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1.科学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认识增加纸条宽度可以增强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增加纸条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强纸条的抗弯曲能力,并能理解横梁平放和竖放的道理。

2.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实验,能积极分析并善于发现引起实验结果出现差异的各因素,能根据实验经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并不断改进实验。能通过采集实验数据和实验验证等手段展开科学探究。

3.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乐于探究不同厚度的纸和抗弯曲能力大小的关系,乐于通过小组合作积极主动完成实验;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初步感受到科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习内容分析:《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入,自然引出“宽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增强。这一部分让学生用一倍宽度的纸和二倍宽度的纸做对比实验,实验发现:一倍宽度的纸大约承受2~3个垫圈,二倍宽度的纸大约承受4~6个垫圈。

第二部分: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大大增强。这一部分让学生用一倍厚度的纸、二倍厚度的纸、三倍厚度的纸、四倍厚度的纸做对比实验,实验发现:一倍厚度的纸大约承受2~3个垫圈,二倍厚度的纸大约承受7~8个垫圈,三倍厚度的纸大约承受13~14个垫圈,四倍厚度的纸大约承受25~26个垫圈。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前面两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感受尺子抗弯曲能力的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教学重点:纸的厚度、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识别与控制。

学生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能独立设计一些简单的对比、模拟实验,部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还很不错的。对于本课的学习研究,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对于桥梁房子的横梁构造是经常所见的,学生基本能猜测出抗弯曲能力与横梁的厚度和宽度有关,只是抗弯曲能力的大小到底与宽度关系大一些还是更厚度关系大一些,这就真的只能打猜猜了,这样更有利于下面有效的进出探究活动。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能够抓住重点记录一些主要数据,但是部分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不够好,这就需要老师适当引领。

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比较乐于讨论交流,但还是需要老师适当控制,不然有时会出现偏题现象。介于部分学生课堂注意力不够集中,一些实验具体要求还需适当强调。另外少部分学生的表述能力还需老师引领提高。

教学策略设计

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出示课件:

1、看看这些房子和桥梁,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

2、交流: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上很重要的问题。

3、推测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为什么这样推测?

你们看(停顿)现在我利用这张纸和这两个盒子搭成一座纸桥,你们猜一猜这纸桥能够承受几个垫圈而不弯下去呢?

4、学生猜测

5、师:(放上一个垫圈后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

6、师:如果还是用这张纸搭纸桥,不增加任何其它材料,不改变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垫圈同样放在纸桥中间,你们有办法让这纸桥多承受几个垫圈,使它的抗弯曲能力增强吗?

7、学生汇报。

8、小结归纳,引入本课:同学们能大胆提出自己想到的增强抗弯曲能力的办法,很好。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增强抗弯曲能力的问

题。

9、板贴课题,全班齐读课题:2、增强抗弯曲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1、谈话:刚才很多同学提出了增强这纸桥抗弯曲能力的办法,其中很多办法跟形状有关。那么,改变纸的形状,真的能够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吗?[板贴: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吗?]用什么办法来验证你们的推测?好,下面我们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自己的推测。

2、师:在实验探究之前,老师提醒大家注意几个问题(全班齐读)。[课件出示]:

①纸的长度不变(不增加其他材料)。

②两个盒子之间的距离保持不变,纸桥的高度不变。

③一张纸只折一种形状。

④用垫圈的数量表示抗弯曲能力的大小,放垫圈的位置保持在纸桥中央,记录垫圈数量。

⑤先设计纸的形状,再预测承受垫圈数量,最后进行实测。

⑥分工合作,记录员填写探究记录表,汇报员汇报实验探究情况。

⑦有序地选择材料。

3、师:这几项注意事项同学们都清楚了吗?有疑问吗?老师给同学们15分钟进行实验探究,希望做得更好。

4、小组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纸的厚度不变、增强抗弯曲能力探究记录表

班级:______小组探究课题:增强抗弯曲能力日期:__

设计纸的形状(画出来)

分析实验现象,总结出科学原理

5、师:好,探究时间到,请小组长把实验材料放在桌子中间。在刚才的探究活动中,各小组同学都很认真很投入,研究氛围很浓,而且有分工有合作,这种做法很好,请用最响亮的掌声表扬自己。现在请各小组马上分析讨论实验现象,想一想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写在记录表最后一行里。 [课件出示:分析讨论实验现象,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6、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三、设立展示平台,交流探究成果

1、师:我看到了刚才同学们通过精心设计、认真实验、充分讨论,相信大家一定有不少的收获和新的发现。哪个小组最愿意到讲台上展示和汇报实验情况?

2、抽四个小组作汇报。(采用生生互评、自评、师评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师:非常感谢刚才四个小组给我们带来这么精彩的实验汇报,这四个小组都得出了一个相同的结论,就是:“改变纸的形状,能大大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其他小组得出的结论都是这样吗?还有其他发现和补充吗?

4、师:看来,大家讨论的结论都比较一致。[板贴:“改变纸的

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全班齐读)。

5、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实验探究,证明了“改变纸的形状,能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实际生活中,除了纸改变形状能增强抗弯曲能力外,其他的薄形材料也如此。[板贴: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全班齐读)。

四、联系生活实际,课外延伸拓展

1、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实验探究,我们发现了“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而且不同的形状,抗弯曲的能力也不同”。这个科学原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

2、出示瓦楞纸板箱,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和研究,适当渗透瓦楞纸的稳定结构:瓦楞纸板抗弯曲能力为什么那么强?它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课件出示] (学生讨论后汇报)

3、教师出示演示文稿,介绍更多的应用例子:建筑材料如铝材、钢材[投影出示:“工”字形钢、槽钢角钢等]。为什么这些钢材要做成这样的形状?做成这样的形状有什么好处?(学生回答)师:这些形状的改变在效果上等同于增加了材料的厚度,这是一个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好办法。

4、师:除了上述瓦楞纸板和建筑材料的应用外,同学们还能举出其他依靠改变材料形状来增强材料抗弯曲能力的例子吗?

5、学生举例回答。(给予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6、师:同学们都很聪明,都很注意观察身边事物,能够举出这么多例子,非常好!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身边事物,也可以通过

查找书籍、上网等途径收集更多有关这节课知识的例子,下一节课我们来开一个交流展示会,看谁收集的资料最多,好吗?

五、评价反馈学习,激励继续探究

1、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在这节课里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表现得怎么样?

2、学生堂上交流、展示。

3、质疑问难。

4、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到“薄形材料改变形状后抗弯曲能力可以增强”这个科学原理,而且在这节课里同学们也学得非常积极和投入,探究活动有分工有合作,对科学探究充满了热情,老师希望今后同学们能继续保持和发扬这种科学探究精神。

信息技术运用说明

1、课件引入(看看下面的房子和桥梁,它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相似的地方吗?)直观导向,激发兴趣,快速进入研究主题。

2、推测横梁抗弯曲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我们为什么这样推测?课件图示形象提示,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空间。

3、课件出示实验要求,形象具体,利于学生很快掌握研究方法。

4、课件出示实验记录表便于汇报交流。

5、重点结论等以课件的形式出现,便于交流总结,以及加深学生记忆。

6、横梁是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出示图画,形象直观,避免理解错误。

教学目标表述(综合版)

1.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这种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这种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他的层次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技能目标 (1)(学生)能够根据简单体模型正确绘制三视图。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行为 (2)(学生)能用万用表正确判断安装的线路是否正确。 主体条件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行为 (1)(学生)分小组讨论,合作探究,正确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2)(学生)联系自己及同学的学习实际,深入理解、感悟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行为动词 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教师所需的条件。 教学内容 (3)(学生)通过个别朗读、分组朗读等方式, 主体过程与方法标准 体会本文白描和拟人手法的运用以及比喻句的表达效果,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把握形象生动的写景技巧。 行为动词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学生)亲历设计和制作的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情感 行为行为 (2)(学生)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浓浓的父子情谊。 主体行为动词情感 行为 (3)(学生)体会加工方法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养成严谨认真的工作习惯。 主体行为动词教学内容行为动词态度 行为行为 如:“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检测电容器的方法。”这样的目标表述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是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二是行为动词和行为条件模糊;三是行为结果不确切。如果改为:“通过实训,能识别不同类型的电容器,会使用万用表判断电容器有好坏。”就符合要求了。 三、教育目标表述的要求 1、准确性 准确性是指行为动词的使用,行为条件的交待和表现程度的定位,要符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某一学段的目标,符合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不拔高,不降低要求。这个要求是规范教学目标的前提。 2、全面性 《课标》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纬度:“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语文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这几个方面,缺一不可。 3、主体性 因为教学目标指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行为主体应该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由于表述目标的句子的主语是学生,“学生”二字可以不出现。 4、可测性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10用)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 张慧龙 一、课程标准与课时教学目标 1、课程标准的意义及作用 (1)课程标准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 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2)课程标准的显著特征: ①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和单项技能的具体规定; ②课程标准主要规定某一学段或年级所有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在自己的努力下都能达到的要求,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 ③课程标准主要服务于评价,是对国家或地方的课程质量、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教学质量、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它统领课程的管理、评价、督导与指导,具有一定的严肃性和正统性。 2. 课时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教学目标)是学校教育目的范畴的一个具体概念,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或者说,它是教学的灵魂,支配着教学的全过程,并规定教与学的方向。因此,教师准备教学时,首先必须弄清楚学生将获得什么,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必须弄清楚目标问题。 (1)教学目标的定位 在教育目的范畴内明确学习目标的层级与来源。 (2)在三维目标的框架内,根据内容标准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①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并且学习目标是课程标准的下位目标,但是教师不能机械地都按三个维度来陈述,而应该从整体上来思考学习目标。 ②把握课标,贯彻三维目标 基础目标:知识与技能——节节落实(一种积累) 关键目标:过程与方法——全程贯之(一种养成) 终极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水到渠成(一种体悟) 三维目标的关注点 课堂教学目标领域

《管理学》第六版 周三多 第八章思考题

第八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1、简述计划的概念及其性质。 答案:计划的概念:从名词意义上来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 从动词意义上来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 2、理解计划的类型及其作用。 答案: 一、根据时间长短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计划:描述了组织在较长时期的发展方向和方针,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较长时期内从上海某种活动应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绘制了组织长期发展的蓝图。短期计划:具体地规定了组织的各个部门在目前到未来的各个较短的时期阶段,特别是最近的时段中,应该从事何种活动,从事该种活动应达到何种要求,因而为各组织成员在近期内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二、根据职能空间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三、按照综合性程度分为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间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术性计划是指规定总体目标如何实现的细节的计划,其需要解决的是组织的具体部门或职能在未来各个短期时间内的行动方案。 四、按照明确性可分为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具有明确规定的目标,不存在模棱两可。指导性计划只规定某些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给予行动者较大的自由处置权。 五、按照程序化程度可分为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3、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答案:哈罗德.孔茨从抽象到具体把计划划分为一个层次体系:①目的或使命:它指明一

根据课程规范标准的教学方案计划目标设计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初探 ——五里镇四合九年制学校李运涛近几年,课堂教学改革成果斐然,各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纷纷呈现。然而,一个根本的问题始终苦扰教学一线的教师——如何确定和设计教学目标。这个问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笔者就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与设计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思考,试图比较全面地来阐述,仅限于和同行交流。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刨根问底”识目标 我们谈及的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应该具体到所教学科的学期,单元,甚至具体到课时的目标任务。这些目标的确定,其实是有依据的。教育部门为什么要设置这一课程?这一课程在某一学段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是有详细的规划安排的。因此,我们可以把教学目标划分为四级目标:A:教育方针——一级目标B、基础教育——二级目标 C、学科课程标准——三级目标 D、学期单元课时——四级目标 从这个划分层次上,我们可以这样表述课堂教学目标: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明确基础教育这一学段的教学任务,依据课程标准,确定这一学期,这一单元完成的教学任务,采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运用相关知识,掌握一定的探究技能。这样一来,我们探讨教学目标,就是狭义的课堂教学目标。 (一)课堂教学目标确定的过程。 1、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首先要分析这样四方面因素:学习者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学习需要分析;教学环境条件分析。 2、依据学情,运用现有的学习资源,我们可以设定一个适当的目标教学目标。(确立教学目标——我们要到哪里去?) 3、教学过程设计(学习活动设计、教学策略设计,导向学习目标——我们怎样到哪里去?) 4、教学评价设计(评估目标——我们是否到了那里?) (二)、当前教者确定教学目标的途径及存在问题 存在的突出问题

学会写“目标描述” 文档

你会写目标描述吗? (故事):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的成功经 他曾在1984年和1987年的国际马拉松比赛中,两次夺得世界冠军。当记者几次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山田本一总是斩钉截铁地回答道:凭智慧战胜对手,取得胜利。人们都知道,马拉松比赛主要是运动员体力和耐力的较量,爆发力、速度和技巧还在其次,因而对山田本一“凭智慧取胜”的回答,许多人疑而不信,总觉得他在招摇夸张,故弄玄虚。然而十年后,人们终于从山田本一的自传中,验证了“凭智慧取胜”确实是他取得成功的经验所在。他在自传中写道: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将比赛的路线仔细地勘查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一家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公寓……这样一直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以百米冲刺的劲头向第一个目标冲去,达到第一个目标后,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千米的路程就这样被我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而轻松地跑完。起初,我并不是这样做的,而是把目标一下子定在终点线的那面旗帜上,结果跑到十几千米就觉得疲惫不堪了,因为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吓到了。 如果把一门课程的学习比做马拉松比赛的话,你认为老师进行课程整体目标设计、单元整体目标设计和一节课的目标设计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我的观点:老师的课程整体目标设计、单元整体目标设计和一节课的目标设计相当于帮助学生设定一个个或大或小、长期或短期的目标。 一、“三维目标”的提出 材料阅读 二十一世纪之前,我国广大地区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依据(原)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的教学论思想设计的。基本结构为: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这种被我们称之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教学模式在新中国教育资源极度贫乏,教育水平非常低下的时期是作出了贡献的。随着时代的进步,21世纪初中国进行新课程改革,推出了以“三维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为引领的课堂教学模式。 恩格斯有一著名的论断:人的认识总是滞后于客观存在。比如“火”是自然界的客观存

第八章第二节班主任自我修养目标及方法

第八章第二节小学班主任自我修养目标及修养方法(P236-244) 一、小学班主任的素质要求 小学班主任的素养可分为:合作老师所要求的专业化素养以及从事班级管理所需要的专业素养,成为一名好老师是成为一名好管理者的基础。 (一)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老师 1.专业化的老师具备专业化的知识:基本层面的知识;中间层面的知识;最高层面的知识。 2.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分。专业在当代职业生活中是具有特殊要求的职业。专业化的职业是指具有特殊要求且须经过训练才能获得的职业。老师职业的重要性,是因为老师职业也是有特殊要求的。 3.是什么把老师专业与其他专业工作区分开来这主要是指老师对教育生活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把握。教师如果把教育工作看作知识青年传递的过程工作的看法是非专业性的认识。这种观念的老师所开展的工作就不是在开展真正的专业化工作,也就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要求。 4.教师共同的教育专业特性表现为:育人——实现学生的发展。老师如果缺乏对完整的人的发展的认识和与之相应的教育素养,就难以对学生施加全面有效的影响。老师的专业特性体现在教书育人方面。老师在知识的传递与创新过程中,使学生身心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应是育人的专家。

5.老师怎样把握教育生活的本质与规律需要老师通过教育科学研究来实现。把握教育生活的本质与规律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当代教育科学理论体系的成果是一种学科理论体系。有了科学理论体系来指导实践,才能把握教育生活的本质与规律。 (二)班主任作为一个专业化的管理者 1.班主任作为管理者的一般素质。 (1)管理理论知识素养 (2)管理能力素养:A领导能力(班级目标设计能力;选择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方法的能力;组织学生并调度资源的能力;调整计 划的能力);B交流与交往能力(老师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文字表达与声像表达三个层面。口头表达要求准确、简洁、生 动、流畅;文字表达要求概括、严谨、清晰、简明;声像表达 要求熟练、多样、巧妙、合理。交往能力是指建立良好人际关 系的能力:与学生交往、与学校领导交往、与任课教师交往、 与家长交往的能力。最好的管理是合作,最佳的合作要通过交 往。);C应变能力(教育与管理是不确定的,遇到意想不到的 情况,妥善地处理各种问题,从容冷静处理。应变能力中包含 有创新成分。);D信息能力(信息是重要的资源。管理者必须 掌握相应的信息技术,形成较强的接收、选择、鉴别与使用信 息的能力);E研究管理的能力(管理活动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 展过程,管理者对管理现象的认识也是永无止境的过程。不断 地认识新情况、新问题需要研究。)

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第一节课程的概念与类型 1.课程的经典界定: ①课程即学习的科目:六艺. 其实质是强调学校向学生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只关注教学的科目,不评价学生的情感陶冶、个性培养;只关注学科知识的体系、结构、逻辑,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动机及所学知识对于学生个人的意义。 ②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所有教学活动为目标服务. ③课程即教学计划:课程目标、内容、评价. ④课程即儿童在学校获得的学习经验:杜威. 以儿童为中心 这种课程观将课程的重心由学科和教师转移到了学习者身上,实现了课程本质由客体到主体的转变。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 ⑤课程即学校组织的学习活动:做中学. 活动产生经验,经验依赖于活动,儿童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者在活动中的各种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做中学”是儿童获得经验的主要方式。 ⑥hh 2.课程组织形态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2种分类 ①主体与客体(学科与儿童) ②分与合 3.学科与儿童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活动课程) ①学科课程(知识为核心):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如语文、算术、历史、音乐等) ②经验课程(儿童为核心):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是以儿童的主题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

织的课程。 经验课程的特点/优点: [1]以学习者的直接经验为课程开发的基点 [2]学习者是能动的、创造性的 [3]经验课程中,学习者的需要、动机、情感、态度的发展与其智力的发展同等重 要,学习者是整体的存在 [4]重视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③hh 4.分与合关系视角中的课程类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①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一种单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相对独立性。 ②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5.课程功能视角下的课程的类型: 艾斯纳教授:从课程的功能出发,提出三种课程类型: ①显性课程:(正式课程/官方课程):即官方规定的外显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意 图的教育影响。 ②隐性课程:即非预期的教育影响。(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③悬缺课程:即学校应该提供、却没有提供的学习经验,也即存在于“理想的课程” 与“实际的课程”之间的流失的课程,是二者的差距。 第二节幼儿园课程的概念与特质 6.幼儿园课程的界定:3种倾向类型 ①学科倾向的界定(历史) ②活动倾向(主导) ③经验倾向

第八章 机件常用的表达方法教案

课题:视图 教学时数:2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的概念; 2、掌握四种视图的画法和标注规定。 教学重点: 局部视图和斜视图。 教学难点: 1、局部视图与斜视图在概念、画法和标注上的主要区别; 2、各类视图的标注(包括箭头、字母、及省略条件等)。 教学方法: 讲授为主、讲练结合。 教具: 挂图、示教板、模型 第 1 课时 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板书章名后提问前面已学过什么表达方法,从对机件的表达要求和机件内外形状结构的多样性出发,说明为什么除了三视图还要有其它表达方法。(在实际生产中,仅用三视图不足以完整清晰地表达出其形状和结构。) 根据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性质的矛盾的辩证法,本章将介绍以下几种常用的表达方法: 视图——主要用于表达机件的外形。 剖视图——主要用于表达机件的内形。 断面图——主要用于表达机件的断面形状。 其它表达方法——如局部放大、简化画法等。 本次课主要介绍视图的表达方法。 (讲授新课) 视图(GB/T 17451-1998) 为了解决不同的外形结构表达问题,可采用基本视图、向视图、局部视图、斜视图的表达方法。 视图上能省略的虚线一般不应画出。教师说明在什么情况能省略后,请学生分析并回答教师课前已板画好的底座三视图中那些虚线可省略不画,学生回答后擦去可省略的虚线。 一、基本视图 基本视图:物体向基本投影面投射所得的视图。 基本投影面:正六面体的六个面。

六个基本视图的名称和投射方向: 主视图:由前向后投射所得的视图; 俯视图:由上向下投射所得的视图; 左视图:由左向右投射所得的视图; 右视图:由右向左投射所得的视图; 仰视图:由下向上投射所得的视图; 后视图:由后向前投射所得的视图。 基本视图的配置关系: 六个基本视图之间,仍符合“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的投影关系。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音乐作为一个艺术学科,是美存在的重要领域。艺术的学科特点客观地决定了音乐教育必须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也是音乐新课程中最重要的理念。 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要求我们在音乐教学中一定要始终抓住音乐美这个珍贵的内核,选择美的营养含量高的音乐作品,并深刻地挖掘音乐作品本身的审美因素,构建较高表现音乐美的标准。贯彻音乐审美的基本原则,使音乐教学过程在真正意义上成为师生共同感受,体验、享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美的过程。 国民音乐素质的全面提高,是音乐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人的音乐素质需要构成以下四个方面: 1.音乐知识素质:即保证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应用的音乐基础知识。如:学习和了解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音乐常见的结构,音乐体裁形式等。 2.音乐能力素质:即迅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听辨、歌唱、读谱、记写、演奏、创造律动等音乐能力。 3.音乐心理素质:即以音乐感受能力为核心的音乐记忆、音乐联想、音乐想象及音乐运动觉等音乐心理能力。 4.音乐文化素质:即音乐相关文化的了解和掌握(如音乐史、音乐家生平等)以及接触记忆音乐作品的多少。 备课(教学设计)是教师的常规工作,也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备好一节课不一定能上好一堂好课,但是备不好一节课一定上不出一堂好课,备课良好的质量是上好一堂课的必要条件. 备课具体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确定测试题与习题、编写教案等环节和内容。 一、备课(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 教学对象(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教什么、学什么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设计 教学方法设计 教学活动如何教、如何学 教学设计教学媒体设计 测试题与练习题 形成性评价设计 教学评价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 总结性评价设计 形成教案

三维目标表述示例

三维目标表述 一、三维目标的内涵 1“知识与能力”目标:指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分为“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一般分开写。 了解——再认或回忆、识别、举例、描述对象的特征。 理解——把握内在逻辑联系,对知识作出解释、扩展、提供证据、判断等。 应用——使用抽象的概念、原则,总结、建立新的合理联系等。 技能水平(结果性目标)分类 模仿——在原型示范或指导下完成操作,对提供的对象进行模拟、修改等。 独立操作——独立完成操作,进行调整与改进,尝试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 迁移——在新情景中使用已有技能,或是同一技能在不同情景中使用。 写法一般是“学习水平+相应目标”。其中学习水平一般应指使用课程标准中规定的“行为动词”(知识的用语是知道、理解、掌握和应用等;技能用语是初步学会、学会、设计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过程指知识发生、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方法指知识形成与应用知识的方法,主要是指科学研 过程与方法(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三个层次) 经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独立或合作参与活动,获得初步经验,建立感性认识。 体验——经历知识的形成,并能对知识作一定解释和应用的过程。 探索——经历应用所获得的知识探索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写法一般是“通过……过程+相应的科学方法”,即通过……过程,感受(认识或运用)相应的“科学方法。或经历……的探究过程等。其用语是感受、认识、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指对知识价值的理解和对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提升。一般应通过在“情感、态度与价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性目标)层次分类(三个层次): 感受——经历学习活动后建立的感性认识。 认同——经历学习活动后表达感受、态度及价值判断等。 内化——确立相对稳定的态度,表现出持续的行为。 写法一般是“通过……过程+(学习水平+相应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即,通过……过程,在相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如科学态度、学习兴趣、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等)上达到所期望的变化。用语是体验、感情、形成等) 二、三维目标的制订 1、三维目标的关系: 知识技能是基础,过程方法是桥梁;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升华 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要求,是显性目标,是可测量的目标,概括成两个字就是“学会”。也就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从知识和技能上要求学生学会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过程与方法就是完成知识与技能目标所使用的方法和经历的过程,观摩课堂都可以看出来的。概括成两个字就是“会学”。也就是教师在课堂上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学生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过程获得的知识和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就是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求知过程,获得怎样的体验:成就感、挫败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等。概括成两个字“乐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语文课 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解读2011 版新课标的第一部分—前言,分三个部分: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下面我就从课程设计思路来为大家做个解读。这个课程设计思路的基础是:对广大语文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总结提炼,对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的继承,对当代中外先进教育理论的汲取。一、两个明显变化1、题目的变化题目的改变:2001 版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2011 版是“课程设计思路”。题目就明确是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下面的内容也是围绕“课程”的设计以及“课程的目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来表述的; 而我们以前用的课程标准表述这一部分时题目却是“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易让人误解。本来,我们开设的是语文课程,并非开设的“语文课程标准”,所以“设计”也应该是围绕“课程”进行的,并非围绕“课程标准”。2、条款由 4 条增加到 5 条,表述更加明确、具体。新增加了第二条第二条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解读理论1、第一条“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

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解读:这就把语文课程的指导思想与我们国家目前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 而且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基础。语文课程与时俱进不言而喻。而我们以前所使用的 2001 版课程标准就没有明确提出这一点,只说明“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与新课程标准一对比,就明显感觉到旧标准提出的目标不够具体,没有与我们国家目前提出的终身教育相联系。理论2、第二条“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解读:这就说明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尽可能多地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对语文的学习多进行运用的训练)。这与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第二部分中“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要求相一致。在丰富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实践体会才会深刻、真实、强烈,学生才会逐

学习目标描述

学习目标描述:本单元主要教学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笔 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以及加减法估算。共安排了5个例题。这部分内容是在万以内数的认识以及100以内的加、减法基础上教学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另一方面也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数计算起铺垫作用。本单元是在学习了100以内数的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两位数加整十数的 笔算学习为学这部分内容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学起来并不算太困难,基本上笔算应该注意的地方在前面的笔算学习中渗透过了。 学习内容分析: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教学重点: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学生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口 算以及笔算,主要考查学生的口算能力和笔算能力,所以我采取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共同讨论解决总结方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通过训练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纠正,在学生互评共同讨论后总结出更好的方法和规律,通过练习实践掌握方法和学会知识。真正做到学法和教法的有效结合。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环节:本节课目标基本完成,知识点没有遗漏,基本良好。自我感觉有一点进步,首先我做到了心里有数,上课不再没有目标。其次,课堂上学生配合良好没有出现不该有的混乱不堪,说明我的组织有所进步。以上是进步的地方 具体目标:1、掌握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口算和笔算的算法。 2、掌握竖式计算的规范书写。 师生活动:1、出示目标。让学生明白要完成什么?有目标的进行学习不会盲目上课,是课堂更有效率。 2、出示自学指导。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我采用了,与 学生共同看书引导学生如何看书 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1、先学。让学生静静的看书思考(2分钟) 2、后教。在看完书后,叫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共同总结。而后请同学板演以及自己本上完成,通过学生的板演以及自己做题总结笔算的方法,以及要注意的重点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忆,共同回忆方法,对照目标进行小结。 3、当堂训练。通过做黑板上的基础题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

幼儿园课程第一章概述教案

第一章幼儿园课程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各种课程的概念 2、掌握幼儿园课程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3、辨析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4、理解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游戏的关系 5、对幼儿园课程理论的产生兴趣 教学重点:幼儿园课程的概念、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难点:幼儿园课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 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制作PPT 教学课时:6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间相互问好,把最好的状态给学生 二、自我介绍 三、课程要求 三、介绍新学科 幼儿园课程论对幼儿教育具有重大的作用,幼儿园课程是学习幼儿教育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导出新课。 此不做深入讨论,要着重引发学生的未知学科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四、讲授新课 通过细致的讲述,让学生知道幼儿园课程理论的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一节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众说纷纭,未成共识 (一)课程词源的分析: 中国——始于唐代,学者孔颖达《诗经·小雅·小弁》,如“教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对于教育制度、教学课程的安排、执行,一定要有智慧有德行的人来掌管,才能够依照法度(正确之法和自然之法)来保持和执行。 关于这里的课程有侠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指1.具体一个人的整个的学习和教育的课程,2.一个人或一些人的单独一门学科的课程,广义的是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教育体制,教学理念、学习功课的种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等),课程的编排等;这里的课程近乎是教育的内涵; ?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含义接近现代。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 ?在此含义是很清楚的,即指功课及其进程。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而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决定着整个课堂教学设计的方向、过程及结果评估,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然而,从教学目标设计的现状看,一些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及思考不够深入,实施及操作不够规范,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语文新课程的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本文将在分析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表述的几种方法,期望对提高教师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水平、切实推进语文新课程改革有所帮助。 在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表述中,由于对语文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深入,对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正确,存在着目标表述定位偏颇、混淆不清的问题。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目标陈述的主体不是学生。确定课堂教学目标的指向应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课堂应当是学生成长的地方,语文课堂教学是为了养成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和水平,目标陈述的主体应当是学生。二是课堂教学目标表述的用语不够清晰。设计的教学目标如果使用一些混杂的、无法观测的描述心理状态的术语,那么一堂语文课下来难以检验,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从而导致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例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们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表述的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就成了教师,这是传统的教师本位观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的体现。课堂教学目标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指向学生的变化的,教师应该做什么并不是教学目标所应陈述的内容。另外,这样的目标表述太笼统,难以操作,难以检测,很难确定教学目标是否达到。这样设计的目标难以对教学活动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三是课堂教学目标叙述的条理比较混乱。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应当合乎教学内容的要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具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表述的条理要通顺。又如,诵读,在诗词教学设计中十分重要。但是,有许多教师只是在课堂教学开始阶段安排学生集体朗读,中间安排全班朗读各部分内容。没有发挥诵读在理解诗人感情抒发、解读诗词内涵意蕴上的作用。这样设计的目标就难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效果的 作用。 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规定学生在教学活动结束后能表现出什么样的学业行为,并限定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和情感态度发展的层次、范围、方式及变化效果的量度。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准确表述,可以充分发挥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指向、评估和激励作用。 与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领域相适应,我们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性目标表述法、生成性目标表述法、表意性目标表述法这样三种方法来正确表述教学目标。 一、行为性目标表述方法 行为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陈述的课堂教学目标,它指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这种目标指向具有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的特点,适合于知识、技能领域目标的表述。 行为目标具体应当包含课堂教学目标的ABCD 四个要素,它们的含义分别是: 1.A 即Audience ,意指“学习者”。它是目标表述句中的主语。根据新课程教学的理念,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无论是一般的行为目标还是具体的行为目标,在描写时都应指向学生的学习行为而不是教师的教授行为,一般不用来描述教师的教学程序或活动的安排,如“为学生……”“使学生……”“让学生……”“提高学生……”“培养学生……”等描述。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当要清楚地表明达成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例如,“学生……”,用“能认读……”“能背诵……”“能解释……”“能写出……”“仿照……对……写一段话”“对……作出评价”“根据……对……进行分析”等描述。 2.B 即Behavior ,意为“行为”。它要表明学生通过学习之后能够达到什么,是目标表述句中的谓语和宾语。这是目标表述句中最基本的成分,不能省略。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学具体目标应采用可观察、可操作、可检验的行为动词来描述,以增强所设计教学目标的可观察性和可测性。传统中使用的“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几个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到的、仅表示内部心理过程的动词,往往难以测量,难以检验。而采用“认读”“背诵”“说出”“描述”“解释”“说明”“分析”“评价” 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目标设计的表述方法 笪 吴伟昌文*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新课标教材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与评价研究》(课题批准号:D/2008/02/237)的主要研究成果之一。 * XUEKEJIAOYUXUE 学科教与学

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一、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2.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3.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4.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关于内容标准的编排体例,说明如下: ⑴内容标准由标准、活动建议等部分组成。 ⑵“标准”是学生学习高中地理课程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以行为目标方式表述。 ⑶“活动建议”是为开展教学活动提供的参考性建议,可根据条件选择,也可自行设计。 ⑷“说明”是对标准中某些问题的进一步解释。 必修课程

《设计表达基础B》课程标准

《设计表达基础B》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设计表达基础B / Fundamentals of design expression 课程编号:1303070171 适用专业:工业设计专业 课程学时/学分:学时数:44 / 学分数:2.5 实验(创作、制作、上机)学时/学分: 审定人: 开课部门:工业设计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课程性质:设计表达基础课是工科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课程目的:通过课堂教学与实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运用多种工具,快捷简练、真实生动地描绘设计产品效果的技能。同时进一步加强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表达创造构思的能力,为专业设计打好基础。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概述 讲授产品设计表达技法在产品开发及产品设计中的意义。借助图片、范图介绍设计表达技法的分类、特点与应用范围。 第二章工具与材料 2、1 画笔工具 2、2 辅助工具 2、3 颜料 2、4 纸张 第三章基础训练 3、1 产品速写 3、2 表现基础训练 3、3 材料的变化与表达 第四章分析优秀作品并进行临摹 第五章效果图表达 5、1 根据产品图片资料,进行夸张、概括,做不同方法的效果图练习 5、2 变换照片中产品的透视角度或色彩,进行创造性设计表达练习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环节包括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外作业等。通过各教学环节,重点培养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实践技能的训练,使学生不仅掌握效果图的各种表现技法,更多的要求他们

了解所学课程内容的目的,以此更好的将基础知识与专业设计联系起来,真正达到基础为专业服务的目的。 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于一些难理解的概念尽可能的用范例进行讲解,以提高讲学的效果。 2.实验教学:合计20学时 (1)进行基础性的训练。其中包括各种工具及效果的认识和掌握。 (2)加强产品速写的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快速表达的能力。 (3)临摹优秀作品,以学习准确表达形态、结构和材质等方面的技能。 (4)对图片资料中的产品进行夸张概括的表达练习,以训练不同方法的效果图表现和创造性的表达产品效果。 3.课外作业: (1)产品速写,以锻炼学生准确而快速的表达产品的能力。 四、教学环节学时分配 1.总学时分配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平面造型基础B》、《计算机辅助设计(一)》、《色彩设计》。 六、课程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方式 以每次提交的作业进行考核 七、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建议教学和课外参考书: 《造型设计与表达基础》、《产品速写》、《设计表达》 执笔人: 编写或修订日期:2019年11月20日

目标描述

表达与描述的关系: 1、表达是直接具体的表示目标; 2、描述是较抽象的表示目标特性; 3、表达侧重于数据结构; 4、描述侧重于区域特性以及区域间的联系和差别。 目标描述 1、基于边界的描述 利用处在目标区域边界上的象素集合来描述边界的特点/特性边界的长度。 1、1简单边界描述符 (1)边界的长度 边界/轮廓长度(区域周长) 对区域 R ,轮廓点 P : ① P 本身属于 R ② P 的邻域中有象素不属于 R 区域的轮廓点和内部点要采用不同的连通性来定义 (1) 内部点8-方向连通,轮廓为4-方向连通 (2) 内部点4-方向连通,轮廓为8-方向连通 (1) 4-方向连通轮廓B4 }0),(|),{(84≠-=∈R y x N R y x B (2) 8-方向连通轮廓B8 }0),(|),{(48≠-=∈R y x N R y x B 使用单位长链码 {}{}),(),(|#2),(),(|#D 11411k k k k k k k k y x N y x k y x N y x k B ∈∈+++++= (2)边界的直径 定义:边界上相隔最远2点之间的距离 B b B b b b D B Dia j i j i d j i d ∈∈=,)],([max )(,

距离度量:D E(·),D4(·),D8(·) (3)曲率 斜率、曲率、角点(局部特性) 斜率:轮廓点的(切线)指向 曲率:斜率的改变率 曲率大于零,曲线凹向朝着法线正向 曲率小于零,曲线凹向朝着法线负向角点:曲率的局部极值点 1、2 形状数 定义:轮廓差分码中其值最小的1个序列形状数示例 4-方向链码为:10103322 差分码为:33133030 形状数为:03033133 形状数的阶 ?形状数序列的长度 ?闭合曲线阶是偶数 ?凸形区域形状数的 阶对应区域边界 外包矩形的周长

浅说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浅说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信息员:市教研室 | 作者:易安定 | 日期:2008年12月29日 | 浏览522次] 字 体:[大中小] 到学校听课,不免要翻一翻老师们的教案;而在看教案时,我最关注的是“教学目标”的确定。因为,如果教学目标不明确,不知道上课让学生得到什么,那上课还有什么意义呢?在随便翻翻中,我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目标设置笼统、模糊、大而空,而这些笼统、模糊、大而空的“教学目标”有些则是从某些参考书上抄来的。现略举几例:九年级语文《致女儿的一封信》,设置的一个目标是:“理解爱情的深刻含义,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这个不少人一生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让一个十四、五岁的学生在一节课上就要落实,只能是天方夜谭! 数学课教案:“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比比皆是,这些能力的确要“发展”、要“培养”,但这岂止是一节课的任务、是一节课就能做得到的?那么,在“这一节课”里在“发展”和“培养”这些能力方面解决点什么问题而使其能力得到“发展”呢? 品德课教案:“坚决杜绝不良习惯”。这样的目标如果能通过一节课就能达到,那我们的教育工作就太好做了! 还有许多表述方面的问题,就不再列举了。 鉴于此,我想和老师们聊聊“教学目标的确定和表述”这个话题,一是根据有关论著的论述简介一点教学目标的基本知识;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述一下如何确定课堂教学目标。 一、什么是教学目标?(参见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61-65页) 所谓教学目标,就是对教学活动所要促成的身心变化要达到怎样的标准、要求所作的规定或设想。简言之,教学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身心变化。我们之所以重视对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因为教学目标有如下功能: 导向功能。即把教学活动导向一定的方向。其作用是:增强自觉性,避免盲目性;保证教学效果,避免无效劳动;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事半功倍。 激励功能。即激励教学活动。其作用是:产生动力(当目标与学生需要一致时);激发兴趣(当目标与学生兴趣一致时);树立信心(当目标设置适度时)。 标准功能。即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其作用是:依据目标的达成评价教学效果;依据目标的达成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 教学目标按照层次可划分为: 课程目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 单元目标。对一门课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要求,即这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 课时目标。是对每个课时的具体目标,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 课时目标从属于单元目标,单元目标从属于课程目标。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参见谢利民:《教学设计》,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65-70、84-88页) (一)教学目标设计取向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修改)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编制人:冷福庆 编制单位:基础部 编制日期:2010年8 月日 审核人: 专业负责人: 系部主任:南 国土资源职业学院示办制 二〇一〇年九月

目录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三)课程设计思路 二、课程目标 三、课程容与要求 四、课程实施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一)硬件条件 (二)师资条件 (三)教材编写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七、参考文献 八、其他说明

《交流与表达》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所有专业 课程类别:基础学习领域(基础、专业、拓展) 修课方式:必修(必修、选修) 教学时数:45学时 总学分数:3学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交流与表达》是面向我院所有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习领域课程。本课程在学生的社会生活实践和今后的的职业生涯中,起着重要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具有良好的交流表达能力已经成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特征。交流表达能力是一项核心职业能力,具有跨职业属性。开发高职“交流与表达”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表达、交流和沟通能力。 “交流与表达”是信息与情感的传递,“交流与表达能力”不仅指口语能力,也包含书面方面的能力。本课程通过语音、交谈、演讲及相关写作项目的训练,使学生能规使用普通话进行口语交流,较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主,同时具有良好的应用写作能力,具备较好的人际沟通和交往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及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本课程与相关素质培养和职业综合能力系列课程及专业核心能力培养课程并驾齐驱,共同构建起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 高职课程改革必须解决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问题,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来看,人们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可以表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一再认识这样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