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本《伤寒杂病论》六气直中五脏论治

合集下载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文

《伤寒论》原⽂《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113⾸,应⽤药物82种.第⼀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第⼆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发展、治疗、预后的⼀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第三卷⾄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第七卷⾄第⼗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2] 六经形证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运⽤《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虚。

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4]《伤寒论》,古代《伤寒论》,古代汉医汉医经典著作之⼀,是⼀部阐述外感病经典著作之⼀,是⼀部阐述外感病治疗规律的专著。

全书10卷,卷,东汉东汉张仲景张仲景撰于公元撰于公元3世纪初。

初。

张仲景张仲景[1] 原著《原著《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匮要略⽅论》。

[2] 《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王叔和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国整理编次;但在五代⼗国时期已经处于⼀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九⼗年后,于嘉佑年间(1056-1063)北宋校正医书局成⽴,选⾼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监雕版刊⾏,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宋凡⼋百余年传本歧出、条⽂错乱的局⾯。

⾦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四年(1144)成⽆⼰成⽆⼰《注解伤寒《注解伤寒论》刊⾏,有详注,逐渐取代⽩⽂本《伤寒论》,⽩⽂本南宋未再翻刻,⾄元代,⽩⽂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药加以融会,⽰⼈以证治要领。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第三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第三

【诗歌鉴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第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六气主客第三[问题:为什么六个气科目和嘉宾不同?【师曰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少阳,少阳生太阴,太阴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久久不变,年复一年,此名主气;厥阴生少阴,少阴生太阴,太阴生少阳,少阳生阳明,阳明生太阳,复生厥阴,周而复始,此名客气。

[问问它是怎么做到的?【师曰初气始于大寒,二气始于春分,三气始于小满,四气始于大暑,五气始于秋分,终气始于小雪,仍终于大寒,主客相同,其差各三十度也。

问:春天我能做什么?【师曰此客气也。

假如子午之年,少阴司天,阳明则为在泉,太阳为初气,厥阴为二气,司天为三气,太阴为四气,少阳为五气,在泉为终气;卯酉之年,阳明司天,少阴在泉,则初气太阴,二气少阳三气阳明四气太阳,五气厥阴,终气少阴;戌辰之年,太阳司天,太阴在泉;丑未之年,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寅申之年,少阳司天,厥阴在泉;巳亥之年,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其余各气,以例推之。

[如果是疾病怎么办?【师曰亦有主客之分也;假如厥阴司天,主胜,则胸胁痛,舌难以言;客胜,则耳鸣,掉眩,甚则咳逆。

少阴司天,主胜,则心热,烦躁,胁痛支满;客胜,则鼽嚏,颈项强,肩背瞀热,头痛,少气,发热,耳聋,目暝,甚则跗肿,血溢,疮,喑,喘咳。

太阴司天,主胜,则胸腹满,食已而瞀;客胜,则首、面、跗肿,呼吸气喘。

少阳司天,主胜,则胸满,咳逆,仰息,甚则有血,手热;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火票〗,疮疡,呕逆,喉痹,头痛,嗌踵,耳聋,血溢,内为瘛?。

阳明司天,主胜,则清复内余,咳,衄,嗌塞,心膈中热,咳不止而白血出者死,金居少阳之位,客不胜主也。

太阳司天,主胜,则喉嗌中鸣;客胜,则胸中不利,出清涕,感寒则咳也。

厥阴主在泉,主胜,则筋骨徭并,腰腹时痛;客胜,则关节不利,内为痉强,外为不便。

少阴在泉,主胜,则厥气上行,心痛发热,膈中众痹皆作,发于?胁,魄汗不藏,四逆而起;客胜,则腰痛,尻、股、膝、髀、?、?、足病瞀热以酸,跗肿不能久立,溲便变。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六经气化学说是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及其辨证论治规律的一种学说。

标本中从化是它的理论模型之一,以往对标本中从化的探讨,或误解其义或浅论辄止,以致对六经气化学说的阐发既不全面,亦不无偏颇之处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与气化活动规律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六气、三阴三阳,中见之气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气化活动。

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有关标本中气的论述和天人阴阳相应的思想原理,六经气化学说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或称三阴三阳)是指'人之六气”。

六气之名与自然界风热湿火燥寒同它是六经气化活动的中心内容,三阴三阳六气的对应关系是:'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六气生化有序,则三阴三阳依次消长有节.三阴与三阳两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中见关系,即太阳与少阴互为中见,阳明与太阴互为中见,少阳与厥阴互为中见。

中见之气的作用是既可协调六气标本的运动变化,又可平衡三阴三阳的偏盛偏衰。

六经气化活动可表现出一个基本规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尤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所谓“从”是由的意思,“化”谓生化也,按照《素问·六微旨大论》“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的提示,标本中从化之理总以阴阳水火为依归。

如少阳本火属阳,标亦为阳,太阴本湿属阴,标亦为阴,标本同气,故二经气化从本,从本与从标并行不悖,少阴本热属阳,标则为阴,太阳本寒属阴,标则为阳,标本异气,故二经气化既从本又从标,标本俱从而非偏执一端,至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乃因阳明本燥性凉为阴之始,阳明为标是“两阳合明”之义,阳盛而阴微;厥阴本风性温为阳之始,厥阴为标是“两阴交尽”之义,阴极而阳生,参之中气具有协调标本、平衡阴阳的作用,所以二经气化不从标本转而以中气为化,唐容川把阳明厥阴的这一气化特点分别简洁地归纳为“正是赖太阴之气以济其燥之义”;“正谓其通阳和阴,以成其氤氲摩荡之和风,则气血无病也”。

刘渡舟:《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刘渡舟:《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刘渡舟:《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松原市中医院治未病科赵东奇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

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

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

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北京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韩世明主任医师《伤寒论》的六经理论极为复杂,正应了张仲景的这句话'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但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地逐渐地去思悟。

首先,学习《伤寒论》应认识到,六经各经有各自的特性。

这是因为各经的病证表现不同,六经的特性与六经的病症表现相合的,如果六经都一样,没有各自的特性,那么,同样是感受风寒,在太阳病,为发热恶寒;在少阳病、阳明病等等也都会是发热恶寒,所以,在临床上我们都没法去分了,没法去辩了,因为都一样了,为什么能分这个症候,那个症状,是因为六经各有其生理特性,产生了病理特性,因为现象根源于本质,特性代表了六经用以抗邪的物质基础即六经的正气各有特性,那么,六经的这些特性前人又是如何来认识,如何来表述呢?往往后世注家都避重就轻,不谈这个问题,而气化学家如张志聪等人以《素问》七篇大论中的标本中气的观点,解释了这个问题。

太阳本寒、阳明本燥、少阳本火等等,在六经的病理之中,确有说明其病理特性的意义。

再下来,思维六经的这些有特性的正气是由哪里来的,如何产生的。

张志聪说:天有六气,人也有六气。

但一般人都是执着在这一步上悟不出来,如果悟不出,你可以换一个方向去悟。

张仲景曾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然后才是'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在《金匮要略》中又说:'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从中可以领悟到五脏的精气即五脏元真就是抗御风邪等外邪的人体正气。

进一步领悟到人体的六经正气就是本原于五脏元真,以五脏之气虽为五,但一火可以分成二火,以五脏的心火为基础,就可分生出少阴本热与少阳本火。

由于五脏之气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特性,当然,就可以产生出六经之气风热火湿燥寒本气特性。

在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东方生风,风生木。

”记得这句话吗?实际上风和木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将六经之气与五脏元真联系起来,我们已经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在发展气化理论的认识了。

《伤寒杂病论》六经辩证法

《伤寒杂病论》六经辩证法

《伤寒杂病论》六经辩证法伤寒六经辩证法,无论在辩证方面或治疗方面,都有着极完整的系统性和系列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数百个伤寒的具体证候,以病位的、病性的同一性组成六个病理阶段,即六经。

六经又以同一的病因组成一个伤寒整体,即伤寒病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

伤寒六经病理阶段过程中的若干具体证候之间纵的病理关系,形成了六经辩证的系统性。

所谓系列性,即数百个伤寒具体证候,以病理趋势的特殊性相区别,以病因的同一性而组成一个伤寒证候的系列,又以同一的病性而组成阴性证系列与阳性证系列,又以病位病性的同一性形成六经证系列性。

六经各证候之间的横的病理关系形成六经辩证法的系列性。

从其系列性说,伤寒过程依据器官功能盛衰分化为阴阳两类证候。

阴证类与阳证类又依据表、里、气机病位而分化为六经。

六经各经中又依据不同的病理趋势分为若干具体的证候。

从伤寒一病分六经,六经又各分为若干具体证候,都是以病因、病位、病性相联系,又以病位、病性相区分,形成一个辩证系统。

辩证之目的为治疗。

由于伤寒病为一种生物病原体所引起的病理过程,因而以“因势利导”为治疗的主导思想。

从这一治疗思想出发,对伤寒阳性过程以祛邪为治疗原则,对伤寒阴性过程以扶正为治疗原则。

在三阳病中,由于不同的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祛邪法;在三阴病中,也因不同病位有不同的功能特性而有不同的扶正法。

如太阳为阳性表病而用汗法祛邪;阳明为阳性胃肠病而用吐法、清法、下法祛邪;少阳为阳性气机病而用和法;少阴病为阴性表病因而用助阳温经之扶正法;太阴病为阴性胃肠病而用助阳温里法扶正。

祛邪法分汗、吐、清、下、和诸法;扶正分助阳温经、助阳温里、回阳救逆诸法。

如此形成一个伤寒辩证治疗系统。

略如下列图表:上述是伤寒六经系统与治疗法则。

以下为六经辩证治疗系统的各经证治。

(一)太阳经证治系统在太阳病理阶段,由于是表病位的阳性过程,体表组织在抗御反应中表现着功能亢进与代谢增高,体表组织因其功能特性而通过排汗的代谢机能以祛除病理物质,所以有发热自汗出与发热汗不出两种向外趋之势态。

五运六气之:标本中气

五运六气之:标本中气

五运六气之:标本中气一、为何研究标本中气?首先我们回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研究标本中气?标本中气是非常复杂的内容,我们为什么要研究它,不研究它行不行?我们研究《伤寒论》分了五法:标本法、聚类法、平脉法、抓独法和截断法。

这五法的特点是什么?理法方药一气贯通。

理,主要就是标本法;法,聚类法讲具体的法;方,通过抓独法和截断法,可以直接把方找出来;药,平脉法以脉定药,以药定方。

这五法是理法方药融通一气,理和法是我们讲的战略问题,方和药是战术问题,前者是道的层面,后者是术的层面。

五法的特点是什么?我们讲了,不厌其繁,标本法因为他非常复杂,我们不厌其繁去讲它,从道理上明白。

然后是什么?大道至简,因为聚类法和平脉法是非常简洁明了的,非常实用。

独处藏奸,通过抓独法把独证给抓出来,抓独和抓主证是有区别的,后面我们要讲二者的区别。

最后就是直取截断,直取其病,截断传变。

五法的特点就是不厌其繁、大道至简、独处藏奸、直取截断。

标本法他讲的是道理,他在理法方药里是理的层面。

通过标本法,可以让你明白六经为病的病机,根据病机推出症状,由此而脱离方证。

《伤寒杂病论》张仲景书上写了的我们会看,书上没有写的我们也会看。

如果你明白标本法,你就可以很好地区别麻杏石甘汤和桂枝加厚朴杏仁汤的区别。

我们讲了这个麻杏石甘汤汗出而喘无大热,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也喘,发热也没有大热,也汗出,这本身是非常简单的两个问题。

你用方证不好去理解,但是你用标本法这些症状你都可以推出来。

标本法我们分两课,第一是标本源流,第二是标本论治。

标本源流就是讲标本法的道理,标本论治就是说我们如何用标本法的道理去认识疾病,去重新理解伤寒论,你会发现伤寒论里面藏着很多意思。

下篇讲运用,上篇讲道理。

二、五运六气要讲标本法之前,我们首先要讲一个概念,就是五运六气,中医的运气学说。

《内经》的七篇大论就是讲的运气学说。

1.五运我们用最简单的语言来讲五运六气的核心内容,五运是指五行的运动变化,通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运动变化化生六气,风寒火热燥湿,这就是五运六气。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中医-伤寒-六经辨证

精选2021版课件
22
• 3.表里同治:
• 病势缓者,可用表里同治之法,虽同属 表里同治之法,由于表里证势不同,故 治疗时,又有偏于表,偏于里或表里均 衡的治法。
精选2021版课件
23
• ① 表里同治,治偏于表: 如: 大青龙汤。方 中重用麻黄(六两),石膏(如鸡子大)。
• ② 表里同治,治偏于里: 如: 桂枝人参汤。 方用理中汤+桂枝。

急证----抵当汤
精选2021版课件
42
6.太阳病兼证
• 太阳病兼证: 太阳病在发展过程中除了本证外又兼有其 它的证候,因此在治疗上除了用治疗本证的药物外, 还应加上治疗兼证的药物。其治疗原则是在主方中随 兼证进行加减如: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附子汤等。
精选2021版课件
43
7.太阳病变证
• 太阳病变证: 疾病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已无六经病证可 循的称为变证,治疗原则是“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 证治之”。
精选2021版课件
26
二、太阳生理:
• (一)太阳的阳气: 阳气最盛。 • 太者,大也。“太”又有开初之意。如《
内经》“太阳为开”。太阳又称为“巨阳, 老阳”。太阳是指阳气较多的意思。三阴 三阳是按照本经所含的阴气或者阳气的 多少来分类的。太阳为人体最大的阳经 ,因太阳的阳气多,故抵御外邪的能力 强。
,四肢逆冷。
热化:心烦不眠,口干,咽痛。
厥阴 烦满而囊缩 病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 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精选2021版课件
7

《素问·热论》六经 《伤寒论》六经

治 汗下二法。
汗、吐、下、和、温、清

经云:“未满三日,可汗 、消、补、针灸、水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桂本《伤寒杂病论》六气直中五脏论治六气直中五脏论治、伤寒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寒邪干肾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 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黄元御谓解太阳、阳明经郁之方);其著也,则两®痛,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方(郑钦安名肾着汤,解中湿腰痛)寒邪乘肝寒病,两胁中痛,寒中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 不能转侧,柴胡黄苓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心寒病,胸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甚则喜悲,时发眩,仆而不知人,此寒邪乘心也,通脉四逆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外痛,臂不能伸,甘草泻心汤主之。

寒邪乘脾寒病,腹满肠鸣,食不化,飨泄,甚则足痿不收,脉迟而涩, 此寒邪乘脾也,理中汤主之;其著也,则髀枢强痛,不能屈伸,枳实白术茯苓甘草汤主之。

寒邪乘肺寒病,喘,咳,少气不能报息,口唾涎沫,耳聋,隘干, 此寒邪乘肺也,脉沉而迟者,甘草干姜汤主之;其著也,则肘内痛,转侧不便,枳实橘皮桔梗半夏生姜甘草汤主之。

中湿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

湿气在上, 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英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O湿气在下, 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O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

湿气在内,与脾相搏,发为中满;胃寒相将,变为泄泻。

中满宜白术茯苓厚朴汤;泄泻宜理中汤;若上干肺,发为肺寒,宜小青龙汤;下移肾,发为淋漓,宜五苓散;流于肌肉,发为黄肿,宜麻黄茯苓汤;若流于经络,与热气相乘,则发痈脓;脾胃素寒,与湿久留,发为水饮,与燥相搏,发为痰饮,治属饮家。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 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啰,胸满,小便不利,舌上滑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师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

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湿家病,身上尽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则愈。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

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中风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甚则入脾; 中于项,则F太阳,甚则入肾; 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慎毋失焉。

风邪干肝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若流于腑,则困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风邪乘心风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隘干,善噫,咽肿,喉痹,脉浮洪而数,此风邪乘心也,黄连黄苓麦冬桔梗甘草汤主之。

风邪乘脾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若流于腑,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风邪乘肺风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隘干,肩背痛,脉浮弦而数,此风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主之;若流于大肠, 则大便燥结,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汤主之。

风邪乘肾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四、伤燥伤燥,肺先受之,出则大肠受之,移传五脏,病各异形,分别诊治,消息脉经。

燥邪干肺燥病,口渴,咽干,喘,咳,胸满痛甚则唾血,脉浮短而急, 此燥邪干肺也,竹叶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若移于大肠,则大便难,口渴,欲饮热,脉急大,在下者,麻仁白蜜煎主之。

燥邪乘心燥病,口烂,气上逆,胸中痛,脉大而涩,此燥邪乘心也,梔子连翘甘草枯篓汤主之。

燥邪乘肝燥病,目赤,困苦,咽干,胁下痛,脉弦而数, 此燥邪乘肝也,黄苓牡丹皮枯篓半夏枳实汤主之。

燥邪乘脾燥病,色黄,腹中痛不可按,大便难,脉数而滑, 此燥邪乘脾也,白虎汤主之。

燥邪移肾燥病,咽干,喉痛,少腹急痛,小便赤,脉沉而急,此燥邪移肾也,地黄黄柏茯苓枯篓汤主之。

伤暑,肺先受之,肺为气府,暑伤元气,寸口脉弱,口渴, 汗出,神昏,气短,竹叶石膏汤主之。

伤暑,发热,汗出,口渴,脉浮而大,名曰中暍,白虎加人参黄连阿胶汤主之。

伤暑,汗出已,发热,烦躁,声嘶,脉反浮2 数者,此为肺液伤,百合地黄加牡蛎汤主之伤暑,心下有水气,汗出,咳嗽,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脉弱而滑,栝蒌茯苓汤主之。

伤暑,发热,无汗,水行皮中故也,脉必浮而滑,先以热水灌之,令汗出,后以竹茹半夏汤与之。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

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者,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猪苓加人参汤主之;物瓜蒂汤亦主之。

凡病暑者,当汗出,不汗出者,必发热,发热者,必不汗出也,不可发汗,发汗则发热,烦躁,失声,此为肺液枯,息高气贲者,不治。

伤暑,夜卧不安,烦躁,谵语,舌赤,脉数,此为暑邪干心也,黄连半夏石膏甘草汤主之。

太阳中喝,发热,恶寒,身重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白虎加桂枝人参芍药汤主之。

伤暑,脉弱,口渴,大汗出,头晕者,人参石膏汤主之。

伤暑者,头不痛,头痛者风也,头重者湿也。

六、热病热之为病,有外至,有内生。

外至可移,内有定处,不循经序,舍于所合,与温相似,根本异源,传经化热,伏气变温,医多不晓,认为一体,如此杀人,莫可穷极。

为子条记,传与后贤。

热邪干心热病,面赤,口烂,心中痛,欲呕,脉洪而数,此热邪干心也,黄连黄苓泻心汤主之。

热邪乘肝热病,身热,左胁痛,甚则狂言乱语,脉弦而数,此热邪乘肝也,黄连黄苓半夏猪胆汁汤主之。

热邪乘脾热病,腹中痛,不可按,不能俯仰,大便难,脉数而大,此热邪乘脾也,大黄厚朴甘草汤主之。

热邪乘肺热病,口渴,喘,嗽,痛引胸中,不得太息,脉短而数,此热邪乘肺也,黄连石膏半夏甘草汤主之。

热邪移肾热病,咽中干,腰痛,足热,脉沉而数,此热邪移肾也,地黄黄柏黄连半夏汤主之。

七、温病温病有三:曰春温、曰秋温、曰冬温。

此皆发于伏气,夏则病暑,而不病温。

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乃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不当至而至,初冬乃大寒,燥以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

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蓄其气,及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

此由冬不藏精,气失其正,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搏为病则重,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流传,遂以成疫。

病春温,其气在上,头痛,咽干,发热,目眩,甚则谵语,脉弦而急,小柴胡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病秋温,其气在中,发热,口渴,腹中热痛,下利便脓血,脉大而短涩,地黄知母黄连阿胶汤主之;不便脓血者,白虎汤主之。

病冬温,其气在下,发热,腹痛引少腹,夜半咽中干痛,脉沉实,时而大数,石膏黄连黄苓甘草汤主之;不大便六七日者,大黄黄苓地黄牡丹汤主之。

风温病温,头痛,面赤,发热,手足拘急,脉浮弦而数,名曰风温,黄连黄苓梔子牡丹芍药汤主之。

湿温病温,其人素有湿,发热唇焦,下利,腹中热痛,脉大而数,名曰湿温,猪苓加黄连牡丹汤主之。

温邪干心病温,舌赤,咽干,心中烦热,脉急数,上寸口者,温邪干心也,黄连黄苓阿胶甘草汤主之。

温邪乘肺病温,口渴,咳嗽,衄不止,脉浮而数大,此温邪乘肺也,黄苓石膏杏子甘草汤主之。

温邪移肾病温,发热,腰以下有水气,甚煮取三升,少腹热痛,小便赤数,脉急而数下尺中者,此温邪移肾也,地黄黄柏秦皮茯苓泽泻汤主之。

病大温,发热头晕,目眩,齿枯,唇焦,谵语,不省人事,面色乍青乍赤,脉急大而数者,大黄香蒲汤主之;若喉闭难F咽者,针少商令出血;若脉乍疏乍数,目内陷者,死。

温病,下之大便溏,当自愈;若下之利不止者,必腹满,宜茯苓白术甘草汤主之。

风温者,因其人素有热,更伤于风,而为病也。

脉浮弦而数,若头不痛者,桂枝去桂加黄苓牡丹汤主之。

若伏气病温,误发其汗,贝y大热烦冤,唇焦,目赤,或衄或吐,耳聋,脉大而数者,宜白虎汤;大实者,宜承气辈;若至十余日则入于里,宜黄连阿胶汤。

何以知其入里?以脉沉而数,心烦不卧,故知也。

病温,治不得法,留久移于三焦,其在上焦,则舌蹇,神昏,宜梔子汤;其在中焦,贝y腹痛而利,利后腹痛,唇口干燥,宜白虎加地黄汤;其在下焦,从腰以下热,齿黑,咽干,宜百合地黄牡丹皮半夏茯苓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