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婚姻家庭发展演变
彝族文化 彝族的婚俗有什么奇特之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彝族文化彝族的婚俗有什么奇特之处
导语: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彝族人民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
彝族文化:奇特有趣的彝族婚俗
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彝族人民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婚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
其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
彝族婚俗中的恋爱
彝族的恋爱是相对来说比较自由的,他们有专门的恋爱场地——姑娘房。
姑娘房是专供青年谈情说爱的场所,姑娘长到十六七岁时,就要离开父母,搬到姑娘房去住,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绩麻纺线、挑花绣朵。
有小伙子来相会时,陪坐谈天。
彝族人认为在家中谈情说爱是不礼貌的,必须在姑娘房进行。
姑娘房一般是公房。
在姑娘房里,姑娘可以留宿来会自己的小伙子,二人同床而睡。
即使同时有几对青年男女也是如此,大家不见怪,无拘束。
但是照彝族规矩,姑娘小伙同床,只能动口,而决不能动手。
稍有越轨,就会群起而攻之。
姑娘房大小不一,大的可以住十余人,小的可以住三五人,一般都建在村头或村尾,一是方便小伙子与姑娘幽会,二是避免影响村寨中的父母和长辈。
姑娘们白天回家干活,晚上就在姑娘房里纺线织布绣花,有的姑娘房中还会准备一些香烟、糖果、瓜子之类的零食,有小伙子来相会时,便陪坐聊天。
姑娘房中来往的小伙子越多、越热闹,说明姑娘的人缘好,喜欢姑
生活常识分享。
彝族婚嫁仪式历史

彝族婚俗是一部“活态”的婚姻发展史,是研究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学的不可替代的资料。
彝族婚姻的缔结,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个体行为,而且与整个家族、姻亲、邻居都有关系,是一个民族文化传播与接受的过程。
而婚礼的仪礼过程是彝族文化的大展示和演绎,不论是穷古博今、互难才学的“克斯”、“克智”、“佐”等口头演述,还是优美动听的“牛牛伙”歌诗传唱,还是抒发离愁别绪、1包办婚姻的哭嫁歌等传统,抑或充满娱乐竞技色彩的泼水、摔跤、“蜀确”、打亲、迎亲仪式,抑或抢狗食、不落夫家、圆房之夜的抓扯等习俗,都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表达了独特的民俗情趣,具有多重文化价值。
【产生年代】婚俗是伴随着人类发展过程而产生的伴随人类社会始终的礼俗制度。
人类的历史有多长,婚姻的历史就有多长。
而婚俗礼制因民族的区别而千姿百态丰富多彩。
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彝民族也形成了一套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婚俗礼制。
不论是汉文史籍还是彝文史料,有关彝族婚礼的记载不多。
彝文典籍《勒俄特依》、《公史传》、《母史传》记载:远古时代,彝族先民经历了“只知有母,不知有父”的母系社会,石尔俄特为寻找父亲而历经磨难,终于在兹尼石色的暗示下取妻生子,实现了“生子见父”的愿望,彝族社会由此进入了“男娶女嫁”的父系社会时代。
结合人类学资料和婚姻家庭发展史来看,彝族与其他古老民族一样,从原始杂乱的群婚制、对偶婚、一夫多妻,历经漫长岁月,逐步过渡到一夫一妻的家庭形式。
从彝族婚俗中,至今明显地保留了许多原始群婚、抢婚等古老民俗遗风。
【分布区域】彝族婚俗分布于川滇黔桂广大彝区,凉山作为全国最大的聚居区,保留最为完整。
而美姑作为凉山的腹心地区,婚俗礼制完备、古朴,县境柳洪、牛牛坝、合姑洛、峨曲古、候播乃拖、洪溪等都是重点民俗乡。
美姑县位于四川凉山州东北部,大凉山主峰黄茅埂西麓,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腹心地带。
被誉为“彝族文化圣地”、“毕摩文化之乡”、“克智之乡”、“熊猫之乡”、“中国原生态植物博物馆”。
滇东南彝族婚姻仪式变迁研究——以东山彝族乡为个案

会 , 3 自然村 ,6 4个 4个村 民小组 。居住着彝 、苗、
壮 、汉 四种 民族 ,其 中彝 族 占 7 .% 。境 内 的彝 族 24
,
当地 的通婚 范围比较狭 窄,绝大多数彝族居民
倾 向于 同本 民族 结婚 ,基 本 上都 在本 乡 内选择 配偶 ;
属于较为古老 的民族 ,也是境 内的主体 民族 ,语言 属 汉藏语 系藏 缅 语 族 彝 语 支 ,有 自己的 语 言 ,没 有
收 稿 日期 :2 0 0 0 9— 9—2 1
作者简 介 :李树 翠 (9 7一) 17 ,女 ,彝族 ,云南元谋人 ,讲 师 ,主要从 事民族学 、社会学研 究。
第2 3卷
文 山学 院学报
21 0 0年
第 2期
盾 比较 突 出 ,常 常 吵架 ,或 者 本 人 性 格不 好 ,也 不
自称 阿焚 。
一
角度 看 ,当 地 的 居 住 区域 就 成 为 择 偶 的一 种 资 源 , 女性 可 以通过 择 偶 提 升 空 间 区域 的等 级 ,从 而 提高
自己的社 会地 位 和声 誉 。 ( ) 东山彝 族 的择 偶 标准 二
、
彝 族的配偶选择
择偶 是 彝族 婚 姻 仪 式 过 程 中 的重 要 环 节 ,它 不
文 字 ,学 习主要 使用 汉 文 ,当地 彝 族 以 “ 阿扎 ” 支 系居 首 。 “ 阿扎 ” 是 本 民族 的 自称 ,最 早 见 于 清 康 熙 到嘉庆 年 间 的碑 记 和 官 府 行 文 ,称 “ 咱 ” 阿 ,但
其二 ,作为本 乡内通婚 的极端体现 ,邻居关系或者
熟人 关 系在 择 偶 时 具 有 一 定 的优 势 ;其 三 ,改 革 开 放 以来 ,乡外 通婚 的 现象 仍 然较 少 ;其 四 ,本 乡 内
彝族的家庭制度

彝族的家庭制度彝族的家庭制度2009-10-18 18:43:06 作者:56china 来源:浏览次数:254 网友评论 0 条(一)父系制个体家庭彝族家庭构成一般是双亲子女两代家庭,即其成员为父母和未成年或成年未婚的子女。
按照婆媳不能同住、三代不能同堂的习惯,儿女结婚之后,除幼子以外,都必须与父母分居,另营建房舍自立门户,自耕田地,自谋生活,建立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只有幼子家庭为祖孙三代家庭。
在父权制的个体家庭中,家主是父亲。
彝谚即云:“大事由父,小事由母”。
作为母系制的残余,母亲在家庭中也有一定地位。
(二)家谱这是彝族家支民俗发展中一种记忆家支世系的口传谱牒,构成方式主要是连子父名。
即子名联结在父名之后,如凉山彝族的一道谱系:阿则伊勒——伊勒本兹——本兹黑也——黑也尔子——尔子毕克——毕克杰耶——杰耶卜日——卜日石毕——石毕吉赫——吉赫俄普——俄普别沙……。
作为家支构成分子的家庭,不论是诺合家庭还是曲诺家庭都十分重视自己的家谱。
因此,家谱既是一个家支的谱系,又是个体家庭的宗谱。
若从远祖古候、曲涅算起,直至1949年凉山各诺合家支,大都已有50代左右。
尽管代数如此之长,但诺合男子却都能从古候或曲涅直至本人的数十代家谱一气背出。
有的不仅能熟背单传的家谱,而且也能熟记家支的分支谱系,一气能说出数百个人的名字。
家支成员到陌生处或遇到陌生人,证明其身份的,主要就是看他能否背诵家支谱系;而在某些节庆、集会场合,哪个人把家支谱系和祖先业绩讲得流畅、系统,他就会以聪明才智而博得人们的尊敬。
由此可知,作为父系血缘纽带联结起来的父子联名谱系,在彝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家庭教育彝族家庭的习惯是父母对子女有教育的义务。
尽管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家庭子女的教育比较单纯和朴素,但彝族都非常重视家庭教育。
作为贵族阶层的兹莫、诺合都十分重视对儿子的教育。
虽然没有学校、私塾之类的教学机构,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传统教育方式,其基本内容就是背诵家支祖先的谱系,熟记祖先历史和业绩,以承继家支事业。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婚姻规矩彝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婚姻规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婚姻规矩包括婚姻形式、婚姻礼仪、婚姻习俗等方面,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一下。
一、婚姻形式彝族的婚姻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自由婚姻,即男女自由选择配偶;二是父母介绍婚姻,即父母为子女介绍对象;三是包办婚姻,即父母为子女安排婚姻。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自由婚姻是最为普遍的婚姻形式。
男女自由选择配偶,不受父母干涉,这也是彝族婚姻自由的体现。
但是,在现代社会中,父母介绍婚姻和包办婚姻也逐渐增多。
二、婚姻礼仪彝族的婚姻礼仪非常繁琐,一般需要进行三天三夜的婚礼。
婚礼的前一天,新郎要带着一些礼品去新娘家拜访,表示自己的诚意。
第二天,新郎要带着一些亲友和礼品去新娘家,进行正式的迎亲仪式。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家长磕头,表示自己的尊敬和感激。
同时,新娘家长也要向新郎家长磕头,表示双方家庭的友好关系。
第三天,新娘要穿上彝族传统服装,和新郎一起回到新郎家,进行婚礼仪式。
三、婚姻习俗彝族的婚姻习俗非常丰富多彩。
在婚礼仪式中,新郎要向新娘家长磕头,表示自己的尊敬和感激。
同时,新娘家长也要向新郎家长磕头,表示双方家庭的友好关系。
在婚礼中,还有一些特殊的仪式,比如新郎要用酒杯敬新娘三次,新娘要用手接住酒杯,表示自己的接受和尊重。
此外,还有一些舞蹈和歌曲,表达新人对彼此的爱和祝福。
彝族的婚姻规矩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彝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在现代社会中,彝族的婚姻规矩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但是,它的传统价值和文化内涵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彝族人民的生活和思想。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婚姻规矩
彝族婚姻规矩是彝族社会中的传统习俗和规定,其核心是尊重女性、注重家族和氏族的亲缘关系。
彝族婚姻制度分为三种类型:一妻制、一夫多妻制和兄弟共妻制。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女性地位非常重要,她们被视为家庭和社会的支柱。
因此,婚姻通常由女方家族的长辈来决定。
婚前,男方要向女方家族的长辈表示诚意和尊重,同时提供丰厚的嫁妆,以显示自己的诚意和能力。
在彝族婚姻中,男女双方要进行“试婚”,即在结婚前进行一段时间的同居生活,以测试彼此是否适合。
如果试婚期间两人产生了矛盾或不适应,可以取消婚姻。
而如果试婚期间感情良好,双方就会正式结婚。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婚礼是一个非常盛大的仪式,通常要进行数天。
婚礼中要进行诸多仪式,如拜堂、拜祖、祭神、交换婚誓等等。
在婚礼中,男方要送给女方许多礼物,如彩带、绸缎、金银饰品、家具等等,以示自己的诚意和尊重。
总体来说,彝族婚姻规矩强调了女性的地位和尊严,注重家族和氏族的亲缘关系,同时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丰富性和内涵。
- 1 -。
彝族婚姻家庭习俗的变迁——以贵州省威宁县浦嘎村为重点

作者: 冯海涛
作者机构: 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贵阳550001
出版物刊名: 贵州社会科学
页码: 78-82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7期
主题词: 浦嘎;彝族;婚姻家庭;继承
摘要:威宁县浦嘎村的彝族在传统上要求同族内婚、家支外婚、姑舅表优先婚,实行包办婚姻。
在继承方面,父母的遗产只能由儿子继承,主要由小儿子继承。
在解放初期,政府实施了废除奴隶制和等级制的民主改革,后又颁布了《婚姻法》,彝族的婚姻家庭传统制度逐渐发生改变。
目前,浦嘎村婚嫁自由、平等,遗产继承儿女均有分配,但偏重儿子一方。
由于国家政策、法律和市场经济等现代因素的存在,当地彝族的婚姻家庭习俗发生了较大改变。
对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考察化

对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考察化作为彝族地区之一,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拥有着独特的婚姻文化。
在凉山的彝族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交融之中,彝族婚姻文化也经历了一定的变迁。
一、传统婚姻形式传统凉山彝族的婚姻制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彝族婚姻大多采取“火种婚”或“群火婚”,即男方在自己家里点燃火柴或蜡烛,将火传递给祖辈家庭,表示男方的求婚。
如果女方答应,双方家长就会开始商定婚礼事宜,包括女方的嫁妆、男方的聘礼等。
在婚礼当天,男方的亲朋好友会送上礼物、贺词和助娶之物,女方的亲属则会准备好饺子和酒款,迎接来自男方家庭的婚礼队伍。
婚礼过后,新娘会被护送回男方家中,完成了正式的嫁娶仪式。
二、现代婚姻形式随着现代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族人开始采用现代方式来进行婚姻。
例如,在城市中生活的彝族人,他们的婚姻更多地采用了现代的方式,如见面聊天、恋爱、婚房购买等。
而传统的火种婚等方式则逐渐失去了市场。
三、婚姻观念的变迁在传统彝族文化中,男尊女卑是普遍的社会观念。
在婚姻关系上,由于男方要有更多的邦里和农田来证明自己的财富和能力,嫁妆也成为了女方的必备条件。
然而,在现代化的浪潮冲击下,传统婚姻观念渐渐被打破。
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婚姻的平等和自由,女性也开始逐渐获得更多的平等地位。
四、新婚庆典的变化随着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新婚庆典的形式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在传统的婚礼中,新娘需要穿着红色的彝族传统服饰,婚礼前要披着红头巾,在在亲朋好友和老人面前行三个鞠躬礼。
而在现代婚礼中,新娘则更加注重个性,并且可以在礼服的选择上更加自由。
同时,新婚庆典也变得更加讲究和热烈,增加了更多的娱乐节目和游戏等。
总之,凉山彝族婚姻文化的变迁是随着时代的前进和人们的观念禁锢而不断变化的。
传统的婚姻形式虽然逐渐失去市场,但是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仍然需要被传承和发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雷波彝族地区婚姻家庭的发展演变
——安强雷波彝族婚姻家庭制度作为雷波彝族文化的重要表现,既与其他民族的婚姻家庭制度有着天然的共性,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特点。
解放前,雷波彝族婚姻家庭制度严格遵循着彝族传统习惯法,不越雷池半步。
解放后,随着雷波社会主义建设在各方面的进步,雷波彝族的家庭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但是,长期保留下来的彝族传统婚姻制度,并没有完全被废除,这种传统婚姻制度目前还存在,而且在部分偏远地区还很流行。
一、雷波彝族传统婚姻制度。
1、一夫一妻制。
一夫一妻是雷波的彝族男女建立家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一种社会契约关系。
过去的雷波,除奴隶子女外,一般男女在童年之时就由父母亲代为择配,求媒说合,卜算合婚,一定时间以后即行婚礼。
婚后除幼子外,其他子女都与父母分居,另外组成一夫一妻制家庭。
若婚后男方尚幼,新娘则返回娘家居住,待其丈夫成年后建立家庭。
部分黑彝和富有者中也有一夫多妻的,一般所娶各妻都分居不同地点,诸妻中第一妻在家中有较高的地位,但无管理和支配其他各妻的权力。
再娶时,丈夫须在事先征得第一妻的同意,并酿酒杀牛宴请娘家亲友赔礼,否则极有可能招致非难,引起家支械斗。
2、本民族内婚。
解放前,雷波彝族贵族等级严格限制在本族内部通婚,严禁与外民族通婚。
即使对奴隶的婚配,也要考虑
他们的血缘,即所谓“彝根”和“非彝根”的差别,不同血缘一般不予配婚。
3、等级内婚。
解放前的雷波彝族处于奴隶制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不同等级之间不允许缔结婚姻关系。
特别是土司、黑彝等统治阶层绝不允许与奴隶、平民等被统治阶级恋爱结、婚或发生性关系。
4、家支外婚。
这是雷波彝族社会通行的规则,即在等级内婚的基础上实行与外家族的人联姻。
这种规则建立和通行的基础是血缘宗法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而产生的。
5、姨表不婚,姑舅表亲优先。
姨表不婚是彝族在母系氏族社会中的遗俗。
在雷波,对此也严格地加以限制。
姨表兄弟姊妹之间的通婚、恋爱都将被视为乱伦,将按习惯法将予以处死。
但姑舅表兄弟姐妹有优先婚配的权利。
若姑姑家女儿另嫁他人,还需知会舅舅并支付舅舅家一定的钱财。
6、转房制。
转房制是指如果丈夫死亡的情况下,遗妻就要转嫁给丈夫的兄弟及至叔辈。
严格地讲,转房制并不是彝族的婚姻制度,它只是彝族过去一个重要的婚姻惯制。
7、离婚。
一般来说,彝族的婚姻因为涉及到两个家支之间的联盟,一般都比较牢固,夫妻双方对待离婚都比较慎重,不会轻易离婚。
在财产分割方面,若男方先提出离婚,则由男方赔偿女方嫁资,让妻子体面返家;若女方先提出离婚,则要加倍退还男方娶妻的身价钱等财礼。
二、雷波彝族当代婚姻家庭面貌。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雷波经济社会突飞猛进,彝区民族教育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
彝族人现代意识不断增强,追求幸福家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
因此。
传统婚姻制度在一定程度地受到挑战,主要表现在:
1、民族内婚制已被打破。
民族内婚制发展到今天,在黑彝家支内部还存在,表现在黑彝子女没有与其他民族中的青年男女通婚的事例。
在白彝家支,民族内婚制已被打破,白彝男子娶汉族女子并没有被家支开除,经过一段时间后还能得到家支的默认或承认。
白彝女子嫁汉族男子的,彩礼价钱要比嫁给彝族男子高一些。
奴隶阶层的彝族与其他民族互相通婚的现象比较普遍,女子远嫁汉区,换取比较丰厚的身价钱。
2、等级内婚很顽固。
近几年在雷波彝区,绝大多数婚姻还是在同等级内缔结的。
不同等级通婚在议定彩礼娉金时要有所区别,以示血统贵贱。
而有些等级相差较大的通婚,当事人所属家支会出面干涉。
如个别青年不顾等级界限,不经家支同意而坚持结婚的,会被宣布开除出家支,丧失在彝区正常生活的机会。
所以,一般人仍然会遵从家支的传统观念和意见,坚持等级内婚。
3、严格执行家支外婚制。
彝族社会是一个由许多家支组成的庞大血缘集团。
雷波彝族家支组织内部严禁通婚,习惯法规定“如有同一家支的男女发生性关系,依习惯法双方均应处死”。
这种婚姻风俗习惯现在看来是符合自然规律和遗传科学的,所以
值得提倡。
4、姑舅表亲优配制要禁止。
表亲优配的婚姻制度违背了优生优育的科学道理,而且也被《婚姻法》所禁止。
但是在雷波的农村彝族家庭中,由于表亲优配惯例传统悠久,且姑表婚配时身价钱一般要相对少一些,所以表亲优配的婚姻制度仍然普遍。
许多学龄儿童被表亲优配的婚姻制度硬绑在一起,造成很多彝族儿童被迫早婚而失去学习机会,酿就一对又一对不幸的婚姻。
5、彩礼娉金越来越高。
雷波彝族的婚姻缔结,嫁娶要议交身价钱,即男方付给女方钱财,即使是男女双方自由恋爱而结婚的也必须得遵守这一规定。
议定彝族女子的彩礼时,彝族姑娘的身价钱由女子家支的等级高低、身材相貌、职业收入、文化程度来决定。
据调查,近几年来雷波彝族姑娘的身价钱呈直线上升趋势,少则一两万,多则几十万。
如此高的身价钱除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等因素外一般由三种情况所致:一是男方等级低于女方;二是男方有某种生理缺陷或年龄过大;三是女方无意与男方联姻而故意抬高。
也正是这三种情况,促使彝族在考虑婚配时越来越看重金钱和现实利益而打破彝族婚姻制度的传统惯例。
三、结束语。
当前,雷波彝族社会正处于传统观念颠覆和社会变革的阵痛之际,各种价值观念和文化影响并存,传统婚姻家庭制度所处的环境正面临着一场深刻而广泛的震荡,必将对彝族婚姻文化产生划时代的影响。
作为这个变化主体的雷波彝族,也同样处于复杂
的矛盾之中,尤其突出地表现在对婚嫁时彩礼娉金越来越高的在意上。
一方面,对于自己的子女取得或付出了高额的娉金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另一方面,在生活、舆论中体会到婚配时过多地注重彩礼娉金而忽略道德观念而感到非常地失望。
时下正在进行的“彝区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吹响了对传统陈规陋习进行彻底革命的号角。
随着雷波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彝族婚姻家庭文化中的一些陋习进行改革也势在必行。
但是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彝族婚姻家庭文化不可能在一两年间土崩瓦解,况且彝族婚姻家庭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组成部分,即使是彩礼娉金等习惯也有它合理的因素存在。
因此,我们应当因势利导,积极吸收外民族婚姻文化中对己有进步作用的部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顺利地推进雷波彝族婚姻家庭制度的发展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