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的鼻祖布秉全《精武》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是一种中国传统武术,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形意拳以其独特的拳法、内外兼修、练拳如练心等特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形意拳不仅是武术技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髓被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对人们的品德修养、身心健康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形意拳在中国武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融合了拳术、剑术、刀术、槍术等多种武术技能,形成了独特的拳法。
其拳法简洁直接,动作刚劲有力,注重立身如钟、行走如猿,通过“十二形拳”、“五行拳”、“十三势”等拳法演练,锻炼身体的力量、灵敏和协调性,能够有效地提高个人的自我保护能力。
形意拳的拳法中融入了太极、儒释道等哲学思想,强调内外合一,追求柔中有刚,刚中有柔的境界。
形意拳的练习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形意拳强调拳招的呼吸配合,通过深呼吸和缓慢的动作,可以调整呼吸和心率,舒缓压力,缓解焦虑和紧张情绪,对心理健康有着极大的帮助。
形意拳的练习也可以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和耐力,增强肌肉力量,改善身体的心肺功能,对预防疾病、延缓衰老有着积极的作用。
除了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形意拳的练习还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品德修养。
形意拳注重内心的净化和修养,通过练拳可以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和,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提高对困难和挫折的抵抗力。
形意拳也重视与人为善,尊重师长、宽宏大量,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代表之一,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形意拳不仅仅是一种武术技击,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文化精髓。
形意拳的传承对于推动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加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增强国家软实力,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形意拳的保护和传承,是我们国家文化遗产的责任和使命。
形意拳的保护和传承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
形意拳

形意拳中国内家拳三大名拳之形意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掌),位列中国四大名拳。
形意拳的风格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形意拳大师郭云深有半步崩拳打天下之说,在内家拳三大名拳中独树一帜。
内家拳三大名拳之形意拳内家拳三大名拳形意拳起源于心意拳,演变成型于山西太谷,由李洛能演变创新而来。
形意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莫测的风格特点。
在形意十二形拳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拳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清初,形意拳在山西、河南、河北得到广泛的传播,近百年来名手辈出。
1914年,形意拳家郝恩光东渡日本,教授留日学生,遂把内家拳三大名拳形意拳介绍到国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形意拳被列为全国武术表演和比赛项目,在全国各地都有开展。
此外,在东南亚、日本、美国也有形意拳传习,并有专门团体和刊物,使中国武术扬名四海。
形意拳以形意五行拳(劈拳、崩拳、钻拳、炮拳、横拳)和形意十二形拳(龙形、虎形、猴形、马形、鸡形、鹞形、燕形、蛇形、鼍形、鸟台形、鹰形、熊形)为基本拳法,形意拳桩法以三体式为基础。
山西一些地区有以“站丹田”、“六合式”为基本桩法的。
其他单练套路有五行连环(五行相克)、杂式锤、金刚八式、四把拳、十二洪捶、出入洞、五行相生、五行连贯、龙虎斗、八字功、上中下八手。
形意拳对练套路有三手炮、五花炮、安身炮、九套环。
形意拳器械练习以刀、枪、剑、棍为主,多以三合、六合、连环、三才等命名。
河南一带流行的形意拳多称为“心意拳”,拳法以十大形(龙形、虎形、鸡形、鹰形、蛇形、马形、猫形、猴形、鹞形、燕形)和四拳八式(头拳、挑领、鹰捉、粘手)为基本拳法。
桩法有鸡腿桩、鹰熊桩。
单练套路有龙虎斗、十形合一、上中下四把等。
各地流行的形意拳,除技术内容有所不同外,在风格上也各具特色。
如河北形意拳,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山西形意拳,拳势紧凑,劲力精巧;河南一带的心意拳,拳势勇猛,气势雄厚。
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

形意拳创⽴之初叫⼼意六合拳,即⼼与意合,意与⽓合,⽓与⼒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与⾜合。
现⾏流传的形意拳为道光年间河北深州⼈李洛能在⼼意拳的基础上改⾰创⽴⽽成,形意拳讲究内意与外形的⾼度统⼀。
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形意拳起源与发展历史,欢迎⼤家阅读浏览。
起源传说: 形意拳的创始年代及其源流,众说纷纭,⽆确凿的史料可资佐证,主要的说法有三种: 起源⼀:传说是达摩⽼祖所创。
达摩系天竺(印度的古称)⾼僧,他来到中国传授佛经,于嵩⼭少林寺⾯壁九年⽽化,⽽后寺内曾出过不少技艺⾼超的武僧,后⼈因慕其名⽽将达摩认做形意拳的始祖;另因有⼀诗⼈为了纪念达摩传经的精神,作《咏达摩》⼀诗,诗中写道:“达摩西来⼀字⽆,全凭⼼意练功夫,要从纸上求佛法,笔尖蘸⼲洞庭湖”。
因形意拳原名⼼意拳,所以认达摩为形意拳始祖之说是后⼈望⽂义断的误解。
起源⼆:说形意拳是岳飞所创。
在⼀本佚名的古拳谱序中写道:“当武穆童⼦时,受业于名师,精通枪法,脱枪当拳,⾃⽴⼀法,以教将佐,名⽇艺(意)拳,神妙莫测,盖古来未有之技也。
王以后⾦、元、明数代,鲜有其技,独我姬公,名际可,字隆丰者(黄新民的'《姬际可⽣平初探》⼀⽂考证为“龙峰”)。
⽣于明末清初(据黄新民考证姬际可⽣于明朝的万历年问,卒于清朝的康熙年问),为蒲东诸冯⼈⽒(即今⼭西省永济县),访名师于终南⼭,遇异⼈,得岳武穆王拳谱,揣练数载,尽悟其奥妙,后授余师曹继武先⽣于秋蒲(今安徽省),⽆⼈不知其勇,先⽣学武⼗有⼆年,技勇⼤成,……”。
这⼀段拳谱的序⾔是写在清朝乾隆⼗五年岁次、庚午荷⽉,由戴龙邦序于河南洛阳马学礼书屋,从上述序⾔中及师传⼝授中都说到形意拳是岳飞所创的。
但1982年黄新民为考证形意拳的起源,专程由安徽来⼭西永济县尊村做了⼀番调查,在他写的《形意拳起源考》⼀书中析:“从史籍来看,没有岳飞编拳的记载。
”并且从岳飞⽣平分析其没有时间编纂此拳法。
起源三:说形意拳是姬际可所创。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意拳形意拳,又称形意门拳术,是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武术中的一种重要流派。
形意拳以其独特的拳术技法和深厚的武术内涵,成为了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的一部分。
形意拳不仅具有强大的实战能力,还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内外养生。
形意拳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不可小觑。
形意拳起源于中国明朝末期,由明朝末年的拳师张三丰所创。
据传,张三丰学习《易经》和《道德经》,在修炼内功后创立了形意拳。
形意拳注重以意导气,以气驱动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达到提高身体协调性和攻防效果的目的。
形意拳有五行八卦的理论基础,讲究以意导器,以形得意,强调手法的精准和用力的狠辣。
形意拳强调快速、灵活的技法,注重以少胜多、速胜慢,攻守兼备,注重攻击要害部位。
形意拳的训练分为太极、形、意三个层次。
太极是指身体的动作和力量的控制,形是指动作和招式的外表,意则是内功的修炼和运用。
形意拳讲究身体的内外协调,手足的配合,内外力的协同作用。
在实战中,形意拳注重攻守兼备,擅长以化解对方的力量,并快速进行反击,以迅猛的攻击力量压制对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武术形式。
形意拳不仅在中国国内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形意拳凭借其独特的技法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武术文化的亮丽名片。
形意拳远播海外,影响了世界范围内关于中国武术文化的认知,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形意拳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促进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具有深远意义。
形意拳的传统技法和理论体系,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
形意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不仅体现在其独特的武术技法和理论体系上,还体现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对身心健康的积极影响上。
形意拳作为中国传统武术的一种代表形式,不仅在武术实战中表现出色,更重要的是在身心养生、健身锻炼方面有着独特的价值。
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对于弘扬中华武术精神,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统和发展,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
《形意拳谱》完整版

《形意拳谱》完整版李洛能的《形意拳谱》完整版岳武穆王以枪为拳六合形意李门世根形意拳五形为先论身法六合为首少揽闲事心田静多读拳谱武艺精形意拳序形意拳术之始,本乎天地之大端与夫造化之原理,盖天地之辟于一无气也,万物之生于无知,形意之成本于无意。
盖无意至极生有意,意诚心正,乃至于静,静则察候六脉、溶暇二气,静极生动,动而震发四肢,贯通百骸,是谓先天存乎静,后天藏诸动也。
故意为体而形为用,静属阴而动属阳,体用动静得阴阳消长生生之功,而真一之气生焉,孔子曰:“冬至养其阳,夏至养其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
”此皆修养正气之谓也。
盖形意拳之原理,则培养天一之道,由后天而达于先天也。
重阳不重阴,太刚必折;重阴不重阳,过柔不坚;刚柔相济,乾坤之道乃成。
古之传斯术者,多以心法口授,缺少记载,使后学者茫然不知途径,须以涵养正气为先,以为之序。
又序盖夫体育一途,创自达摩老祖师,迢至宋朝岳飞,又精研内经之意义,化生五行十二形之原理,因名为形意拳,总合五纲十二目,统一全体之功用。
在内为意,在外为形,是术乃修身之原本,明心见性还原之大道,揽阴阳之造化,转乾坤之枢机,诚强身之捷径也。
十二形实本天地万物化生之理,取世间禽兽之具有特能者,妙效其性能,摹效时久,自能精神入体。
形意拳术实与卫生关系至切,如能长习,则疾者能愈,弱者能强,男女老少皆可练习,既无折腰屈膝之痛苦,又无跃高纵险之危劳,斗室席地、长衣缓带也可演习,虽属武术,迹近文雅。
练习时身体分阴阳,以前心为阴,脊背为阳;手心为阴,手背为阳;大指朝上为阴阳掌;以右肩在前或左肩在前,皆为阴阳身;拳虎口朝上为阴阳拳。
初学入门规矩练习拳术,不可自专自用而固执不通,如专求力,则凝滞不灵;专求重,则沉重不活;专求气,则拘泥不通;专求轻浮,则神意涣散。
要而言之,身外形顺者,无形中自增力气;身内中和者,无形中自生灵气。
如练至功深圆满之时,凝神于丹田,则身重于泰山;化神成虚空,则身轻如鹅羽,所以练习不可固执一端也。
1-1济南形意拳及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013-5-13

济南形意拳(省级非遗文化)的沿革发展形意拳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拳术,它和八卦掌、太极拳、少林拳并称为武林四大名拳,又与八卦掌、太极拳并属三大内家拳系,在中国广泛流传。
清雍正13年(1735年)河南进士王子诚所著《拳论质疑序》一书、清晚期拳谱《心意拳原委考》中和清乾隆15年(1750年)出版的“六合拳序”中等,均记述形意拳史上四个重要人物。
(1)宋朝民族英雄岳飞(2)明末清初的姬际可,字龙峰(3)戴隆邦(4)清朝中叶的李洛能(老能)。
据古拳谱、史料记载和民间先辈相传,形意拳源于宋朝武穆王岳飞。
岳飞,字鹏举,宋朝名将,民族英雄,故后被封为岳武穆王。
据载,岳飞“习射于周侗”,“学枪法于陈广”,“兵法于智明和尚”。
通过长期与金兵作战经历,博采众长,脱枪为拳,以传教将佐,名曰“意拳”,神妙莫测。
形意拳先辈及古拳谱多冠以“相传”形意拳源自岳飞或始创于岳飞,今人考证者,以史料不足认为先辈假托岳飞创拳,借岳飞之名以增重,以立世之精神鼓舞后学,有利于发展本拳种。
但岳飞在与金兵作战中,把用于实战的真功夫变为军事格斗技术传教将士,以杀敌破阵,确实造就了一只具有高超武艺的岳家军,使金兵闻风丧胆,其军事格斗技术,就来源于武术的创新和战争生活实践的经验结晶。
从某种意义上看,“岳飞”的影响,在形意拳相传中,为其广泛传播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形意拳流传中的重要人物姬际可,字龙峰,明末清初,山西蒲州(现永济县)诸冯人氏。
谱传,姬公(际可)访道终南山,得岳武穆王拳谱,默识揣摩,朝夕练习,经数载,尽悟其妙,遂以“心意六合拳”授曹继武。
又据载,姬公精于枪法,以枪为拳,会其理为一本,通其形于万殊,名其拳曰六合,即“心意六合拳”——形意拳的雏型。
姬龙峰传安徽人氏曹继武,曹又传山西祁县戴隆(龙)邦、河南马学礼,戴隆邦传李洛能。
李洛能(老能),字能然,号飞羽,河北深州人氏,素喜拳术,常经商太谷,闻戴隆邦善“心意六合拳”,遂往拜学,时年37岁,苦练十年大成,并悟化传授心意六合拳。
形意拳经录(上)

形意拳经录(上)形意论形者,形象也。
意者,心意也。
人为万物之灵,能感通诸事之应,是以心在内,而理周乎物;物在外,而理具于心。
意者,心之所发也。
是故心意诚于中,而万物形于外,内外相感,不外一气之流行。
故达摩祖师本之,而创是拳。
其旨在养气,在益力。
动作简而功无穷,故名之曰形意拳也。
形意拳一气太极本混混沌沌,无形无意,而其中却含有一气,其气流行宇内,无所不至,而生机萌焉。
名曰“一气”,亦曰“先天真一之气”。
由是气而生两仪,而天地始分,阴阳始判,人类亦于是乎产生。
故是气也,实为人类性命之根,造化之源,生死之本。
人能养是气而保之弗失,则长生,断丧之而听其涣散,则夭死。
形意拳者,是以后天人为之锻炼,参阴阳,合造化,欲旋乾转坤,由后天返先天,保养是气,而使之登于寿域者也。
故是拳虽变化万端,玄妙百出,若概括言之,总不外乎炼气二字而已。
形意拳两仪两仪者,由一气而生,即天地也,亦即阴阳也。
独阳则不生,孤阴则不长,阴阳酝酿,而万物化生,此天地自然之理也。
人生亦一小天地也;凡四体百骸,一举一动,无一不可以阴阳分之。
阴阳和,则体健而动作顺;阴阳乖,则体弱而举动失措。
盖阴阳由“先天真一之气”而生,然欲养此先天真一气,而保持不失,亦必先自阴阳调和始。
此习形意拳者,不可不知两仪者也。
如以人体言:肩,阳也;胯,阴也。
肩与胯须相合,即阴阳相合也(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是曰内三合。
另见后文形意拳六合)。
肘,阳也;膝,阴也,肘与膝须相合,即阴阳相合也。
手,阳也;足,阴也,手与足相合,即阴阳相合也。
以动作言:伸,阳也,缩,阴也;起,阳也,落,阴也。
伸缩自然,起落合度,亦即阴阳相合之谓也。
他如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生阳,阳极则生阴,错综变化,莫可端倪,学者须体会其意而明辨之可也。
形意拳三体三体者,天地人三才之象也。
在拳中为头手足是也。
三体又各分为三节,而内外相合。
头为根节,在外为头,在内为泥丸是也。
脊背为中节,在外为脊背,在内为心是也。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

形意拳传承与班辈关系作者:陈建华来源:《体育风尚》2019年第11期摘要:形意拳又称心意拳、心意六合拳,明末清初,山西蒲州人姬际可始创。
他遍访武林高手切磋拳技,后隐居少林十年,潜心练功,并苦研少林秘籍,并参照其龙、虎、豹、蛇、鹤五拳之精义,从两只鸡的相斗中受到启发,悉心揣摩,创编了形意拳。
由于形意拳历史悠久又各有传承,关于形意拳的流传情况和班辈关系如何,百年来始终各执己见。
关键词:形意拳;传承;班辈关系关于姬际可的继承人是谁,众说纷纭,目前大家公认的是曹继武先生。
曹继武,生于清康熙四年(1665)清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人,曾于康熙三十三年,中第一甲第一名进士,康熙四十三年,任陕西靖远总镇都督,两年后,升任兴安镇总兵,后因宦途艰险,归籍故里。
于池州(今安徽贵池)授业于山西祁县人戴龙邦。
关于戴龙邦确系曹继武传人这个问题,在乾隆(五十五年),《姬氏族谱》抄本中注有:从学者甚众,后人得其真传者,以河南马学礼,山西戴龙邦为最的评定,由此对于姬公传曹,曹公传马,戴二人的关系,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根据时间上推算马学礼学艺应在戴公之前,马、戴二人艺成后,分别前后回乡授拳,据拳谱记载,马学礼先生在河南传人马三元,张志诚,马兴三人。
张志诚传李政、李政传张聚、涨聚传买壮图,马兴传马梅虎,马三元传人不详,遂成为河南一派之源流。
戴龙邦先生在山西传子戴文量、戴文雄,表侄郭维汉,戴文雄传戴五昌、戴良栋,戴五昌传戴子道,戴良栋传戴魁,戴文雄传李能然,遂成为山西一派之源流。
由于历史背景的影响,马、戴二人谨遵师命,马学礼传拳只传回族不传外族,戴龙邦则只传子侄,不传外姓。
因此,百年来河南、山西二地“心意六合拳”流传甚少的重要因素。
李洛能,讳习飞,字能然,人称老农,系河北深县人,生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听说戴文雄大名,曾多次登门求教心意拳,均遭拒绝,相传李洛能定居太谷三年,以种菜为生,并每日为戴家送菜上门,分文不取,感动戴文雄的母亲,戴文雄也受到他真诚的感动,但传拳外姓,有违祖训,后遵母命于道光十九年(1839),正式收其为徒,传授心意拳技艺,从此开始了形意拳广泛传播的历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