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压强教学设计

一、压强教学设计
一、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李新江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压强的概念

2.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知道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理解的感性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

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三、教学器材:

海绵、小方桌、砝码、气球、木板、刻度尺、盒装奶六、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当_____________相同时,受力面积越

_________(大或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分析与论证】

【评估、交流和合作】

师:思考在前面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

(二)压强的定义

压强(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我们把压力与受力面积之比称为压强。

根据公式P=F/S

可以知道

当S一定,F增大,则P____;

当F一定,S减小,则P____。

当S一定,F减小,则P____;意图,设计思想

以及此实验的优

缺点,以供别人

借鉴。

学生分组讨论后

填写

学生认真观察,

同桌相互讨论。

学生讨论并思考

学生总结,得出

压强的定义

有利于学生

将所学的知

识系统化和

内化,培养其

学习物理的

能力

及时练习、及

当F一定,S增大,则P____。

归纳:

增加压强的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减小压强的方法:1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小结

师:总结得不错,下面谁能把今天的内容总结一下?想一想我们学到了什么?

●拓展思维

1、红军叔叔在过草地时,不慎陷入沼泽,无力自拔,处境危急。假如你也在其行列,你该怎么办呢?

2、下列实例中,属于增大压强的是()

A.坦克装有宽大的履带师生共同讨论压

强的意义、单位

及符号

根据公式

可以知道S一

定,F增大(减

小),则P增大

(减小);当F

一定,S增大(减

小),则P减小

(增大)。

时反馈,有利

于提高教学

效果

活学活用,

学以致用

渗透控制

变量法的物

理思想

正确发挥学

生的积极、主

导作用

让学生自己

学会分析,自

己独立思考

解决问题的

良好习惯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压强》教学设计 宾县第四中学冀光玲 一、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本节课的设计力图贴近学生的实际,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物理现象的探索和实验探究,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乐趣、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科学探究的能力。新形势下的教学需要新的理念,更离不开新技术的支持,为了有利于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又有利于发展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同时注重学生主动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及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我制作了一个学习站点,搜集储存了有关压强的教学资源,以备学生学习之用。因此,这节课的定位是: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其中主要依据是“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学科教师培训的相关内容,将信息技术整合于物理课程的教学之中。 二、教材分析

压强是教科版第九章的第一节,是本章的起始课,是力的作用效果的延续,又是学习流体压强和流体的力现象的基础,所以压强这一节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体系看比较完整,与旧教材相比增加了流体压强,为以后的教学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但从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来看,学生对压力的概念比较模糊,所以我在教学中补充了压力的概念和它与重力的区别等相关知识。 由于压强这节课的重点是经历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因此我把本节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让学生从大量的感性实验中总结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建立压强的概念。第二课时从生活事例和压强的概念去理解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从实验中让学生了解流体也存在着压强。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经过一学期的物理学习,对这门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观察、实验、分析和概括能力已经初步的形成,而且学生对网络都很感兴趣,所以本节课教师提供一个网络平台,把本节课设计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以学生的自学、

压强优秀教案课程.docx

9.1压强 湖北省大冶市还地桥镇中学刘顺才 【教材版本】人教版八年级物理 【课标解读】1.通过实验,理解压强。课标将该知识点定位在“理解”层次,要求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压强。 对于压强知识,学生几乎是一无所知,虽然压强的概念学生非常陌生,但压强的实例在生活中却很广泛,素材非 常丰富。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来看,只要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和理解压强都将变得容易。也为 后面液体﹑气体压强和流速与压强的学习打下基础。 2.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属于“了解”层次,是巩固压强概念和深入学习的需要,同时更是 为了让学生能把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内容】 会运用压强公式和其主要内容包括认识压力、会用控制变量法通过探究知道压力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运用实际、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和计算。 【教材分析】 《压强》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下册第九章《压强与浮力》的第一节。本节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什么是压力,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思想因素有关,什么是压强,怎样增大和 减小压强。“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此因素有关”,是学生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 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本节教材从 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在本节学习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学的基础知识,并学习了两个重要的力:重力和摩擦力,这些知识都是 本节学习的认知基础;控制变量、比值定义、对比、归纳等学习方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所涉及,这为本节课 的探究学习提供了方法基础。另外,初中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 力尚未成熟,对于本节内容所学习的压力,已有了压力大作用效果明显的思维定势和压力总等于重力的误区,这 也是本节课要解决的难点所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什么是压力,了解压力与重力的区别。 2.理解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的概念,会运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科学探究,归纳得出压力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 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科学方法的重要性; 2.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压强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日常用品中的物理学原理 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生产的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并理解压强概念。 【教学难点】 1. 理解压力和压强的概念。 2.比值定义法定义压强。 【设计理念】 1.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注重科学探究,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过程与知识并重。 【教具准备】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鸡蛋、缝衣针、砝码、磁条等。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气球、短铅笔、海绵、橡皮泥、小桌、钩码等。 【教学过程】

九年级物理:压强(教学参考)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教材 物理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物理教案 / 初中物理 / 九年级物理教案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压强(教学参考)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物理知识,可以让学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事物的理解认识也会有一定的帮助,本教学设计资料适用于初中九年级物理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了解压强的增大和减小的主要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和压强的公式。难点:压强公式的应用。 学习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在前面我们相继学习了一些力的知识,今天老师想找一位男同学,一位女同学来讲台上比比力气,谁愿意上来呢?(比赛规则是每人一枚图钉,一块木板,看谁先钉进去谁为胜。女生拿的图钉有尖,男生的则无尖)(比赛结果是女同学先钉进去,全班学生都很吃惊) 请同学们观察并讨论一下为什么会是女生获得胜利呢?然后每个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发表你们的观点。(教师补充:结合上面的事例点出什么是压力和受力面积) 问题: 其实上面的问题就是关于压力的作用效果的问题?老师和你们现在就共同探讨一下这些问题,好吗? 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2.小组展示 3.小结:压力的作用效果与____和_____有关 三、压强 既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压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面积的大小都有关系,那么如何来表示这一

《压强》的教案设计

《压强》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通过实验,理解压强。知道日常生活中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材特点:教材注重了压强概念的形成过程和压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让学生:“猜想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比值定义引入压强概念→压强的应用”的流程来学习压强。 书中通过滑雪者和雪中步行者、蚊子和骆驼的对比图片,让学生感知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与受力面积有关。通过让学生实验探究,来理解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通过比值法定义来理解压强的概念。通过相关的计算,加深对压强公式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经历过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多次使用了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在速度和密度的学习中,已经用到了比值法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对于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也有较好的生活体验。这些都是有利于实现学习目标的因素。但同时也要考虑到八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强,而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弱,注意力不能持久集中,因此需要教师采取更为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通过目标导学、学法导引、自主评价等学习方式来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会设计实验,会科学归纳实验结论。 2.通过应用比值法构建压强概念,能理解压强的定义和公式,并能用定义式进行有关计算。 3.通过讨论和交流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建立;压强公式的应用(计算、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教学难点: 压强概念的建立;压强公式的应用(计算)。 教学资源: 水球、钉板、小桌、钩码、海绵、课件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

第九章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2)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并掌握控制变量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实验在物理学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压强概念、利用压强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理解压强概念及公式。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 教具准备 小桌子、沙子、钩码、一次性碗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 观察教材中P29三幅图片:(1)茫茫白雪中的两个人对雪地的压力差不多,但是一个陷下去了,而另一个却没有,这是为什么? (2)小小的蚊子可以把口器能把皮肤刺破,体态庞大的骆驼却可以凭借宽大的脚掌成为沙漠之舟. 2. 同学们自己分别用笔尖和笔帽扎手,体验有什么不同的感觉. 从同 学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这些现象中,大家会想到什 么问题吗?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压力 请同学们分析,人站在地面上、水杯放在水平桌面上时,人对地或水杯对桌面的作用力的情况. 人站在水平地面上,对地面有一个向下的作用力,水杯放水平桌面上时对平桌面也有向下的作用力,作用力的大小应等于物体的重量. 讨论:刚才谈到的两种力的情况,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吗? (1 )概念:我们把这种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2)方向: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注意:有些压力是由于重力的作用产生的.但大小并不一定都等 于重力,只有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大小才等于重力.在很多情况下压力和重力无关,压力不是重力.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和什么因素有关?

压强(教案)

压强 马龙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压力的概念,知道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掌握压强的概念,知道压强的计算公式,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及其意义,会进行压强的简单计算。 (二)教具 演示用:压力小桌,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2个,细砂、沙槽, 多媒体课件。 学生用:压力小桌,10×10×5厘米3的塑料泡沫,质量为200克的砝码1个(以上器材两人一组)。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猜一猜两人对雪的压力差不多,为什么一个人陷下去了,另一个人没有陷下去? 2.请同学们观察自己的书包带子。想一想平时背书包时,觉得宽带子好,还是细带子好,为什么? 对以上问题,可能同学们现在还不能得出正确结果,自己猜的是否正确,要经过事实来检验。同学们学习了本课的知识,就会得到满意的回答(板书课题:第十四章压强第一节压强)。 二、进行新课 1.请同学们观察下列各图中物体对表面的压力示意图。

同时请三位同学在黑板上画,三人各画一图(有意识地请能正确画出的同学,以便借此讲解压力的概念)。同学们作图时,教师可走到学生中去,来回巡视,了解学生作图中的错误。 2.学生停笔后,先讲评下面学生作图情况,然后评讲黑板上画的图,进行纠正,并用红色粉笔把压力突出出来。请同学们思考后举手回答,以上图中物体对受力表面的压力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学生回答出:压力作用在受力面上,压力的方向跟受力面垂直,指向受力面。 3.教师重复一遍学生的回答(板书:压力: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4.学生分组做课本图压力小桌的实验,并讲述压强的概念。 (1)介绍实验器材、实验步骤和要观察的现象。 首先照图甲做,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然后照乙图做,比较与甲图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受力面积不同,压力相同),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最后请同学们回答图下面的图注中提出的问题,并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照图甲那样,放上一个砝码和放上两个砝码,想一想塑料泡沫受到的压力相等吗? 塑料泡沫的受力面积相等吗?观察压力小桌陷入塑料泡沫的深度。实验后由学生得出结论。(板书:“压力作用的效果还跟压力的大小有关。”) (3)讲述压强的概念 压力作用的效果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为了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物理学中引入压强的概念(板书:压强)。 讲述:要比较压力作用的效果,应取相同受力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物理学中把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板书这一定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压强等于压力除以受力面积。 告诉学生,物理上用p表示压强,用F表示压力,用S表示受力面积。请学生在黑板上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压强公式: (4)讲述压强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面积的单位是“米2”,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板书:压强的单位是“牛/米2”,又叫帕斯卡)。该单位读作“牛顿每平方米”,它有一个专门名称叫做帕斯卡,简称帕,帕斯卡是法国科学家,为了纪念他在物理学研究方面作出的贡献,以他的名字作为压强单位的名称。 1帕=1牛/米2,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1牛顿”。

第九章第一节 《压强》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第九章第一节内容。这节内容是力的概念的延续——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概念是这一章的核心,也是生产、生活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在解释一些自然现象时也经常用到。明确概念是关键,应用概念是重点。理解压强概念最关键的是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探究实验,有助于培养学生猜想预测能力,观察实验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能力;而压强知识的应用,则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过了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对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一定的兴趣,但由于多数物体压在另一物体表面时,形变并不明显,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一个点。同时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利用压强知识解释相关现象的能力、语言表述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暴露出各种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和互相纠错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能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力的概念。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起压强的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Pa)”。 4、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并能用来解释生活中有关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 2、具有运用知识解释简单现象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2.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 通过探究过程建立压强概念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 教法和学法 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实验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演示法等方法。充分创造机会让学生自主地活动和独立地获取知识。让学生在与他人合作学习和探究活动中,主动提供自己的想法,分享他人的智慧,体验合作学习的愉快。

九年级物理1421液体的压强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二、液体的压强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及压强的方向。(2)知道液体压强的规律。(3)认识连通器,(4)知道生活中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练习使用类比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的理解.公式的推导. 教学难点:建立模型,推导公式。 教学过程: (一)学生观看课件和演示实验。讨论给你的启示: 1、课件:潜水艇下潜。 2、演示:用一个塑料袋装满水,用一个钉子从底部扎一小孔,水就会从底部流出。老师用钉子从袋子的四周扎上一些小孔,水就会从四周喷出。 上述现象说明:(1); (2); 液体有重力,所以对底部有压强;液体与固体不同,有流动性。容器壁阻挡着它流动,它就会对容器壁有压强。 (二)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 (1)提出问题:液体内部压强有什么规律?(液体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 (2)测量液体压强的仪器──压强计(教师简介:我把手指压在橡皮膜上,在右侧的“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我们看到“U”形管中出现高度差,就知道橡皮膜上有压强)。 问题:用手压时,如果高度差不变,说明,怎么办? (3)演示1、液体内部存在压强 演示2、同一深度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演示3、不同深度的压强 演示4、不同液体的压强 (4)分析结论:;

(三)液体压强的大小 1、读课本P82填空: 问题:液体内部某一深度的压强有多大? 分析:要知道液体某一深度竖直向下的压强有多大,可以设想在此处有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这个平面上方有一段夜柱,深度为H,面积为S,密度为P 液柱的体积 V= 液柱的质量 m=V P= 液柱的重力 G=mg= 平面上受到的压强P=F/S= 2、从P=pgh可知:(1)液体压强只与液体的、液体的有关。 (2)液体的与液体的面积、体积、重力、质量等;(选填“有关”或“无关”) 3、自学例题分析:(课本例题------------注意解题格式) 反馈练习: 1、P80,现象,说明 2、P82,工程师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课堂小结:学生交流讨论学到了什么? 作业: 1、液体压强的规律是 2、P85,1——4 板书设计 液体的压强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二、液体压强的大小 实验: 1、公式推导: 现象分析: 2、例题 结论:三、连通器 1、定义: 2、特征: 3、生产、生活中的实例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让学生知道了液体压强的特点,理解了液体压强的公式,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学生兴趣浓厚,效果好。但是教师若能将液体的深度的含义重点强调一下,帮助学生理解,效果可能会更好。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压强》教案

第九章压强 第一节压强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2)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3)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4)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 引入新课 课文76页14.1 - 1蝉及14.1 —2沙漠之舟)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一一压强 二. 新 课教学j (一)压力: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F G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 ?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图1)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 ?提出问题2?进行假设和猜想3?设计方案(实验)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5 ?分析现象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P F S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F--- 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一平方米(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 20No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减小压力(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2)受力面积不变时, 增大压力(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小李的质量是65Kg,其双脚与地面的接触面积大约是4.5dm2,当小李在水平地面上行走时,他对地面产生的压强大约是多少?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79----3、4 六?教学后记: 第二节液体的压强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压强-

初三物理教学设计——《压强》 海南侨中李旺义 一、教学目标 1、物理知识方面要求 (1知道压力的概念,会画压力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 (3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帕(Pa”。 (4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定量计算。知道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2、学生能力培养目标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物理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压强的概念,压强公式 2、难点:(1、认识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压力的关系 (2、应用压强时,正确认识公式中的压力和受力面积 三、教具 教师用:多媒体、气球、针、钩码等 学生用:海棉、小桌子、橡皮泥、细线、钩码、小木块、弹簧测力计等 四、教学方法:学生实验,类比法,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下面请同学们观看一个节目——心口碎大石。 生:观看表演,产生疑惑。 师:为什么石头碎了而人却没事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内容:压强,相信不久之后你们会解开这个迷。 (二进行新课 1、压力 师:我们首先来观察几个实验。 (1、钩码压塑料板。 (2、图钉按进木板里。 (3、木块放斜面上。 请三位同学上去分别画出三个力的示意图,确认示意图无误后,请学生归纳这三个力有何共同点。生:方向都是与受力物体表面垂直的。 师:很好,在我们物理学中把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的力叫压力(板书压力定义,压力作为一个力也有三要素,请同学一起回忆力的三要素。 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师:那么压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又如何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它的方向和作用点。 生:方向垂直于受力物体表面,作用点在受力物体上。 师:那么大小呢?请同学们分析一下钩码对塑料板的压力大小。

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课《压强》教学设计 姓名: 李红波 单位:五龙口一中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九章第一课 《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理念 压强的概念是贯穿本章的核心概念,是本章后三节的基础,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教学设计中,力求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探索物理现象,引入物理概念。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压力的概念和方向,理解压强的概念、公式、单位,并能应用压强知识进行有关计算,知道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操作实验、观察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论证、概括出规律性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究实验中,体会到客观规律的可认识性和有效的利用规律,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积极研究探索科学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压强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四、教学准备 气球、水槽、沙子、砝码盒、压力小桌等。 五、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我们前面刚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现在老师挤压气球时,手对气球有力的作用吗?如果手对气球有力的作用,那么这个力是什么力?力的作用效果如何?引出压力的概念。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先给学生出示一张踩气球的活动图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播放我和同事通过在气球上放木板的方法,让一位同事真正站在气球之上的视频,并提出为什么放上木板后气球没有被全部压爆,进一步引导学生提出问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九章第一节压强说课稿

《压强》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要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一节压强。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展开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压强是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对压力作用效果的进一步描述,它会成为后续认识浮力产生原因等知识的基础,在科学技术和生产中都经常用到。它是在学习了力及力的三要素、力的作用效果、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编排的,是初中物理教学中有关力学知识的一次较大的综合。在本节教学内容中,“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的主要载体,“什么叫压强”是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怎样增大和减小压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压强的概念,了解压强的应用。 此外,压力、压强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有着密切的联系,本节教材从生活场景走进物理学习,又从物理学习走进社会应用,体现了物理与生活、社会的密切联系。 2、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实验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关系;

(2)能描述压强概念的建立过程,能熟练写出压强公式、单位,并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3)会应用压强公式分析增大或减小压强的具体方法,并能解释与压强有关的物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慨括出压力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发展理性思维能力。 (2)通过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3)在压强概念的学习中,学习运用比值定义法和类比法。 (4)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利用日常用品探索自然现象和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2)通过生活、物理、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生活中的物理学原理的精神和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社会活动的意识 3、说重难点 ( 1)重点:压强大小决定因素及其概念的理解。 ( 2)难点:压力与受力面积的正确理解及压强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第十四章第一节《压强》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压力,会画压力示意图; (2)通过探究知道影响压强大小的因素,并能建立压强定义公式;(3)知道SI制中压强单位“帕”(Pa); (4)通过探究,培养探讨精神以及测量、计算、表达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压强的概念及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难点:压力和重力的区分及压强的计算 压强公式的灵活运用 一、课前预习 1)、知识回顾 1、力的两个作用效果是和,所以我们可以通过 来显示力的作用效果。 2、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探究实验主要采用的研究问题的方法是 。 3、讨论确定:1cm2= m2 1mm2= m2 2)、探究新知 1. 了解一下关于压力的有关知识 2. 压力的作用效果具体体现在哪方面 3.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 4. 压强的定义、物理意义、公式、单位 5. 1帕的物理意义 6. 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3)、自学检测 1.图7.1中蝉的口器给树皮的压力向作用效果 2.图7.2中骆驼脚掌给沙子的压力向作用效果 3、压力是怎样定义的? 4、按照课本图进行实验。(小组实验) 5.如图8-1-1所示,两手指用力捏住铅笔,使它保持静止,两手指所受压力相等吗?两手指的感觉一样吗? 6、物理学中是如何定义压强的? 公式: 单位: 7、举一实例说明1帕的压强有多大? 4)我的疑问: 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疑问?课前组内进行交流,以小组为单位将问题展示出来。

二、课内探究 1、自主学习,交流预习情况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中的问题,小组长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汇总) 2、合作探究 任务一、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有关 [猜想]:压力的效果可能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实验过程] 实验器材:用钉子做腿的小桌,砝码,装有沙的容器 实验设计: (1)分别用小桌的桌面和桌腿放到沙子上,发现放______时沙子陷得深。表明: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越_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2)用桌腿放到沙子上,观察此时沙子的凹陷程度,再往小桌上放上砝码,发现沙子的凹陷程度变_______了。 表明:__________相同时,________越______,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完整)初中物理、液体的压强教案

《液体的压强》教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 ◎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 的大小和方向。 ◎ 尝试采用不同实验方法探究问题,增强创新意识和相互合作的团队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能联系生活、社会实际,解释相关现象,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鼓 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 2.难点:正确理解液体的深度,能从题设条件中分析出隐含条件。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准备好实验器材:薄塑料袋、盛水的容器、、矿泉水瓶两个(一个瓶身扎竖直方向扎三个小孔,各异底部挖空、侧壁扎一小孔、瓶底瓶盖包上橡皮膜的各一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水坝上窄下宽,为什么潜水需要不同的装备,还有海洋馆的潜水员,被压扁的深海带鱼,看起来非常厚重的潜水艇,是不是在水里面存在一双无形的打手对这些东西有压力作用呢?是不是就可以说明液体内部存在压强呢?)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 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 上节课我们学过固体的压强,一物体由于对另一物体表面有压力作用,单位面积上所受的压力大小我们把它叫做压强,满足公式S F P ,那液体的压强有什么特点呢?接下来,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做几个实验,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一)探究液体压强的特点 演示实验(做实验前可想让学生猜想实验现象,明确观察目的,做好观察的思想准备。) 1.用封膜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竖直放置,装入水,发现下端的橡皮膜向下突出,说明液体由于重力作用,对容器下方有压强。 ②水平放置,装入水,发现两端的橡皮膜向外突出,说明液体由于流动作用,对容器侧面有压强。 ③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用扎了孔的矿泉水瓶做实验 ①矿泉水瓶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

2010年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教案 压强和浮力 (附历年真题例题分析+随堂练习)人教版

第十四章压强和浮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写出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解释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5)进一步了解浮力的现象,加深对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和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物理语言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2)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学习氛围,学会与同伴的合作交流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1)说出压力和压强的定义,说明压强的物理意义。 (2)浮力的应用和物体的浮沉条件。 (3)说明液体压强产生的原因,复述液体内部压强规律。 (4)解释连通器的原理及应用实例。 难点:(1)会灵活运用压强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2)液体压强公式并会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会用液体压强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三、知识梳理 压力 压强 F 固体压强P= S 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 液体压强的计算公式:P=ρgh 定义 产生原因定义 浮力大小——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ρ液gV排 方向适用范围 F浮>G物上浮漂浮 物体浮沉条件 F浮

浮力密度计 应用潜水艇 轮船 气球 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压力是指垂直压力物体表面的力。 2、压力的方向:垂直于作用面和作用点:接触面表面 3、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压强是表示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 4、压强的计算公式:P= S F ,其中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P表示压强。国际标准单位帕斯卡,简称“帕”。1帕=1牛/米2。 5、增加和减少压强的方法:在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可增大压强,减小压力可减小压强。在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可减小压强,减小受力面积可增大压强。 二、复习内容 1、固体的压力和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⑵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桌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压 力F = 物体的重力G ⑶固体可以大小方向不变地传递压力。 ⑷重为G的物体在承面上静止不动。指出下列各种情况下所受压力的大小。 G G F+G G – F F-G F ⑸重力与压力的区别: (1)重力是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 (2)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是由于物体间的挤压形变而产生的,施力物体是施加压力作用的物体,受力物体是被压物体。 (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压力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撑面,由于物体支撑面有不同的方向,所以压力也有不同的方向。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第3节大气压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观察、实验,检验大气压的存在。能通过实例说出大气压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能简单描述托里拆利实验,能说出标准大气压的数量级,能说出大气压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3.能说出液体沸点跟气压的关系。 4.了解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和原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 2.了解托里拆利实验的测量原理,掌握大气压的测量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观察和思考,培养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了解大气压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大气压的存在、用大气压解释生产、生活中的现象。 难点:大气压的测量。

很难分开。让球内部进气,不费吹灰之力 这有力证明了大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演示:用玻璃杯装满水倒插入水槽中,再慢慢往上提(杯口不离开水面,下同),观察杯中水是否充满?接着换用量筒和细长玻璃管,重复上述过程。 学生讨论: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是什么原因使水能随着容器上升?如果容器足够长,水能否升高到任意高度? 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测量大气压的思路:可以利用液体压强间接测量大气压。但是由于水的密度太小,要求玻璃管太长,所以,人们就选择了密度大的液体──水银,这就是著名的托里拆利实验。 投影托里拆利实验的过程,让学生思考:开始时,水银为什么会下降?什么时候停止下降?如何计算大气压的值? 引导学生讨论: 托里拆利实验中水银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细、倾斜与否、上提、下压是否有关? 如果玻璃管上端敲破一个洞,管内的水银将会向上喷出还是向下落回水银槽? 学生阅读:气压计并了解其作用。了解大气压与高度的关系。 演示:液体沸点与气压的关系。 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液体液面上方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就越高;气压越小,沸点越低。了解高压锅的道理。经过讨论之后,使学生认 识到:水能随着容器上升 的原因是由于大气压大于 管中的水压。当管内水压 等于外界大气压时,管内 水面就不再上升充满整个 管子了。通过测量大气压 能托起液柱的最大高度, 可以间接地测量大气压的 大小。 刚开始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大于大气压,所以水银会 下降。当水银柱产生的压 强等于大气压时,水银会 停止下降。所以大气压就 等于760mm水银柱产生的 压强。 学生讨论得出:因为 ,液体压强与水 银柱的高度有关,而水银 柱的高度与玻璃管的粗 细、倾斜与否、上提、下 压无关。 破洞后的玻璃管与水银槽 成了连通器,管内的水银 将向下落回水银槽。 托里拆利实 验的巧妙之 处在于利用 大气压托起 液体,通过测 量大气压能 托起液柱的 最大高度,间 接地测量大 气压的大小。 为了降低学 生认识的难 度,有必要增 加几个过渡 性的实验。 课堂小结(5分钟)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 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 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 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 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 巩固掌握。提 升学生的交 流表达能力。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图文稿

初中物理压强教案 Company number【1089WT-1898YT-1W8CB-9UUT-92108】

《压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知道压强的意义、定义、公式和单位 3、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4、知道增大和减少压强的方法 5、会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常见增大和减小压强的事例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 2、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有关因素 3、学习用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研究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经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活动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探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用压强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 压强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有效组织好探究活动归纳出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真正理解压强的概念并能运用相关知识解答有关问题。 【教学方法】 一、直观演示法: 通过实验直接呈现,让学生直接观察压力的作用效果,给学生产生对压强的直接的感受,及引起他们的兴趣 二、讨论法: 通过提出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并发表观点,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三、讲授法:

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容易控制教学进程,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 四、强化方法: 介绍公式后,通过在课中强化练习和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压强的理解和公式的运用 【课时设置】 一个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设计活动和组织教学时,本着贴近生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出探究问题的情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培养参与的意识,提高参与能力;通过准备教具,亲历探究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及时的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巩固提高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保持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软毛巾一块,木盒一个,钥匙串,一个三角尺,一支铅笔。(学生)课前认真进行预习。 【教学过程】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之压强教案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之压强教案 比较三块橡皮泥的形变情况.和第一组的结论相同. 师]两组同学选择了不同的材料进行实验.两组实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呢? 生]他们研究问题的方法相同,都用了控制变量法. 师]其他组的同学还有不同的做法可以补充吗:生]我们组分别用完全相同的两块橡皮泥.三根木条时挂4个钩码;一根木条时挂2个钩码模拟了教材中“猜一猜”的内容.发现一根本条挂2个钩码时橡皮泥的压痕较深,形变较大,说明压力的作用效果更明显. [师]大家利用“猜一猜”中的数据,计算两种情况下每平方厘米面积上所受的压力;根据实验现象说明每平方厘米上受的压力和压力作用效果的关系. (学生计算,一名同学板演) 生]也可以说压力的作用效果跟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有关系。师]物体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力叫做压强生]可以说压强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投影] 压强的计算公式:符号的意义及单位: 教师说明,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面积的单位是平方米(m2).由公式确定压强的单位就是牛顿每平方米(N/m2).人们给压强规定了一个专门的单位叫帕斯卡,简称帕(Pa),这是为了纪念法国科学家帕斯卡在物理学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 [师]帕斯卡是一个很小的单位,实际中还常用千帕(kPa),兆帕(MPa) .一张报纸平放时对桌面的压强约0.5Pa .一颗西瓜子平放在

桌面上,对桌面压强约20Pa 成年人站立时对地面的压强约1.5×104Pa 三、小结: 1.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压力不是重力。 2.压强:是反映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单位是Pa. 四、活动与探究: 第2课时 一、教学过程: [例题]将教材中例题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分析. 练习1.一个质量是40 kg的中学生,他每只脚着地的面积为120 cm2,他走路时对地的压强是多少帕?(g=10 N/kg) 练习2.芭蕾舞演员的体重是475N。接地面积为9.5cm2,一只大象体重60000 N.每只脚掌面积600 cm2,比较芭蕾舞演员足尖对舞台的压强和大象四脚着地时对地面的压强哪个大. (学生练习,两名同学板演,教师讲评) 强调:(1)在计算的过程中各单位一定要换算成国际单位。(2) 要弄清受力面积的大小.例1中学生行走时始终有一只脚着地.故受 力面积为一只脚的着地面积.而大象四只脚站立时,受力面积则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