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断符合率 : 本组 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 胃 炎患者 13例 中经病理诊 断证 实 9 3 3例 , 临床诊断 符合 率 6 . % , 中伴有 异 型 99 其
增生 1 6例 , 有肠 上皮 化 生 4 伴 2例 。
合 率 6. % ; 9 9 胃镜 下 见 胃黏 膜 变薄 和 白
260 5 20山 东 滨 州 市 邹 平 县 中 医 院 260 5 20滨 州 市 邹 平 县 人 民医 院 摘 要 目的 : 察 并 探 讨 性 萎 缩 性 胃 观
e d s o y n t e ah lgc l ig o i n o c p a d h p t oo ia d a n s s
著( 00 ) P< . 5 。结 论 : 内镜 检 查 胃黏 膜 变
缩性 胃炎患者 1 3例 , 3 回顾性分析 临床资
料, 比较 内镜 检查 与 病 理诊 断 符 合 率 及 内 镜 下 表 现 与 病 理 学 结 果 比较 情 况 等 , 报 现
告如下 。 资 料 与 方 法
薄、 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 与慢性萎缩性 胃
等 。结 果 : 组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患 者 13 本 3 例 中 经病 理 诊 断证 实 9 3例 , 临床 诊 断 符
慢性萎缩性 胃炎 内镜检 查与 病理 诊
慢 性 萎 缩 性 胃炎 作 为 临 床 多 发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 指 以 胃部 黏膜 腺体 萎缩 为 主 是 要 特 征 的 一 类 慢 性 炎 症 0 , 认 为 是 胃 被 J
炎病 理 诊 断 密切 相 关 ; 内镜 检 查 与 病 理 诊
( 17 ) 胃镜 下见 胃黏膜 变薄 、 6.% ; 白相 为 主及黏膜粗糙 5 6例 , 中病 理诊 断为慢 其 性萎缩性 胃炎 5 3例 ( 4 6 ) 异 型增 生 9.% , 3 0例 ( 3 4 5 . %) 肠 上 皮化 生 2 , 8例 ( 0 5. 0 。三种 内镜下所 见表 现慢性 萎缩 性 %) 胃炎病理诊 断符合率 组 间 比较差 异有 显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方法:对两年来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症状分析后分别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占89.6%,异型增生12例,占42.8% ,肠上皮化生9例,占32.1%。
结论:内镜检查中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等症状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内镜的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如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就能够对癌症的病变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而早期诊断主要包括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本文对7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诊断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取得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参与实验,成为研究对象。
均排除消化性溃疡疾病、消化道肿瘤疾病及实施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42例,女36例。
患者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3 .58士 1 .27)岁,胃部疼痛、消化不良、过于饱胀等症状,进食后反应尤其明显。
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持续时间为3天至20个月。
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肿瘤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则不纳入研究范围。
1.2诊断方法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胃部进行直视检查主要表现如下: 黏膜以及钻膜壁粗糙,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胃钻膜表面凹凸不平,血管透明黏膜白红相间,血管清晰可见,胃黏膜变薄。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卢蕊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卢蕊摘要: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表现,及其病理的诊断结果。
方法: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抽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展开回顾性分析,对病变处进行活检病理检查,将其内镜下的表现进行分析对比,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明确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内镜下的表现,将其与比病理检查之间存在的相关性进行分析。
结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下的表现及病理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后,胃镜下出现粘膜皱襞变平或是消失,其粘膜表现为红白相间,主要以白为主,并且其血管透见的有11例患者,而胃镜下表现为粘膜颗粒状或是结节状的患者共有20例,胃镜下两种表现情况兼具的患者共有29人,其中,在胃镜表现和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时,均显示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径诊断和病理结果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两者的符合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还需要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和内径诊断结果、病理诊断相结合,为医生的诊断奠定辅助基础,从而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提高。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病理诊断结果;对照分析在针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其镜下表现形式是诊断病情的重要依据,但是其种类不同在胃镜下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1]。
本研究将以我院接收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例,对其胃镜下的表现情况进行分析,并将其病理作为参考,探究其病情特点,从而能够为临床诊断做出依据,促进诊断准确率的提高,具体报道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16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抽取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共有男性患者34人,女性患者26人,患者年龄在26岁-66岁,平均年龄为(45.34±4.64)岁。
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调查研究,调查过程中意识清醒。
同时排除患者具有精神病史和消化道肿瘤、消化性溃疡或是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的可能性,排除患者具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可能性。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分析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研究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患为研究对象,结合临床资料对病患进行内镜检查和病理检查,并就其相关性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情况如下:在实际病理分析中,内镜下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58例病患中,经病理诊断得出结果的有4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达到68.9%。
胃镜检查的指标有胃粘膜变薄、白相和胃粘膜粗糙,本次研究的58例病患检查出胃粘膜变薄的有20例,其中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10例;检查出白相的有18例,其中10例被诊断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检查出胃粘膜粗糙的有20例,其中有11例被诊断为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
三种内镜检查下的表现与病理学检查符合率之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此得出在临床医学中将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联合病理诊断的形式有利于提高临床诊断率,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中图分类号】R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2-0227-02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消化系统疾病,在临床医学中较为常见。
发病时患者常有教痛苦的表现,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较大。
而且若在早期临床治疗时,未能对病情有一个准确的认识并实施正确的治疗,就会导致后期的病情恶化从而演变为胃癌。
随着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和对病理研究的不断深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当前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形式主要有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本文选取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来我院就诊的58例病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内镜检测和病理诊断两方面对其进行研究分析以探讨出这两种检查形式在临床医学中的相关性。
具体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的58例病患中男患者有30例,都是于2013年10月到2014年9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小的有26岁,最大的63 岁,平均年龄在48.8岁。
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

黄褐斑属祖国医学“ 黧黑斑 …‘ 面尘” 或“ 肝斑 ” 的范畴 。中医学 认为 , 黄 褐斑 主要 是由于肝 、 脾、 肾三脏功能失调 , 导致 气血瘀滞 不畅 , 不能 上荣于 面, 颜 面失 于气血 的荣 养渐而发病 , 即有斑必 有瘀 , 无瘀不成斑 3。所 以化瘀祛斑是本病治疗 的法则 。 药理研究表 明, 丹参 、 白芍 、 当归 、 川芎 、 红花 、 益母 草等通过改 善血液循环 , 发挥 抗 脂质过氧化作用 , 拮抗 自南基对组织 的损 伤, 抑制络氨酸酶的活性 , 从 而提高 S O D活性 , 促进色素吸收 l 4 』 。《 本草求真》 称 白芷 “ 能治阳明一切头面诸 疾” , 并 可作 为头面部 的引 经药。 白僵蚕有化瘀散结通络之功 。诸药协同作用使经络通畅 , 气血条达 , 则瘀 自去。 合谷和太 冲是 四关穴 , 一气一血 、 一 阳一 阴、 一升一降 , 刺之可协调升降 , 平衡 阴阳 、 通达气血 。刺血海 , 可治血分诸病 。刺 足三里 可调理脾 胃、 补 中益气 、 通 经活络 。三阴 交是足 三阴经交会穴 , 刺之可调肝 、 脾、 肾三脏功 能。并选 用与黄 褐斑病机 密切相 关的 肝俞 、 膈俞 、 脾俞 、 肾俞进行拔罐。膈俞为血 之会 , 乃 活血化瘀 之要穴 ; 肝俞 有疏肝 理气 之效 ; 脾俞有健脾补血之力 ; 肾俞补 肾活血作用 。针罐共 用可奏通 经活络 、 行气活血 、 调 整脏腑 、 化瘀 去斑之功。 中药治其 内, 针灸攻其外 , 内外合治, 提 高疗效 。本研究表 明中医综 合疗法 治疗黄 褐斑疗效满意 。
l _ 3排 除标 准 : ①孕妇及哺乳期妇女 ; ②半年 内服用避孕药 者 ; ③ 不能严格 防晒 者; ④有高血压 、 糖尿病 、 肝炎 、 肾病的患者 ; ⑤ 血常规 及凝血 功能 异常的患 者 ; ⑥近 3 个月 内曾有系统应用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黄褐斑者 ; ⑦ 口服光敏性 药物的患 者; ⑧依 从性不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特点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结合病理特点,分析两者关联性。
方法本次将我院2020年1-12月收治的100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行内镜检查与病理检查,然后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评价内镜检查准确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等情况。
结果(1)本次100例慢性胃炎患者,经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68例,病理检查确诊57例;内镜检查,慢性非萎缩性胃炎32例、病理检查确诊43例。
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为57%(57/100),敏感度为75.44%(43/57)、特异度为37.21%(16/43)。
(2)在伴肠上皮化生、伴上皮内瘤变占比方面,病理检查结果分别为80.70%、5.26%,与内镜检查结果的52.94%、1.47%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性(P<0.05)。
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行内镜检查具备一定的价值,但准确率偏低,需配合病理检查,以此提升检查准确率,为患者进一步诊疗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围堰;内镜;病理特点;准确率慢性萎缩性胃炎,为消化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该疾病主要由胃黏膜炎症、腺体萎缩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诱发,患者主要的症状包括:上腹部隐痛、胀满、嗳气,或消瘦、贫血等。
因该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较大程度的影响,临床建议遵循“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的基本诊疗原则[1]。
与此同时,内镜是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常用方法,但是发现内镜检查的准确率偏低。
因此,本次结合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特点进行对比分析,了解两者的关联性,进一步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诊断提供客观、科学的依据,现将研究成果作如下报道: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纳入研究的100例慢性胃炎,纳入时间为我院2020年1-12月,均符合临床有关“慢性胃炎”的诊断标准[2],均知情签署相关诊疗同意书,均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此外,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严重精神障碍及抗拒此次实验者。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分析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
方法2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
结果8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AG的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5例(31.25%),萎缩性胃炎55例(68.75%),其中肠上皮化生55例(68.75%),异型增生25例(31.25%)。
结论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检查价值有限,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
标签:胃炎;萎缩性;胃镜检查;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情较重者后期可出现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甚至癌变[1]。
因此,早期诊治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显得非常重要,胃镜和病理均是CAG的有效诊断方法,但以往报道结果表明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相关性差[2-4]。
为了达到更好地诊断、治疗及随访CAG的目的,笔者对胃镜下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笔者所在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黏膜组织病理检查的CAG患者为观察对象,共80例,其中男48例;女32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56.36±3.23)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平均(3.56±0.74)年。
1.2?病例选择标准1.2.1?纳入标准?(1)符合知情同意原则;(2)年龄、性别不限;(3)病程最短3个月以上;(4)均为慢性病变。
1.2.2?排除标准?排除消化性溃疡患者;排除消化道肿瘤及其他上消化道疾病;排除急性期患者;排除合并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者;排除临床资料收集不完整者。
1.3?方法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目的探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內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32例为A组,内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24例为B组,在此基础上,用病理学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并其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A组中内镜诊断为CAG病理诊断118例,诊断符合率89.40%,B 组中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病理诊断CAG8(6.45%)例,诊断符合率为93.55%,其结果与单一镜下表现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都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结合其病理进行确诊。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本研究为探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选取了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分别应用病理学和内镜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内镜下诊断为CAG132例为A组,男女比例为65:67,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2±1.7)岁;内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24例为B组,男女比例为59:65,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4.5±1.4)岁,两组患者均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食欲减退以及胃酸等症状。
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症状等基线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内镜检查方法首先对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予以盐酸达克罗宁胶浆麻醉和润滑患者的喉头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根据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分为CAG和浅表性胃炎,将CAG分为以下4种类型:皱壁变平为A 型,血管透见为B型,黏膜呈颗粒状为C型,灰色肠上皮化生结为D型[1]。
1.2.2病理诊断方法将内镜检查取下的胃粘膜组织样本3~4块送病理检查,采用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固定,切片后进行常规HE染色,同时,内镜医生应向病理医生、提供相关的诊断依据[2-3],将患者病变部位的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情况记录到诊断报告中,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对照分析
目的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13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3年6月~2015年10月,对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并将最终的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率为68.18%(90/132);内镜下有36例患者表现为病变区粘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58.33%(21/36);17例患者表现为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58.82%(10/17);41例患者表现为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46.34%(19/41);21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黏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0.48%(19/21);17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4.12%(16/17)。
结论通过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检查,在临床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结合病理诊断,能够有效提升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确诊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特点;病理诊断;对照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作为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以病变区胃黏膜萎缩变薄,固有腺体萎缩或消失,并伴有肠上皮化生为特点,家族遗传、生活习惯、胆汁返流、年龄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均是导致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主要因素[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共132例,收治年限均在2013年6月~2015年10月,其中有74例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8.46±3.27)岁,平均病程为(7.13±
2.68)年。
1.2诊断方法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均接受内镜检查,检查设备选择为日本Olympus GIF-H260型胃镜。
胃镜检查由一名专业医师执行,最终检查结果由2名医师共同判定。
在内镜检查完成后,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再接受病理诊断,即操作医师对患者病变区胃黏膜进行标本采集,采集块数为4~6块,通过浓度为10%的中性甲醛溶液对活检组织进行固定后送病理科进行病理检查[2]。
1.3评价指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内镜下的表现主要有四个特点:①皱襞变平、黏膜变薄;②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且主要表现为白相;③黏膜呈现结节状或颗粒状,黏膜粗糙,且有一定程度的糜烂;④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表现明显[3]。
1.4数据处理13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所涉及的所有数据,均需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平均年龄以及平均病程的计量资料用x±s进行表示,确诊率的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进行表示。
2结果
对132例患者进行病理诊断,可证实有90例患者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率为68.18%(90/132),其中有42例浅表性胃炎患者,40例伴肠上皮化生患者,10例伴异型增生患者,15例同时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患者。
通过对132例患者进行内镜检查,其中有36例患者有粘膜粗糙[③]的表现,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2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58.33%(21/36);有17例患者有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④]的表现,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58.82%(10/17);有41例患者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①+②],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46.34%(19/41);有21例患者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黏膜粗糙[①+②+③],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90.48%(19/21);有17例患者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且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明显[①+②+④],通过病理诊断可证实有1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概率为94.12%(16/17)。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内镜特点与病理诊断结果对比,见表1。
3讨论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临床属于慢性炎症的一种,并经常与肠上皮化生一起发生,如若不对患者进行诊断干预,任由疾病的发展,会导致患者肠上皮再生时的异常发育,引起异型增生,并有腺体结构紊乱以及细胞异型性的表现,可能导致癌变,不仅对患者的生理带来痛苦,还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4]。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诊断应将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操作中对两项诊断结果差异较大的病例进行相应的分析,对技术因素上的差别进行区分。
其中胃腔充气量,胃镜检查人员的视觉差异,两项诊断方案检查人员的主观判断,均有可能对诊断结果造成影响[5]。
通过本次临床诊断试验,可以得到以下结果,病理诊断中可证实有90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确诊率为68.18%(90/132);通过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检查,有36例患者表现为黏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58.33%(21/36);有17例患者表现为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58.82%(10/17);有41例患者表现为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46.34%(19/41);有21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黏膜粗糙,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0.48%(19/21);有17例患者表现为皱襞变平、黏膜变薄,黏膜下血管显露、清晰可见、表现白相,且灰白色肠上皮化生结节明显,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确诊率为94.12%(16/17)。
总而言之,内镜检查在临床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通过联合病理诊断一起使用,可有效提升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率。
参考文献:
[1]徐斌,黄玉凯,周进,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对照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9):1388-1390.
[2]肖宇明.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4,08(10):98.
[3]张宏伟,韩书香,马立东,等.萎缩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检查的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1):76.
[4]肖南平,代阳丹,欧阳钦,等.810例次慢性胃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对照研究[J].胃肠病学,2007,12(4):214-217.
[5]邢红梅.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与病理诊断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6):713-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