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气温逐年上升,大气环境因素逐步变差,诸如:高温,高湿等多变气候,使室内配电设施面临的威胁越来越明显。在电气运行时空气的温、湿度对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就会产生很多、很大的影响。 对于长期从事电气工作的人来说,很容易认识到这样的规律: 1.配电设备突发事故往往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2.机电设备的故障多发季节在潮湿的春季; 3.气温骤变(骤然降低或升高)的季节交换时节,往往也容易使电气设备发生故障。 一、温湿度产生的现象 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湿度与温度: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空气的物理性质。我们知道,上海地区属于暖温区。温度范围: -5℃~+35℃,日温差:10℃,相对湿度: 相对环境温度20±5℃,月平均值:≤75%≤5m。空气的吸湿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温度越高,空气的吸湿能力越大;温度越低,空气的吸湿能力越弱。所以,由于白天温度升高,空气吸收水分。到夜间,由于温度降低,空气释放水分,使得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例如夏季,当地气象台预报,一天内的相对湿度,多为65%-95%以上。空气的最大湿度应当发生在夜间温

度最低的时候。然而,我们又知道,电器设备要求的相对湿度不能超过90%(25℃及以下)。由此可见,在夜里设备发生事故,湿度过高是产生设备事故的主要因素。过去,很多人认为是由于深夜,负载减轻,电压升高的缘故,现在看来是不成立的。因为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电压总是稳定的。所以在电气工程中,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则称为高湿。 二、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湿度过高,降低电气设备的绝缘强度。一方面湿度过高,使空气的绝缘性能降低,开关设备中很多地方是靠空气间隙绝缘的。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水分附着在绝缘材料表面,使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降低,特别是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由于内部有积尘吸附水分,潮湿程度将更严重,绝缘电阻更低。设备的泄露电流大大增加,甚至造成绝缘击穿,产生事故。 湿度与霉菌:潮湿的空气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实践表明当温度为25-30度,相对湿度为75%~95%时,是霉菌生长的良好条件。所以,如果通风不好将会加快霉菌的生长速度。霉菌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设备的绝缘性能将大大降低。对一些多孔的绝缘材料,霉菌根部还能深入到材料的内部,造成绝缘击穿。霉菌的代谢过程中所分泌出的酸性物质与绝缘相互作用,使设备绝缘性能下降。

爆炸和火灾环境危险区域划分

爆炸、火灾危险环境分区 -------GB50058-92部分内容解读 在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的第二章中,对建筑物的防雷分类做出了规定,其中涉及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分区。 在国家标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中,对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划分和火灾危险区域划分做出了规定。 爆炸危险环境包括爆炸性气体环境和爆炸性粉尘环境。 爆炸性气体环境指含有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是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气、薄雾状的易燃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燃烧将在全范围内传播。 爆炸性粉尘环境指含有爆炸性粉尘混合物的环境。 爆炸性粉尘混合物是大气条件下粉尘或纤维状易燃物质与空气的混合物,点燃后燃烧将在全范围内传播。 火灾危险环境:存在火灾危险物质以致有火灾危险的区域。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划分: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第2. 2.1条: 爆炸性气体环境应根据爆炸性气体混合物出现的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按下列规定进行分区:

一、0区:连续出现或长期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二、1区:在正常运行时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三、2区:在正常运行时不可能出现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或即使出现也仅是短时存在的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环境。 (注1:正常运行是指正常的开车、运转、停车,易燃物质产品的装卸,密闭容器盖的开闭,安全阀、排放阀以及所有工厂设备都在其设计参数 范围内工作的状态。) 在对具体建筑物进行判断、划分的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步骤一:采取排除法,首先根据非爆炸危险区域的各项条件,判断现场是否属于非爆炸危险区域。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第 2.2.2条规定: 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可划为非爆炸危险区域: 一、没有释放源并不可能有易燃物质侵入的区域; 二、易燃物质可能出现的最高浓度不超过爆炸下限值的10%; 三、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明火的设备附近,或炽热部件的表面温 度超过区域内易燃物质引燃温度的设备附近; 四、在生产装置区外,露天或开敞设置的输送易燃物质的架空 管道地带,但其阀门处按具体情况定。 步骤二:对释放源级别进行判断。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第 2.2.3条: 释放源应按易燃物质的释放频繁程度和持续时间长短分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7—9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 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 GB50527—96 主编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工业部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施行日期:1996年12月1日 关于发布《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等四项国家标准的通知 建标[1996]337号 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630号文和建设部(91)建标技字第6号文的要求,由电力工业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电气装 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等四项标准,已经有关部门会审。现批准《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流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5—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起重机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6—96和《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7—96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一 日起施行。原《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J232—82中第七篇“低压电器篇”、第六篇“硅整流装置篇”、第八篇“起重机电气装置篇”、第十六篇”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电气装置篇”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电力工业部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电力部电力建设研究所负责,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一九九六年六月五日 1 总则 1.0.1为保证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的施工安装质量,促进施工安装技术的进步,确保设备的安全运行以及国家和人民生 命财产的安全,制订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气体、蒸汽、粉尘、纤维爆炸性混合物和火灾危险物 质环境 的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的施工及验收。本规范不适用于下列环境: 1.0. 2.1矿井井下。 1.0. 2.2制造、使用、贮存火药、炸药、起爆药等爆炸物质的环境。 1.0. 2.3利用电能进行生产并与生产工艺过程直接关联的电解、电镀等电气装置区域。 1.0. 2.4使用强氧化剂以及不用外来点火源就能自行起火的物质的环境。

爆炸危险环境电气防爆技术讲述

爆炸危险环境(或场所) 电气防爆技术

爆炸危险场所定义: 在大气条件下,气体、蒸汽或雾状、粉尘或纤维状的可燃物质与空气构成的混合物,在该混合物中点燃后,燃烧或爆炸将传遍整个未燃混合物的场所。 防爆电气设备定义: 按规定条件设计制造而不会引起周围爆炸性混合物(爆炸危险场所)爆炸的电气设备。

电气防爆技术目前我国尚存在一些误区 一.防火、防爆概念混淆 二.只要电气设备选用防爆就解决防爆问题 1.Ex标志:不是防爆标志是英文Explosion的简写,是一个“警示标志” 它包含①质量②安装③使用④维修保养⑤检修 2.防爆电气设备有各种型式,共11种型式 是根据不同的防爆原理决定,而适用于不同的爆炸危险场所区域。

3.防爆电气设备有不同的等级 爆炸性气体环境,根据不同的易燃物质分19个等级爆炸性粉尘环境,根据不同的易燃物质分6个等级4.爆炸危险场所有不同的区域等级 根据释放源和现场通风状况而决定 爆炸性气体环境分三个区域 爆炸性粉尘环境分二个区域

三.常用的防爆电气设备型式(如隔爆型)是不密封的。 一般不能在户外使用 四.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现场电气布线电缆或导线窜钢管保护。钢管不是防爆钢管,仅仅起机械损伤保护 五.爆炸危险场所电气一定要达到整体防爆概念

防火、防爆概念混淆 1.爆炸的种类很多,基本分三大类:物理性爆炸、化学性爆炸、核爆炸。要防止爆炸的发生,都有相应的措施,称为防爆。因此防爆一定要讲清楚对象是什么爆炸。特别是化学反应引起爆炸的防爆措施和本讲义爆炸性环境爆炸的防爆措施的混淆,甚至将二种爆炸也混淆。 化学反应引起爆炸指发生在化学反应釜、反应塔等装置里,而爆炸性环境指装置和管道里易燃物质泄漏到大气中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爆炸,是环境空间的爆炸。 采取防爆的方法截然不同,前者用严格控制工艺参数(温度、压力、流量)手段和装置增加安全阀、爆破膜等,后者用防爆电气设备。

(推荐)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近年来由于温室效应,气温逐年上升,大气环境因素逐步变差,诸如:高温,高湿等多变气候,使室内配电设施面临的威胁越来越明显。在电气运行时空气的温、湿度对电气设备安全运行就会产生很多、很大的影响。 对于长期从事电气工作的人来说,很容易认识到这样的规律: 1.配电设备突发事故往往发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 2.机电设备的故障多发季节在潮湿的春季; 3.气温骤变(骤然降低或升高)的季节交换时节,往往也容易使电气设备发生故障。 一、温湿度产生的现象 产生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湿度与温度: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空气的物理性质。我们知道,上海地区属于暖温区。温度范围: -5℃~+35℃,日温差:10℃,相对湿度: 相对环境温度20±5℃,月平均值:≤75%≤5m。空气的吸湿能力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的。温度越高,空气的吸湿能力越大;温度越低,空气的吸湿能力越弱。所以,由于白天温度升高,空气吸收水分。到夜间,由于温度降低,空气释放水分,使得空气的相对湿度增大。例如夏季,当地气象台预报,一天内的相对湿度,多为65%-95%以上。空气的最大湿度应当发生在夜间温度最低的时候。然而,我们又知道,电器设备要求的相对湿度不能超

过90%(25℃及以下)。由此可见,在夜里设备发生事故,湿度过高是产生设备事故的主要因素。过去,很多人认为是由于深夜,负载减轻,电压升高的缘故,现在看来是不成立的。因为现代电力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很高,电压总是稳定的。所以在电气工程中,当相对湿度大于80%时,则称为高湿。 二、温湿度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湿度过高,降低电气设备的绝缘强度。一方面湿度过高,使空气的绝缘性能降低,开关设备中很多地方是靠空气间隙绝缘的。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水分附着在绝缘材料表面,使电气设备的绝缘电阻降低,特别是使用年限较长的设备,由于内部有积尘吸附水分,潮湿程度将更严重,绝缘电阻更低。设备的泄露电流大大增加,甚至造成绝缘击穿,产生事故。 湿度与霉菌:潮湿的空气有利于霉菌的生长。实践表明当温度为25-30度,相对湿度为75%~95%时,是霉菌生长的良好条件。所以,如果通风不好将会加快霉菌的生长速度。霉菌中含有大量的水分,使设备的绝缘性能将大大降低。对一些多孔的绝缘材料,霉菌根部还能深入到材料的内部,造成绝缘击穿。霉菌的代谢过程中所分泌出的酸性物质与绝缘相互作用,使设备绝缘性能下降。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使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因地制宜地采取防范措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电力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下列环境: 一、矿井井下; 二、制造、使用或贮存火药、炸药和起爆药等的环境; 三、利用电能进行生产并与生产工艺过程直接关联的电解、电镀等电气装置区域; 四、蓄电池室; 五、使用强氧化剂以及不用外来点火源就能自行起火的物质的环境; 六、水、陆、空交通运输工具及海上油井平台。 第1.0.3条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电力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爆炸性气体环境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对于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下列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之一时,应进行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力设计: 一、在大气条件下、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等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二、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三、在物料操作温度高于可燃液体闪点的情况下,可燃液体有可能泄漏时,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第2.1.2条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产生爆炸必须同时存在下列条件: 一、存在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其浓度在爆炸极限以内; 二、存在足以点燃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火花、电弧或高温。 第2.1.3条在爆炸性气体环境中应采取下列防止爆炸的措施: 一、首先应使产生爆炸的条件同时出现的可能性减到最小程度。 二、工艺设计中应采取消除或减少易燃物质的产生及积聚的措施: 1.工艺流程中宜采取较低的压力和温度,将易燃物质限制在密闭容器内; 2.工艺布置应限制和缩小爆炸危险区域的范围,并宜将不同等级的爆炸危险区,或爆炸危险区与非爆炸危险区分隔在各自的厂房或界区内; 3.在设备内可采用以氮气或其它惰性气体覆盖的措施; 4.宜采取安全联锁或事故时加入聚合反应阻聚剂等化学药品的措施。 三、防止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形成,或缩短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滞留时间,宜采取下列措施: 1.工艺装置宜采取露天或开敞式布置; 2.设置机械通风装置; 3.在爆炸危险环境内设置正压室; 4.对区域内易形成和积聚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地点设置自动测量仪器装置,当气体或蒸气浓度接近爆炸下限值的50%时,应能可靠地发出信号或切断电源。

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与防爆电气设备的选

浅谈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及防爆电气设备的选型镇海炼化工程公司褚利平 [摘要]本文利用作者在设计中运用规范的一些体会和设计工作中的一些经验,介绍了石化企业中,爆炸危险区域划分需遵照的规范要求和如何在不同的爆炸危险区域中选用不同防爆等级的电气设备。[关键词]防爆区域划分防爆电气设备选型一、概述众所周知,易燃气体或蒸汽与空气的混合物遇到火花、电弧或危险高温就会被点燃,会形成燃烧或爆炸。石化和化工企业经济要加工和处理易燃性液体或气体,石化工业的原料中有相当多的品种是易燃性的,如常用的原料中的石油、天然气、氢气是易燃性物质;半成品中的烷类、烃灯化合物多数是易燃性物质;成品中的汽油、柴油等也是易燃性物质。这些易燃性物质在被加工、贮存的工程中不可避免的会从管道、反应器、贮罐中逸出或漏出,与空气中的氧气混合后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如果当时现场有点燃源,就会形成爆炸。爆炸产生高温和冲击波,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的巨大损失。由于上述特点,石化企业的防爆安全就成为企业的头等大事。为了防范这种工程爆炸,需在工程中采取相应的措施。工程上采用的防爆安全措施一般分两类,第一类称为一次防爆措施,如建筑物的防爆设计,通风设施等。第二类称为二次防爆措施,如选用防爆电气设备等。这些措施都需要增加工程的投资,其设备费用、安装费用都高于普通电气产品,且平时的运行和维护都比普通电气设备难度大。如何在设计中正确划分爆炸危险区域,合理地按级选用防爆电气设备,事关企业的安全和工程投资的合理。二、爆炸危险区域的划分如果对于一个炼油厂或其中的一个装置,由于它的原料、产品有易燃性物质,就把整个厂区或装置都认定为爆炸危险场所,是极不经济的,显然也是不合理的。易燃性物质的出现形成了一个潜在的爆炸性环境。所谓潜在的,就意味着它们并不是时刻出现的,有的出现频率高,有的出现频率低。在这种情况下,就存在危险性大的场所和危险性小的场所。因此,就有必要对这些危险场所进行的“场所分类”。分类的目的就在于运用统计学的原理,按照场所中气体环境出现的频率和存在的时间的长短,将场所的危险程度分类,以便按照危险区域类型采用不同的防爆措施。我国从七十年代中期已经开始对防爆危险环境出现的或然率进行分极。如:七十年代的《电力设计技术规范》、八十年代的《爆炸危险电气安全规程》(试行)、1983年发布的《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设计规范》GBJ58-83和1992年发布的目前仍在使用的《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气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这此规程、规范,规定了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性粉尘环境等危险区域的划分及危险区域的范围。爆炸危险性场所的分类,应由懂得易燃性材料性能、设备工艺性能的技术人员提出易燃性介质及其释放源;由懂得安全、电气的工程技术人员根据有关规范,来划分爆炸危险区域。场所分类对工程设计很重要,为了尽量准确地划分区域,在根据有关规范和规范划分的同时,还应参考以往的经济和行业的特点。既要保证生产装置的安全可靠,又要避免人为提高爆炸危险区域等级,而造成工程投资浪费。爆炸危险场所的划分首先要查找和确定释放源,根据释放源的等级,划分爆炸危险区域,然后还应结合释放源所在处的通风条件调整区域划分。(一)查找和确定释放源在每个工程工程中,每一台加工设备(如罐、泵、管道、容器等),其内部含有易燃性物料,就应视为潜在释放源,如易燃性气体或液体的排入口、取样点、泄漏的阀门等,都是释放源。该类设备中含有的易燃性物料不会向环境中释放的。如全部焊接的管道等,则不可视为释放源。在场所分类中,首先应按易燃物质的

外部环境因素对电气设备的寿命影响

电气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受到湿度的危害,如在高湿度环境下使用时间过长,将导致故障发生,对于计算机板卡CPU等会使金手指氧化导致接触不良发生故障。 大多电气设备的使用环境湿度应该在40%以下。 三、粉尘影响 粉尘影响电气设备的控制系统及其它电子元器件可靠性,使设备使用寿命缩短,产品质量的无保障,工作条件及环境变差,各种烟尘和废气对人体造成伤害。 笔者以冶金粉尘为例来讨论风尘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在冶金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大量的有害粉尘。粉尘的产生不仅污染环境,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也带来很大危害。 3.1 造成电气设备短路 冶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大多为矿物性粉尘和金属性粉尘,而这些粉尘的比电阻都不高,如烧结机尾粉尘的比电阻为1.47×10~9.06×10Ω·cm,又由于粉尘的尘粒荷电性(飘浮在空气中的尘粒有90%—95%荷正电或荷负电),吸水性(吸水量多少与环境温度、湿度有关),很容易使粉尘在电气设备的周围凝集沉降,从而减少了电气距离,破坏了电气设备的绝缘强度、在线路过电压或电气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电气击穿短路事故。如总降压站因与炼钢厂较近,户外高压瓷瓶积炼钢粉尘较多,造成爬电对地短路,使全厂停电,造成很大损失。又如2低夺配电室,由于处于多产尘区,粉尘堆积在DZ型自动空气天关上部,使相间绝缘强度大大降低,造成进线母排相间短路事故,使生产停产达十几个小时。还有粉尘堆集在端子板上,造成电气误动、短路等,对其安全运行造成很大危害。 3.2 造成电气开关接触不良 粉尘堆集存于电气开关的触头之间、电磁铁芯之间都会造成电气开关接触不良故障,尤其是在继电气一接触器控制电路中影响最大。电气控制系统动作不稳定,时好时坏,从而引起的单相运行触头粘连等现象时常造成设备事故的发生。 3.3 粉尘造成的通风不良 电动机的冷却是由通风道的排热、自带风扇强迫冷却和机壳散热所完成的,往往由于通风道粉尘堵塞或机壳上粉尘堆积,使电动机的温升比平常情况下高出10℃以上,造成电动机运行温度过高,承载能力下降。 四、海拔影响 常规电气设备是指海拔在1000米以下使用来做的实验,能完成的工况。海拔影响通常是指电气设备使用场合海拔比常规实验海拔高出很多,比如我国的西藏地区。 4.1海拔对温度的影响 4.1.1海拔高会使电气设备产生发热严重,例如我们常用的电磁感应,电动机接触器都是使用它的原理,他们工作要靠旋转磁场,在高海拔下由于我们使用绝缘材料不同会产生严重发热影响到绝缘缩短使用寿命。 4.1.2海拔过高会使环境温度低:温度过低有的运转设备的润滑油会干涩,甚至不能用,会导致设备过负荷。低温也会影响继电器。继电器虽然是怕热元件,但对过低温度(如军用航空条件-55℃)也不能忽视。低温可使触点冷粘作用加剧,触点表面起露,衔铁表面产生冰膜,使触点不能正常转换,尤其是小功率继电器更为严重。试验证明,对于有些按部标生产的国产小功率继电器,虽然使用条件规定低温为-55℃,但实际上在此条件下继电器根本无法进行正常转换。 4.2海拔对气压的影响 4.2.1海拔过高会产生低气压:在低气压条件下,继电器散热条件变坏,线圈温度升高,使继电器给定的吸合、释放参数发生变化,影响继电器的正常工作;低气压还可使继电器绝缘电阻降低、触点熄弧困难,容易使触点烧熔,影响继电器的可靠性。对于使用环境较恶劣的条件,建议采用整机密封的办法。低气压还会造成断路器的外绝缘强度降低。起晕电压低,造成电晕放电。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装置电力设计规范GB50058-2014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2014) Code for design of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in explosive atmospheres 主编部门: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014年10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 第319号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国家标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的公告 现批准《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 50058-2014,自2014年10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5.2.2(1)、5.5.1条(款)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原《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 50058-92同时废止。 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发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4年1月29日 前言 本规范是根据原建设部《关于印发<2004年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制订、修订计划>的通知》(建标[2004]67号)的要求,由中国寰球工程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修订而成。 本规范修订的主要内容有:总则、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的划分,设备的选择等。主要修订下列内容: 1.规范名称的修订,即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改为《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2.将“名词解释”改为“术语”,作了部分修订并放入正文; 3.将原第四章“火灾危险环境”删除; 4.将例图从原规范正文中删除,改为附录并增加了部分内容; 5.增加了增安型设备在1区中使用的规定; 6.爆炸性粉尘危险场所的划分由原来的两种区域“10区、11区”改为三种区域“20区、21区、22区”; 7.增加了爆炸性粉尘的分组:ⅢA、ⅢB和ⅢC组; 8.将原规范正文中“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力装置”和“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电力装置”合并为第5章“爆炸性环境的电力装置设计”; 9.增加了设备保护级别(EPL)的概念; 10.增加了光辐射式设备和传输系统防爆结构类型。 在修订过程中,规范组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认真总结了规范执行以来的经验,吸取了部分科研成果,借鉴了相关的国际标准及发达工业国家的相关标准,广泛征求了全国有关单位的意见,对其中主要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协调,最后经审查定稿。本规范删除了原规范中关于火灾危险环境的内容,对于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设计,执行国家其他专门的设计规范。本规范共分5章和5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爆炸性气体环境,爆炸性粉尘环境,爆炸性环境的电力装置设计等。 本规范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释,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化工分会负责日常管理,由中国寰球工程公司负责具体技术内容的解释。本规范在执行过程中如发现需要修改或补充之处,请将意见、建议和有关资料寄送中国寰球工程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樱花园东街7号,邮政编码:100029),以便今后修订时参考。

爆炸危险环境中的电气线路防爆

安全管理编号:LX-FS-A24857 爆炸危险环境中的电气线路防爆 In the daily work environment, plan the important work to be done in the future, and require the personnel to jointly abide by the corresponding procedures and code of conduct, so that the overall behavior or activity reaches the specified standard 编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 A4打印/ 新修订/ 完整/ 内容可编辑

爆炸危险环境中的电气线路防爆 使用说明:本安全管理资料适用于日常工作环境中对安全相关工作进行具有统筹性,导向性的规划,并要求相关人员共同遵守对应的办事规程与行动准则,使整体行为或活动达到或超越规定的标准。资料内容可按真实状况进行条款调整,套用时请仔细阅读。 在爆炸危险环境中,电气线路安装位置的选择、敷设方式的选择、导体材质的选择、连接方法的选择等均应根据环境的危险等级进行。 1.位置选择 应当在爆炸危险性较小或距离释放源较远的位置敷设电气线路。 2.敷设方式选择 爆炸危险环境中电气线路主要有防爆钢管配线和电缆配线。 3.隔离密封 敷设电气线路的沟道以及保护管、电缆或钢管在

穿过爆炸危险环境等级不同的区域之间的隔墙或楼板时,应采用非燃性材料严密堵塞。 4)导线材料选择 爆炸危险环境危险等级1区的范围内,配电线路应采用铜芯导线或电缆。在有剧烈振动处应选用多股铜芯软线或多股铜芯电缆。煤矿井下不得采用铝芯电力电缆。 爆炸危险环境危险等级2区的范围内,电力线路应采用截面积4mm2及以上的铝芯导线或电缆,照明线路可采用截面积2.5 mm2。及以上的铝芯导线或电缆。 5)允许载流量 1区、2区绝缘导线截面和电缆截面的选择,导体允许载流量不应小于熔断器熔体额定电流和断路器长延时过电流脱扣器整定电流的1.25倍。引向低压

(完整word版)高海拔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海拔高度对电气产品的影响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压力下降,空气密度和湿度相应地减少,其特征为:a、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较低;b、空气温度较低,温度变化较大;c、空气绝对湿度较小;d、大阳辐射照度较高;e、降水量较少;f、年大风日多;g、土壤温度较低,且冻结期长。这些特征对电工产品性能有下面四大影响规律,列出如下: 1、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降低的影响 1)对绝缘介质强度的影响 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的降低,引起外绝缘强度的降低。在海拔至5000m范围内,每升高1000m,即平均气压每降低7.7~10.5kPa,外绝缘强度降低8%~13%. 2)对电气间隙击穿电压的影响对于设计定型的产品,由于其电气间隙已经固定,随空气压力的降低,其击穿电压也下降.为了保证产品在高原环境使用时有足够的耐击穿能力,必须增大电气间隙.高原用电工产品的电气间隙可按下表进行修正. 3)对电晕及放电电压的影响 a、高海拔低气压使高压电机的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降低,电晕起始电压降低,电晕腐蚀严重; b、高海拔低气压使电力电容器内部气压下降,导致局部放电起始电压降低; c、高海拔低气压使避雷器内腔电压降低,导致工频放电电压降低。 4)对开关电器灭弧性能的影响 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的降低使空气介质灭弧的开关电器灭弧性能降低,通断能力下降和电寿命缩短。a)、直流电弧的燃弧时间随海拔升高或气压降低而延长;b)、直流与交流电弧的飞弧距离随海拔升高或气压降低而增加。 5)对介质冷却效应,即产品温升的影响 空气压力或空气密度的降低引起空气介质冷却效应的降低。对于以自然对流、强迫通风或空气散热器为主要散热方式的电工产品,由于散热能力的下降,温升增加。在海拔至5000m 范围内,每升高1000m,即平均气压每降低7.7~10.5kPa,温升增加3%~10%. a、静止电器的温升随海拔升高的增高率,每100m一般在0.4K以内,但对高发热电器,如电炉、电阻器、电焊机等电器,温升随海拔升高的增高率,每100m达到2K以上。 b、电力变压器温升随海拔的增高与冷却方式有关,其增加率每100m为:油浸自冷,额定温升的0.4%;干式自冷,额定温升的0.5%;油浸强迫风冷,额定温升的0.6%;干式强迫风冷,额定温升的1.0%; c、电机的温升随海拔升高的增高率每100m为额定温升的1%。 6)对产品机械结构和密封的影响 a、引起低密度、低浓度、多孔性材料(例如:电工绝缘材料、隔热材料等)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变化; b、润滑剂的蒸发及塑料制品中增塑剂的挥发加速; c、由于内外压力差的增大,气体或液体易从密封容器中泄漏或泄露率增大,有密封要求的电工产品,间接影响到电气性能; d、引起受压容器所承受压力的变化,导致受压容器容易破裂。 2、空气温度降低及温度变化(包括日温差)增大的影响 1)高原环境空气温度对产品温升的补偿 平均空气温度和最高空气温度均随海拔升高而降低,电工绝缘材料的热老化寿命决定于平均空气温度。高原环境空气温度的降低可以部分或全部补偿因气压降低而引起电工产品运

爆炸和火灾危险区域的划分(正式版)

文件编号:TP-AR-L1144 In Terms Of Organization Management, It Is Necessary To Form A Certain Guiding And Planning Executable Plan, So As To Help Decision-Makers To Carry Out Better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示范文本) 编订: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 爆炸和火灾危险区域的 划分(正式版)

爆炸和火灾危险区域的划分(正式版) 使用注意:该安全管理资料可用在组织/机构/单位管理上,形成一定的具有指导性,规划性的可执行计划,从而实现多角度地帮助决策人员进行更好的生产与管理。材料内容可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修改,请在使用时认真阅读。 爆炸危险场所,是指生产、使用、储存易燃易爆物质,并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且有爆炸危险的场所。火灾危险场所,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使用、加工、储存或转运闪点高于场所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或者有可燃粉尘、可燃纤维,或者有固体状可燃物质,并在可燃物质的数量上和配置上,能引起火灾危险的场所。 一、爆炸和火灾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 (一)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和分级 1.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类 爆炸危险场所按爆炸性物质的物态,分为气体爆

炸危险场所和粉尘爆炸危险场所。 2.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 爆炸危险场所的分级原则是按爆炸性物质出现的频度、持续时间和危险程度而划分为不同危险等级的区域。 (1)气体爆炸危险场所的区域等级 爆炸性气体、易燃或可燃液体的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场所,按其危险程度的大小分为三个区域等级。 ① 0级区域(简称0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连续地、短时间频繁地出现或长时间存在的场所。 ② 1级区域(简称1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爆炸性气体混合物有可能出现的场所。 ③ 2级区域(简称2区),是指在正常情况下,

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的区域划分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爆炸性气体环境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划分 第三节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 第四节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的分级、分组 第五节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气装置 第三章爆炸性粉尘环境 第一节一般规范 第二节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划分 第三节爆炸性粉尘环境危险区域的范围

第四节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电气装置 第四章火灾危险环境 第一节一般要求 第二节火灾危险区域划分 第三节火灾危险环境的电气装置 附录一名词解释 附录二爆炸危险区域划分示例图及爆炸危险区域划分条件表附录三气体或蒸气爆炸性混合物分级分组举例 附录四爆炸性粉尘特性 第一章总则 第1.0.1条为了使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 电力装置设计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保障 人身和财产的安全,因地制宜地采取防范 措施,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 用,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在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新建、扩建和改建工程的电力设计。 本规范不适用于下列环境: 一、矿井井下; 二、制造、使用或贮存火药、炸药和起爆药等的环境; 三、利用电能进行生产并与生产工艺过程直接关联的电解、电镀等电气装置区域; 四、蓄电池室; 五、使用强氧化剂以及不用外来点火源就能自行起火的物质的环境; 六、水、陆、空交通运输工具及海上油井平台。

第1.0.3条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的电力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现行的有关国家标准和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爆炸性气体环境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2.1.1条关于生产、加工、处理、转运或贮存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下列爆炸性气体混合物环境之一时,应进行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力设计: 一、在大气条件下、易燃气体、易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等易燃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二、闪点低于或等于环境温度的可燃液体的蒸气或薄雾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危险点分析及改进控制措施

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危险点分析及改进控制措施 摘要:随着我国电力系统智能化的推进和规模化的发展,各种电气设备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电气设备会由于自身制造问题、环境影响或者运行影响等造成自身的绝缘性能不能满足系统运行的需要,从而导致电力系统出现故障,影响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是检验电气设备绝缘性能的主要方法,其工作量大且程序复杂,通常需要试验人员近距离的接触需要试验测试的设备,这也就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对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危险点的分析有助于试验人员了解预防性试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避免事故的发生,同时保证预防性试验的顺利进行,确保电力系统的可靠运行。本文首先对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进行简要概述,分析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期为我国电力系统电气设备的预防性试验工作提供参考,保证预防性试验的安全性。 关键词: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危险点;改进控制措施 电力系统是为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电力来源以保障国民经济快发发展和人民生活正常进行的重要基础性设施,随着工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不断提高,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保证电力系统电能质量成为新时代人们对电力系统的主要要求。电力系统中的电气设备不同于其他行业的电气设备,其在工作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承受较高的电压,还要承受较强的电磁干扰,电气设备可能会由于自身存在的问题或者系统的干扰造成绝缘性能受到破坏,使电气设备存在安全隐患,长期积累下去就造成事故的发生。电气设备预防性试验通过对设备的检查、试验或者监测,及时的发现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有效的预防设备故障和停电事故的发生,预防性试验是电力系统运行和维护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电力系统运行可靠的有力保证。但是在试验的过程中,试验人员需要与电气设备与试验设备近距离的接触,一些电气设备需要带电进行试验,这也就使试验过程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果操作不当或者与电气设备的距离过近均会造成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对于一些伤亡事故是可以通过有效的预防进行避免的,这就需要对试验过程中存在的危险点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以保证电气试验人员的安全,确保预防性试验的正常进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可靠性。

环境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环境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及防护措施 发表时间:2018-10-01T11:42:58.843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6期作者:刘志成姚志远郭文秀 [导读] 摘要: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电气设备而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 (内蒙古包钢钢联股份有限公司巴润矿业分公司内蒙古白云鄂博矿区 014080) 摘要: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电气设备而言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温度、湿度、粉尘、振动等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对电气设备的正常工作造成威胁。在电气设备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应正视外部环境因素对设备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合理制定有针对性的对策,有效地将可能造成的危害降至最小,保障设备的高效、稳定运行。探究外部环境因素对电气设备的影响,对于我们制定对策、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保障电气设备高效安全运行有着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因素;电气设备;影响;防护措施 前言 不同的电气设备由于材料构造、使用情况等等不同其寿命也不同。但是,我们发现相同的电气设备在不同的使用环境中其损耗程度也大不相同,寿命相差很大。不同的自然环境对设备的影响程度不同,如温度、湿度等等都可能成为影响电气设备的主要因素。因此根据这些影响因素制定不同的对策,采取针对性措施,将有利于电气设备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1外部环境因素对电气设备的影响 1.1温度环境 设备中电路网的器件多为塑料外壳、橡胶、蜡封以及塑料绝缘层,本身的受热性能较低,当处于高温环境中工作时,就会出现变形、烧坏等情况,器件也会出现发粘、融化等问题,会直接造成设备短路等故障的发生。而且高温环境会导致电机与电压器漆包线的绝缘强度的下降,最严重时会出现漏电等危险情况。温度较高会使润滑油融化蒸发,这就会对轴承造成影响,长时间没有润滑,很容易造成轴承受损,严重时会造成停转以及设备损毁等重大事故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会加快设备的机件材料以及导线绝缘保护层的老化,造成硬化以及脆化裂纹情况的发生,机械强度迅速降低。 低温环境对电器中的油类、弹簧机构、液晶屏、电子芯片等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1.2潮湿环境 设备内部在潮湿的环境中会结成水珠附着于零部件,尤其是当电器件接触点出现水珠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零件氧化以及腐蚀等情况,会出现接触不良以及火花等问题,严重时会直接造成设备的损毁。夏季降雨情况较多,企业虽然也做了相关的保护方案,但电器内部仍有可能会出现进水或者水汽较重的状况,这时如果程度较轻就会出现导线和插头以及电器件绝缘电阻降低、漏电等问题,但如果程度较高,则会导致电路和开关以及继电器短路、起火等故障,会对企业的人员和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而湿度过高或设备进水会直接造成电路以及电气机件严重损坏的问题,导线、电缆以及配电盒的内部会出现大量霉菌,如果没有及时清理干净,就会造成配电器件与电缆外部的绝缘皮发生霉变,造成故障的发生。 1.3粉尘 粉尘的产生,不仅会污染环境,损害人的身体健康,还会对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带来危害。如粉尘在断路器上端凝结沉降容易造成相间绝缘强度大大降低,诱发相间短路事故。粉尘在继电器、接触器等触头间堆积容易造成接触不良故障。粉尘若堵塞通风道,导致设备散热不畅,温升过高,设备可能会无法正常运行。 1.4海拔 海拔对电气设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绝缘强度、分断能力和温升三个方面。海拔越高,气压降低,空气的密度和湿度相应减少,会引起外绝缘强度的降低。电气间隙击穿电压下降,空气介质开关电器灭弧性能降低,设备的分断可靠性下降。海拔越高,空气介质冷却效应降低,散热能力下降,加之紫外线辐射增强,绝缘材料易老化,电气设备易发生故障。 1.5振动 振动会造成电气设备零部件疲劳损坏,磨损和松动,使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如对于有触点元件而言,振动极易引起触点接触不良;对于机壳和机座而言,振动频繁容易出现断裂或变形。有数据显示,振动还将加大尘土进入电器内部的几率。 1.6其它 其它因素是指一些不可预见的外力因素,比如暴风、雷电、大雪等恶劣天气下产生的不可抗力。比如暴风刮倒电杆电线、雷电导致跳闸等等。在一定时期内有很大几率发生诸如此类的异常天气时,设备管理人员应提前做好应对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电气设备检查和维护。 2针对影响制定的对策 2.1防暑、防冻措施高温天气,考虑温升的影响,应对电气设备采取“防暑”措施,包括加强通风管理,保证设备区域以及设备本身的散热;由于高温导致轴承润滑油易流出需补油;加强设备点检,及时反映设备的异常温升、响声、振动等;对工作在温度过高环境的电气设备,可采用冷却风机进行强制降温等。冬季低温天气,应注意防范油压控制的电气设备易因液压油粘性增大无法正常启动和运行,需提前投入电加热器,做好“防冻”措施。 2.2除湿措施环境相对湿度过高对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将造成较大威胁。因此采取合理措施,减轻环境湿度对电气设备运行的影响,有针对性地对其室内外环境进行防潮除湿是非常必要的。有效的防潮除湿措施包括:采取通风、局部隔离等除湿措施,必要时给电控柜加盖防水罩;有条件的安装空调或工业除湿机,快速自动解决潮湿问题;为防止凝露,可在电气柜内合适位置装设加温型或排水型除湿器;封堵连通室内外的电缆通道口,在防小动物的同时也能防止潮湿水气进入;杜绝屋顶屋面积水渗水透水;加强巡回检查,及时关好门窗和柜门;长期未开动设备,有可能受潮的必须先进行烘烤,经摇测绝缘电阻合格后方可送电运行等等。 2.3通风防尘措施使用场所中的粉尘在设备上沉降容易影响设备散热、导致触头电接触不良或加大相间短路的可能。对工作在灰尘过大环境的设备,要选用防护等级高的产品或及时采取通风防尘措施,必要时可在重点电气部位上加盖防尘罩。电气维护人员应定期对电缆接头、接触器和断路器等主要电器元件以及大型电机、变电所、变压器等等进行除尘,定期检查开关设备的触头及接线,提高电气设备的抗尘能力。有条件的电气柜或者场所,在采取通风措施,风道入口应设置过滤装置且保证足够的空气流量用于散热。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1

《爆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授课内容 本规范修定的挔据: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已实施二十多年,当时编制该规范主要依据国际电工委员会标准IEC79-10、美国石油学会API RP500A及美国国家防火协会NFPA497标准,并参考了日本防爆指南。近年来,国际标准IEC60079 和IEC61241,美国标准API RP505及NFPA497都已修订,并已发布施实,而且与国际标准IEC60079 和IEC61241等同的国家标准GB3836、GB12476已完成修订正在报批。 为了适应市场的迫切需要并同国际技术接轨,必须将本标准进行修订。根据最新版的国际标准IEC60079 和IEC61241,以及最新的国家标准《爆炸性环境第一部分设备通用要求》GB3836.1-2010 及《可燃性粉尘环境用电气设备》GB12476的相关规定,在此基础上对原规范《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进行了增补和修订. 本规范与GB50058-92 相比,有以下改变: 1.规范名称的修订,即将《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改为《爆 炸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 2.将《名词解释》改为《术语》,做了部分修订并放入正文; 3.将原第四章《火灾危险环境》删除; 4.将例图从原规范正文中删除,改为附录并增加了部分内容; 5.增加了增安型设备在1 区中使用的规定; 6.爆炸性粉尘危险场所的划分有由原来的两种区域“10 区、11 区”改为三 种区域“20 区、21 区、22 区”; 7.增加了爆炸性粉尘的分组:IIIA、IIIB 和IIIC 组; 8.将原规范正文中“爆炸性气体环境的电力装置”和“爆炸性粉尘环境的电 力装置”合并为第5 章“爆炸性环境的电力装置”; 9.增加了设备保护级别(EPL)的概念; 10.增加了光辐射式设备和传输系统防爆结构类型; 11.将原规范正文中易燃气体、易燃液体改为可燃气体、可燃液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