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北师串讲版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北师串讲版

一、基础知识

1、早在汉代,就开始有了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这种工作古人称为训诂。

2、“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4、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说:“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重语”相当于叠音词。

5、黄侃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这种解释具有词义系统的观点。

6、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7、注释工作可以分为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

①词义训释:是对客观词义进行表述,

②文意训释:是在词义训释的基础上,讲解词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疏通句、段、章的思想内容。

8、纂集工作两种编纂宗旨:

①为了集中使用某些材料而编纂;

②在集中某些材料之外,还要通过编纂来证实某种理论。

9、训诂材料分: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纂集类训诂专书、考证材料。

10、清代的考证大多以笔记和札记的形式存在。

11、考证材料:顾炎武的《日知录》、王念孙和王引之父子的《读书杂志》与《经义述闻》。

12、训诂与训诂学的区别:训诂是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和材料,训诂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

13、黄侃辨析:“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今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14、训诂学范围的确定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早期训诂学、晚期训诂学、现代训诂学。

15、小学是古代传统语言文字学的名称,包括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

16、王力先生指出语言学分为:语音之学、语法之学、语义之学三类。

17、训诂学的产生与发展:训诂的产生期——先秦两汉,萌芽期——先秦,系统化期——两汉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

训诂学科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

18、训诂的萌芽期——先秦,只是在文献正文中零散出现的材料,及对经集的说解,

如《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19、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两汉

20、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第一部注释书,作于西汉。

21、东汉末年的郑玄是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毛诗笺》、三礼注《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

22、汉代开创性的纂集专书:《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

23、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发展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①再度注释的出现

②训诂范围的扩大

③集注、集解的出现与字书、韵书、义书的分立。

24、再度注释:指的是针对汉代的经注,再作进一步的解释,原则:疏不破注。代表是孔颖达的《五经正义》。

25、训诂范围的扩大——由注经而注史、子、集,标志着训诂范围的扩大。

汉代子部代表:王逸《楚辞章句》

魏晋以后①子部代表:杨倞《荀子注》,

②集部代表:李善《昭明文选注》第一部文学总集,郦道元《水经注》。

③史部代表:《史记三家注》,唐颜师古《汉书注》,宋裴松之《三国志注》,唐李贤《后汉书注》。

26、李善《昭明文选注》采用了“征引”的训诂体式。这种体式极少对词语进行正面的训释,而是为读者提供一个在此之前词语出处的语料及解释。

27、南北朝裴骃《史记集解》,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张守节撰《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

28、在集解与集注中,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音义”书,他们把各种注音和各种解释都搜集起来,按一定的体例编纂成书。代表:南北朝陆德明《经典释文》、玄应《一切经音义》、慧林《一切经音义》。

29、十三经:《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30、南北朝陆德明《经典释文》包括十四部经典的音译材料:《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老子》、《庄子》。

31、字书、音书与雅书分立,各自向专门方向发展,是这一时期训诂纂集工作的又一特点。

如:梁顾野王的《玉篇》,晋吕忱的《字林》。

32、宋代的疑古与创新:陈彭年等著《广韵》分206韵,王安石的《字说》和王圣美的“右文说”。

33、开清代学术风气、奠定清代学术基础的卓越学者是顾炎武。

34、清代段玉裁是戴震的学生,代表作《说文解字注》。

35、清代著名训诂学家高邮王氏父子:王念孙是戴震的学生,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

其子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和《经传释词》等。建树是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进行古汉语研究。

36、清末俞越《古书疑义举例》代表“文辞条例之学”。

37、阮元的《经籍纂诂》综合汇集唐代之前的诂训。

38、对章太炎的评价:为整个语言文字学的独立和理论建设作了开创性的努力。

代表作《国故论衡》、《小学问答》、《新方言》、《文始》。

39、章太炎书中所谈的语言理论问题涉及三大方面:

①语言文学的发生发展问题。

②关于汉语和汉字的形、音、义结合问题。

③关于语言文字进化和统一的看法。

40、为近代训诂学的独立及其科学化做出过贡献的学者有:沈兼士、何仲英、杨树达。

41、杨树达的训诂著作:《积微居小学述林》、《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词诠》。

42、杨树达对于训诂学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①是构拟过一套训诂学体系。

②对汉语词源学的研究具体而微,且能归纳出条理。

③在训诂实践中能有意识地用语法助训诂。

43、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体式: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

44、传注类包括:传、笺、注。

45、传:主要是为了传通其义。其代表:《春秋》三传,《毛诗诂训传》。

46、笺:在原有的注释旁附记自己的意见,是对传作的一种补充。代表作:郑玄《毛诗笺》。

47、注:是对经籍的解说,在郑玄《三礼注》之后,“注”几乎取代了“传”而成为经籍训释的统称。

48、章句体式的优点是对文献的注释更富于整体性,缺点是没有传注简明。

代表:东王逸《楚辞章句》,赵岐《孟子章句》。

49、有的章句在章末以“章指”概括全章旨意,特点是以句子为训释单位,

代表:《孟子章句》、《梁惠王章句上》。

50、集解(或称集注、集释)类注释产生于南北朝时期,由注释者汇集各家对同一部典籍的注解、间下己意而成,博采众家之长。代表作:清王先谦《荀子集解》,《庄子集解》。

有的书虽不冠以“集解”之名,但其内容和体例属于集解类注释,如清孙诒让《墨子间诂》;

有的书虽以“集解”命名,但不能归入这一类的是晋杜预的《春秋左转集解》。

51、音义类注释以辨音释义为本,兼及文字形体的解说和校勘。南北朝陆德明《经典释文》较有代表性。

52、互文:指并列的两个词组或对偶句子中相应位置上的两个词或词组互为补充、互相发明的修辞方法。

53、黄侃十种小学根柢书①义书:《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

②形书:《说文》、《玉篇》、《类篇》

③音书:《广韵》、《集韵》

54、《尔雅》及后来的续广之作——“雅书”系列主要按事物类别分篇,

《尔雅》将纂集材料分为19篇。

55、训诂纂集专书的类型:集合贮存型、整理编选型,理论证实型。

56、形训的训释方式是指对词义的解释,特别是对本义的解释可以借助字形来完成。

57、“以形索义”的训诂方法是指通过对字形的分析找出本义,用本义来统帅引申义。

58、运用古代纂集专书来编写现代辞书时要注意专书的训释方法和体例:

①要注意区别文意训释和词义训释。例P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