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合集下载

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

一引言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常见的一种以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同时心、肺、肾、动脉、神经及眼等脏器也可能受到影响。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感染、免疫调节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关。

目前对免疫因素研究较多,发现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进而刺激巨噬细胞产生一系列细胞因子,如IL-1TNF-阿IL-6GM-CSF。

IL-1是一种最重要的破坏关节、软骨的细胞因子之一,可促进滑膜纤维母细胞合成释放前列腺素E2和胶原酶,后者再引发滑膜炎症和软骨基质的崩解。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以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异质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有不同亚型,其病程、轻重、预后有所差异,如不给予适当治疗,病情会逐渐加重甚至导致患者残疾。

目前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是由于现在尚未知的某种抗原对具有敏感性的某些遗传背景的人产生刺激后,发生免疫反应所引起。

通常认为与T细胞免疫反应和B细胞产生自身抗体均有关,但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发展,发现细胞因子,白细胞分化抗原(CD),黏附分子,Th1/Th2平衡、性激素、基因等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均起着重要作用"。

RA属中医学“痹证”、“顽痹”、“骨痹”范畴,。

痹病是一类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累及骨、关节、肌肉、皮肤、血管等组织的疾病的总称,是一新兴的学科。

其包括范围甚广,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感染性关节炎、风湿性肌炎、痛风、皮肌炎、动脉炎、干燥综合征、红斑狼疮、骨质增生以及软组织损伤等疾病;在现代医学中归类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由代谢紊乱、感染或退化性病变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主要表现有关节疼痛、肌肉酸重、麻木、灼热、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变形、甚内舍脏腑为主要症状。

1.主症行痹:疼痛呈游走性;痛痹:痛有定处,遇寒加重;着痹:关节酸痛、重着、漫肿者;热痹:关节焮红,灼热疼痛。

痰瘀痹阻证:关节漫肿日久、按之稍硬,或有痰核、硬结出现,或肢体顽麻重着,肢体关节肌肉刺痛、固定不移、昼轻夜重。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及治疗良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及治疗良方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及治疗良方【概述】类风湿性关节炎( 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以慢性多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主要侵犯关节滑膜,其次为浆膜、心、肺、动脉、神经、眼等缔结组织;除关节炎外,还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间质性肺炎、肾淀粉样变、眼部疾患(如巩膜炎、虹膜炎),并发血管炎以及周围神经损害等等,是一种广泛的结缔组织病,因此又称之为类风湿病。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侵犯多个关节,从手足、腕等小关节起病,呈对称性,具有慢性、反复发作、致残率高的特点。

本病首发症状常在关节,表现为关节晨僵、肿痛,以近端指间关节尤其中指指间关节最为多见,上肢比下肢常见,多呈对称性,持续数周,可有间歇性、游走性表现,常伴低热、疲乏、无力、周身不适,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

其病理变化特点为关节滑膜慢性炎症,滑膜增生,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肉芽肿)形成,软骨及骨组织侵蚀,最后关节结构破坏,关节功能丧失。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多种因素诱发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如遗传因素、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等。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男女之比为1:3.5。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祖国医学痹证的范畴。

《素问·痹论》对痹证的病因、病机、分类做了经典的论述。

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阐明了痹证是由于风寒湿侵犯人体,留滞肌肉经络,导致气血闭阻,从而引起关节疼痛、麻木、酸楚、屈伸不利等症状的一类疾病。

同时又指出“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说明古人也把本病看作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强直性脊柱炎、骨性关节病、痛风等,而这些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及预后相差很大。

类风湿性关节炎应与一般的痹证相区别,应属于痹证之“顽痹”、“白虎历节”、“骨痹”、“历节风”等病范畴。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个世界范围性疾病,分布于各种族和各民族。

中医五脏理论在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中医五脏理论在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

·中医中药·中医五脏理论在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何 烜1,马悦宁1,金 玥2,应森林3(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 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381;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 300150)[摘要]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发病与其五脏功能受损密切相关。

肾虚不固、无藏精之力为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发病的根本,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是导致其发病的机理。

按照中医五脏理论,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原因是患者的五脏功能受损引起的脉络痹阻不通,需以扶正祛邪、兼调五脏、疏肝活血、益肾壮督、健脾化湿、宣肺除痹、化瘀定痛为治疗原则,故疏肝益肾是治疗该病的关键。

本次研究主要是探讨从肝、肾、脾、肺、心五个方面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以便为临床上治疗该病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五脏理论;辨证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图分类号]R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629-(2020)10-0196-0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侵蚀性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相关的研究结果表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基本病理表现为滑膜炎及血管翳形成,随着病情的进展其关节软骨和骨骼逐渐被破坏,最终导致其发生关节畸形及关节功能丧失。

类风湿性关节炎会累及患者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甚至会危及其生命[1-2]。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最先受到侵蚀的部位是手、足等部位的小关节,在发病的初期或疾病的活动期其多表现为关节周围的炎症反应和活动障碍。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周身性、游走性、反复性关节炎,在发病的早期其主要临床表现为对称性全身多关节(以四肢小关节为主)肿胀、疼痛、压痛、僵直、功能障碍,在病情进展至晚期其会有关节周围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关节活动功能丧失及其他器官的器质性损害等临床表现[3-4]。

浅谈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_胡攸水

浅谈中医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病机的认识_胡攸水
脏腑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场所,也是病邪侵袭 的场所。《华氏中藏经》云:“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 闭而不仁,故曰痹也。”《内经》在论述痹证时指出五脏与痹 证有着密切的关系。 3.1 脾胃不足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与脾胃的关系最 为密切。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内经》就很注 重脾胃在痹证发病中的作用,认为脾胃虚弱可致气血不足, 卫外不能而致痹。临床上除了关节肿胀、疼痛以外,还常见 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萎弱不 用,以及脾湿不运,胃失和降而致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大便 溏泄,舌质淡,苔腻等。 3.2 肝肾亏虚 肝肾亏虚也是该病形成的原因。肝肾亏 虚,一方面可致营卫气血滞涩不行,壅遏于骨节及周围而化 痰、留瘀,使关节肿胀疼痛变形,屈伸不利,另一方面,又因 卫外不固,易于感受外邪,风寒湿之邪乘虚袭人,阻遏营卫, 壅滞经络,深入筋骨,促使病情加重[4 ]。金实教授提出,患
515. [14] 怀军. 清热解毒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探讨[J]. 广西中
医药,2003,26( 1) :47. ( 收稿日期 2008- 10- 25)
作者简介:胡攸水,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治疗免疫 性疾病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
……
︱︱

生 之


本阴四
黄 帝 内

也阳时 四阴
14 滞,经脉不利,水液道路不畅,水湿停滞,聚湿成痰。痰浊留
窜骨节经络,闭阻气血,而为本病。 4.3 痰瘀互结 痰瘀互结多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后期,外邪 入侵经年累月,气血俱伤,化为败瘀凝痰而为病。刘键等[8 ] 通过对 100 例 RA 患者进行中医症候学调查显示:RA 的中 医症候呈现虚实夹杂、痰瘀互结的临床特征。陈丽华等[9 ] 对 600 例 RA 患者进行中医分型研究,结果显示痰瘀互结占 7%。痰瘀互结是风湿病中的一个重要症候[11 ]。金石等[10 ]报 道,179 例 RA 患者中,肿胀局限,或有皮下结节者 67 例(占 43.1%),骨僵硬畸形者 112 例(占 56.3%),提示痰瘀互结是本 病重要的致病因素。 5 毒邪入络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详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详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理详述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风湿类疾病,在我们的生活中非常多见。

很多朋友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不是很清楚。

类风湿关节炎它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关节炎只是他其症状之一,起病原因是因为在骨骼之间缺少起着轴承作用的润滑油(骨水)而产生磨损的结果。

是由于新鲜血液的供应不足(骨水的制造也是以血液为原料的),那么供血不足骨水就无法制造,缺少骨水关节磨损就快,原因是风寒引起血瘀和气滞堵塞了毛细血管。

人体的免疫功能主要是靠白细胞,寒湿侵袭是造成血瘀和气滞的直接原因,由于瘀血堵塞毛细血管,人体自身白血球无法接近病灶去修复和杀菌,细菌隐藏的部位就成为炎症的发源地。

关节炎是说明在关节部位隐藏着的病原菌并在不断地繁殖,局部瘀血量更加增多,堵塞了血管,血液无法正常循环,关节的骨关节液(骨水)就造不出来,没有骨水,关节的磨损加快,细菌就容易侵入关节进行繁殖,就这样成为一个恶性循环。

类风湿关节炎有哪些病理变化?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变化,从发病一开始即为滑膜炎,其显著特点是滑膜的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后者进一步导致滑膜、软骨乃至软骨下骨组织的破坏。

滑膜细胞分为A型、B型及C型。

A型在形态上类似巨噬细胞,由骨髓迁移而来。

B型细胞构成正常滑膜的绝大部分,富含粗面内质网,形似成纤维细胞。

C型细胞在形态和功能上介于A和B型之间。

该病最早期的滑膜病变为滑膜水肿和纤维蛋白沉积,随之是滑膜细胞的增生和肥大。

正常滑膜仅有1~2层滑膜细胞,而在类风湿关节炎可增厚达3~7层。

在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滑膜的另一种变化是血管内皮细胞肿胀和向柱状细胞的化生。

正常滑膜组织中仅有少量细胞成分。

在类风湿关节炎病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等,在细胞粘附因子及化学趋化因子作用下,穿过血管内皮细胞间隙进入滑膜间质。

类风湿关节炎另一重要病理改变是血管翳。

该病早期即有血管增生,随着病变进展可形成血管翳。

血管翳是一种以血管增生和炎性细胞浸润为特征的肉芽组织。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

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经验作者:刘科华盛熊逸啸汤祖宇赵浩茗来源:《风湿病与关节炎》2024年第07期【摘要】匡建军教授根据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发病规律,总结其病因病机为脏虚邪入、杂合为痹及久痹入里、病损五脏。

临床中主张依据脏腑损伤偏颇不同,采用五脏同调综合治疗内伤性类风湿关节炎,补其虚、通其实,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使五脏元真通畅,因正胜而病退。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内伤性;五脏同调;名医经验;匡建军匡建军,研究员、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医学博士、博士后导师,现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药理研究所所长、湖南省政协委员,享受湖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骨伤科学术带头人、全国优秀中医人才、湖南省“225”高层次卫生人才骨伤科学科带头人。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对称性侵蚀引起关节炎症的慢性全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血管翳、滑膜炎,临床表现为关节晨僵、肿胀畸形、骨破坏[1]。

目前,我国RA患者总人数约500万[2],并随着时间的增加,其致残率逐渐增加,病程1~5年、5~10年、10~15年、≥15年的致残率分别为18.6%、43.5%、48.1%、61.3%[3],且发作频繁、缠绵难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RA属中医学“尪痹”“历节”范畴,其中,内伤致痹最为常见[4],内伤性RA指由于先天禀赋不足、饮食劳倦、情志不调使营卫气血失调、藩篱不固、脏腑虚弱而成尪痹,或单独发病,或与外感相合而发[5]。

匡建军教授从事临床多年,在防治RA及相关并发症上经验颇丰,有独到见解。

其基于“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理论,运用中医药内调外治,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能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现将匡建军教授五脏同调治疗内伤性RA经验总结整理,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1.1 脏虚邪入,杂合为痹 RA古无病名,因肢节疼痛肿大、身瘦胫曲变形,病情复杂难治,异于一般痹证的特点,而取名尪痹[6]。

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

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探讨摘要: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慢性、对称性关节炎症伴随着进行性关节破坏和功能障碍。

中医六经学说认为,类风湿关节炎是由六经失调所致,因此辨证分布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方法。

本文将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六经辨证分布,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六经学说;辨证分布一、背景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对称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人体的关节,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进行性破坏为特征。

根据统计,全球成年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病率约为0.5%~1%,而中国地区的患病率更高,达到了1.5%~2%。

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药物治疗和理疗、针灸、艾灸等物理治疗,但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与脏腑经络失调有关,因此六经辨证分布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方法。

二、六经学说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六经学说认为,人体的气血调和、阴阳平衡必须通过六脏六腑与六经之间的联系互相调和。

其中每个脏腑与经脉之间都有密切的关联,因此,失去调和的状态将导致疾病的发生。

类风湿关节炎按照患者的症状主要分为6类,每类与六经中一个经脉相对应。

具体如下:1. 太阳经型太阳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双侧关节疼痛为主要症状,伴随恶寒、发热、头痛等表现。

可以配合表现为汗出、身痛、身重、恶颜等症状。

治疗以祛寒解表为主,可以采用艾灸和针刺的方法。

2. 少阳经型少阳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头痛、眩晕、咽喉痛、口苦等为主要症状,伴随有便秘、腹胀、恶心等症状。

治则以清热利胆为主。

3. 阳明经型阳明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胃肠功能失调为主要症状,伴随咳嗽、鼻塞、喉咙肿痛等表现。

治则以清热解毒为主。

4. 厥阴经型厥阴经型类风湿关节炎以肝胆功能紊乱为主要症状,伴随腰酸、下肢麻木、心烦不宁等表现。

治则以疏肝解郁、益气祛湿为主。

5. 五脏六腑型五脏六腑型类风湿关节炎以常规感染为触发因素,表现为发热、腹泻、消化不良、心脏功能紊乱等症状。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引起的气滞、血瘀、痰浊和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益肝肾等治疗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1.寒湿偏盛型特点:患者关节肿痛,疼痛剧烈,且多以手、腕、膝关节为主,疼痛部位较局限,且伴有寒凝、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身体不适,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利湿。

选用温阳祛寒药物,如制附片、独活、防风等进行治疗。

2.湿热夹蒸型特点:患者全身疼痛,关节肿胀红热,疼痛剧烈,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中药方可选用黄芪、白术、赤芍、炮麦芽、地丁等药物进行治疗。

4.痰浊阻络型特点:患者肢体麻木、重肿、关节疼痛,舌苔腻厚,脉濡缓。

治法:祛痰通络、化浊利湿。

中药方可选用海藻、海藻藻、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治疗1.中药治疗(1)温经理气、化湿通络选用草乌、细辛、防风、桂枝等药物清散肝风,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经理气,化湿通络,以消除痰浊、湿气,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

(2)活血化瘀、益气活血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灵芝、黄芪、人参等药物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清热除湿、益肝肾选用黄芩、黄连、知母、白术、山药、桑椹等药物清热除湿、益肝肾,以清肝热、益肝肾、除湿利水,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增强侵抗能力。

2.针灸治疗(1)主治穴位:风池、大椎、肩髃、阳陵泉等穴位。

(2)调理经络: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以舒缓患者的肌肉疼痛,恢复受损的关节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功能。

3.推拿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2 - 03 - 21 作者简介: 袁勇( 1979 - ) ,男,湖南衡山人,副教授、主治医师,硕士,研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究方向: 中医内科杂病。 通讯作者: 冯志成( 1963 - ) ,海南三亚人,主任医师,研究方向: 中医内
科、中医男科。
的时候,才能使血液在脉中沿着一定的方向输布精微 物质到五脏六腑及四肢关节,当心气不足的时候就会 出现血脉亏虚,脉 道 不 利,血 流 不 畅,则 出 现“不 荣 则 痛”或气血瘀 滞 致“不 通 则 痛 ”发 为 痹 证。 此 外,类 风 湿性关节 炎 的 发 展 转 归 与 心 密 切 相 关。《素 问 · 痹 论》曰: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尤恰《金匮 要略心典》指出: “历节发病乃肝肾先虚,心阳复郁,水 寒之气内侵心 脏 ”。 因 此,心 的 功 能 正 常 与 否 是 其 发 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5 从肺论治
收稿日期: 2012 - 09 - 24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课题 ( 81001498 ) ; 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
( 2010422) ; 南方医科大学学生课外科研课题( 2010kw175) 作者简介: 徐娟( 1991 - ) ,女,湖南人,学士,研究方向: 类风湿疾病的治
疗。 通讯作者: 袁立霞( 1977 - ) ,女,黑龙江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 方
肝藏血,主筋,肝虚则筋爪不荣,筋骨不韧。《素问》 云: “肝之合筋也,其荣爪也”,“肝主一身之筋膜……肝 主筋……肝者,其交在筋”,“藏真散于肝,肝藏筋膜之气 也”,《内经》云: “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明一身之筋及 筋膜,皆由肝所主。筋为肝之外合,束骨而系关节,筋和 肌肉的收缩和弛张,主要赖于肝血的滋养。《血证论》有 云: “肝主藏血,至其所以能藏之故,则以肝属木,木气冲 和调达,不致遏郁,则血脉流畅。”肝的功能正常,肝血充 盈,筋得所养,才能“淫气于筋”,运动有力而灵活。明代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3 期
·学术探讨与论述·
·451·
从五脏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
徐娟,周振婷,王晓瑛,辛燕莲,张作美,袁立霞
(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
摘 要: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形成与脏腑功能失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文章重点从五脏角度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 机进行系统的阐述,以期指导临床。
脾 司运化,主肌肉,脾虚则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
·452·
辽宁中医杂志 2013 年第 40 卷第 3 期
浅析三定辨证法在临床中的运用
袁勇,冯志成
( 海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海南 海口 570102)
摘 要: 目的: 中医诊断方法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学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辨证论治,是否恰当运用诊断方法是 衡量临床中医师技能水平的尺度,临床疗效则是检验正确运用诊断方法的标准。文章探讨的是三定辨证法在临床中的 运用。理论阐释: 三定辨证法实质上与八纲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辨证体系有异曲同工 之妙。先定病位,病位清楚,如同知靶,镖必中的。中医治疗疾病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的内涵,一为定性,二为定程 度。定性就是确定疾病的属性,为中医治疗疾病正确与否的基础,可以用语言和文字来表达( 如寒、热、虚、实、瘀、阻、郁 等) 。中医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要确定疾病的属性,中医辨证的目的是确定疾病的属性。定程度是关键,熟知病情之轻 重,用药遣方成竹在胸。定程度就是确定疾病寒、热、虚、实、瘀、阻、郁的程度,为中医疗效的关键,不能用语言、文字来表 达。中医在治病过程中的每一次定程度,都是根据特定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的。临床举隅: 文章例举口渴症临床病症 典型病案,重点论述定位、定性、定程度的三定辨证法的临床具体运用。同时以个人临床经验体会来总结和验证三定辨 证法的临床诊辨疗效。
XU Juan,ZHOU Zhenting,WANG Xiaoying,XIN Yanlian,ZHANG Zuomei,YUAN Lixia (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stitute of Southern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515,Guangdong,China)
关键词: 三定辨证法; 临床 中图分类号: R2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3 - 0452 - 03
Analysis on Application of Three Dialectics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in Clinic
Key words: five internal organs; rheumatoid arthriti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Bi syndrom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慢性炎症为特 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 致残率高的特 点。相 当 于 中 医 的“痹 证”“历 节”等。 中医对痹证 的 论 述,最 早 源 于《内 经 》,发 展 于 张 仲 景 的《伤寒 杂 病 论 》。 五 脏 六 腑 的 功 能 病 变 与 痹 证 有 密 切的关系,《证治准绳》言: “痹者,闭也。五脏六腑为 邪气所闭,则痹而不仁”,《内经》认为“五脏皆有所合, 病久不去者,内舍其合也”,痹证初起表现在四肢筋脉 皮骨,病久而不愈则可内传入脏,故古有脏腑痹之说。 病邪入里一旦形成脏腑痹,则更伤五脏,五脏伤,则肢 体关节之症状随之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可见痹证的 论治不能单纯从外界因素来考虑,还应与内部脏腑相 联系,“有诸内必形诸外”,这也是中医治病遵循“整体 观念”的具体表现。 1 从肝论治
肺主气,朝百脉,司皮毛。肺脏通 过 它 的 宣 发 作 用,把水谷之精气输布于皮毛,以滋养周身皮肤毛发肌 肉,将卫气宣发到体表,就可以发挥“温肌肉、肥腠理、 司开合”,保护机体,抵御外邪的作用。《素问·痹论》 曰: “痹聚 于 肺,淫 气 忧 思。”王 孟 英 言: “肺 主 一 身 之 表,六淫之侵,必 从 肺 入。”可 见,若 肺 气 虚 弱,卫 气 不 固,则外邪易于侵袭人体,从而导致痹证。类风湿性关 节炎患者易感外邪,以致病情反复,审其因也,多因肺 不主卫外,卫气不固,邪气从鼻、皮毛客于筋骨肌肉关 节而发生痹证。
剂配伍规律的研究,E - mail: cnylxtcm@ 163. com。
秦景明的《幼科全针》曰: “痹者,内因肝血不足,外被寒 邪所中,盖肝主筋,通一身之血脉。”若肝血不足,血液不 能正常流布,筋骨关节和手足关节失于濡养,则可见类 风湿性关节炎手足关节僵硬不适及筋骨关节肿胀之症。 此外,若肝气不疏,气滞血瘀,导致血凝于肝脉,不通则 痛,出现以关节刺痛,痛处固定不移,久痛不已为主要表 现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据此可以看出,肝血不足为类风 湿性关节炎的主要病机。 2 从肾论治
关键词: 五脏; 类风湿性关节炎; 病因病机; 痹证; 中医 中图分类号: R593. 2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 - 1719( 2013) 03 - 0451 - 02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Rheumatoid Arthritis From the Five Internal Organs
以上是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与肾、肝、脾、心、肺五脏 关系的简单论述,着重从五脏的角度分析了类风湿性 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本文虽然是分开论述,但是不同 脏腑之间又有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并且立足各个脏 腑又能分出不同的证型,因此,临床在治疗类风湿性关 节炎时应当从整体出发,把握疾病的病因病机,进行准 确的辨证论治,以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心主血脉,司 血 液 运 行。《景 岳 全 书 · 风 痹》中 说: “痹者闭也,以血气邪所闭,不得通行而病也。”《普 济方》提到: “痹之为病,在骨则重不举,在脉则血凝不 流……”,脉 管 里 的 血 液 由 心 所 主,又 靠 心 气 之 推 动, 才能周而复始循环不息,以荣养周身,只有当心气旺盛
肾主骨,生髓,肾 虚 则 骨 髓 失 充,骨 质 不 坚。 因 类 风湿性关节炎 的 主 要 病 位 在 骨 及 关 节,《医 经 精 义》 云: “骨内有髓,骨者髓所生……肾藏精、精生髓、髓生 骨,故骨者肾之所合也。髓者,肾精所生,精足则髓足, 髓在骨内,髓足则骨强。”又“肾为先天之本,寓元阴元 阳”,故肾阴阳协调,平衡相济,肾精充实,才能保持人 体机能活动正常。《灵枢·五变》曰: “肾者水也,而生 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 …… 病曰骨 痹。”若素体肾虚,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所致的肾 虚,导致真气虚衰,风寒湿三气易趁虚而入,肾为寒水 之经,寒湿之邪与肾同气相感,深袭入骨,痹阻经络,气 血不行,关节闭涩,且因肾为肝之母,筋骨失养,不能束 骨而利关节,容易发展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内经》所 谓: “骨痹不已,复感与邪,内舍于肾”,是指骨痹日久 不愈,肾气受损,又反复感受外邪而致肾气亏损而成肾 痹,出现“尻 以 代 踵,脊 以 代 头”。实 际 上,不 只 是 骨 痹,其他五体痹反复不愈,最终均可出现肾痹,亦所谓 “五脏之虚,穷必及肾”。王肯堂更明确指出: “痹病有 风、有湿、有寒、有热 …… 皆标也,肾虚其本也。”正是 由于肾虚,肾的主骨功能失职,才使风寒湿侵袭人体发 为痹证。由此可见肾虚是痹证发生的重要原因。 3 从脾论治
YUAN Yong,FENG Zhicheng (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inan Medical College,Haikou 570102,Hainan,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he flexible us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diagnostic methods reflects one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at is treatment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The appropriateness of applying the dia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