文学中一颗最灿烂的明珠。世界文学史上为一个作家专门成立的文学研究会只有两个:一个是红学会,一个是莎学会。可见她的影响之大。研究《红楼梦》的学会遍布世界各地。中国有专门的学术杂志《〈红楼梦〉研究》

《红楼梦》诗词鉴赏

《红楼梦》诗词鉴赏 蔡义江 柳絮词(第七十回) 如梦令 史湘云 岂是绣绒残吐?卷起半帘香雾。纤手自拈来,空使鹃啼燕妒。且住,且住!莫放春光别去! 【鉴赏】 《柳絮词》又都是每个人未来的自况。我们知道,湘云后来与卫若兰结合,新婚是美满的。所以词中不承认用以寄情的柳絮是衰残景象。对于她的幸福,有人可能会触痛伤感,有人可能会羡慕妒忌,这也是很自然的。她父母双亡,寄居贾府,关心她终身大事的人可能少些,她自诩“纤手自拈来”,总是凭某种见面机会,以“金麒麟”为信物而凑成的。第十四回写宾客为秦氏送殡时,曾介绍卫若兰是“王孙公子”,即说湘云《红楼梦曲·乐中悲》中的所谓“才貌仙郎”。词中从占春一转而为惜春、留春,而且情绪上是那样无可奈何,这正预示着她的所谓美满婚姻也是好景不长的。 南柯子 贾探春(上阕) 贾宝玉(下阕) 空挂纤纤缕,徒垂络络丝。也难绾系也难羁,一任东西南北各分离。落去君休惜,飞来我自知。莺愁蝶倦晚芳时,纵是明春再见——隔年期。 【鉴赏】 探春后来远嫁不归的意思,已尽于前半阕四句之中。所谓白白挂缕垂丝,正好用以说亲人不必徒然对她牵挂悬念,即《红楼梦曲·分骨肉》中说的“告爹娘,休把儿悬念……奴去也,莫牵连”。这些话当然都不是对她所瞧不起、也不肯承认的生母赵姨娘说的。作者安排探春只写了半首,正因为该说的已经说完。同时,探春的四句,如果用来说宝玉将来与黛玉生离死别,不是也同样适合吗?“空挂”“难羁”云云,若解作《红楼梦曲·枉凝眉》中所预言的被羁留的宝玉对黛玉命运的“空劳牵挂”,不是也恰好吗?是的。惟其如此,宝玉才“见没完时,反倒动了兴,开了机”,提笔将它续完。这一续,全首就都像是说宝玉的了:“落去”正可喻黛玉逝去,“休惜”犹言惜不得。“飞来”者,非魂即愁,梦中心头,当然只有“自知”了。“莺愁蝶倦晚芳时”,也正是“红颜老死”之日。《葬花吟》中“明年花发虽可啄”,与这里说“纵是明春再见”是一样的意思。不过,“人去梁空巢也倾”说得显露,“隔年期”说得隐曲,其实,也就是说,要与柳絮再见,除非它重生,要与人再见,除非是来世。总之,探春与宝玉若各自填词,因同隐别离内容而难免措辞重复。现在,这样处理,巧妙灵活,又不着痕迹。书中说宝玉自己该做的词倒作不出来,这正是因为作者觉得没有再另作的必要了。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毯。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鉴赏】 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竞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 临江仙 薛宝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