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精编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精编高中历史一轮复习知识点分类练习卷: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河南八市重点高中高三质检)学者阎步克认为:以九品论人,盖源于汉末士林的月旦品题之风。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此材料反映()

A.民间文化性评价影响政府对官员的行政性评价

B.品评官在官员选举中起了决定性作用

C.士林舆论在官员选拔中起决定性作用

D.民间评价在官员选举中的作用大于政府评价

解析据题干中“由于名士在汉末的重大影响,在士林舆论中得到好评者,朝廷州郡便争相辟举、唯恐不及”,士林舆论属于民间文化性评价,故选A项;题目中并未提到品评官的作用,故B项错误;士林舆论是官员选拔的影响因素,但并非决定性影响因素,故C项错误;题目强调的是民间舆论性评价的作用,但并未与政府评价做对比,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8·湖南十校协作体、长郡中学联考)南朝梁武帝曾经下诏强调:“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以及规定学校学生策试得第,出仕可不受年龄限制。这样的做法()

A.表明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

B.彻底废除了九品中正制

C.严重打击了门阀士族势力

D.标志着科举选官的开始

解析据所学可知南朝选官方面实行以门第为依据的九品中正制,根据题干“九流常选(其中自然包括高门子弟),不通一经者不得出仕”,表明梁武帝对通过九品中正制选举出的人才进行了一定的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规定学校学生可凭借策试得第出仕且不受年龄限制,说明此时选官注重才学,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教育的重视,故选A项。

答案 A

3.(2018·四川绵阳模拟)两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仿效内地官方史学活动,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进而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这有助于()

A.提升民族认同B.化解民族矛盾

C.继承华夏传统D.促进民族融合

解析据题干可知,少数民族接受汉族文化的历史观念,将自己的祖先衔接于中国古史体系,自称黄帝、大禹等圣王之后裔,有助于促进民族融合,故选D项;材料能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但并不是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对于民族矛盾的化解有效,但是并不是主要目的,故B项错误;单纯一个称谓的变化对于华夏传统的继承有限,故C项错误。

答案 D

4.(2017·山西太原期中)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解析据题干,抓住科举制纠正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把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只是用人权的转移,从变化中无法体现出公正公开,故A项错误;选拔官吏权不是一开始就掌握在朝廷手中,而是从世家大族收上来的,无法得出“完善了”,故C项错误;导致世家大族势力衰落的因素有很多,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7·江西九江“十校”联考)东晋时期,社会动荡,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发展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确保了统治秩序的平稳。材料主要说明()

A.门阀政治取代皇权政治

B.门阀政治是特殊条件下的一种变异

C.门阀政治确保政权稳固

D.门阀政治是对皇权政治的有益补充

解析门阀政治是皇权势弱的情况下形成的,但在皇权稳定后,它又走向崩溃,故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东晋百年间的变态,是政治体制演变的回流,故选B项。

答案 B

6.(2018·广东肇庆调研)魏晋南北朝时期流行门阀政治,出现“王与马,共天下”(贵族王氏同皇族司马氏共同掌握东晋大权)的民间谚语,而到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含解析

课时检测(六)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三国时期吴国以一隅之地与中原的曹魏相抗衡,东晋和南朝政权也都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材料反映出( ) A.南北经济发展处于平衡的状态 B.南北对峙阻断了经济文化交流 C.北方社会安定有利于恢复生产 D.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 解析:选D 根据材料“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的经济发展维持了这种局面的长期存在”,并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发展,使南方政权得以以半壁江山与北方各政权对峙,说明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已经出现,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江南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A项错误;B项表述绝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频繁,C项错误。 2.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在许下招揽民众屯田,当年“得谷百万斛”;随后向北方各地推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组织屯田( ) A.解决了北方的饥荒问题B.满足了农民的土地需求 C.推动了农业技术的革新D.推进了北方的统一进程 解析:选D 据题干可知,曹操组织屯田使“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力增强,从而推进了北方的统一,故选D项;A、B、C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3.(2019·宜昌调研)下图为甘肃出土的犁地画像砖,此图可以用来说明( ) A.春秋北方农业的进步B.西汉中原农耕经济的繁荣 C.东汉江南地区的开发D.魏晋河西走廊农耕的发展 解析:选D 根据题干图为甘肃出土犁地画像砖,且图中信息为一人一牛耕作技术,魏晋的河西走廊可能性最大,故选D项;这种技术在汉代以后才大规模使用,故A项错误;因为材料所提供的出土文物来自甘肃,故B、C两项错误。 4.(2019·湖南师大附中月考)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 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讲义

阶段三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 隋唐 魏晋至隋唐(220~907 课时1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1.南北朝时期的政治:(1)三省制。(2)九品中正制度。(3)北魏孝文帝改革*。 2.唐朝的政治:(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制。(2)地方行政区划的演变。(3)科举制与监察制度。 (4)唐太宗*。 注:带*部分为选修的内容或选修、必修皆有的内容。 [主干梳理] 考点一君主专制的演进 1.魏晋南北朝: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三省体制。 2.隋唐:三省六部制

(1)内容???①三省:唐朝中央的三省为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 审议和执行。②六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2)影响???①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以后历朝基本沿袭。 考点二 地方割据与中央集权加强 1.背景:唐中期在地方设节度使,名为朝廷藩镇,实为割据势力。 2.问题: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考点三 选官制度 1.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2.科举制 (1)形成: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完善:唐宋元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3)作用???①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 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考点四 选修部分 1.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①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④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 (2)内容

高中历史必修政治史会考知识点10页word文档

高中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考点梳理 必修一政治史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 1、先秦时期的王朝变迁:夏——商——西周——东周(春秋和战国) *2、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内容及影响 (1)分封制内容①周天子将土地和人口分别授予王族(主体)、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在地方建立诸侯国②诸侯在封地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2)分封制影响: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期导致分裂割据。 (3)宗法制内容: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族等级。 (4)宗法制影响:维护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 二、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统一的经过和“始皇帝”的来历 (1)秦统一的经过:灭六国——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将西南地区纳入版图。 (2)“秦始皇”的来历: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盖五帝,自称“始皇帝”。 2、秦朝中央官制的基本内容 (1)皇帝制度:皇权至高无上。 (2)三公九卿制①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史称“三公”。②丞相有左右二员,职责是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③三公之下设置“九卿”,作为中央各重要部门的主管官员。 *3、概括郡县制的基本内容及影响 (1)内容①“郡”是直属于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县”隶属于郡。②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2)影响①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②奠定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基本模式。 *分析对比西周分封制与秦朝郡县制的异同。 相同点: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不同点:①地方与中央的关系上:分封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绝对服从中央。 ②传承制度上:分封制爵位和领地世袭;郡县制由皇帝直接任免。 ③建立基础上:分封以血缘为基础;郡县按地域划分。 ④历史作用上:分封制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制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意义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精练习题高效作业:第三单元 第2讲 魏晋、隋唐时期的经济和

(建议用时:45分钟) 一、选择题 1.《抱朴子·吴失篇》说,东吴大姓“僮仆成军,闭门成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这说明当时东吴() A.地主田庄自给自足B.不注重保护环境 C.士族制度十分腐朽D.农业商品化加强 解析:选A。地主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田庄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材料论述东吴大姓的经济状况,可以“闭门成市”,结合东汉以来田庄经济的发展状况,故A项正确。 2.北朝奴婢和牛只亦得受田,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至于丁牛受田至隋代已取消,唐代则奴婢及牛固不得授田,妇女亦无授田之例,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由此可知() A.隋唐时期人口逐渐增加B.均田制日益遭到破坏 C.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D.自耕农经济逐渐恢复 解析:选A。根据“隋则奴婢受田已有限制……只有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等可知,政府对受田者的限制逐渐增加,这反映了受土地有限和人口增多的影响,隋唐政府进一步发展了均田制的内容,A项正确;均田制授田标准由北朝到隋唐的变化,不能说明均田制遭到破坏,B项错误;“寡妻妾可得口分田三十亩”只是部分信息,不能充分说明政府注重维护弱势群体,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说明自耕农经济的恢复,D项错误。 3.《齐民要术·序》中说:“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这段话体现了() A.农业技术的重要性B.统治阶级对农业的重视C.农书与农业的关系D.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 解析:选D。根据材料“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农耕,终于醯醢(酿造、腌制之法),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可知,作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这体现了古代重视农业经验总结,故选D项。 4.(2020·江淮十校联考)下图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北朝壁画和砖画内容。这表明当时()

高中历史大事年表(高中政治经济文化混搭)

中外历史大事年表 中国外国 先秦(远古—公元前 221 年) 尧舜禹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 时期 约公元前 2070 年禹建立夏朝 (夏 BC2070-BC1600 )夏朝 夏朝禹传启家天下,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世官制) 商 BC1600-BC1046 年商汤灭夏桀建立商朝,都城殷(今河南安阳) 商朝神权和王权相结合,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 原始瓷器出现 甲骨文成熟 职业商人出现,使用贝币。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进入繁荣时期,主要是礼器和兵器。 西周(公元前1046 年)武王伐纣灭商,建立西周,建都镐京(近陕西西安)。 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礼乐制。土地制度 :井田制,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实行井田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度,实质国王私有。 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官营) 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建立东周。公元前8—前 6 世纪希腊城邦出现,它是孕育古代希腊民主的 东周 (BC770-BC256)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摇篮。 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井田瓦解,小农经济和封建经济出现。私 商出现,家庭手工业出现,官营、民营、家庭手工业 三者并存。 春秋( BC770— BC476春秋时期,奴隶制瓦解,分封制和宗法制瓦解。(王室 年)衰微,王命不行,诸侯争霸,礼崩乐坏) 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公田私田都按亩纳税,事实上承认公元前 6 世纪初( BC594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了土地私有。年) 春秋时期孔子( BC551-BC479 )创立儒家学派,第一部诗歌总公元前509 年罗马共和国建立。 ( BC770-BC476 )集《诗经》,现实主义诗歌源头。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公元前509 年—公元前公民法 战国(BC475—战国时期,封建制度确立时期 3 世纪中叶 BC221 )百家争鸣局面形成公元前 6 世纪末( BC506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 356 年秦国商鞅变法开始,废井田开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年) 封建土地私有制。废分封行郡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公元前 5 世纪——公元古腊、罗马奴隶制经济的繁荣(商品经济) 政治。军功授爵是官僚政治的体现,打破了世官制。前2世纪 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商鞅首倡“重农抑公元前 5 世纪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伯利克里改革 商”政策。(BC443-BC429 ) 战国时期屈原(楚辞《离骚》)公元前5—前 4 世纪欧洲人文主义滥觞 司南(指南针)出现(BC450-BC400)智者运动(代表普罗塔格拉) 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BC256 年),使四(BC469-BC399 )苏格拉底 川岷江流域成为天府之国。(BC472-BC347 )柏拉图 郑国在秦国关中地区修建郑国渠,使关中沃野千里。(BC384-BC322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449 年罗马共和国《十二铜表法》,罗马第一部成 文法 公元前300 年左右斯多亚学派 秦汉(公元前221—220 年)秦朝(BC221-BC206)西汉( BC202-BC9 )王莽改新( 9-25)东汉( 25-220) 公元前 221 年秦朝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都城咸阳(今陕西咸阳)BC3 世纪中叶——罗马万民法,适用于罗马帝国内一切自由民。(秦朝 BC221-BC206 )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帝国时期 秦朝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的一整套制度) 秦始皇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秦始皇统一文字小篆。 修驰道。 焚书坑儒,儒家低潮。法家正统,以法为教,以吏为 师。 西汉初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 郡县封国并存,丞相位高权重。汉初实行黄老思想,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学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和科技文化 主干梳理巧点妙拨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的□01曲辕犁,安装了犁评,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2)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田实行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采用耕耙技术。 (3)灌溉工具:曹魏时出现□02翻车、唐朝时发明□03筒车。 (4)土地制度: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前期实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主张均田、限田,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促进农业的发展。 (5)经济重心:唐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04灌钢法;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 (3)纺织业 ①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②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3.商业 [图证历史] 曲辕犁

[问题探究1] 均田制是没收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吗?均田制下的农民需承担哪些义务? 提示:均田制不是没收地主的土地而是将国家直接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均田制下的农民需要承担赋税、兵役、徭役等。 [问题探究2] “三教合一”动摇了儒学正统地位吗?“三教合一”中的“一”指什么? 提示:“三教合一”只是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并未动摇儒学正统地位。“三教合一”中的“一”指儒学。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道教也广为传播,儒学独尊地位动摇。 (2)隋唐时期:佛道盛行,形成“□01三教合一”的局面。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科技 (1)雕版印刷术:隋唐发明。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2)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中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考点1、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的建立:BC1046年 分封制 内容:西周时期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诸侯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等。诸侯的权利: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分封制的作用: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 特点: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内容: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这样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就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皇帝制度君权的至高无上

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的职权范围要注意区别,也是选择题中经常命题的重点。三公的职责: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全国军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 郡县制郡县的设置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秦灭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推行郡县制度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郡县制的特点在于郡县的长官都有皇帝任免。郡县制建立的影响:郡县制的建立,是中央集权制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初郡国并行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唐朝三省六部制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阶段一:夏商周时期是中华民族早期政治文明的形成阶段。 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受宗族血缘关系的影响明显,尤其是西周时期,周王利用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的手段确定了一套严密的控制体

2021版高考历史(人民版通史)一轮复习学案:阶段三 第2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Word版含答案

第2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和思想文化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 1.农业 (1)生产工具:唐代出现曲辕犁,将中国的犁耕技术推向成熟。 (2)灌溉工具:隋唐五代北方有立井水车、长江流域发明高转筒车。 (3)土地制度:北魏和唐朝前期推行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土地国有制。 2.手工业 (1)魏晋南北朝:出现灌钢法的炼钢技术。 (2)唐代 ①唐代中期以后,官营纺织业具有相当大的规模。 ②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3.商业 (1)发展历程 ①魏晋:北方商业一度遭到严重破坏;北魏孝文帝改革后,商业恢复发展,洛阳成为重要的商业城市。 ②唐代:商船中有“俞大娘航船”,陆路商运十分发达,出现客舍、邸店、车坊等辅助性经营场所。 (2)“市”的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在离城镇稍远、交通便利的一些地点自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政府对“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 ②唐代:“草市”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繁荣。 (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的商业最为繁荣外,还有扬州、益州;地区经济中心杭州、湖州也成为商业发达的都会。 寺院经济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得到统治者的支持,佛教广为传播,导致寺院经济实力增强。寺院占有许多劳动力,不在国家户籍。寺院经济过度发展,广占田宅,侵夺百姓,与官府争夺劳动力和税收,农民负担加重。寺院经济的发展,也为这一时期佛教文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二、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1.思想 (1)魏晋南北朝:佛教、道教广为传播,冲击着儒家为核心的正统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韩愈和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反对佛教和道教,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创立的先声。 2.科技 (1)造纸术: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使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造纸,之后传往欧洲。 (2)印刷术?????隋唐发明雕版印刷术。唐代《金刚经》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 (3)火药:唐末开始用于军事。 (4)药学:唐代医学家孙思邈编写《千金方》。 3.文化 (1)文学: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①李白(盛唐):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后称“诗仙”,是屈原之后中国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②杜甫(唐帝国由盛转衰):凝重与沉郁的风格,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与人道主义色彩;诗有“诗史”之誉,人有“诗圣”之名。 (2)书法 ①魏晋时期:书法进入自觉时代,主要代表人物是钟繇、王羲之、王献之等。 ②唐代:书法艺术风格多样,楷书、草书流行,出现了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张旭、怀素等书法名家。 (3)绘画 ①魏晋时期:士大夫文人画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是顾恺之。 ②唐代:绘画艺术进入了繁盛时期,山水画发展。 ★三、链接选修——北魏孝文帝改革(选修1) 1.背景 (1)北魏崛起并统一黄河流域。 (2)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 (3)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 (4)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影响。 2.内容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第1讲魏晋至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成熟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的创新调整 1 隋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 唐代藩镇割据 3 唐代门下省的作用 4 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5 监察制度的独立性 6 综合7 1、在南朝皇权伸张时,策试成为君主选官用人常用之制;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北朝后期,还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这反映出( ) A、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B、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 C、北朝的制度进化更显生机 D、门阀士族势力的强化 解析:C 仅凭材料君主选官用人制度,不能说明南朝的制度已落后于北朝,故A项错误;科举制度正式确立于隋唐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错误;据材料“北朝进行了比南朝更为隆重的策试”“出现了被举荐者因策试未过而落选的情形”“士人自由投考的情形也较南朝更多”可知北朝的人才选拔机制具有择优录取、公平公正的特点,相比九品中正制更符合国家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表明选官标准为策试成绩,而非靠门第,故D项错误. 2、(2018·湖北孝感月考)隋文帝杨坚确立了三省六部制以后,又对

地方机构进行了改革,将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二级制,克服了南北朝时期“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的弊端.其主要目的在于( ) A、节省中央的财政支出 B、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打击地方豪强势力 解析:C 隋朝对地方机构进行改革主要是出于政治目的,故A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革与中央行政效率的提高无关,故B项错误;地方机构的改并,加强了对县的控制,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打击地方豪强势力,故D项错误. 3、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控制地方 解析:C 唐代地方行政制度,前期为州、县两级制,后期则为道、州、县三级制.刺史由前期与中央(尚书省)联系到中后期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的现象,与唐代中后期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藩镇势力发展以及中央集权的削弱有关,故C项正确.A项“皇权强化”、B 项“刺史权力膨胀”均与题意不符,排除;唐代中后期刺史向当道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无法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D项错误. 4、(2017·黑龙江哈尔滨摸底)“唐代门下省的谏官们常随从宰相参加与皇帝之间的政事讨论,他们随从宰相左右,既可避免宰相与皇帝之间直接的冲突,也很自然地替代宰相说出宰相不方便说出的意见.这是政治上的一种技术.”此处的技术性主要体现在( )

高中历史政治史部分知识点精编(人民版)

高中历史政治史部分知识点精编(人民版)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原始人群的社会组织由氏族、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政治形式——国家。距今大约五千年前,随着农耕文明的进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原始居民开始迈入早期国家的历史阶段。 2、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金属器具的使用、贫富分化的产生、文字的成熟、城的出现以及礼制的初步形成。 3、城的出现反映了阶级对立尖锐化的社会现实。 4、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反映了社会权力的集中,体现出早期政权和神权的结合 5、在仰韶文化时期不同的墓葬中,随葬品的数量和质量出现了差别,表明已经出现贫富分化的迹象。 6、司马迁《史记》的第一篇《五帝本纪》,其中记录了有关黄帝、尧、舜等最早的帝王们的事迹。 7、禹死后继承了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的制度由此开始。(王位世袭制产生)。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8、商王朝的统治历时六百年作用,历史遗存相当丰富,数量可观的甲骨文资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系统、制度文化和经济生活。 9、商代政治的突出特点:A、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行宗法制,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 B、神权和王权的密切结合。商王的一切政治事务,都通过占卜进 行决策。商王通过占卜理解天命,也通过这一手段主宰国政。 10、在牧野之战中,周击败商王朝的军队主力,占领朝歌,商王朝灭亡。 11、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内容:周天子将子弟和功臣以及亲周的商朝旧贵族分封到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如: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成为深入东北最远的一支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在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于最东;亲周的商代旧贵族微子封于宋) 12、诸侯的权利和义务: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13、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14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影响:A、起初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但后来出现了诸侯的争霸战争,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分封制逐渐瓦解 15、西周的宗法制的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特点:嫡长子继承最高执政权力 作用: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宗法等级 16、西周“礼乐秩序”:A、“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 B、“乐”辅从于礼 C、“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实质上是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是西周文化的精髓,保证了社会安定和谐。 17、春秋时代,社会动荡,传统社会秩序受到冲击,出现了“礼崩乐坏”的政治局面。 18、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采取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秩序来维护统治 19、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A、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C、最高决策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走向“大一统”的秦汉政治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

2020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魏晋、隋唐时期经济的发展 一、发达的农业 1.耕作技术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耕耙耱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生产工具 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 唐朝时创制筒车。 4.土地制度 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税和力役。 5.重心南移 魏晋时期,北方战乱,南方社会相对安定,江南得到初步开发,南北经济趋于平衡。唐朝安史之乱后,南方经济持续发展,逐渐超过北方。 [特别提醒]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关系 中国古代农业,自成体系;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农业和手工业存在着密切关系: (1)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是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2)在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古代社会,手工业是农业的重要补充而处于从属地位。 二、手工业的进步 1.冶金业 南北朝时出现灌钢法。 2.制瓷业 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朝越窑的秘色瓷

极为名贵。 3.纺织业 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同时还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唐末以后,伴随经济重心南移,南方丝织业发展迅速。 三、商业的发展 1.发展表现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茶叶市场广泛,唐朝开始征收茶税;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唐朝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2.市的发展 (1)发展:南北朝时期,形成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草市尉”对其实行行政管理;唐代“草市”作用显著,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夜市比较繁荣。 (2)特点:县治以上的城市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和闭市。 3.商业都会 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临安等。 4.对外贸易 唐朝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贸易繁荣,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 四、经济政策 1.西汉至唐,商人应入市籍,一入市籍则不得为官。 2.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松动。朝廷鼓励海外贸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易误警示] 古代“市”的基本形态 (1)“市”是指城市中集中贸易的地点或场所,前期有时间和地域上的限制,同时受到官府的直接监管,这种情况到宋朝时发生改变。 (2)“草市”主要是指在农村交通便利的地方自然形成的民间集市,打破了

高中历史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重点知识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背景: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纣灭商,史称西周。 目的:巩固西周的统治。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 ②诸侯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诸侯权利:可以在自己的领地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④等级关系: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⑤分封地方: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 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②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含义: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目的:维护分封制,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①嫡长子继承制:王位及各种爵位都由嫡长子继承。 ②大宗与小宗的关系:大宗可以命令和约束小宗,小宗必须服从大宗。 ③周天子地位: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领袖。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宗与小宗具有相对性、血缘与政治相结合 影响:有利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不利影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平等权利受到约束,重男轻女思想一直存在。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三、秦的统一: 秦统一的条件:外部条件:1.西周末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割据,分封制和宗法制遭到破坏。2.广大人民渴望统一的强烈愿望。 内部条件:1.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军事实力日益强大。2、秦王嬴政重视人才,善于用人。3.两大水利工程:郑国渠和都江堰。 秦统一的影响: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 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由来:三皇五帝简称皇帝 内容: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特点: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2、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 全国军务。三公之间相互配合,可以提高行政效率,相互牵制,可以加强君主专制。丞相之下还有九卿,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3、郡县制(地方官制):背景:春秋战国时期,郡县制已经出现,秦统一后,版图空前扩大。 特点:郡守和县长由皇帝直接任命意义:秦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的有效控制。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中央集权的变化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制,出现王国分权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朝末期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削弱了中央集权。 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收兵权,编禁军

第6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第6讲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与思想文化 编者选题表 考点角度题号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经济唐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1唐朝耕作技术发展2江南经济发展3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思想与科技文化 儒学复兴4中国古代科技特点5唐朝开放的政策6综合7 一、选择题 1.(2019·福建福州质检) 出处记述 《田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 《全唐诗 补逸》 “良田收百顷,兄弟犹工商” 《唐大诏 令集》 “寺观广占田地……侵损百姓” 《全唐文》 “王公百官及富豪之家,比置庄田,恣行吞并,莫惧章 程。……致令百姓无处安置,乃别停客户,使其佃食” 上表为不同文献关于唐代土地状况的记述。由此可以推知()

A.土地的自由买卖得到法律保障 B.租佃经营基本取代自耕农经营 C.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 D.士农工商的社会结构发生变化 解析:C据材料中“听卖永业田”“良田收百顷”“广占田地”“比置庄田”可知当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当时贵族官僚地主依恃各种特权,大肆兼并土地,农民稍遇天灾人祸,就被迫出卖土地,破产逃亡,均田制受到严重破坏,说明政府对土地的实际控制力有限,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法律保障土地买卖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没有包含土地经营方面和社会结构的内容,B、D两项错误。 [新知生成]唐代均田制的瓦解:唐代用来均田的土地极其有限,能够用来授给的只有数量有限的无主土地和荒地,加上实际上口分田能还官的很少,用来均田的数量严重不足。加之后来土地兼并严重,荒地数量有限导致均田不足,使均田制无法继续实行。 2.(2019·江苏南通二模)下表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农业现实生活。据表中信息推断合理的是() A.曲辕犁普及于盛唐

习题:2020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学案解

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三维坐标·时空清][三面解读·特征明] 政 治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民族融合进一步 发展;隋唐时期,典章制度发达,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 经 济 层 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农耕经济遭到破坏,南方经济得到 开发;隋唐时期,经济政策调整,生产工具改进,交通发 达,农业、手工业繁荣,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文 化 层 面 雕版印刷术、火药发明;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文人画开 始出现,绘画理论形成,唐诗繁荣;佛、道冲击儒学的正 统地位,又呈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第5讲魏晋、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1.中央官制:出现三省体制 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有中书省和门下省,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2.门阀政治的形成 (1)原因: 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 政治保障 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成为世家大族培植私家势力,维护政治特权 的工具) (2)特点: 政治上按门第高低分享特权,世代担任重要官职 经济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社会生活不与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 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3)评价:门阀政治虽在一定的时期内有利于统治的稳定,但这种制度具有很大的消极作用。首先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廷要职,缩小了选官的范围,降低了统治集团的素质;其次,门阀士族争高官、抢要职,以致出现“因人设官”的现象,造成大量的冗员。 3.九品中正制 (1)含义: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2)盛行朝代:魏晋南北朝。 (3)选官依据:门第出身。 (4)弊端:不注重才能,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出任高官。 ↓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这是对九品中正制的真实写照! [注]门阀士族是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的集团,形成于魏晋之际,鼎盛于东晋,从东晋末至南朝逐渐衰落。士族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等级严格,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门阀政治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特征。 [注]庄园经济是士族在经济上广占良田而形成的。庄园主占据许多山、田、河流等,雇佣大量农民从事生产,农民承担着地租等沉重的赋税负担,庄园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地主庄园占有大量土地,却不向国家承担各种赋税和徭役,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兵役杂税的来源。同时这种经济具有明显的封闭性,是这一时期分裂割据的经济基础。 [拓]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 (1)家世:指祖父辈的资历仕宦情况和爵位高低等,是中正官必须详细掌握的。 (2)行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3)定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二、隋唐时期的政治 (一)三省六部制与君主专制的加强 1.隋朝 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为核心的新的中央官制体系。门下、中书(隋称内史省)两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国家事权集中于此。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官,是政务的执行机关,其下设六部。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2.唐朝 (1)内容: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议封驳,尚书省负责执行,三省共同负责中枢政务的制度日臻完备。尚书省分为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之外,又有九

高中历史 政治史专题常见历史概念汇集

政治板块主干历史概念汇集(李自斌) 1、分封制:为巩固西周统治,周王朝将子弟、功臣和先代贵族分封到各地为诸侯,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周公、召公受封在鲁、燕,功臣姜子牙受封在齐,商朝旧贵族微子受封在宋。该臸度有利稳定当时的政治臺序,但后来随着实力的变化,诸侯国之间出现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从而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此臸度与宗法臸紧密结合,适应了西周时期统治的需要。有些文献用“封建臸”指代这种“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臸度。 2、宗法制: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政治臸度。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为天下大宗,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诸侯对天子是小宗,在本国则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诸侯的其余诸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是小宗,在本家也是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这样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按照血缘的亲疏关系决定等级宗法关系。该臸度强调“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利统治阶级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保证政治权力、土地的再分配,维护了贵族的垄断地位。此臸度在很长时间很大范围影响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日常生活观念。 3、汉承秦制:指的是秦朝灭亡后建立的汉王朝继承了前朝的一系列臸度。因为秦朝完成中国的第一次统一,开创性确立一系列臸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统一的多民族专臸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汉王朝在秦朝继承上沿袭了专臸主义中央集权臸度(皇帝臸、丞相为中心的官臸等)、郡县臸、选官监察臸及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政策,并在此调整。体现了秦朝的开创性和汉朝的延续性,符合文明传承的特点。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中国古代政治臸度的核心内容。法家思想是思想基础,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确立,两汉时期继续发展,隋唐时期逐渐完善,宋元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空前强化。始终贯彻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趋势是中央(或君主)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或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削弱。这种臸度对维护国家民族统一、调节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生产始终发挥积极作用,但是越是到封建社会后期消极面越来越大,成为中国近代落后的主要原因,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深远影响。 5、郡县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分封臸的瓦解,一些诸侯国陆续出现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划分形式。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确定以郡县臸作为中央控臸地方的臸度。郡是直属中央的地方行政区划,长官叫郡守,县隶属郡,长官县令(长),同级少数民族设道。县级以下有乡、里两地地方基层行政机构,这样形成垂直管理,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建立了官僚政治,改变了分土建邦的分封臸的贵族政治,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的主要一环。此臸度是地方行政臸度划时代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维护国家统一,历朝沿袭,到元朝时被行省臸度进一步完善。 6、丞相制:“相”一般指中国古代王朝的丞相或职务相当的高级官员,帝王的政治助手,协助皇帝处理政事。宰相是泛称,丞相是官职。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开始设立的臸度,丞相是三公之一,百官之首,有利于辅佐皇帝,参与决策,分掌行政,保证国家政权机构的正常运行,但是从一开始就存在相权一旦过大,威胁君权,造成君相矛盾,政局动荡的弊端。所以该臸度历朝官职名称、人数多有变化,权力多有调整,西汉武帝的设立中朝、隋唐的三省、宋朝的一正三副分权,发展到明朝废丞相设殿阁大学士,至此1600年的丞相臸度结束。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职,其兴废反映君主专臸的不断加强。 7、唐朝三省六部制: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中央设中书省(草拟)、门下省(审核)和尚书省(执行),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大政的场所。尚书省设吏(升迁考察)、户(户籍赋税)、礼(内外礼仪科举考试)、兵(兵器军队)、刑(刑罚处臵)、工(工程水利)六部,三省的执行相权一分为三,各部门又相互分工、合作,提高了行政办事效率,同时相互监督、牵臸,有利君主专臸的加强,这是中国政治臸度的重大创造。 8、中国古代选官制演变:中国古代选官臸度演进大体经历了先秦的世官臸(贵族世代继承)、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察举臸(官吏察访推荐中央任命)和隋唐至明清的科举臸(分科考试选官),反映选官由血缘到推荐德性才能再到公平考试选拔的标准变化,体现官吏的任免越来越集中到中央皇帝手中,是专臸主义中央集权的体现,也体现统治集团治国理政水平素质的提高。 9、科举制:开创于隋朝、形成于唐朝的选官臸度,以后历朝沿用。是以考试为手段,以成绩为标准,以儒家经典为内容,打击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统治集团的文化素养,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和公平公正,加强了专臸主义中央集权,后历朝调整,日趋完善,明朝八股取士走向僵化,逐渐成为思想文化专臸的工具,晚清政府1905年废除。 10、元朝行省制:元代确立的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臸度。中央设立最高行政机构中书省,地方设立行中书省,行使中书省权力,受中央节臸,重大民政呈报中书省,军政呈报枢密院。行省是地方最高地方行政区划,下设路、府、州、县,没有中央诏旨,行省官员既不能更改赋税臸度,也不得调动军队,而且还有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此外中央通过御史台进行监督,通过省官互迁加以控臸。元后,我国依然沿用行省设臵,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是秦代以来郡县臸的发展和完善。 11、明朝内阁制:明朝废丞相后虽然达到高度集权的目的,但是政务繁多的弊端显出,为此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设立内阁臸,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明宣宗时内阁已有票拟权,到了明神宗时六部全归内阁,由内阁首辅负责,反映内阁官员权势和地位逐渐提高(如张居正)。此臸度是君主专臸强化的产物,始终不是中央正式机构,始终没有法定地位,皇帝也通过司礼太监加以牵臸,避免威胁皇权,所以也是明朝政治日益黑暗的主要原因。12、清朝军机处:为了适应西北军务需要,清朝雍正开始设立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选亲重大臣协办军务,后来又由单纯军务处理逐渐扩大到处理其他政务。该机构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主要中枢机构,军机大臣参与机要,无决策权,只能跪受笔录、秉承旨意,是君主专臸臸度进一步加强的表现,标志着皇权空前加强。 13、西南土司制: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管理,元代任用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地方长官,称谓土司,允许世袭,但要忠于朝廷,缴纳贡赋。由于土司世袭,容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所以从明代开始改土归流,雍正时大规模推行,到乾隆基本完成,改为流官统治,至此西南土司臸度结束。反映了中央政权对西南地区集权的加强和有效管辖。 14、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工业革命后的自由竞争阶段对亚非拉地区主要采取倾销工业品、掠夺工业原料的方式,称谓商品输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主要采取开设工厂、银行贷款、开采矿山、修筑铁路等更高级的方式对亚非拉地区掠夺,称谓资本输出。在近代中国甲午战争以前,西方列强主要采取商品输出,也有资本输出,甲午战争后主要采取资本输出,也没放弃商品输出。反映西方列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采取的不同的经济掠夺方式。 15、门户开放:19世纪末,以德国率先,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已成为世界工业强国的美国由于忙于美西战争,无暇顾及中国来晚了,为了满足美国工商界进入整个中国市场的需要,同时考虑其军事力量还不能与其他列强抗衡,1899年美国向列强提出“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既得利益,同时要求开放势力范围,使美国也能从中利益均沾”,得到列强不同程度的赞同,缓解了列强在华争夺的矛盾,形成了列强共同宰割中国的局面,标志着美国对华侵略的新阶段,不再追随欧洲列强,更加积极谋求侵略中国的霸主地位。以后又多次提出,随着日本侵略东北建立满洲傀儡政权,该政策不复存在。 16、《天朝田亩制度》:1853年随着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臸定并颁布以解决土地问题为执行的革命纲领,主要涉及土地分配和产品分配两个方面,企图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的理想社会。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臸的强烈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但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是不切实际的空想,违背社会发展的潮流,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行过。该纲领可以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但是却不能调动生产的积极性,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17、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引起中国国内阶级关系的变化,以国共二次合作为基础,工农商学兵各界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抗日团体、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的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的统一战线。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该战线的正式建立,它保证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最主要原因。 18、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臶下,国共两党合作抗日,国民党组织军队主要在正面直接抵抗日本的侵略进攻,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消耗了日本大量有生力量,粉粹了日本速战灭亡中国的计划,但未能阻止有优势敌人的进攻,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共产党则主要挺进敌后,开辟一系列敌后抗日根据地,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方,牵臸和打击日军,形成敌后战场,有力的配合了正面战场,特别是相持阶段后,敌后战场逐渐发展为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场。二者遥相呼应,相互配合,推动了抗日形势的好转。19、新政和预备立宪:20世纪初,封建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空前严重,迫于内外压力,晚清政府1901年宣布新政,采取奖励实业、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和编练新军等措施;1906-1911年有逐步推进“预备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最后产生的内阁以满族为主,完全是皇族内阁,一场企图维护专臸的骗局,举国失望,故没能挽救统治,辛亥革命的爆发宣告事实结束。但是客观上有利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中国近代化。 2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3月为了限臸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臸度,孙中山颁布了参议院臸定的此法案。约法规定强调主权在民、否定君主专臸;规定自由平等原则,否定封建等级;体现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臸。这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臸臸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是近代中国民主化的一座丰碑,也是辛亥革命的最主要成果。 21、革命统一战线: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期间,以国共一次合作为基础,以工人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共同参加的反帝反封的寻求国家统一的的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轰轰烈烈的展开。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该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22、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武装割据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时期,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臸度。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有了保障,为了保卫胜利果实,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有力的巩固了革命根据地,这是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农民阶级是革命的同盟军,农民的问题就是土地问题,调动了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就保证了民主革命的胜利”的具体实施,与解放战争的“土地改革”相区别。 土地改革:1947年中国共产党举行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决定在解放区进行的土地运动。没收地主的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一亿多农民分到土地,极大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有力的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又进一步推广到更多解放区,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臸,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臸,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至此在全国范围基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臸。 23、《共同纲领》: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的纲领文献,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主义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臸定了一系列内外方针政策,到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臸定宣告结束,具有临时宪法性质。 24、七届二中全会: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1949年3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的解放战争唯一的一次全会。毛泽东做了政治报告,指出党的工作现在起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确立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政策。首次提出加强党的建设,提出“两个务必”——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为促进和迎接全国胜利的到来,为推动和发展新中国的各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