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地方标准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标准修订的目的和意义

2007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茶产业的发展,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黔党发[2007]6号)文件,提出“加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提高茶叶生产的质量安全水平”。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标准化的工作部署,根据《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省农委出台了《省农委、省质监局关于开展贵州省茶叶品牌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通知》(黔农发[2014]54号文件精神和要求,为了加大“正安白茶”品牌建设、提升品牌形象、规范“正安白茶”茶加工场所、鲜叶、机械加工要求,促进“正安白茶”产品质量安全,结合“正安白茶”生产实际,制定《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十分重要。本标准的制定与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我正安白茶标准化生产水平,为正安白茶的生产加工提供标准技术支撑,对指导正安白茶生产加工的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促进我县茶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其他省外标准的制定发布情况

SB/T 10034《茶叶加工技术术语》于1992年发布实施,DB52/T 619《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技术规范》、DB52/T 629《贵州茶叶鲜叶分级》、DB52/T 630《贵州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条件》、DB52/T 632《贵州茶叶加工技术要求》、DB52/T 636-2010《贵州绿茶扁形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T637-2010《贵州绿茶贵州针形茶加工技术规程》于2010年发布实施。

三、主要工作过程、主要编制成员

㈠主要工作过程

根据《贵州省茶产业提升三年行动计划》、《省农委、省质监局

关于开展贵州省茶叶品牌标准制(修)订工作的通知》(黔农发[2014]54号文件精神和要求,县茶叶于协会2014年2月25日组织会员企业30余家、产产办全体人员对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的编制进行了讨论。

2014年6月8日,由县茶叶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协主席蔡万权主持,县茶叶协会、茶产办等相关部门及30余家茶叶企业参加,召开《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方案论证会,成立了《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编制工作组,明确了标准编制组人员、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明确了标准的编制内容,并进行分工。

2014年6月26日,省农委针对《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编制、品牌建设到正安调研,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建议。

2014年7月21日,由县茶叶生产领导小组组长、县政协主席蔡万权主持,县相关部门及30余家茶叶企业参加,再一次召开了《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编制工作讨论会。根据会议要求,为保证正安白茶加工技术与产品质量标准编制的科学性、真实性、可行性,编制工作组收集了标准10余个、发放并收集了“正安白茶加工技术数据调查表”40份,在对收集的标准、加工技术数据调查表相关指标进行认真整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制订《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的具体计划,确定了《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的具体细节内容,通过认真组织编写,形成了《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初稿。

2014年8月15日,由县茶业协会、县茶产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方案论证会,对标准编制内容进行逐条逐项讨论、审查。8月20日,根据有关单位、专家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人员对标准内容进行了多次、反复修改,形成第二次编制稿。

2014年6月27日,市茶产业中心田主任主持,县相关部门及30

余家茶叶企业参加,召开了“正安白茶”品牌管理及《正安白茶》、《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修订工作第一讨论会。根据会议要求,为保证正安白茶加工技术与产品质量标准编制的科学性、真实性、可行性,编制工作组收集了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省内外标准40余个、发放并收集了“正安白茶加工技术数据调查表”40份,在对收集的标准、加工技术数据调查表相关指标进行认真整理的基础上,编制人员对标准逐条逐项进一步认真分析、论证,提出了全面制订《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的具体计划,通过认真组织编写,形成了《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初稿。

2014年8月15日,由县茶叶协会、县茶产办组织省茶办专家组成员、标准编制组成员、县相关部门、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规模企业召开《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第三讨论会,对标准逐条逐项讨论、审查。8月20日,根据有关单位、专家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编制人员对标准内容进行了多次、反复修改,形成第二次修改稿。

2014年9月19日,由省质监局组织省农委、省茶研所、省茶办、省卫计委、省茶叶质检站、省质检院,各市茶产业中心、茶产办,十大品牌标准编制组,以及有关专家、茶叶企业,召开品牌标准编制讨论会,听取了标准制(修)订工作开展情况,提出了修改意见、建议和要求。按照会议要求,标准编制人员对标准内容、相关指标进行修改,形成第三次修改初稿。

2014年9月26日,由遵义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组织召开遵义市各品牌标准修改稿的预审会议,分别对《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逐条逐项讨论和审查。按照修改意见、建议要求,标准编制人员对标准进行修改,于2014年9月29日分别传至市茶产业中心、省茶办、标准编制专家组。

2014年10月6日,由县茶叶协会、县茶产办组织有关专家、相

关部门、茶叶企业,召开《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稿的预审会议,编制小组根据与会部门、专家和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对标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于2014年10月形成标准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

㈡标准编制单位及主要成员

本标准由贵州省正安县茶业协会、贵州省正安县茶产业发展中心、贵州省正安县质量技术监督局、贵州省正安县乐茗香生态有机茶业有限公司、遵义凤龙茶业有限公司、贵州正安璞贵茶业有限公司共同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罗明、朱富建、王永超、朱丽、郑周云、骆军科、张启东、郑新伟、胡裕峰

四、标准主要内容的确定依据及内容的说明

㈠标准的结构

本标准共分为7章: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加工场所要求

5 鲜叶要求

6 机械加工要求

7 手工加工要求

㈡标准修订的内容及相关指标设置依据

1、标准名称

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

2、范围

特别明确加工所需原料的来源范围: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关于批准对大连河豚、双沟酒、定海湾丁香鱼、正安野木瓜、正

安白茶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公告》2011年第69号公告批准保护的正安白茶的加工。

3、规范性引用文件

DB52/T 619 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技术规范

DB52/T 620 贵州省茶叶产品信息溯源管理指南

DB52/T 629 贵州茶叶鲜叶分级

DB52/ T 630 贵州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条件

DB52/ T 632 贵州茶叶加工技术要求

DB52/ T 835 地理标志产品正安白茶

4、正安白茶的定义

正安白茶是产自第3章规定范围内,以白叶一号茶树白化芽叶为原料,经摊青、杀青、理条、做形、干燥、包装等工艺制作而成,游离氨基酸总量≥5.5并符合本标准规定要求的一种绿茶。

4、标准编制原则和依据

本标准体系规定了“正安白茶”加工的术语和定义、加工场所、鲜叶、机械加工、手工加工要求。在《正安白茶加工技术规程》标准的制订中,我们遵循“科学性、真实性、可行性、统一性、规范性”、并能实现规模化机械加工的原则,参考了SB/T 10034《茶叶加工技术术语》、DB52/T 619《贵州茶叶全程清洁化生产技术规范》、DB52/T 629《贵州茶叶鲜叶分级》、DB52/T 630《贵州茶叶加工场所基本条件》、DB52/T 632《贵州茶叶加工技术要求》、DB52/T 636《贵州绿茶扁形茶加工技术规程》、DB52/ T 637《贵州绿茶针形茶加工技术规程》等相关标准,结合正安白茶生产的相关企业的加工工艺参数,制定了各生产环节的工艺参数。

5、各项指标的确定和依据说明

﹙1﹚加工场所的要求:生产、加工、包装、贮存、运输全过程茶叶及茶叶产品不落地,符合DB52/T630《贵州茶叶加工场所基

本条件》的规定。

﹙2﹚加工工艺流程:松针形正安白茶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回潮→理条→初烘→摊凉回潮→烘干。扁形正安白茶为鲜叶摊放→杀青→摊凉回潮→理条→摊凉回潮→压扁做形→初烘→摊凉回潮→烘干。

﹙3﹚鲜叶要求:结合正安白茶产品结构和生产现状,把其鲜叶分为三个等级,要求:嫩、匀、鲜、净,特级为单芽至一芽一叶初展,匀净;一级为一芽一叶,匀净;二级为一芽二初展。特别写清了长度的量化指标.品种白叶一号茶树品种

﹙4﹚鲜叶摊放:写明了环境、温度、湿度、摊放厚度、时间、摊放程度等内容根据各加工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验证数据综合,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确定并进行了量化,体现科学适用可操作。以保证正安白茶品质特征。

﹙5﹚对加工工艺各环节的设备工具备条件选用、温度、时间、程度根据各加工企业实际生产中的验证数据综合,征求各方意见建议确定并进行了量化,体现科学适用可操作。以保证正安白茶品质特征。

五、技术经济论证、预期的经济效果

1、本标准编制完成后预期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推进我县乃至全省茶叶产品标准化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正安白茶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了更新、更全面、更科学的技术支持。

2、本标准对提高贵州茶叶加工技术水平、提升贵州绿茶品牌形象具有重要意义。

3、本标准发布实施后有效期内,平均按每年全县投产茶园15万亩、每亩最低贡献值1000元估算,预期每年可产生效益为1.5亿元,可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出积极贡献。

六、标准是否强制的建议

参照茶叶产品类国家标准的定性惯例,本标准建议定为推荐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