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本五脏论
最全章草〈〈急就章〉〉全文及释文

最全章草〈〈急就章〉〉全文及释文皇象《急就章》拓本,系明杨政于正统四年(1439)据宋人叶梦得颍昌本摹刻的所谓《松江本》,其它古本未见流传。
启功先生所收藏的明拓《松江本》是所见到的较佳拓本。
《松江本》原石现藏上海市松江县博物馆。
《急就章》,相传为三国时吴皇象所书,也有魏钟繇,晋卫夫人或王羲之所书的说法,为章草体的正宗,原为刻本,印本有于右任所藏"太和观本",现已罕见。
明朝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杨政根据叶梦得摹临而刻石的"松江本",比较普及,笔调古雅雄浑。
元赵孟頫及明宋克的临本极有名,墨迹本笔势劲利,用笔清晰,宜于取法。
----《古代碑帖鉴赏》费声骞皇象,广陵江都(今江苏扬州)人。
生卒年不详。
三国吴书法家。
字休明。
官至侍中、青州刺史。
幼工书,师于杜度。
善篆、隶、章草,时人谓之"书圣"。
时人以其书法与严武棋、曹不兴之画并称八绝。
他的书法被赞为"中国善书者不能及也。
他学习别人的书法,能取各家所长而成自家面目。
晋葛洪《抱朴子》誉为"一代绝手"。
南朝宋羊欣说:"吴人皇象能草,世称沉著痛快。
"唐张怀瓘《书断》评他的章草为神品,八分为妙品,小篆为能品。
传世书迹有《文武帖》、《急就章》、《天发神谶碑》,相传为皇象书。
书论《论草书》。
今世仅存《急就章》石刻,相传为皇象书。
又有数种,文字多少有异同,以松江本最为著名。
此帖点画简约、凝重,亦较含蓄,又多隶书笔意。
结字工整,法度森严。
整篇观之,气息古朴温厚,沉着痛快。
对喜爱章草的人来说,是学习章草的优秀范本。
因章草是早期的草书,到了皇象时代,已十分成熟,且为众多书家所擅长。
而皇象所书《急就章》,形体已经很规范化了。
(概要)第一章、开头是编书目的,为七言五句,请道其章以下直至第七,全是三字虚构人名。
第八以下均为七言。
第八、皇室游猎、纟旁字,第九、交易、纟旁字,第十、农产品、禾旁、草头字,第十一、仕途、衣旁字,十二、边疆、金旁字,十三、工具、器皿、竹头字,十四、器皿、水产、嫁娶,十五、玉器,十六、五音、饮食,十七、人体外形,十八、五脏、兵器,十九、车舆、车旁、革旁字,二十、门户、建筑,廿一、树木、牲畜、木旁、马旁字,廿二、禽兽、鸟旁字,廿三、疾病、疒头字,廿四、中药,廿五、丧葬,廿六、仕宦,廿七、吏治,廿八、司法,廿九、罪犯,三十、祸事,卅一、贪卑,卅二、四言七句,颂汉朝国泰民安。
《六病脏腑心法秘诀》古文版纲要

古典中医《六病脏腑心法秘诀》通真子著【此乃教材提纲】详见经方临床与实践群 376471553六病脏腑心法,破解中医之密,临床辩证之要,疗疾万病之本前言继承与发展古代中医理论与现代科学相结合,融合古今中医精髓,揭秘六病本源,独创“六病脏腑论”与《伤寒杂病论》珠联璧合,解决辩证论治之根本,临证迷茫之慧眼,辩证易明,用药精准,以临床应用为重点,以培养高级临床中医师为宗旨。
《六病脏腑心法秘诀》是在古代中医理论指导下独创的一套适合临床中医师的实用中医诊断治疗学,具有和教科书完全不同的辨证思路,是以舌诊、脉象、症状为重点,以六病脏腑辩证为根本,以症候为用药准则的一套完整的、易用的临床治疗学说。
尤其对于疑难病,更加易于精准辨证和用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六病脏腑六脏者,心、肝、脾、肺、肾、心包是也;六腑者,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胆是也,故称六脏六腑。
脏腑内外之关联,证显之病机,规律之范围,为六病脏腑辩证之要也。
太阳病,表及膀胱与小肠言也,少阳病,胆及三焦之证也,阳明病,胃及大肠所归也,少阴病,心与肾之主也,太阴病,肺脾所包也,厥阴病心包与肝也。
太阳病,以表证为主,言表之热,肿,体表之疾。
少阳病,以郁证为主,证见于上,头痛,口苦,咽干,目眩诸证。
阳明病,以痰证为主,证见于中,胃家之邪,躁狂,热咳,胸闷,腹胀痛诸证。
少阴病,以湿寒症阴虚为主,证见于中偏下,腹泻,妇人诸疾,小便不利,小腹痛疼,耳鸣诸疾。
太阴病,虚寒为主,证见于下偏上,腹满,下利,食不下,腰腿酸软,乏力,诸疾。
厥阴病,寒瘀为主,证见于下,便秘,逆冷,畏寒,寒热错杂之证。
至于伤寒感传,太阳、少阳、阳明之热,另有论述。
舌象要旨自内经至伤寒论,皆有舌诊之论述,元代《敖氏伤寒金镜录》乃最早之舌诊专著。
陈楠序曰:敖氏抱独见之明,著《金镜录》一书,只以舌证,不以脉辨,其法浅而易知,试而辄效,诚千载不偶之秘书也。
学医者推类以尽其余,则庶几矣。
曹炳章《辨舌指南》曰:“辨舌质可辨脏腑之虚实,视舌苔可察六淫之浅深。
xiaosir的主页 经义 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xiaosir的主页经义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经义灵兰秘典论曰:脾胃者,食廪之官,五味出焉。
营卫生会篇曰:人受气於谷,谷入於胃,以传於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
热论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
经脉别论曰:食气入胃,散精於肝。
详前饮食门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详前饮食门。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
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於土气。
凡十一脏,皆取决於胆也。
五味篇曰:谷始入於胃,其精微者,先出於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
其大气之搏而不行者,积於胸中,命曰气海,出於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入。
天地之精气,其大数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决气篇帝曰: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余意以为一气耳,今乃辨为六名,余不知其所以然。
岐伯曰: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何谓气?岐伯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何谓津?岐伯曰: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何谓液?岐伯曰:谷入气满,淖泽注於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何谓血?岐伯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何谓脉?岐伯曰: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黄帝曰:六气者,有馀不足,气之多少,脑髓之虚实,血脉之清浊,何以知之?岐伯曰: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帝曰:六气者,贵贱何如?岐伯曰: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邪客篇曰:五谷入於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
故宗气积於胸中,出於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
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於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
内经引文注释

《内经》引文注释1.“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
”(《素问〃灵兰秘典论》)【注释】十二官: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及心包络。
主:君主。
在此比喻心的功能。
明:功能正常。
下:下属,喻十二官。
使道:十二官相互联系之道。
殃:灾难,祸害之意。
相失:彼此失去正常的协调关系。
[按语]这两句经文首先说明了心在十二脏腑生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进而强调了人体内脏功能既分工又合作的整体性。
2.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素问〃脉要精微论》)【注释】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春天阳气始升,气血趋表,故脉来如鱼浮游于水波之中。
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肤,指皮肤。
泛,浮也。
有余,盛大之意。
夏天阳气隆盛,气血更趋于表,故脉来浮而洪大。
秋日下肤,蛰虫将去:下肤,指脉由浮趋沉。
蛰虫,藏伏土中越冬之虫。
去,藏也。
秋天阳气始降,气血趋里,故脉下于肌肤,如蛰虫将要伏藏。
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冬天阳气潜藏,气血在里,故脉沉伏在里,如蛰虫伏藏深穴。
[按语]本文说明脉象与季节气候有密切关系。
3.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素问〃生气通天论》)【注释】一日:指白昼。
平旦:日初生之时,约寅卯之间。
人气:指阳气。
日中:日当中午,约午时左右。
日西:日落之时,约酉时前后。
气门:指汗孔。
[按语]本段论述人体阳气顺应自然界阳气变化的昼夜消长节律。
4.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素问〃移精变气论》)【注释】动作:活动或运动。
阴居:处于阴凉之地。
5.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素问〃金匮真言论》)【注释】善:这里作多、易解。
鼽衄:鼽(qiú),鼻塞流涕。
衄(niù).鼻中出血。
仲夏:农历五月。
长夏:农历六月。
《医学源流论》

医学源流论清·徐灵胎自叙医,小道也,精义也,重任也,贱工也。
古者大人之学,将以治天下国家,使无一夫不被其之近,不能兼及。
况乎不可治者,又非使能起死者而使之生,其道不已小乎?虽然,古圣人之治病也,通于天地之故,究乎性命之源,经络、脏腑、气血、骨脉,洞然如见,然后察其受病之由,用药以驱除而调剂之。
其中自有玄机妙悟,不可得而言喻者,盖与造化相维,其义不亦精乎?道小,则有志之士有所不屑为,义精,则无识之徒有所不能窥也。
人之所系,莫大乎生死。
王公大人,圣遇豪杰,可以旋转乾坤,而不能保无疾病之患。
一有疾病,不得不听之医者,而生杀唯命矣。
夫一人系天下之重,而天下所系之人,其命又悬于医者。
下而一国一家所系之人更无论矣,其任不亦重乎?而独是其人者,又非有爵禄道德之尊,父兄师保之重。
既非世之所隆,而其人之自视,亦不过为衣服口食之计。
虽以一介之微,呼之而立,至其业不甚贱乎?任重,则托之者必得伟人;工贱,则业之者必无奇士。
所以势出于相违,而道因之易坠也。
余少时颇有志于穷经,而肉数人疾病连年,死亡略尽。
于是博览方书,寝食俱废。
如是数年,虽无生死骨肉之方,实有寻本溯源之学。
九折臂而成医,至今尤信。
而窃概唐宋以来,无儒者为之振兴,视为下业,逡巡失传,至理已失,良法并亡。
焉伤怀,恐自今以往不复有生人之术。
不揣庸妄,用敷厥言,倘有所补所全者,或不仅一人一世已乎?乾隆丁丑秋七月洞溪徐大椿书于吴山之半松书屋无气存亡论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
斯言妄也,何则?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也。
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
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
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
其老而,而死犹然也。
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
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
此其故何欤?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方

桂林古本伤寒论原方一.六经总纲太阳,脉浮而急数,发热,无汗,烦躁,宜麻黄汤。
麻黄汤:麻桂杏甘阳明,脉大而数,发热,汗出,口渴舌燥,宜白虎汤,不差与承气汤。
白虎汤:知膏甘粳大承气汤:厚枳硝大黄小承气汤:厚枳实大黄调胃承气汤:甘草硝大黄少阳,脉弦而急,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往来寒热,热多寒少,宜小柴胡汤,不差与大柴胡汤。
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大柴胡汤:柴夏芩枳芍黄姜枣太阴,脉濡而大,发热,下利,口渴,腹中急痛,宜茯苓白术厚朴石膏黄芩甘草汤。
芩术茯甘厚膏汤:芩术茯甘厚膏少阴,脉沉细而数,手足时厥时热,咽中痛,小便难,宜附子细辛黄连黄芩汤。
芩连辛附汤:芩连辛附厥阴,脉沉弦而急,发热时悚,心烦呕逆,宜桂枝当归汤,吐蛔者,宜乌梅丸。
桂枝当归汤:桂芍甘夏归柏乌梅丸:乌桂姜附椒参归辛连柏传经变病入腑脏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脉时浮时沉,时数时细,大青龙汤加附子主之。
大青龙加附子汤:麻桂杏甘姜枣膏附子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脉时高时卑,时强时弱,宜大黄石膏茯苓白术枳实甘草汤枳术茯甘黄膏汤:枳术茯甘黄膏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脉乍弦乍急,乍细乍散,宜当归附子汤主之。
当归附子汤:归参连柏附二.温病脉证并治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柴蒌芩参甘姜枣连丹知地连胶汤:知地连胶芩连膏甘汤:芩连膏甘芩黄地丹汤:芩黄地丹芩连芍栀丹汤:芩连芍栀丹汤猪苓加连丹汤:猪茯泽胶滑连丹连芩胶甘汤:连芩胶甘芩膏杏甘汤:芩膏杏甘秦柏茯地泽汤:秦柏茯地泽大黄香蒲汤:连蒲黄地丹茯苓术甘汤:茯茯术甘桂枝去桂加芩丹汤:芩芍甘姜枣丹皮调胃承气汤:甘硝大黄黄连阿胶汤:芩连芍胶鸡栀子汤:芩栀夏甘白虎加地黄汤:知膏甘粳地百合地丹茯夏汤:合地丹茯夏三.伤暑脉证并治竹叶石膏汤:竹膏甘粳参夏冬白虎加黄连阿胶汤:知膏甘粳参连胶百合地黄加牡蛎汤:合地黄蛎栝蒌茯苓汤:连蒌夏茯甘竹茹半夏汤:茹蒌茯夏白虎加人参汤:知膏甘粳参猪苓加人参汤:猪茯泽胶滑参一物瓜蒂汤:香瓜蒂催吐行皮水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白虎加参桂芍汤:知膏甘粳参桂芍人参石膏汤:竹连夏参膏四.热病脉证并治芩连泻心汤:芩连二味芩连半夏猪胆汁汤:芩连夏猪胆大黄厚朴甘草汤:厚甘大黄连夏膏甘汤:连夏膏甘地柏连夏汤:地柏连夏五.湿病脉证并治桂芪茯辛汤:芪桂茯辛桂术茯辛汤:桂术茯辛桂枝汤:桂芍甘姜枣麻黄汤:麻桂杏甘麻桂各半汤:麻黄汤桂枝汤六合茯厚术汤:茯厚术麻黄茯苓汤:麻术茯己赤理中汤:参术姜甘小青龙汤:麻桂芍甘姜夏辛味五苓散:猪茯泽桂术鼻塞方:蒲灰麻辛荚麻黄加术汤:麻桂杏甘术麻杏薏甘汤:麻杏薏甘防己黄芪汤:防己芪术甘姜枣桂枝附子汤:桂附甘姜枣白术附子汤方:术附甘姜枣甘草附子汤:桂术附甘六.伤燥病脉证并治竹膏杏甘汤:竹膏杏甘麻仁白蜜煎:麻仁白蜜栀翘蒌甘汤:栀翘蒌甘芩蒌夏枳丹汤:芩蒌夏枳丹白虎汤:知膏甘粳地柏茯蒌汤:地柏茯蒌根七.伤风病脉证并治第十一小柴胡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柴枳芍甘汤:柴枳芍甘芩连冬桔甘汤:芩连冬桔甘桂枝去桂加茯术汤:茯术芍甘姜枣厚枳术甘汤:厚枳术甘枳芍桔甘汤:枳芍桔甘枳芍桔甘加丹地汤:枳芍桔甘丹地柴胡桂枝汤:柴夏芩参甘姜枣桂芍八.寒病脉证并治桂枝加葛根汤:桂芍甘姜枣葛根姜术茯甘汤:姜术茯甘小柴胡汤(见伤风)柴夏芩芍甘汤:柴夏芩芍甘通脉四逆汤:参附姜甘甘草泻心汤:连夏芩参甘姜枣理中汤:参术姜甘枳术茯甘汤:枳术茯甘甘草干姜汤:甘姜二味枳桔夏橘姜甘汤:枳桔夏橘姜甘九.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

黄帝内经熬夜原文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膝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徽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日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腹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脾胃论

序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
《内经》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之者,盖已久矣。
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
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著论矣,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著《脾胃论》叮咛之。
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作。
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卷上脾胃虚实传变论《五脏别论》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
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
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
九窍者,五脏主之。
五脏皆得胃气,乃能通利。
《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
《经脉别论》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精神明,留于四脏。
气归于权衡,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又云:阴之所和,本在五味;阴之五官,伤在五味。
至于五味,口嗜而欲食之,必自裁制,勿使过焉,过则伤其正也。
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