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画1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画》精品课件!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画》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画》的内容。
具体包括教材第39页至第41页,详细内容涉及古诗《画》的朗读、理解和背诵,以及对画中描绘景象的想象和表达。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古诗《画》的朗读、理解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 培养学生对画中景象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育学生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古诗《画》中描绘景象的理解和想象。
教学重点:古诗《画》的朗读、背诵以及画中景象的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中的景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 朗读古诗《画》:让学生跟读课文,注意纠正发音,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3. 理解古诗《画》:讲解古诗的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古诗中的关键词汇,如“山水”、“花红柳绿”等。
4. 想象画中景象:让学生闭上眼睛,根据古诗的描述,想象画中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5. 例题讲解:以课文中的插图为例,分析画中的山水、花草等元素,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表达。
6.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绘制一幅山水画,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中的景象。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古诗《画》全文2. 黑板右侧:画中景象的关键词汇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为古诗《画》配上插图,并用一段话描述画中的景象。
2. 答案示例:画中有一座青山,山上绿树成荫,山下流水潺潺,花红柳绿,鸟语花香,一派美丽的山水风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针对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大自然,尝试用古诗的形式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
同时,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著名的山水画作品,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一年级语文上册《太阳的香气》课件1 小学一年级上册语文课件

12/5/2021
12/5/2021
1太阳 3
12/5/2021
1阳 3闻 5晚 7股 9干 11早
12/5/2021
2香 4到 6处 8浓 10净
1、你感受过太阳的香气吗? 你认为太阳的香气还会藏在哪 里?
2、你闻到过太阳的香气吗? 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
读书要求: 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把不认识的字画出来 。
12/5/2021
太阳的香气 我闻到了太阳的香气。 妈妈晒过的被子,晚上一打开,就有一股 浓浓的太阳的香气。妈妈洗干净的衣服,早 晨一穿上,就有一股浓浓的太阳的香气。 妈妈告诉我:太阳的香气到处藏着。它藏 在甜甜的果子里,藏在香喷喷的稻米中。 是啊,太阳的香气到处都有,就连迎着夕 阳回到家的妈妈,身上也有太阳的香气呢!
统编版一年级语文识字6《画》课件

三、画一画。
读一读
记一记
资料库
中国画 国画一词起源于汉代,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
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主 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bó)上并加以装裱(biǎo)的卷轴 画。国画是汉族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 或纸上。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 分人物、山水、花鸟等,技法可分具象和写意。
一、快乐识字。
dú pīn yīn xiě cí yǔ
读拼音,写词语。
shuǐ
b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水
不
lái
qù
来去
二、写一写。
(1)“水”的笔顺是_______,第二笔是__。组词:____。 (2)“去”的笔顺是_________,第三笔是__。组词:____。 (3)“来”共有___笔,第四笔是___。组词:____。 (4)“不”共有____笔,第四笔的笔画名称是___。
6
画
小朋友,你认识下面这些图片吗?
山
水
花
鸟
小朋友,左面的 这幅图片是一幅
画 ( )?
认识田字格
左上格
左下格
竖中线
右上格
复习识字课的内容!
横中线 右下格
认识偏旁
辶
⺈
走之 斜刀头
yuǎn
yǒu
sè
jìn
远 有色 近
远方 远处 没有 拥有 色彩 景色 远近 附近
tīng
wú
shēng
hái
听无 声 还
lái
笔顺: 组词:来临 来到 来到 近来
造句:每当春天来领临,这里就成了花的海洋。 书写指导:上横短,下横长,撇捺要伸展。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画》课件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画》。
教材内容为一首描绘自然景色和人物的古诗,诗中包含了山水、云、鸟等自然元素,以及人物的悠闲自得。
通过学习这首古诗,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感受自然之美,培养对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画》。
2. 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3. 学生能够通过古诗学习,培养对文学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古诗《画》。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教师通过播放自然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 诗歌讲解: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古诗《画》,解释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3. 诗句解析:教师逐一讲解诗句,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4. 随堂练习:教师给出与古诗相关的练习题目,学生现场作答,教师及时进行点评和指导。
5. 课堂互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6. 朗读与背诵: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和背诵古诗《画》,确保学生能够熟练掌握。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画》,并写下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画山水云鸟人物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回家后朗读和背诵古诗《画》。
2. 请学生写下自己对古诗《画》的感悟,可以是对于诗句的理解,或者是对于自然美景的描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
同时,教师可以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欣赏更多类似的古代诗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画》这首古诗的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诗句本身,还包括了对古诗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解读。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PPT课件《画》《大小多少》《小书包》《日月明》《升国旗》

lái
来
远 有无
色 近听
声
去来
连一连
远
色
听
声
shēnɡ tīnɡ yuǎn sè
hái(还是)
还
huán(归还)
他还(√hái huán)没有把《格林童话》归还 (hái h√uán)给图书管理员。
诗词学习
认真听朗读,想一想:这首诗主要描 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画中都有哪些景 物?
huà
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
tiān tiān qǐ de zǎo péi wǒ qù xué xiào
天天起得早,陪我去学校。
从这首儿歌里你学到了什么? 上课的时候,我们要认真听讲,不做小动
作;下课后不乱跑,努力做个好学生。
拓展延伸 如何整理书包?
zhěnɡ lǐ shū bāo
整理书包
xiǎo shū bāo zhēn shén qí zhuānɡ le shū běn zhuānɡ wén jù
duō
多
shǎo
少
huánɡ niú
黄牛
zhī
只
māo
猫
biān
边
yā
鸭
pínɡ ɡuǒ
苹果
xìnɡ
杏
táo
桃
多 少黄牛只 猫
你
边 鸭 苹果杏桃
真 棒
shǎo(多少)
少
shào(少年)
zhī(一只)
只
zhǐ(只要)
课文学习
认真听朗读,找一找,文中共有几对反义词? 大小多少
一个大,一个小,一头黄牛一只猫。 一边多,一边少,一群鸭子一只鸟。 一个大,一个小,一个苹果一颗枣。 一边多,一边少,一堆杏子一个桃。
小学一年级语文《画》ppt课件

斜刀头
完整版ppt课件
8
春远 惊 无 近人
色
声 还
完整版ppt课件
听 来
9
远近 有无 无色 听说 大声
完整版ppt课件
10
shuǐ
完整版ppt课件
12
水果 水下
完整版ppt课件
13
qù
完整版ppt课件
14
来去 上去
完整版ppt课件
15
lái
完整版ppt课件
16
上来 下来
完整版ppt课件
粗 ——( 细 )
早 ——( 晚 )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 花 还在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来 鸟 不 惊
huà
画
yuǎn kàn shān yǒu sè 远 看 山 有色,
jìn tīng shuǐ wú shēng 近 听 水 无 声。
chūn qù huā hái zài 春 去 花 还 在,
rén lái niǎo bù jīng
人 来鸟
完整版ppt课件
不 惊。
27
春雨细细地下,远山变成了绿色。 我听见小学生在大声读书。 近来你还好吗?
远 看 山 有 色, 近 听 水 无 声。 春 去 花 还 在, 人 来 鸟 不 惊。
完整版ppt课件
29
远 有色 近 听无 声
辶 辶
元
辶 走之旁
斤
完整版ppt课件
3
近辶 口听
完整版ppt课件
4
→听
• 用耳朵感受声音
完整版ppt课件
5
→有
“月”表示肉,用手取肉,表示“取得、占有”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上册识字(二)《画》说课稿(附教学反思、板书)课件

这首古诗,既充满诗词的韵律感,又展现着谜语的神秘和趣味性;读 起来有韵味,还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因此,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以 自由读、分组读、想象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古诗的韵味,通过图文 对照、动作表演、展开想象等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其趣味 。
六、说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新课 出示古诗: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老师读这首谜语诗,引导学生猜猜谜底是什么。(生互动)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走进《画》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设计意图: 由古诗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
学生发现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读诗看画中初步认识事物和生字, 把读诗、学字引入活动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八、教学反思
在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 在课堂上实现两个转化,也就是学生切实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 的知识,接着又把知识转化为能力和品德。使之实现语文工具性 和人文性的统一。本次教学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
课堂上,以读为主,始终让“读”贯穿学习。采用不同方式朗 读,学生边读诗句边认生字,让孩子既在文中识记生字,又注意 了生字的应用。老师在其中少范读、带读,把充分读诗的机会交 给学生,而老师在其中借机点拨对重点词的理解,让学生充分地 感受到赏图、读诗、识字是轻松的,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成为学习 的主人。
6.教师引问:我们平时看到的景象是怎样的?哪位同学见过“山”?说 说“山”是什么样的。 (教师归纳,板书或课件呈现:“远看山无色,近听水有声。春去花不在, 人来鸟儿惊。”)
7.学生正确朗读两首诗,比较两首诗有什么不同。
远看山有色,
远看山无色,
近听水无声。
近听水有声。
春去花还在,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画》课件

小学一年级语文古诗《画》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古诗《画》。
这首诗出现在教材的第一单元,详细内容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诗中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妙景致。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熟练背诵并理解古诗《画》的内容。
2.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3. 通过学习古诗,使学生学会运用比喻和想象力的表达方式。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古诗中比喻和想象力的理解。
教学重点:古诗的背诵、理解和表达。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古诗《画》课件、山水画图片、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画中的景色,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古诗《画》。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古诗《画》的作者、背景及诗句含义。
逐句分析,让学生体会诗中的比喻和想象力。
3. 例题讲解:以诗句“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为例,讲解比喻的运用,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比喻表达。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运用比喻和想象力,创作一首小诗。
5.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创作,互相学习、交流。
7. 背诵:带领学生集体背诵古诗《画》,加强记忆。
六、板书设计1. 古诗《画》全文2. 诗句分析:比喻、想象力3. 学生创作示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比喻和想象力,创作一首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
答案示例:山青水秀画中游,鸟语花香春意浓。
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 背诵古诗《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对古诗中比喻和想象力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描绘自然景色的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丰富知识储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古诗中比喻和想象力的理解。
2. 教学重点:古诗的背诵、理解和表达。
3. 例题讲解:比喻的运用。
4. 课堂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