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从五脏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从五脏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 高敏照 临床03-4 90301418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症为特征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滑膜炎可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及骨质坡会,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障碍。RA属于中医痹证范畴,历代医家称之为历节、鹤膝风、顽痹、筋痹、骨痹、肾痹等,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其内因是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虚、肝肾亏虚,外因是风寒湿热之邪人侵,内外之因相合而致病。 1、中医病因: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肝肾亏虚,阳气不足,以致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于肌肉、骨节、经络之间,使气血运行不畅,痹久累及肝肾,伤及筋骨而导致本病。如《素问·痹论》:“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 《类证治裁·痹证》:“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夹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本病的病性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正虚(肝肾脾虚)为病本,风寒湿热痰瘀为其标,经脉痹阻不利、气血瘀阻不通为其病理,风寒湿邪痹阻脉络,流住关节,痰瘀痹阻。若久痹不愈,可内舍于脏腑,而致肝、脾、肾三脏受损,使脏腑气血阴阳随之而亏。 2、中医治疗方法 杨大赋[1]认为本病早期邪入未久,正气尚可支持,宜以攻邪为主;中期正气渐虚而邪气亦盛者,则宜扶正祛邪;晚期正虚邪恋者,以调补为要,兼顾通络。攻邪通络不忘扶正,扶正不忘攻邪,辨病辨证相结合。李如意[2]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急性活动期其证候特点是症状表现急且重,其病机特点是以邪气盛为主,故治疗上以祛邪为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为肝肾气血不足,故需在祛邪同时佐以扶正之药,以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在恢复期,风寒湿热之邪得到了基本控制,其病机特点是虚实夹杂,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原则,以祛除未净余邪和恢复脏腑机能为治疗目的。在缓解期,其病机特点以正气虚为主,因此治疗应重在扶正,尤其应注意调补脾肾,令“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从而避免缓解期再次复发。蒲文斌[3]认为RA的治疗应以健脾补肝肾,活血通络为本,辅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等,具体运用时可根据临床症状酌情调整各类药物的剂量,则能收到良好的疗效。秦林[4]等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湿”可能为RA 发病的重要基础。认为肝脾失调, 内生风寒湿诸邪合而为痹, 进一步发展成为寒热、痰瘀、虚实错杂, 并最终形成累及心肝脾肺肾诸脏的全身性疾病。提出“和肝脾, 除风湿, 平寒热, 消肿痛”的治疗原则。 3、分型分期治疗 沈晓燕[5]等,根据关节肿痛症状的差异分四型论治,对风湿证洽疗,首推麻杏慧甘汤;湿热证的治疗,首推越脾加术汤;寒湿证的治疗,首选麻黄加术汤;湿痕证的治疗,首选桂枝获荃丸。商宪敏[6]等提出RA常见证候6型:风寒湿痹型,冶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桂枝汤加减;风湿热痹型,治宜清热祛风、利湿通络。方用白虎汤合宣痹汤加减;寒热错杂型,治宜祛寒清热、散风除湿、通经活络,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痰瘀凝滞型,治宜活血祛瘀、化痰通络,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肝肾亏损型,治宜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佐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右归丸合独活寄生汤加减;脾肾两虚型,治

健康讲座-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健康讲座-认识阿尔茨海默病 一、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是老年人的脑部疾病,患者的脑细胞会急速退化,但并不是 正常的衰老过程 ?使用核磁共振或CT可以发现,健康的大脑是饱满的,而患病的大脑萎缩, 脑沟变宽,像核桃仁一样 ?脑部功能逐渐减退会导致智力减退, 情感和性格变化,最终严重影响日 常生活能力 阿尔茨海默病与老年期痴呆--阿尔茨海默病约占老年期痴呆的59%,即通常所说的 “老年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信号有哪些?--十大危险信号 ?1.记忆力日渐衰退,影响日常起居活动 ?2.处理熟悉的事情出现困难 ?3.语言表达出现困难 ?4.对时间、地点及人物日渐感到混淆 ?5.判断力日渐减退 ?6.理解力或合理安排事物的能力下降 ?7.常把东西乱放在不适当的地方 ?8.情绪表现不稳及行为较前显得异常 ?9.性格出现转变 ?10.失去做事的主动性

二、阿尔茨海默病会带来什么危害呢? 记忆障碍 ?记忆障碍是从痴呆的初期到末期可持续看到的主要症状之一 ?做事情丢三拉四,严重时记不住家里的电话、朋友的名字 ?甚至有的患者忘记关水龙头或煤气,造成安全隐患 认知与判断能力障碍 ?早期患者买菜常常忘记付钱,或者不记得自己付了多少,简单的加减也出 现错误 ?对简单事情的对错不知道,不懂得怎么去判断 ?有的患者会指着狗喊“兔子”,或把自己或家人当作动物 日常生活能力障碍 ?基本的生活能力,如使用电话、做饭、打扫、和人聊天等都会出现障碍 ?早期患者可以自理,中度患者需要他人的协助完成 ?重度患者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甚至会长期卧床 精神行为症状--情绪及行为变化 ?可出现失眠、紧张、恐惧、焦虑、抑郁等症状 ?少数患者会情绪不稳、容易发脾气 ?到晚期时,出现幻觉、徘徊、收集垃圾 不同分期患者的表现--老年性痴呆随着时间的推移病情逐渐加重,病程长达10~20年,可分为三个阶段 ?轻度患者的表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因素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因素是什么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部分的发病原因并不是很明确,但是根据临床统计,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因素与患者的日常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大家要想远离该疾病的侵害,就需要对这些致病因素进行了解,在日常尽量避免,做好预防措施。以下是专家针对该疾病的致病因素做出的相关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因素具体如下: 1、吸烟:吸烟会使男性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增加1倍,但不会增加妇女与类风湿关节炎的风险。研究人员推测,雌激素可能是由于吸烟并不会增加妇女的风险。有报告显示,有多年吸烟类风湿因子浓度呈正相关。吸烟和类风湿结节的形成和放射性异常,但影响变量如ESR,疼痛,关节计数过程,整体严重或功能状态无。这些发现进一步证明,吸烟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2、类风湿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的形成,为同种异体抗体性质,刺激滑膜细胞产生类风湿因子。抗原抗体复合物,能促进细胞吞噬功能和可溶性酶的释放引起的,溶酶体膜滑膜细胞非常容易脆裂,酶的释放导致的关节组织损伤和炎症,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产生。 3、痰浊与瘀血:在人类病原体的作用,也可作为人体致病作用,风湿有慢性疾病的过程中,已经有一段时间,从表面到深度的病原体,由轻到重,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器官功能障碍的结果产生痰瘀。感染因子或结缔组织固有的代谢异常,导致滑膜抗原。这些抗原刺激产生的抗体在滑膜细胞。 4、过敏:过敏性疾病如哮喘,枯草热,荨麻疹等患病率较大。皮肤试验的患者为阴性,对组胺嗜酸性反应,对照组无差异。患者的滑膜组织,滑膜液或皮下结节为试验表明没有反应。 5、刺激:人体在遭遇重大精神刺激后,在急性应激反应的发生,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失衡,导致另外的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增加,重复,精神刺激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内分泌失调,但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患者携带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炎症的易感基因。在外部的刺激,内分泌失调,体内各种激素水平失衡,各种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诱导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 温馨提示:通过以上的介绍,相信大家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病因素已经有所了解了吧,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提早预防该疾病的发生。另外专家建议大家要经常的进行体育锻炼,增加肌肉的强度,以减少关节的负担。祝您身体健康!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就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中安类风湿骨病专科医院专家为大家做以下详细的解读: 一.发病原因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个与环境、细胞、病毒、遗传、性激素及神经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的疾病。 (一)细菌因素实验研究表明A组链球菌及菌壁有肽聚糖(peptidoglycan)可能为RA发病的一个持续的刺激原,A组链球菌长期存在于体内成为持续的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发生免疫病理损伤而致病。支原体所制造的关节炎动物模型与人的RA相似,但不产生人的RA所特有的类风湿因子(RF)。在RA病人的关节液和滑膜组织中从未发现过细菌或菌体抗原物质,提示细菌可能与RA的起病有关,但缺乏直接证据。 (二)病毒因素RA与病毒,特别是EB病毒的关系是国内外学者注意的问题之一。研究表明,EB病毒感染所致的关节炎与RA不同,RA病人对EB病毒比正常人有强烈的反应性。在RA病人血清和滑膜液中出现持续高度的抗EB病毒—胞膜抗原抗体,但到目前为止在RA病人血清中一直未发现EB病毒核抗原或壳体抗原抗体。 (三)遗传因素本病在某些家族中发病率较高,在人群调查中,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4与RF阳性患者有关。HLA研究发现DW4与RA的发病有关,患者中70%HLA-DW4阳性,患者具有该点的易感基因,因此遗传可能在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四)性激素研究表明RA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2~4,妊娠期病情减轻,服避孕药的女性发病减少。动物模型显示LEW/n雌鼠对关节炎的敏感性高,雄性发病率低,雄鼠经阉割或用β-雌二醇处理后,其发生关节炎的情况与雌鼠一样,说明性激素在RA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寒冷、潮湿、疲劳、营养不良、创伤、精神因素等,常为本病的诱发因素,但多数患者前常无明显诱因可查。 (二)发病机制 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明确,认为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已被普遍承认。具有HLA-DR4和DW4型抗原者,对外界环境条件、病毒、细菌、神经精神及内分泌因素的刺激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当侵袭机体时,改变了HLA的抗原决定簇,使具有HLA的有核细胞成为免疫抑制的靶子。由于HLA基因产生可携带T细胞抗原受体和免疫相关抗原的特性,当外界刺激因子被巨噬细胞识别时,便产生T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近二三十年,有关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 的研究日益深入。人们对其认识不断完善,很多辅助检查,特别是脑脊液标志物和影像学检查手段的进展,有效地提高了AD 诊断的准确性,治疗方面也更加全面地关注AD 的各种合并症状并力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在众多研究的基础上,国内外发表了多个AD 相关的诊疗指南,特别是2010 年欧洲神经病学协会发布的AD 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2010 年发布的痴呆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及2011 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NIA) 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A) 发布的AD 诊断标准(NIA-AA 标准)。基于以上指南/诊断标准,我们在此对AD 的规范化诊断和治疗作一简要介绍。 1 AD 的诊断流程 1.1 明确痴呆的诊断对于有严重认知障碍的患者,首先要建立痴呆的诊断。痴呆是一类综合征,当患者存在认知或精神症状,并符合以下特点时,可以考虑痴呆的诊断。 (1) 患者的症状影响到日常工作和生活。 (2) 较起病前的认知水平和功能下降。 (3) 排除谵妄和其他精神疾病(如抑郁症等)。 (4) 基于病史和客观的认知检查,判断患者存在认知损害。 (5) 以下认知域和精神症状至少有2 项损害:①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能力;②执行功能;③视空间能力;④语言功能;⑤存在人格、行为异常等精神症状。 1.2 建立AD 的诊断明确痴呆的诊断后,需要根据病史、全身体格检查、神经系统检查、神经心理评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定引起痴呆的病因,特别要注意排除一些可治性疾病。 现病史应注意有哪些认知域受损,病情演变情况,对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影响,相关的非认知障碍。由于痴呆患者存在认知障碍和缺乏自知力,病史应尽可能获得知情者的证实或补充。 体格检查对于痴呆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应详细进行一般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有助于将AD 与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其他引起痴呆的疾病相鉴别。 神经心理评估可对患者有无认知损害、认知损害的特征及严重程度、伴有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客观评定,是诊断痴呆的重要手段。 实验室检查(如血液、脑脊液)和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明确痴呆的病因。近些年脑脊液化验(Aβ42、tau 蛋白、磷酸化tau 蛋白)、结构脑磁共振成像(MRI)、氟脱氧葡萄糖一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FDG-PET)、PETAβ显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等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提高了AD 诊断的准确性。 NIA-AA 标准将AD 痴呆的诊断分为很可能的AD 痴呆、可能的AD 痴呆、伴AD 病理生理标志物的很可能或可能的AD 痴呆。前两种适用于几乎所有的医疗机构,第三个适用于开展了AD 相关生物标志物检查的医学中心,目前主要用于科研。另外,还提到了病理生理学证实的AD 痴呆。1.2.1 很可能的AD 痴呆符合下述核心临床标准可诊断为很可能的AD 痴呆:(1) 符合上述痴呆的诊断标准;(2) 起病隐袭,症状在数月至数年内逐渐出现;(3) 患者主观报告或知情者观察得到明确的认知损害的病史;(4) 病史和查体中,起始和最突出的认知域受损常为记忆障碍,此外还应有一个认知域受损;(5) 当有脑血管病、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其他疾病的证据时,不应诊断很可能的AD 痴呆。 1.2.2 可能的AD 痴呆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即诊断为可能的AD 痴呆:(1)病程不典型,符合上述核心临床标准中的 1 和 4 条,但认知障碍可呈突然发作、或病史不够详细、或客观认知下降的证据不充分;(2)病因不确定,满足上述AD 核心临床标准的(1)~(4) 条,但具有脑血管病、路易体痴呆等其他疾病的证据。

类风湿关节炎激素治疗方法

出现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吊的慢性疾病,我们是不能拖延了治疗时间的,要及早做好治疗抓住最佳的治疗时机,可是这样的疾病治疗起来确实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下面小编来讲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激素治疗方法有哪些? 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很多的患者都存在着很多的错误想法,认为只要能够达到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木器就可以,比如很多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对于激素治疗就存在这样的误区,其实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适合使用激素的治疗的,那么对于激素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都需要注意什么问题呢? 激素治疗风湿病是有严格适应症的,一般而言,只有不足5%的风湿病病人是需要用激素治疗的,但据门诊接诊时,发现有75%~85%的病人曾经用过激素。 风湿病为缠绵难愈的疾病,病人要求药到病除,速战速决是不现实的。偏偏遇上有的医生不了解激素(强的松、地塞米松)治疗风湿病的适应症。还有的医生以盈利为目的,将激素装入胶囊中,称之为某某特效风湿灵,给求医心切的病人服用。用激素后,痛僵稍减轻,活动可改善,病情有一些缓解,病人就为此高兴。殊不知激素有许多副作用,如发胖、低钾感染、并发胃出血、糖尿病;而且,长期应用激素,一旦停药,症状会重新出现并加重,甚至有生命危险;然而,x光片显示骨质破坏仍在发展。因此,奉劝医生和病人不要滥用激素。只有当炎症急性期、发热、全身严重、多脏器损害、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才考虑用一点激素,病情一稳定,就逐步撤药。 激素不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但并非禁忌药。重症类风湿关节炎病人适当加用小剂量激素有助于迅速减轻疼痛,消除肿胀,改善关节活动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从某种意义而言,激素虽对本病没有根治作用,且有许多副作用,但在当前还没有一种类似泼尼松那样的药物,能如此迅速地改善病人的症状,以致于能在短期内使病人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我们还是认为,激素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仍占有一定地位。 在以下情况,类风湿关节炎病人仍有必要应用激素: ①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或急性期患者,有发热、全身多数性关节肿胀(关节肿胀数在20个以上)的患者;②心脏炎病变,心脏传导阻滞;③虹膜睫状体炎等。剂量一般宜小,泼尼松每天10毫克为宜,症状改善后应及时逐渐减量以防对激素依赖。必须强调及早应用甲氨喋呤或其他综合性治疗措施。 关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激素治疗方法就为大家讲述到这里,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些治疗方法,才能够在患病的时候正确的做好治疗,避免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愿每一个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都能够做到正确治疗,早日摆脱疾病的困扰有效的远离这样的疾病。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附答案) 【典型试题】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学习中医学的入门课程是: A.医古文 B.中医基础理论 C.中医临床医学 D.中医预防医学 E.中国医学史 2.中医学是发源于哪个国家的传统医学: A.中国 B.日本 C.印度 D.埃及 E.古希腊 3.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 A.《伤寒杂病论》 B.《黄帝内经》 C.《难经》 D.《神农本草经》 E.《温疫论》 4.下列哪部着作提出以解剖方法直接观察人体: A.《伤寒论》 B.《金匮要略》 C.《黄帝内经》 D.《神农本草经》 E.《难经》 5.中医学中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神农本草经》 D.《伤寒杂病论》 E.《小儿药证直诀》 6.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着是: A.《本草纲目》 B.《新修本草》 C.《黄帝内经》 D.《千金要方》 E.《神农本草经》 7.药物的“四气”、“五味”是在哪部着作中首次提出的: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医学纲目》 8.最早提出“七情和合”药物配伍的着作是: A.《神农本草经》 B.《本草纲目》 C.《新修本草》 D.《难经》 E.《千金要方》 9.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着是:

A.《黄帝内经》 B.《难经》 C.《诸病源候论》 D.《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E.《温病条辨》 10.提出病因“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A.巢元方 B.华佗 C.张仲景 D.陈无择 E.扁鹊 11.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寒凉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张从正 C.刘完素 D.朱丹溪 E.李杲 12.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攻邪派”的代表是: A.李杲 B.李中梓 C.吴又可 D.张子和 E.王清任 13.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补土派”的代表是: A.叶天士 B.李东垣 C.李中梓 D.张介宾 E.朱丹溪 14.下列着名医家中被称为“养阴派”的代表是: A.朱震亨 B.李东垣 C.张从正 D.刘完素 E.吴鞠通 15.提出“百病多因痰作祟”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朱丹溪 C.李东垣 D.张介宾 E.赵献可 16.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理论的医家是: A.刘完素 B.张子和 C.李东垣’ D.朱丹溪 E.张介宾 17.明确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的医家是: A.李中梓 B.赵献可 C.张介宾 D.李东垣 E.朱震亨 18.《温疫论》的作者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吴又可 19.创“卫气营血”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吴鞠通 B.吴有性 C.王孟英 D.叶天士 E.薛生白 20.创“三焦”辨证的温病大家是: A.叶天士 B.吴鞠通 C.薛生白 D.王孟英 E.余师愚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哪些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有哪些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异质性疾病,所有人群均有可能会患上此病,它会引发口腔溃疡、关节脱位、库欣综合征等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种类很多,表面上表现虽相似,但有不同类型,因而病情轻重、发展、预后、结局都可有所不同,尽管临床上区分这些类型还有困难,但从概念上说,是否所有类风湿性关节炎都一样治疗,就很值得商榷了。 据数据显示,研究人员对53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追踪的结果表明,其中症状出现少于6个月者有46%病人症状消失,仅31%确诊。而症状出现少于2年者,有36%病人症状消失,仅42%追踪确诊。该研究表明,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作追踪。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以下八种。 一、非甾体类抗炎药 用于初发或轻症病例,其作用机理主要抑制环氧化酶使前腺素生成受抑制而起作用,以达到消炎止痛的效果。但不能阻止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的自然过程。本类药物因体内代谢途径不同,彼此间可发生相互作用,因此不主张联合应用,并应注意个体化。 水杨酸制剂:能抗风湿,抗炎,解热,止痛。剂量每日2~4克,如疗效不理想,可酌量增加剂量,有时每日需4~6克才能有效。一般在饭后服用或与制酸剂同用,亦可用肠溶片以减轻胃肠道刺激。 吲哚美辛:系一种吲哚醋酸衍生物,具有抗炎、解热和镇痛作用。患者如不能耐受阿司匹林可换用本药,常用剂量25毫克,每天2~3次,每日100毫克,以上时易产生副作用。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胃溃疡、头痛、眩晕、精神抑郁等。 丙酸衍生物:是一类可以代替阿司匹林的药物,包括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oproxen)和芬布芬(fenbufne)作用与阿司匹林相类似,疗效相仿,消化道副作用小。常用剂量:布洛芬每天1.2~2.4克,分3~4次服,萘普生每次250毫克,每日2次。副作用有恶心、呕吐、腹泻、消化性溃疡、胃肠道出血、头痛及中枢神经系统紊乱如易激怒等。 灭酸类药物:为邻氨基苯酸衍生物,其作用与阿司匹林相仿。抗类酸每次250毫克,每日3~4次。氯灭酸每次200~400毫克,每日3次。副作用有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及食欲不振等。偶有皮疹、肾功能损害、头痛等。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_黄颖

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黄 颖 (陕西中医学院伤寒金匮教研室,陕西 咸阳 712000)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侵犯小关节为主,同时也可累及全身关节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理改变常以关节滑膜炎为特征,由于滑膜炎的反复发作导致关节软骨、骨质以及关节周围软组织损坏,终致关节畸形、强直、活动功能障碍。临床上致畸和致残率很高,是一种难以根治的疾病。本病属中医学之“痹证”、“历节”、“痛风”范畴。中医药对RA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因此本文旨在探讨RA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从而为临床更好地辨证论治提供借鉴。 1 邪侵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重要因素 1.1风寒湿邪 《素问?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胜者为着痹。”风寒湿邪侵犯人体多是由外而内,由于久居寒冷,或触冒风雨,或劳累后感受寒湿之邪均可使人体卫外功能减弱,风寒湿邪侵入经脉,致使关节凝滞,气血运行不畅,而成痹病。风为百病之长,其为阳邪,开发腠理,穿透力较强,寒邪凝滞,其性收引,寒邪借助风力内侵,风寒交结,而致经脉拘挛。加之湿邪黏着、胶固之性,造成经络壅塞,气血运行不畅,则出现筋脉失养,绌急而痛。由于感邪偏盛的不同,临床表现有所不一。如风气盛者,因风性善行数变,易使痹证游走不定而成行痹;如寒气盛者,因寒性凝滞,易使痹证固定部位,疼痛剧烈而成痛痹;如湿气盛者,因湿气黏滞重着,留注关节,所谓“湿胜则肿”,易使肌肤、关节麻木、重着、痛有定处而成着痹。 1.2风湿热邪 人体感受风湿热邪,或风寒湿痹郁久化热,是形成热痹的原因。风热之邪与湿相并,合邪为患,湿热之邪壅于经络、关节,气血郁滞不通,以致局部红肿灼热,关节疼痛不能屈伸。素体阳盛,阴虚有热,感受外邪之后,易从热化,或因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经络关节,郁而化热,以致出现关节灼热红肿疼痛,发热而形成风湿热痹。湿热交蒸,气血瘀滞于经脉关节,因湿性黏滞,病程缠绵难解。临床上可见关节肌肤红肿,疼痛,重着,抚之有热感,或久触而灼。 1.3痰浊 痰浊是由水液输布障碍,水湿停滞,聚湿而成。在RA中痰浊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如外感湿邪,日久不除,湿聚成痰;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或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水湿不行,聚湿成痰;瘀血阻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 痰。痰浊留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凝而为痹。 1.4瘀血RA与瘀血的关系,古代医家已有所认识。脉络痹阻是痹证的重要病理环节。且RA 病程漫长,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则影响血液运行而见瘀血,故《类证治裁?痹证》说:“痹久必有瘀血”。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也有“瘀血致痹”说。痹证夹瘀的原因有很多,如寒邪侵犯经脉,使经脉收引,血液运行迟缓,而导致血瘀;热邪循经入血,热盛则伤津耗液,使血液黏稠凝滞,瘀塞经脉;久病耗伤正气,气虚则运血无力;阳虚经脉失温,血行滞涩,都可导致瘀血的发生。瘀血既是RA病理过程中的产物,瘀血的形成又可加重各种证候。RA 患者常有关节肿痛,痛有定处,痛处拒按,久治不愈,以及局部硬结瘀斑,肌肤干燥无光泽,甚则肌肤甲错、舌质紫黯等瘀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2 正虚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的内在因素 正气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人体的一切抗邪能力,如卫气的卫外功能、脾胃滋养功能、肾精的充养功能、血液的濡养功能、经络系统的调节功能等,均属正气的范畴。正气虚弱,则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其抗病能力、康复能力减弱,早在《内经》中就认为正气充盛,邪气无从入侵,正气亏虚,邪气才可乘虚而入。如《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灵枢?百病始生》说:“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在RA的发病机制中,正虚是致痹的内在因素。机体正气不足时,外来风寒湿热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关节肌肉,使经脉闭阻不通,而发痹病。2.1脾虚 饮食失节,或因劳倦内伤,或外受寒湿之邪,均可导致脾胃虚弱,运化失司,痰浊内生,湿浊为患而致痹,如《素问?痹论》指出:“饮食居处为其病本。”脾位于中焦,主运化、升清和统血,为气血生化之源,机体生命活动的维持和气血津液的化生有赖于脾所运化的水谷精微,脾是人后天之本。脾虚运化无力,气血生化之源不足,筋骨血脉失于调养,发为痹病。 2.2肾虚 中医学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只有当肾气充盛时,方能“筋骨坚”,从而达到“筋骨劲强,肌肉满状”的状态。若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调摄失当、房室不节而致肾精亏虚,则骨髓失充,筋骨失养,发为骨痹。华佗在《中藏经?论骨痹》中说:“骨痹者,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 中图分类号:R59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07)04- 0036- 02 收稿日期:2007-02-16 作者简介:黄颖(1978-),女,甘肃兰州人,助教,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辨证论治规律研究。 36

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第36卷2012年第1期 黑龙江医学 HEI LONG JIANG MEDICAL JOURNAL Vol.36,No.1 Jan.2012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现状 廖珏,廖新品 (泸州医学院病原生物中心,四川泸州646000) 关键词:综述;阿尔茨海默;病因;研究现状 doi:10.3969/j.issn.1004-5775.2012.01.006 学科分类代码:320.54中图分类号:R747.89文献标识码:A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又称原发性老年痴呆症,是一种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临床以记忆、感觉能、判断、思维能力、运动能和情感反应能力等降低为主。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1]。本文将就近年来国内外AD的病因、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等方向的研究,作一综述。 1阿尔茨海默病的病因 1.1遗传因素 AD具有家庭聚集性,患者有阳性家族史。AD 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极大的患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的4.3倍,呈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目前,至少已发现4种基因的突变或多型性与AD有关,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1)、早老素2基因(PS-2)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2]。 1.2炎症作用 在AD患者脑中,Aβ肽可引起炎症反应而致神经元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研究证实,Aβ可激活胶质细胞而引起炎症反应。体外研究发现,激活的胶质细胞可通过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1(IL-1)、化学因子及神经毒物质,而引起的神经毒作用[3]。 1.3铝中毒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显著正相关。形态学研究发现:AD患者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致脑组织神经纤维缠结(NF-T)和老年斑(SP)的形成[4]。 1.4雌激素水平 新近研究发现,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减低与AD发病密切相关[5]。雌激素水平减低可能影响了机体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性,从而导致了AD的发病。 2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2.1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 1984年,首次从AD病人脑膜血管壁中纯化并测得了Ag氨基酸顺序,其基本结构中都含40或42个氨基酸多肽,统称为β淀粉样蛋白[6]。之后,与AD相关的一些基因变化被陆续报道。该学说认为,AD患者可能是由于APP和早老素(presenilin,PS)基因的突变改变了p和蛋白酶对APP酶切过程或酶活性,从而产生过多的AB或高积聚能力的Aβ1-42。因此,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认为,Aβ异常分泌和产生过多会导致出现AD的其他病理变化,是AD发病的核心环节,减少AI3的形成、抑制AI3沉积,是预防和治疗AD的根本途径[7]。 2.2免疫功能突变 已在AD的神经病变中发现抗原提呈,人类组化相容性抗原(HLA)-DR阴性和其他免疫调节细胞,补体成分,炎性细胞因子(CK)和急性反应物,并且在AD患者的脑内存在抗胆碱能神经元等多种抗体。推测自身抗胆碱能神经元抗体可能是引起胆碱能神经元损伤的一个原因,与AD的病理学特征的形成存在一定关系,淀粉样变性作为“非自身”抗原,可激活补体系统并加速合成补体及各种抑制因子,造成广泛的神经原损伤和丧失[8]。 2.3细胞骨架的改变 微管是神经细胞中参与胞体与轴突营养输送的通道,是细胞骨架的重要成分,它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MAP)组成,tau蛋白是MAP的主要成分。在AD脑内,异常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含量显著升高并聚集成双螺旋丝形式,丧失了促进微管组装的生物活性导致细胞骨架的结构异常和神经细胞的死亡[9]。 2.4Tau蛋白学说 该学说认为,Tau蛋白的异常积聚是AD发病的主要环节,细胞外Ag积聚只是AD病理过程中一个必然病理表现,并非是痴呆发病的根本原因[10]。如临床认知能力的下降虽与NPI's的严重程度有很高的相关性,而与SPs数目多少并无太大关系;在带有3个外源性基因APP、PS和Tau基因的转基因小鼠中,发现神经元突触的丢失出现在Ag斑块沉积形成之前;在某些AD病人脑内并无成熟的SPs,而仅发现有弥散斑[11]。 3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 AD临床表现以缓慢出现和逐渐进展的记忆障 61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盘点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盘点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药物的研究进展类风湿性关 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统计表明,RA在全世界均有发病,平均发病率为1%,而我国患病率为0.3%~0.4%。临床上以慢性、对称性、周围性多关节炎性病变为其主要特征,可表现为受累关节疼痛、肿胀以及功能下降,好发于中年女性,儿童和老年人也有发病。 类风湿关节炎治疗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慢作用抗风湿药物(SAARDs)、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和中药及中药制剂,国市场的治疗药物主要为非甾体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物、糖皮质激素和中药及中药制剂。近年来,中药抗RA 作用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其在抗RA作用的效果显著,同时具有抗炎镇痛、免疫调节等作用,避免了西药的毒副作用,适宜长期服用,显示出了中医药治疗RA独特的优势。【治疗RA的化学药】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NSAIDs也称作一线抗风湿药。自阿司匹林于1898年首次合成后,100多年来已有百余种上千个品牌非甾体抗炎药上市。NSAIDs主要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COX)活性,从而抑制花生四烯酸最终生成前列环素(PGI2)、前列腺素(PGE1,PGE2)和血栓素A2(TXA2),减少前列腺素、

血栓素等炎性介质的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消肿等作用。20世纪90年代COX异构体理论的提出使选择性COX-2抑制剂用于RA治疗成为现实。这类药在发挥抗炎镇痛作用的同时较少干扰COX-1在胃肠、肾和血小板中的正常生理功能,因此胃肠不良反应较传统NSAIDs明显降低。 NSAIDs对COX-1,COX-2选择性不同,将NSAIDs分为4类:①COX-1特异性抑制剂,如小剂量的阿司匹林;②COX非特异性抑制剂,绝大多数传统的NSAIDs如布洛芬、消炎痛、双氯芬酸等;③COX-2倾向性抑制剂,如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尼美舒利;④COX-2抑制剂,如塞来昔布、罗非昔布等,另有艾瑞昔布,具有我国知识产权的一类化合物,已于2011年5月获得SFDA的批准。 NSAIDs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如上消化道出血、肝肾不良反应等。此外,头痛、认知障碍、过敏反应等也常使患者终止治疗,很大程度的限制了NSAIDs的使用,现如今最为常用的治疗RA为阿司匹林、美洛昔康、沙利度胺、塞来昔布。 【阿司匹林】阿司匹林是历史悠久的解热镇痛药,已应用百年,至今它仍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和抗炎药。阿司匹林主要通过对环加氧酶-1(cyclooxygenase-1, COX-1,PGH2合成酶-1)及环加氧酶-2(cyclooxygenase-2,COX-2,PGH2合成酶-2)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基进行不可逆的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案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治疗起来其实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的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那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原则有哪些呢?今天我们就来介绍这方面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康复有一定帮助。 原则一、早期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虽然病程比较长,但是病情发展较快,如果不及时治疗只要很短时间就会导致关节畸形甚至全身残疾,严重时还会导致内脏损伤。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期治疗非常关键,患者需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原则二、持之以恒。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因此其治疗过程也很漫长,患者需要做好心理准备,坚持用药,不能因为短期内没有治疗效果而放弃治疗,更不能因为症状有所减轻而中断治疗,这样会导致病情加重。 原则三、正确用药。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是通过药物控制病情,改善关节功能,患者在用药时需要严格遵医嘱,切不可擅自更换药物种类和用量,更不能盲目相信所谓的"秘方"和"偏方",需要坚持正确治疗。 原则四、定期检查。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顽固疾病,虽然可以通过治疗控制病情,但是却极易复发,患者需要定期检查,一旦出现症状可以及时治疗,此外,在用药时还应该注意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原则五、正规系统综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相对比较容易,但治疗难度相对较大,但是给予患者系统正规的、早期有效的治疗是可以达到临床症状完全缓解。积极的进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我们提倡早诊断,早期正规系统综合治疗,适时早期功能训练坚持足疗程。 以上介绍的内容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时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则。类风湿性关节炎一旦发现、确诊,一定要及时的积极的进行治疗,并且要遵循以上所讲的这些原则,尽快的使病情得到恢复,千万不要拖延,那样会延误病情,给自己带来更大的痛苦。 老中医珍藏几辈的腰腿痛秘方---值得收藏 老中医祖辈留下来的治疗各类风湿病,关节炎、脊椎肩周、腰腿痛、四肢麻木-五莲山药酒秘方方,秘方是经得起考验的经验药方,用起来真的是妙不可言,这些药方的配伍您在网上是搜不到的,在药书上也找不出相同的药方,这是无形资产。相信大家是能够从中受益匪浅的。真心希望朋友们能够把这些药方收藏转载,相互交流,相互学习。 五莲山药酒秘方配方: 五莲山土虫20个、大柴胡根15克、清骨风10克 拉拉秧根15克、李枣根10克、山乌子2个、仙凌花3朵、贫丝网10克、球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济宁医学院学报2011年6月第34卷第3期 doi:10.3969/j.issn.1000 9760.2010.06.023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 黄延红 王俊杰 综述 (济宁医学院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山东济宁272067)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 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 9760(2011)03 211 03 全世界大约有3500万人正在遭受着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折磨[1]。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的首要危险因素是年龄。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8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大约有1/3可能患有阿尔茨海默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阿尔茨海默病患病率将显著增加。 已发现阿尔茨海默病的很多分子损害,但从以往资料看其首要问题是老化大脑中错误折叠的蛋白质的积聚,这将导致大脑的氧化损害和炎症损害,而后者反过来又会引起大脑的能量衰竭及突触功能障碍。 1 阿尔茨海默病的蛋白异常 1 1 淀粉样蛋白 新皮层内 淀粉样蛋白(A )和营养不良性神经轴突构成的老年斑与内侧颞叶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 fibrillary tangle,NFT)是阿尔茨海默病重要的病理特征。 淀粉样蛋白(A )是机体的正常代谢产物,源于淀粉样蛋白前体(am ylo id protein precurso r, APP)的酶解。 淀粉样蛋白(A )能自我聚集成各种物理形式。其中一种形式是寡聚体(2~6个肽),寡聚体再合并成中间淀粉样聚合物。可溶性的寡聚体和中间淀粉样聚合物是神经毒性最强的 淀粉样蛋白(A )形式。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损害程度是与脑内A 寡聚体的量而不是A 的总量相关[1]。 脑啡肽酶和胰岛素降解酶一起调节 淀粉样蛋白(A )水平的相对稳定。脑啡肽酶是一种膜锚定的肽链内切酶,可降解A 单体和寡聚体。脑啡肽酶的减少将引起大脑 淀粉样蛋白(A )的堆积。胰岛素降解酶是一种硫醇金属内肽酶,可降解胰岛素和 淀粉样蛋白(A )单体等小肽。胰岛素降解酶的缺失使小鼠 淀粉样蛋白(A )的降解量减少50%以上。相反,脑啡肽酶或胰岛素降解酶的过度表达则能预防斑块形成[2]。 有关积聚阻断剂,A 接种及针对各种A 表位的单克隆抗体的临床试验都在进行中。在一个2期临床试验中,A 接种引起了脑炎。而且免疫病人随访也显示,尽管有斑块缩小,病人并没有认知方面的改善和存活率提高。一个2期被动免疫试验中,一部分病人发生了血管源性脑水肿。两个A 单克隆抗体(NCT00574132和NCT00904683)以及静脉注射10%的免疫球蛋白剂的3期临床试验正在开展[1]。 1 2 T au蛋白 大脑锥体细胞内的纤维样内容物,即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 illar y tangle,NFT)出现在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一些称为tau蛋白病的神经退行性病中。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数量是阿尔茨海默病严重程度的病理学标记物。缠结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异常高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所形成的双螺旋纤维(paired helical filament,PH F)。T au蛋白是一种可溶性的微管相关蛋白。正常时,tau蛋白能稳定微管的装配及囊泡运输。T 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PH F及NFT。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中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一部分是可溶的,另一部分沉积在PH F中为不可溶,称为PH F Tau。PH F T au 沉积于脑中导致神经元变性。另有报道,T au蛋白基因突变可以导致T au蛋白聚集,引起痴呆[3]。 211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种常用治疗方法是什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六种常用治疗方法是什么 1.患者教育 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树立信心和耐心,能够与医生配合治疗。 2.一般治疗 关节肿痛明显者应强调休息及关节制动,而在关节肿痛缓解后应注意早期开始关节的功能锻炼僵直。此外,理疗、外用药等辅助治疗可快速缓解关节症状。 3.药物治疗 方案应个体化,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类抗炎药、慢作用抗风湿药、免疫抑制剂、免疫和生物制剂及植物药等。 (1)非甾类抗炎药有抗炎、止痛、解热作用,是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药物,适用于活动期等各个时期的患者。常用的药物包括双氯芬酸、萘丁美酮、美洛昔康、塞来昔布等。 (2)抗风湿药(DMARDs)又被称为二线药物或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常用的有甲氨蝶呤,口服或静注;柳氮磺吡啶,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以及羟氯喹、来氟米特、环孢素、金诺芬、白芍总苷等。 (3)云克即锝[99Tc]亚甲基二磷酸盐注射液,是一种非激发状态的同位素,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缓解症状的起效快,不良反应较小。静脉用药,10天为一疗程。 (4)糖皮质激素激素不作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首选药物。但在下述四种情况可选用激素:①伴随类风湿血管炎包括多发性单神经炎、类风湿肺及浆膜炎、虹膜炎等。②过渡治疗在重症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用小量激素快速缓解病情,一旦病情控制,应首先减少或缓慢停用激素。③经正规慢作用抗风湿药治疗无效的患者可加用小剂量激素。④局部应用如关节腔内注射可有效缓解关节的炎症。总原则为短期小剂量(10mg/d以下)应用。 (5)生物制剂目前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上,已经有几种生物制剂被批准上市,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尤其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几种生物制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应用:①Infliximab也称TNF-α嵌合性单克隆抗体。临床试验已证明对甲氨蝶呤等治疗无效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用Infliximab可取得满意疗效。近年来强调早期应用的效果更好。用法静点,每间隔4周重复1次,通常使用3~6次为1个疗程。需与MTX联合应用,抑制抗抗体的产生。②Etanercept人重组TNF受体p75和IgGFc段的融合蛋白。Etanercept

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8大因素

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8大因素 1、类风湿关节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保暖 尤其是在三月份到四月份期间气温逐渐回升,这段期间也是气温最为变换无偿的时间。 一些人就脱掉了厚重的冬装换上了春装,这段时间就因为关节受凉,日积月累导致了类风湿关节炎。 2、关节在过度疲劳和膳食不平衡会导致酸性体质 软骨浸泡在酸性体液中就会降解,滑液的润滑效果也会变差。 由此引起的发炎会限制关节的运动。从而引起了类风湿关节炎。 3、长时间的情绪受刺激或长期心理受压抑者 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而且已患病者受精神刺激后容易发作,均说明本病与自身心理因素有关。这是类风湿性关节炎形成的原因之一。4、遗传因素类风湿关节炎病人 家系以及同卵双生子和非同卵双生子的研究结果,支持遗传因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这一结论。 5、长期过度使用关节也是致病原因 一般常见的慢性下腰劳损、腱鞘炎等,受累部常有长期过劳的历史。 这种慢性积累性损伤也可以造成受累组织的充血、水肿、粘连而导致类风湿关节炎疾病。 年轻时不注意保护关节,上了年纪之后很容易患上类风湿关节炎。 6、生活无节 吸烟、饮酒、作息没有一定的规律,过度劳累,均会损伤肝肾易引发历节风、骨骱痹,从而引起了类风湿关节炎。 7、现代污染 环境污染、空气污染、食品污染、核磁辐射、噪音等使许多毒素淤积在人体内,威胁健康。 例如食品污染,食品中的激素样物质、填充剂过多,人们食用后相当于口服了激素,致使人体肾上腺不分泌激素或分泌的少了,时间长了,导致肾上腺这个器官废用,甚至畏缩,易引发历节风、骨骱痹。

痛风、类风湿等疾病在现代社会中很频繁了,但是能完全治好这类疾病的药物却不多,唐宫方藤风饮治疗痛风患者,正常两个疗程即可治愈。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 百科名片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所谓的老年痴呆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美国在2000年的阿尔茨海默病例数为450万例1。年龄每增加5岁,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百分数将上升2倍,也就是说,60岁人群的患病率为1%,而85岁人群的患病率为30%2。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包括:神经保护疗法、胆碱酯酶抑制剂、采用非药物干预和精神药理学药物减少行为障碍、健康维护活动、临床医师与家庭成员及照看病人的其他人员联合。 目录

展开 疾病分类精神科有神经退行性病变 英文名称:Alzheimer's disease(AD) 编辑本段疾病描述 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病理改变主要为皮质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 老年斑 (SP),神经原纤维结(NFT)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起病在65岁以前者旧称老年前期痴呆,或早老性痴呆,多有同病家族史,病情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 1907年,德国医生阿罗伊斯-阿尔茨海默(1864~1915)首先对其进行描述。只有当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死亡之后才能诊断出他们患有此病,因为只有对大脑中中神经细胞的损失情况和衰退情况(脑组织的减少情况或者萎缩情况)进行检查后才能对这种病做出诊断。我们可以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大脑中发现衰老的色斑(神经细胞丧失或者蜡状的沉淀物,学名为淀粉状蛋白)。它们通常位于靠近大脑中被认为是控制记忆和更高的认知过程(比如自我感知,解决问题和推理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