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化课堂笔记

佛教与中国文化课堂笔记

49——陈晓艺

佛教的产生与基本教义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至5世纪的古印度,其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前565-前485)。释迦摩尼的生平故事,可归结为“八相成道”:降兜率、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

四圣谛:苦、集、灭、道

一、苦谛:说明世间是苦果。我们要知道苦有如病,应该遍知,这是世间的苦果,也是生死的流转。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病,才能医治它。

二、集谛:说明业与烦恼是苦的根源。我们要知道病苦的原因,将之断除。这是世间的因果,也是生死的流转,但是它指出我们生死流转的原因。

三、灭谛:说明解脱与证果。众生无时无刻不在病苦中,我们要知道没病苦的快乐是怎样的?要认识怎样的人是没有病苦的?要证知怎样才是没有病?这是指出世间的果,就是解脱、清净的境界--涅盘。

四、道谛:说明离苦的道路。我们要知道修道的方法有如良药,应该修学。这是指出世间的因,我们应该学习、掌握一些修道的方法,努力不懈地修行,最后就可解脱生死。

八正道,亦称八支正道、八支圣道或八圣道。意谓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

①正见。正确的见解,亦即坚持佛教四谛的真理;

②正思维。又称正志,即根据四谛的真理进行思维、分别;

③正语。正确的话语,说话应该诚实可靠,不说谎。说话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说妄语、绮语、恶口、两舌等违背佛陀教导的话;

④正业。正确的行为。一切行为都要符合佛陀的教导,不作杀生、偷盗、邪淫等恶行;

⑤正命。过符合佛陀教导的正当生活;

⑥正方便。又称正精进,即毫不懈怠地修行佛法,以达到涅槃的理想境地;

⑦正念。念念不忘四谛真理;

⑧正定。专心致志地修习佛教禅定,于内心静观四谛真理,以进入清净无漏的境界。

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十善: 十种的善业,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

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修行

四摄法:四种摄取化导众生的方法。

A以布施的方法,针对众生的需求而使其起亲近之心,如沐春风,和慈悲救苦,感召诱导下,使其信奉三宝,日长月久而终成佛道。

B以爱语的方法化导众生,如父兄般慈悲的善诱,如师友般挚爱的勉励,使其去恶向善,而信奉三宝,终成佛道。

C以利行的方法,「利他」的「行为」运用财力智力去援助,拥护,使其生出感慨之心,体会菩萨行者的伟大,进而信奉三宝,而终成佛道。

D以同事的方法,于人与人之间,去接近、去度化,虽无观音大士随类而化的能为,但六度中的智慧度,如果发挥出来,观察缘境,把握机会,深入广泛平等的作为,何愁不能达到目的。

缘起法:“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

又叫“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其中,共十二因缘三世二重因果。

第一重,过去因到现在果:过去因,为“无明”和“行”;现在果,为“识、名色、六入、触、受”。

第二重,现在因到未来果:现在因,“爱、取、有”;未来果:“生”和“老死”。

三界:欲界(六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色界、无色界。缘起性空:世间上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也没有常住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所谓“性空”,就是说:因缘和合所生起的假有,本性是空的;如果自性不空,则不能有,这就是“真空生妙有”的意义。

佛教的空间观和时间观

时间观:成住坏空——世界形成至毁灭的完整周期。

一刹那者为一念,

二十念为一瞬,

二十瞬为一弹指,

二十弹指为一罗预,

二十罗预为一须臾,

一日一夜为三十须臾。

“劫”又分小劫、中劫、大劫三种,一般劫都是指大劫。

小劫:依我们地球的人寿计算,从人类84,000的长寿,每100年减短一岁,减至人类的寿命仅有10岁时,称为减劫;再从10岁,每100年增加一岁,又增加到人寿84,000岁,称为增劫。

空间观: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小世界,其形式皆同,中央有须弥山,透过大海,矗立在地轮上,地轮之下为金轮,再下为水轮,再下为风轮,风轮之外便是虚空。须弥山上下皆大,中央独小,日月即在山腰,四天王天居山腰四面,忉利天在山顶,在忉利天的上空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再上则为色界十八天,及无色界四天。在须弥山的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之,每一重海,间一重山,在第七重金山外有碱海,碱海之外有大铁围山。在碱海四方有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东方持国天王守护)、南赡部洲(即地球,南方增长天王守护)、西牛贺洲(西方广目天王守护)以及北俱芦洲(北方多闻天王守护),叫做四天下,每洲旁各有两中洲,数百小洲而为眷属。如是九山八海、一日月、四大部洲、六欲天、上覆以初禅三天,为一小世界。集一千小世界,上覆以二禅三天,为一小千世界。集一千小千世界,上覆以三禅三天,为一中千世界。

中国古代贤人的终极目标:圣人

禅宗的形成——佛教中国化的标志。

佛教与中国文化

诗歌:

中国古代的诗歌,自东晋之后便与佛教发生了密切关系,魏晋期间出现了“玄言诗”。但自西晋以后,“玄言诗”一度销声匿迹。时隔不久,以佛教般若学的流行传布为契机,“玄言诗”又得到重生,至东晋得一时繁荣,出现了许多著名文人和“玄言诗”诗人,如许询、王羲之等都与名僧支遁交游。

南北朝后,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人,将佛理与山水相结合,开一代诗风。

唐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柳宗元等一代诗圣大家,也都佛缘甚深,崇佛最甚者当推王维,自取号“摩诘”。

在宋代,诗人与名僧相交游,最著者当属苏东坡等。

小说:

佛教促进了中国通俗小说的诞生,《佛说阿弥陀经讲经文》、《妙法莲华经讲经文》等等,

都是散韵结合,说唱兼行。

变文,如《大目干连冥间救母变文并图一卷并序》

俗讲和变文散韵结合的形式,还促进了明清章回小说的产生,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章回小说。

在最早产生的志怪小说中,以《幽明录》、干宝的《搜神记》、颜之推的《冤魂志》等广泛采纳了佛教典籍中的故事,唐传奇中的《霍小玉传》也体现了佛教思想。《玄怪录》非常鲜明地再现出佛教中的因果报应和业报因缘等思想,《枕中记》则更加突出了佛家人生如梦的观念。

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曾说:“释迦牟尼真是大哲,我平常对人生有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他居然大部分早已明白启示了,真是大哲!”。这正是鲁迅研读佛经的彻悟与心得。他就认为六朝人志怪思想的发达得益于印度佛教的输入。

佛教与中国语言

梁启超先生曾统计《佛教大辞典》,发现其中共收录有“三万五千余语”,足以看出佛教语言与汉语文化的密切关系。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的:“如果真要摒弃佛教文化的话,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有很多词语,一看就感觉与佛教有关,如:一报还一报,十八层地狱,大慈大悲,无事不登三宝殿,不看僧面看佛面,功德无量,衣钵相传,昙花一现,看破红尘,前世作孽,菩萨心肠,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

佛教对汉语词汇(汉语大量借用佛教词汇,音译或意译而来)、音韵学、句法(产生了判断句)、修辞等方面具有较大的影响。

玄奘大师的五不翻:1,秘密故不翻.2,多义故不翻3,此无故不翻4,顺古故不翻5,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并不直接翻译为智慧,因为般若的意义高于智慧,更能使人生尊敬之意.)

佛教促进四声的发明及汉语反切的产生。

中国声律理论受佛教的影响很大。

佛教与中国艺术

佛教建筑:以寺、塔、石窟为主。

寺:

最早的佛寺——洛阳白马寺(有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之称)

鸿胪寺——外宾接待处

67年,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来到洛阳。

北魏有寺3万所

梁武帝三次舍身(临时出家)同泰寺(南京鸡鸣寺)与达摩祖师提倡吃素《断酒肉文》

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早期佛寺布局与印度同:塔在寺中央(热瓦克佛寺)

后来塔殿并重,塔在前。平面方形,四面开门,中央为主体。

唐宋:院落式寺院

元明清:山门、前院、前殿(天王殿)、中轴线

晨钟暮鼓: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宦海梦迷人——清·福坚法师

中国佛教名寺

庐山东林寺嵩山少林寺杭州灵隐寺普陀山普济寺天台山国清寺九华山化城寺……塔:

珍藏佛或高僧舍利之用

中国塔:瘦高

嵩岳寺古塔

应县木塔

西安玄奘塔

大雁塔——印度塔风格

……

石窟:山崖上开凿的佛寺

新疆、甘肃、河南、山西、四川

晋代《法显传》对印度石窟的记载(法显,代表作《佛国记》)

中国著名石窟群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四川大足石窟

……

佛教雕刻艺术:

石雕、石佛像、石柱、石幢

卢舍那大佛=释迦摩尼佛

东汉陵墓石制华表雕刻

南北朝:石窟前的立柱莲花瓣图案南朝帝王陵

天安门前华表:雕饰华丽、基座莲瓣、上端莲座

中国艺术的三个方向与境界

1、礼教、伦理方向

2、唐宋、自然界的山水花鸟

3、空前绝后的佛教雕像艺术

菩萨:千手千眼在于多多帮助别人,多多关照别人

佛教绘画艺术:

魏晋南北朝:佛教人物画:曹不兴、卫协、顾恺之等。

隋唐五代:郑法士、阎立本、吴道子(画圣、中国绘画史上的天才)王维

宋元明清:董其昌、八大山人

张光福.1982.中国美术史.知识出版社

佛教壁画艺术

敦煌壁画:1、经变2、佛传本生3、尊像4、供养人像5、图案

佛教与中国书法:

佛经刻石

罗振玉考证,最早的的佛经刻石是清代新疆出土的北凉《佛说十二因缘经幢》

泰山经石峪《金刚经》

……

佛教与中国民俗

1、全世界无信仰者有13亿,10亿在中国

佛教深刻影响中国传统信仰:

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很多百姓佛道混淆,见庙烧香。

五体投地:两膝盖、两手掌、额头着地。

念佛影响中国人:念佛德无量(昙鸾提倡念佛名号)

“阿弥陀”就是无限量的智慧和福寿。

对三宝合掌的意义:合掌表示福慧两足,十指表示十度

抄经的功德:“……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

为人解说。”

中国人民学习佛教祈愿

佛教泰斗虚云老和尚8月求雪

因果报应观念深入人心

佛教与中国传统节日

农历正月初一是弥勒佛诞生日,二月十九是观音菩萨诞生日,四月初四是文殊菩萨诞生日,七月三十日是地藏菩萨诞生日,十一月十七日是阿弥陀佛诞生日。还有,六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成道日,九月十九日是观音菩萨出家日。

人生礼仪:

生育:求子;抚养;小儿跳墙:寄僧名;婚姻、丧葬……

佛教与中国伦理道德

人际关系的四种分类:

一、讨债二、还债三、报恩四、报怨

儒家善恶因果观:

孔子:《易经证释》、噬嗑卦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易曰:“何校灭耳,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易经》(结论:天道有因果报应,福善祸淫)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三国演义》中刘备告儿阿斗刘禅。

“天将厚其福而报之”。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

《了凡四训》——明·袁了凡

佛教深刻影响中国道德观:

孟子著名的四端说

中国因果理论:善恶报应/天人感应说

汉代大学者董仲舒将《左传》、《周易》等总结为天人感应说。

中国因果报应理论无法解释:好人恶报,恶人好报。

佛教因果报应理论传入中国后,圆满解决了这一难题。

“五戒十善”是佛教伦理道德的基础。

“五戒十善”是投生善道的保证,确保免堕三途。

“十善十恶”:身业、口业、意业

①不杀生而放生护生

②不偷盗而布施

大乘佛学六度以布施为首

“饭恶人百,不如饭一善人,饭善人千,不如饭一持五戒者”

——尊敬有德者,是为最吉祥的《吉祥经》③不邪淫而修梵行

菩萨住离垢地——不妄语

1、性不妄语

2、性不两舌

3、性不恶口

4、性不绮语

杀生之罪、偷盗之罪、邪淫之罪、妄语之罪、两舌之罪、恶口之罪、绮语之罪、贪欲之罪、

嗔恚之罪

人常因忘本而失去立足之地——证严法师静思语

慧远大师:“儒道九流,全都不过糠秕罢了!”

佛家五戒十善V.S儒家仁义礼智信

1、不杀生≈仁

2、不偷盗≈智

3、不邪淫≈义

4、不妄语≈信

5、不饮酒≈礼

佛陀之孝

·欲出家时被父阻止,故娶妻生子有继承人后方出家

·父亲去世后,佛陀回家亲抬遗体入殓

·佛悟道后,为报母十月怀胎恩,为母说法《地藏菩萨本愿经》

……

佛门孝经

佛教最讲孝道:“孝养父母,是第一福田。”

佛陀曾讲过好几部孝经:《大方便佛报恩经》、《佛说盂兰盆经》

放蒙山、放焰口、拜水忏

·佛说:“一子成道,九族超升。”

·鬼神之道,确有其事。

·佛教这种包含可贵道德观念的轮回思想,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佛教与中国养生

因缘聚会,众缘和合(缘是条件)

佛教养生观

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组成,一切众相皆是虚妄。身体也不过是假合之身,其中脓血夹杂,七窍不净,整个是“臭皮囊”。如果四大不调,还会生病。佛教认为病痛缠身,是不能安心修道的,所以应该具有健康体魄,以“借假修真”。

佛教认为自净其心、自净其意,才是最彻底的精神养生

佛教讲的养生,并不是仅仅指自己的生命,还包括他人和其他的生命。修炼大乘佛法发菩提心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七支发心法,其中第一条就是知母心。大乘佛法讲的是利益众生,自渡渡他。现世的众多生命,不管你认识不认识,都始终要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

饮食:

素食、饮茶、不饮酒、禁五辛

禅修:

第一阶段:修持理论未与中国文化融合

第二阶段:印度禅法与中国文化相互融合的“参禅”时期

修禅治病:

十条件、六方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