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书楼】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中外共译,印技相融(上)

【书楼】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中外共译,印技相融(上)江南制造总局的名声太⼤了,这⾥应当算是中国现代⼯艺的重要起源之⼀,我本以为到这⾥的寻访应当是很容易的⼀件事,然⽽我的经历却告诉⾃⼰,越以为容易的事其实越难办到。
⽽后幸亏得到了刘晶晶⽼师的帮助,否则这个寻访还不知要拖到什么时候。
“U”形的⽼式办公楼江南制造总局后来的名称是江南造船⼚,位置在上海市⾼雄路2号⼀带。
其实我在四年前就冒失地来到这⼀带探访,⽽今这⾥已经变成了⼀个巨⼤的⼯业区,不但门牌号不明显,并且每⼀个号之间都有很长的路要⾛。
在这⼤⽚的⼯作区内,要想找到当年所建造的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沿途不但⾏⼈很少,即使遇到了,得到的回答也是“不知道”。
终于找到了这个门牌号,然⽽保安却坚决不让我⼊内,凭我怎样地⼝吐莲花,其完全不被我的⾔词所感动,没办法,只能围着范围巨⼤的铁丝⽹转圈⼉。
但这种⽹制作得太密,镜头根本伸不进去,只能拍个远景,拍出来的效果特别像⼆战时的集中营。
门窗上的封条三年之后的某天,⽆意中跟刘晶晶⽼师谈到此事,她说可以帮我找⼈,我说那当然好。
我在上海的朋友可以不夸海⼝地说:超过百位总会有,但可惜的是这些朋友⾝份趋同,都是⽂化圈⼉内的酒⾁朋友,跟造船⼯业⼀点⼉都不搭界。
刘⽼师也是⽂化⼈,她能找到这⽅⾯的关系,其实在我⼼中略表怀疑,但我还是向她表⽰了谢意。
我觉得她只有在碰壁之后,才会知道这种寻访的难度达到了怎样的级次。
果真,此后不久,她给我来电话,说⾃⼰到现场勘察了⼀番,⾥⾯确实不让进。
但她⽐我细⼼,因为她了解到了不让进的背后原因:造船⼚的这个地界原来跟其他的部门有产权归属⽅⾯的纠纷,故⽽上峰有令,这⾥⾯不让任何⼈进去,尤其是带着相机者,更是绝对是不⾏。
远远看到花坛旁有⼀尊雕像原来不让拍照的理由是担⼼有⼈到此恶意取证,如此想来,这个理由倒是可以理解。
虽然有了⼼理上的原谅,但我拍不到,这仍然是⼀个铁的事实,毕竟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哪怕把这句话说得再⼩点⼉:在中国翻译史或者印刷史上,都具有特殊的地位。
2023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模拟试题1(中级)

2022年全国出版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基础知识模拟试题1(中级)一、单项选择题1.出版活动的目的是()。
A.作品B.编辑C.复制D.发行√解析:作品是出版的前提,编辑.复制是手段,向公众发行是目的。
参见教材P2。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版活动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
这说明()。
A.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B.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C.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D.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解析:政治制度开明,政治环境宽松,出版活动就活跃.兴旺;政治制度专制,政治环境恶劣,出版活动就凋敝.衰落。
参见教材P6。
3.出版的任务是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满足这部分需求,主要通过以()为主导。
A.政府√B.市场C.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D.学校解析: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表现为需要文化产品帮助他们增长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满足这部分需求,主要通过以政府为主导。
参见教材P26。
4.以下关于台湾地区的出版业描述不正确的是()。
A.台湾成规模的出版活动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末B.台湾的出版机构绝大多数是民营的C.台湾的出版机构主要集中在北部D.台湾地区的书刊发行渠道不成熟,连锁书业不发达√解析:台湾成规模的出版活动起步于20世纪40年代末。
台湾的出版机构绝大多数是民营的,并且主要集中在北部。
台湾地区拥有较为成熟的书刊发行渠道,连锁书业发达。
参见教材P53。
5.整个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是()。
A.复制工作B.发行工作C.管理工作D.编辑工作√解析: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活动的中心环节。
参见教材P77。
6.出版实践中的“读者”指的是()。
A.该学科的专业人员B.编辑人员C.出版物的消费者√D.所有可能看到出版物的人解析:在出版实践中的“读者”一词,泛指各类出版物的消费者。
参见教材P92。
7.编辑的社会责任要求出版物要求编辑()。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考略

术 而创 办 的第 一个 大型 近代 军工 企业 , 1 8 6 5年 9月 由李鸿 章、 曾国藩创办 于上海 , 目的是 制造兵器弹药 、 造船造炮并操 练水 师。1 8 6 8 年6 月, 制造局设 立了附属机构 的翻译 馆 , “ 另 立学 堂 、 以 习翻译” P l , 欲将 西方现代 科技 的图书 翻译 并介绍
聘 中西人 士 , 采用 口译 和笔述相结合 的译 书方法 , 翻译 、 编译 出版 了大量西方先进科学 、 技术等 书籍 。随着洋务运动 的开 展。 报刊、 学堂、 出版机 构的陆续 增多 , 西学传 播 的渠 道大大 拓宽 , 西方近代 自然科 学和技术 知识陆续 被有组织 、 大规模 地引 入 中国 , 成 为西学 东渐 的一个 重要 时期 , 也 对 中国社会 产生 了积极影 响 。江南制造局 翻译馆 、 京 师 同文馆 翻译馆 、 广学 会是当时 翻译 介绍西学 的 3 个重要机构 , 其 中以制造局
与矿 物质样 品若 干 。至 6 月在制 造局 内专设 翻译馆 , 并试译
了《 汽机发韧》 《 汽机 问答》 《 运规约指》 《 泰西采煤图说》 4 部书嗍 。 1 8 6 8 年( 同治七年 ) 7 月, 制造 局制成第 一艘 兵轮 , 翻译馆 的第
一
到 中国 , 求 强求富 。在其后的 4 5 年里 , 江南制造 局翻译馆延
要地位 ” , 江南制造 局翻译 馆的一批 中外学 者 中, 著名科 学 家徐寿是译馆 的创始人 和组 织者 , 华籍 译员有徐寿 、 华蘅芳 、
李善兰 、 徐建 寅 、 赵元益 等 ; 西籍译 员有伟烈亚力 、 傅兰雅 、 玛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特点和译书方法探析

的人才数量极少 ,政府对翻译人才的投入
闭, 但是在 我国近代 史中 , 翻译馆成为我 国
通 过 翻译 学 习了 西 中的作用 ; 另一方 面也有学者指 出, 该 种译 用同一班人马。 他们即使翻译馆翻译工作人 很 多 翻译 员 都 参 与生 产 ,
员, 又是广方言馆教习工作人员 。这样翻译 方先进的理论优势 , 奠定 了他们参与实际生 书方法主要取决于 当时的社会形态 ,社会 在 当时翻译馆成为重要的l 丁 条件 , 馆翻译 内能得到大幅度提升。 翻译馆 自成立 产 的理论基础 , 和社会制度 , 当时晚清 国内懂得 外文
工业 技术发展 , 学科 建设 , 及思想文化传播 方面 , 第一 , 翻译的西方书籍主要集 中于 自 华士斟酌何法可明 ; 若华士有不 明处 , 则讲 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了解江南制造 然科学领域 、 工业领域 等, 以及军事读本等 , 明之。 译后 , 华士将初稿改正润色 , 领合于中 局翻译馆翻译事业提供理论参考 。
渐 的理 论 扩 展奠 定 了基础源自。 面主要在翻译 馆内翻译 西方书籍 。另一方 术 语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 对于“ 西译中述” 的方法 , 现在学者对其
在造船技术 图形设计上 , 利用 自我独特 随后 ,翻译 馆的功 能不断得 到提 升 , 面,
参 与实 际操作 , 而华蘅芳也同 评价颇有争议 ,一方面指出了该 种方 法对 1 8 6 9年 , 翻译馆将上海广方言馆纳入其内 , 的翻译优 势 , 促进翻译馆翻译活动 ,以及社会科技 发展 两馆 同在一处 , 在人员安排 上 , 相互兼职 , 使 样参与制炮等设计 图的实践 ,在翻译馆内 ,
[江南制造局,价值]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创办影响价值
![[江南制造局,价值]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创办影响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3a8f32ee87c24028915fc3da.png)
[关键词]江南制造局;翻译;影响
翻译馆的建立与当时的中国社会环境和其他各国发展水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翻译馆的创立可以说是综合了多方面的因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外洋叩关带来的危机意识
பைடு நூலகம்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使经济政治等方面不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拥有着丰富的资源,这就成为了西方争相掠夺的焦点。而战争之后,中国的境况愈来愈差,这使得当时的统治者惶恐不已,开始寻找解决办法。效仿西方的科学技术成为首选,因此,一场由中央和地方官员联手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
(一)为江南制造局的发展提供了技术资料支持
翻译馆所翻译的译著直接对当时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为代表的中国早期工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对民族工业的起步和技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到19世纪90年代,江南制造局已成为中国乃至整个东亚最先进最齐全的机器工厂了。
除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许多翻译资料也成为众多企业学习的材料。可以说翻译馆不仅促进了江南制造局的蓬勃,更促进了洋务运动的稳进大步向前。
翻译馆的设立与有识之士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清同治六年(1867年)四月,徐寿就向两江总督曾国藩条陈四事,其一是开煤炼铁,二是也自造大炮,三是操练轮船水师,四是翻译西书。这些想法得到了曾国藩的大力支持。这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人才也基本网罗齐全,翻译馆工作开始走上正轨。
(四)上海当时环境的影响
结语。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在1913年由于资金不足而停办。但不可否认的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重要影响。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其仅作为翻译书籍平台的本身,在其中,我们不难看到中国近代爱国有识之士自强进步精神,看到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学术态度,看到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步的缩影。这些都将对现今我们继续坚持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的结合,坚持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产生重大的激励作用。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晚清西史译介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是晚清官办翻译机构中 , 出书最多 , 影响 最大 , 时间持续 时间最久的翻译 机构 ,这是为世所公认的 。关于它的成立 、 发展 、 出版图书 情况 , 在传教士傅兰雅 1880 年撰写的 《 江南制造总 局翻译西 书事略 》 、 魏允恭 1905 年 撰的《 江南制造局记 》 、 翻译馆馆员陈洙等撰写的 《 新编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 》 等中多有介绍 , 现代 学者利用各种档案文献也多有研究 , 发表了不少 ① 研究成果 , 推动了对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认知 。 翻译馆的设立主要是为了翻译西方的科学技术 , 为洋务运动服务 ,但它也出版了史志图书 15 种 。 本文就翻译馆译介史志类书籍的原因 , 图书的内 容 , 反映的历史观 , 体裁、 体例等相关问题作一探 讨 , 以弥补当前研究的薄弱之处 。
学 术 探 索
Ac a de m ic Ex p lora t i on
2010 年 10 月 O ct . , 2010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晚清西史译介
赵少峰
(北京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 , 北京 100875)
摘要 :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译书在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上占有重要 地位 。在 " 西译中述 "翻译模 式下 ,西方传 教 士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 。翻译馆出版社会科学图书 ,特别是历史类图书 ,与传教士在华政策转向有关 。史志 类图 书成为了影响中国士人和学者的重要手段 。这些图书相较于以往教士翻译出版的历史书籍 ,显示出了新的 特点 , 对时局影响更大 ,是近代中外史学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 关键词 : :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 傅兰雅 ;传教士大会 ;史学交流 中图分类号 : G129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006 - 723X ( 2010) 05 - 0086 - 06
近三十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研究综述周俊博

第9卷第5期2012年5月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May.2012Vol.9No.51.引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以下简称译馆)是洋务运动时期中国规模最大、编译科技著作最多、质量最高、影响最广的翻译机构。
近几十年来,针对该馆翻译活动的研究日益深入,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加强,研究成果繁多。
但美中不足的是还未有人针对这些研究成果做出归纳与总结,肯定既有的成就,指出其中的不足。
本文综合期刊网近三十年(1981~2010)的论文资料,从译馆发展、翻译目的、赞助人、书目考证、重要译者、翻译方法、译著影响、译名统一、相关个案研究等九个角度,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出他们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以便为后期相关研究做好铺垫。
2.近三十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研究现状综述2.1译馆发展从所收集的资料来看,专门研究制造局译馆馆史的文章不少,其中以王杨宗(1988)、张晓琳(2008)、张美平(2010)、黎难秋(1982)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
四人深入考察了译馆的“缘起和发展”,“周折与计划”以及“兴盛、平淡与终结”,介绍了译馆设立的主要参与人和译馆章程等。
关于译馆发展的阶段性研究,王杨宗(1988)、黄明(1986)、张增一(1996)、张晓琳、刘树勇(2008)都认为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但是他们对于译馆发展阶段的确切划分还存在分歧。
关于译馆译书与办舆图经费研究,王杨宗(1988)从年份、金额和总支出百分比的角度,以表格的形式分析了译馆各阶段的经营资金状况。
孟海棠(2001)介绍了译馆洋员的薪俸待遇。
关于译馆终结的主要原因,曾明(2005)指出“1913年翻译馆因经费无着落而停办”,停办的“根本原因是政府当局对其作用认识不足”。
而王杨宗(1988)则认为译馆译书“对制造局的实际生产帮助并不大”,“终因落伍于时代而淘汰了”。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方航海书籍的译介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与西方航海书籍的译介19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与一系列内忧外患的冲击,清朝政府摇摇欲坠。
为“追求自强、以御国侮”,洋务派在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设厂造船、兴办军事工业。
1865年李鸿章收购了由美商在虹口创办的旗记铁厂,并入清政府原有的两个洋炮局,安装从国外购置的机器,建成了江南制造局。
江南制造局以制造兵器炮舰为使命。
伴随制造实践,出现对制造原理、西方科技知识的需求,设馆译书成为趋势。
1867年,被调往江南制造局襄办造船事宜的徐寿向两江总督曾国藩奏陈四项建议,其中之一就是翻译西书,起初并未获得支持。
徐寿通过反复说服局总办沈保靖、冯竣光,获得“允其小试”。
在徐寿、徐建寅、华蘅芳等中国科学家与制造局所聘傅兰雅、伟烈亚力、玛高温等西人的共同努力下,译出了《运规约指》《汽机发轫》《金石识别》《汽机问答》《泰西采煤图说》等几部书,获得曾国藩的认可与赏识。
曾国藩在上奏筹设翻译馆的奏文中论及“盖翻译一事系制造局根本”。
1867年,李鸿章会同曾国藩、丁日昌在江南制造总局内附设翻译馆。
近代中国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由航海而起,由外部世界带来的紧张、焦虑与危机也是由航海而起。
自16世纪末,伴随地理大发现,一个整体的世界从海上逐渐形成。
以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等为代表的西人航海东来,贸易、市场、劳工进而升至军事冲突的海上入侵撞开了中国沿海地区的防线。
特别是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军队的现代舰船枪炮对以粗劣火炮和冷兵器为主要武器的清军造成震撼。
与航海相关的军事、工业与科技成为拯救国家民族的首要力量,与航海相关的书籍被列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特译紧要之书”。
关于翻译馆早期的译书宗旨,李鸿章曾上奏言“最要为算学、化学、汽机、火药、炮法等编,因属关系制造;即如行船、防海、练军、采煤、开矿之类,亦皆有裨实用”。
综合《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书目》《江南制造局译书提要》《上海制造局译印图书目录》等相关资料统计,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刊行的与航海直接相关的译书约为27种,具体如下:序号类别分序号题名出版时间1兵学类1水师操练187422轮船布阵187433兵船炮法187544水雷秘要188055水师保身法1896前66铁甲丛谈1896前7工艺制造类1铁船针向(西艺知新续 6种)18848机械工艺1海塘辑要187392兵船汽机189410船政类1航海简法1871 112御风要术1873 123行海要术1890 134船坞略论1894 155行船免撞章程1895 166航海章程189517测绘类1海道图说1874 182测绘海图全法189919兵制类1防海新论1873 202英国水师律例1877 213水师章程1879 224英国水师考1886 235美国水师考1886 246法国水师考1886 257海军调度要言1890 268俄国水师考1900年前27连续出版物1航海通书(年刊)1871-1913从表中可见,翻译馆所译航海书籍主要分布在兵制、兵学、船政、测绘、机械工艺、工艺制造等类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59 年老师回美国时带他和几位高才生一齐赴美深造。他学习的专业为医学,1867 年毕业,成绩列全班第一。后又在神学院深造,1873 年 获神学博士学位后回上海。适 逢李鸿章创建兵工厂,即聘精晓英语和自然科学知识的舒高第为技师和医师。后应广 方言馆总办李兴锐之聘,于 1877 年到上海广方 言馆任英文教习,执教 26 年余。该馆 亦称上海同文馆,成立后培养出第一代精通西文和西学的中国学生。上海广方言馆与 京师同文馆、广州同文馆一起,自 1863 年至 1906 年,培养了中国第一代外交官和大 批正规的翻译人才,被誉为我国近代翻译人才和外交官的摇篮。舒高第在任教期间, 将在国外学到的知识悉 心传授给学生,对培养我国早期外语、外交人才作了不少贡献。 自 1878 年起,舒高第兼任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翻译。在晚清自强运动期间,该馆为我 国惟一的专门译书机关。其译书之 系统完整,质量之高与影响之大, 均为一时仅见。 该馆共翻译出版过约 200 种西书,从军事应用技术、工艺制造技术的引进,到声光化 电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的介绍,给近代中国带来了不少西方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代表 了洋务运动时 期绝大多数中国人所能了解的西方科技知识的最高水平,在中国近代科 技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舒高第是该馆最主要的一位中国口译人员, 其译作 颇丰,在中国译员中名列第一。 赵元益(1840~1902) (照片缺) 江苏新阳人,光绪举人,精通医学。清同治八年(1869 年)应邀入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任职。清光绪十五年(1889 年)曾作为医官,随从出使英、法、 比、意 4 国使馆工 作,归国后重返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光绪二十三年与董康等人创立上海“译书公 会”,同年与吴仲韬创立“医学善会”。所译著作,侧重于西 方医药、卫生保健方面,有 《儒门医学》、《光学》、《西药大成》和”《法律医学》等,其中《西药大成》是当 时最大的一部西药译著,《法律医学》是我国第一 部翻译西方法医的著作。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历史。 它的创立同曾国藩有很大关系。19 世纪 50 年代,曾国藩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 在战斗中,他亲眼见识了西方火枪大 炮的威力,因此萌发了在国内设立 现代兵工厂的 念头。1865 年,江南制造局在上海成立,专门制造军舰和枪支。在制造过程中,需要 翻译大量的外文资料,因此 1868 年成立了一个翻译馆,负 责翻译和引进西方的科技 类书籍。现代科学技术就是从这个机构开始,在中国扎根的。
徐寿(1818-1884)
无锡人。5 岁丧父,由母亲扶养成人。他目睹清廷腐败无能、丧权辱国,感到所学经 史无裨实用,转而研读自然科学。他与 同乡华蘅芳博览我国古代自然科学 著作,并去 上海从外国传教士开办的墨海书馆中买回《博物新编》等一批西方科技书籍自学。为 弄懂一些科学原理,他们因陋就简,自制仪器,进行实验。 咸丰十一年(1861 年)十一月,徐寿和华蘅芳受曾国藩推荐入其幕府。同治元年(1862 年)三月,徐寿、华蘅芳、 徐建寅到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 所工作。当时曾国藩命 他们制造一艘轮船。为此,徐寿和华蘅劳到安庆江边的一艘外轮上仔细观摩,并参考 了《博物新编》上的略图,便开始研制蒸汽机。用了 3 个 月时间,于同年七月十四日 制造出我国第一台蒸汽机(汽缸直径为 1.7 寸,发动机速度每分钟 240 转)。接着对船 体部分进行设计和制造。经过全体技术员工的 共同努力,终于在同治四年制成一艘长
6
并参加院务管理工作。1887 年他到李 鸿章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担任教习。1892 年到 武昌的两湖书院、自强学堂讲授数学。1896 年回到江南制造局的工艺学堂,任数学教 习。1898 年回到家 乡,在无锡竢实学堂任教。1902 年逝世。 他毕生致力于研究、著述、译书、授徒,工作勤奋,敝衣粗食,淡泊名利,不涉宦途, 在科技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除了中国本国的翻译家,还有一些外国人也参加了翻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傅兰雅。 傅兰雅(1839—1928)
2
徐建寅(1845—1901)
徐寿的次子。在少年时代,受其父影响,就培养出了对科学浓厚的兴趣。1862 年,在 他 18 岁时,就在安庆协助其父徐寿研制蒸汽机和火轮船,先后参与研制了中国第一艘 蒸汽船“黄鹄”号,以及“惠吉”号等近代兵轮。 徐寿父子为了更好的研究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申请创办了江南制造局的翻译馆,与西 人韦烈亚力、傅兰雅、金楷理等共同从 事译书工作。徐建寅在江南制造局 翻译了大批 西方科技著作如:《化学分原》、《声学》、《电学》、《兵学》、《器象显真》、 《器象显真图》、《汽机新制》、《汽机必以》、《运规约指》等二 十多种,为我国 引进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多门类的科学技术,尤其是在中国化学、制造学发展史上, 起了“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作用。 1874 年,江南制造局设立龙华火药厂,徐寿父子又致力于中国最早的火药研制。这年 徐建寅又奉调到天津制造局,在徐寿、徐建寅的主持下,上海、天津两局在中国最早 采用铅室法生产硫酸。
5
华蘅芳(1833-1902)
机械工程专家、数学家。中国早期掌握和传播近代科技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徐寿等人 试制成中国第一艘实用的以蒸汽机为动 力的轮船,主持制成硝酸和氢气 球。在数学研 究领域,取得了开方术、积较术、数根术等方面的成就,翻译了多种近代科技书籍, 较早地将近代矿物学、生物进化论、概率论等介绍到中国。为中国 科技的近代化作出 了贡献。 华蘅芳,字畹香,号若汀。1833 年出生于江苏金匮(今无锡)南延乡荡口。其父华翼 伦为举人,官至四品。华蘅芳自幼 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却对算学入 迷。其父为他买 回了一些古算书,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数学。他还与同县的徐 寿(1811~1884)互相造访,商讨学问,结为至交。他 俩曾去上海墨海书馆拜访翻译 西方近代科技书籍的数学家李善兰(1811~1882),并结识了容闳(1828~1912)和 外国传教士伟烈亚力 (A.Wylie,1815~1887)、傅兰雅(J.Fryer,1839~1928) 等人,开阔了眼界。华蘅芳不仅钻研书本,而且还重视实证和动手实 践,这在当时的 知识界是十分可贵的。他和徐寿曾在家乡将水晶印章磨成三棱镜作白光的分色实验, 还测试过枪弹弹道的抛物线。 1861 年秋,两江总督曾国藩筹办安庆军械所。于 1862 年初华蘅芳和徐寿应曾国藩的 邀请前往,专办制造事宜。 1865 年,曾国藩会同李鸿章在上海 创办江南机器制造总 局,并调华蘅芳、徐寿前往“建筑工厂,安置机器”。1867 年,华蘅芳、徐寿开始与外 国人合译西方近代科技书籍。翌年制造局内设翻译 馆。从此,华蘅芳把主要精力用于 译书,同时进行数学等方面的研究。1876 年格致书院成立后,他前往执教 10 余年,
1
55 尺、载重 25 吨、时速��20 华里的木质轮船,命名“黄鹊”号,成为我国自制的第 一艘机动船舶。当时上海 《字林西报》在报道这一消息时,发出了“中国人创造力之 成功”的惊叹。 同治六年,曾国藩派徐寿(其子建寅同行)到李鸿章在上海设立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 称江南制造局)主持技术方面的工作。鉴于当时我国发展军火工业的技术和原料都要依 赖外国,他向曾国藩提出翻译西书、开煤炼铁、自造大炮、操练轮船水师 4 条建议, 得到曾国藩的赞许。 同治七年翻译馆在江南制造局内成立,徐寿主持馆务,并亲自参加翻译工作,达 17 年 之久。他不诸外语,由英人傅兰雅等 口译,他进行笔述。从当年翻译出 版第一部译著 《汽机发轫》开始,共译介了西方科技书籍 17 部(计 105 本、168 卷),专论 9 篇,计 287 万多字,内容包括化学、物理、数学、医学、军事 学、工艺学等。其中化学较为 系统,有《化学鉴原》、《化学考质》、《化学求数》等多种。在合译《化学材料中 西名目表》时,对元素符号,他采用音译的方法, 取原文第一音节而造新字,凡金属 元素一律加“金”傍,如将“Mg”译为“镁”,“Ca”译为钙。这一译法为我国化学界沿用至 今,并被日本化学界所借用。 徐寿一生致力于科学事业,是我国近代化学的先驱。他为人耿直,不愿为官,不图厚 禄,在其制成我国第一艘轮船后,清廷曾赐予“天下第一巧匠”悬额,但他从未悬挂, 一直孜孜兀兀地勤奋工作,终于积劳成疾,于光绪十年八月初六日病逝于上海格致书 院, 终年 66 岁。
3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875 年,山东拟设机器局,在时任山东巡抚丁宝桢的极力推荐下,徐建寅奉调赴山东 总局务。在徐建寅和其弟徐华封等技术人员的努力之下,山东机器局创办成功。在中 国近代工业史上,开创了引进国外机器设备,由自己的技术力量独立自主建设近代企 业的范例。 徐建寅通过在山东机器局这段时期的工作,和李鸿章建立了比较密切的关系。李鸿章 准备以德国为榜样筹建北洋海军,需要 有懂得技术的内行去办理订购兵船 等事宜,于 是在推荐李凤苞出使德国之后,又于 1879 年推荐徐建寅以驻德使馆参赞名义,专门负 责到德国及英、法考察造舰、兵工,订购船只。徐建寅到英、 法、德等国“留心访询” 后,最后在德国司坦丁(今波兰什切青)伏尔铿船厂订造了两艘铁甲船,就是有名的 “镇远”和“定远”——中国北洋舰队的两支主力。徐 建寅到欧洲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游 历各国工厂”。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人员第一次对欧洲的近代工业进行系统的考察。徐建 寅在“欧游”的二十来个月中,参观考察 了八十多个工厂和其他科技单位,近二百项工 艺设备、管理方法,汇集成书《欧游杂录》。《欧游杂录》是一部内容丰富、资料翔 实的纪实文献,为研究近代中西交 流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引进和传播,提供 了珍贵的史料。1881 年,徐建寅还撰写了大批技术性论文寄回国内,发表在《格致汇 编》上,为普及科学技术 知识起到了重要作用。 1900 年张之洞在湖北办工业,练新军,邀请徐建寅前去工作,徐建寅又到了武昌、汉 阳。庚子之后,外国停止向中国供 应火药。徐建寅一肩挑起设计、安 装、试制的担子, 三个月办成一所“保安火药局”,生产黑色火药。原有的“汉阳钢药厂”,是准备制造硝 化纤维无烟火药的,也因为洋工离厂,投产无期。于是徐 建寅又到钢药厂试制无烟火 药,试制很快获得成功。然而正在工厂准备投产时,1901 年 3 月 31 日,试验室发生 爆炸,徐建寅不幸罹难,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为 事业捐躯的科学家。 舒高第(1844-1919) (照片缺) 曾在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任职 34 年,是我国早期著名的科技翻译家。 舒高第出生在慈溪庄桥舒家(现属宁波市江北区庄桥街道)的一个农民家庭。当时家 境贫困的舒高第进教会开办的男生住读 学校求学。聪明上进的舒高第深受 老师们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