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学习记录

读书报告学习记录
读书报告学习记录

10月读书报告学习记录

社会学的方法准则读书报告

述评: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 一、迪尔凯姆提出社会学方法的背景 社会学是在十九世纪中后期由孔德在实证哲学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他试图使用一种物理学的方法来统一所有的人文学科——包括历史、心理和经济学,从而建立经得起科学规则考验的学科。他的社会学既无明确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又无专门的社会学研究方法。继孔德之后,著名的社会学家斯宾塞试图明确社会学的内容,提出了一系列开展社会学研究的问题,但也没有涉及方法问题。 而对于一门科学能否独立存在,关键取决于它是否涉及到某种独特的“客观现实”,是否拥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在《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这本论述社会学方法的著作中,迪尔凯姆意在说明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研究的独特对象,以区别于其它的学科,以及它所使用的特别方法,从而使社会学变成一门科学成为可能。 二、《社会学方法的准则》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实 迪尔凯姆提出,应把社会事实作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而社会事实是什么呢在此,应对社会事实下一个定义:“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做社会事实”。[1]也就是说,社会事实是一种团体现象,是团体的信仰、倾向和习俗这类东西构成了社会事实,绝不能等同于纯粹的个体事实。 社会事实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社会事实的外在性、社会事实对个人的强制性与社会事实的普遍性。首先,社会事实的外在性表现在“它的存在不依存于它的团体内部扩散时表现于个体的形式,我们还可以通过社会在团体内部的扩散来界定它”。社会事实存在于个体之外,而不同于那些存在于个体身内的生理的和心理的现象。其次,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社会事实由存在于个人之身外,但又具有使个人不能不服从的强制力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感觉方式构成。最后,社会事实普遍性的普遍性指的是社会事实是全社会成员共有的特征,而不是个别人的特征。这样的社会现象必须是一种普遍现象。“它之所以是普遍的,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范本

Record the situation and lessons learne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form future countermeasures.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编号:FS-DY-20588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与参考 读书报告格式内容 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4、书中令人深刻难忘的部分以及你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5、个人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6、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7、从本书获得的收获; 8、引用本书或其它书籍的内容,或日常用语 9、总结

读书报告注意事项 一. 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学校会有一般的格式要求,让其有所遵循。一般地,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一的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 二.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甚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随笔记下一些想法。 三. 不止读一本书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他有关的书来看,包括: 1. 作者的传记; 2. 作者其他作品; 3. 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 4. 其他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广告专业读书笔记

广告专业读书笔记 【篇一:广告学读书笔记焦森】 世界品牌应该是每个民族品牌的发展目标,只有体现出民族品牌的 世界性,才能突出品牌当 中的民族性。这是看完《国际4a广告公司品牌策划方法》后给的最大启发. 朱海松,一个当代广告人的领军人物,做为当代杰出的广告人,中 国无线营销理论的开创者,手机媒体专家。第五媒体、无线营销和 无线广告应用学说创始人。中国本土广告营销实践经验的总结者, 长期致力于中国本土广告的实用理论创新与研究,创造性地把中国 本土广告实践与国际4a广告的理论相结合,创作的国际4a广告丛 书在行业内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正如我们所期望的一样《国际4a广告公司品牌策划方法》也给后世的广告人带来了用之不尽的可取之 材 品牌策划是指是通过品牌上对竞争对手的否定、差异、距离来引导 目标群体的选择。是在与外部市场对应的内部市场(心理市场)上 的竞争。品牌策划更注重的是意识形态和心理描述,即对消费者的 心理市场进行规划、引导和激发。品牌策划本身并非是一个无中生 有的过程,而是把人们对品牌的模糊认识清晰化的过程。而本书就 是对品牌策划方法策略的最佳解读,开遍就是谈及有关品牌的话题,深刻阐述了品牌的本质、象征、形式、对应关系等一些热点问题, 第二章主要讲到了品牌的核心内容-品牌印迹,第三章则主要对销 售策略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高潮部分出现在第四五章,作者浓墨 重彩的讲述了有关品牌整合的一些方法策略以及个中的一些精彩案例。品牌首先做为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 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劳务,并使之同竞争 对手的 产品和劳务区别开来,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竞争对手,从而 赚取更 多的回报,实现价值利润的最大化。品牌固然是重要的,但是要怎 样成功 的策划一个品牌同样也是不容小视的。首先要把握好品牌的核心意 义也就

研究生读书报告范文(教育学)

研究生读书报告 《教育概论》教育学读书报告 因为本科学的是英语专业,研究生又跨专业学了教育学专业,虽然因为对教 育学感兴趣,本科时也有涉及,但对于我来说,专业基础知识还不够扎实,甚至 关于教育学最基本的概念理论一直都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体系框架,对教育学基 本知识的不扎实,很可能在今后的学习中制约我的学习与研究工作。因此,在同 门师兄师姐以及专业老师的推荐下,我阅读了由叶澜教授编著的《教育概论》。这本书虽然不像其它那些教科书一样,没有列举理论来探寻概念的渊源,它是立足于教育,揭示教育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之间的联系,最后还专门设了一章探讨了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样的写作方式,跳出了教科书的硬式框架,使读者阅读起来没有教科书的乏味感,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让学习者较快进入状态,同时也使我们更容易理解书中的知识。 这本书一共有六个章节,本书的第一个章节是从教育的概念界定,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 互关系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教育的基本构成;第二章和第三章 论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 关系两方面展开,详细论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和人类自然生态、社会物 质生产、社会政治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与第五章论述了教育与人之间的发展关系,从 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及人生阶段与教育两方面展开,正确认识了教育对个体发 展的影响以及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第六章作为本书的总结,综合前面章节的内容, 论述了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从分析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以及教育促进个体发 展和社会进步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展开。 在第一章的主题是:教育—复杂、开放的社会系统,是从教育的概念界定, 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 教育的基本构成。关于教育概念的界定,在叶澜教授的书里,她认为,教育概念 的界定必须突出教育的特殊性,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同时又能涵盖古今中 外出现过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叶教授将教育界定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即教育是有 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这个概念的界定直接说明了 教育的主要目的、对象以及活动形式,相对比较全面。在论及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文化社会学读书报告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化社会学论文 论文题目: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2011 年 6 月 16 日

关于文化社会学的读书报告 【摘要】文化不仅是构建文艺作品人物思想、性格的重要因素,而且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心理、情感、意志、思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等,哪一点不是有意义的文化世界赋予的呢!我觉得谈中国特色,就不能不研究国情,因为无论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还是各级的领导人物,他们的思想及其整个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至今还没有完全离开中国几千年得传统文化。文化是历史留给我们国家和民族的遗产,不管是把它看成富豪的家资,还是看做沉重的包袱:是动力是阻力,我们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社会,都不能避开他无事他,只有从现存的文化基础上,才能开拓历史的新局面。1 【关键字】文化教化教育现状背景解决方法影响、意义 【正文】社会是人的社会,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的概念众说纷纭,文化社会学的概念自然也是至今没有定论,我比较喜欢的文化的定义就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人们研究它分析它创立的一门学问就是文化社会学。任何一门学科都涉及庞大的知识体系,但从来没有像文化社会学那样包揽或者涉及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哲学、历史、政治、法律、伦理、道德、宗教、信仰、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物制度、风俗、时尚、以及种种物质文化就更多了。文化社会学就是研究文化,研究社会的学科。 文化与社会化的关系上,首先文化影响人的行为规范,从小时候的父母的教育到长大后学校的教育还有在社会生活是接受的社会文化的教化经过教化的我们所形成的价值观总在影响着我们的行为规范;其次,文化可以造就人的心理和人格,心理、性格、人格都不是天生的都不是人生下来就有的东西,而是社会教化得结果。人的做人之道主要是接受社会(包括家庭)用文化的教化,也要靠个人在文化环境中的修养。所谓人格,就是一定社会文化赋予的思想,性格和行为。人格的高下决定了文化修养的深浅,伟大的文化造就了伟大的人格。一个人越是接受先进文化的教化、高深文化的教育,他的生物属性就越少,社会属性就越大,人格就愈高尚,愈伟大,愈脱离鄙俗的社会习气,文化不仅培养人的习性和气质, 1文化社会学司马云杰山西教育出版社 2文化学教程陈建宪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告学调查报告

西南科技大学 2011学年广告学调查实 践报告 涪城高水区东睿教育调查报告 第三组 2011年11月11日

目录 一、调查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调查背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访问方式 (3) 四、访问对象 (3) 五、访问时间 (3) 六、调查内容 (3) 七、调查结果 (3) 八、结果分析 (8) 九、问卷附表 (9)

东睿教育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现在的小学生课后作业越来越多,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家庭生活环境等因素让孩子的成绩差异越来越大。由于现在大部分父母都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来管教孩子的功课所以辅导班应运而生,学校附近和市区开设了很多辅导班,东睿教育就是其中一个。东睿教育自进入绵阳实验小学以来,已进行了多次大规模的广告宣传,大多数家长和学生都已经了解到了东睿教育,但这所学校的市场仍值得开发,东睿教育也要求最近一段时间将对一年级的学生及家长进行调查,以为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学校,家长对东睿教育知道得较少,中期考试后,学生们成绩已经开始有了差距,一些家长们忙于工作无闲暇时间辅导孩子,他们应该选择送辅导班,所以东睿教育也借此条件利用我们组为此做一个广告调查。 二、调查背景 东瑞教育简介 东睿教育成立于2010年10月10日,初始地址位于绵阳涪城区高水第八小区,后来于2011年3月迁至高水绵阳实验小学城北小区旁边。现在主要业务是小学生的家庭作业辅导,和一对一的英语,数学以及写作辅导,现有学生50余人,老师共8人。在现在家教势头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下,东睿教育也在努力寻找一条集晚托,午托以及特色化辅导为一体的多维化教育。现在我们为东睿教育的晚自习辅导广告宣传方面做一个调查,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家长们对东睿教育的看法和建议,另一方面又可以宣传东睿教育的特色化教育模式。 市场竞争状况 在涪城区,主要有以下几所辅导学校: ※金溪行英语培训学校,现已有10年历史,现有学生3000余人,覆盖到了绵阳市区大部分学校,主要放在小学英语培训,同时开设有数学、作文培训及完导班。 ※布谷鸟学校,主要集中在学生培训英语、音乐、舞蹈方面,实力也十分雄厚,是一家大型连锁教育机构。 ※爱生托管中心,距离东睿教育很近,主要开设有午托、晚托及晚导业务,已开设有5年历史,但主要是民营机构,现在只有学生50余人。 从以上机构竞争分析来看东睿竞争对手主要有金溪行英语培训学校、布谷鸟学校、爱生托管。前两者主要针对的是全绵阳市场,市场范围广,竞争力强,不会把重点放在某一个学校。所以东睿教育的最大竞争对手是爱生托管中心,因为二者都针对绵阳实验中学城北校区这一块市场。所以东睿教育必须发挥自己的特色教学,把高水这块市场逐渐做大。 调查便利条件 东睿教育位于绵阳实验小学外100米处,是家长接送孩子的必经之路,这对东睿教育广告宣传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先天优势,而且一年级学生年龄较小都需要家长接送,家长接送之时就可以轻松完成调查任务。

2020年关于教育学的读书报告

关于教育学的读书报告 对于初涉教育学领域的我来说,专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甚至于脑海中关于教育学最基本的概念理论都没有一个系统的体系框架,这就不可避免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制约了我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这学期在孙老师的建议下,我阅读了叶澜教授著的《教育概论》。与一般教材性书籍不同的是,叶澜教授著的《教育概论》不是堆砌理论探寻概念渊源,而是立足于教育,揭示教育与其主体——人,以及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之间的联系,最后专设一章探讨了社会、教育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高屋建瓴的写作方式有一个好处就是抓大放小,紧紧围绕教育最重要的两大职能——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来阐释教育的意义及作用,并通过论述教育的基本概念及要素结构与功能、教育的发展进程,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以及教育与个体发展和人生阶段的相互关系,实现全面多方位审视教育的目的。 本书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从教育的概念界定,教育基本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育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入手,简要分析了教育的基本构成;第二章和第三章论述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从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历史演变和当代教育与社会各子系统的相互关系两方面 展开,详细论述了社会历史的变迁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和人类自然生态、社会物质生产、社会政治和文化间的相互关系;第四章和第五章论述了教育与人的发展间的关系,从教育与个体发展相互关系的一般理论及人生阶段与教育两方面展开,正确认识了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生各个不同阶段教育的特点;第六章作为本书的总结,综

合前面章节的内容,论述了社会、教育、人之相互关系,从分析社会与人相互关系的存在模式以及教育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两大功能的相互关系展开。 关于“教育是什么”的问题,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学者从各种角度作过回答,有的从教育价值的角度,有的从教育目的的角度,有的从教育内容与方法的角度,有的从教育本质的角度。由于时代不同、角度不同、个人所代表的阶级、所取的价值观和思想方法的不同,这些回答就很不相同,甚至有可能完全对立。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美好生活作准备,而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则认为教育不是为生活作准备,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有些教育家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培养,有些则认为人格培养是家庭和教会的事,教育应着力于智慧的训练。叶澜教授认为,在界定一项概念之前,首先应明确自己的认识目的,教育概念的界定必须突出教育的特殊性,将其与其他事物区分开来,同时又能涵盖古今中外出现过的各种形式的教育。通过认识到人之所以需要教育是产生于个体在社会中生存和社会延续、发展的需要,而不是直接产生于本能,叶教授将教育界定为人类特有的活动,即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这个概念的界定直接说明了教育的主要目的、对象以及活动形式,相对比较全面。谈及学校教育的特殊性时,叶教授提出,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系统性、组织性最强的一类教育活动,因此也是可控性最强的;学校教育是有专门的机构和专职人员承担的,学校的任务是

哈耶克读书报告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读书笔记 老师:何自力老师 通过小学期何老师的讲授,我对哈耶克和他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思想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通读了哈耶克的《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一书,对他的思想又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这篇读书笔记主要围绕其中的《个人主义:真与伪》以及《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展开,文章内容概述参考了何老师上课的讲解,另外可能思考的并不全面严谨,仅是自己对哈耶克的一些理解和自己的一些想法。 本书作者弗里德里希?奥古斯特?哈耶克是当代西方著名经济学家,原籍奥地利。自本世纪20年代起曾先后执教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西德弗莱堡大学等著名学府;现已退休,任芝加哥等大学的名誉教授。1974年,与冈纳?缪尔达尔一起获诺贝尔经济学奖。哈耶克是西方源远流长、影响广泛的新自由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尽管哈耶克以其在“纯经济理论”方面的研究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但使其声名大噪、既招来激赏也引起强烈非议的,是他的以经济自由为核心的经济哲学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哈耶克在本世纪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有关社会主义经济的大论战中,作为“反社会主义”一方的思想领袖人物,对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进行了彻底的否定,而对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推崇备至。因此,在社会主义国家他被视为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家,在西方国家亦有人将其视作“右翼”的和“保守”的学者。今天,我们应该用理智、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对待西方的文化成果。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是哈耶克的代表作之一,收录了他最著名和最主要的一些论文,基本反映了他的个人主义和经济自由的基本理论。个人主义是他经济自由理论的基础,而个人主义又建立在他对理性的理解基础之上。该书以个人主义出发,强调维护人的自主,提出实现经济自由的途径是实行市场经济,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调节作用,让人们在市场上进行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就是一种由个人主义出发而形成的,能保证人的自由的“自然秩序”,是一种最符合人性的经济制度,该作品对于对当前中国改革的理解深具意义。下面着重分析《个人主义:真与伪》和《知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两篇文章。 一、《个人主义:真与伪》

读书报告格式及要求

读书报告格式及要求 读书报告格式要求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 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 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 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能够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 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 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能够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能够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 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能够再找 其它相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 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 四、赞扬与批评 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不过赞 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 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 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 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能够这样做,

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不过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 是不汤不水。所以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第一范文§网整理该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五、点与面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 样都谈到了,但仅仅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你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 几点来谈。因为你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六、不要引用太多 好的读书报告应以写报告人自己的意见为主要内容,原文能够作 为举例加以引述,但不宜太多。引述其它人对这本书的看法也要适可 而止,不要连篇累牍的抄。否则看过之后,只觉得绝大部分是别的唾余,写读书报告的仅仅一个人云亦云的抄录者。 七、读书报告的内容可包括:1、作者简介、内容概要; 2、本书在表达(如用一问一答的形式)、处理等方面的特别之处; 3、书中叫人深刻难忘的部分; 4、作者在书中传递的讯息; 5、个人最喜爱的部分; 6、对本书的评价和观感(如是否值得向其它读者推介); 7、读后感:(1)书中情节引起的联想 (2)书中内容引起的疑问 (3)本书令你有何提醒、启发及反思 (4)本书引起的思想上的转变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 本文是《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前些天和往常一样在书桌前改作业,不觉头颈似乎有些酸痛,就抬了下头,不经意间看到书架上那本“尘封已久”的《教育学》。我清晰记得那是我从大二开始就开始翻阅的,那时没有其他想法,就准备想从事教育行业,当一名老师。看着那本陪伴我半个大学生活的《教育学》,心里自然少不了一些感慨。 当怀着另一种心情打开那本书的时候,看着当年做着的笔记,尤其是当翻到第四章“学生与教师”这一章时,感触油然而生。转眼从学生身份变成了老师,这大转变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虽然我早已在当年做好准备,但当年归当年,如今已成为一名老师,设身处地想还是不大一样的。从高中就知道了“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乃是教师的职责所在,在当初我以为教师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现在想来稍有些幼稚,有些轻下结论。其实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在《教育学》一书中有明确的阐述: ①传道者角色 ②授业、解惑者角色 ③示范者角色 ④管理者角色 ⑤朋友角色 ⑥研究者角色。 这六大角色特点无疑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大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这些阐述在直到我做了一名教师之后才真正会心。 就拿管理者角色来说,教师管理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是学生。如何很好的管理好全班学生,细至每位学生,以激发他们的主动性,能使他们自觉接受管理,加强自我管理,并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对我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就我班学生实际情况来讲,我首先在班里制定了一系列班规,以此来约束、端正各自的行为,以此为戒尺,并制定相应的奖惩措施,做到赏罚分明,然后召集班干部,做好一系列班干部会议,强调职责、义务等方面的工作,做老师的小助手,也好让他们自己去干,有的放矢,给予他们更多的责任和自主,让他们去管理下面的

对比语言学 柯平连淑能读书报告

Reading repor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s a reading report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this essay is divided into two parts. In the first part, I would have a detailed summary of this book which consists of two parts. In the second part, I will introduce some issues I am interested in, and have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current preview of these issues. I hope that this reading report would make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studies. Here, I extend my sincere thanks to the teacher of this course, XiongLiqing. Ⅰ. Detail summary of this book. In this summary, I would divide the whole seven chapters into two parts. The first part contains the first two chapters in this book, the remaining parts make up another part.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d basic knowledge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subject of our study. As we all know, linguistics is a scientific study of language, which exists mainly as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realities. Apparently,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is a branch of linguistics. We can understanding its nature easily by what its name indicates—“contrastive”, that is to say, its nature is comparisons within and between languages. This branch of linguistics can be

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要求

读书报告的基本格式要求 怎样写读书报告 一、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对初学写读书报告的同学来说,老师会介绍一般的格式给他们,让他们有所遵循。只要有书名、有作者,其它可集中读后感来写。最花费笔墨的是内容概要,其作用是让别人知道你看过这本书。至于写读后感的方式却是多种多样,没有任何规范。可以写成很抒情的散文,很尖锐的评论,很精辟的分析,很周详的比较……要看书的性质,也要看你感想的性质。 二、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三、不要只读一本书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如巴金的《回想录》与杨绛的《干校十记》等)。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赞扬与批评初学写读书报告,大多拜倒在作品之前,大大夸奖一番。可是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公式化的赞美之词:内容丰富,描写细腻,刻画入微,感人肺腑,文章清丽……全是废话。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批评当然比赞扬更难,因为写读书报告的人学养往往逊于作者,要能指出一本书的缺点,而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实在并非易事。但不容易并不表示不可以这样做,如果做得到,这篇读书报告会更容易受到欣赏。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当然是常用的做法,可是很容易变成一种公式,四平八稳的结果是不汤不水。因此赞扬不容易,批评难,又赞扬又批评也不简单。

广告学实训总结总结

重庆科技学院 学生实习(实训)总结报告 院(系):_ 工商管理学院 _ 专业班级:__ 学生姓名:_ ___学号:___ 实习(实训)地点:____________F402 F406 ___ 报告题目:__“全球眼”视频管家新助手广告策划_ _ 报告日期: 2013年 6月 28日 指导教师评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五级记分制): 指导教师(签字):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习(实训)总结报告的写法及基本要求 一、实习(实训)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标题:标题可以采取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基本格式为,“关于××的实习(实训)报告”。 2.正文: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主要描述本次实习(实训)的目的意义、大纲的要求及接受实习(实训)任务等情况。 (2)主体:实习(实训)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详述实习(实训)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内容、安排、组织、做法,以及分析通过实习(实训)经历了哪些环节,接受了哪些实践锻炼,搜集到哪些资料,并从中得出一些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可写出自己的收获、感受、体会和建议,也可就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等。 二、对实习(实训)报告的要求 1.按照大纲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实习(实训)报告,报告内容必须真实,不得抄袭。学生应结合自己所在工作岗位的工作实际写出本行业及本专业(或课程)有关的实习(实训)报告。 2.校外实习报告字数要求:不少于800字每周,累计实习3周及以上的不少于2000字。用A4纸书写或打印 (正文使用小四号宋体、行距1.5倍。其余排版要求以美观整洁为准)。校内实习(实训)报告字数要求可适当减少,具体要求由院系依据课程特点规定。 3.实习(实训)报告撰写过程中需接受指导教师的指导,学生应在实习(实训)结束之前将成稿交实习(实训)指导教师。 三、实习(实训)考核的主要内容 1.平时表现:实习(实训)出勤和实习(实训)纪律的遵守情况;实习(实训)现场的表现和实习(实训)笔记的记录情况、笔记的完整性。 2.实习(实训)报告:实习(实训)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实习(实训)的收获和体会。 3.答辩:在生产现场随机口试;实习(实训)结束时抽题口试。

教育学之读书笔记十篇

一、《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书笔记 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意识到所进行的教育探索,有不少地方是和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从本学期开始,我们明确提出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践行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理念”。要践行这一教育理念,首先要对这一理念有正确地认识,不能“挂羊头卖狗肉”,这就要求我认真研读有关陶行知的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就是我选择研读的第一本书。 这本书重点阐释了陶行知先生对与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原理之一:“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其主要精神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是满足人生需要,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服务的。第二,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第三,教育的意义是生活的变化,因而生活教育的内容是伴随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的。第四,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与人生相始终的教育。 原理之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认为,“不运用社会的力量,便是无能教育;不了解社会的需要,便是盲目的教育。” 他指出,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学校好比是一个“大鸟笼”。提倡“社会即学校”,就是要拆除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冲破鸟笼式的学校束缚,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天空中任其自由翱翔,把学校中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中去。 原理之三:“教学做合一” 按照陶行知的解释,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又是一种生活之三个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 “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就怎么学,怎么学就怎么教。” 陶行知对教学做合一的效用作了归纳阐释:要想营利人类全体的经验必须教学做合一方为最有效力;生活教育就是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不但不忽视精神上的自动,而且因为有了在劳力上劳心,脚踏实地的“做”为它的中心,精神便随“做”而愈加奋发。 除此之外,陶先生在《传统教育与生活教育有什么区别》一文中,非常精辟地对传统教育和生活教育进行了比较。 传统教育以文化为中心,偏重传授文化知识,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而生活教育重在运用、发明、创造,提倡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传统教育使学校与社会脱节,生活教育则要求把整个的社会当作学校;传统教育只讲“天理”与“礼教”不讲“人欲”和“自由”,而生活教育却追求“天理”与“人欲”“打成一片”;传统教育是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而生活教育却主张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为中心;传统教育坚持的维持性教育,而生活教育提倡的却是开放、发展、创造的教育…… 读这本书,反思今天的教育,不难发现,尽管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理念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们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进了那么多年,但我们真实的课堂教学还是那样像陶先生所描述的“传统教育”,离他倡导的“生活教育”还差的很远! 二、《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作者:韦钰 读了一书。我认为,《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一书,无论是促进我的课题研究还是提升我对科学教育的理解都有很大的作用,因此,我摘录了书中的一些观点。

社会学读书报告

社会学读书报告 杨春芳2014221117110077 费孝通先生的《乡土中国》是我读的第一本关于社会学的书籍,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小本书,但是其内容的深刻度却是很让人吃惊的。对于同样出生于农村的我来说,看到书中描绘的中国农村的人与事,总是更容易产生共鸣,仿佛就是我身边的人与事一样。 费老说“乡土”是每个中国人的特点,安土重迁便是其内容之一。“重迁”并不是说“不迁”,只是说“难迁”,这一点与现实情况是十分相符的。从古至今,除非发生灾荒人祸,黎民百姓会背井离乡去逃难外,一般情况下,他们是不会轻易离开他们的居住地的,就算随着工业社会到来,不少青壮年外出打工,但是到了年关他们还是会回来,不只是因为家里有亲人,还因为只有家乡才能给予他们归属感和安全感,只有回到家乡,心里才是踏实的,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缤纷多彩,那也只是属于别人的世界,远没有家乡给人的感觉舒适。所以人们基本不会搬离出去,他们再此的经济基础和关系圈子也不容许他们搬离。农民与土地是綁在一起的,他们在土地上劳作,依靠土地吃饭,土地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可以说农民离开了土地是无法存活的,因此他们不能离开,一旦离开了就失去了土地,失去了安身立命的根本。中国是一个“熟人社会”,交往圈子对人们的生活影响非常大,比如他们常说这样的话“大家都是这么熟的熟人了,用不着这么客气!”足可见,有“熟人”是很重要的,办什么事都会省时省力,而且,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个周围都是“熟人”的环境中生活,也会更自在,更得心应手。但是一旦他离开了,那么在他周围的都将会是一些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即使过了一段时间,大家比较熟悉了,比如能够将名字与人对号入座了,也大致知道了其家里的基本情况等等,但是那种熟悉又怎么比得上以前大家一起朝夕相处了几十年的熟悉呢! 还有一点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费老在“文化下乡”中说的农民并不“愚”。在现阶段,农民中仍有许多人没见过电脑,甚至不识字,他们就是真正的“文盲”,但他们在生活中却过得如鱼得水,他们不看日历却懂得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施肥,不看天气预报却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没有手表却知道什么时间点该回家吃饭。他们不懂所谓的文化,或许正像费老说的“他们不需要文化”,他们

《作为文化的传播》读书报告

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 ——读《作为文化的传播》 摘要: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正是拉扎斯菲尔德1开创的效果研究模式盛行的时候,詹姆斯·凯瑞的传播学研究正是开始于这个时期。他深受约翰·杜威2和芝加哥学派3的影响,认为“类似于拉扎斯菲尔德的效果研究模式是经院式的研究,对明确无误的事情加以验证,结果就是裹足不前”,进而找到了传播学的另一源头,即传播的仪式观。由此形成了一系列论文和演讲稿,进而集成了《作为文化的传播》一书。 关键词:传播学;信息传递;技术与文化 《作为文化的传播》是传播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出版于1989年,作者詹姆斯·凯瑞(James W. Carey)是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传播“仪式观”的提出,为美国传播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本书共分为两个部分,“传播与文化”和“技术与文化”。在书的开篇,第一章节“传播的文化研究取向”中,作者就明确提出了美国文化中所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传播的传递观和仪式观。而作者显然更倾向于后者的“仪式”观念。在之后的章节中,作者也始终是以传播的“仪式观”的视角来纠正,或者说抵制,美国传统的“传递”观念的。 不同于传统的“传播即传递”观念,詹姆斯·凯瑞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看待“传播”的角度和方法。作者在原文中写道,“如果说,传递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域范围拓展讯息;那么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 传播的“仪式观”顾名思义,认为传播是一种仪式,强调的是祷告者、圣歌以及典礼的重要性。用詹姆斯·凯瑞自己的话说,是为了“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很明显,该观念具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詹姆斯·凯瑞自己也承认它“有着明确的宗教起源”,而且“从未脱离这一基本的宗教隐喻”(第一章,p7)。这实际上与他的生平经历与宗教信仰背景有关。 凯瑞求学经历坎坷,一生致力于教育与学术事业,也因此养成了敢于挑战传统的批判性思维和性格。他是位虔诚的天主教徒,和他所提出的“仪式观”一样,天主教 1拉扎斯菲尔德(Paul Lazarsfeld),美籍奥地利人,著名社会学家,传播学四大奠基人之一。 2约翰·杜威,美国早期机能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著名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3芝加哥传播学派,认为传播是人类关系的本质,远远超出单纯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传播创造和维持社会,探讨大众媒体在一个健全的民主制中的作用。

教育学读书心得4篇

教育学读书心得4篇Educational reading experience document 编订:JinTai College

教育学读书心得4篇 小泰温馨提示: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语言类读书心得同数学札记相近;体会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反思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本文档根据心得体会内容要求和针对主题是教育的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 1、篇章1: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2、篇章2: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3、篇章3: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4、篇章4:被压迫者教育学读书心得文档 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和解决教育问题、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篇章1:教育学读书心得体会范文

回首.曾经那本尘封在记忆中只为考试而用的《教育学》,早已从记忆中淡出、飘远,然后相隔两忘化无影。今.再次拿 起这样一本深邃且颇具教育使命厚重感的书时,我从目录中找寻着自己最感兴趣的两大块领域——学生和教师篇章。反复读着念着,脑海里万般思绪齐涌现,无端生发一种已然“不堪回首,十年往事”的惆怅!十年,多少辛酸,多少欢笑!相关琐事或深或浅刻进时间深处,驻足回眸,还是无怨无尤,留在心里头。 《教育学》的主要思想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 同生活、学会生存。这四个支柱成了该书的最核心的、也是最有价值的思想,它为人类构建21世纪的教育提供了理论基础。学会认知,即获得理解的手段,其途径是将掌握足够广泛的普通知识与深入研究少数学科结合起来。这也就是说要学会学习, 以便从终身教育提供的种种机会中受益。学会做事,即要能够 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以便不仅获得专业资格,而且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获得能够应付许多情况和集体工作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实际的动手能力,而且包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主观能动性、交际能力、管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敢 于承担风险的精神等综合而成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即要学 会与他人一道参加活动并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其途径是本着尊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读书报告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美国著名社会学者和作家曼纽尔·卡斯特的著作,是《信息时代三部曲:经济、社会与文化》的第一卷,是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这本书中,作者对信息技术革命富有洞察力的见解,以知识和信息为原动力的技术为切入口,对技术决定论予以驳斥,详细阐释了技术在社会结构和组织制度的嵌入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后者对技术的反作用,将网络社会的脉络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作者在开头先论述了技术、社会与历史变迁的关系,指出技术并未决定社会,社会通过国家的作用可以窒息技术的发展,然后从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角度界定了信息主义与工业主义、资本主义和国家主义,并得出信息化的大势所趋与信息化过程中人们自我认同感的变化。然后将主题内容分成了七大章,分别明确了信息技术的革命,强调信息技术革命成功的影响因素,并突出国家的作用,和信息技术范式的5个特征,处理信息、效果广泛、网络化逻辑、弹性、系统化;然后阐述了信息全球化,科技全球化,政治全球化,总结出新经济的特点:出现在特定时间即20世纪90年代,特定空间即美国,围绕特定产业即信息技术产业与金融产业以及生物科技产业。在随后的几章中,作者详细介了工业主义向信息主义转变的过程和原因,并强调大众媒体文化对信息选择的重要性;在最后,作者表述了全球资本市场、网络企业、生涯工作时间、生物与社会之节奏性以及与之相关的生命周期观念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形成一种虚拟时间的文化是网络信息社会的内在表现。 在文章的结论处,卡斯特指出,我们对信息社会结构的探讨已经得出了一个综合性的结论:时至今日,作为一种历史趋势,信息时代的主导性功能与进程正日益紧密地与网络结合起来。网络建构了崭新的社会形态,而在现实世界中,网络化逻辑的扩展已改变了生产、经验、权力和文化进程中的操作与结果。尽管社会组织的网络形式已经存在于其他时空形态之中,但新型的信息技术范式却为其无孔不入地渗入整个社会结构提供了物质基础。除此之外,卡斯特还认为,这种网络化逻辑会导致重大的社会影响甚至特殊的社会利益,而这种利益恰恰 是通过网络表现出来的:流动的权力优先于权力的流动。在网络中“出现”抑或“消失”, 以及每个网络相对于其他网络的动态性关系等等,所有这一切都是信息社会中主导与变化的关键因素。因此,对于这种崭新的社会形态,我们可以称之为网络社会。 历史发展进程中,从传统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过渡已经超越了社会关系领域和技术关系领域,这些发展进程也对文化和权力产生了深远影响。由于历史演变与技术革新往往不谋而合地结合在一起,因此在信息社会中,已经出现了一种反映社会互动和社会组织的纯文化模式。毋庸置疑,这就是信息已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主要动因、网络之间的信息流动已构成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的基本线索。 首先,卡斯特较为全面地从理论上触及了信息社会(或曰网络社会) 这个人们既熟悉又 陌生的主题。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的拓展、信息流动、网络经济的发展等等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基本现象,卡斯特触及到了这个最现实、也是最迫切的问题,其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 《网络社会的崛起》是一部具有原创力的著作,卡斯特以其丰富的阅历和敏锐的思想,站在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信息社会的演变过程,对于信息技术革命、全球化、网络化、媒体文化、社会组织等问题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提出了系统的信息社会理论。只要通读全书即可看出,这一结论并不为过。 再者,资料翔实、论据充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书中的注释、图表、附录资料和参考文献占有很大篇幅,尤其是作者引述了众多名家的著述,其数量之多,资料之新颖,足以令人感 到惊讶。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作者的严谨学风。 其四,卡斯特并不是从纯技术的角度,而是从社会人文科学的视角出发,并以此为基础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