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史略

合集下载

一组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老照片

一组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老照片

一组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老照片
江南制造总局的创办人李鸿章(右)。

1865年9月20日,曾国藩、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又称江南制造总局、江南制造局、上海机器局、上海制造局。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大门。

1865年李鸿章以4万两银在虹口买下美商的旗记铁厂,并将苏州洋炮局的部分机器和曾国藩派容闳从美国买回的机器,以上海洋炮局并入铁厂,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制造总局最辉煌的时候,拥有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

图为1909-1911年,江南制造总局之分局大门。

江南制造总局以生产枪炮子弹为主,辅之以修造船舰,并附设翻译馆、机械学校,培养技术人员,翻译与军事、工程有关的书籍,也有少量的史志和政法方面的书籍。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造炮厂厂房。

江南制造总局炮厂机器房。

江南制造总局,机器与工人。

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图中左起为徐建寅、华衡芳、徐寿。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的翻译馆。

江南制造总局创办后,数年之间就造出轮船四艘,洋枪、大小开花饱、洋火箭等数千件。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造快利枪。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炼钢厂。

图为江南制造总局枪厂。

图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无烟火药厂。

图为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试炮场。

中国近代翻译史

中国近代翻译史

翻译成就
▲ 他在前期主要翻译欧美文学及日本文学作品,如尼采、 凡尔纳等,后期则主要翻译东欧文学及苏联文学的革 命文学作品。他的翻译强调忠实原文,有时甚至连原 句的结构也不加改动,以“硬译”风格闻名。他曾希 望借引入欧式的长句,来增加汉语对复杂关系的表现 力。据统计,鲁迅总共翻译过14个国家近百位作家200 多种作品。
▲ 翻译策略:政治为先,应时而变的意译 ▲ 小说翻译采用释译即意译之法“豪杰译”,有意增减或改变原文,使之中国化,
使译文能够起到社会改良作用。 ▲ 马建忠、梁启超二人为中国近代翻译史建立了理论和政治基础
严复
▲ 严复(1854.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干, 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 号野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 思想家、新法家、翻译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 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严复系统地将西方 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 绍到中国,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 重要启蒙译著。1921年10月27日在福州郎官巷住宅与 世长辞,终年69岁。
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
马建忠
▲ 生平简介:
▲ 马建忠(1845.2.9-1900.8.14),别名乾,学名马斯才,字眉 叔。江苏丹徒(今属镇江)人,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 二十世孙。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因愤外患日深,开始研习西 学。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文通》(通称 《马氏文通》)十卷,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 规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他还是韩国国旗的 设计者,也是中国“烟草税第一人”
梁启超
▲ 生平简介: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 日),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 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 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 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 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江南制造总局 救亡存图之路的启示

江南制造总局 救亡存图之路的启示

江南制造总局救亡存图之路的启示位于上海黄埔江西岸的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会址之上,曾经坐落着举世闻名的江南造船厂。

为迎接世博会召开,船厂已在2008年整体搬迁到长兴岛。

在今天的上海市区地图上,只剩下“制造局路”“局门路”“局门后路”等地名,还能引起后人凭吊历史的悠悠遐思。

这些路名中的“局”,指的就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江南制造总局(又称江南机器制造局、江南机器局、上海制造局、上海机器局、沪局等)。

140多年前,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开启了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先河。

一虽然早在1842年,清政府就与英国签订城下之盟《南京条约》,被迫打开了国门,但晚清的近代化运动,却是从发端于军事领域的洋务运动才开始的。

九州风气,万马齐喑。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真可谓“雨过忘雷,文恬武嬉”,落后之状,每况愈下,惨痛的教训似乎在鸦片烟气的氤氲中被淡忘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早已被发配新疆;写出了《海国图志》的魏源手捧书稿、怀抱利器,却报国无门,这部在中国少人关注的洋洋巨著,倒是在流传东瀛后受到重视,成为日本近代化的重要启蒙读本。

从1840年中国迈入近代史起算,近代化的机遇至少错失了整整20年。

进入1860年代,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近代化的历程肇始于这一时期的湘淮军中,发韧者则是曾国藩、李鸿章等人。

曾国藩等人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实践和与西方列强的接触中,深切地认识到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图自强是“救时之第一要务”,强调“讲求洋务,为当今第一艰巨之事”。

作为洋务运动的首倡者和力行者,他们在设厂制造、培养人才、创建水师、对外交涉等方面均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当其时也,朝中有恭亲王奕訢、文祥,地方有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沈葆桢、丁日昌等人,力主变革自强,内外呼应,出现了统治者颇为自诩的“中兴”局面。

江南制造总局这一时期,以学习西方为目标的近代化在内容上仍限于“器物”层面。

令晚清君臣有着切肤之痛的“坚船利炮”,被认为是当务之急。

清朝末年的科技翻译

清朝末年的科技翻译

清朝末年的科技翻译[摘要]晚清(1840-1911)以来,随着中国外在环境的巨大变化,中国不可避免地被强行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沦为了半殖民地国家。

一批有志之士为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投生于建立翻译学馆,翻译机构,成为了一批著名的翻译家。

他们积极译入西方先进的科技知识,为我国以后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科技翻译翻译学馆翻译机构翻译家清朝末期(1840-1911),以鸦片战争为标志,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大量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民主政治思想和文学艺术传入中国。

同时,翻译事业极其繁荣,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继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高潮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高潮之后的第三个翻译繁荣期。

与前两个繁荣期相同,清朝最初的翻译也是为外交服务的。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创建了俄罗斯文馆,直隶内阁,旨在为政府培养俄文译员。

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签定后,由于其规定以后签署中外条约只准使用英文,不得使用中文,清朝官员又不懂外国文字,培养翻译人才成了燃眉之急。

清廷遂于1862年,沿俄罗斯文馆之例,创设京师同文馆,培养外交翻译人才。

于是,以同文馆为契机,一批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为图自强,谋复兴,积极推动翻译和传播国外先进科技资料。

在他们的推动下,各种翻译学馆、翻译机构相继出现,并迅速发展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翻译和传播外国先进科技资料的潮流。

一、翻译学馆首先,简单介绍成立最早的京师同文学馆等一批翻译学馆。

京师同文馆正式成立于1862年7月,开始仅设英文馆。

次年3月,相继添设法文馆,俄文馆。

1867年设算学馆,以后又添设许多科学技术课程。

1872年增设德文馆,1896年增设东文馆。

最后,学制规定为八年,学生头几年注重学习中文,外文,后几年逐渐研究科学并练习译文。

毕业生除参与外交活动担任外交官员外,也在电报局、制造局、船政局、军事学校等单位担任要职,另外一项重要活动就是译书,向国人传播外国先进科学。

1863年成立的上海广方言馆,招集生徒,专授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及外国语文,以期造就制造、船政、翻译、外务人才。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素材 北师大版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6课近代工业的兴起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素材 北师大版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自强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

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

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成立及和沿革该机构成立于1865年9月20日的上海,由曾国藩规划,后由李鸿章实际负责,最初向上海租界的美国公司旗记铁厂购买机械厂房和船坞而成立,同年,将原本苏州洋炮局和由容闳向美国买的机器设备抵达一起并入而成。

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制造局造船的部门独立,称作江南船坞,辛亥革命又改称江南造船所。

江南制造局本身也于1917年改称上海兵工厂,于1937年停办。

日军占领上海后,将其场地和机械并入江南造船所。

江南造船所至1953年,又更名为江南造船厂,1967年搬到高昌庙镇,扩充设备,建有机器厂、洋枪楼、汽炉(锅炉)厂、铸造厂、轮船厂等。

占地70余亩。

至80年代又相继建成炮弹厂、水雷厂、炼钢厂、栗色火药厂、无烟火药厂等。

1996年改为江南造船有限责任公司,属于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管理和运作江南机器制造局是自强运动几个兵工厂中,规模最大、预算最多的一个,除了开设当年投资约25万两的费用之外,其后早期主要经费来自于淮军的军费,后来1867年时曾国藩获得许可从上海海关取得百分之十的关税作为制造局的经费,1869年又提高到百分之二十,这相当于每年有至少40万两以上的经费。

制造局最高领导人是督办,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人均曾担任,但晚清大多时期是由李鸿章担任,督办以下为行政主管,早期由李鸿章选任冯焌光和沈保靖为行政主管,并由上海道台(1865年时为丁日昌)加以兼督,实际的机械管理方面的工作则多由西方人负责,例如早期的首席工程师霍斯(T.F.Falls)为美国人。

江南制造局底下雇用了大量的中国工人,包括满人和汉人,在其中操作及学习机器,因其专业技能,当时工人的薪水是一般城市中苦力的4-8倍。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作业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作业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的作业李鸿章买下旗记铁广后,就把原由丁日昌,韩殿甲分别负责的两个洋炮局并入厂内,于1865年成立江南制造总局。

丁日昌兼任总办,韩殿甲和冯梭光分别任会办和襄办,美国人,福尔斯任总监工。

不久,容闳从美国买来的10多台机器也运到上海,按给了江南制造总局。

由于厂址设在虹口租界地区,外国侵略者不准在租界内设厂制造军火,又由于厂址太小,没有扩充余地,加以害怕中国工人与外国人发生纠纷,丁日昌等人决定把制造总局搬到上海县城南面的高昌庙地区,图占土地,进行扩建。

到1867年,已建成机器厂、汽炉厂、木工厂、铸铜铁厂、熟铁厂、洋枪楼、库房、煤栈及办公房舍等,还有轮船厂、船坞、官员公馆、洋匠住楼、工匠住房等也相继建成。

此外,在陈家楼设立火箭厂;并于1868年设翻译馆,次年又成立方言馆,从事翻译书籍和培训外语人才。

之后,江南制造总局不断地进行了扩建。

1869年设汽锤厂,另建制枪厂;1878年汽锤厂改为炮厂;翌年又在炮厂对面设炮弹厂;1881年设水雷厂;1890年设炼钢厂。

此外,1874年又在龙华圈地建立分局,先设黑色火药厂,1875年设枪子厂,1892~1893年设栗色及无烟火药两个厂。

到中日甲午战争前夕,江南制造总局已拥有10几座大厂和一座中型船坞,雇用工人二千数百人,成为清政府开办的10几个军火工厂中规模最大、经费比较充足的一个,是清军武器装备的重要供给基地。

江南制造总局在1867年以前的开办经费约计54.3万两。

其中容闳购买美国机器价款6.8万两由上海道及广东藩司各半筹拨;丁日昌购买上海旗记铁厂机器价款4万两由海关通事唐国华、插手陆灿、秦吉3人报效军需赎罪;购买其余铜、铁、木料价款2万两由丁日昌筹借拨付;第一年房租、薪水、工资5.5万两,添购物料12万两及购地建厂用款24万两,由军需项下筹拨。

该局开始有正式的常年经费,是在1867年。

1869年捻军被镇压以后,两江总督马新贻、丁日昌奏请酌留二成全数作为制造之用。

江南制造局技术引进及其工业技术体系的建构

江南制造局技术引进及其工业技术体系的建构

总的来说,甲午战后晚清军事工业布局的调整是必要的,也是及时的。以江南 制造局迁建为例,我们可以看到,这种调整不仅提升了军事工业的生产能力, 也保障了国家安全和战争需要。然而,尽管布局调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当 时的历史背景下,军事工业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如何克服这些 困难和挑战,进一步推动军事工业的发展,仍是我们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最后,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揭示中国乒乓 球技术体系建构的操作过程及其内在机制。
结果与讨论:通过文献梳理和实证调查,本研究发现,中国乒乓球技术体系建 构的科学认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全面性:中国乒乓球选手的技术全面性是其主要优势之一。在长期的 专业训练中,选手们的技术训练涵盖了各种类型的技术动作和战术组合,使得 其在比赛中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应对能力。
2、精细化训练:中国乒乓球选手在训练中的精细化程度是其成功的关键之一。 教练员和运动员在训练中注重细节和技巧的打磨,使得选手们在比赛中能够更 好地发挥出自己的技术水平,并在关键时刻具备战胜对手的能力。
3、科技支持:中国乒乓球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通过引进先进的科 技手段和方法,教练员和运动员可以更精确地分析技术动作和战术策略,从而 更好地改进和提高自己的竞技水平。
文献综述:在竞技体育领域中,技术体系的建构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乒乓球 作为一项竞技性极强的运动,其技术体系的建构也受到了广泛。国内外学者从 不同角度对中国乒乓球技术体系建构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技术分 析、训练理念、竞赛策略等方面。然而,关于中国乒乓球技术体系建构的科学 认识及其操作过程的研究相对较少。
在操作过程中,中国乒乓球技术体系建构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训 练中过度强调技术和战术的精细化,可能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自己的最 佳水平;此外,科技支持的力度和方向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以更好地推 动乒乓球技术的发展。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底本新考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底本新考

江南制造局科技译著底本新考
邓亮
【期刊名称】《自然科学史研究》
【年(卷),期】2016(035)003
【摘要】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了200余种著作,涉及数学、天文学、物理、化学、地学、医学、农学,以及机械、工艺、矿冶、军事、航海等众多领域,对中国科学技
术的近代化做出较大的贡献.学界对于江南制造局译著底本的研究有较丰富的成果,
但仍有数十种未得到解决.文章通过对译著和西文原著的比对,考证或补正出30种
江南制造局译著的底本来源.
【总页数】12页(P285-296)
【作者】邓亮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科学技术史暨古文献研究所,北京10008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92;H059
【相关文献】
1.江南制造局译印图书种数再考——对《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的补证 [J],
问书芳
2.蒙府本《石头记》底本新考——兼与曹立波、夏薇二先生商榷 [J], 陈传坤
3.《新修玉篇》之《玉篇》底本考 [J], 赵晓庆
4.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 [J], 王扬宗
5.我国首部近代生理学译著《体用十章》底本考 [J], 梁佳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兰台世界2015·5月上旬□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王静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开馆至清末民初几十年间,翻译馆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科学著作,对中国近代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设立时的时代背景、译书的过程和影响进行考究,以深化对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发展历史的认识。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发展历史译书过程摘要关键词中图分类号G271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4-9-13江南制造局作为洋务运动的最先一个而且是国内最大的一座军工厂是由曾国藩于1865年在上海创办的,下面同时设立了许多附属机构,其中就包括了1868年设立的翻译馆。

江南制造局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在中国近代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当然也与当时的政治和改革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响应了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的要求。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成立于1868年,翻译西方书籍多达200多部,在西学东渐的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翻译馆所翻译出来的西方书籍质量之高、数量之多和影响之大在当时代表了中国人对于西方科学认识的最高水准。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为中国近代化进程和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影响,本文将从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设立的时代背景、译书的过程和影响进行考究,以深化对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发展历史的认识。

一、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设立的历史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西方列强凭借着先进的坚船利炮叩开了中国尘封已久的大门,面对西方强大的军事力量,清王朝政府竟无力招架沦落到被动挨打的局面,基本没有还手之力,听任西方列强的任意宰割。

随着西方列强叩开了中国的大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随着传入中国,陷入民族危机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自强之路。

当时作为统治阶层的洋务派开始寻找民族自强的道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当时的首选。

于是一场由中央和地方官员联手探求民族自强的洋务运动便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洋务派面对“中国两千多年以来未有的变局”,决心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并且极力把这一思想付诸实践。

以奕 和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汲取了魏源在《海国图志》中的思想,把“师夷长技以制夷”作为一个战略目标实施,主张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列强学习,他们目睹了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威力,认为朝廷并不是完全屈服在西方列强之下,而只是被迫屈服于这些坚船利炮的威力所在,只要引进并学习、掌握这些先进技术就能实现自强的目的。

因此洋务运动的首要目的就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科技,达到能与西方列强抗衡的目的,固然这种观点在现在看来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具有其合理性与进步性。

但是到底应该向西方学习哪些具体的东西呢?当时的先进知识分子仍处于摸索的阶段,19世纪初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明确提出应该向西方学习战舰、火炮和练兵之法三样。

而李鸿章却认为西方科技最为精华的部分在于它的“精算之学、格物之理和制器之法”等方面,而翻译西方著作的中国人才却是寥寥无几,精通西方语言的人才是少之又少,合计京师、上海和广州三地的同文馆略懂西方语言的学生只有仅仅的几位而已。

中国近代化迫切需要精通外国语言的翻译人才对西方科学著作进行引进与宣传,同时培养精通外语的学生也使得中国在外交方面上与外国人打交道不至于受到蒙骗。

在当时语言方面的难于沟通成为向西方学习的最大障碍,将西方著作翻译成汉语并进行出版,既能使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传播,也同时能使愚昧、处于混沌状态的国人开启一扇认识西方世界的窗口,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就是适应这种需求而建立起来的。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的建立与当时有识之士的不断努力是分不开的,早在1861年即在江南制造局创办的前四年,曾国藩创办安庆军械所的时候就很是注意罗致当时国内优秀的技术工程师和科学家,其中就包括了当时被曾国藩赞为“奇才异能”后来成为翻译馆台柱子的著名化学家徐寿和徐建寅父子和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华蘅芳。

他们都对明末清初耶稣教会的译著多有研究,后来在上海无意间得到了英国传教士纂写的《博物新编》一书,顿时豁然开朗,认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性。

1862年,他们被曾国藩招致麾下。

他们参照《博物新编》里面轮船的样式进行仿造,反复试验制造成功我国第一艘轮船“黄鹄号”。

然而仅仅依靠现有几本相关的西方科学外文译著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进度远远跟不上中国近代化的进程,这当然取决于清政府对于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

清政府对于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仍不太重视,建造洋船洋炮时只雇用了洋匠而忽略了相关科学技术的引进。

对于相关翻译人才的培养也极为不重视,教育改革并未提上相应的日程,西方绝大部分学科仍没有相应的汉语专著,甚至学习西方技术的专业书籍的翻译还仍是一片空白,所有的这些情况跟“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的需要是不相适应的。

二、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翻译事业的发展过程江南制造局建立之初,作为创办人的曾国藩一心关注造船事业的进展,当时徐寿来到制造局的主要任务是协助制造轮船,但徐寿并不过度依赖洋匠,于是他随即向曾国藩提出了四项建议,分别是开煤炼铁;自造大炮;操练轮船水师;翻译西书[1]147。

到了1867年,当时任职于上海方言馆的徐寿向曾国藩建议,向西方学习首先必须先将西方科学著作翻译成汉字语言使得国人能够阅读和了解西方科学技术。

在徐寿和华蘅芳的努力劝说下,曾国藩终于同意了他们的请求,促成翻译馆的成功创办。

翻译馆的创立还与当时的上海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以后,中英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条约其中规定五口通商,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对外开放,上海当时作为通商口岸之一,是西学东渐的前沿阵地,外来文化和西方洋人纷纷从这个港口涌进中国。

早在江南制造局成立之前,已经有墨海书馆、花华圣经书房翻译外文书籍,更为重要的是当时通晓西学的中外知识分子,其中包括了来自西方的傅兰雅、金凯里等著名学者,还有中国著名数学家李善兰、医学家赵元益等等名人。

所有这诓斤兰台史话lantaishihua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史略146兰台世界2015·5月上旬些有利的条件为创办翻译机构打下了坚实基础。

翻译馆的翻译事业可以划分成三大阶段,第一阶段是1868年至1879年,在这一阶段中明确注明出版的书籍只有58种,其中计算测量的书目最多,测绘方面的书籍有3种,算学的有9种,与军事相关的译著被划分为水陆兵法、工艺、天文行船和汽船四类总共出版的译著有43种,突出了洋务派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理论的目的。

翻译馆并没有翻译有关造船方面的资料,原因可能是以下几点,第一就是造船方面的技术可能过于专门化,另外一点就是翻译人员不够专业化,翻译的水平有限。

第二阶段是1880至1896年,在这一阶段中出现了三本著名的关于外交方面的著作,这也可能是翻译馆最初翻译和出版的外交著作。

武器方面的译著明显减少,只是出版了七种,还远远不及第一阶段的一半。

这可能是与早期维新派郑观应提出的“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坚船利炮“的思想相迎合。

这一阶段涉及自然科学方面的著作与前一阶段基本持平,没有明显的变化,这可能是当时主持翻译工作的官员或者主导者在引进西学的认识方法和途径上面产生了分歧所致。

第三阶段是从1896年到1912年,在这一阶段中引进西方科学著作的途径已经发生了改变,以前直接由外文翻译改为由日文转译过来,其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涉及教育方面的科学著作,这可能是与维新变法有相当的联系。

为了迎合近代教育的发展潮流,翻译馆首次翻译并出版了2部西方的有关教育方面的书籍,西方政治类的书籍也翻译了4种,并发行出版了2种。

自1868年翻译馆创办开始到1912年清王朝结束整整几十年的时间里面,翻译馆总共翻译出书籍241种之多,其中涉及自然科学和应用领域等多个方面,主要集中在军事技术和理论等方面,还涉及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方面。

中日甲午战争之时,我国的绝大部分的科学著作都是出自该馆,并且这些书籍的翻译质量直接影响到国人对于西学的认可程度和接受程度,翻译馆成为我国近代传播西方科学著作的重要机构。

在第三阶段中对于西学的引进途径为什么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呢?主要是因为在中日甲午战争中,中国方面惨败,中国统治阶层认识到日本在引进西学方面的成功性,加之中国与日本是近邻而且在语言上面颇为相近,于是将学习西学的渠道由原来的直接翻译西学著作改为间接通过日本学习西方科学。

而且在20世纪初,有相当大的一部分日本留学生已经学成归国,他们积极办报刊,翻译书籍甚至邀请精通西学的日本人当任主编。

不过从1902年到1904年间翻译馆总共从日文翻译外文书籍的种类为5种,其他语种有10种,翻译馆这时候已经丧失了译书活动中的主导地位,沦落为普通的译书机构中的一员。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总体上来说是清末洋务运动中的产物,在当时有力地推动了西学的传播,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翻译馆出版的有关西方科学著作有力地支持了洋务运动的发展,同时也为近代工业技术教育发展作出杰出的贡献,促进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并填补了中国许多科学领域上的空白,为我国近代化科技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1]王扬宗.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史略[J ].中国科技史料,1988(3).★本文为宁夏哲社项目“文化全球背景下宁夏特色文化对外传播翻译研究”项目编号:13NXCYY02。

★作者王静为北方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张学良,字汉卿,中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将领、政治家、军事家。

张学良的一生跌宕起伏,是中国近代一系列重要历史事件的亲历者,与周恩来、蒋介石、汪精卫、宋美龄等近代著名历史人物都有紧密联系,是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的核心参与者,2001年于美国逝世。

张学良晚年曾经多次录制影音资料,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影音史料,鉴于张学良是一系列中国近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参与者和亲历者,他的影视史料极为宝贵。

这些史料在2002年之后已经几近全部公开,为中国近代史、东北地方史、抗日战争史和中共党史的研究拓展了全新的史料来源以及研究空间。

一、张学良晚年影视史料的形成张学良晚年影视史料的形成主要分为五次,时间集中在1990年至2000年这十年间,录制期间都有他的夫人赵一荻女士陪同。

第一次是1990年下半年,张学良接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华裔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专访。

哥伦比亚大学处于口述历史研究的前沿,而唐德刚先生又是民国史研究的大家,在此之前,唐德刚先生已经为李宗仁、胡适、顾维钧等民国风云人物撰写过回忆录。

唐德刚先生也对访谈张学良先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正如他自己所说:“把个花花公子和政治家、军事家分开来做,则民国史上实是车载斗量,没啥稀奇;可是把这三种不同的行业,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体,如鱼得水,则学良之外,也就真的别无分店了。

”但由于当时的台湾还没有完全解禁,张学良先生也没有彻底自由,所以这次访谈只录制了11盘录音带,于2002年全部公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