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制造总局

合集下载

江南制造局:开近代工业风气之先

江南制造局:开近代工业风气之先
江 南 制 造 局 在 开 展 军 工 生 产 的 同 时 ,培 养 出 中 国近 代 第 一 批 产 业 工 人 和 技术 人 才 。这 主 要 表 现 在 许 多 工 人 在 军 工 企 业 中 学 到 了 技
术, 受 到 了锻 炼 , 他 们 走 向社 会 后 , 为 许 多 其他 后 起 的近 代 企 业 所 用 ,
事 企 业 也 是 中 国 近 代 最 早 的 新 式
国 作 工者 一 千 三 百 名 。”英 国领 事 1 8 7 2年度 的商 务 报告 中也 说 : “ 江
南 制造 局 雇 佣 着 不 少 的 外 国 技 师 ,约 有 一 千 三 百 名 中 国工 人 。” 1 8 7 6 年, 根 据 当 年 成 书 的 葛 元煦 沪 游 杂 记 , 里 面 提 到说 江 南制 造 局 有 “ 工
因 而 都 不 敢 进 局 做 工 。江 南 制 造 局 招 不 到 学 徒 ,只 得 去 孤 儿 院挑 了

外 .另 附 有 或 并 入 或 创 设 的 外 国语
言 文 字 学 馆 、 同 文 学 馆 翻 译 馆 以
及 工 艺 学 堂 . 用 以 介 绍 西 方 知 识 以 及 培 养 语 言 和 科 技 人 才 在 1 8 6 8
匠二 千余 人 ” 。
工 厂 之 一 。 江 南 制 造 局也 是 江 南 造 船 厂 的前 身 。 江 南 制 造 局 除 了 机 械 的 制 造 之
不 过 ,在 早 期 的 这 些 工 人 中 没 多 少 上 海 本 地 人 , 因 为 当时 上 海
有 谣传 : “ 进局 的人要 被丢 到大烟 囱里去” , “ 要被 机器轧 死” ,
年~1 9 0 7年 之 间 . 译 书 达 1 6 0种 ,

一组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老照片

一组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老照片

一组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老照片
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人李鸿章(右)。

1865年9月20日,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最辉煌的时候,拥有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

图为1909-1911年,江南制造总局之分局大门。

江南制造总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造炮厂厂房。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机器房。

江南制造总局,机器与工人。

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图中左起为徐建寅、华衡芳、徐寿。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

江南制造总局创办后,数年之间就造出轮船四艘,洋枪、大小开花饱、洋火箭等数千件。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造快利枪。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枪厂。

图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无烟火药厂。

图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试炮场。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4
1859 年老师回美国时带他和几位高才生一齐赴美深造。他学习的专业为医学,1867 年毕业,成绩列全班第一。后又在神学院深造,1873 年 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回上海。适 逢李鸿章创建兵工厂,即聘精晓英语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舒高第为技师和医师。后应广 方言馆总办李兴锐之聘,于 1877 年到上海广方 言馆任英文教习,执教 26 年余。该馆 亦称上海同文馆,成立后培养出第一代精通西文和西学的中国学生。上海广方言馆与 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一起,自 1863 年至 1906 年,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和大 批正规的翻译人才,被誉为我国近代翻译人才和外交官的摇篮。舒高第在任教期间, 将在国外学到的知识悉 心传授给学生,对培养我国早期外语、外交人才作了不少贡献。 自 1878 年起,舒高第兼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在晚清自强运动期间,该馆为我 国惟一的专门译书机关。其译书之 系统完整,质量之高与影响之大, 均为一时仅见。 该馆共翻译出版过约 200 种西书,从军事应用技术、工艺制造技术的引进,到声光化 电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介绍,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代表 了洋务运动时 期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能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识的最高水平,在中国近代科 技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舒高第是该馆最主要的一位中国口译人员, 其译作 颇丰,在中国译员中名列第一。 赵元益(1840~1902) (照片缺) 江苏新阳人,光绪举人,精通医学。清同治八年(1869 年)应邀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任职。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曾作为医官,随从出使英、法、 比、意 4 国使馆工 作,归国后重返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光绪二十三年与董康等人创立上海“译书公 会”,同年与吴仲韬创立“医学善会”。所译著作,侧重于西 方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有 《儒门医学》、《光学》、《西药大成》和”《法律医学》等,其中《西药大成》是当 时最大的一部西药译著,《法律医学》是我国第一 部翻译西方法医的著作。

江南造船厂发展史

江南造船厂发展史

江南造船厂发展史发布时间:2021-01-18T06:11:40.99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0年第23期作者:颜仁聪[导读] 中国的近代工业从军事工业起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则是我国军事工业的鼻祖。

从诞生之时,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被称为“中国第一厂”。

中船(浙江)海洋科技有限公司 570203中国的近代工业从军事工业起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则是我国军事工业的鼻祖。

从诞生之时,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就被称为“中国第一厂”。

它承载了中华民族富国强兵之梦和海洋之梦,承载了中国人发展民族工业以自立于世界的使命。

它历经晚清、北洋政府、日本侵占、国民政府统治、新中国成立等各个历史时期,走过一个半世纪的风雨沧桑,长盛不衰。

从诞生之时起,它就是一个特殊的企业,既承载了一个民族濒临绝境的富国强兵之梦,也开始扭转国人由内控天下到外向海洋的世界观。

然而它的特殊性还在于它的持续性、现实性和对未来的延展性。

晚清时期:开近代工业先声在晚清洋务运动中组建的江南制造局,是我国近代具有标志性的大型军工企业,也是我国近代工业的开端。

北京中华世纪坛对它的诞生也有记载:“公元1865年乙丑,清穆宗同治四年,第一个大型官办国营军工企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在上海建立。

”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后,让当时封闭的清王朝见识到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

为扭转中国机械制造工业空白的局面,建设军事工业,在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倡导下,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成立,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李鸿章都当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督办。

1868年7月,“恬吉”(后改名“惠吉”)号在江南制造局下水,这是我国建造的第一艘木壳明轮蒸汽舰,长56.3米,宽8.2米,马力392匹,顺流航速16.2节,逆流航速9.4节,排水量600吨。

与之相比,日本横须贺造船所直到1876年才生产出最早的明轮蒸汽舰。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特点和译书方法探析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特点和译书方法探析
其 技术 在 国内处 于 领先 水 平 。 到关 闭共 经历 四十 多 年 时 间 ,于 1 9 1 2年关 业基 地 ,
的人才数量极少 ,政府对翻译人才的投入
闭, 但是在 我国近代 史中 , 翻译馆成为我 国
通 过 翻译 学 习了 西 中的作用 ; 另一方 面也有学者指 出, 该 种译 用同一班人马。 他们即使翻译馆翻译工作人 很 多 翻译 员 都 参 与生 产 ,
员, 又是广方言馆教习工作人员 。这样翻译 方先进的理论优势 , 奠定 了他们参与实际生 书方法主要取决于 当时的社会形态 ,社会 在 当时翻译馆成为重要的l 丁 条件 , 馆翻译 内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翻译馆 自成立 产 的理论基础 , 和社会制度 , 当时晚清 国内懂得 外文
工业 技术发展 , 学科 建设 , 及思想文化传播 方面 , 第一 , 翻译的西方书籍主要集 中于 自 华士斟酌何法可明 ; 若华士有不 明处 , 则讲 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了解江南制造 然科学领域 、 工业领域 等, 以及军事读本等 , 明之。 译后 , 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 , 领合于中 局翻译馆翻译事业提供理论参考 。
渐 的理 论 扩 展奠 定 了基础源自。 面主要在翻译 馆内翻译 西方书籍 。另一方 术 语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 对于“ 西译中述” 的方法 , 现在学者对其
在造船技术 图形设计上 , 利用 自我独特 随后 ,翻译 馆的功 能不断得 到提 升 , 面,
参 与实 际操作 , 而华蘅芳也同 评价颇有争议 ,一方面指出了该 种方 法对 1 8 6 9年 , 翻译馆将上海广方言馆纳入其内 , 的翻译优 势 , 促进翻译馆翻译活动 ,以及社会科技 发展 两馆 同在一处 , 在人员安排 上 , 相互兼职 , 使 样参与制炮等设计 图的实践 ,在翻译馆内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作业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作业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作业李鸿章买下旗记铁广后,就把原由丁日昌,韩殿甲分别负责的两个洋炮局并入厂内,于1865年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丁日昌兼任总办,韩殿甲和冯梭光分别任会办和襄办,美国人,福尔斯任总监工。

不久,容闳从美国买来的10多台机器也运到上海,按给了江南制造总局。

由于厂址设在虹口租界地区,外国侵略者不准在租界内设厂制造军火,又由于厂址太小,没有扩充余地,加以害怕中国工人与外国人发生纠纷,丁日昌等人决定把制造总局搬到上海县城南面的高昌庙地区,图占土地,进行扩建。

到1867年,已建成机器厂、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洋枪楼、库房、煤栈及办公房舍等,还有轮船厂、船坞、官员公馆、洋匠住楼、工匠住房等也相继建成。

此外,在陈家楼设立火箭厂;并于1868年设翻译馆,次年又成立方言馆,从事翻译书籍和培训外语人才。

之后,江南制造总局不断地进行了扩建。

1869年设汽锤厂,另建制枪厂;1878年汽锤厂改为炮厂;翌年又在炮厂对面设炮弹厂;1881年设水雷厂;1890年设炼钢厂。

此外,1874年又在龙华圈地建立分局,先设黑色火药厂,1875年设枪子厂,1892~1893年设栗色及无烟火药两个厂。

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江南制造总局已拥有10几座大厂和一座中型船坞,雇用工人二千数百人,成为清政府开办的10几个军火工厂中规模最大、经费比较充足的一个,是清军武器装备的重要供给基地。

江南制造总局在1867年以前的开办经费约计54.3万两。

其中容闳购买美国机器价款6.8万两由上海道及广东藩司各半筹拨;丁日昌购买上海旗记铁厂机器价款4万两由海关通事唐国华、插手陆灿、秦吉3人报效军需赎罪;购买其余铜、铁、木料价款2万两由丁日昌筹借拨付;第一年房租、薪水、工资5.5万两,添购物料12万两及购地建厂用款24万两,由军需项下筹拨。

该局开始有正式的常年经费,是在1867年。

1869年捻军被镇压以后,两江总督马新贻、丁日昌奏请酌留二成全数作为制造之用。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素材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素材 北师大版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自强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

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成立及和沿革该机构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最初向上海租界的美国公司旗记铁厂购买机械厂房和船坞而成立,同年,将原本苏州洋炮局和由容闳向美国买的机器设备抵达一起并入而成。

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又改称江南造船所。

江南制造局本身也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于1937年停办。

日军占领上海后,将其场地和机械并入江南造船所。

江南造船所至1953年,又更名为江南造船厂,19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轮船厂等。

占地70余亩。

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

1996年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管理和运作江南机器制造局是自强运动几个兵工厂中,规模最大、预算最多的一个,除了开设当年投资约25万两的费用之外,其后早期主要经费来自于淮军的军费,后来1867年时曾国藩获得许可从上海海关取得百分之十的关税作为制造局的经费,1869年又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这相当于每年有至少40万两以上的经费。

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但晚清大多时期是由李鸿章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早期由李鸿章选任冯焌光和沈保靖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例如早期的首席工程师霍斯(T.F.Falls)为美国人。

江南制造局底下雇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包括满人和汉人,在其中操作及学习机器,因其专业技能,当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8倍。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

江南制造总局仿制末路作者:赵福帅来源:《英才》2012年第11期钓鱼岛争端日前再起,航空母舰的“入伍”不仅振奋国人之心,更增加了中国海军的实力。

军事对抗中彰显出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其实,早在一个多世纪之前的洋务运动,技术就曾经主导过一家著名企业的命运。

通过对世界先进技术的追求,江南制造总局兴盛一时,但同样是因为对技术追求的偏执,导致这家军工企业陷入了高成本的误区。

更重要的是,江南制造总局大力仿制西方技术的前车之鉴,正是今天很多中国企业正在经历的道路。

强大的仿制能力林则徐充军伊犁途中曾致信朋友:“中国没有洋枪洋炮,就是岳飞、韩信在世,也打不过英国。

”近20年后,英法联军直捣京师,曾国藩等地方督抚也受到了没有先进武器的刺激。

不久,清廷下令军队更换武器。

1863年,海归容闳初识曾国藩,他提议在安庆内军械所和上海洋炮局的基础上,建设拥有“制造机器之机器”的母厂。

曾国藩对这一提议甚为赏识,仅凭君子之诺即拨银6.8万两,派容闳赴美购买机器。

而对于技术渴求的李鸿章,甚至建议“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

”两年后,李鸿章买下位于上海虹口的设备齐全的美商旗记铁厂,该厂的规模与技术能力足以修造轮船、枪炮等。

同时,容闳也将采购的机器运抵上海。

加上上海洋炮局的原有设备,中国最早最大的军工企业——江南制造总局在上海正式成立。

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均担任过江南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局)的督办,但李鸿章任职最长。

上海江海关二成洋税为其经费,每年有30万—70万两白银不等。

有此基础,经过若干年快速扩张,江南局成为拥有16家分厂,以生产机器、枪炮、船舰为主,附设翻译馆、广方言馆和工艺学堂,集军工、科研、翻译出版、人才培养为一体的大型民族企业,到19世纪90年代甚至成为东亚最先进、制造设备最齐全的工厂。

曾国藩颇重视船舶制造,二成洋税中有一半专门造船。

1868年,中国首艘新式军舰的试航轰动了上海滩,它长18丈5尺,载重600吨,船体和锅炉均自行制造,蒸汽机则是修理洋商旧机而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