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合集下载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课件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课件

C
毒、真菌等染有关,也可能与内
分泌失调、免疫功能异常等有关。
带下病治疗方法多样,包括药物治
D
疗、物理治疗、手术治疗等,需根
据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带下病的分类
脾虚湿热型: 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质 黏腻、有异味
肾阳虚型:表 现为白带量多、 色白、质稀薄、 无异味
肝郁气滞型: 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质 黏腻、有异味
湿热下注型: 表现为白带量 多、色黄、质 黏腻、有异味
血瘀型:表现 为白带量多、 色暗红、质黏 腻、有异味
气虚型:表现 为白带量多、 色白、质稀薄、 无异味
带下病的病因
湿热下注:湿热邪气侵袭,导 致带下增多、色黄、质稠
脾虚湿盛:脾虚不能运化水湿, 导致带下增多、色白、质稀
肾虚带下:肾虚不能固摄,导 致带下增多、色白、质稀
谢谢
中医妇科学带下 病课件
演讲人
目 录
Part One.
带下病的概述
Part Two.
Part Three.
带下病的诊断与 带下病的预防与
治疗
保健
1
带下病的概述
带下病的定义
带下病是指女性生殖系统疾病,主
A
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瘙痒、异味等
症状。
B
带下病包括多种疾病,如阴道炎、 宫颈炎、盆腔炎等。
带下病病因复杂,可能与细菌、病
治疗原则
1
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 舌脉等,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
化的治疗方案。
2
整体观念:注重整体观念,治疗带 下病时,不仅要关注局部症状,还 要关注全身状况,进行整体调理。
3
内外兼治:采用内外兼治的方法, 既注重药物治疗,也注重生活方式、

沈绍功---带下病治案

沈绍功---带下病治案

xx---带下病治案【止带先辨虚实】-【实者】多见湿热下注,其治清热利湿。

燥湿--苍术、黄柏、云苓、椿根皮。

渗湿--生薏仁、车前草、萆薢、桑白皮、白鲜皮、泽泻、白花蛇舌草。

【虚者】多见脾虚下陷,其治健脾举陷。

健脾--党参、白术、山药、扁豆、云苓、生薏仁。

举陷--升麻炭、荆芥炭、竹柴胡、蝉衣、生芪。

【止带还要抓住风寒湿3邪】带下常因六淫所传,风为其首,下部多湿,带色白多,寒证明显。

故风寒湿为带下主因,散风者常用炒苍耳子,祛寒者用蛇床子,化湿者用地肤子。

止带必投三子。

带下日久,必伤脾胃,气陷滑脱,故久带宜涩,选用乌贼骨、煅牡蛎、补骨脂、芡实、金樱子、莲肉、银杏。

【带下病分色论治】白带--属脾虚偏湿,治重化湿,以山药、生薏仁、扁豆为主;黄带--湿热化火,治重泻火,以黄柏、生栀子、制大黄为主;赤带--热甚入血,治重凉血,以丹皮、茜草、水牛角粉为主;黑带--阴虚内热,治重滋肾,以生地、女贞子、知母为主。

(三)按色止带。

带下病为妇科常见病。

中医诊治带下病颇具疗效优势。

止带先辨虚实。

实者多见湿热下注,湿热之生,一则在脾,失健而困,二则膀胱,不渗而留。

其治清热利湿,有2法:燥湿选用苍术、黄柏、薏苡仁、椿根皮、苦参、云苓;渗湿选用车前草、萆薢、桑白皮、白鲜皮、猪苓、泽泻、石苇、白花蛇舌草、荆芥炭。

虚者脾虚下陷,冲任不固而绵绵如带,所谓“十女九带,十带九虚”。

其治健脾举陷,有2法:健脾选用党参、白术、山药、扁豆、云苓、薏苡仁;举陷选用升麻炭、荆芥炭、蝉衣、生黄芪、柴胡。

【按带的颜色来止带】。

(1)白色的是脾虚有湿,重于化湿,要化湿。

主要的药有:山药,薏苡仁和xx。

(2)黄带的湿热偏火,治重泻火。

主要的药有:xx、栀子和制军。

(3)赤带,白带红的,是热入营血,治重凉血。

选用牡丹皮、茜草和水牛角粉。

(4)黑带,是阴虚内热,治重滋肾。

选用生地、女贞子和知母。

【调经必须治带】带和经是有联系的,月经病会有带下,带下不好,肯定月经不好。

带下证

带下证

带下证(盆腔炎性疾病)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湿热瘀结证:下腹胀痛,带下量多,色黄。

舌质红,苔黄腻。

(二)气滞血瘀证:下腹刺痛,带下量多,经行不畅、有块,情志不畅。

舌质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或黄。

(三)寒湿瘀滞证:腰腹冷痛,带下色白质稀伴月经量少或后期痛经。

舌质黯,苔白腻。

(四)肾虚血瘀证:下腹绵绵作痛,腰骶酸痛,带下色白质清稀,头晕耳鸣。

舌质黯淡,苔白。

(五)气虚血瘀证:下腹坠痛,带下量多,色白,经期延长或月经量多。

舌淡黯,苔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疼痛1.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卧床休息,可取半卧位,避免久站、久走,禁止重体力劳动。

3.注意腹部或腰骶保暖,湿热瘀结证者慎用热敷。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等穴。

5.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等穴。

6.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中药湿敷,取小腹、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8.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9.遵医嘱中药离子导入,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10.遵医嘱中药熏洗,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二)带下异常1.观察带下量、色、味的变化。

2.保持会阴清洁。

3.遵医嘱中药外洗。

(三)月经异常1.观察月经的量、色、质,月经周期及伴随症状,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师。

2.注意经期卫生,选择宽松透气的衣裤,不使用不洁卫生用品。

3.教会患者通过自查基础体温等简单方式监测月经周期。

4.遵医嘱耳穴贴压,痛经者取神门、交感、内分泌、子宫等穴。

5.遵医嘱中药外敷。

6.遵医嘱药熨法,取下腹部和腰骶部,注意经期不宜操作。

7.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关元、血海、三阴交等穴。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2.注射给药3.外用中药(二)特色技术艾灸1.遵医嘱实施艾灸,选用适当的艾灸方式,如艾柱灸、艾条灸、艾盒灸等。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

中医妇科学——带下病1、治疗血枯瘀阻带下过少的首选方是A、人参养荣汤B、左归丸C、桃红四物汤D、十全大补汤E、小营煎2、肾阳虚带下过多的主证哪一项是错误的A、带下量多,质清稀如水,终日淋漓不断B、腰酸如折,小腹冷感C、小便频数清长,夜间尤甚,大便溏薄D、畏寒肢冷,面色晦黯E、烘热汗出,头晕耳鸣3、下列哪一项不是热毒蕴结带下过多的主证A、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B、带下黄绿如脓,臭秽难闻C、面部烘热,烦热头晕,午后尤甚D、小腹疼痛,腰骶酸痛E、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4、脾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健脾益气,固涩止带B、健脾益气,清热止带C、健脾益气,升阳除湿D、健脾益气,清热利湿E、健脾益气,除湿止带5、肾阳虚带下过多的治法是A、温肾健脾,固涩止带B、温补肝肾,固涩止带C、温肾培元,固涩止带D、温补肾气,固涩止带E、温补肾阳,固涩止带答案与解析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带下过少血枯瘀阻证。

主要证候: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或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紫黯,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舌质黯,边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治法:补血益精,活血化瘀。

方药:小营煎加丹参、桃仁、牛膝。

2、【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带下过多肾阳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绵绵不断,质清稀如水;腰酸如折,畏寒肢冷,小腹冷感,面色晦黯,小便清长,或夜尿多,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润,脉沉迟。

治法:温肾培元,固涩止带。

方药:内补丸。

3、【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带下过多热毒蕴结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质黏腻,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烦热头晕,口苦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败酱草、鱼腥草、薏苡仁。

4、【正确答案】 C答案解析:带下过多脾虚证。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绵绵不断,无臭;面色(白光)白或萎黄,四肢倦怠,脘胁不舒,纳少便溏,或四肢浮肿;舌淡胖,苔白或腻,脉细缓。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下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下病
02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
果和患者满意度。
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得到推广
03
中医、西医、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学科协作诊疗模
式在治疗带下病过程中将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的辨证施治。
02
带下病的西医诊断与治疗
涵盖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常见病因的诊断及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等方法。
03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下病的优势
整合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西医的精确治疗,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
新型技术或方法应用前景预测
人工智能在带下病诊疗中的应用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及预后评估。
中西医结合治疗带下病
目 录
• 带下病概述 • 中医对带下病认识与治疗原则 • 西医对带下病诊断与治疗手段 •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与案例分析 • 生活方式调整在辅助治疗中作用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发展方向
01 带下病概述
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带下病是指妇女带下量明显增多 ,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全 身或局部症状的一种疾病。
瑜伽、太极等轻柔运动
有助于舒缓压力,改善睡眠质量,促进身心健康。
3
避免剧烈运动
以免过度劳累,影响身体恢复。
心理压力缓解技巧
学会自我调节
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法,放松 身心,缓解紧张情绪。
寻求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交流,分享感受,获 得情感支持。
避免过度焦虑
了解疾病知识,积极配合治疗,保 持乐观心态。
睡眠质量提升方法
02 中医对带下病认识与治疗 原则
中医理论体系中带下病分类
第一季度

中医医案——闭经带下

中医医案——闭经带下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调心泄热法治愈妇科经闭带下二例病案一:张某,女,36岁。

初诊:1975年9月12日。

主诉及病史:因壮年丧子,情志不遂,闭经已2年,后因盼子心切,常有假孕感,以往月经正常,曾用中西药治疗及做人工周期,效果均不明显。

诊时心悸气怯,失眠多梦,头额易汗,心前区隐痛,口干欲饮。

诊查:舌苔薄、质暗红。

辨证:此乃七情怫郁,心气停结,营阴暗耗,心火偏亢。

治法:养心阴,通心气,清心火,和血脉。

处方:柏子仁20g 生熟地黄各15g 卷柏10g 泽兰叶10g 朱连翘12g 青莲心6g 合欢花10g 寸麦冬12g 紫丹参15g连续服用上方20剂后,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减轻,但月经仍未来潮。

前方加全当归、藏红花、肥玉竹,天王补心丹等出入为方,连服药2个月后月经渐行,惟量较少。

嘱继续服上方10剂后,用柏子仁丸与天王补心丹交替服用3个月。

随访两年,月经正常。

病案二:曹某,女,45岁。

初诊:1976年7月5日。

主诉及病史:近1年半来白带明显增多,并伴有外阴瘙痒、灼痛,甚至坐卧不安,痛苦不堪。

诊查:白带呈豆渣样混有大量血丝,多次检查均未发现肿瘤迹象,确诊为霉菌性阴道炎。

用制霉菌素治疗虽能使症状减轻,但始终未能根治。

刻诊赤带绵注,阴蚀奇痒,面赤尿黄,苔少舌红。

辨证:此心经热盛,灼伤带脉。

治法:清心凉血,泄热束带。

处方:人中白10g 细川黄连3g(后下)细木通6g 淡竹叶10g 大生地黄15g 生甘草6g 生山栀10g 苦参片10g 粉丹皮12g黛衣灯心2g上方煎剂凉服,连服10剂,心烦、赤带明显减轻。

为了继续治疗并防止复发,嘱将上方汤剂以10倍量加天花粉、淮山药、寸麦冬、全当归、血竭炼蜜为丸,连服两月后,赤带完全消失,经多次涂片检查,未发现异常。

按语妇女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

《素问·五脏生成》指出:“诸血者,皆属于心”。

带下病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带下病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方法
证 属 痰 热 互 结 于 咽 胸 。 治 宜 清 热 化 痰 开 结 , 阴 润 燥 育 利 咽 。选 用 小 陷 胸 汤 加 味 。 处 方 : 蒌 lg 黄 连 9 , 瓜 8, g 清半 夏 1g 北 沙参 2 g 桔梗 1g 玄 参 1g甘 草 3 。 2, 0, 2, 5, g
刘 某 , ,5岁 。3个 月 前 因丈 夫 突 发 猝 死 后 , 女 3 悲
脏 躁 病 最早 见 于《 匮要 略 》 仲 景 以养 心 润燥 缓 金 ,
急 之 法 治 之 , 张 用 甘 麦 大 枣 汤 。 但 本 病 单 纯 因 心 肝 主
血虚 , 燥 肝 急引起 者较 少, 数 患者 有 气郁 痰 湿 , 血 多 肝
脾 失 调 之 证 , 气 郁 湿 聚 , 而 化 热 以 致 痰 热 互 结 于 胸 且 郁
光明 中医2 1 0 0年 1 2月 第 2 5卷 第 l 2期
C G M D cmbr 0 0 V l 5 1 J MC ee e 2 1. o 2 .2
・2 9 2 9・
解 郁 安神 。 方 用 小 陷 胸 汤 加 味 治 疗 : 蒌 1 g 黄 连 瓜 8, 9, g 清半 夏 1 g 大 黄 6 , 壳 1 g 淡 豆 豉 1 g 栀 子 2, g枳 2, 0, 1 g 柴 胡 1 g 黄 芩 1 g 当归 1 g 日 1剂 , 煎 分 2 0, 2, 0, 0。 水
所致 , 因伴 有 胃脘 部 痞 闷 不 舒 按 之 则 疼 , 选 用 小 陷 胸 故 汤加味 以治之 , 肝 气疏 , 热 清 , 神 定 , 症 皆除 。 使 痰 心 诸 3 脏躁 ( 经官 能症 ) 神
而 发作 , 服药 后 缓 解 。2周 前 , 经 因过 食 辛 辣 和 生气 , 遂感 咽 干灼 痛 , 咽部似 有物 阻塞 , 常需 清 嗓 , 感痛苦 , 实 胸脘 部痞 闷 , 之 疼痛 , 按 大便 干 。查 诊 :咽部 充血 呈 暗 红 色 , 后壁 呈现 淋 巴滤 泡 , 质 红 , 黄腻 , 浮滑 。 咽 舌 苔 脉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带下病 (带下过多、带下过少)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  带下病 (带下过多、带下过少)

中医妇科临床诊疗指南•带下病(修订)带下过多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带下过多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本《指南》适用于带下过多的诊断和治疗。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带下病leucorrhea diseases带下过多profuse vaginal discharge带下病是以带下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为特征的疾病。

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者称为带下过多。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1][8]妇产科术后感染史,盆腔炎性疾病史,急、慢性宫颈炎病史,各类阴道炎病史,房事不节(洁)史。

3.1.2临床表现[1][4][8]带下量明显增多,伴带下色、质、气味异常,或伴有阴部瘙痒、灼热、疼痛。

3.1.3体征[3]具有各类阴道炎、或急慢性宫颈炎、或盆腔炎性疾病的相关局部体征。

妇科检查:①滴虫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黄绿色、脓性或泡沫状,有臭味,阴道黏膜充血,严重者有散在出血点,甚至宫颈有出血斑点,形成“草莓样”宫颈。

②细菌性阴道病:阴道分泌物多呈灰白色、稀薄、腥臭味,阴道黏膜无明显异常。

③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阴道分泌物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阴道黏膜及外阴充血或红肿。

④萎缩性阴道炎:阴道分泌物呈稀薄状,色淡黄,甚者可见脓血性白带,阴道黏膜充血,有散在出血点或点状出血斑,严重者见浅表溃疡。

⑤急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脓性,可伴外阴瘙痒及灼热疼痛。

⑥慢性宫颈炎: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可伴性交后出血,或外阴瘙痒。

⑦盆腔炎性疾病:宫颈举痛或子宫体压痛、附件区增厚压痛,可伴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黄色或脓性。

3.1.4辅助检查[1]3.1.4.1阴道分泌物检查了解阴道清洁度,或明确炎症病原体。

3.1.4.2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有助于了解宫颈病变。

3.1.4.3电子阴道镜检查根据病情选作此项检查,以助了解阴道和宫颈病变。

3.2鉴别诊断[1][2][4][8]3.2.1排卵期出血带下赤色时应与排卵期出血相鉴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带下病中医辨证论治(四) 白淫 【概述】 夜间梦交而流出白色或黄色黏液或白天耳闻目睹淫秽之事而不自止地流出黏液,与男子梦遗或滑精相似,均称妇女白淫。相当于妇女性功能异常。 【病因病理】 1.相火亢盛 多因情欲不遂,思念太过,相火亢盛而致。 2.心肾两虚 房劳太过,心肾虚弱,精关失固,津液下流而注。 【诊断要点】 1.根据定义进行诊断,常有梦交或淫念之病史。 2.与白崩、炎性带下相鉴别。 【辩证分型】 1.相火亢盛 梦交后阴道内流出黄色或淡黄色黏液,心烦急躁,口渴咽燥,目赤头痛,尿赤便艰,腰酸乏力。苔黄,舌质红,脉弦细而数。 2.心肾两虚 无梦而阴道流出白色黏液,头晕目眩,心悸怔仲,神志恍惚,烦热盗汗,腰膝酸软。苔薄,舌淡胖。 【分型治疗】 1.相火亢盛治法:清火宁心止带。 方药:天王补心丹加减。 太子参15克 元参15克 丹参12克 云茯苓10克 五味子9克 远志9克 当归9克 麦冬 10克 天冬 10克 柏子仁 9克 黄芩 9克 山栀9克 生甘草3克加减:性欲亢盛者,加龙胆草12克、丹皮9克、生地30克,去麦冬;阴道黄色分泌物多者,加知母9克、黄柏9克、芡实12克、椿根皮10克。 2.心肾两虚治法:清心益肾,宁神止浊。 方药:交泰丸合清心莲子饮加减。 川黄连3克 肉桂1.5克(后下)石莲肉12克 皮尾参3克(另煎冲)麦冬10克 五味子6克 地骨皮9克 炙甘草5克 浮小麦30克 红枣15克 山栀12克 煅龙骨18克(先煎)煅牡蛎30克(先煎)灵磁石30克(先煎) 【中成药】 1.金樱子膏 每日2~3次,每次1匙,开水冲服。有收敛止涩作用。 2.天王补心丹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两型白淫都有效。 3.知柏地黄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阴虚火旺者。 【简便方】 1.磁石30克(先煎)、灯心草3克、柏子仁9克,水煎服。 2.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薏苡仁15克、莲子肉,共煮成羹服食。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本病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还须同时接受心理治疗。 2.气功治疗对本病有帮助,以静功为宜。 3.禁读淫乱书刊,禁看淫乱影视剧。 白崩 【概述】 妇女阴道内不时有白色如米泔样或透明祥黏液流出,量多如崩状不止者称白崩。以老年或中年妇女多见。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或输卵管癌症、子宫内膜腺癌等病。但也有身体虚弱者。 【病因病理】 1.脾肾阳虚 劳累过度,年老体弱,或房事失节,脾肾阳虚,封藏功能失司,任带二脉不能团带而致。 2.正虚邪实 正气虚弱,湿热毒邪入侵,带脉失去约束能力而致。 【诊断要点】 1.根据阴道内不时流出大量白色如米泔样或透明样黏液进行诊断。 2.作妇检、白带常规、宫颈刮片、阴道分泌物沉淀找癌细胞、诊断性刮宫万超等,分别鉴别阴道炎、宫颈癌、输卵管癌、子宫内膜腺癌等。 【辩证分型】 1.脾肾阳虚 白崩清稀,腰膝酸软,倦怠乏力,面色?s白或灰暗,纳少便溏。苔薄,舌质淡,脉沉细。 2.正虚邪实 白崩混浊秽臭,面色灰暗,唇爪苍白,形体消瘦,有时下腹或阴部疼痛。苔腻,舌淡或暗,脉弦而无力。 【分型治疗】 1.脾肾阳虚治法:温补肾阳。 方药:既济丹加减。 鹿角霜9克(包煎)石菖蒲9克 煅牡蛎30克(先煎)煅龙骨20克(先煎)白石脂20克(包煎)当归9克 茯苓10克 远志9克 淮山药12克 制附子9克(先煎)益智仁9克加减:便溏者,加炮姜炭9克、肉豆蔻9克、补骨脂9克;腰酸膝软者,加怀牛膝9克、杜仲12克。 2. 正虚邪实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健固汤加味。 党参30克 白术15克 茯苓12克 薏苡仁12克 巴戟天12克 土茯苓30克 半枝莲30克败酱草12克 丹参12克 煅牡蛎30克(先煎)白石脂15克 白毛藤12克 淮山药12克 【中成药】 1.金锁固精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脾肾阳虚之白崩。 2.金刚藤糖浆 每日3次,每次20~30毫升,口服。用于湿热毒邪者。 【简便方】 1.棕榈炭、丝瓜络等分,焙干研末,米汤送服,每日3次,每次3克。 2.黄芪30克、锁阳12克、淮山药10克、红枣30克,水煎服。用于脾肾阳虚者。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白崩有虚实两端,虚者由于脾肾阳虚,带脉失去固束功能,而致精液下流。实者多由于生殖器恶性肿瘤所致,往往已是晚期,此时正气虚极,邪毒猖盛弥漫,病情危重,治疗中,可采用中西医综合治疗,延长存活时间。 2.定期作妇女病普查,早期发现妇科病,早期治疗,是预防本病和妇科肿瘤重要措施。 杂色带 【概述】 妇女阴道内流出黏腻秽臭之杂色分泌物,其色有青、黄、赤、白、黑混杂而下,称为“杂色带”。多见于生殖器晚期肿瘤,如阴道癌、宫颈癌、宫体癌及输卵管癌等。本病愈后极差,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更年期是肿瘤好发时期,本病亦以更年期妇女较多见。 【病因病理】 1.湿热邪毒 湿热邪毒入侵阴道或胞宫,日久湿腐成脓或溃腐成杂色带下。 2.脏虚邪实 五脏俱虚,正虚邪实,正不胜邪,脏阴受蚀而至杂色带下。 【诊断要点】 1.根据带下呈杂色进行诊断杂色带。 2.必须明确病因和病位,主要是癌瘤的病位和病期。 3.与阴道炎、宫颈炎及子宫黏膜下肌瘤感染引起的脓性带下。 【辩证分型】 1.湿热邪毒 带下杂色,秽臭异常,口苦黏腻,溲赤便溏,脘闷纳少,下腹胀痛。苔黄腻,脉滑或滑数。 2.脏虚邪实 带下杂色秽臭,面色?s白,精神萎靡,倦怠乏力,头晕目花,腰骶酸痛,畏寒便溏。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分型治疗】 1.湿热邪毒治法:清热化湿攻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味。 蒲公英30克 紫花地丁15克 金银花9克野菊花9克 紫背天葵15克 生地30克 黄芪15克 茵陈12克 赤芍12克 泽泻12克 淮山药12克 薏苡仁12克 黄柏10克 萆粟12克墓头回12克 甘草5克2.脏虚邪实治法:补虚攻邪止带。 方药:右归丸加减。 熟地12克 淮山药10克 山茱萸9克 枸杞子10克 菟丝子10克 杜仲12克 附子9克(先煎)鹿角胶12克(烊冲)土茯苓30克 伏龙肝15克 麦冬9克 赤石脂15克(包煎) 【中成药】 1.十全大补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扶正补虚。 2.龙胆泻肝丸(液)每日3次,每次3克(1支),口服。用于湿热挟邪毒者。 3.小金片 每日3次,每次3片,吞服。用于癌症,有消瘤抑癌功能。 【简便方】 1.苦参20克、生大黄10克、银花藤15克、蒲公英30克,水煎熏洗,每晚1次。用于湿热邪毒者。 2.黄芪30克、土茯苓30克、金银花10克、杜仲12克,水煎服。用于正虚邪实者。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杂色带系生殖器晚期肿瘤的分泌物,也是晚期癌的信号,应予重视,必须中西医综合治疗。 2.平时应保持外阴和阴道的卫生保健,避免房事过度,注意劳逸结合。 赤带 【概述】 在非行经期,阴道内流出赤色或赤白相间的黏液,称为赤带或赤白带,以育龄期妇女多见,也可见于青春期妇女。如更年期妇女见此情况要警惕肿瘤引起的可能。赤带和赤白带可见于西医的排卵期出血、子宫颈出血、宫颈息肉出血、放环后出血、生殖道肿瘤出血等疾病中。 【病因病理】 1.肝火 抑郁多怒伤肝,肝郁化火,心肝之火下注任带二脉,带脉失约而致。 2.肾虚 年老体衰,肾阴亏损,阴虚生内热,热注带脉,带脉失因而致。 【诊断要点】 1.根据阴道出血,量少色红,或赤白相间,发生在月经期以外的时间即可诊断,但须明确发生赤带的原因和部位。如炎症、异物、排卵出血、宫颈出血、放环后出血、生殖道肿瘤出血等。 2.与生殖道恶性肿瘤出血鉴别(参见杂色带)。 【辩证分型】 1.肝火 带下色赤或赤白相间,或有腥臭气味,阴道灼热,瘙痒,心烦易怒,口苦干,尿赤便艰。苔薄黄,舌质红,脉弦数或弦。 2.肾虚 带下色红清稀,阴道热灼刺痛,口干咽燥,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 【分型治疗】 1.肝火治法:清肝泻火止带。 方药:清肝止淋汤加减。 丹皮9克 黄柏9克 牛膝9克 白芍10克当归9克 生地12克 阿胶9克(烊冲)川??子9克 山栀9克 知母10克 车前草9克 2.肾虚治法:滋阴降火止带。 方药:滋肾束带方。 生地15克 泽泻9克 淮山药10克 芡实10克 煅牡蛎30克(先煎)知母12克 黄柏9克 泽泻10克 旱莲草12克 山茱萸9克加减:口干咽燥者,加麦冬10克、沙参9克、五味子9克;腰酸膝软者,加菟丝子10克、女贞子10克、牛膝9克;阴道灼热者,加丹皮10克、赤芍9克、麦冬10克。 【中成药】 1.知柏地黄九 每日2次,每次4.5克,吞服。 用于肾阴虚火旺者。 2.龙胆泻肝丸 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用于肝火,或伴湿热者。 3.大补阴丸 每日2~3次,每次3克,吞服。 用于阴虚者。 4.苦胆草片 每日3次,每次5片,吞服。用于肝火赤带。 【简便方】 1.知母9克、黄柏9克、龙胆草9克、旱莲草12克,水煎服。用于肝火赤带。 2.知母9克、黄柏9克、龟版12克(先煎),水煎服。用阴虚赤带。 3.芡实30克、枸杞子10克、红枣10枚,煮羹。 治肝肾阴虚赤带或赤白带。 【其它疗法】 【注意事项】 1.注意外阴和阴道卫生。 2.对赤带患者要首先明确赤带的原因和病位,然后辨证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随时注意赤带的情况,如果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赤带不止,而伴秽臭可能疾病有变化,应作妇科检查、白带常规检查、宫颈刮片或活检,必要时作诊刮刀超等,进一步作出诊断,采取综合治疗。 3.谨慎阴道治疗措施。 黄带 【概述】 凡阴道流出黄色或脓性分泌物,常伴阴痒者,称为“黄带”。相当于西医的阴道炎症。 【病因病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