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全能练习必修2第一章6.2垂直关系的性质

人教版全能练习必修2第一章6.2垂直关系的性质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相交

C .异面

D .A 、B 、C 均有可能

2.若平面α与平面β互相垂直,则( )

A .α内任一条直线都垂直于β

B .α中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β

C .平行于α的直线必垂直于β

D .α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β 3.已知直线l 垂直于直线AB 和AC ,直线m 垂直于直线BC 和AC ,则直线l ,m 的位置关系是( )

A .平行

B .异面

C .相交

D .垂直

4.设a 、b 是两条不同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平面,则下列命题错误的是( ) A .若a α⊥,//b α,则a b ⊥

B .若a α⊥,//b a ,b β?,则αβ⊥

C .若a α⊥,b β⊥,//αβ,则//a b

D .若//a α,//a β,则//αβ

5.已知直线a ,b 及平面α,β,能保证//a b 成立的条件是( )

A .//a α,//b α,

B .a α⊥,b α⊥

C .a ,b 到平面α的距离相等

D .//a α,b α?

6.对于任意的直线l 与平面α,在平面α内必有直线m ,使m 与l ( ) A .平行 B .相交 C .垂直 D .异面 7. 若将一个真命题中的“平面”换成“直线”、“直线”换成“平面”后仍是真命题,则该命

题称为“可换命题”.下列四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③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平行;④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直线平行.其中“可换命题”的是( )

A .①②

B .①

C .①③

D .③④ 8.已知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γ是三个不同的平面,则下列结论正确的

是( )

A .若αγ⊥,αβ⊥,则//γβ

B .若//m n ,m α?, n β?,则//αβ

C .若//m n ,//m α,则//n α

D .若n α⊥,n β⊥,则//αβ

9.给定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则这两个平面相互平行;

②若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这两个平面相互垂直;

③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相互平行;

④若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与它们的交线不垂直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也不垂直. 其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①和②

B .②和③

C .③和④

D .②和④

10.已知m ,n 是两条不同的直线,α,β是两个不同的平面,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m α⊥,n β⊥,m n ⊥,则αβ⊥;②若m α,n β,m n ⊥,则αβ∥; ③若m α⊥,n β,m n ⊥,则αβ∥;④若m α⊥,n β,αβ∥,则m n ⊥. 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1.如图,在斜三棱柱111ABC A B C -中,90BAC ∠=,

且1BC AC ,过1C 作1C H ⊥

底面ABC ,垂足为H ,则点H 在( ).

A .直线AC 上

B .直线AB 上

C .直线BC 上

D .ABC ?内部 12.在正四面体P 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下面四个结论中不成立的是( )

A .//BC 平面PDF

B .DF ⊥平面PAE

C .平面PDF ⊥平面ABC

D .平面PDF ⊥平面PAE

二、填空题

13.如图所示,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MN

平面11BCC B ,MN BC ⊥于点M ,则MN 与AB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___.

14.已知直线a 和平面α,β,试利用上述三个元素并借助于它们之间的位置关系,构造出一个判断αβ⊥的条件__________.

15.从平面外一点P 引与平面相交的直线,使点P 与交点的距离等于1.若点P 到平面的距离也为1,则满足条件的直线条数为___________.

16.如图所示,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点P 在侧面11BCC B 及其边界上运动,并且总是保持AP 与1BD 垂直,则动点P 的轨迹为_____________.

17.如图所示,在长方体中ABCD EFGH -,棱AB 与棱HG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棱AD 与平面DCGH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_,平面ABCD 与平面ADHE 的位置关系是_________.

18.菱形ABCD 中,60A ∠=?BD 把它折成一个二面角后,32

AC =,则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是_________. 19.如图,矩形ABCD 中,1,AB BC a ==,PA ⊥平面ABCD ,若在BC 上只有一个点Q 满足PQ DQ ⊥,则a 的值等于________.

20.设α,β是空间内两个不同的平面,m ,n 是平面α及β外的两条不同直线.从“①m ⊥n ;②α⊥β;③n ⊥β;④m ⊥α”中选取三个作为条件,余下一个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________(用序号表示).

三、解答题

21.如图所示,在三棱锥S ABC -中,AS ⊥平面ABC ,平面SAB ⊥ 平面SBC .求证:AB BC ⊥.

22.如图所示,平面PCBM ⊥ 平面ABC ,90PCB ∠=?,PM BC ,已知

1AC PC PM ===,2BC =,90ACB ∠=?.

(1)求证:AC BM ⊥;

(2)求证:平面 ABM ⊥平面ACM .

23.如图所示,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60DAB ∠=?且边长为a 的菱形,侧面PAD 为正三角形,其所在平面垂直于底面ABCD .

(1)若G 为AD 边的中点,求证:BG ⊥平面PAD .

(2)求证:AD PB ⊥.

(3)若E 为BC 边的中点,能否在PC 上找出一点F ,使平面 DEF ⊥平面ABCD ? 24.如图所示,已知平面PAB ⊥平面ABC ,平面PAC ⊥平面ABC ,AB AC ⊥,求证:PA ⊥平面ABC .

25.如图所示,在三棱锥P ABC -中,PA ∠⊥平面ABC ,ABC ?为直角三角形,90ACB ∠=?,过点A 分别作AE PB ⊥,AF PC ⊥,E ,F 分别为垂足.

(1)求证:平面 PAC ⊥平面PBC .

(2)求证:EF PB ⊥.

(3)若G 为PB 上的一点,且满足FG ⊥平面PAC ,求证:FG BC .

26.如图所示,四棱柱ABCD A B C D '-'''中,侧棱与底面垂直,AB CD ,AD DC ⊥,

且1AB AD ==,BC =AA '=.

(1)求证:DB BC ⊥'.

(2)求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

参考答案

1.D

【分析】

结合公理及正方体模型可以判断:A ,B ,C 均有可能,可以利用反证法证明结论,也可以从具体的实物模型中去寻找反例证明.

【详解】

解:如图,在正方体1AC 中,

1A A ⊥平面ABCD ,

1A A AD ,1A A BC ⊥, 又//AD BC ,∴选项A 有可能;

1A A ⊥平面ABCD ,1A A AD ,1A A AB ⊥,又AD AB A =,∴选项B 有可能; 1A A ⊥平面ABCD ,1A A ⊥平面1111D C B A ,AC ?平面ABCD ,11A D ?平面1111D C B A ,1A A AC ∴⊥,111A A A D ⊥,

又AC 与11A D 不在同一平面内,∴选项C 有可能.

故选:D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空间中直线与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考查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属于中档题.

2.D

【分析】

根据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选项D 正确.

【详解】

如果两个平面互相垂直,一个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两个平面的交线,则这条直线垂直另一个平面. 根据这一性质可知D 选项正确.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属于中档题.

3.A

【解析】因为直线l垂直于直线AB和AC,且AB和AC相交于点A,所以l垂直于平面ABC,同理,直线m垂直于平面ABC,根据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得l∥m.

故选A.

4.D

【解析】

解:因为A中,表示的为线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因此成立.

B中,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知,符合题意.

C中,满足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因此成立.

D中,一条直线同时平行于两个平面,则两平面可相交也可平行,因此错误.

5.B

【解析】

【分析】

根据平行的判定,逐项分析选项即可.

【详解】

对于A,,a b可能平行也可能相交也可能异面,故不正确;

对于B,根据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可知B正确;

对于C,,a b可能平行也可能异面,故不正确;

对于D,,a b可能异面也可能平行,故不正确;

因此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属于中档题.

6.C

【详解】

对于任意的直线l与平面α,分两种情况

①l在平面α内,l与m共面直线,则存在直线m⊥l或m∥l;

②l不在平面α内,且l⊥α,则平面α内任意一条直线都垂直于l;若l于α不垂直,

则它的射影在平面α内为一条直线,在平面α内必有直线m垂直于它的射影,则m与l垂直;若l∥α,则存在直线m⊥l.

故选C.

7.C

【解析】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平行,①是“可换命题”;

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可能平行可能异面也可能相交,②不是“可换命题”;

平行于同一平面的两平面平行,③是“可换命题”;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平面可能平行可能相交,④不是“可换命题”.

故选C

8.D

【解析】

【分析】

根据面面平行、线面平行的判定逐项分析即可.

【详解】

选项A中γ,β两平面也可能相交;选项B中α,β中两平面可能相交;选项C中n可能在α内.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个平面平行的判定,线面平行的判定,属于中档题.

9.D

【解析】

【分析】

利用线面平行和垂直,面面平行和垂直的性质和判定定理对四个命题分别分析进行选择.【详解】

当两个平面相交时,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也可以平行于另一个平面,故①错误;由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可知②正确;空间中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还可以相交或者异面,故③错误;若两个平面垂直,只有在一个平面内与它们的交线垂直的直线才与另一个平面垂直,故④正确.综上,真命题是②④.

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命题真假的判断,考查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间的位置关系等基础知识,考查空间想象能力,是中档题.

10.C

【分析】

利用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判断①;根据面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判断②;利用线面垂直和线面平行的性质判断③;利用线面垂直和面面平行的性质判断④

【详解】

①m α⊥, m n ⊥,//n α∴或n α?,又n β⊥,则αβ⊥成立,故正确 ②若//m α,m n ⊥,//n α∴或n 和α相交,α∴并不一定平行于β,故错误 ③若m α⊥,m n ⊥,则//n α或n α?,若//n β,则α并不一定平行于β,故错误 ④若m α⊥,//αβ,m β∴⊥,又//n β,m n ∴⊥成立,故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①④

故选C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命题的真假判断和应用,解题的关键是理解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的判断定理和性质定理,属于基础题.

11.B

【分析】

先连接1AC ,根据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先得到AC ⊥平面1ABC ,推出平面ABC ⊥平面1ABC ,再由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

连接1AC ,如图.

∵90BAC ∠=,∴AC AB ⊥,

∵1BC AC ,1BC AB B ,

∴AC ⊥平面1ABC .

又AC 在平面ABC 内,∴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知平面ABC ⊥平面1ABC , 则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知,在平面1ABC 内一点1C 向平面ABC 作垂线,垂足必落在交线AB 上.

故选B.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面面垂直的性质,熟记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即可,属于常考题型.

12.C

【分析】

由//DF BC ,能证明//BC 平面PDF ;由已知推导出AE BC ⊥,PE BC ⊥,从而BC ⊥平面PAE ,进而DF ⊥平面PAE ;由已知得平面PAE ⊥平面ABC ,从而平面PDE 与平面ABC 不垂直;由DF ⊥平面PAE ,推导出平面PDF ⊥平面PAE .

【详解】

∵在正四面体P ABC -中,,,D E F 分别是,,AB BC CA 的中点,

∴//DF BC ,

∵DF ?平面PDF ,BC ?平面PDF ,

∴//BC 平面PDF ,故A 正确;

∵AB AC PB PC ===,E 是BC 中点,

∴AE BC ⊥,PE BC ⊥,

∵AE PE E ?=,

∴BC ⊥平面PAE ,

∵//DF BC ,

∴DF ⊥平面PAE ,故B 正确;

∵DF ⊥平面PAE ,DF ?平面ABC ,

∴平面PAE ⊥平面ABC ,

∵平面PAE ?平面PDE PE =,且PE 与平面ABC 不垂直,

∴平面PDE 与平面ABC 不垂直,故C 错误;

∵DF ⊥平面PAE ,且DF ?平面PDF ,

∴平面PDF ⊥平面PAE ,故D 正确,故选C .

【点睛】

本题通过对多个命题真假的判断,综合考查线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属于难题.这种题型综合性较强,也是高考的命题热点,同学们往往因为某一处知识点掌握不好而导致“全盘皆输”,因此做这类题目更要细心、多读题,尽量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另外,要注意从简单的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入手,然后集中精力突破较难的命题.

13.MN AB ⊥

【解析】

【分析】

根据面面垂直的性质及线面垂直的性质可得出MN AB ⊥.

【详解】

由正方体性质可知,平面11BCC B ⊥平面ABCD ,交线为BC .因为MN BC ⊥,所以MN ⊥平面ABCD ,从而MN AB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线面垂直的性质,属于中档题.

14.a α⊥,a β? 或a α⊥,//a β

【分析】

根据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以构造出判定条件.

【详解】

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另一平面,则两个平面垂直,因此可构造,a a βα?⊥,或a α⊥,a β,都可以推出αβ⊥.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属于中档题.

15.1

【解析】

【分析】

因为经过点P 与平面相交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故等于1的只有一条.

【详解】

设点P 到平面α的距离为d .若1d =,则只有直线与平面垂直时才满足题意,故只有1条.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点到平面的距离,属于中档题.

16.线段1CB

【分析】

由题意,只需找经过AP 且与1BD 垂直的平面即可,观察图形可证明满足条件的平面为平面1ACB ,故可知P 点轨迹为线段1CB .

【详解】

如图所示,

先找到—平面与1BD 垂直.连接AC ,1AB ,1B C ,则在正方体1111ABCD A B C D =中,1B C ⊥平面1ACB .又点P 在侧面11BCC B 及其边界上运动,所以点P 的轨迹为平面1ACB 与平面11BCC B 的交线段1CB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线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属于中档题.

17.平行 垂直 垂直

【分析】

根据长方体的性质可知,棱AB 与棱HG 平行,棱AD 与平面DCGH 垂直,平面ABCD 与平面ADHE 垂直.

【详解】

根据长方体的性质可知,棱AB 与棱HG 平行,棱AD 与DC,DH 垂直,所以棱AD 与平面DCGH 垂直,长方体的侧面与底面垂直,故平面ABCD 与平面ADHE 垂直.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长方体中的垂直和平行关系,属于中档题.

18.60?

【解析】

【分析】

在菱形ABCD 中,连接AC ,BD 交于点O ,沿对角线BD 把菱形ABCD 折成一个二面角后,AOC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由32

AC =

,可求出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 【详解】

在菱形ABCD 中,连接AC ,BD 交于点O ,

∵60A ∠=?,,∴BO =,32AO CO ==.沿对角线BD 把菱形ABCD 折成一个二面角后,AOC ∠是二面角的平面角. ∵32AC =,∴32AO CO ==,∴60AOC ∠=?.故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是6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二面角大小的求法,属于中档题.

19.2

【详解】

连接AQ ,取AD 的中点O ,连接OQ .

∵P A ⊥平面ABCD ,P A ⊥DQ ,PQ ⊥DQ ,

∴DQ ⊥平面P AQ ,所以DQ ⊥AQ .

∴点Q 在以线段AD 的中点O 为圆心的圆上,

又∵在BC 上有且仅有一个点Q 满足PQ ⊥DQ ,

∴BC 与圆O 相切,(否则相交就有两点满足垂直,矛盾.)

∴OQ ⊥BC ,∵AD ∥BC ,∴OQ =AB =1,∴BC =AD =2,

即a =2.

故答案为:2.

考点:直线与平面垂直的性质.

20.①③④?②

【详解】

将①③④作为条件,

因为,m n n β⊥⊥所以 m β?或//m β,

又因为 m α⊥,所以αβ⊥

故①③④?②;

21.见解析

【分析】

根据平面SAB ⊥ 平面SBC ,可过点A 作AD SB ⊥于点D ,可证出AD ⊥平面SBC ,所以可得AD BC ⊥,从而可证BC ⊥平面 SAB ,故可得AB BC ⊥.

【详解】

证明:过点A 作AD SB ⊥于点D .

∵平面SAB ⊥平面SBC ,且平面SAB ?平面SBC SB =,∴AD ⊥平面SBC ,∴AD BC ⊥.∵SA ⊥平面 ABC ,∴SA BC ⊥.又∵SA AD A ?=,∴BC ⊥平面 SAB ,∴AB BC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线面垂直的判定,线面垂直的性质,属于中档题. 22.(1)见解析;(2)见解析

【分析】

(1)根据平面PCBM ⊥平面ABC ,平面PCBM ?平面ABC BC =,AC BC ⊥,可得

AC ⊥平面PCBM ,

即可证明(2)取BC 的中点N ,连接AN ,MN .由已知可知CNM ?与BNM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证明BM ⊥平面ACM ,即可证明平面ABM ⊥平面ACM .

【详解】

(1)因为平面PCBM ⊥平面ABC ,平面PCBM ?平面ABC BC =,AC BC ⊥,所以AC ⊥平面PCBM .又因为BM ?平面PCBM ,所以AC BM ⊥.

(2)取BC 的中点N ,连接AN ,MN .

由已知可知CNM ?与BNM ?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所以45CMN BMN ∠=∠=?,所以90CMB ∠=?,所以CM BM ⊥.

由(1)可知AC BM ⊥,且AC CM C ?=,所以BM ⊥平面ACM .又BM ? 平面ABM ,所以平面ABM ⊥平面ACM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判定,线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属于中档题. 23.(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

【分析】

(1)证明PG AD ⊥,利用面面垂直的性质即可证明(2)证AD ⊥平面BPG 即可得AD PB ⊥(3)存在点F ,且F 为PC 的中点,证明MF ⊥平面ABCD ,即可证出平面 DEF ⊥平面ABCD .

【详解】

证明:连接PG ,BD ,

因为PAD ?是等边三角形,G 为AD 边的中点,所以PG AD ⊥.

因为平面PAD ⊥平面ABCD ,所以PG ⊥平面ABCD ,所以PG BG ⊥.

因为四边形ABCD 是菱形,所以AB AD =.又因为60BAD ∠=?,所以ABD ?是等边三角形,所以BG AD ⊥.又因为PG AD G ?=,,所以BG ⊥平PAD .

(2)证明:因为AD PG ⊥,AD BG ⊥,PG BG G ?=,所以AD ⊥平面BPG .又因为BP ? 平面BPG ,所以AD PB ⊥.

(3)存在点F ,且F 为PC 的中点.证明如下:连接CG 交DE 于M ,连接FM ,

因为AD BC 且AD BC =,又E ,G 分别是BC ,AD 的中点,连接EG ,所以CE DG 且CE DG =,所以四边形CEG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CM MG =.又因为CF FP =,所以MF PG .由(1)知PG ⊥平面ABCD ,所以MF ⊥平面ABCD .又MF ? 平面DEF ,所以平面DEF ⊥平面ABCD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判定,线面垂直的判定、性质,属于中档题. 24.见解析

【分析】

在平面ABC 内取一点D ,作DE AC ⊥于点E ,DF AB ⊥于点F ,可证出DE ⊥平面PAC ,从而DE PA ⊥,同理可证F PA ⊥,故PA ⊥平面ABC .

【详解】

证明:如图所示,

在平面ABC 内取一点D ,作DE AC ⊥于点E ,DF AB ⊥于点F .因为平面PAC ⊥平面ABC ,且交线为AC ,所以DE ⊥平面PAC .因为PA 平面PAC ,所以DE PA ⊥. 同理可证DF PA ⊥.又DE ,DF 都在平面ABC 内,且DE DF D ?=,所以PA ⊥平面ABC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两个平面垂直的性质,线面垂直的性质,判定,属于中档题.

25.(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

【分析】

(1)证明BC ⊥平面PAC ,即可证明平面PAC ⊥平面PBC (2)BC AF ⊥.又AF PC ⊥,PC BC C ?=,所以AF ⊥平面PBC ,可得AF PB ⊥,又EF PB ⊥,可得PB ⊥平面AEF ,即可得证(3)由BC ⊥平面PAC ,又FG ⊥平面PAC ,可得FG BC .

【详解】

证明:(1)因为PA ⊥平面ABC ,BC ? 平面ABC ,所以PA BC ⊥.又BC AC ⊥,PA AC A ?=,所以BC ⊥平面PAC .又BC 平面PBC ,所以平面PAC ⊥平面PBC .

(2)由(1)可知,BC ⊥平面PAC ,AF 平面PAC ,所以BC AF ⊥.又AF PC ⊥,PC BC C ?=,所以AF ⊥平面PBC .

又PB 平面PBC ,所以AF PB ⊥.

又AE PB ⊥,AE AF A ?=,,所以PB ⊥平面AEF .

又EF 平面AEF ,所以EF PB ⊥.

(3)由(1)知BC ⊥平面PAC ,又FG ⊥平面PAC ,所以FG BC .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线面垂直的判定、性质,面面垂直的判定与性质,属于中档题.

26.(1)见解析;(2)120

【解析】

【分析】

(1)可利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证明BD BC ⊥,又C C BD '⊥,可证出BD ⊥平面BCC ',即可证出(2)设AM 与BD 交于点E ,连接A E ',可证明A EM ∠'是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解三角形可得60A EA ∠='?,所以120A EM ∠='?.

【详解】

(1)证明:作BM CD ⊥,垂足为点M ,连接AM .

因为AB CD ,AD DC ⊥,BM CD ⊥,且1AB AD ==,所以四边形ABMD 是正方

形,所以1BM DM ==,所以BD =.又因为BC =所以1BM ==,所以2CD =,所以222CD BD BC =+,所以BD BC ⊥.

又因为CC '⊥平面ABCD ,所以C C BD '⊥,又C C BC C '?=,所以BD ⊥平面BCC '. 又因为BC '平面BCC ',所以BD BC ⊥'.

(2)AM 与BD 交于点E ,连接A E '.

由(1)知,ME BD ⊥,且DE BE =.

因为A A '⊥平面ABCD ,所以A A AD '⊥,A A AB '⊥. 又因为1AB AD ==,所以A D A B '='.

又因为DE BE =,所以A E BD '⊥.

综上可知,A EM ∠'是二面角A BD C '--的平面角.

因为A AE ?'中,AA '=,122AE BD ==,所以tan AA A EA AE ∠='='60A EA ∠='?.所以120A EM ∠='?,所以二面角A BD C '--的大小为120?.

【点睛】

本题主要考查了线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二面角的求法,属于难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课程标准: 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 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学习要求: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表现,洋务运动的基本概况,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表现; (2)理解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的原因; (3)探究洋务运动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史料分析、表格梳理、问题探讨、情境创设等方式学习、认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列强入侵客观上推动中国的近代化,但也打断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进程,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真正实现近代化。 (2)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固守落后的封建制度,无法实现民族的独立自强。 学习重点: 1、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 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背景、特点。 学习难点: 洋务运动的评价。 学习过程: 变动一:“瘦死的骆驼”——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合作探究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材料三: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 (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三,谈谈你对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含义的理解。

(3)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的原因,并指出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变动二:“挣扎的帝国”——洋务运动的兴起 [自主学习一] 阅读、梳理教材: [合作探究二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日和议既成,中外贸易有无交通,购买外洋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曾国藩《复陈购买洋船炮折》材料二: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函》材料三: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形,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材料四:洋务运动顺应世界潮流,为缩小中外差距做了最彻底的努力,实现了从手工业制造转入机器生产的起步,缓慢地朝资本主义方向挪动,客观上为中国的独立和进步积累着物质力量,向近代化迈出了第一步。——李时岳材料五:洋务派创办民用工业企业,一为“分洋商之利”,以保护利权,并获得饷源;同时也为军用工业所需金属原料和煤炭燃料可以由自己创办的这些工业得到供给,减少对外国依赖……培养人才与工业企业和新式海军等事业的需要相适应,在洋务运动期间还培养了一批新式人才……——《洋务运动史》(1)据材料一,指出洋务运动的目的,并指出其为实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 (2)有人说,“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但也仅仅只迈出了第一步”,结合材料二、三谈谈你的认识。 (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洋务运动,就其主观动机而言,他们未必有真心打破旧轨,但他们的主张和行为却包含着逸出旧轨的趋向。”请结合材料一、四论证该观点。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经济生活》第1单元第2课多变的价格同步测试1(学生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一、选择题 1.商品市场上存在“优质优价”的现象,对此解读准确的是() ①优质商品质量好,价格低 ②优质商品质量好,使用价值大,所以价格高 ③优质商品质量好,需求量大,需求影响价格,所以价格高 ④优质商品成本高,价值量大,价值决定价格,所以价格高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2.某市召开居民用天然气阶梯价格听证会。所谓阶梯气价,是指居民每月超过天然气基本消费量后执行高气价,对用户消费的气量分段定价。阶梯气价的制定() ①体现了供求关系影响商品的价格②利用了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 ③有利于降低居民的生活质量④有利于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3.在市场上经常发生价格上涨或下跌的情况,但价格上涨与下跌,都不会距离价值太远,不可能无限制地上涨,也不可能无限制地下跌,其原因是 ①人们购买力有限,价格涨得太高会失去市场②价格和供求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的关系 ③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④少数强大企业操纵的结果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一些特殊商品如名人字画、珍贵邮票、古董文物等,一旦进入流通领域,只要人们有购买力就不能控制它们的价格上涨幅度,其价格总是高于价值。对此现象认识正确的是 ①其价格并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这种现象说明价值规律不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③它们的价格上涨不会促使生产扩大和商品供应量增加 ④不能以商品交换中的特殊现象否定价值规律的普遍性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一个杯子到底能卖多少钱?”第1种:卖产品本身的使用价值,只能卖3元/个。第2种:卖产品的组合价值,卖15元/个没问题。第3种:卖产品的包装价值,卖288元/个卖得可能更火。第4种:卖产品的纪念价值,不卖2 000元/个除非脑子进水。这充分证明() ①价值并非价格的唯一决定因素②策划对产品价值创新意义重大 ③企业研究消费者心理十分必要④价格变动对供需均会产生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练)-名师精编作业

一、选择题 1.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的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家庭手工业开始与农业分离②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 ③近代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开始出现④中国逐渐沦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D 【解析】 【名师点睛】 本题关键要明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的史实,另外注意用词的准确性,比如,开始、完全、彻底、全部等,题中“农村商品开始交流到城市市场”属于措辞不当。 2.“经过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材料表明 A. 自然经济解体加快 B.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C. 洋务运动成效明显 D. 近代经济结构变动巨大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给出的是清朝时期的成就,而且提到的是“三十年和平发展的自救运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运动是洋务运动,所以选择C选项,排除B选项。材料没有表现出自然经济解题与经济结构转变的内容,故排除A、D选项。 3.下列资料直接反映出的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特征是

A. 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国人消费国外产品势头强劲 C. 民族工业基础薄弱发展缓慢 D. 农业落后制约国家经济发展 【答案】A 【解析】 4.下表是1843年与1858年中国进口棉花及棉纺织品税率比较表。这一现象造成() A. 中国民族棉纺织企业迅速发展 B. 耕织结合的小农经济完全解体 C. 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D. 列强控制了中国棉纺织业发展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表格数据可知1843—1858年间,中国进口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2课《诗两首》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时间:45分钟满分:60分) 中国教育资源网https://www.360docs.net/doc/bb7913494.html, 积累与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倩.影(qiàn)青荇.(xìnɡ) 栉.风沐雨(jié) 呕.心沥血(ǒu) B.漫溯.(suò) 笙.箫(shēnɡ) 桀骜不驯.(xùn) 从.容不迫(cónɡ) C.彳亍 ..(chì chù) 颓圮.(sǐ) 无济.于事(jì) 载.歌载舞(zài) D.长篙.(ɡāo) 斑斓.(lán) 荒谬.绝伦(miù) 味同嚼.蜡(jiáo) 解析A项“栉”应读“zhì”;B项“溯”应读“sù”;C项“圮”应读“pǐ”。 答案 D 2.下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陷井哀怨轻手蹑脚水波荡漾 B.破锭凄婉柔声细语波光艳影 C.回溯太息力挽狂澜招摇过市 D.沉淀迷茫悄无生息沉默寡言 解析A项“井”应为“阱”,B项“锭”应为“绽”,D项“生”应为“声”。 答案 C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 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见有能望其项背 ....的。 B.诗人在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和辽阔的天空,展纸 执笔,信手拈来 ....,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 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写下了这首诗。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 ....,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解析B项“信手拈来”指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能得心应手地运用词汇和选用材料,此处应指思路畅通;C项“举步维艰”形容行动困难或生活艰难,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课后拓展作业附答案解析第1单元第2课

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 课后拓展作业 一、语言基础 (2019·华师附中八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3题。 浩荡的长江奔流而下,由巴蜀至荆楚,再从吴越奔流入海,一条承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希望的黄金水道,从古奔腾至今。时至今日,国人已然认识到,长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宝库,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有重大的保护价值。湖北作为“长江之腰”,在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中,________。 淡水资源被污染,江岸生态被破坏,这是长江的伤口,也是中华民族的重症。唯有________,才能彻底治疗。《关于大力推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决定》应运而生,为湖北治理长江污染、发展长江经济提供了尚方宝剑。近两年来,此《决定》深入贯彻执行,湖北段长江生态也得到了极力改进,广袤的荆楚大地旧貌换新颜。看,汉口江滩的沙场、仓库等杂乱无章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芦花栈道的________;有着“光灰城市”之称的黄石也果断关闭“五小”企业、拆除非法码头,形成了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摘掉了“光灰城市”的帽子。()。 猛药去疴,________。整个黄金水道绿意盎然。生态环境是面向未来的最大竞争力,必须穿“新鞋”,走“绿道”,用环境治理留住绿水青山,用绿色发展赢得金山银山。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才能永葆生机,长江经济带的深入发展也或可期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此《决定》深入贯彻执行,极力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 B.此《决定》得到深入贯彻执行,湖北段长江生态因而得到极大改善 C.深入贯彻执行此《决定》,极力改进了湖北段长江生态 D.湖北段长江生态得到极大改善,此《决定》从而也得到深入贯彻执行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B.湖北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C.湖北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D.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未来发展留足了绿色空间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责无旁贷釜底抽薪人声鼎沸不分畛域 B.义不容辞对症下药人声鼎沸不废江河 C.责无旁贷对症下药人潮涌动不分畛域 D.义不容辞釜底抽薪人潮涌动不废江河 二、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4~5题。 萧红墓畔口占【注】 戴望舒

人教版必修二第九课教案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教学内容】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 2(必修)》第三单元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教材分析】 本课是本单元第二课主要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原因及其中的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进行探讨。第三单元主要介绍自鸦片战争后至抗战结束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高中历史新历史课程标准》中本课的内容标准是: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这就需要从经济生活的角度阐释近代西方工业文明的崛起对中国的影响。由经济结构的变动引起的政治、阶级关系、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一系列的变化。 【教学目标】 内容目标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 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识记理解运用 自然经济的逐渐解 体自然经济 的概念 自然经济 解体的表 现及原因 自然经济 解体的影 响 演示法、 自主学习 法 认识经济 是立国的 基础,认 识不断发 展变革的 重要性, 关注我国 经济的发 展,唤醒 爱国责任 感。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 背景、目 的、人物、 口号 洋务运动 失败的原 因 洋务运动 的评价 自主学习 与探讨研 究相结合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时间地 点和条件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原因及 特点 民族资本 主义产生 的作用 自主学习 与探讨研 究相结合

【重点难点】 1.重点: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 依据:自然经济的解体和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列强侵略有着紧密联系,它们是当时中国社会环境的反映。 突破方法:通过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和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来突破以上重点内容。 2.难点:洋务运动的评价 依据: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作为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对中近代化的道路产生了重要影响,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突破方法:通过老师所展示的图片和文字资料,鼓励学生总结归纳,以小组讨论的形式突破本课难点。 【教学方法】 1.教法:采用口授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与探究型教学,运用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结合相关图片及史料来授课; 2.学法:学生已对这段时间的历史背景较熟悉,和已学习初中经济史和第一学期政治史,但对经济仍较陌生。鉴于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采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与探究学习相结合,首先是学生独立思考课堂问题,再是分组讨论,最后对问题进行解答并提出相关探究性课题。 3.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40分钟) 【导入新课】(3分钟) 回忆鸦片战争,思考:鸦片战争对中国产生了哪些影响?提问学生后,再点评学生的回答中缺少对经济变动的了解,由此导入新课。并引导学生浏览教材的三个子目,找出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三大表现,形成本课的知识的框架,逐一探究。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三大表现: 变动之一: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高中语文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诗两首《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学情分析 通过意象赏析诗歌的方法。 重点难点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导入】再别康桥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他才华横溢,文笔洒脱;他感情丰富,风度翩翩;他轻轻的来,又悄悄的走,不曾带走人世间的一片云彩,却永远投影在读者的波心。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 【讲授】再别康桥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原名徐章垿,浙江海宁人。1916年秋赴京读大学,曾拜梁启超为师。19 18年8月赴美国留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20年追随罗素而赴英国,后进康桥大学(剑桥大学)学习。是“新月”诗派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他一生追求:爱、自由和美。1931年11月1 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时年35岁。代表诗集《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集》。 2、了解背景 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徐志摩的康桥情结: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康桥:诗人自由之梦飞翔的地方,康桥:诗人美之梦蕴积的地方,康桥:诗人爱之梦破灭的地方。 【活动】再别康桥 初读诗歌,感知诗情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2课《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作者:郑艳王倩倩 (作者介绍:郑艳,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王倩倩,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内容摘要: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与《沁园春?长沙》《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共同组成了本套必修教材的开篇单元,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现代新诗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现代新诗的技巧,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设计意图】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再别康桥》出现在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与《沁园春?长沙》《雨巷》和《大堰河――我的保姆》共同组成了本套必修教材的开篇单元,也是其中唯一的一个现代新诗单元。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新诗的基本特点和表现手法,掌握鉴赏现代新诗的技巧,陶冶学生的性情,激发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兴趣。 【学情分析】《再别康桥》是高一语文开篇第一单元中的篇目,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新生来说,在初中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现代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大致的了解,但这种了解仅停留在表面。教师要通过本课和本单元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并系统掌握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教师还要让本课充分发挥激趣作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独特之美:丰富的情感,优美的语言,奇妙的想象。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离我们并不遥远,它与我们的生活和情感是那么契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巨大魅力,并从此

爱上语文。 【设计特色】 1.以徐志摩的“康桥情结”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徐志摩与康桥的三次不解之缘,让学生了解康桥在徐志摩生命中的重要位置,从而使学生更好体会诗歌的感情。 2.教师“以诗解诗”的课堂语言。教师课堂语言经过精心设计,为学生营造出诗一般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沐浴在诗歌的柔情中,体会语文之美,诗歌之魅。 【教学目标】 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了解诗歌创作背景,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3.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了解新月派“三美”的诗歌主张。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2.体会作者对康桥的赞美与眷恋之情。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信同学们都不止一次地听过或吟诵过那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每当听到它的时候,我们脑海里都会浮现出诗人挥手与云彩惜别的场景-----洒脱、飘逸之中又带着伤感与惆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笔记(一) 前几天分享的必修一的知识点,大家学习的如何? 知道期末将至,现在记忆有点晚了,但历史君还是觉得,大家应该通读一遍,做到心理有数。 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 一、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 1、起源 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农业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万年左右。距今七八千年时,中国原始农业已相当发达。 2、表现 河姆渡氏族公社遗址发现稻谷 神农氏被尊奉为中国农业的始祖 3、地位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4、概况 (1)原始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石刀石斧石犁耒耜 主要耕作方法:刀耕火种 作物种类:水稻和粟 生活方式:为了寻找肥沃的土地,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2)商周农业 主要生产工具:出现了青铜农具,但在农业生产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锄、石犁,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 耕作技术:开沟排水,除草培土,沤制肥料,治虫灭害

作物种类: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有粟、稻、黍、稷、麦、桑、麻等,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人们的生活从频繁迁徙开始走向定居。 5、农业发展特点 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铁犁牛耕的发展 (1)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2)汉朝:西汉赵过推广的耦犁,要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驭。后来又出现犁壁,使铁犁可以朝着同一个方向翻土。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到东汉时已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3)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这种犁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能适应各种土壤和不同田块的耕作要求。 2、耕作技术的不断进步 (1)耕作方法: ①垄作法(春秋战国) ②代田法(西汉) (2)耕作技术: ①西汉发明播种用的耧车 ②魏晋南北朝采用耕耙耱技术(北方旱地)和耕耙技术(南方水田) (3)耕作制度: ①两汉的耕作制度是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的发展: ①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时期);漕渠、白渠、龙首渠(汉朝)

2018年秋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一试题:第2课 随堂练习

第一单元第二课 一、选择题 1.(2018·重庆名校高一联考)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出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随着秦汉大一统的实现,以□□□□为核心的官僚体制成为当时社会的主宰。此处省略的是(C) A.察访推荐B.血缘关系 C.皇权独尊D.相权独大 [解析]据题干材料“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秦汉大一统的实现”可知当时的政治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此其核心为皇权独尊,C项正确。 2.(2018·银川育才中学高一期末)在秦朝,被称为“百官之首”的是(B) A.三公B.丞相 C.太尉D.御史大夫 [解析]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秦朝的丞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事,所以在秦朝,丞相也就被称为“百官之首”。 0 0 3.(2018·太原高一联考)《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B) A.朝议裁决B.集权独断 C.世袭传承D.政务繁忙 [解析]“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反映了君主专制集权、独断专行的特点,故选B 项。 4.(2018·梅州高一期末)傅乐成在《中国通史》中说:秦朝以前,无论名义上如何,中国实际是分裂的……“诸夏”或“中国”都是个笼统的概念,并没有确切的范围和实际的组织;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它代表着一个庞大帝国和它的土地人民。促使此处“中国”概念变化的是(B) A.分封制B.郡县制 C.宗法制D.王位世袭制 [解析]材料中“到此‘中国’二字有了具体的表现”指秦朝时期。秦朝推行郡县制,实现了中央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 5.(2018·安徽师大附中高一期末)秦朝在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虽然仅仅15个年头,但它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朝代。这是因为秦朝(A)

2019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九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语文

一、单选题 1.“甲午战争前同时出现了三种工业化的推动和参与势力,并形成了三种资本形态。”材料中的“三种势力”不包括() A.自然经济 B.洋务经济 C.民族资本主义 D.外国资本主义 2.我们认为洋务运动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依据主要是() A.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统治 B.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科技 C. 洋务运动开启中国进代化 D. 洋务运动吸收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 3.“它因模仿一部分器物而异于传统,又因其主事者以新卫旧的本来意愿而难以挣脱传统。”此评论适用于() A.林则徐迈出师夷长技的第一步 B.洪仁玕提出中国第一个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C.李鸿章等“师夷长技以自强” D.维新派第一次提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4.上海机器面粉工业,始于1897年开办的英商开办的英商增裕面粉厂。中国民族资本机器面粉厂1913年共有11家。为保证原料供应,这些面粉厂纷纷派人到产地设庄收购,小麦价格逐步上扬,促使农民扩大了小麦种植面积。材料说明()A. 上海开埠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B. 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诞生 C. 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相互推动 D. 英国侵华助推上海面粉加工 5. 1883年《申报》刊登了如下的一段评论:“××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这里“变规则”是指() A.冲破传统重农抑商政策的束缚B.打破洋人垄断中国航运业的局面 C.是洋务派最早创办的民用企业D.开启国人创办股份制企业之先例 6.新文化运动时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中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 清政府沉重的赋税 B. 西方廉价工业品的冲击 C. 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 传统手工业的技术失传 7.甲午战争后,海军一兵舰千总郑祖彝在给上级的条陈中说:“海军所有章程,除衣冠语言外,均当采用西法。万不得采择与中国合宜者用之,不合宜者去之。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人教必修1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训练-落实提升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撑.着(chēnɡ)彷.徨(pánɡ)巷.道(xiànɡ) 河畔.(pàn) 青荇.(xìnɡ) 长篙.(hāo) 寂寥.(liáo) 斑斓.(lán) 漫溯.(shuò) 【答案】“巷”应读“hànɡ”,“篙”应读“ɡāo”,“溯”应读“sù”。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悠长愁怨冷寞惆怅 静默彩虹凄惋太息 艳影哀怨笙萧篱墙 【答案】寞—漠,惋—婉,萧—箫。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由江西省文化厅主办的“江西风景独好”活动在京开幕,此次文化月既有文化________,又有时代追寻。 ②在前进的路上,我们一定不能给自己留任何的退路,不然你就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________,甚至可能走上歪路。 ③冬奥会女子冰球赛场的观众席上,许多观众头戴色彩________的装饰物为运动员们加油助威。 A.积淀徜徉斑斓 B.积淀彷徨斑斓 C.沉淀彷徨斑驳 D.沉淀徜徉斑驳 【解析】积淀:所积累沉淀下来的事物(多指文化、知识、经验等)。沉淀:溶液中难溶解的固体物质从溶液中析出;从溶液中析出的难溶解的固体物质;凝

聚,积累。从适用对象考虑,句①应选“积淀”。徜徉: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道往哪个方向去。根据句②的“十字路口”来看,应选“彷徨”。斑斓:指灿烂多彩。斑驳:指一种颜色中杂有别种颜色,花花搭搭的。根据语境,句③应选“斑斓”。 【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亚投行的成功建设和运营,将惠及亚投行各国,也为世界经济增长注入新 动力,这是不言而喻 ....的。 ②虽然国际上引力波科学研究和观测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 ....,但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开发基础还相对薄弱,目前尚没有自主建设的引力波天文台。 ③戴望舒是一个善于借鉴的诗人,在诗歌创作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留心古今中 外诗坛,深文周纳 ....。 ④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徐志摩的诗可谓独树一帜 ....,他的诗富于想象,意境清新,风格柔美飘逸。 ⑤学习新诗,就不能不注意到新诗的流派现象,从史料上看,新诗的流派呈 现异彩纷呈 ....的局面。 ⑥看过反映徐志摩爱情生活的电视剧《人间四月天》后,我对才子徐志摩有 了捉襟见肘 ....的感觉。 A.③⑤⑥B.①②④ C.①③⑤D.②④⑥ 【解析】①“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用于此处正确。②“如火如荼”指像火那样红,像茶(茅草的白花)那样白。原形容军容之盛,现用来形容旺盛、热烈或激烈。用于此处正确。③“深文周纳”指定罪名很苛刻,想尽方法把无罪的人定成有罪,泛指不根据事实而牵强附会地妄加罪名。④“独树一帜”指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独特新奇,自成一家。⑤“异彩纷呈”与“呈现”重复。⑥“捉襟见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 【答案】 B 5.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且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A.戴望舒曾熟读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苏联学者契尔卡斯基说过,就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公开课教学设计

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主题内部的知识结构如下: 根据上述示意图,我们可知: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导致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耕织分离、纺织分离,这就为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洋务运动兴起的另外一个条件是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而洋务运动兴起之后,又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诞生。 民族资本主义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的环境下产生与发展的,这就决定其发展历程曲折艰难。 本主题知识在学科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如下图:

由图可知,纵向看,本主题上承古代中国经济结构与特点,下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横向看,本主题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有着密切的联系。 2.学生分析 本课纵横古今中外,概念性强,对正处在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发展的高一学生而言,认知上存在很大困难。照本宣讲,不但枯燥乏味,也难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不能让学生在真实感悟中深刻理解历史。如果在遵循教材所选择、所呈现的基本史实的前提下,通过创设新情境,将故事和相关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增强学生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历史思维。 通过对课标的研究,对教材的分析,我对本课教学内容有了这样的理解:本课知识的内涵就是“一个变动”。“变动前”即指鸦片战争中国固守传统经济结构,“变动中”即指自然经济的解体。“变动后”指自然经济解体影响下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因此我补充了大量相关材料,设计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感悟鸦片战争后列强经济侵略的曲折过程和近代中国农村生产生活的变迁,体会近代企业的艰难起步。 二、课程标准 (1)简述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的史实,认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2)了解民国时期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影响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因素。(3)探讨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鸦片战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原因和表现;知道洋务运动的背景和主要内容;辨认民族资本主义代表企业;分析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洋务运动对民族企业的诱导作用。 2.能力目标:通过对各类史料的研习,初步运用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方法。 3.情感目标:认识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艰难环境,对民族资本家在艰难环境中涅槃新生和爱国情怀表示敬意。 四、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2.难点:客观的评价洋务运动。

精选-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一高中语文第1单元第2课诗两首雨巷教案2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1.了解作者及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2.反复诵读,抓住意象,体会意境。 过程方法:在合作讨论中,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自主阅读,合作讨论,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 2.把握中心意象,深入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鉴赏诗歌的方法:一、知人论世。二,体会诗人的情感。三、抓住意象 (二)、意象:诗歌中蕴涵着诗人思想情感的景象或物象。 意境:由意象营造出的客观景物和主观情感相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或氛围。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营造了一个宁静,幽深,略带感伤的意境。(多媒体展示)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中国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发文,开始受法国象征派影响。1928年开始创作现代派诗歌。著有诗集:《我的记忆》(《雨巷》收入其中)《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影响,意象朦胧、含蓄。代表就是《雨巷》。后期(抗战爆发后)诗歌

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情感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积极、明朗。代表作是《我用残损的手掌》。(多媒体展示) 补充:戴望舒短暂的一生,很不平静。小时候一场天花,在他脸上留下疤痕,生理上这种缺陷,常常使他变成别人奚落的把柄,即使后来在诗歌上取得一些成就,但还是常常受到来自同行的嘲笑。文学上刚有点成就时,他喜欢上好友施蛰存的妹妹施绛平,但并没有得到回应。戴望舒以跳楼相要挟,最后勉强答应和他订婚,但要结婚条件是:要他出国留学,有一份稳定的收入。迫于无奈,1932年他去法国,当时生活很困难,靠翻译生活。三年后听到施绛平移情别恋的消息,他匆匆回国。结束了他近八年的恋情。第二年,1936年,与小他12岁的穆丽娟结婚,这场婚姻仅维持四年。1940年俩人离婚。两年后,戴又与小他21岁的杨静结婚。生了两个女儿,到1948年又以离婚结束。建国后戴望舒被安排到国家新闻出版署工作,负责法文翻译,但此时他哮喘病非常严重。1950年二月去世。 三、赏析全诗。 (一)听朗诵,正字正音(多媒体) 彷徨(páng huáng)彳亍(chì chù)颓圮(tuí pǐ)寂寥(jì liáo) (二)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谈谈自己的初读体验。整体感受诗歌。 (意象美、意境美、音节美,至少要说出音节美:押韵、复沓、重叠)1、全诗主要内容:(特定的场景,特定的氛围) 渴望在雨巷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逢着那位丁香一样的姑娘 姑娘走出雨巷,消逝在我的视线中 2、诗人感情的变化分析: (从渴望逢着一位丁香一样的姑娘,到逢着了她,再到姑娘从视线中消逝,诗人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二课教案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全课概述 本课从分析影响价格的因素和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两个角度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市场形成价格,价格反过来影响市场、引导市场的辩证关系,让学生通过感受市场、价格、生活、生产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认识价值规律及其作用等经济现象、经济规律。 本课分为2个框题:一影响价格的因素。二、价格变动的影响。 新课标要求:归纳影响价格变化的因素,理解价格变动的意义,认清价格与价值的关系,评价商品和服务价格的变化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新课程学习 2.1 影响价格的因素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价值规律的基本含义。 2、理解价格变动的影响、价格与价值关系、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价值规律表现形式。 3、运用有关知识解释生活中某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原因,寻找并解释生活中某些处于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的商品、服务。 (二)能力目标 1、懂得价格的不断变动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表现。 2、知道价格的变动不是任意的,是围绕价值变动的,市场交易的本质和核心是等价交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经济生活的自主性和独立精神,尊重他人劳动、平等待人

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供求、价值、价格之间的关系,价值规律。 【教学难点】劳动生产率与价值量的关系。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设置的镜头一至四,并回忆生活中商品价格变动情况,提出问题:日常生活中,商品的价格是不是固定不变的?为什么?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教材,回忆生活活动,得出商品价格是经常变动的结论,思考讨论它为什么变动,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影响价格的因素 1、供求影响价格 教师点评:影响价格的因素很多,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文化、生活习俗等,都可以引起价格变动。 因为这些因素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某种商品供应量或者需求量的变化,也就是改变供求关系,从而引起商品价格变化。供求关系是怎样引起价格变化的呢?(1)各种因素对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状况来实现的。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发言。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并进行点评。 (2)商品供不应求,买者争相抢购,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卖方市场含义。 (3)商品供过于求,卖者争相出售,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买方市场含义。 教学过渡:供求变化会引起价格变动,但是,价格的涨落不是无限的,请看教材13页的例子。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结论? 2、价值决定价格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商品的价格?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所提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3单元 第9课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 (时间:25分钟满分:5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结合下表数据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1840年前与1894年中国生丝销售量 A.生丝成为近代中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 B.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 C.中国生丝业已经普遍使用机器生产 D.蚕丝成为外国人衣料的最主要来源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从表格反映的信息可知,1894年与1840年前相比,中国生丝出口量大增,而内销量占总量的比重大减,这说明中国生丝业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B项正确。其他三项都无法从材料中反映出来。 答案:B 2.“武夷北苑,夙著茶名……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这一现象的出现说明() A.武夷北苑的农民舍本逐末,争相种茶 B.外国经济入侵已冲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 C.各国通商之后,武夷地区商品经济迅速发展 D.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解析:武夷地区争相种茶是在各国通商之后,与外国经济入侵有关,已冲击中国封建自然经济,故答案为B。 答案:B 3.某编剧撰写历史剧本《洋务风云》时,下列有关洋务派活动的素材符合史实的有 ()

①创办近代军事工业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③创办近代海军④创办京师同文馆⑤派遣留学生出国 A.①②③④B.①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 解析:洋务运动前期打出“自强”旗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打出“求富”旗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同时为了巩固海防,初步建成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为了培养洋务人才,创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因此①②③④⑤都可以作为该历史剧的素材。 答案:D 4.1882年底,英国商人比尔兹利在年度财务报告中沮丧地写道:“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航运公司今年亏损额达到了400万两白银,当然,法国轮船公司也大致如此。照这样下去,我们将很快退出上海航运市场了——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李鸿章先生蒸蒸日上的轮船招商局……”这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创办() A.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B.使中国走上了独立富强的道路 C.培养了一大批科学技术人才 D.奠定了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解析:材料描述的是英法两国航运公司由于李鸿章创办的上海轮船招商局的出现而遭受损失的情况,说明上海轮船招商局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抵制外来侵略、抑制外国经济势力扩张的作用。 答案:A 5.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无心插柳柳成荫”。这表明洋务运动() A.增强了封建统治力量 B.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引进了近代科学技术 D.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解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主要客观作用。A项为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C项以“中体

高中历史必修1第1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案

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掌握皇帝称号和皇帝制度的内涵,理解秦朝至高无上的皇权的权威性。2.剖析秦朝重要的官制和地方郡县制的内容和特点,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巩固封建专制皇权的作用。 3.了解和掌握秦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探究封建专制皇权对秦王朝的强盛和灭亡的双重作用;正确地评价秦始皇。 过程与方法 1.提出问题,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问题。 2.利用辩论的形式,引导学生体验历史发展的过程。 3.利用历史资料和示意图,引导学生从形式多样的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作用,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情 感。 2.认识到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 皇帝制度的建立;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难点 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创设情境导入: 问题设计:提到秦朝,大家第一印象是什么?(秦始皇、兵马俑、万里长城、秦皇陵……) (PPT播放相关图片,给学生以直观印象) 【师】的确,这些都是秦朝为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也是一笔丰厚的世界文化财富。而作为这个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也必将被历史铭记。是他解开了封建王朝的序幕。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段历史。 一、秦的统一 原因:秦经商鞅变法后,实力日益强大;经过长期的战乱,人民渴望统一;秦在统一过程中,采取了正确的军事策略-远交近攻等。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结束了我国自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局面。有利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过渡)展示《秦朝疆域图》,假如你是秦始皇,面对刚刚建立起来的大帝国,迫切要做的是什么? 二、皇帝制度 1、皇帝称号的由来 德高“三皇”,功过“五帝” 材料一:“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二 第6课 随堂

第二单元第六课 一、选择题 1.(2019·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有学者在论及西欧某国时说,它的造船业发达,于17世纪初“组建了东印度公司,挑战葡萄牙人在亚洲海域的统治地位;它完全征服了印度尼西亚群岛”。该国是(A) A.荷兰B.德国 C.法国D.西班牙 [解析]荷兰造船业发达,是17世纪世界殖民霸主,征服印度尼西亚等地,故A项正确;德国明显不符合材料信息,故B项错误;法国殖民扩张主要在亚洲的印度和北美大陆,故C 项错误;西班牙在16世纪末已经丧失世界殖民霸权,故D项错误。 2.下图是《帝国的兴衰》的部分目录。据此判断,该帝国最有可能是(B) 《帝国的兴衰》目录(部分) 第六章帝国的衰落 一太多的“追求”和太大的花费 (一)力不从心 (二)入不敷出 二经济危机 (一)毁灭性的经济政策 (二)难以解决的经济难题 (三)封建特权横行与经济凋敝 三欧洲其他国家的竞争 (一)在美洲和大西洋上的竞争 (二)在东方的竞争 C.英国D.意大利 [解析]由于和英国争夺世界霸权导致西班牙的衰落,西班牙的衰落还由于封建特权横行,奢侈消费导致经济危机,故B项正确。 3.(2019·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曾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都建立了殖民地,号称“日不落帝国”的是(B) A.西班牙B.英国 C.法国D.荷兰 [解析]从17世纪中后期开始,英国在殖民扩张中,先后打败荷兰和法国,最终建立起

地跨亚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的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故答案为B项。 4.(2019·山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中,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C) A.金银掠夺B.商品输出 C.黑奴贸易D.香料贸易 [解析]材料强调“对非洲人民造成最为严重伤害的是”。黑奴贸易,也称“三角贸易”,它使非洲损失了1亿多人口,造成非洲传统文明衰落、社会经济倒退,还孳生出对黑人的种族歧视,C项符合题意。 5.(2019·陕西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船舶从英国港口出发到广州从事贸易时,其船载物资中经常有90%是白银。这一事实可以说明当时(D) A.清政府禁止进口英国商品B.英国丧失殖民强国地位 C.英国政府禁止大量出口本国产品D.英国对华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解析]据材料“其船载物资中经常有90%是白银”可得,受自然经济的抵制,在中英贸易中,英国处于入超地位,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说,最早开始远洋冒险的葡萄牙和西班牙,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那么,紧随其后的荷兰人由于缺少强大的王权和充足的人力资源,十分自然地选择了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 材料二1558年伊丽莎白一世继承王位的时候,从英吉利海峡的那一边,不断地传来西班牙和葡萄牙航海探险家成功发财的消息。……在新世界的游戏规则里,赢得海洋比赢得陆地更为重要。 ——《大国崛起》 (1)从材料一中找出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成为“大国”的不同途径。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关键信息“主要是依靠暴力去进行赤裸裸的财富掠夺”及“依靠商业贸易来积累财富”归纳。 [答案]葡萄牙和西班牙凭借赤裸裸的财富掠夺成为“大国”;荷兰通过商业贸易成为“大国”。 (2)你认为要成为一个大国,需要具备什么条件?结合材料二,回答英国的异军突起给你什么启示? [解析]“条件”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分析;“启示”结合材料二归纳。 [答案]条件: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上的吸引力,军事实力,内部凝聚力等。启示:把握机遇,抢占先机,打破旧的价值观念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