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本观念的文献综述—2014年12月28日122030045

关于成本观念的文献综述—2014年12月28日122030045
关于成本观念的文献综述—2014年12月28日122030045

关于成本观念的文献综述

一、引言

成本观念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它从传统的单一产品的生产成本发展到现今各类各样的成本,可以说这个过程在不断的发展、更新,而人们对于成本这个观念也从狭隘到现在的越来越宽泛。成本观念在如今被赋予了更多的内涵,因此变得错综复杂,再加上人们对成本观念的宽泛程度认识不一,目前学术界对成本观念的概念还没有达成共识。因此本文只是对成本观念由传统发展到现今的过程加以研究,并对尝试对该领域具有具有权威的作者观点加以归纳。

二、成本观念发展综述

虽然学术界对成本观念的界定还未达成一个统一的共识,但大家所要阐述的重要内容几乎是一样的,只不过是各学术专家对自己所研究的领域有所偏重罢了。

(一)传统成本观念

传统的成本观念中要论比较经典的观念我个人认为非马克思莫属,刘鸿铭在《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成本观念探析》一文中提出,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条件下商品生产过程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成本观念:一种是马克思所持有的以劳动作为计量标准的成本观念;另一种是资本家所持有的以资本作为计量标准的成本观念。这两种成本观念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商品生产过程中成本的内在结构、计量标准各不相同。

《增益成本观念论》中则是将传统的成本观念进行深化和更行,这种观念对成本的定义可归结为:对于企业的一切费用与支出是否计入成本的标准,只能看它是否与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实存在相联系,看它是否与促进企业增益相联系。成本观念应包含盈利成本、增益成本和损失成本。从根本上说,成本是以

企业正常生产经营活动的现实存在为前提,以是否促进企业增益为核心而形成的。

《会计成本观念的社会化变革》认为从本质上讲,成本所涉及的是社会资源的配置问题,是各个社会阶段所必须普遍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现在成本观念的早期使用主要局限于企业内部会计核算的方面,重点在于考察和控制企业生产过程中与产品相关的价值耗用。

《战略成本观念在电信企业的应用》一文则从战略角度来研究成本观念,文中将成本观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成本计算阶段,即准确计算出企业相关产品或服务的有形耗用为企业决策提供支持。第二阶段是成本核算阶段,其对成本管理的定位为在准确计算成本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生产过程以及工艺特点核定出企业的标准耗费。第三阶段是成本管理阶段,在这个阶段,企业的成本管理开始从企业内部走向企业外部,突破企业边界成本管理。第四阶段就是战略成本阶段。

《机会成本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提出当一种有限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时,可能有许多个投入这一资源获取相应收益的机会,如果将这种资源用于其中某种特定用途,必然要放弃其他的资源投入机会,同时也放弃了相应的收益。在所放弃的机会中,最佳的机会可能带来的收益,就是将这种资源用于特定用途的机会成本。

《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实行科学的成本管理》提出了成本观念的几个要点:1、树立降低成本的观念。2、加强内部核算,设立标准成本管理。3、实行集中管理、规模经营、降低固定成本。

《浅谈财务工作的成本观念》的成本观念就是通过对这些智能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和措施来达到降低相对成本和绝对成本的目的。

《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成本观念探讨》的成本观念则是以净现值法为核心的现代投资决策方法,具有很强的合理性,但遗憾的是在成本问题的考虑上该方法仍然存在着严重疏漏。

《基于成本性态的成本观念在企业实际决策中的应用》根据成本性态将成本

划分为固定成本、混合成本以及变动成本三大类,并提出成本总额与特定业务量之间在数量方面又依存关系。

《论成本观念》对理论成本观念和虚拟成本观念进行了总结,认为从标准上来讲,两者都是以实际实际成本为基础,但又不以传统意义上的耗费与收入的配比多寡为前提。

《公司经理资本成本观念形成机理分析》提出决定性项目成本的因素有两个:一个是项目资本成本,这一因素与企业价值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二是项目预期创造的收入现金流量,这一因素与企业价值呈现正向变动关系。

(二)现代成本观念

随着各类学者、专家对成本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本观念不仅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长足的发展,而且添加了很多新的内涵。

余怒莲的《三维成本观念与成本管理的三个立足点》就将成本观念空间化,并分为了三个层次,归纳起来就是:1、一维成本观念认为成本是劳动耗费的计量与控制,是商品的经济产物,商品生产者对成本的关心主要表现为对成本耗费属性的关切,而重视企业生产过程劳动耗费的控制和管理,才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最基本最直接环节。2、二维成本观念体现了成本与相关因素的数量关系,从成本的着重于成本耗费的现场控制,到考察成本相关因素的数量关系,把对成本的计量与控制扩展到了生产过程以外的决策阶段,是一种动态的成本观念。3、三维成本观念主要由三个概念组成,分别是以标准为主体的。用于生产过程劳动耗费的计量与成本控制的成本观念;以机会成本为主体的,反应和考察资源合理配置的成本概念;以边际成本为主体的,着重于成本与相关因素数量分析的成本概念。

《浅谈成本观念的更新和现代成本控制》则认为传统的成本观念是适应大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而相对于传统的成本观念,作者提出的新的成本观念不在只是追求成本的节省,而是追求能有效的避免成本。成本的避免不再只是局限于一个生产部门或会计部门,而是将范围扩大到了整个企业,在整个企业的价值链的各个阶段中,时间也是一个重要的竞争因素,所以说现在的成本观念更是建立在企业整体高度而提出的。

在《浅谈成本观念的更新与成本管理的改进》中,作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成本观念仅局限于产品生产成本的内涵,显然不能对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产生的诸多成本给予合理的解释,如目标成本、机会成本、质量成本等。因此作者对这一观念进行重新定义:成本是指某一会计主体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耗费用货币计量的资材。成本内涵更新后,成本核算便可以摆脱实际产品成本核算的限制,大大拓展其核算的范围,为现代成本管理提供多样化的成本信息。

《成本观念转变与成本管理创新》认为传统的成本观念已经难以适应竞争的市场经济,因此新的成本观念要树立成本效益观念,尽可能少的成本付出,不是简单地采用于单纯的节省或减少成本支出。

朱宇在《存货驱动成本:一种新的成本观念》一文中提出新的成本观念,认为凡是有可能导致与存货有关的支出或增加的因素都应该被看作是存货成本的驱动因素,把这样定义的存货成本称为存货驱动成本。

《更新成本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指出传统的成本观念忽略了会计的特殊内容和内在规律,并给出了相对比较科学的定义:成本是指某个主体为了一定目的已经付出,或将要付出的资本或可能获得的收益,是耗费与补偿的统一,通常要用货币计量。

三、小结

读了这么多有关成本观念的论文之后,我对成本观念相对于以往也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因此对传统的成本观念和现代成本观念做一个不完全的归纳。

传统的成本观念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狭义的成本观念,其理论基础一般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上,如果从耗费的角度则说明了成本是为了生产商品而耗费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观念和劳动力的价格。其次,从补偿的角度说明了成本是补偿商品生产中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从而说明了成本是企业维持简单在生产的补偿尺度。因此其研究范围也就相对集中于生产车间或者是其他车间,并没有将成本管理上升到一个全局的高度。但这也不能说这些理念就没价值了。在当时的背景下,成本的影响因素往往很单一,不像现在这么错综复杂,当时只要用W=c+v+m就可以将商品的价值部分给表达出来,即补偿所消耗的生产资料

的价格和所使用的劳动力价格的部分,只是补偿商品使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这就是商品的成本。

而反观现在的成本观念,其内涵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是一种广义的成本观念。不仅仅是只有一维的,还需要建立立体的三维成本观念以及将成本进行无穷大的延伸。这时候的成本不再是渐渐地进行成本控制,而是希望能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避免多余成本的产生,新的成本观念体现了成本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做出的价值牺牲。当然,我个人认为这主要得益于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前提条件,企业才有办法精确的计算出有用的成本。

从传统成本观念和现代成本观念我们也能看到一些共同点:(1)成本是补偿生产耗费的尺度。(2)成本可以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水平。(3)成本是制定商品价格的重要依据。(4)成本是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比较了传统成本观念和现代成本观念后,我也对成本观念也有了自己的定义:成本是生产经营消费的价值体现,可以也必须从企业经营和销售收入中得到补偿,在理论和实际的应用中成本概念有扩大的趋势。

成本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必须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从传统观念到现代成本观念的演变,这本来就是一个由简入繁的发展过程,成本的核算与预测也会越来越难。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也将越来越激烈。这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只要谁能先在成本进行创新并领先于市场,必定能成为市场的最大受益者。因此,企业有必要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

参考文献

[1] 刘鸿明:《马克思经济学中的成本观念探析》,海派经济学,2012年第10卷第1期。

[2] 周清明:“增益成本”,《增益成本观念论》,财经理论与实践(双月刊),2003年第20卷第101期。

[3] 宋晓小:“会计成本”,《会计成本观念的社会化变革》,商业时代,2007年4期。

[4] 贾胜峰:“战略成本”,《战略成本观念在电信企业的应用》,清华大学,2004年。

[5] 邓帆帆:“机会成本”,《机会成本观念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财税金融, 2005年。

[6] 陈琦:《树立正确的成本观念、实行科学的成本管理》,厦门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2期。

[7]潘成亮:《浅谈财务工作的成本观念》,石油工业技术监督,2007年。

[8]刘玲娴:《基于成本性态的成本观念在企业实际决策中的应用》,经济科苑,2002年

[9]熊兵:《论成本观念》,青海金融 ,2003年第8期。

[10]余怒莲:《三维成本观念与成本管理的三个立足点》,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1]庞旭勤:《浅谈成本观念的更新和现代成本控制》,太原科技, 2004年5期。

[12]王志斌:《浅谈成本观念的更新与成本管理的改进》,北方经贸, 2001年197期。

[13]柴全民:《成本观念转变与成本管理创新》,财务管理,2001年。

[14]朱宇:《存货驱动成本:一种新的成本观念》,财会月刊,2005年。

[15]于庆文:《更新成本观念,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经济纵横,2005年。

[16]郭跃宏:《企业投资决策中的成本观念探讨》,财会月刊, 2000年。

[17]冯日欣公司经理资本成本观念形成理论分析山东财经学院学报 2007年4期

文献综述--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J I A N G S U U N I V E R S I T Y 本科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专业班级:会计学11 学生姓名:曹彩云 指导教师姓名:章文芳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2013 年 4 月

中小企业成本控制研究 文献综述 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以生产耗费发生事前与成本控制过程及事后分析,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成本控制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一些中小企业中,管理者往往重心都倾向销售业绩的提高,而忽视了成本控制的工作。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的降低是增加利润的有效方法之一,降低成本已成为企业首先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国外研究综述 在国外,成本控制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国外学者一直对成本管理进行研究,并且很早就认识到成本竞争优势是企业竞争优势(技术、质量、服务、成本)的核心。他们将成本管理水平的高低视为企部管理机制的运行效果绩效指标。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品》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相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控制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性。 Roger J. Binder提出成本控制是通过降低成本以提高企业成本效率的一个广泛的成本核算和管理的活动。企业在具体产品生产领域运用成本控制方法,监测、评估并最终提高其在特定领域的效率,如:部门、生产线,及内部管理的操作过程。他提出成本控制的两种应用形式:行为的管理和监督,绩效评估。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控制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资本支出-内部控制-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日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控制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详实。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交易成本文献综述 一、交易成本的含义 1937年,科斯发表了《企业的性质》一文,引入交易成本的概念来解释企业存在的原因。他认为,企业的存在是由于“使用价格机制是有代价的”,这一代价就是交易成本。在1960 年的《社会成本问题》中,科斯明确使用了交易成本的概念,他指出,“为了执行一项市场交易,有必要发现和谁交易、告诉人们自己愿意交易以及交易条件是什么,要进行谈判、讨价还价、拟订契约、实施监督以保证契约条款得以履行等等。这些工作通常是要花费成本的”。 在科斯看来,交易成本是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至少包括以下三个项目:(1)发现相对价格的工作。价格是不确定的,要将其转化为已知,进行市场交易的当事人必须付出代价。(2)谈判和签约的成本。因为交易人之间常会发生纠纷、冲突,这就需要讨价还价,签订和履行合约。这些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成本。(3)其他方面的不利因素(或成本)。例如签订长期契约时面临的更大不确定性,在以后解决交易细节问题时需要花费的成本。 在科斯之后,众多学者对交易成本的概念进行了自己的理解。 肯尼斯?阿罗最先使用“交易成本”这一术语,他将交易成本定义为“经济制度的运行成本”,它包括信息成本和排他性成本;设计公共政策并执行的成本。 奥利佛?威廉姆森进一步发展了交易成本这一概念。他认为交易成本就是:“经济系统运转所要付出的代价或费用”。威廉姆森将合同方法作为分析交易最基本的方法,把交易成本划分为合同签订之前的“事前”交易成本和签订合同之后的“事后”交易成本。事前的交易成本包括起草、谈判和维护一项协议的成本;事后的交易成本包括:当交易偏离了所要求的准则而引起的不适应成本;倘若为了纠正事后的偏离而做出双边努力,由此而引起讨价还价成本;伴随建立和运作管理机构而带来的成本;确保各种承诺得以实施的保证成本。同时威廉姆森还对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进行了分析,他特别强调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这三种因素。按照威廉姆森的见解,倘若上述三个因素不是同时存在的话,交易成本就不会存在。 张五常从一般意义上定义交易成本,他认为交易成本包括所有那些不可能存在于没有产权、没有交易、没有任何一种经济组织的鲁滨逊?克鲁索经济中的成本,交易成本包括一切不直接发生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的成本。他还将交易成本的概念扩展至“制度成本”,其中“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订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从而,在张五常的交易成本理论里,所有的组织成本都是交易成本。 诺斯从组织生产的角度来说明交易成本。他将交易成本界定为:“交易成本是规定和实施交易基础的契约的成本,因而包含了那些从贸易中获取的政治和经济组织的所有成本”。在他看来,交易成本不仅与组织生产的制度结构有关,还与生产的技术条件有关。 汪丁丁从博弈均衡的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理解,并从机会成本角度对交易成本进行定义的尝试。他认为,交易成本只能通过制度选择的多人博弈过程的均衡状态来确定。 埃格特森与巴泽尔定义角度类似,明确将交易成本概念与产权概念联系起来,前者将交易成本定义为“个人交换他们对于经济资产的所有权和确立他们的排他性权利的费

成本控制文献综述

论蒙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必须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实现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本文通过对学者们的文献中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概述从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和库存成本控制三个方面为企业成本控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企业成本控制的定义、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库存成本控制和总结五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申晋霞(2011)在《浅议企业成本控制》中指出:“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即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二、采购成本控制 钱茜(2010)在《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研究》中指出:“通过对采购流程的分析、准时采购模式、采购商品分类管理、引入价工程(VE)理念,四个方面对采购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实际经营中我们也有考虑到人的因素,即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心。”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采购成本控制不仅仅是材料采购的控制还有考虑到企业员工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唐怡铮(2005)在《刍议完善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中指出:“通过介绍美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集中采购制入手,以我国人民银行为例,分析了我国人民银行的集中采购制度,剖析影响集中采购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防范腐败、加强集中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以手机购买为例

论文题目: 基于交易成本理论研究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 ——以手机购买为例 学院:管理与经济学院 专业:工商管理 学号:2120141607 姓名:魏艺敏

摘要 在互联网如火如荼发展的今天,更多的商家开通了网上销售这一渠道,我国的网上购物市场处于快速成长阶段,大量资金和企业迅速涌入,竞争快速升级,消费者可以轻松在网上实现货比三家。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大多将网络购物与实地购买进行比较,集中在分析消费者网络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上,而关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则研究较少。本文将通过访谈身边有网购经验的30名同学,选择人们熟知的淘宝网、京东商城、品牌官网三家购物平台,以手机购买为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分析消费者对于网络购买平台的选择,并对交易成本高的网络购买平台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字:成本交易理论网络购买平台手机购买

目录 1.引言 (1) 2.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 2.1理论基础 (2) 2.2国内外关于网络购物研究现状 (3) 2.3基于成本交易理论网络购物的研究现状 (4) 3.网络购物平台的交易成本分析 (5) 3.1搜索成本 (5) 3.2时间成本 (6) 3.3货币成本 (6) 3.4托付成本 (6) 3.5售后服务成本 (7) 3.6风险成本 (7) 3.7本章小结 (8) 4.总结与展望 (8) 参考文献 (10) 附录:访谈提纲 (12)

1.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依靠社交网络所进行的网上聊天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社交网络为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不同性别人的搭建了桥梁。社交网络起源于互联网中各类提供“社交”的应用,电子邮件被看作是早期互联网环境下应用最为广泛的社交工具;论坛的出现,将电子邮件“点对点”的信息交流升级至“点对面”;博客、微博、微信等应用的不断推进,除了提升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效率之外,更加突出了“人”的特点与个性。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30次调查,中国互联网持续快速发展,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的网民人数为5.38亿,同时互联网普及率为39.9%,网民人均上网时长达到每周19.9小时,相当于每人每天有2-3小时的上网时间。面对如此高密度的人群,网络平台渐渐成为精明商家的主要销售渠道,而更多消费者也选择网购来代替实地购买。 网络购物是个人与个人之间、企业与个人交往和交易形式的网络化,是互联网改变现实世界的一个重要领域。网络购物起始于1995年美国的亚马逊网上书店,而在1999年,随着8848等B2C网站的正式开通,中国也开始进入网络购物的实际阶段,单就网购市场规模来说,在经历了一个缓慢的上升阶段后,2003年,中国网购市场开始步入快速发展时期,其平均增长率在100%左右,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4年仅第二季度网购规模接近6287.6亿元,同比增长47.1%,如图1。 图一2012Q1-2014Q2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中小企业成本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文献综述 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社会组织,其目的在于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其中,成本核算是中小企业获得利润乃至生存的关键。因此,在企业运营中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科学地组织实施成本核算,寻找可能降低成本途径的过程,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不断的发展和壮大,实现其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一、国外成本核算的研究现和发展趋势状 国外的文献主要从成本核算的内容以及其对影响企业追求经营利润最大化的因素进行调查研究,这些研究都体现着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布洛克在《战略成本管理》一书中提出了成本核算在会计和管理领域中对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性:在这样竞争激烈的时代,平淡无奇的公司很难占据市场的主导地位,每种组织或者每个公司都应该拥有各自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吸引较多顾客,而较低的成本或许成为某些公司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是会计领域乃至管理领域比较注重的方面,这样才能满足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的,为顾客或者股东增加价值。 1987年,库珀和卡普兰在《成本会计怎样系统地歪曲了产品成本》中第一次提出了“成本动因”(cost driver,成本驱动因子)理论,将成本比作因变量,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认为成本是各种独立或交互作用着的因素合力相互影响的结果。他们还是认为,业务量,比如产量,是影响成本的主要动因。主要论述了业务量对成本的制约作用,但没有考虑其他的影响因素。按照这一动因决定思想,把企业的全部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大类。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诸如量本利分析以及依存于产量的弹性预算等在成本费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成本动因理论的提出,将成本核算从理论上提升到了系统的高度,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成本核算对企业的重要性。 厄休特·库恩(美)在《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中提出项目成本与进度综合核算是事关项目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Robert W.Ingram博士(亚拉巴马大学会计学院讲席教授)提出了按成本预算一资本支出一内部核算一业绩评价这条主线剖析管理会计,以企业经营的Et常管理为背景讲解成本会计。这些都使成本核算这一课题更加丰富与祥实。 在国外,成本核算已经是一门非常系统的课程。而在成本核算的研究上,国外学者主要是从大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采购成本文献综述 会计 07-3 班关玉珍 4 号 国内研究现状 尽管国内对于采购历史悠久,但将采购视为新的战略性功能并提出,却是在20 世纪90 年代以后。过去,在许多组织机构里,采购在企业中的地位和影响都比较低。直到进入21 世纪,人们的对采购的重要性以及它对于降低组织成本的重要性才有了初步的认识,采购被视为企业价值链的源泉,采购职能从企业生存的必要条件变成管理的一个热点,人们也更深入的探求采购领域潜在的改进机会,在借鉴国外已有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为我国管理学界开展采购的研究打开了新的局面。在这方面的主要著作有: 2004 年李雅萍编著的《采购物流》,2005年刘荔主编的《现代采购管理》,2006 年郭晖主编的《采购实务》,2007 年陶源、杨军主编的《如何控制采购成本》,2008年白世贞主编的《采购与供应链管理系统》等。 文献方面有:李步峰、江勇和白庆华(2002)将Filip Roodhooft 和Jozef Konings (1996)的“供应商总成本”的计算模型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结合起来,提出了新的与“所有权总成本”概念一致的计算模型。但这一计算模型比较简单,考虑到的成本因素比较少,无法全面地反映出采购物资在使用过程中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对采购决策的影响。 郭思英在2003年的第 1 期《工作研究》的第21 卷发表的《把好材料价格关降低采购成本》中论述:材料价格在企业生产成本项目中能体现为直接材料成本,材料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产品的价格,因此企业要强化物资采购管理,把好材料价格关,最大限度地追求最低的进料成本。 邵敬中、张帆(2003)认为TCC分析是战略采购的基本出发点,战略采购是以最低总成本建立业务供给渠道的过程,不是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战略采购充分平衡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优势,以降低整体供应链成本为宗旨,涵盖整个采购流程。此外,他们还认为所有权总成本等于价格、使用成本、管理成本三者之和。 郝皓、朱秋沅(2003)提出了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他们认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是在需求链的拉动下,按订单制造的模式使采购运作更加贴近市场。面向需求链的战略采购能够更加有利于减少存货、节约成本以及加快供应速度。 刘晓、李海越、王成恩、储诚斌(2004)认为以往的介绍供应商选择方法的文献由于采购决策的不同,决定了所选用的准则、模型和方法不同,而许多文献并没有说明其模型与方法适用于哪一种采购模式,因此难以指导采购实践。他们采用分类的方法,系统地介绍和分析了自1973?2002年中公开发表的有关供应商选择的一些主要模型和方法,指出了各种研究方法的优缺点、适用范围、存在的问题,并且进一步指出未来研究

(定价策略)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文献综述

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文献综述 价格发现是期货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价格发现功能是指在期货市场通过公开、公平、公正、高效、竞争的期货交易机制,形成具有真实性、预期性、连续性和权威性期货价格的过程。根据安妮·派克(1976)的解释,至少有三个原因使期货市场倾向于增加市场价格信息,一是交易成本在交易活跃的市场比现货市场低;二是期货市场吸引投资和投机者,主要是他们有对不同风险的偏好,由于投机报酬取决于交易技巧,搜寻价格信息的动机比不从事期货交易的投资者要强烈,所以投资和投机者增加了反映在现货价格上的信息量;三是市场参与者必须考虑各方面对价格的反映,提高了市场价格的理性。因此这些都说明期货市场的存在使得市场价格更加有效。 对价格发现功能的实证检验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借此我们可以了解期货价格是否能够担当指导大宗商品现货市场价格的任务,了解在何种情形下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作用得不到有效地发挥。这不仅有助于从事套期保值、套利和投机交易的市场参与者理解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变动的机制,而且有利于交易所的管理和政府部门的监管,从而进一步推动市场的发展。 1、国外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研究 Garbade and Silber(1983)最早对期货价格引导现货市场价格进行实证检验,因此,称之为GS模型。随后大量的研究文献都以GS模型为基础,在一下几个方面做出拓展:(1)延长滞后的结构,以考察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对前期价格的依赖性;(2)对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3)利用误差纠正模型分析期货市场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对长期均衡和短期偏离因素的依赖性;(4)解决收益序列数据中的异方差性(Heteroskedasticity)交易问题,提高统计检验的精确度,利用高频数据来验证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领先-滞后关系。Bigman,Goldfarb and Schechtman(1983)利用传统的OLS回归方法检验了在CBOT 交易的小麦、玉米和硬麦等期货合约的价格发现功能,他们分析了从1975年1月到1980年9月间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价格的数据,利用交割日的现货市场价格对前j个星期的期货价格进行简单回归,认为期货价格不是相应的到期日现货价格的有效估计,期货市场的“简单效率”不能成立。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知识分享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国外研究综述 1)人力资源外包 Lever觉得外包是一种管理策略,将非核心业务委托给外部专家执行,使公司能专注于本身核心业务发展,以提高竞争优势[3]。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则是一种特殊的外包形式。greer认为,外包是由外部伙伴在重复基础上从事原来由企业内部从事的人力资源任务[4]。 对于人力资源外包,许多国外学者认为,对许多企业来说,外包浪潮的兴起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实行人力资源管理外包,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很强,往往对适合的企业才最好。 在总结外包优势的基础上,Rodriguez和Carlos指出与专业的雇佣组织签订合同来处理企业的人力资源职能是一个可变的结论,专业雇佣组织可以与他的顾客建立一个雇佣合作关系。Greet认为有五项竞争因素使企业将人力资源部分或是全部外包,分别是企业精简、快速成长或衰退、全球化、竞争增加以及企业再造,而在这些竞争因素背后的根本因素其实就是降低成本与增加人力资源的服务品质。 关于人力资源外包的风险,Quelin认为一个是企业在外包过程中对外包商的过分依赖,他们认为外包后企业就不用再过问这部分工作了,全部由外包商负责就行,很少进行沟通。另外一个是外包商的工作效率及能力不能达到既定目标,影响组织绩效的完成,把工作交给外包商后,企业失去了对这部分工作的控制,至少不能完全控制,于是当外包商的能力及效率不能达到原来期望的时候,就会影响企业的整体绩效。Bahli,Bouchaib等根据交易成本的观点,归纳了外包所具有的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有以下两点:交易的不确定性;委托的不确定性和所提供服务的不确定性。 以上研究表明国外的人力资源外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外包决策、外包作用与外包风险上。主要关注的是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在实际运用中的可行性与实践中的问题。在人力资源外包中引入信任的研究不多。国外学者对信任的研究集中在信任的作用、类型与建立上。这里只摘录其中的一部分。 2)信任 梅耶、戴维斯、斯库尔曼认为:信任是指一方在有能力监控或控制另一方的情况下,宁愿放弃这种能力而使自己处于弱点暴露、利益有可能受到对方损害的状态。Sabel认为:“相互信任就是合作各方坚信,没有一方会利用另一方的脆弱点去获取利益。”胡孔河将信任定义为:在一定情境下,一方凭借自己对对方的

物流成本控制文献综述教学总结

物流成本控制综述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企业面临的竞争环境日益激烈,传统的生产管理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与此同时,产业分化不断细化、产业链条逐渐拉长,物流时间和物流成本在产品总时间和总成本所占的比例显著提高。本文就从我国物流成本的构成、现状、衡量指标、控制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以及控制的途径和方法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 关键词:物流成本成本控制研究现状 1.引言 物流成本是指产品的空间移动或时间占有中所耗费的各种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具体的说,它是产品在实物运动过程中,如包装、搬运装卸、运输、储存、流通加工等各个活动中所支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是在企业物流过程中,对物流成本形成的各种因素按照事先拟定的标准严格加以监督,发现偏差就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从而使物流过程中的各项资源的消耗和费用开支限制在规定的范围内。邓凤祥的《现在物流成本管理》也指出,研究企业的物流成本构成,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挖掘企业第三利润源成为现代企业经营发展需要面对的新问题。 2.物流成本构成的理论研究 宋华的《物流成本的分析与控制》对物流成本的构成进行过具体的分析,他认为物流成本包括:物资流通费、信息流通费以及物流经营管理费。 (1) 物资流通费包括运输费、保管费、装卸费、包装费、流通加工费等。 (2) 信息流通费指处理和传送物流相关信息发生的费用,包括库存管理、订单管理、顾客服务等相关费用。

(3) 物流经营管理费用是指物流的计划、协调、控制等管理活动方面发生的费用,不仅包括现场物流经营管理费用,而且包括本部的物流经营管理费。3.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研究 《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管理》这本书,将我国企业物流运营成本的现状归结为一下三点: (1)物流运输成本高 李伊松和易华合写的《物流成本管理》中曾说过,运输在整个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成本要占物流总成本的35%-50%,占商品价格的4%-10%,所以运输费用的减少对物流总成本的节约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实际运输过程中,返程或起程空驶、迂回运输、重复运输和运力选择不当等不合理运输都会导致额外费用和消耗,打打增加物流运输的费用。同时,我国的运输业也现存很多问题,其中公路运输的低效率已成为物流业整体运营水平低下的关键原因,低效率的公路运输也抬高了物流成本。 (2)物流库存成本高 我国工业产品库存历年积累的数万亿元巨额存量难以消化,同时新生库存增量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之我见》这本书就提出这样一个观点:库存成本过高已成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一道障碍,它直接导致了经济节奏缓慢,运行质量变差、流通效率低下等种种恶果。 (3) 物流管理成本高 目前,我国物流业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也是企业物流成本偏高的原因。黎忠的《浅议如何降低物流成本》就将企业的物流管理成本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一下几点:

企业的本质-交易成本理论资料讲解

1.交易成本理论来解释企业的本质?为什么有企业?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差别?哪些因素决定企业的规模范围? 企业规模、组织结构、组织效率 强调制度 企业(契约)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契约。资本、融资结构。 交易成本理论是关于产权交易的理论。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 长期以来,西方传统经济学关于市场能够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作用下进行有效资源配置的观点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这种理论使得人们“既不知道引导市场交易活动的成本,也不知道企业内部不同的组织形式对成本的影响如何。” 罗纳德·科斯在1937年的论文《公司的性质》中认为,“创建公司成为有利可图之事的主要原因似乎在于:存在着利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即:发现价格的成本以及谈判和签订合同的成本。 公司存在的充分条件就是交易成本的差异,也就是在公司内部管理和管理的市场化两者之间寻找一个交易成本更低的方式。当公司管理成本低于市场交易成本时,公司就应该产生;而当市场交易成本低于公司内部交易成本时,公司的内部交易就会弱化、消失,甚至会导致公司的灭亡。通常根据科斯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取代市场,节约交易费用的一种有效形式,选择只存在于企业和市场二者之间。 交易成本是企业替代市场的运行机制成本。1937 年,交易成本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罗纳德·科斯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它的运行也是有成本的。在企业之外,价格变动决定生产,这是通过一系列市场交易来协调的。由于运用市场机制也有成本是客观现实,在企业之内,市场交易被取消,企业家代替市场机制,企业家指挥生产。企业组织作为市场的替代物,其运用市场机制的成本包括:(1)发现相对价格的费用;(2)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3)不确定性原因引起的费用,即契约履行的费用;(4)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科斯关于企业内部组织运行同样存在交易成本的论述,对以后相关的企业管理理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科斯定理”,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私人成本将等于社会成本。零交易成本在现实经济运行中是不可能实现或达到的,但是,通过改善企业内部组织制度和企业产权制度,可以不断地降低企业内外部的交易成本,使其交易成本不断地逼进零的极限,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经济效益。正因为如此,西方各国政府和企业经济组织不断改革社会经济的产权制度和组织机构,改善经济运行机制、运行规则和运行方法。 用交易成本理论进行解释:(1)短期生产经营决策的机会成本是生产组织制度选择的交易成本。在成本管理会计中,短期生产经营决策需要重点考虑机会成本,并在不同生产组织形式方案中决定取舍。(2)长期投资决策中的机会成本是发现相对价格的交易成本。 科斯于1960年发表了著名的《社会成本问题》,对交易成本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界定,科斯把它定义为获得准确的市场信息所需要付出的费用以及谈判和经常性契约的费用。我们可以把交易成本理解为“扯皮成本”,在各种可能的情况下,为获取经济收益而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一切时间、精力和物质的支出(彭真善,2006)。 科斯用交易成本完满地解释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决定企业规模的因素,并用它分析了企业与市场的差别与联系,他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不同但又可以相互替代的交易制度。市场的交易由价格机制来协调,而企业的存在将许多原属于市场的交易“内部化”了。在企业内部,行政命令取代了价格机制成为生产活动的协调机制,企业通过市场“内部化”可以节省交易成本。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会计学 中小企业成本管理现状及解决办法 随着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成本对中小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成本涉及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重要指标。企业从降低成本的方面来提高利润具有很大的意义以及可观的发展空间,然而成本管理是一座金矿,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企业可以像成本管理要效益,因此企业可以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环节、全员的成本管理,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成本管理制度,选择合适的成本核算方法,对存货进行合理的管理等等措施来降低企业的各项耗费成本,以达到提高企业利润的目标。通过系统、全面、科学和合理的成本管理可以使企业在降低成本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企业在有效的改进中达到生产经营环节的良性循环,全面改善经营管理,促进增持节支,加强经济核算,最终以便实现经营目标。 1 成本管理概述 成本管理的产生和发展不仅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实践相关,而且与经济与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密切相关。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成本管理从简单的费用分配和成本计算转化为事前的成本预测、决策、事中的成本控制以及事后的成本分析等一系列行为。 关于成本管理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国家的研究机构和不同的学者对此有着不同的理解。日本的成本计算准则将成本管理的定义为:成本管理是指制定和公布成本标准,计算和记录成本的实际发生额,将其与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其差异的原因,并将与此有关的资料向经营管理者报告,以便采取措施,降低成本。美国的学者查尔斯.T.亨格瑞认为,成本管理是为瞒足顾客要求同时又持续地降低和控制成本的行为。葛家澍(1999)在《会计大典—成本会计》里的对成本管理所下的定义是:成本管理是对企业的产品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产品成本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工作,其目的是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挖掘降低成本的途径,达到最少的生产耗费取得最大的生产成果。 上述对成本管理的定义,尽管侧重点不同,但是它们均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成本管理是为了降低成本。应该说他们都没有真正的揭示成本管理的实质,而只是对成本管理工作的某一方面的描述。葛家澍将成本管理定义为对产品成

企业成本管理文献综述

企业成本管理控制理论文献综述 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价格的竞争,而价格又取决于成本,甚至可以说,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成本竞争。传统的成本管理是适应大工业革命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但是,近几年来,企业环境的巨大变化(全球竞争力增强;生产与信息技术的提高;更关注于顾客;新的管理组织形式;企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环境的改变)已导致了成本管理实务的显着调整。[1]定 1.企业成本管理理论发展 1.1成本管理理论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到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据统计表明,产品的研发、制造、管理,销售和售后服务成本的比重如下:研发成本占55%、制造成本占16%、管理成本占8%、销售成本占15%、售后服务成本占6%,在这样的成本结构下,传统的成本核算和管理已不能传送准确合理的成本信息,而成本信息是企业高效管理所需的关键信息。因此,为达到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内涵的拓展就必然成为当代成本管理的显着特征,也就是说,成本管理的空间范围由制造成本拓展到了社会产品生命周期成本。 1.2成本管理理论视野:由日常经营管理到战略成本管理 战略成本管理是通过战略性成本信息的提供与分析利用,以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成本持续降低环境的建立,是传统成本管理对竞争环境变化所作出的一种适应性变革,是当代成本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甚至可以说,现代成本管理体系以战略成本管理为理念指导,以价值链分析为基础,以作业成本法和成本企画为方法论指导,以全面质量管理为提高顾客价值的目标与保障的一个成本系统工程。 1.3成本管理理论的控制环节:从下游延伸至上游 被誉为现代成本管理理论的两朵奇葩的作业成本管理与成本企画,从中游和上游对成本实施“改善控制”与“革新控制”,与传统的从下游入手对成本进行“维持控制”形成鲜明对比。作业成本管理通过尽可能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增值作业”,优化“作业链”和“价值链”,达到最终增加“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目的。作业成本管理是企业成本管理领域一项革命性变革。“成本企画”是日本人倡导的一种有助于达成高品质、多功能、低成本的成本管理方法,旨在企业策划、开发产品时,设定符合顾客需求的品质、价格、信赖性及交货期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

消费者购买意愿文献综述 引言 购买意愿(Purchase Intent)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所以购买意愿体现了消费者看待商品的主观性态度,也反映了消费者对某种商品做出购买决策的概率大小。Ajzen 认为,意愿是行为发生的前提,是准备发生行为的决定。购买意愿是购买行为发生的前提,是购买商品之前的决定,因此,可以通过衡量购买意愿预测消费者购买决策。购买意愿分为正向意愿和负向意愿,正向行为意愿表示消费者对某个商品的购买可能性较大,反之,购买的可能性就较小。对于消费者而言,其要先产生消费者购买意愿,才能够产生消费者购买行为,因而,全面探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全面把握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购意愿的途径,才能够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促进产品或者服务的市场营销质量与效率的提升。因而,全面探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问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消费者意愿的理论依据 意愿是预测个体行为的重要因子之一,Eagly 和Chaiken(2016)认为“意愿是一种不同于个体态度的主观倾向,是个体实施某一行为之前有意识的动机”。Fishbein 和Ajzen(2015)指出,态度和意愿不同,预测个体是否会实施某一行为,不能根据个体支持或否定的态度,而是由他是否有采取行为的意愿决定,因此要预测消费者行为,必须要了解消费者的意愿——企业需要了解消费者如何做出购买决策,以及如何利用市场营销和操作工具对消费者购买意愿产生影响。从这个角度来看,消费者购买意愿可以被用来预测消费者消费量,代表消费者购买的可能性。

二、网络消费者购买意愿的研究现状 陈毅文,马继伟(2016)认为,与传统购物模式相比,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同样是指消费者购买某个产品的主观概率或可能性。但是由于网络消费者的购物环境和方式均产生了变化,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也有其自身的特质。网络消费者主要是通过浏览网店和与卖家交流等虚拟渠道获取商品或服务的信息,很多虚拟因素会影响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因此,网络消费者的购买意愿是指消费者通过网络购买某个商品或者服务的可能性。 三、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梳理 目前,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全面研究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因素基础上,发现在购物环境下,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活以下两个方面: (一)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卖家因素研究 Arun (2016)发现研究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因素不仅包括卖家提供的产品属性(商品的质量和价格),卖家的服务质量也会显著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他指出,可以从信息可靠性、相应及时性以及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务这几个方面评家店家的服务质量,较高的服务质量可以帮助消费者提高购买效率,并且使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交易成本降低。因此,他认为,店铺提供的服务质量对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具有正向影响。 刘洪研究消费者满意时,发现服务质量对消费者购买意愿有较大影响,服务质量主要表现在交互及时性、订购便利性、配送快捷性和网页合理性等方面,并将上述四个因素作为四个变量,研究结果表明,配送速度、网页合理性会显著正向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 孙若凡(2016)研究消费者网购意愿的影响因素时,从网站和网站卖家两个方面建立模型进行研究,发现在C2C环境下,消费者对网站方面的感知风险直

交易成本测度研究综述

交易成本测度研究综述 引言 不同数量的交易成本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不同,即它能在不同程度上阻碍市场形成和有效运行、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量化交易成本对研究制度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交易成本深入分析的过程是对各行业和经济整体运行态势的“定制”说明的发展,它使得经济学的研究以一种更实际的方式与现实相结合。交易成本本身是一个开放概念,不同角度的分析各有偏颇,对其进行量化研究的重点是如何选择合宜的定义及有效的变量对其进行描述。这可能会产生选定的理论变量与使用定义之间的偏离,实际使用的数据与替代变量之间的偏离,影响了测度结果的有效性和解释能力。本文将从交易成本的直接测度、交易成本经济学框架下交易成本对个人决策和企业决策的影响、公共政策中的交易成本这三个方面展开文献梳理和展望。 交易成本的直接测度 (一)交易成本的宏观经济学测度 理想情况下要对交易成本进行精确测度,就需要对每项市场交易进行逐一检验并对各种相关成本进行分离,但这种做法显然不具备可行性。因此,Wallis and North(1986)在其对美国经济1870-1970年间交易成本测度的开创性研究中,采取将市场交易进行逐步分解的方式,直至获得他们认为是交易成本的部分。他们首先将市场交易活动从各种经济活动中分离出来,并根据是否参与市场交换划分为交易部门和非交易部门,同时进一步区分了转换费用和交易费用。虽然他们是按照传统的经济学做法考虑了土地、劳动力、资本和企业家才能,但在实际测度中仅用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来最终表示交易成本的量,即以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中提供交易性服务的员工工资额作为交易成本的量,并通过GNP的调整来进行纵向比较。对每一笔市场交易进行成本分离和测度不具备现实的可行性,而对整体市场交易部门的规模进行估算不失为一种合理的方法。他们的结论显示在这100年间,美国的交易成本/GNP增长了将近一倍,交易部门的规模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扩大。 沿着Wallis and North(1986)的思路,Dollery and Leong(1998),Ghertman (1998),Dagnino-Pastore and Farina (1999),Van Dalen and Van Vuuren(2005),缪仁炳、陈志昂(2002)对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日本、阿根廷、荷兰、中国等国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测度,及卢现祥、李小平(2008)从三大产业角度的测度,笪凤媛、张卫东(2009a)对中国非市场交易费用变化的估算,得到了相似的结论。除了对宏观层面上的此类交易成本的测度,学者们还对行业层次的交易成本进行了研究。如Merkert(2010)进一步结合Dietrich(2003)对企业员工成本生产和交易因素的分类,运用自上而下的方法(top-down approach)对英国的铁路运输企业中的交易成本进行估算;Merkert and Cowie(2012)运用Merkert(2012)相似的方法,又对英国铁路、公交以及航空公司的交易部门的交易成本进行了测

企业成本控制管理文献综述

论蒙牛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 .、八、- 刖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企业成本控制的目的也十分明确,必须降低企业的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实现企业的成本最小化,利润最大化。本文通过对学者们的文献中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概述从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和库存成本控制三个方面为企业成本控制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企业成本控制的定义、采购成本控制、物流成本控制、库存成本控制和总结五个方面。 一、成本控制的概念 申晋霞(2011 )在《浅议企业成本控制》中指出:“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成本控制管理的含义即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 二、采购成本控制 钱茜(2010)在《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研究》中指出:“通过对采购流程的分析、准时采购模式、采购商品分类管理、引入价工程(VE理念,四个方面对采购控制进行了系统分析,在实际经营中我们也有考虑到人的因素,即培养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和企业责任心。”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采购成本控制不仅仅是材料采购的控制还有考虑到企业员工对采购成本控制的影响。 唐怡铮(2005)在《刍议完善集中采购内部控制》中指出:“通过介绍美国、加拿大、韩国、香港等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集中采购制入手,以我国人民银行为例,分析了我国人民银行的集中采购制度,剖析影响集中采购的各种因素,进而提出防范腐败、加强集中采购内部控制建设的措施。”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新新贸易理论的文献综述 摘要:新新贸易理论是国际贸易的最新理论前沿,其从微观层面上分析企业的贸易和投资等国际化路径选择,以及外包和一体化等全球化组织生产选择。国际化路径选择部分以Melitz(2003)为基础,又称为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全球组织生产选择部分以Antras(2003)为基础称为企业内生边界理论。本文按照这两个分支系统介绍和梳理了新新贸易理论的研究文献,对各个模型及其扩展做了介绍,并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思路和方向。 关键字:新新贸易理论异质性企业企业内生边界 正文 1 新新贸易理论的产生 “新贸易理论”自1985年被赫尔普曼和克鲁格曼提出后,国际贸易理论的前沿研究长期未能有大的突破,而在2003年,哈佛大学的梅里兹(Melitz, 2003)在著名的Econometrica 杂志发表了“贸易对行业内重新配置和总行业生产率的影响”一文,提出了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也被称为“梅里兹模型”),终于打破了国际贸易研究的长期成绩,“新新贸易理论”也应运而生。 新新贸易理论,以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和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为代表,突破了传统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中企业同质假定,将异质性纳入对企业的微观分析分析框架中,并且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对国际贸易结构和国际贸易量给予了足够的解释,成为当今国际贸易理论研究的新热点。 2 梅里兹异质性企业模型及其扩展模型 企业异质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或工厂)生产率、专用性技术、产品质量以及工人技能方面的差异,尤其是企业生产率的差异,而当前对这种差异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贸易自由化对产业内壁结构变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上。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就是探讨异质企业是如何从事国际贸易,贸易对企业的生产率增长和福利究竟会产生在那些影响等问题。 2.1 梅里兹模型 Melitz(2003)建立的异质性企业模型以Krugman (1980) 的贸易模型和Hpenhayn (1992) 动态产业模型为基础,同时引入企业生产率差异,用来解释国际贸易中企业的禅意和出口决策行为。Melitz认为,存在异质性企业的垄断竞争贸易格局中,贸易自由可能会导致企业的再分配,进而可以提高真个经济的生产力水平,具体而言,Melitz(2003)模型假定存在两个对等的国家:两国均有一个生产部门,一种生产要素L,同时存在贸易成本和沉没成本,根据劳动生产率的不同,企业将分化为三种不同类型,即X型企业(Export Firms)、D型企业(Domestic Firms)和N型企业(Non-products)。其中,X型企业的生产率最高,其将同时在国内市场销售并出口国际市场;D型企业的生产率居中,其只能在国内市场销售;而N 型企业因其生产率低,成本过高而被淘汰出市场。 Melitz(2003)模型考虑了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发展下的动态效应,即效率最高的X型企业通过国内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不断进行技术、产品和企业组织的创新,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扩大和利润的增长以及工人工资的增长,同时也导致生产要素和

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论

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论读书笔记 12产经王文楠10011312309 摘要: 奥利弗.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论》用“卡内基三要素”贯穿全文,作为主线来叙述交易成本经济学。他介绍了如何运用实用的方法论来进行严格的训练,讲解了交易成本经济学与组织理论、契约法的联系,并且强调活跃的思维对于研究交易成本经济学的重要性。文章还讲述了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可操作化的进程研究,最后得出结论。 关键词:交易成本经济学契约组织 1.关于文献和作者的简介 我选择的文献是《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An Introduction》即《交易成本经济学概论》,作者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教授——奥利弗.威廉姆森。奥利弗.威廉姆森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命名者,被誉为重新发现科斯定理的人,由于他的研究推广,使得科斯的交易费用学说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异军突起的一派,并汇聚了包括组织理论、法学、经济学在内的大量学科交叉和学术创新,逐步发展成当代经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威廉姆森曾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接受三年教育,受益于著名的“卡内基三要素”,所以他的这篇关于交易成本经济学的综述也是围绕“卡内基三要素”展开的,即严格的训练、跨学科视野和活跃的思维。严格的训练意味着认真对待学科的核心课程,并按其设计进行学习研究;跨学科视野意味着,如果研究的现象跨越学科边界, 则需要借助相邻的社会科学;保持活跃的思维,即要多问“这究竟是为什么”,而少判断“这就是这里的规则”。尤其是就跨学科视野来说,往往有一些现象无法单从经济学角度进行完整分析,它们可能渗透至临近的社会科学,这就需要我们扩展知识面。 2.文章的内容介绍 2.1 “卡内基三要素”及五个引用 文章在论述了“卡内基三要素”之后,引用了五位著名的经济学的言论。第一位是詹姆斯.布坎南,他把组织经济学研究描述为选择科学和与之平行的契约科学,并建议“源于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