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与病理学诊断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特征及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有效诊治CAG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该院收治的126例内镜诊断为CAG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于病变处取活检样本进行病理诊断。
观察内镜下CAG的特征表现,比较CAG内镜检查结果和病理诊断结果并计算诊断符合率。
结果126例内镜诊断CAG患者中,91例经病理检查确诊,内镜诊断CAG符合率72.2%,其中伴肠上皮化生45例(49.5%),伴异形增生28例(30.8%)。
内镜下粘膜特征为I型、I型+II型、I 型+II型+III型患者的CAG诊断率分别为33.3%、71.4%、92.9%,I型+II型+III 型CAG诊断率显著高于I型和I型+II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内镜检查下血管透见、胃粘膜白相为主,粗糙不平伴颗粒样增生同CAG病理诊断存在较高的符合率,能够为临床正确诊断CAG提供一定价值,两者联合使用更能提高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ndoscopy feature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ndoscopy diagnosis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ffectiv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CAG in clinic. Methods 126 cases of CAG patients admitted and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4 to December 2016 were conveniently selected and all patients were given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and the features of CAG under the endoscopy were observed and the CAG endoscopy results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results were compared and the diagnosis coincidence rate was calculated. Results 91 cases were diagnosed by the pathological examination of the 126 cases,and the CAG coincidence rate of endoscopy diagnosis was 72.2%,and there were 45 cases with intestinal metaplasia,accounting for 49.5%,28 cases with dysplastic epithelium (30.8%),and the CAG diagnosis rate of patients whose endoscopic mucosal feature was I type +II type +III type was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at of patients whose endoscopic mucosal feature was I type and I type + II type (92.9% vs 33.3%,71.4%),and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endoscopy shows that the vascular penetration and gastric mucosa white is the main,roughness with granular hyperplasia is highly consistent with the CAG pathological diagnosis,which can provide a certain value for the clinical accurate diagnosis of CAG and the combined use of the two can better improve the diagnosis accurate rate,and it is worth clinical promotion.[Key words]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y;Pathological diagnosis;Correlation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是以胃粘膜上皮萎缩、固有腺体数目减少甚至消失为特征的的一类慢性胃炎,常并发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是目前临床已经证实的一种癌前病变,因此需加强CAG早期诊治,以预防胃癌进展,改善预后[1]。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回顾性临床分析。
方法:于2016年8月-2017年8月期间在我院经内镜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患中选取110例,并对病患进行病理诊断。
并对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经内镜直视诊断的59例病患,通过病理诊断属实的为40例,两者符合率为67.8%(40/59),表明两种方法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同时内镜检查我们发现有19例病患以胃黏膜皱襞细小和白相(即A+B型)为主,同时被病理诊断为CAG的有12例,符合率为63.2%;同理,C型的符合率为62.5%;(A+B+C)型的符合率为71.9%。
结论:两者相结合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病理诊断回顾性临床分析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of endoscopy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Gao Feng(Wuhan Huangpi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 Hubei Wuhan 430300)【 abstract 】 objective:to study the analysis of the endoscopic and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Methods:in August 2016 - August 2017 in our hospital by endoscopic examination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patients selected 110 cases,and the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 diagnosis. And to study the correlation of endoscopy and pathology diagnosis analysis. Results:endoscopic direct diagnosis of59 cases of patients,through the pathological diagnosis is true for 40 cases,the coincidence rate was 67.8%(40/59),show that two methods in the diagnosis of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has certain relevance,but also to have certain differences. And endoscopic examination we found that there are 19 cases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mucosa plica tiny and play(that is,A + B)is given priority to,at the same time by 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the CAG in 12 cases,the coincidence rate is 63.2%;Similarly,C type coincidence rate is 62.5%;(A + B + C)the coincidence rate was 71.9%. Conclusion:combined both can make more accurate judgment to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key words 】 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Endoscopy;Pathological diagnosis of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指的是胃的固有腺体数目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的一类慢性炎症,病患大多合并患有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WHO将其归为胃癌的癌前状态之一,特别是合并有中、重度异型增生或是不完全型IM病患在临床中被认为是重要癌前病变[1]。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分析摘要】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方法:对两年来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研究,对患者症状分析后分别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并对两种诊断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本组内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78例中经病理诊断证实60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6.9%,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28例,其中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5例,占89.6%,异型增生12例,占42.8% ,肠上皮化生9例,占32.1%。
结论:内镜检查中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等症状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有很大的关系。
所以说,内镜的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可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率。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前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如不及时发现并进行治疗,就很有可能发展成为癌症。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早期的诊断,就能够对癌症的病变起一定的防护作用。
而早期诊断主要包括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本文对78例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对这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经内镜诊断7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取得患者家属和患者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参与实验,成为研究对象。
均排除消化性溃疡疾病、消化道肿瘤疾病及实施胃大部切除术进行治疗的患者。
其中,男42例,女36例。
患者年龄27-60岁,平均年龄(43 .58士 1 .27)岁,胃部疼痛、消化不良、过于饱胀等症状,进食后反应尤其明显。
同时还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反酸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病程持续时间为3天至20个月。
胃十二指肠疾病、胃十二指肠肿瘤以及消化性溃疡等疾病则不纳入研究范围。
1.2诊断方法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胃部进行直视检查主要表现如下: 黏膜以及钻膜壁粗糙,呈现结节状或者颗粒状,胃钻膜表面凹凸不平,血管透明黏膜白红相间,血管清晰可见,胃黏膜变薄。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胃疾病,其病理变化包括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炎症等。
胃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是确定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重要手段。
本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
一、胃镜诊断胃镜检查是一种无创、直观、准确的临床诊断手段,能够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表现主要包括黏膜色泽改变、粘液脱落、纹理稀少等。
具体表现如下:1、黏膜颜色改变:部分病人胃镜检查时,黏膜呈淡红色或灰白色。
2、粘液脱落: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粘液量减少,胃壁表面粘液减少或脱落。
3、纹理稀少:胃黏膜纹理稀少,使胃黏膜表面更加平坦。
4、隆起:表现胃黏膜局限性或弥漫性隆起,大小不一,多为浅隆起。
二、病理诊断病理检查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之一,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病变的组织结构变化。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组织学改变主要包括胃黏膜萎缩、异型增生、炎症等。
具体表现如下:1、胃黏膜萎缩:表现为胃黏膜厚度减薄,腺体明显变短、紊乱,微小不规则破裂等。
2、异型增生:胃黏膜腺体上皮增生,并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异型,重者可发展成上皮内瘤变。
3、炎症:多为慢性炎症,可见白细胞浸润和间质中淋巴细胞浸润。
三、对比分析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是两种不同的诊断手段,它们所观察和评估的对象和侧重点不同。
胃镜诊断重要的是直接观察胃黏膜的变化,但其缺点是容易受到术者经验、胃部气体充盈等因素的影响,同时无法准确判断病变的程度。
而病理诊断则是通过对胃黏膜组织进行形态学和生化学的检查,能够准确筛查肿瘤等病变,但其缺点是取标本痛苦,而且不能进行实时监测。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需要结合使用。
胃镜检查能够在短时间内了解病变的大致情况,然后通过病理诊断进一步确定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同时,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还可以互相补充,使诊断更加准确。
综上所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需要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相结合,通过多个角度进行诊断,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

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研究目的:研究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实施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分析。
方法: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诊治的2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同时比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符程度。
结果:通过对所选的患者实施检查发现,186例患者经病理证实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与临床诊断相符率为69.9%;进行胃镜检查,34例胃黏膜变白和变薄,其中24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70.6%);胃镜下120例胃黏膜粗糙,其中82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68.3%);胃镜下黏膜变白和薄同时粗糙的右112例,其中106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94.6%)。
3种内镜下表现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的几率差异较大(P<0.05)。
其中能够发现黏膜白相为主+黏膜变白+黏膜粗糙者病理诊断符合率明显比其他两种表现高。
结论:经过内镜检查发现胃黏膜变白、变薄同时黏膜粗糙时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息息相关,将病理诊断与内镜检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提升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临床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上多见的消化系统疾病,是指以胃部黏膜腺体萎缩为特征的一类慢性炎症,也是胃癌常见的癌前病变,尤其是伴有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早期治疗、早期诊断时预防癌前病变发展,提高预后效果的主要方法[1]。
最近几年,临床在对胃部疾病进行检查时广泛应用内镜检查,这与病理诊断结果相符。
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诊治的2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比较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符程度,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基本资料我院选择2012年9月~2013年9月间诊治的26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其中150例为男性,116例为女性;年龄在26~70岁之间,平均为(63.6±6.8)岁;内镜下主要表现:34例为胃黏膜变白和变薄,120例为胃黏膜粗糙,112例为胃黏膜变白、变薄以及黏膜粗糙;所有患者均排除为十二指肠溃疡以及肿瘤等其他消化道疾病。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结果比较

慢性萎缩性 胃炎的 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 的结果 比较
蒋士召
( 江苏省邳州市东方 医院病理科 ,江苏 邳 州 2 1 0 ) 2 3 0
【 要 】 目的 观 察慢性 萎 缩性 胃炎 (A )胃镜检 查 与病理 诊 断结 果 ,探 讨 两种检 查方 法 的临床 价 值 。方 法 20 年 6月至 2 1 年 6月电 摘 CG 07 01
上海 医学 影像 , 0 , () 7一8 2 9 82: 8l0 0 1 1
管数 目多 、壁薄 、缺乏肌层 ,形成紊乱动 静脉交通 的特点 ,而 良 肿 性
瘤 的微血管形 态单一 ,管腔 细窄 ,呈 条索状 或细管状 ,为彩色 多普 】
勒超 声诊 断提 供 了病理 生 理学基 础 ,彩 色血流 显示 可直 接观 察肿 瘤 内、外的血管 走行和 分布情 况 ,本文恶 性肿块 组彩色多普 勒血 流显 j
示血流 分级 (. ±O 0 2 6 . ),新 生血管 内R O 9 . )高于 良性组 7 5 I(. ±O 7 7 1 的 (. ±0 1 、 (. ± . ) ( <O 5 1 7 . ) 0 6 01 P . )。 1 2 5 3 0
[】 黄 海 , 一哲 , 6 张 李岚 . 对 乳 腺 良恶 性 肿 块 鉴别 的 声 像 图特 征 彩超 分析 [ . J 中国现 代医 生, 0, (5:97. ] 2 9 73) -1 0 4 6 【] 张 学 范, 本 . 超对 乳腺 良、恶 性 肿 瘤 的鉴 别 诊断 [ 华 . 声 检 查在 乳 腺 肿 瘤诊 断 中的 应 用进 3 唐 夏莉 超
展 [ . 装备 , 0 , (1:1 3 J 医疗 】 2 72 1) — . 0 0 2 2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的对比分析【摘要】本文通过对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了它们在诊断上的特点和优缺点。
胃镜诊断具有直观性和实时性的优势,但易受到操作者水平和观察角度的影响;病理诊断则能提供组织学特征和病理分级等详细信息,但需要时间和费用较高。
综合评价显示胃镜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应用。
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意义在于早期诊断与干预,以减少并发症发展。
展望未来,需进一步完善诊断技术和方法,提高诊断准确性及早干预,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病理诊断、对比分析、优缺点、临床意义、展望1. 引言1.1 研究背景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特异性胃炎,其发病率逐年增加,给临床诊治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病率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通常会出现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胃灼热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贫血、厌食、体重下降等并发症。
胃镜检查和病理学检查是目前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主要方法,但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学诊断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为临床诊治提供更准确的参考。
本研究旨在探讨胃镜与病理学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及临床意义,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更科学、准确的依据。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对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与病理诊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在诊断该疾病中的优势和劣势。
通过比较胃镜和病理诊断的特点及优缺点,深入分析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更快速的诊断方法。
通过研究胃镜与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探讨其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最终,本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诊断方案,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水平,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临床对比目的探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
方法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內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32例为A组,内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24例为B组,在此基础上,用病理学进行诊断,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符合率,并其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A组中内镜诊断为CAG病理诊断118例,诊断符合率89.40%,B 组中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病理诊断CAG8(6.45%)例,诊断符合率为93.55%,其结果与单一镜下表现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学诊断都具有较高的诊断符合率,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应结合其病理进行确诊。
标签: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病理诊断本研究为探讨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关系,选取了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分别应用病理学和内镜检查方法进行诊断,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资料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收治的256例胃炎患者,内镜下诊断为CAG132例为A组,男女比例为65:67,年龄20~67岁,平均年龄(43.2±1.7)岁;内镜下诊断为浅表性胃炎124例为B组,男女比例为59:65,年龄21~68岁,平均年龄(44.5±1.4)岁,两组患者均出现上腹部不适、饱胀、食欲减退以及胃酸等症状。
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症状等基线资料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2.1内镜检查方法首先对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予以盐酸达克罗宁胶浆麻醉和润滑患者的喉头采用电子内窥镜,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根据胃炎的内镜诊断标准分为CAG和浅表性胃炎,将CAG分为以下4种类型:皱壁变平为A 型,血管透见为B型,黏膜呈颗粒状为C型,灰色肠上皮化生结为D型[1]。
1.2.2病理诊断方法将内镜检查取下的胃粘膜组织样本3~4块送病理检查,采用10%福尔马林进行固定,石蜡包埋固定,切片后进行常规HE染色,同时,内镜医生应向病理医生、提供相关的诊断依据[2-3],将患者病变部位的体征以及其他相关情况记录到诊断报告中,以便更好地进行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粘膜保护的五个防御层次
一线防御: 粘膜表面粘液 二线防御: 粘膜上皮层 三线防御: 粘膜微循环 四线防御: 粘膜免疫细胞 五线防御: 黏膜自身修复机能
可溶性粘液层 粘液凝胶层
表层粘液细胞
壁细胞
颈粘液细胞 主细胞
1996 年 Wallace全面阐述胃粘膜保护机制:“结合 解剖和功能,将胃粘膜的防御修复分为五个层次”
短棒状外观是胃窦胃小凹的常见表现
放大内镜下胃小凹呈条纹状、斑块状、绒毛状改 变时可能提示其出现了萎缩性改变。
条纹状
斑块状
绒毛状
放大内镜与普通内镜不同部位活检率的比较 不同内镜 诊断 怀疑病例 数 不同活检部位
胃窦
普通内镜 放大内镜
35 14(40%)
胃体
6(17.1%)
53
27(50.9%)﹡
16(30.1%)﹡
“无Hp,无溃疡” HP is everything!
Warren & Marshall 获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
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治愈慢性胃炎
抗菌治疗前
抗菌治疗后
胃粘膜以活动性炎症为特征的病变,称慢性胃炎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
慢性胃炎的诊断必须是基于胃镜检查或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单纯依据临床症状 ,不能区分FD或胃炎,但不符合FD诊断标准者,通常先以慢性胃炎作为诊断
胃酸的分泌机制 表面受体+质子泵
PPI
H2RA
“胃液为什么不能消化自身?”
18世纪法国自然科学家Reaumur发现“将胃液注入其 他任何体腔如气道、胸腔、腹腔、关节腔都会引起炎 症坏死,唯独胃液为什么不能消化自身呢?”
胃粘膜的保护屏障
1855年法国实验生理 学家Bernard提出: “胃壁包绕胃酸,就象 瓷器一样耐腐蚀!”
萎缩性胃炎内镜治疗
未突破基底膜的异型增生 不是癌,是内镜治疗最佳 适应征
重度异型增生 上皮内癌 原位癌 早期癌
内镜下剥离切除无残留无需行辅助化疗
未突破基底膜
重度异型增生 上皮内癌 原位癌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内镜下治 疗或局部 切除为主
胃早期癌
即使内镜下全部剥离切除也需行辅助化疗
胃粘膜萎缩的临床病理 固有腺体减少 肌纤维组织增生 肠上皮化生
消化不良 腹胀 伴活动性炎症:腹痛? 伴不典型增生:癌变?
萎缩性胃炎与癌变的关系并不 是看萎缩的程度或肠化的类型
粘液上皮组化染色
AB-PAS 染 色
潘氏细胞
中性粘液
PAS染红色
酸性粘液
AB 染 成 蓝 色
HID-AB 染 色
内镜基本病变 ◇粘膜粗糙不平 ◇粘膜变薄
内镜诊断萎缩的准确性
内镜下 萎 缩
阴性 可疑 阳性
病例
106 697 487
不同部位活检结果 胃窦 胃体 胃角
10( 9.4) 9(8.5) 15(14.2) 124(17.8) 47( 6.7) 171(24.5) 108(22.2) 77(15.8) 235(48.3)
谢 谢!
胃粘膜重度的异型增生需内镜或手术治疗
刘得炳,男,63 岁。萎缩性胃炎随访,病理活检 胃窦重度异型增生,行内镜下ESD切除病灶
萎缩性胃炎出现癌变,则需要手术+化疗
异型增生是癌前病 变 , 同时伴侵袭行为 时则判断为癌
异型性+侵袭行为=癌
基本特征
腺体结构不完整,中断 或呈条索状排列 异位腺体背景为致密结缔组织 间质内出现散在异型细胞 内镜浸润的恶性形态
萎缩性胃炎的内镜与病理学诊断
张亚历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消化内科研究所
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的慢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固有腺体的 减少,部分腺体可出现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
慢性胃炎分类
非萎缩性 (浅表性)
萎缩性
非化生性
■胃窦为主型 ■全胃炎型
化生性
肠上皮化生 假幽门腺化生
■胃窦限局型 ■胃体为主型 ■全胃型 ■多灶型
浆细胞 淋巴细胞
中性粒细胞
胃炎是指 “胃粘 膜炎细胞浸润”
中性粒细胞是引起组 织损伤的主要原因 活动性炎症的标志
中性粒细胞
锅盖理论: 致炎因子激活中性粒细胞
引起诱发自由基损伤
胃粘膜
胃 粘 膜 屏 障
中性粒细胞激活 释放活性氧
胃粘膜哪来的中性粒细胞?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诱发中性 粒细胞浸润最主要的因子 直接损害低于诱发损害
普通内镜诊断萎缩性胃炎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目前主 张染色和放大内镜进行观察
A型
B型
C型
胃 粘 膜 小 凹
Sasaki
分 型
D型 Ea型 En型
放大内镜下胃粘膜的形态特征
胃粘膜表面有特征性的胃小凹结构,在放大 内镜下可表现为圆点状、短棒状、条纹状、 斑块状、绒毛状等不同形态。
圆点状外观是胃体胃小凹的常见表现
关于胃的解剖与功能
胃分为不同的功能区域
贲门
胃底 泌酸区 胃体
胃窦
胃的主要功能 消化功能+屏障功能
胃 的 消 化 方 式
腹胀的出现多与胃消化不良有关
胃动力
化学性消化
酸与消化酶
食糜 小分子
机械性消化
食物 食团
吸收
胃酸是人类进食 最重要的消化液 胃内pH:0.9-1.5 正常人空腹24小时胃液分泌量 1.5-2.5L/24h 400ml/夜间12h
胃小凹上皮
胃腔
炎细胞观察区
固有腺体
由于炎症均以近胃腔处的表浅为重,又称浅表性胃炎
内镜基本病变 ◇粘膜糜烂
胃粘膜炎症若出现固有腺体的减少,称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小凹上皮
固有腺体
萎缩观察区域
萎缩性胃炎 萎缩的组织学特征 固有腺体减少 肌纤维组织增生 肠上皮化生
粘膜肌层
内镜基本病变 ◇粘膜粗糙不平 ◇粘膜变薄
杯状细胞
硫酸粘液
棕黑或紫 色 唾液酸粘液
蓝色
肠化按与小肠上皮的“相似”程度分为 完全型含杯状细胞、吸收细胞、潘氏细 胞;不完全型含杯状细胞、粘液细胞, 无 潘氏细胞
III型肠化
II型肠化
不完全型肠化 III型肠化 硫酸粘液分泌肠化
异型增生
异型增生才是真正的癌前病变
异型性概念
间变(anaplasia) 不典型增生 (atypic hyperplasia) 异型增生(dysplasia)
Me a n g a s
9.00
6.00
3.00
0.00 萎缩性胃炎组 对照组
病理诊断
﹡与对照组相比,萎缩性胃炎组的G-17差异有显著性,P<0.001.
胃小凹区腺体减少不能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炎症细胞浸润时胃小凹区腺体减少, 消除炎症, 常可恢复。
胃小凹区肠化不一定是萎缩
胃粘膜炎症的愈合
完全愈合 粘膜完全恢复原来的 正常形态 不完全愈合 纤维化愈合(间质) 肠化(上皮)
胃炎的出现多与胃酸引起的粘膜损伤有关
粘膜糜烂、溃疡
1910年Shwartz首先提出 “无酸,无溃疡”
胃酸过多?
酸损伤的组织学证据: “浅表性胃炎“
组织学上近胃酸的粘膜面炎症更重
胃酸引起粘膜损伤机制
胃酸与粘膜保护屏障失衡的结果
胃酸?
粘膜屏障破坏
发病
胃粘膜屏障如何被破坏?
种类不同 意义不同
中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浆细胞
粘液中有大量HP
粘膜上皮层
粘膜组织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为 幽门螺杆菌感染标志
淋巴细胞浸润 腺上皮
中性粒细胞浸 润腺上皮
中性粒细胞对粘膜损害就是幽门 螺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机制
幽 门 螺 杆 菌
胃酸 (“雨”)
粘 膜 屏 障
屋顶漏理论 HP损伤胃粘膜屏障致胃 酸浸透造成损伤
对“粘膜屏障”认识的飞跃
Me a n P G R
80.00 60.00 40.00 20.00 0.00 萎缩性胃炎组 对照组
8.00 6.00 4.00 2.00 0.00 萎缩性胃炎组 对照组
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
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2-3ml,分离出血清采用IRMA 和RIA法检测PGⅠ、PGⅡ及G-17。
15.00
12.00
1823年英国William Prout就发现胃有主动分 泌盐酸的功能。这是最早证实的 “胃酸” 。
胃酸在哪儿产生?
贲门区(5%)
–粘液细胞和内分泌细 胞
贲门
胃底
胃体 和 内分泌细胞
胃窦
泌酸区(75%)
–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 胞、内分泌细胞和肠嗜铬细胞
突破基底膜是粘膜内浸润,是胃早期癌,不适 合内镜治疗。严格意义上讲,胃癌无论早晚都 不适合内镜治疗
如何发现癌变
连续切片 每隔1mm取材切片 靶向取材
对病理切片要求
常规病理活检方法
粘膜剥离切 除后行全瘤 靶向取材
无明显异型增生的萎缩性胃炎或肠化
对症治疗 抗萎缩治疗 逆转治疗 定期随访
﹡与普通内镜相比,放大内镜在胃窦、胃体的活检率显著增高,P<0.01.
为弥补内镜活检取材局限性的不足,近年来,国内外研究 者提出了可通过检测血清中胃蛋白酶原Ⅰ(PG Ⅰ)、 PGⅠ/Ⅱ(PGR)及胃泌素-17(G-17) 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120.00 100.00
12.00 10.00
Me a n p g Ⅰ
细 胞 核 的 异 型
轻度异型性
细胞核的 异型性是 分级的主 要依据
正常柱状上皮 核占细胞<2/5
异型增生 分为2-3级
核占细胞约1/2
核占细胞全层
重度异型性
癌前病变不一定会癌变 轻度异型增生至癌变约7~14年时间 重度异型增生需要尽快对病变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