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合集下载

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

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

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1.引言彝族是中国传统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区。

在古代彝族社会中,性别角色分工明确,崇尚男尊女卑的家族制度。

本文将探讨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

2.高贵的外貌与丰盈的发育古代彝族对女人的外貌有着相对严格的要求。

首先,女人必须具备高贵的外貌特征,脸型应为瓜子脸或椭圆脸,五官端正,眉目清秀。

其次,女人应当具备丰盈的发育,尤其是胸部和臀部的发育要良好。

这是彝族男人眼中女人魅力的象征。

3.纯洁的心灵与美好的品德在古代彝族社会中,女人应该保持纯洁的心灵和美好的品德。

她们应该忠诚、勤劳、正直,对家庭和社会充满责任感。

同时,女人应该以贞操为荣,忠于丈夫,并遵守彝族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

4.贤惠与勤劳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中,贤惠和勤劳是非常重要的。

女人需要具备厨艺、织布、裁衣等家务技能。

她们应该能够独立地从事家务劳动,并为家人提供温馨的家庭环境。

女人的勤劳和贤惠也是彝族男人认可和尊重的表现。

5.孝顺与尊重长辈古代彝族文化中非常强调孝顺和尊重长辈。

女人应当懂得孝敬父母和尊敬丈夫,尊重长辈的意见和决策。

她们应该以家庭为重,尽力维护家族的利益和声誉。

6.精通彝族传统文化作为彝族女人,熟悉和精通彝族传统文化也是必备技能之一。

女人需要了解彝族的历史、传统习俗和宗教信仰。

她们应该能够在社区活动和重要场合中展示彝族独特的文化魅力。

7.总结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主要包括外貌、心灵、品德、家务能力、孝顺和传统文化知识等方面。

这些要求展示了古代彝族社会对女性角色的理想化塑造。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进步,现代彝族对女性的要求已然发生了一些变化,女性地位也得到了提升。

但是,这些传统观念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彝族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彝族对女人的要求,以及彝族文化中对性别角色的认知和塑造。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神话故事

彝族神话故事彝族,是中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其中就包括了许多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信仰和价值观,也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彝族神话故事中,有一则关于天神和人类的故事,讲述了天神和人类之间的情感纠葛。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天上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神,她名叫阿吽。

阿吽每天都会下凡,帮助人类解决各种困难和疾病,受到了人们的爱戴和崇拜。

而在人间,也有一位勇敢善良的年轻人,他名叫阿诺。

阿诺是村里的猎人,他勇敢善良,深受村民们的喜爱。

一天,阿吽下凡时遇到了阿诺,两人一见钟情。

他们在一起度过了快乐的时光,彼此深爱着对方。

然而,天界和人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之间的恋情遭到了天界的反对。

天帝认为天神和人类不能有交集,否则会破坏天地之间的平衡。

于是,天帝下令阿吽必须回到天界,不能再和人间的阿诺相见。

阿吽被迫离开了阿诺,回到了天界。

阿诺十分伤心,他决定不顾一切去寻找阿吽。

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来到了天界。

在天界,他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但他依然不放弃,最终打动了天帝的心。

天帝答应了他,让他和阿吽在一起,但要求他们必须守护人间的和平和安宁,不能再随意来往于天界和人间。

阿诺和阿吽重逢了,他们决心守护人间的和平和安宁,用他们的爱来温暖人间。

从此以后,他们成为了彝族人民心中的神明,人们在祈祷和祭祀时,都会向他们祈愿平安和幸福。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彝族人民对爱情和和平的向往,也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生活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这些神话故事不仅是彝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通过这些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彝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民族精神,感受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彝族神话故事,如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展现着彝族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传承着他们的文化基因和民族情感。

让我们一起走进彝族神话的世界,感受那份古朴而深厚的民族情怀,品味那份纯粹而美好的民族文化。

彝族的历史及文化研究

彝族的历史及文化研究

彝族的历史及文化研究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中国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彝族的历史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其文化源远流长,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彝族在古代曾建立过独立的政权,发展出了独特的经济、文化和宗教制度。

古代彝族社会主要以部落为单位,部落之间经常进行贸易、联姻和战争,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体系。

由于历史原因,彝族曾长期处于边缘化和被边缘化的状态中,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到了平等的待遇和民族自治的权利。

二、彝族的文化1.彝族语言彝族语言属于藏缅语系的彝语支,是全球少数民族语言之一。

彝族语言系统复杂,有多个方言和口音,不同地区的彝族之间也有着不同的口音和语音特征。

彝族语言中的字母和音节丰富多彩,也是研究彝族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2.彝族服饰和手工艺彝族民间服饰和手工艺在中国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

彝族的服饰以色彩丰富、图案繁多而著名,反映了彝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宗教信仰和文化传承。

彝族手工艺品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线刺绣、木雕、石雕等为代表,形式各异、风格独特。

3.彝族宗教信仰彝族宗教信仰非常丰富,既包括传统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也包括基督教、佛教等流行宗教。

彝族人民认为,自然和世界万物都有神灵和灵魂存在,需要保护和祭拜。

在传统彝族宗教中,还有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如“火把节”、“射龙节”等,反映了彝族人民的深厚民族文化和精神。

三、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对彝族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期,当时的中国学者曾经对彝族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和研究。

20世纪60年代后,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文化大革命的时期,民族文化的研究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直到改革开放后,中国政府重视民族文化保护和研究工作,对彝族文化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有一些学者和专家在彝族文化、语言、历史、宗教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发掘,为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彝族语言文化

彝族语言文化

浅析彝族语言文化彝族有着三千多年的文明史,滇池和洱海地区是彝族最早的聚集地,沿着历史的长河,我们去探寻一下这个古老而勤奋的民族。

一、彝族的族称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彝族人口有七百余万,云贵川等中国南方省市是彝族的汉族要聚集地,其中,最大的聚集地在四川的凉山。

彝族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或后面加“泼”,彝语意为“人”)由于彝族分布很广。

历史上还有许多不同的自称和他称,据不完全统计,直到解放前夕,还有:“纳罗泼”、“迷撒泼”、“濮拉泼”、“濮瓦泼”、“阿西泼”、“撤尼泼”、“里泼”、”葛泼”、“罗泼”、“罗武泼”、“阿哲泼”、“六米”、“勒苏泼”、“山苏”、“阿租泼”、“格濮”、“阿武”、“他鲁苏”、“撒摩都”、“六得濮”、“纳查”、“拉乌苏”、“纳若”、“咪西苏”、“罗罗”、“白罗罗”、“黑罗罗”等几十种。

“诺苏”、“纳苏”、“聂苏”均为彝语,“诺”、“纳”、“聂”是各地方言语音差别所致,都是“黑”的意思(也有“虎”之意)。

黑色在彝族人们的观念中包含有深、广、高、大、强、多、高贵、主体等意义,“苏”是群体、人们、家族的意思,“诺苏”(或“纳苏”、“聂苏”)意为“主体的民族”、“尚黑的民族”。

1950年始,彝族选择了鼎彝的“彝”为共同的族称,替代了旧史籍文献中的“夷”字。

二、彝族的语言彝语是彝族文化的重要承载工具。

彝语包括口语和文字,乍听上去不易辨识,恰如这个民族的起源。

彝文由300余个字母组成,包括大概8000到10000个词汇。

和汉语文字不同,彝文的字母只负责发音,不包含具体语义。

彝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属彝语支的语言还有我国的哈尼语、拉祜语、僳僳语、纳西语、白语、基诺语、桑孔语、怒族怒苏语、怒族柔若语,以及泰国的阿卡语、姆比僳语、姆比语,老挝的普诺伊语、西拉语,越南的彬语等。

彝语支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是韵母日趋单元音化以及紧喉音的发生。

彝语是比较典型的韵母单元音化语言,大多数方言元音分松紧;声母多,韵母少;声母塞音、塞擦音、擦音分清浊,有的方言有鼻冠浊复辅音和清擦边音;一般有三个或四个声调,调值平直。

中国彝族名人

中国彝族名人

中国彝族名人中国彝族名人一、彝族将士1、龙云——(1884~1962年)男、彝族、纳吉伍沙,四川金阳县人。

从小习武,十几岁时到云南昭通去投靠其舅舅。

后成为蒋介石政府云南主席。

统治云南长达18年之久,陆军上将。

2、卢汉——(1895—1974.05.13),原名邦汉,字永衡,云南昭通人、彝族,著名抗日爱国将领,原国民党滇军高级将领,国民**军陆军二级上将。

1949年12月9日在昆明率部起义,和平解放云南,1955年被授予一级解放勋章。

1974年5月13日因患肺癌,在北京病逝,终年79岁。

3、张冲——(1901—1980),原名绍禹,又名维新,字云鹏、彝族、彝姓尼娜,云南省泸西县永宁乡小布坎(现划归弥勒县)人。

1901年1月25日,张冲生于云南省泸西县,曾任滇军旅长、师长。

张冲任国民党60军副军长兼184师师长。

1938年,参加台儿庄战役,被提升为军长。

1942年任云南部队第二路军指挥官。

云南解放后,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南民委副主任兼凉山临时军政委员会主席。

云南省副省长、云南省民委主任、中共云南省省委委员、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1980年10月30日,张冲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4、李文学——(1826-1874),又名李正学,彝族,弥渡县瓦卢村人,清末云南哀牢山彝族农民起义军首领。

咸丰六年四月,李文学聚彝汉农民5000余人,在弥渡县瓦卢村后山天生营起义,提出“铲尽满清赃官,杀绝汉家庄主”的**口号,李文学被推为“彝家兵马大元帅”。

在哀牢山区先后建立8个都督府。

1874年3月28日,李文学在南涧乌龟山壮烈牺牲。

5、李学东——彝族,四川马边人,哀牢山起义将士,(资料不详)6、小叶丹——(1894-1942)男、彝族,彝名果基约达,四川省冕宁县(今彝海乡)人。

解放前四川、彝族果基家的头人.他与刘伯承元帅歃血为盟之事,被传为一时佳话.彝海结盟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佳话,是彝族人民对中国**作出重大贡献的具体体现。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的注意事项
彝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等地。

作为一个具有独特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民族,彝族有许多需要注意的事项。

下面我将从饮食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等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彝族的饮食习惯是需要我们注意的。

彝族的主食是玉米、高粱和土豆,他们喜欢吃酸辣的菜肴,在调味上使用鲜辣椒和酸汤。

在餐桌上,他们还有一种独特的酒文化,喜欢用青稞酿造出的酒来款待客人。

因此,与彝族人一起用餐时,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不要随意挑食或者拒绝他们的款待。

其次,彝族的宗教信仰也是需要我们尊重和注意的。

彝族人信奉自然崇拜和巫教,他们崇拜自然界的各种神灵,认为万物有灵。

在彝族人家里,常常能看到他们供奉的神像和图腾,这些物品对他们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与彝族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信仰,不要随意乱碰或者干涉他们的宗教活动。

此外,彝族的节日习俗也是需要我们了解和尊重的。

彝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比如“火把节”、“射虎节”、“盖革节”等,这些节日对他们来说意义重大,是他们传承文化和团结的重要方式。

在这些节日里,他们会举行各种传统的庆祝活动,比如跳火把舞、射箭比赛、赛牛等,这些活动都是他们维系民族传统的重要方式。

因此,在彝族的节日里,我们需要尊重他们的传统习俗,不要干扰或者污蔑他们的庆祝活动。

总之,与彝族人交往时,我们需要尊重和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节日习俗,不要随意干涉或者伤害他们的传统。

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我们才能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发展。

彝族民族习俗(打印版)

彝族民族习俗(打印版)

彝族民族习俗一、人口情况彝族是中国第六大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其余散居于中国其他省份及中国境外。

总人口约900多万,在中国有户籍登记的有871万4393人(2010年),在越南、老挝、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还有近百万。

四川彝族人口共计178万人,主要分布在凉山彝族自治州(根据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口为222.6755万人)、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雅安石棉县、甘孜泸定县、甘孜九龙县等地。

二、礼仪彝族是一个文武并重,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

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蝶或母系谱蝶的长晚来定,不许喊错。

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坐排位要以辈数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

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位于最上方,至少也要烟茶相待。

民间素有“打羊”、“打牛”迎宾待客之习。

凡有客至,必杀牲待客,并根据来客的身份、亲疏程度分别以牛、羊、猪、鸡等相待。

在杀牲之前,要把活牲牵到客前,请客人过目后宰杀,以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酒是敬客的见面礼,在凉山只要客人进屋,主人必先以酒敬客,然后再制作各种菜肴。

待客的饭菜以猪膘肥厚大为体面,吃饭中间,主妇要时时关注客人碗里的饭,未待客人吃光就要随时加添,以表示待客的至诚。

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下辈依次围坐在两旁和下方,并为长辈添饭、夹菜、泡汤。

三、日常生活习俗彝族有着大分散、小聚居的生活特点,所以各地的彝族住宅不很相同。

但屋内大多设一个火塘,塘火终年不熄,除用于取暖、照明、炖煮或烘烤食物外,亦是聚友会客的中心。

火塘的锅庄石或三脚架,不能用脚去踩,严禁往火塘里吐唾沫。

烧烤不洁之物,并禁忌在火塘边裸露身体。

在长幼、男女、主客之间,彝族有严格的礼俗。

途遇长辈,晚辈须待立一侧,让长者先行;长辈入室须让其上座,余再依次而坐;吃饭时,长辈坐上方(习称“上席”),下辈依次坐两旁和下方,并侍候长辈,为其添饭、夹菜、泡汤。

彝族介绍

彝族介绍

宗教信仰
• 彝族宗教具有浓厚的原始宗教色彩,崇奉 多神,主要是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和祖先 崇拜。自然崇拜中,最主要是对精灵和鬼 魂的信仰。
婚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男女青年订婚之后,便要进行婚宴的准备。婚宴
多用猪、鸡肉,一般不用羊肉(丧事则用羊肉)。 滇南石屏彝族有在出嫁前邀集男女伙伴聚餐痛饮 之习;滇西的彝族,凡娶亲嫁女,都要在庭院巾 或坝子,用树枝搭棚,供客人饮酒、吸烟、吃饭、 闲坐,民间把这种用枝搭的临时棚子称“青棚”。 • 彝族的婚恋奇特而有趣,最有趣的是,举行 过“换裙礼”的少女,方可在“玩场”中与心上 人结交恋爱,以及媒人说亲和吃酒定亲、让新娘 挨饿、亲朋通宵哭嫁、向迎亲者泼水、抢背新娘、 洞房博斗等传统婚俗。
彝族:能歌善舞的民族
• 云南彝族的支系十分复杂,音乐也各有特色。流 传在红河地区的“四大腔”(海菜腔、山药腔、 五山腔和四腔)是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一种大型 多段套曲,多为男女在“吃火草烟”这类交际习 俗活动中演唱。它的歌词用汉语,篇幅长大、结 构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在我国民歌中亦非常罕 见。其中,历史源远流长、旋律优美动听、演唱 别具一格的海菜腔在海内外享有盛誉,于2006年 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饮食习惯
• 彝族生活中的主要食物,大部分地区是玉 米,次为荞麦、大米、土豆、小麦和燕麦 等。肉食主要有牛肉、猪肉、羊肉、鸡肉 等,喜欢切成大块大块(拳头大小)煮食,汉 族称之为“砣砣肉”。大、小凉山及大部 分彝族禁食狗肉,不食马肉及蛙蛇之类的 肉。彝族喜食酸、辣,嗜酒,有以酒待客 的礼节。酒为解决各类纠纷,结交朋友、 婚丧嫁娶等各种场合中必不可少之物。
民族历史
•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同缅族)与哈尼族、傈僳族、 拉祜族等皆源于古彝族。 • 彝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地皇时代(约公元前2570~2550年,参见 本百科词条“三皇五帝年表”)。汉族文献:《路史》卷二注引《通 历》:“地皇以三十日为月,十一月为冬至”。学者易谋远《彝族古 宇宙论与历法研究》引云南省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办公室所编 《赊豆榷濮、叙祖白》(第87页,云南民族出版社,1987)云:“彝 族相传年、月、日、时‘编出来’的时间始于‘地皇’时:一年十二 月,一月三十天;白天十二时,一夜十二时。白天与黑夜,从此对半 分。这些分好后,又分春与夏,再分秋与冬。一年为四季,四季都分 明。日子长与短,年月与节令,都出地皇时。”可见,彝族传说指名 道姓地提到了汉族传说中的“地皇”,且汉族文献与彝族传说异口同 声地说“地皇以三十日为一月”,这无论如何不能以“巧合”来解释, 只能解释为:地皇氏的存在是真实的,地皇时代彝族的雏形已经有了。 那么根据《三皇五帝年表》,早期彝族存在于4500年前。民族并不是 一开始就有的,例如回族,是由来华经商的阿拉伯人和中国女子通婚 后形成的,形成时代较晚。又比如汉族,是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上融 合多个民族以后,在汉代的时候成形的。彝族生活在西南山区,地形 闭塞,交往融合的情形可能比汉族少多了,相信她是一个血脉相对单 纯的民族。能够在4500年里一脉相传,生存至今,应该是中国最古老 的民族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族,一个图腾崇拜多元化的民族
文/阿哲鲁仇直
摘要:彝族,是一个图腾崇拜多元化的民族。

在这个古老的彝族群体里,图腾崇拜的多元只是其浩瀚历史文化大海里的冰山一角。

人类社会的形成离不开等级,等级的差异是构成古代社会的基础。

彝族图腾崇拜的多元只是其中的一种现象,这种崇拜现象从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了彝族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同时也体现了人们认同等级的事实,可以说它是彝族历史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关键词:彝族、图腾崇拜、多元化
经常在网络里看见一些关心彝族历史文化的朋友和一些青年大学生讨论彝族的图腾问题,莫衷一是,或说是鹰图腾,或说是虎图腾,甚至有学者说是牦牛图腾!其实说彝族是鹰或是虎图腾的还是有些搭调的,尽管不是很贴切但总比说是牦牛图腾的要靠谱一些,因为在彝族的图腾崇拜里的确是有鹰和虎的内涵存在着。

近年来,在一大批民族文化工作者的努力和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视下,以西南地区为主的彝族文化热已经悄然兴起,笔者也有幸得以参加了一些研讨会,感受颇多。

在2012年12月6号黔西南州的一次彝学年会上,贵州省彝族学会会长陆文斌同志语重心长地鼓励与会同志说,要多挖掘一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比如彝族的图腾崇拜问题等等,笔者很受感动,即把多年来一直想写而又未曾付诸纸笺一些图腾崇拜现象趁此机会记录下来,以求能与彝学界的方家探讨交流,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前辈们的斧正。

在黔西北地区的赫章县和威宁县一带,生活着众多支系的彝族人,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现象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了一些异同,甚至一些家支在语言、服饰和生活习惯相同的前提下也存在了一些崇拜上的差异,细细了解之下使人不得不惊叹于彝族历史文化之浩繁。

下面笔者就所知道的一些彝族图腾崇拜现象作简单介绍,以飨民族文化爱好者。

龙图腾崇拜。

龙崇拜支系大多是一些祖莫后裔及其与之相关联的支系后裔。

祖莫在凉山州和云南一些地方称为兹莫,祖莫即君王,是彝族传统社会里的主心骨,就是从文字、语言、服饰、礼俗等现象来看都基本上是围绕着这一中心进行的。

在长达数千年的奴隶和封建社会时期,祖莫制度是彝族社会里王权的集中表现。

这部分人常以龙的子孙自居,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旧社会里他们一般不与其他支系的人开亲,要是男子娶了个等级不同的女子,那么其后裔就要被称为龙骨蛇皮;而要是女子嫁了不同等级的男子,其后代就要被称为龙皮蛇骨。

在服饰上来看,这部分人依着大多色彩沉着,多以黑色为主,就是服饰上的花饰也很简单朴素,特别忌讳色彩繁杂。

在丧葬和祭奠祖灵的活动中,这部分人们大都采用柏树枝来作圣洁之物和以杀(打)牛来为主,这是具有代表性的,至于哪家用什么树来做灵桶什么的又不尽一致了,这里因为主题和篇幅的关系就不再细说。

虎图腾崇拜。

虎图腾崇拜支系与龙图腾崇拜的大都有着血缘关系,因社会分工的不同从而在图腾崇拜上有所区别。

虎图腾崇拜人群大多为将官和与之休戚相关的支系。

将官在彝族社会里称“骂色”,骂色即将官也是兵主(帅)之意,同时也有兵神之内涵。

这部分人群在彝族王权社会里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们肩负着守疆卫土的重任,他们是君王的亲信或者是有着血统关系的人群。

他们从尚
虎的勇猛,虎的力量,是君王的虎狼之师的灵魂所在。

在丧葬和祭奠祖灵的活动中,其圣洁之物多采用松柏枝,服饰穿着也走简单朴素路线,也不喜欢纷繁花色的服饰。

在开亲关系上他们也与龙崇拜的一样,一般不与等级不同的支系开亲,虎图腾的一般自称为“哄”。

目前在黔西北地区还存有一些属于“酬尼勾邹”中的阿吉家的骂色家支。

鹤图腾崇拜。

鹤图腾崇拜支系依旧与君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有少部分还与君王家族有着血缘关系。

这部分人群为王权体系里的文官,多充当谏官或部门长官,其亲道关系多在同一平等支系中进行,忌讳乱开亲,服饰较素净,与虎崇拜支系可谓彝族王权社会里的一文一武。

在他们的丧葬和祭奠祖灵活动中,多用松柏枝作圣洁物。

鹤图腾崇拜的一般自称为“勾邹”,在彝族历史社会里著名的“酬尼勾邹”即是这个群体的代表,这个群体目前在黔西北地区人口较多,有阿吉、阿底、阿维、洛嘎、品直、阿笃、阿铺等若干家支。

蛇图腾崇拜。

上面的几个崇拜相比,蛇图腾崇拜的人群就要复杂一些,他们基本上是分流于虎图腾崇拜和鹤图腾崇拜的“哄”和“勾邹”人群,只是因为从事的职业特殊故崇拜有所不同。

蛇图腾崇拜的人群多从事文字和祭奠活动,譬如“布摩”行业,布摩在凉山州和云南省的大部分地方称之为毕摩,即吟颂的长者之意。

上面我已经说过,他们的图腾主体是鹤也有部分为虎,但由于从事纯粹的文字工作故其图腾有所改变,他们奉行蛇为行业神,即“布(毕)色”为蛇神,这部分人称“莱布”,莱布即奉行蟒蛇为神的布摩之意。

他们的亲道多在鹤图腾和鹰图腾图腾崇拜崇拜人群里进行,忌乱开亲,服饰也较推崇简单素净。

在丧葬和祭奠祖灵等活动中也多用松柏枝作圣洁物。

在黔西北彝族历史上较为著名的奉蟒蛇为神的布摩家族为赫章县结构彝族乡的“倮补叩布”家支,这家布属于“酬尼勾邹”中的阿维家支。

由于历史的原因,自解放后这家人已没有了从事布摩活动的传人。

鹰图腾崇拜。

和蛇图腾崇拜的一样,鹰图腾崇拜人群也多分流于鹤图腾崇拜人群,他们也是因为从事布摩行业从而把鹰作为了行业神。

这些人众也多来自于“哄”和“勾邹”人群,他们的亲道也多在鹤图腾崇拜人众中进行,忌乱开亲,服饰花色也崇尚简单明快,丧葬和祭奠祖灵等活动中也多用松柏枝作圣洁物。

这部分人一般被称为“打布”即奉鹰为神的布(毕)摩。

目前在赫章县的铺处彝族苗族乡还有一支奉行鹰为神的家支,和“倮补叩布”家支一样,他们也属于“酬尼勾邹”中的阿维家支,不过可惜的是这家也同样的没有了操此行业的传人。

兔图腾崇拜。

兔图腾崇拜顾名思义也是奉兔子这种动物为行业神的一家布(毕)摩,和以上蛇图腾崇拜和鹰图腾崇拜的一样,兔图腾崇拜的家支也是布(摩)里的一员,他们的社会行为也基本和蛇图腾崇拜和鹰图腾崇拜的相差无几,不管是祭奠还是其他的活动。

在赫章县的可乐还有着这样一家布(毕)摩,这家布(毕)摩也脱身于“酬尼勾邹”中的阿迪家,所幸的是这家布(毕)摩还有传人,笔者在一些丧葬场合见过其做的法事,这里就不再赘叙。

在蛇图腾、鹰图腾和兔子图腾人群里,蛇图腾的社会地位略高于鹰图腾的,而鹰图腾的又略高于兔图腾。

威宁县和赫章县一带彝族民间有一种说法:有蟒蛇布(毕)摩做法事的地方,鹰布(毕)摩做的是不灵的,有鹰布(毕)摩做法事的地方,兔布(毕)摩做的是不灵的……
总之,人类社会的形成离不开等级,等级的差异是构成古代社会的基础。

彝族图腾崇拜的多元只是其中的一种现象,这种崇拜现象从一定层面上折射出了彝族古代社会是一个等级森严的社会,同时也体现了人们认同等级的事实,可以说
它是彝族历史社会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元素。

当然以上的说辞仅仅是因为阐述历史文化社会的需要,使之文中难免有些似乎是历史痼疾的说辞,在这里笔者需要声明一下,作为历史都必然存在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除就历史论历史以外笔者本人并不支持这些已成为过去的历史现象在现代社会中的滋生和蔓延。

然而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仅仅在彝族图腾崇拜的千姿百态这一现象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的特别,同时也感受到了这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厚内涵。

相信在彝族这个大家庭里还有着很多笔者所不知道的图腾崇拜现象,笔者的这篇文章只是想要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

不过笔者坚信,在这个古老的民族群体里,图腾崇拜的多元只是其浩瀚历史文化大海里的冰山一角。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在国家提倡文化大繁荣和大发展的今天,我们有义务也有必要把纷繁多彩的彝族文化挖掘和展现出来,使更多喜爱民族文化的人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这便是我撰写这篇小文的初衷了。

(2013年1月2日凌晨于赫章县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