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 基本政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思解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思解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2015-05-03 回答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民族政策是: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二、民族区域自治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建立相应的地方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由当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是:(一)一切聚居的少数民族都有权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二)民族区域自治的性质,是以工农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人民的自治,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体现和表现形式;(三)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必须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建立,除行使宪法规定的地方国家机关的职权外,还依照法律的规定行使自治权;(四)上级国家机关应当充分保障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充分考虑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积极支持和帮助各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事业;(五)任何一个民族自治地方都必须坚定地接受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政治制度。
20世纪初,中国各地起义爆发,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也参与其中,特别是民族地区的起义更是从未停息。
为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统一全国,中国共产党在1949年成立后,采取和平手段解决了中国少数民族问题,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处理少数民族问题的重要方法。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少数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并推进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进步。
各少数民族应当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扬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自觉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原则•全面平等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法律规定的权利和义务,并共同维护祖国的统一;•民族自治原则:民族自治是具有完全的行政、财政和司法等权力的自治地方;•发展原则:国家积极支持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以增强各少数民族自治区的自我管理;•同化抗拒原则:政府同化民族的行为是被严禁的,各少数民族地区应该自主发展和推广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文化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所管辖的范围经过多年的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经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有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和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海南黎族自治州、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多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有充分考虑少数民族的历史、地理、文化差异,将少数民族较多的区县划为自治县,并配备自治机构。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自我完善与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为少数民族保障了权利,还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发展。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国家政治制度的发展,存在一些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充分、不完善的情况。
•面临的问题:一些民族自治地方成为了封闭的“福利地”和“专利地”,地方政府治理和资源配置效率偏低;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投入还不够公平,经济社会发展仍然面临一定困难等。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域民族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立相应的自治机构,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独立管理民族和区域内政,行使行使民族主人翁的权利。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区域民族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的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建立相应的自治机构,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独立管理民族和区域内政,行使行使民族主人翁的权利。
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
自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民族问题。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日趋成熟和对中国国情的加深认识,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纲要》,其中规定:“根据民族平等原则,蒙古人享有平等权利。
实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回族和汉族,建立蒙古回族自治区。
1945年10月23日,中央在关于内蒙古工作政策的指示中指出:“内蒙古的基本政策是目前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1946年2月18日,有人更明确地指出:“根据和平的国家建设计划,要求种族平等和自治,但不应提出独立自主的口号。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党于1947年5月1日领导在中国建立了第一个省级内蒙古自治区,指出了在其他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方向。
未来,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根据民族的人口和区域规模,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构。
少数民族。
”后来,民族区域自治被明确纳入以前的宪法,并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的特定用语,理解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理解中国政治生活的前提。
了解了这些制度,便能读懂:中国共产党领导、“两会”、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基层选举等一系列中国政治生活中的热门词汇或关键词。
中国的四大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 群众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体中国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是全国人民的代表机关,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决定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与国会(美国)、杜马(俄罗斯)、议会(英国)的不同在于,政府和司法机关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对它负责,其权力和地位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
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县、镇、村)国家权力机关。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根据宪法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具有全权的和最高的地位,其主要职权有:◆ 修改宪法、监督宪法的实施◆ 制定和修改国家的基本法律◆ 选举、决定、罢免国家机构组成人员◆ 决定国家的重大事项◆ 监督国家机关中国国家领导人是怎样选举产生的选举国家机构领导人员的程序:推荐候选人、讨论酝酿候选人、确定正式候选人、投票选举。
候选人条件:根据宪法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45周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可以被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副主席。
提名候选人的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选举时,由主席团提名推荐候选人。
主席团提名的名单必须经各代表团讨论、协商后,再由主席团根据较多数代表的意见确定正式候选人名单。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委员的人选,国家主席、副主席的人选,主席的人选,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和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的人选,由主席团提名。
国务院总理的人选,由国家主席提名;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由国务院总理提名;副主席、委员的人选,由主席提名。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阿坝羌族自治州
2.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有哪些? 民族自治地方
(省一级)
自治机关
自治区 自治州 (设立区市的市级) 自治县(旗) (县一级)
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政府
注:民族乡不属于民族自治地方,是与 乡、镇平级的行政单位,作为民族区域自 治的一种补充形式。
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具有双重地位: 既是国家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又是国家 统一领导下享有自治权的自治地方; 民族自治机关既是地方的国家机关,又 是民族自治机关。在行使一般地方国家机关 职权的同时,享有和行使自治权。
策,服从中央的统一领导。
(3)题中观点把民族自治仅仅理解为少数民族自己管理自己 是不科学的。
(1)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保障少数民族对 本民族自治地区的事务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社会主义
道路,是这一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
(2)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祖国不可分割的部分,是在中央政 权的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必须执行国家的法律、方针、政
走进西藏,走近民族区域自治
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
1947年5月1日, 我国成立了第一个 省级的民族自治 区——内蒙古自治 区。新中国成立前 夕,在北京召开了 有多个少数民族代 表参加的政治协商 会议,正式确定我 国实行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解放后, 我国先后建立了5个 省级自治区。
不 同 点
范 围
相 同 点
5个民族自治区
港、澳、台
5个经济特区
(1)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方行政区域(非主权实体)(2)与中央
都是中央和地方关系 (3)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误区警示】
第六章 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

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和优越性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
中国的客观实际适合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应我国民族分布复杂的特点;二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符合我国的国情和历史传统;三是中国各族人民在近代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斗争中,形成了休戚与共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力量的领导核心;四是中国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因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中国各民族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于用什么样的国家结构形式解决国内的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建党以后,受苏联的影响,曾主张建立联邦制国家。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以平等、自治、和建立统一国家为原则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主张,为确立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奠定了基础。经过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探索和实践,1949年9月29日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成为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后来,又载入历史宪法,成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党和国家积累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和进行人才开发的丰富经验:根据党和国家工作的需要确定培养方针;结合少数民族工作的实际贯彻执行党的干部政策。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13张)

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
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共制定253件地方性法规 和单行条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 面。
不会忘记他脱下带着自己体温 不会忘记他从自己的血管里抽出 的毛衣,送给藏族老阿妈。 900毫升的鲜血,抚养3个藏族孤儿
有利于发展平等结互助和谐的社 会主义民族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 西藏形成三次较 大规模的集中建 设。20世纪80年 代和90年代国家 投资分别完成43 项和62项重大工 程。极大地促进 了西藏基础设施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改善和基础产 事业蓬勃发展。 业的发展。
治 机 关
地方人民政府
前提:民族自 治地方是国 家统一领导 下的地方行 政区域;国 家和自治地 方是中央和 地方的关系。
自治地方 分三级: 1.自治区
地位:自治权 是民族区域自 治制度的核心 内容。
含义:P76
2.自治州
3.自治县
感悟自治权
立法自治权
据统计,自1965年以来,西 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 委会共制定了220件地方性法规 和单性条例,如《西藏自治区 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的决定 》等。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
感悟优越性
西藏自治区成立至今,先后有7任自治区人大常 委会主任和7任自治区政府主席均为藏族公民。目前, 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现职省级干部总数的71.7 %;占地厅级干部总数的一半以上,其中藏族和其他 少数民族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中占87.5 %;在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占69.23%;在自治 区主席、副主席中占57%;在自治区政协常委和委员 中分别占90.42%和89.4%。
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地位、含义是什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实行区域自治。
民族区域自治是国家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体现了国家坚持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体现了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历史因素与现实因素的统一。
民族区域自治以领土完整、国家统一为前提和基础。
新中国成立民族政策:
1、背景:
(1)我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汉族为主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
(2)旧中国时由于历史条件,地理环境的原因和旧中国实行民族压迫、民族歧视的政策,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般比较落后。
2、根本目地:促进全国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内容:
(1)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中国共产党提出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政策。
全国已建立五个省级民族自治区(内蒙古、新疆维吾尔、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西藏)和许多自治州、自治县等。
民族区域自治对祖国统一、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2)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后,党和政府根据少数民族的意愿,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或土地改革。
民主改革通过和平的方式废除剥削制度,消灭了阶级压迫,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1958年以后,
少数民族先后进入了社会主义制度。
(3)人民政府从财力,物力,人力上给予少数民族支持,支援民族地区大批干部,技术人员,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是支援西藏的好干部孔繁森。
(4)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进一步落实民族政策,在民族地区实行改革开放,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发展民族经济。
少数民族的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
(5)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是新时代我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