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密训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很全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

《训诂学》讲稿训诂学的内容训诂学的内容古人之言,所以难明者,非为书之理意难明也,实为书之事物难明也;非为古人之文言难明也,实为古人之文言有不通于今者难明也。
”——郑樵《通志·艺文略》盖时有古今,犹地有南北有东西,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时远则有训诂,地远则有翻译,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大矣哉!——陈澧《东塾读书记》士生千载之后,求道于典章制度,而遗文垂绝,今古悬隔,时之相去殆无异地之相远,仅仅赖夫经师故训乃通。
……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其道者,词也,所以成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
譬之适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可以躐等。
”——戴震《古经解钩沈》至于治古书之法,无论治经治子,要皆当以校勘、训诂之法为初步。
校勘已审,然後本子可读;本子可读,然後训诂可明;训诂明,然後义理可定。
”——胡适《胡适文存·论墨学》一训诂的内容(一)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训诂的任何一方面内容归根结底都是在解释字词。
1、注音对象:多音多义词。
术语:反切、直音,或以“读若”、“读如”、“如字”等用语指出读音。
《礼记·玉藻》:“君羔幦(蜜)虎犆。
”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楚辞·离骚》:“又重之以脩能。
”洪兴祖注:“故有绝才者谓之能,此读若耐。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凡言…读若?者,皆拟其音也。
”又《周礼汉读考·序》:“…读如?、…读若?者,拟其音也。
古无反语,故为比方之词。
”《诗·秦风·黄鸟》:“黄鸟,哀三良也。
国人刺穆公以人从死,而作是诗也。
”郑笺:“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鍼虎。
从死,自杀以从死。
”音义:“行,户郎反,下皆同。
鍼,其廉反,徐又音针。
从死,上才容反。
”《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训诂学-复习资料重点讲义资料

单项选择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 《毛诗诂训传》×.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 《说文解字》×. 《尔雅》□下列工作中,不属于训诂工作的是×. 注释工作×. 纂集工作×. 考证工作√. 编辑工作□魏晋隋唐时期是×. 训诂的产生期√. 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 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 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开清代朴学之先的人物是√. 顾炎武×. 戴震×. 段玉裁×. 王念孙□《说文解字注》的作者是×. 许慎×. 梅膺祚√. 段玉裁×. 戴震□《墨子间诂》属于×. 传注×. 章句×. 义疏√. 集解□下列书中“集解”两字命名含义不同的一书是×. 《史记集解》×. 《荀子集解》×. 《论语集解》√. 《春秋左传集解》□《尔雅》分为√. 十九篇×. 二百零九篇×. 二百一十六篇×. 五百四十篇□《释名》的作者是×. 许慎×. 段玉裁√. 刘熙×. 黄侃填空题□“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孔颖达认为:“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诂”是解释“异言”的,“训”是“道形貌”的。
□《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的作者是马瑞辰。
□黄侃先生认为: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
解释词的本义。
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解释词的引申义。
训诂是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包括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训诂工作是以扫除古代文献中语言文字障碍为实用目的的一种工具性的专门工作。
□训诂工作主要有三种:注释工作、纂集工作、考证工作。
□训诂材料包括: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跟注释工作相对应;纂集类训诂专书,跟纂集工作相对应;考证材料,与考证工作相对应的材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

“训诂学”辅导资料一、训诂的功能:汉代人去读先秦或更早的典籍,已略有困难;而到了唐代,一般人对两汉、先秦的典籍,就更不容易懂了。
所以,在阅读和研究古代文献时,就需要首先扫清文字障碍,减少语言隔阂。
二、“训诂”这两个字连用,始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的疏中对“训”和“诂”分别作了解释。
他说: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三、《毛诗诂训传》,是毛亨为《诗经》所作的传注,简称《毛传》。
“传”是一种发明经典大义“春秋三传”有左丘明的《左传》、公羊高的《公羊传》、谷梁赤的《谷梁传》。
毛亨注释《诗经》虽有叙事,但却以解释语言为主,所以叫《毛诗诂训传》。
四、孔颖达的意思是说,诂和训,是解释语言的两个不同的法则:(一)“诂”是解释“异言”的。
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
因时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
因地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
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
(二)“训”是道形貌的。
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五、近代学者黄侃先生对“诂”、“训”二字的解释,反映了训诂学进一步发展后所具有的新的含义。
‘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黄侃先生对‘诂训’的解释,说明他已有了词义的系统的观点。
在解释词义的时候,首先要推求它的本义,即可以推溯的最原始或最核心的意义,然后沿着词义发展的线索,找出它不同的引申义。
这样才能完成对一个多义词词义系统的解释。
比如(诗经·大雅·大明),毛亨不把“京”解释作“京师”,而解释作“大”。
他的意思说,“京师”的意思,是从“大”这个本义里引申出来的。
六、训诂学是在发展中经过不同的阶段逐步建立起来的。
那时的训诂方式主要是注释书(包括传、注、疏、笺等)。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总论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释古今这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7、训诂实践形式有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三是注释书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100、训诂的原则有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三科学技术的发达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三上下文的感染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一释人事的名称二释天文的名称三释地理的名称四释植物的名称五释动物的名称16、从内容上看,《方言》中包括一不含地域性普通话里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17、《方言》所释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里包括一四方之通语二四方异语而通者三某某之间通语四某地通语18、《方言》的价值及影响一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二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三可以让我们从它收集的词汇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四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19、《释名》与《尔雅》不同之处有一《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尔雅》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二《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三《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则必求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四《尔雅》之篇目少,《释名》的篇目多20、《说文》价值和作用有一编写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说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二它保持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资料三它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四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五给后代字典辞书的编以很大的影响。
训诂学资料

训诂学资料训诂学总论1、从新注、旧注、方俗词解三方面例析了一些些语言现象的训释问题。
一是新注错了,影响了对文艺论述的正确理解;二是旧注错了,影响了对古代历史事实、政治思想、哲学思想的正确了解;三是常用语的本义不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自觉地驾驭语言。
2、训诂学的任务主要有三项:一是“释古今这异言。
”用当代的话去解释古代词语。
二是“通方俗之殊语。
”用通语释方言。
三是“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3、训诂学的根本任务:一是加强对训诂学史和训诂学方法论的研究,实现训诂学自身的建设与发展二是总结训诂实践的经验,提高训诂工作水平,促进古文教学这、古籍整理和词典编纂等等。
4、解释语义的专著可以分为三类:一是总释群书语义。
二是专释一书语义。
三是解释部分词语。
5、训诂学从客观现实出以,至少要注意三点:一是以今释古、以易释难。
二是以已知释未知。
三是为“今世”服务。
6、训诂的内容有一是解释字词二是解释文句三是分析篇章四是分析表达方式五是分析时空关系7、训诂实践形式有一是解释语义的专著二是音义兼注的专著三是注释书四是形音义合解的专著8、在坚持训诂的现实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一是要注意以今释古,以易释难二是要注意以已知释未知三是要注意为“今世”服务100、训诂的原则有一解释古语要懂得语义的历史演变情况,所以说,从事训诂必须有发展的观点二语言是社会现象,语义和语言其他诸要素一样,是约定俗成的三对于前人训诂,我们既要尊重,又不能盲从。
9、训诂学的用途有一用来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二用来指导古籍的整理工作三用来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篡工作四用来帮助历史学、医学等学科的研究工作。
10、训诂学关于“互文”作用一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的情况二用互文就必须把上下文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三用互文就合有关的词语互相辉映、暗示从而使意义表达得更全面四用互文可收到意义全面而行文简洁的效果五用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补充的情况。
11、词义的引申的类型有一理性的引申二形比的引申三礼俗的引申12、词义的理性的引申包括一因果的引申二时空的引申三反正的引申四虚实的引申13、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社会因素包括一政治观点的进步二艺术思想的变化三科学技术的发达14、词的感情色彩变化的语言因素包括一词义的变迁二修辞手法的影响三上下文的感染15《尔雅》中解释百科名词的大类有一释人事的名称二释天文的名称三释地理的名称四释植物的名称五释动物的名称16、从内容上看,《方言》中包括一不含地域性普通话里二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三纵的方面,语言新旧生灭交替之际所残留的古今语四横的方面,语言因地域,语言因地域的差别而发生变异的各地方言五兼包纵横两面,因声音转变而发生的方国殊语17、《方言》所释通行区域较广的方言里包括一四方之通语二四方异语而通者三某某之间通语四某地通语18、《方言》的价值及影响一它保存了两汉相当丰富的口语词汇二为我们研究汉代方言通语的异同提供了宝贵的材料三可以让我们从它收集的词汇里了解当时的社会现实四能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口语中还有不少古代词汇成分19、《释名》与《尔雅》不同之处有一《释名》为音训之书,间有义训;《尔雅》为义训之书,间有音训二《释名》重音训,故少类聚为训;《尔雅》重义训,故多类聚为训三《尔雅》仅是训诂之记载,《释名》则必求推究事物命名的由来四《尔雅》之篇目少,《释名》的篇目多20、《说文》价值和作用有一编写目的在于探讨字源,说明字体的结构和本义二它保持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资料三它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四比较系统地提出了分析文字的理论五给后代字典辞书的编以很大的影响。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第一章导论一、什么是训诂?训”和“诂”原是解释词语的两种不同法则。
“训”,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
”段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
明梅膺祚《字汇》:“训,释也。
如某字释作某义,顺其义以训之。
”“诂”,《说文》:“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人,是之谓诂。
”魏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言;训者,谓字有意义也。
”唐孔颖达《毛诗·周南·关睢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故《尔雅序篇》云:《释诂》、《释言》通古今之字,古与今异言也。
《释训》言形貌也。
”•“训”、“诂”连用,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二、训诂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根据黄先生的阐述,综合历代学者的意见,我们可以这样来说明训诂学这门学科的性质:训诂学是汉语语言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科学。
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
训诂学的任务,是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情状,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
三、由于时地变迁,人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1)语音方面的变化。
文字产生之初,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它的读音当是相同的。
但是,我们发现,相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周秦时的读音已经不同了。
如以“以”(余母之韵)为声符的“台”“似”“矣”的字一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音。
(2)词汇的变化。
《训诂学》复习资料

《训诂学》复习资料14汉语言文学田昭波一、填空题1.“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享所作的《毛诗训诂传》。
2.音韵学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
3.语音学,语义学,语法学是由王力先生提出来的。
4.《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东汉号称“五经无双”的许慎编写的。
5.王圣美提出“右文说”的观点。
6.清代戴震提出义理之学、文章之学、考核之学。
7.第一部方言词汇著作是西汉杨雄撰写的《方言》。
8.上古音是指先秦两汉。
9.章太炎先生提出“国学”。
10.黄侃(章太炎学生)亦曾留学日本,师事章太炎,受小学和经学。
二、名词解释1.声训:声训又称音训。
是指通过语音分析词义,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词义,推求词义的来源,以说明其命名的原由。
就声音关系而言,声训可分为4种:同音、双声、叠韵和音转相近。
2.集解:集解是由注释者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解释,权衡取舍,间出已意。
3.注;“注,灌也。
”注书一义由灌注之义引申而来,注也是对经籍的解说。
4.疏:“疏”是相对“注”而言的,在注的基础上再进一步作注就叫做“疏”。
“疏”是对注的解释。
(或:疏指对古书的旧注作进一步解释。
)5.笺:“笺”本来是对传的阐发和补充,后来只指注解的意思。
6.章句:章句是离章辨句的意思,是解说古书的一种方法,除解释字词外,还串讲文章大意。
7.正义:正义又名“疏”,也称“注疏”、“义疏”,即“正前人之疏义”的意思,是一种经注兼释的注释。
它属于古籍注释体例之一。
8.传:秦汉之际,把《周易》、《尚书》、《诗经》、《礼记》、《乐记》、《春秋》称作“经”,把解释经书的叫做“传”。
“传”就是对“经”的解说。
三、音形义分类音形义精髓:因声求义,以形索义,音近意通。
文字学上:音(字音),形(字形),义(字义),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
也就是:音:读音形:写法义:意思音,是指一个字的发音,如“铱”发音为“yi1”.一个字至少有一种发音,也可以有多种发音.有的字虽然只有一种发音(如“啊a”),但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变音.例:在句子“你啊!”中,“啊”发“呀ya”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训诂学》密训资料选择、填空题1.训诂:在汉代产生的一种工具性专门工作。
2.“训”和“诂”两字连用,最早见于汉代毛亨所作的《毛诗诂训传》。
3.孔颖达:“诂”是解释“异言”,即解释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产生的不同的称呼;“训”是“道形貌”的,即对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
4.马瑞辰认为“单词则为诂,重语则为训”,将“训”解释为释“重语(叠音词)”5.黄侃“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6.训诂工作:用语言解释语言的行为。
7.训诂分类:(1)注释工作;(2)纂集工作;(3)考证工作。
8.自觉的体例:训诂家在训诂工作开始时就在明确的理论指导下制订的,它体现为固定的表述格式和程式化用语。
9.自然的体例:是由训诂家对材料的把握比较熟练时而自然形成的较为一致的程式化语言格式,它缺乏理论的一致性。
10.训诂工作者目前所从事的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方面:①介绍,②发展。
11.训诂学是以前人的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12.训诂学的内容,有如下两点:①释词和解句;②辨析古书异例。
13.训诂:用语言解释语言的工作与材料14.训诂学: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15.训诂工作的基本任务:对古代文献语言的意义进行探求和解释。
16.训诂学的作用,大体上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指导语文教学;②指导古籍整理;③编纂辞典。
17.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
18.训诂工作产生于先秦,是适应教育的需要。
19.两汉是训诂工作的系统化期。
20.真正的以解释文献语言为目的而系统进行的训诂工作是从汉代开始的。
21.正真的训诂在汉代产生的原因:①语言文字发生了较大的变化;②师说差异;③统治的需要。
22.今文经:指用汉隶写成的儒家经典,多数靠口耳相传,不拘泥于字词本身,而好发微言大义,治经重实用而轻学术。
23.古文经:指先秦六国古文书而在汉代被陆续发现的一批儒家经典。
24.鲁人毛亨的《毛诗诂训传》是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古文经学的最早的注释书。
25.“训”和“诂”两个字连用最早出现在《毛诗诂训传》。
26.郑玄及其《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27.《尔雅》是最早的一部按事类编排的同训词典。
《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解释一般词语,后十六篇解释各种名物。
训释词义专书之祖。
28.《方言》全名《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
作者扬雄。
《方言》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对方言词汇进行比较研究的专著。
29.《释名》作者刘熙,东汉北海人,是第一部用声训方法追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
30.《说文解字》作者许慎,这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书,它以“六书”理论为指导,从音、形、义三方面作了综合性的研究。
分540部。
《说文》是文字学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借以解读文献语言的训诂专著。
31.四大纂集专书:《尔雅》、杨雄《方言》、许慎《说文解字》、刘熙《释名》。
32.汉代经学:经学发达,推动了训诂工作的兴盛,而训诂大师的涌现,训诂体式的完备,以及条例严密的经传注释和研究词汇词义的语言学专著的问世,则标志着训诂工作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而独立。
33.训诂的深入与扩展期——魏晋隋唐34.孔颖达编订《五经正义》,他摒弃南学与北学的地域偏见,兼容百氏,融合南北,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完成了中国经学史上从纷争到统一的演变过程。
35.再度注释的目的是为了疏通和证明一度注释,其中一些成果已经是进一步的考证。
这种训诂体式,深化了训诂内涵,并留下了更为重要的训诂材料,间接的开启了清代的考据之学。
36.再度注释局限:“疏不破注”。
37.史部: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注》、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等。
38.王弼《老子注》、郭象《庄子注》、郭璞《山海经注》、《穆天子传注》。
39.集部:李善的《文选注》、郦道元《水经注》等40.集解:汇集诸家对同一典籍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解释,断以己意,以助读者理解。
41.集注:汇辑或综合诸家对同一古籍音义的注释。
42.陆德明《经典释文》共三十卷,第一卷序录可以看做全书的纲要,包括序、条例、次第、注解传述人等内容,从第二卷起依次集录有关“十五经”等经典的音义材料。
43.唐玄应与慧琳的两部《一切经音义》训释对象:佛教经典44.文字类:魏张揖《字诂》、晋吕忱《字林》、梁顾野王《玉篇》45.收集俗字、难字、杂字、错字、异体字的:张揖《难字》与《错误字》、沈约《俗说》46.文字规正方面的专书:颜师古《字样》、颜元孙《干禄字书》、张参《五经文字》47.汉末受佛学声明的影响发明了反切注音法,魏晋学者继续对声韵进行研究,从而产生了声韵专书。
48.韵书:李登《声类》、陆法言《切韵》、孙缅《唐韵》。
49.训诂的更新与变革期——宋元明50.疑古表现在经学训诂上,随意怀疑和改动经书原文,基本不信汉唐旧注而代之以力学的说教。
51.疑古表现在字学训诂上,则不信《说文解字》,而常用自己的“理据来说文解字52.朱熹的训诂学著作及其成就:《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
他继承了传统训诂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又融入了时代精神,形成了独具时代风格的训诂学。
53.明末训诂进展的表现:字书:梅膺祚《字汇》、张自烈《正字通》;雅书:朱谋玮《骈雅》、方以智《通雅》;方言:陈士元《俚言解》、张存绅《雅俗稽言》、李实《蜀语》;综合性:黄生《字诂》和《义府》。
54.史部:吴师道《战国策校注》;虽有强烈的创新意识,但仍存汉唐遗风,言之有据,简洁实用,不空衍其说。
55.集部:洪兴祖《楚辞补注》;对唐宋文人的文集、诗集等也多有注释。
进一步扩大了训诂工作的范围。
56.训诂实践的兴盛与训诂理论的探讨期——清代57.顾炎武:开导清代学术风气、奠定了清代即音求义的训诂方法论基础。
58.戴震的学术成就及其治学方法:戴震是皖派的开山祖师,主张把义理与考据结合起来,以考据通义理;注重以形证义,以音求义,在实践中发展了形音义互求的训诂思想。
著作有《转语二十章》、《方言疏证》、《孟子字义疏证》等。
59.段玉裁著作:《六书音均表》《诗经小学》《周礼汉读考》《说文解字注》。
60.王念孙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释大》等。
61.王引之著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
62.沈家本:《历代刑法考》63.训诂学科理论的创建期——近现代64.章太炎:(国学大师)使传统“小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真正摆脱了经学的附庸地位,开创出一门完全独立的语言文字学。
65.黄侃:(北大任教,章太炎徒弟)构拟了第一部训诂学讲义,进行了独立的专科教学,使训诂工作上升为一门有体系的理论学科,从而彻底脱离了经学的附庸地位;66.标志着训诂学走向现代的是胡朴安的《中国训诂学史》和齐佩瑢的《训诂学概论》。
67.随文释义训诂材料的六大类别:传注类、章句类、义疏类、集解类、征引类、音义类68.注释中说明用字现象或字际关系的用语很多,常见的有:①读如、读若、读为、读曰;②假借字、通;③同、即;④古今字;⑤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等等。
69.读如、读若、读为、读曰:表示借字和本字共记一词,应该按其中表词明确的字来理解词义。
70.通:表示通假字和本字的关系,这里的“假借”指的是用字上的通假。
71.同、即的含义和用法:说明异体字关系。
72.古字、今字、古今字的含义和用法:多用来说明不同时代记录同一词项用字不同的现象,这些不同时代的用字虽然字各不同,却“同物同音”,也就是记词功能相同。
73.当为、宜为、当作、字之误、声之误的含义和用法:用来说明用字不当现象,指出应该按某个正字来理解其词义。
74.“之言”用于沟通字际关系的用法,主要用于训释词源意义或沟通同源词,有时却是说明用字关系。
75.解释词义是训诂学的核心工作,是阅读典籍的基础。
76.谓之、曰、为的含义与用法: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通常用于在属中求别,也用于同义词的辨析。
77.谓的含义与用法:多用来解释词的具体指向,说解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或者点明被释词具体所指的人或事(指)。
78.犹的含义与用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等于说”,主要用来沟通词的相关含义和古今变化。
79.之言的用法:主要用音义相通而具有同源关系的词作为训释词,也有用本字解释通假字的。
80.貌的含义与用法: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
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连绵词。
81.分析句读是注释古书的先行工作。
82.原文:指被注文献本身的文字语句,为文献作者所写;83.注文:指注释家附在原文下面(或后面)的注释文字,为注者所写。
84.注家:对原文进行注释,或对注文进行再注释的人。
85.注点:指加注的地方。
86.注释对象:也叫做被注释项,是指被注释的语言单位,可以是字、词、语句、语段,也可以是篇章。
87.注释内容:根据需要对被注释项进行的注释。
包括标注字音、分析字形、解释词义、考辨名物、沟通字际关系、探求音义来源、阐述语句大意,等等。
88.注释语:也叫注释项,是表述注释内容的词句或语段。
89.注释用语:也叫训释用语,指常用于注释语中的具有比较确定的含义或功能的程式化词语,如“读为”、“谓之”、“犹”、“之言”等,一般称为“训诂术语”。
90.训条:一个被注释项及其相应的注释项合称为一个训条或一条注释。
91.训诂专书的分类:书面训诂材料纂集,口语材料调查纂集,理论分析归纳定义。
92.集中材料以查用:《尔雅》、《方言》、《小尔雅》、《广雅》、《经典释文》、《经籍纂诂》等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93.在明确的语言文字学理论指导下对字词的原创性解释。
《说文解字》、《释名》等书的编纂属于这一类。
94.《尔雅》:我国最早的解释词义的专著,大约成书于战国末年。
目的:集中先秦古训,以便做到以标准语释方言俗语,以常用语释难僻词语,以当代语释古语。
95.《方言》:汉代学者对各方言区语言词汇调查的总集,作者扬雄。
目的:既沟通词义的古今差别,同时又说明语词在共时的地域差异,从纵横两方面把握语词因时间和空间变化而造成的异同。
96.《经籍纂诂》:清阮元等编纂的大型训诂纂集专著。
宗旨:汇集经传训诂。
97.《说文解字》:东汉许慎撰,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
目的:纠正当时人们因不明字例之条而随意曲解字形的谬误他集中了秦代规范的小篆、周秦时期的古文、籀文,以形为纲,从9353个正篆中分析归纳出540部首,以部首统系所从之字,用“六书”的理论,分析字形来讲解字义、字音,同时融会贯通经典中的大量训释,揭示了汉字形、音、义统一的特点。
(被称为“字圣”)。
98.《释名》:东汉刘熙撰,第一部用声训方法追求名源的专书,也是我国第一部语源学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