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评述

对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评述
对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评述

对历史特殊论学派的评述

【内容提要】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对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且对人类学的影响也最深刻,本文将从该学派的产生、发展、代表人物、其核心理论思想及其传承等几方面作简要评述。

【关键字】历史特殊论博厄斯克罗伯威斯勒

文化人类学(cultural anthropology)是人类学的其中一个分支,对人类学的研究范围极为广泛,且对人类学的影响也最深刻,该学科以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变迁和演化的过程为主。美国的文化人类学者,在19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是处在欧洲占统治地位的进化论学说的原则下开展工作的。但从20世纪初开始,美国诞生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新学派——历史特殊论学派。本文将从该学派的产生、发展、代表人物、其核心理论思想及其传承等几方面作简要评述。

一、历史特殊论学派的产生、发展及其代表人物

(一)历史特殊论学派的产生、发展的简要概述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人类学界,本族中心主义盛行,“文明”、“进化”、“普世价值”、“欧洲中心说”、“白人种族优越论”等思想居主导地位。欧美学界普遍习惯“居高临下”地以本民族的道德标准去看待评判所有的异文化,但自20世纪以来,由于亚非及其他大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欧洲中心论及其类似的理论受到了毁灭性打击,于是对各民族文化“价值”的评价就成了现实而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此历史条件下,经赫斯科维茨1等人的极力宣扬,历史特殊论出现并得以流行,且被学术界广泛接受。

以历史特殊论为核心的学派称作历史特殊论学派,因其创始人是美国著名“文化人类学之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故该学派又被称作“博厄斯学派”。该学派成员众多,人才济济,当时有名的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克罗伯、罗维、威斯勒、拉尔夫?林顿、露斯?本尼迪克特、米德、赫斯科维茨等,都是博厄斯的弟子。当时的美国人类学界正在寻找研究文化的更令人满意的方法。由于文化分布问题的研究已达到顶峰,博厄斯的学生们开始探求新的领域,正是通过这些学者的努力,人类学才得以长足发展。

博厄斯学派曾在美国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占统治地位长达30年左右。但任何学派在持有其主流观点的同时难免会存在某些分歧,由于其内在相互矛盾的各种因素的存在,加上由于世界形势的变化,新思潮的涌现,学术领域内各种观点的挑战,博厄斯学派开始分化、演变。该学派中的个别思想后来

1美国人类学的著名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赫斯科维茨等一批美国人类学家在欧洲学者早期探索的基础上,顺应当时的社会现实,创立了一门崭新的学科—经济人类学,而赫斯科维茨也以研究美洲黑人和原始部落的经济生活而名声大振。

引伸发展演变为本尼迪克特的“文化人格学派”、赫斯科维茨的“文化相对论”、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等,至此,美国文化人类学界一家独尊的局而也宣告终结。2

(二)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

博厄斯是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他1858年出生于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的家庭。5岁开始对自然科学有了浓厚兴趣,分别在几所大学学习数学和物理。在明登读大学预科时,又深深地爱上了文化史。他先后在海德堡、波恩和基尔大学求学,毕业后获得博士学位。受到德国民族学家拉采尔地理环境论的影响,25岁时,参加了到加拿大巴芬岛的考察。从此,他的人生有了根本性的转折。

在巴芬岛,博厄斯对当地土著居民爱斯基摩人的生活方式及文化产生了浓厚兴趣。当时的爱斯基摩人社会整体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但部族内部高度平等,所有家庭的生活物资标准几乎完全一致。博厄斯还将关注的焦点放在了当地人的工具使用方面——对枪械的熟练使用、对新鲜事物的迅速接受等等。这些观察成为他日后建立人类学理论的最初材料。

1886年博厄斯开始对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夸扣特尔人和其他部落进行研究,归途中决定定居纽约,在那里担任《科学》周刊编辑。1889年在克拉克大学任教,次年赴芝加哥,筹备1893年哥伦比亚博览会人类学展览。1892年加入美国国籍。1896年任哥伦比亚大学体质人类学讲师,1899年任人类学教授。1901-1905年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民族学馆馆长,他是美国人类学协会创始人之一,1907-1908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1910年任纽约科学院主席,1931年任美国科学促进协会主席。1942年12月31日,博厄斯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员俱乐部为迎接列维?斯特劳斯的拜访举行午宴。博厄斯的女儿,扬博尔斯基夫人,以及本尼迪克特,莱查德及林顿等几位人类学家均出席。席间,博厄斯去世。引用列维?斯特劳斯的话:“博厄斯去世之后的美国,百科全书式的人物没有了。每个人都在博厄斯开垦的土地上各捡一小块耕耘”。

博厄斯作为博厄斯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美国人类学之父,一生最重要的思想观点就是历史特殊论和文化相对论——平等、自由理念在人类学领域内的理论形态。正是这种尊重异文化,认真、客观、不盲从的博大学术精神,为他赢得了享誉全世界,万古流芳的盛名。他的学术理念和思想贡献,不仅为现代人类学的奠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更成为了全世界有理性、有素养的知识分子在理解异文化时所通行的基本理念。

博厄斯是富于创见而且著作宏富的学者,对体质人类学、描述与理论语言学、美洲印第安人种学以及民俗和艺术研究,都有巨大贡献。其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在人类学史上的地位,成为极有影响的教授。他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期间,计划并参加了美、俄两国合作的杰塞普北太平洋探险,以解决对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的认识,他主编了该探险队的报告。他的早期著作有《孩子的成长》、《中部爱斯基摩人》、《夸扣特尔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与秘密结社》、《美国印第安人手册》等,1911年他出版了《原始人的心灵》一书,此书遭纳粹德国毁禁,并取消了他的博士学位,

2叶志坚,《博厄斯学派文化学思想论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探索与争鸣版)2005年4月10日第4期总第290期

1937年博厄斯对该书增订再版,与纳粹进行了斗争。其他重要著作还有《潜山神话学》、《人类学通讯》、《文化和种族》、《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普通人类学》、《种族,语言和文化》等。在他的倡导下,学者们对美洲各部落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广泛调查。

(三)博厄斯学派成员及其成就

博厄斯学派很多成员当时都是博厄斯的学生,他们为该学派的发展做出了很多学术贡献,并且很多人以该学派的核心理论为蓝本,发展了自己在学术界具有影响的理论思想。

阿尔弗雷德?克罗伯,德裔美国人,学术视野宽广,人类学的田野工作是他主要的学术活动空间,整个世界、整个历史的各种文化是他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且他是用比较研究民族志的办法分析复杂的现代文明社会高级文化的首批人类学家之一。他的成就是揭示了文化现象中不同的课题模式或规律性。罗维,德裔美国人,对各种广泛的历史民族学理论,尤其是进化主义理论抱有极端的怀疑主义态度,反进化主义是他学术观点的根本特征。他的主要观点是文化发展非规律论。

威斯勒,美国人,从心理学转入人类学,认为文化是社会集团或部落所表现的文化特质复合的总体,提倡研究这种文化特质复合的分布,并将文化区域和年代区域研究上升为一种研究方法。

拉尔夫?林顿,领导了一场名为“文化与个性”的运动,从心理学和个性研究的角度研究文化人类学问题。

露斯?本尼迪克特,美国第一位驰名国内外的女人类学家,从文学转人类学,对文化人类学尤其是文化与个性领域的研究有着深刻的影响,提出文化模式理论,并因1940年出版的研究日本国民性的专著《菊与刀》3而在世界范围内声名远播。

米德,是另一位蜚声世界的女人类学家,对文化心理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研究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和创新精神,认为心理因素和文化因素对人格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

赫斯科维茨,主张文化相对论的主要及最著名代表,文化相对论的主要传播者,某种程度上来讲是博厄斯学说最有力的继承者。

二、历史特殊论学派的理论思想

历史特殊论学派反对单线演化论和平行演化论,指出文化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总和”,通过这种研究来“构拟”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但是,他们所主张的“文化史”不是指世界各国的一般历史,而是各个民族的具体历史。

历史特殊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是每个文化群体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所以那些想要从各民族的独特历史中得出普遍、抽象的理论或发展规律的进化论观点,都是不可靠的,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和可靠的。他们强调对具体事实的描述和记录,提倡“历史的方法”,反对摩尔根等人的所谓“思辨的方法”,重点研究特定民族的文化历史、事件特点和规律。以下主要对博厄斯及他的继承者克罗伯和威斯勒的理论思想作简要述评。

3露斯·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志新译《菊与刀》,北京:商务印刷馆,1996

(一)博厄斯的主要理论

博厄斯作为历史特殊论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继摩尔根之后的又一位人类学研究大家,除此之外,博厄斯还是著名的人类学家、体质人类学家兼语言学家。他对文化人类学的成就也是丰富的:

1、历史特殊论

历史特殊论是博厄斯全部理论的核心。博厄斯反对古典进化论单线进化和平行演化论,驳斥那些寻求人类普遍进化法则的企图。博厄斯认为,人类学的一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而这构成人类的历史。但是历史特殊论的首要任务是“构拟”具体地域或民族的历史,寻找过去常称之为“类似事物”的东西,寻找出现在过去各种不同社会中相似的社会特点。

博厄斯认为世界各地许多相似的文化现象虽然不能被传播论所成功地解释,但也未表现出历史进化的统一性;文化进化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无法完全用古典进化论来解释的,因为各种文化是各个社会独特的产物,这些相似的文化现象实际上都有其各自发展的历史线索。所以,博厄斯主张进化法则的获得只能从分析特定地域的实际历史得出。也就是说,文化人类学应该是研究特殊地区的特殊历史,即历史特殊论。

博厄斯认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有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同时每一个文化特质都有复杂的历史,虽然历史发展时空存在着许多相似事物,但它们的来源和功能都不一样,有着自己发展的历史线索,不能从人类心灵的自然活动来追溯。从他的《原始人的心智》中可以读出——文明是在发展、沿承,但它不一定只在一种族里延续发展,有时候它的文化历史是在传播过程中得以发展的,换句话说就是文化在此一族产生、发展,然后可能会到另一族延续它的生命,而前者或许会因各种原因在历史的长河里渐渐衰落、消失。所以,一个新兴民族不一定它的文化历史就是空白的,它的“存货机理”4可能更加成熟完善。因此,博厄斯认为理解或解释某一特定文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重建该文化的独特历史,也就是他自己所说的“构拟历史”。

2、文化区域理论

博厄斯学派的一些成员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文化圈”的概念,提出了“文化区”的理论,故“文化区域”是博厄斯学说中的一个基本概念,虽然这一概念原是博物馆的一种分类范畴,但后来被博厄斯充分运用于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群体的考察。

博厄斯认为,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传播要比独立发明更普遍。为此,博厄斯提出了“文化区域”的概念,这一概念类似于德奥传播学派的“文化圈”学说,但又不尽相同。“文化圈”更多强调的是文化特征,对区域范围的连续性没有特别的强调,而博厄斯的“文化区域”概念则对一个共同单位区域内文化密集的成批性尤为重视,却基本不涉及传播的过程与轨迹。5

美国的奥·梅森最早提出“文化区域”这一术语、后来博厄斯的弟子克鲁伯和他的学生H·德赖弗对文化区域的概念进行了修正和分类。所以,文化区域理论几乎是整个美国人类学派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此基础上,博厄斯又提出了“文化中心”(cultural cent)及“文化边缘”(cultural margin)两个概念“文化中心”是指在一个文化区域内表现其文化特征最集中的核心地区。“文化边缘”是指在4(美)佛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5贾析、贾慧,《博厄斯的文化人类学思想述评》,《人文社科》(科技信息),2011年4期

一个文化区域内远离文化中心、文化特征表现得较不明显的边缘地带。博厄斯指出,在同一个文化区域内,离文化中心越近的地方其文化特征越显著,相反,离得越远的地方文化特征越模糊。而“文化边缘”是相邻的文化区域间的过渡地带,其文化内涵由相邻各文化区域的文化特征混合而成。“博厄斯的目的是想绘制‘文化区域’的地图,探索各文化区域内文化传播的途径和文化影响的具体因素。博厄斯的‘文化区域’理论实际上并未脱出‘文化圈'理论的案臼。”6

在民俗学研究过程中,我们经常也会借鉴到“文化区域”这一理论。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根据所处地域位置,我们把山西分为晋北、晋中、晋南、晋西南等区域;根据特有的文化特征,我们又可以将山西分为晋北游牧文化区、晋东南神话文化区、晋南农耕文化区等。另外,我国商业民俗历史悠久,而且历久弥新,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使在特定地域形成了特别的文化,我国的商帮文化就是一个典型。综观古今,依据地缘关系,可将我国商帮划分为十大商帮,分别是晋商、徽商、闽商、粤商、赣商、苏商、浙商、鲁商等,通过比较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商帮各有其独特的文化内在模式。“晋商以“票号”著称一度执全国金融界之牛耳;徽商厚朴敦实,其在盐、粮、棉、布帛、典质等传统商业领域的成就称雄一时;粤商果敢练达、在内外贸易中独树一帜,但又或刻板、或好儒或轻贾日趋衰落......”7

博厄斯对“文化区域”研究,激发了博厄斯学派其他成员对“文化区”的深入研究。威斯勒在1917年出版的《美洲印第安人》一书中提出:我们发觉新大陆之土著可以按照单纯的文化特质加以分组,此类文化特质为我们划分许多区域,如食物区域、织物区域、陶器区域等等的依据。总之,我们把各种特质同时加以考虑,然后把我们的眼光转向社会或部落单位,就能分成适当和固定的团体,这也就是按照文化特质所分成的文化区,或文化团体之分类。”赫斯科维茨也提出:“当客观地观察文化时,它们看起来可以说是许多充分同类的丛体,它们所发生的区域可以在地图上圈出来,若干相似文化存在的区,也就是一个文化区。”8克罗伯则认为:文化区是有地区限制的那种文化。而罗维提出了“文明是一件东拼西凑的百纳衣”的名言。9

3、文化相对论

博厄斯认为每一种族都有其独一无二的文化,这一观点的提出动摇“欧洲中心主义”和“白人种族优越论”,也正是在这样观点的基础上促使文化相对论产生。

博厄斯在《原始人的心智》中,从环境影响、遗传因素、心智特征、文化结果等各个方面,通过列举大量详实的例子驳斥白种人要比其他种族人优越的谬论。他写道:“在古代欧洲,同化的条件远比现代刚接触到文明的原始国家优越。从而我们并不需要假定古代欧洲人比直到最近才受到文明影响的那些种族具有更高的天分。”10“各种族所取得的成就并不能作为我们判断一个种族比另一个具有更高

6叶志坚,《博厄斯学派文化学思想论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探索与争鸣版)2005年4月10日第4期总第290期

7陈梅龙、沈月红,《宁波商帮与晋商、徽商、粤商比较析论》,《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5期

8覃光广等,《文化学辞典[M].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第113~114页

9叶志坚,《博厄斯学派文化学思想论析》,《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探索与争鸣版)2005年4月10日第4期总第290期

10(美)佛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第7页

才智的依据。”11博厄斯通过大量有说服力的事实表明,对各族文化发展的水平和速度产生影响的是历史条件,而决不是各个种族能力上的差异。大量材料说明,各种族体质特征的差异,丝毫也不能证实白种人离我们的动物祖先更远的意见。而种族特征的变化是在地理环境、锻炼、饮食、种族混合等影响下发生的。博厄斯指出,种族、民族并无优劣之分,文明人与原始人之间的差异只是表面现象,一切人种构造都是一样的;各族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同并不是由于生理原因,而是由于社会原因和历史条件。所谓古典进化论者强调的进化序列实在是无事实依据的臆造,世界上并没有文化的高低之分,将西方的社会制度作为人类发展的最高阶段更是荒唐可笑。

博厄斯在《人类学与现代生活》一书中对文化相对主义思想作了充分的阐述。他指出人类需要突破定式的文明局限,需要放眼了解不同人种的文明,这样会发现不同人种有不同的文明价值观。他强调文明价值是不能以自我为中心,自认为自己的文化是最优越的,以己之标准来衡量他族文明是不准确的,只有在每种文化自身的基础上深入每种文化,深入每个民族的思想,并把在人类各个部分发现的文化价值列入我们总的客观研究的范围,客观的、严格科学的研究才有可能。

“应当指出,这种对于其他文化的公允评价实际上是非常难做到的,自己的价值标准总会在研究问题中产生折射。当代人类学正是从这一方面进行反思的。不过,文化相对论的提出,确实揭露和防范了那种依据我们自身文化价值观念来对别的文化的价值作出判断的作法。就此而论,文化相对论确实是认真而负责地进行田野调查和文化分析的一个先决条件。”12

文化相对论的提出,对于我们民俗学的研究,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的指导。民俗学在作田野调查研究工作时,要注重协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这里的主体是指被调查对象,而客体指调查者。民俗学很多研究者强调,我们在进行田野调查工作时,要摆正、明确主客体的所指,协调好主客体的关系,切不可以调查者的主观意识去衡量评判被调查者的价值观、感情偏向,要将自己融入到被调查者的价值观中,站在主体的立场上去认识问题、分析现象、思考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学习、调查实践中,对这一方法论充分、合理的运用,很有利于我们的研究学习。

(二)克罗伯及威斯勒的文化学思想理论

博厄斯是美国文化人类学的一代宗师。他治学严谨、学识渊博。在他周围集结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年青学者,他的一些出色的门生,如本尼迪克特,以及再传弟子玛格丽特·米德等,后来都另创新派,独立门户,使博厄斯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学派的范围。这里仅介绍他的其中两位学生克罗伯和威斯勒的理论思想。

1、克罗伯的人类学理论思想

克罗伯(Alfred Louis Kroeber 1876一1960),美国人类学家,是继博厄斯之后在美国文化人类学中影响最大的人物。1901年,在博厄斯指导下,克罗特获得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博士。克罗伯一生著作多达500余篇(部)文章、专论和专著。权威著作是《人类学》(1923年初版,1948年修订再版)。他在文化研究方面的巨著是《文化发展的结构》(1946年),该书力图找出人类文明的全部思想和艺术的兴衰过程。克罗伯在文化学方而的主要贡献有如下几个方而。

11(美)佛兰兹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第9页

(1)“超有机体”论

“文化超有机体”理论可谓是克罗伯理论中最有名的理论。他重新界定了斯宾塞“超有机体”13一词的涵义。他用超有机体指喻文化的自律性,即独立和超越于个人的生物和心理过程的性质。举例说明人与动物的区别不在于社会,而在于文化。

在克罗伯著名论文《超有机体论》中,把世界各种现实物象归结质与力的现象,生命的现象,意识的现象,社会生活或文化的现象等四层,指出文化属于第四个层次,是超有机体的,不受较低层次物象的影响,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有独具一格的特点。文化只能用文化来解释,不能用地理的、生物的、心理的因素来解释。

(2)“文化形貌”论

克罗伯的“文化形貌”论是指一个由各种错综复杂的文化特质所构成,但又能明显辨别出其他独特面貌与风格的整体。克罗伯的这一理论事实上是与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是基本相似的。克罗伯认为,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存在着不同层次的模式。不同层次的文化模式被人意识的程度、复杂程度和性质都不同。他在1948年修订再版的《人类学》一书中分别将不同层次的模式称为类型性模式、全局模式和总体性模式。

(3)“激起传播”论

文化是人们各种选择的历史积淀,当然也包括历史上各种文化传播的积淀。以博厄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形成了一个尤其注重研究各种文化传播的传统,克罗伯继承了老师的衣钵。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播机制,他称之为“激起传播”论。这里理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它结合了文化的内部发展和外来影响,既包含了广义的发明因素,也涵括了一种特殊的传播。激起传播中既有历史的联系和依赖关系,同时也有独创性。克罗伯说,如果原来意义上的传播像领养孩子,那么激起传播便像繁衍后代,施以影响的文化在其中扮演了父亲的角色。

(4)文化区理论

历史学派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重视文化区的研究,克罗伯也不例外。不过他在继承博尼斯的思想后,又有创新。从1904年写出第一篇有关文化区研究的论文起,克罗伯就认为文化区研究的重点不在地理区域,而在于文化内容,其终极目的是了解各个文化的发展过程或文化历史。

1939年出版的《北美的文化区与自然区》一书是这一理论的代表作,该书以北美印第安人的民族志材料为基础,讨论了各种文化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较为系统地提出了有关文化区的理论。首先,克罗伯提出文化区虽然与自然环境有关系,但是,前者并不受后者决定,文化发展不可能不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但是最终是由于文化本身的作用。其次,文化区都有文化高峰,它是文化特征最丰富的地方。他还提出了“强度”这个概念来分析各个地区相关文化要素的分布状况。一种文化的高峰是说文化区内的中心,这个中心向四周释放影响,一直达到该区的边缘,而强度也逐步减弱。第二,划分文

13“超有机体”一词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用来描述社会的性质。斯宾塞认为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一样,都以简单的同质结构逐渐进化到复杂的机体组织。但是社会与有机个体又有不同,有机体的各个部分都紧密地联系而统一的,它们形成了具体的整体,而组成社会的个人则是分散的、自由的,社会只能通过语言来发挥其调节的功能。因而社会是一种超有机体。

化区的最难之处在于边界的不易确定,两个文化区相邻地域的文化总是含混不清的。也就是说,交界

处的两个民族拥有的共同文化要素要远多于文化中心地。这一理论在我们研究传说时具有很好的指导

意义,而且现在很多学者在研究过程中也在有意识的运用这一理论,如《昭君风物传说圈的文化特色》14

、《论炎帝陵传说圈及其原始文化意义》15、《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16等等。

克罗伯关于文化有许多独到的见解,有许多观点至今仍是有用的。但是在她的理论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他很注重整体文化的研究,却致使他忽视了对文化某一方面的细致研究;又如他在“超机体”理论中指出文化处于第四层次,这便导致他对文化的研究有所拘泥,最终的出对文化的认识也存在很多可辩驳之处。

2、威斯勒的人类学理论思想

威斯勒(Dark Wisler 1870-1947)美国人类学家。20世纪美国的历史学派,在博厄斯注重地区调查和实证研究的培养下,许多学者对文化要素的分布和传播问题开展研究,以探讨自然环境和文化之间的关系,博厄斯在整理民族志资料搞陈列品分类时提出了“文化区域”概念,以后由威斯勒详细阐述,并将其与”代区域论”一起上升为一种研究方法,使美国在文化区域研究方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威斯勒的文化学思想主要体现于如下几个方而。

(1)“文化丛”理论

威斯勒认为,研究部落文化,必须首先分析它组成的单元,因为文化是由各种层次的单元所组成的一种结构。威斯勒认为“文化特质”是文化可以分析到的最小单位,如一把锄头、一种祭礼用具等。然而,单个的文化特质本身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它必须与另一些文化特质结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才能显示其价值。所以调查一个文化,绝不是调查其零零碎碎的“文化特质”,而是要调查高一层次的“文化丛”,为此,他提出了“文化从”理论。

要研究一种文化,其内包含着许多单位,这就要求研究者必须把握所有这些文化特质单位,然而这些文化特质是与其附带的其他东西组成文化从的。比如研究婚嫁的文化从,它必然附带着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以及法律、社会惯例、宗教禁忌等事物结合为一团,这就是“婚嫁文化从”。比“文化从”更高一层的单位,威斯勒称之为“文化型”。例如我国汉人占绝大多数,儒家思想浓重,汉文化虽有一定差异,但基本属于同一类型;而也有少数民族聚居区,与汉文化存在巨大差异,那么他们由属于另一种类型。同丛、同型的文化特质占着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地域称作“文化带”。“文化带”是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从”互相结合,表现出一定的独特性,并占有一定的地域。至于“文化区”,其地域就更广了。在同一“文化区”内存在着一系列内容基木相同的,在生产和生活上关系密切的“文化从”。“文化区”有一个中心,那里的文化特点最典型,特点数也最多,标准的文化特质最多的地方即是中央带,或称文化中心。在中央带的周围文化特质较少的为一个带,更少的又组成一个

14巩盼盼,《昭君风物传说圈的文化特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5巫瑞书,《论炎帝陵传说圈及其原始文化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16陈泳超,《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文史哲》2010年第2期

带,最后以边缘地区为最外而的带,其间的文化特质必定最少。由此可见,文化特质向外扩展时典型性和数量会逐渐递减,愈远愈稀,并出现另一个“文化区”的某些“文化特质”,如此,逐渐进入另一个“文化区”。

(2)“年代区域”论

与博厄斯一样,威斯勒也力图对文化区作历时性的说明,为此,他提出了“年代区域”论。他假定:一般说,分布范围广泛的文化要素比分布范围狭小的传播年代古老。即文化是有时间观念的,是从古到今一代一代传下来的;同时,文化又是从一个中心传播开去的,好比一块石头投入水中,激起层层涟漪,向四周扩散开去。因此,研究文化既要考虑到时间因素,又要考虑到空间因素,文化是时间与空间的交叉。

由此可见,在“文化区”边缘地带的各个文化特质,代表这个文化区最古老的一个层次,因为它分布得最广;愈向中心推进,年代就愈接近。不过,一个“文化中心”,不仅是典型文化之所在,而且也是文化特质存在时间最久地区。相对的,边缘地区的文化特质和中间各地的文化特质,对于重建中心地区的历史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综上所述,博厄斯学派其学说虽然存在着明显的理论研究的缺陷和方法论上的不足,但是其文化学说确有它的长处,它要求论证严密,资料翔实,考据完备,言必有据,给人一种科学感,这一切都是当时美国其他文化人类学家所只能望其项背的。同时,博厄斯学派思想理论的提出,为民俗学的研究提供极具意义的方法论指导,很值得我们在以后的民俗学研究工作中继续学习、应用。

参考文献:

[1]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沦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黄书聘、龚佩华,《文化人类学理论方法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博厄斯著,项龙,王星译《原始人的心智》,.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4]博厄斯著,刘莎等译,《人类学与现代生活》,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5]林惠祥,《文化人类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赵勇著,《整合与颠覆:大众文化的辩证法——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7]覃光广,《文化学辞典》,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8

[8]李向平、魏杨波著,《口述史研究方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

[9]陈国强主编,《简明文化人类学词典》,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

[10]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11]和少英,《社会—文化人类学初探》,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

[12]王铭铭,《西方人类学思潮十讲》,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

[13]朱炳祥,《社会人类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8

[14]露斯·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熊达云、王志新译《菊与刀》,北京:商务印刷馆,1996

[15]宋长青、冷疏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的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地理学报》,2004.5.9(增刊)

[16]陈梅龙、沈月红,《宁波商帮与晋商、徽商、粤商比较析论》,《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7年05期

[17]巩盼盼,《昭君风物传说圈的文化特色》,《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18]巫瑞书,《论炎帝陵传说圈及其原始文化意义》,《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03期

[19]陈泳超,《民间传说演变的动力学机制——以洪洞县“接姑姑迎娘娘”文化圈内传说为中心》,《文史哲》2010年第2期

[20]李成武,《人类学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社会文化人类学网,2005.5.18

更多内容请点击

史学概论

第一讲历史本体论的探索 ——历史学从潜科学发展成为科学的历程 一、什么是历史本体论? 1,历史本体论:也称为历史理论,是关于历史现象存在的本源、性质及发展过程的理论。其核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社会历史观。 2,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于人类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首先,历史观是一种对历史总体运动的观点;其次,历史观是一种理论化的历史观点;最后,历史观是对历史运动的本质的认识。 3、历史意识:属于直觉的、粗浅的、表层现象的、非系统的社会历史认识。 二、历史本体论的主要内容 1、历史主体论 2、历史运动论 3、历史规律论 4、历史动力论 1、历史主体论 (1)神创造历史。基督教的“上帝造世界、人”说、中国传说中“女娲造人”说、神人创造历史的传说。(生产力低下,认知不够) (2)人创造历史。每一个人;人民群众;英雄创造历史。尼采“超人”、民粹派的“英雄”、黑格尔“精神人格者”。 (3)如何看待个人与群众的历史作用? 2、历史运动论 (1)历史的变与不变? (天不变,道亦不变;三世之因革,古今之嬗变;……) (2)历史如何变? 倒退论(上古三代)、朴素进化论(通古今之变)、历史循环论;历史进化论(直线式、渐进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发展观(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 3、历史规律论 (1)历史发展有没有规律?(有、没有) (2)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问题。 (3)历史发展规律是什么?(自然演变规律、社会发展规律;五种社会形态演进、文化形态史观、社会基本矛盾发展规律、历史进化规律……)。 4、历史动力论 (1)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有哪些?从社会结构而言,有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等因素;从人性论而言:人的欲望(财富、性欲、爱欲)、人的本性(善、恶);从生存环境而言:地理环境决定论(陆地、海洋气候、土壤、等)、社会环境(风俗习惯、文化传统、社会物质条件)。 (2)历史动力因素的作用如何?历史发展动力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如何?有没有最终的动力?等 历史动力论的根本是人的社会实践 三、古代、中世纪天命史观 1.“天人感应论”:天是自然与人世至高无上的主宰,天有意志、有情感,能感知并干预人事,自然的灾害与详瑞是天对人的谴告和褒奖的表现。君主若能顺应天意,实行德政,则能得到天的嘉奖,反之,天会以灾害现象表示惩罚,认为天人相通,人受制于天,天有意志,

中国金融史复习资料(1)

第一章先秦的货币和信用 前言:金融的实质是货币信用。 一、思考题 1.中国古代货币产生于何时?货币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2.最早的金属铸币是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有那几类金属铸币? 3.什么是信用?它包括哪些形式?信用产生于何时?信用产生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说信用比货币的历史还悠久? 4.先秦时期中国的信用有哪些形式?这个时期的信用有何发展? 5.先秦时期中国有哪些信用机构和信用工具? 二、本章需要识记的基本概念 贝币;青铜铸贝;朋;信用;泉府;傅别;质剂;质人 三、考点 第一节先秦时期的货币 (一)夏代产生最早的货币:贝币 夏代已经出现了私有制、贫富差距和社会分工,具备了商品交换的条件,物物交换的矛盾也必然存在,贝币等实物货币产生的条件也已经具备。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属于内生货币。货币经济理论认为,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材料必须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之一或全部:价值较高而且稳定;易于分割;便于携带;易于保存;供给充足。 一是有花纹和光泽,产自境外,来之不易,是名贵装饰品,价值高;二是有天然的单位,便于计数;三是坚固耐用,不易磨损,价值稳定且易于保存;四是体积小,质地均匀,便于携带。贝币有计算单位,其计算单位是“朋”,一般认为每“朋”有10贝。 (二)货币种类的演变 商代的货币:金属铸币产生。西周货币继续变迁,币制形成。春秋战国:铜铸币—刀币、布币、圜钱、楚铜钱(蚁鼻钱)。先秦时期我国已出现了具有一定形状和部分货币职能的白银铸币,黄金货币。 (三)货币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已有了较完善的货币制度。因为秦国建立的货币制度已经涉及了货币本位(币材)、货币种类、货币质量、货币法偿能力、货币铸造权、货币比价和兑换等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 (四)此时的货币特征 1.货币单位已经分成等级; 2.各诸侯国政府没有统一铸币权,货币铸造具有地方区域性; 3.多种货币,铸币、称量货币及实物货币并存,在不同领域、不同层面上共同发挥货币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节先秦时期的信用 (一)什么是信用? 一是伦理道德上的“信用”,即信而用之,指诚信,讲信誉,信守诺言等。二是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指借贷行为或债权债务关系,包括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信用的特征是以收回为条件的贷出,以偿还为义务的取得。信用产生的两个条件:私有制与贫富差距分化。信用均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txt举得起放得下叫举重,举得起放不下叫负重。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底气。学习要加,骄傲要减,机会要乘,懒惰要除。人生三难题:思,相思,单相思。本文由小时只了了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论略 徐兆仁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北京 100872) [摘要] 对于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认识, 中外学者观点各异. 这些看法可以最终划分为两类, 即历史学学科属性的科学说与非科学说.自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创立唯物史观以来,历史学的研究就开始在科学的轨道上不断进步.但是,决不能把马克思的理论看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革命的,批判的,发展的;同时也不能误解和歪曲这个理论.加大对于唯物史观研究的力度,深度和广度,正是对历史学学科性质"非科学说"的有力回应. [关键词] 历史学;学科性质;科学说;非科学说 [中图分类号] D641;K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2528(2005)05-0007-07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 这个问题是研究者们基于把握历史知识的特性, 规范历史研究的程序与方法, 判断历史研究的可信性和真实度等思考而提出来的. 历史学学科性质问题无疑是重要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过程中, 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成为推动历史学学术观点创新, 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切科学,包括了自然史和人类史.第二种是指研究社会现象的诸学科,即社会科学,泛指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研究各种社会历史现象的诸学科. 在这种用法中,有时包括了哲学在内,有时则不包括哲学.第三种即通常意义上使用的, 专指作为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的历史学. 断定历史学是科学的根据有二: 其一是它的研究对象的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历史学研究的对象——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现象, 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等, 以及由它们所构成的历史运动事实和过程——作为历史存在,是客观实在的东西,它不以历史认识者的主观意志而改变,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真实性. 其二是它所承担的任务. 历史学的任务在于揭示世界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的特殊规律和特点,历史研究是一种旨在探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特殊规律的认识活动. 根据上述两条, 历史学就具有了一般科学所具有的科学性. "科学"说还包括以下几种不同的界定: 第一,一般"科学" 说.史学是一门反思的科学, 是对各种具体历史研究及其内在规律进行探索的科学. 2005 年第 5 期(总第 77 期) 7 一,关于历史学学科性质的主要观点 在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上,中外学者观点各异,流派纷呈;有些观点甚至长期对峙,难以统一.现择要撷取影响广泛的几种成说,以便论述: 1. "科学"说唯物史观认为, 历史是过去在客观上存在的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过程, 是在历史研究者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 历史学的使命就在于科学地揭示客观存在的历史发展进程及其规律.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 "历史科学"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是马克思,恩格斯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考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提出的科学概念, 泛指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 第二,特殊"科学"说.史学是一门具有特殊性, 综合性, 整体性和真实性等显著且重要特征的具体的和实证的科学. 第三, "整合学"说.史学是一门以科学性为基础的内在地融合了实证性,抽象性,价值性,艺术性的整合学. "非科学"说 2. 科学研究是通过观察,实验等手段得到基本材料,然后进行归纳,判断,推理得出假设,再重新回到实际中反复检验而得出结论的过程. 历史学研究是不具备这些要素的,尤其是不可能检验的.在历史中材料也并不

西方哲学史学派及代表人物

西方哲学史书目分类的学派及代表人物 1. 古代哲学 (1)古希腊早期 泰勒斯 巴门尼德(爱利亚派,存在论) 赫拉克利特(辨证法创始人之一) 毕达哥拉斯(哲学家,数学家) (2)古希腊中期 普罗泰戈拉(智者) 高尔吉尔(智者) 苏格拉底 柏拉图《苏格拉底德申辩》《巴门尼德》《理想国》《智者》亚里士多德 《工具论》《物理学》《形而上学》《尼各马可伦理学》《政治学》 (3)古希腊晚期 伊壁鸠鲁(幸福主义伦理学) 芝诺(斯多葛派) 普罗提诺(新柏拉图主义) 2. 中世纪哲学与文艺复兴时期 (1)基督教神学 拉克坦修《神圣的原理》 奥古斯丁《忏悔录》《上帝之城》 (2)天主教哲学与经院哲学 达米安 贝伦迦尔 安瑟尔谟 高尼罗 阿伯拉尔 《是与否》《基督教神学》《神学导论》《我的苦难史》 托马斯.阿奎那《反异教大全》《神学大全》 (3)英国经院哲学 罗吉尔.培根《大著作》 司各脱(实在论)《牛津评注》 (4)文艺复兴时期 伊耶 乔尔丹.布鲁诺(自然哲学家) (5)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3. 近代哲学 (1)英国经验论之萌芽 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经验论》 马基雅维利《君主论》《绝对君主制》《论李雅的罗马史前十卷》 霍布斯(机械唯物主义、经验论) (2)法国唯理论 笛卡尔《方法论》《第一哲学思维集》《哲学原理》 斯宾诺莎《伦理学》 莱布尼茨《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 (3)英国经验论 约翰.洛克《政府论》《教育漫话》《人类理智论》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希勒斯和菲洛诺斯的三篇对话》休谟《人性论》《人类理解研究》 (4)法国启蒙运动 皮埃尔.贝尔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论法的精神》 伏尔泰《哲学通信》 卢梭《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尔》《忏悔录》 现代西方哲学的开端是以黑格尔终结西方传统哲学为标志的。 近代哲学被康德和黑格尔结束。 4.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德国古典哲学集大成者)《精神现象学》《逻辑学》《哲学全书》 孔德(实证主义)《实证哲学教程》 约翰.穆勒(实证主义)《孔德与实证主义》《逻辑的体系》《功利主义》 费尔巴哈(青年黑格尔派,古典哲学唯物主义)《关于死亡与不朽的思想》《黑格尔哲学批 判》《未来哲学原理.》

文化进化论

文化进化论 一.产生背景 文化进化论产生的背景却是:第一,民族志知识的增多和比较法的确立,第二,伟大的史前科学的来临,并在地质学、古生物学和考古学等领域中的新发现及其影响。把关于现代原住民的研究当作认识人类原古伏态的突破口,文化进化论正是以这样的方法论作为核心而确立时。最后,随着19世纪史前学中的新的发现,使18世纪哲学家们所抱有的希望和预测首次获得了确认。到19世纪中叶,从原来叫作博物学的广阔领域分化出了新兴的生物学、地质学和史前考古学,随之出现了一场知识飞跃。人们逐渐认为把人类的本质视为一成不变的18世纪文化观,是一个单纯而朴素的不完整的思想。正在以史无前例的速度进行产业化和社会的激烈变化的欧洲,需要一个能够克服现实生活中全面不安感的新的世界观。 这种时代潮流,一方面产生了近代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另一方面也迎来了进化思想的盛行。以此为背景,文化进化论也以浓厚的自我意识来充任领导时代的先锋。文化进化论的旗手们都确信自己的能力,并具有很高的社会使命感。泰勒是这样结束《原始文化》一书的:“尽管这一事业还很不成熟,但人类的幸福仍然非常需要它。”这种使命感是在大规模的殖民地化过程中,由于直接同异国和野蛮社会接触而产生的。社会非常需要对非西欧世界的再解释和理论化,以代替在18世纪流行的哲学。在率先进行海外扩张的英国,早在19世纪初就创设了培养殖民地行政官的“东印度大学”,到该世纪中期,又成立了民族学会和人类学会。 二.代表人物 在进化论学者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 三.主要观点及学术影响 人类学兴起时,学者们多持进化观点,即被称为进化论学派,因此进化论学派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古典进化论经历了否定和批判,最终走向了新进化论。 1、早期进化论学派 学者们一般认为,严格意义上的文化进化论是赫伯特·斯宾塞建立起来的。斯宾塞的理论偏重于社会的进化,他首先从理论上系统地、全面并明确地阐发了文化进化论的思想,并确立了社会进化论的基本观点:即社会进化过程类似于生物进化,是一个统一的、渐进的和不断进步的过程。斯宾塞对进化概念的形成起了主要作用。 早期进化论学派也称古典进化论学派。古典进化论学派的主要特征就是用进化论的观点去解释社会中的差异。这个学派中有很多学者和著作,其中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两部著作是比较有影响力的。泰勒是第一个赋予“文化”科学意义的人。这个定义明确了文化的范畴,为此后的研究画出了轮廓。摩尔根在1877 年《古代社会》里提出原始社会分期理论、关于氏族制度的发现和对家庭史的研究。摩尔根对氏族社会进行科学的说明,并且首先使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研究,他在易洛魁部落进行考察工作,收集了很多资料。他还利用对亲属称谓制度的研究划分家庭制度的类型以及考察历史的发展。摩尔根为人类学研究开辟了新思路,首创了许多研究方法。原始社会的发展与分期、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的发明与发现都是人类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标志。 2、过渡时期的学派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美国人类学“历史特殊学派”博厄斯和他的学派认为,每一个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该民族的历史。理论也应该是从具体的历史的演绎中理顺出来的。他对早期进化论学派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认为世界上各民族或地区文化水平的高低是受到研究者的偏见所影响的,因此无效。并认为进化论的观点是不可靠的,只有具体的东西才是历史的和可靠的。因为所谓的发展规律都是进化论者主观形成的,

《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读后感

读《历史决定论的贫困》有感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分析,我们也许能够发现和直观地理解,任何特定的事件如何发生和为什么发生;我们可以清楚地理解它的原因和结果……然而我们发现,我们不能提出普遍规律,不能用普通名词来描述这种因果关系。” ——卡尔·波普尔先谈谈我对《历史决定论的贫困》这本书印象。刚读前面的部分,我就感觉作者受到了自然科学(主要是物理学)的影响,特别读到后面关于整体主义、人性的部分,明显感觉到他受量子力学的影响较大。作者在阐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上,一步一步找出历史决定论的漏洞,逐个击破。 波普尔把历史决定论者分为两种,一种是反自然主义的,另一种是泛自然主义的。无论是哪一种历史决定论者,只是强调社会的发展、历史的前进是有规律可言的,但他们都不能证明他们所阐述的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不能证明这种历史发展规律、社会学规律能在整体上促进人类发展,这就产生了逻辑和哲学上的谬误。最主要的原因是,历史的因果关系被历史决定者强迫改为了理论科学。 其中,卡尔?波普尔对“整体主义”作了很详细的分析,“整体主义是要加以抨击的历史决定论的最关键的论点之一”。第一,历史决定论者不认同社会中的“齐一性”,认为不存在一个可以囊括各个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规律,历史决定论者“企图把我们的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控制和改造”,所以,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是本质上的不同,任何通过对社会进行局部调整的行动都是不适合的。第二,整体主义忽略了社会发展状态的复杂性,任何看似无关的事物都有可能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影响。 这一论证让我想到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是一个典型的历史决定论者,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被划分为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这当中就包含一个观点,即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由历史发

论古代信用的萌芽与发展

论古代信用的萌芽与发展 摘要:中国金融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体现于货币与信用。就经济方面讲,信用就是借贷行为。借贷行为发生于原始公社末期,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货币产生后,货币借贷成为早期借贷的另一种形式。两汉的放贷业务得到了长足发展,但直到南北朝时信用机关才产生。唐朝更为突出,已经产生了传统的金融业务——存款、放款、汇兑和货币兑换。唐朝的金融发展是空前的盛况,是中国金融发展史的重要阶段。众所周知宋朝的商品更为发达,但信用事业发展却缓慢。宋朝的商品与宋朝同时的金朝及元朝,信用事业无重大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产生了钱庄和票号。 关键字:信用、借贷、古代金融、政府放贷、货币兑换。 一、信用的萌芽(先秦) 早期的信用形式是实物和货币的借贷,借贷行为发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私有财产,社会开始两极化。最初的借贷是实物借贷,粮食、农具等生活呢必需品。但实物借贷却要受贷出对象、实物种类,时间、地点等很多因素的制约。以货币产生以后,借贷规模扩大了,货币借贷成为早期信用的另一种形式。货币的使用推动了借贷活动的发展,货币借贷突破了实物借贷的局限,对于借方来说,他可以用货币购买所需要的实物;对于贷方而言,由于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性和作为贮藏手段的职能,使债主宁愿接受货币,而不愿接受实物,因为实物不便于保存,而货币既可作为财富储藏,又可用于购买另外的物品,将借贷行为向前大为推进。

《周礼·地官·泉府》:“泉府掌以市之征布、敛市之不售、货之滞於民用者。”可看出先秦的借贷,既有私人之间的,也有政府同民间的,表现形式仍为实物借贷。政府借贷由泉府负责办理。泉府是当时的财政金融机关,相当于当今的财政部和国家银行,负责征税、稳定物价和办理赊贷。春秋战国时代,《国语·晋语》中晋文公免除百姓对国家所负债务的记载,可见借贷已是很盛行。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放债于其封地薛,靠放贷取息以豢养门客三千。“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其利息是非常高的,《管子》一书中常有“倍贷”、“倍称”之说,可见当时的利息是非常之高的。高利贷的对象是农民、猎户和渔民,他们在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之下,不得不付高息求贷,以致“使老稚转乎沟壑”。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剩余产品数量增加,商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称量货币——黄金在经济生活中居于重要地位。战国中期以后借贷的性质已演变为以谋取利息为特点的高利贷,不仅有称贷之家、子钱家等专业高利贷者,而且有富商大贾兼营的高利贷者。广大民众及部分官僚贵族仰称贷之家而维持生计者大有人在,甚至贵为周天子也曾受到高利贷者的侵凌,“赧王虽居天子之位,为诸侯所侵,与家人无异多负于人。无以归之,乃止台逃避,周人名其台曰‘逃债台’。可见战国时期的高利贷已如水银泄地,无孔不入。高利贷盛行,符合“出现了货币借贷,随着货币借贷出现了利息和高利贷”这一基本规律。高利贷取代了无偿施与和无息借贷,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要的信用形式。

浅论维柯的历史科学观

浅论维柯的历史科学观

浅谈维柯的历史科学观 把维柯的历史哲学看作人类历史意识臻欲成熟的一个标志,无论就历史本体为对象的思辩历史哲学而言,或是对作为本世纪历史思想新特征的分析历史哲学来说都是适宜的。在维柯学说中真正触动20世纪历史思想的是他对历史学本质的理解和其独特的方法论。 一 在西方古代和中世纪,历史学不仅不被视为一门科学,而且恰恰是于科学对立的;自然科学的新成就与笛卡儿历史怀疑主义的严峻挑战,都刺激了历史学家对传统史学进行改造。维柯的学说活动与17世纪揭示历史规律创建科学历史学的尝试进紧密相连。维柯承认“科学所要研究的是普遍和永恒的东西。”①1问题不在于论证历史学不是一门科学,而在于它能否被改造成为一门科学。维柯从知识真理判断依据方面入手,关于真理标准的理论是在同司哥特主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维柯提出了一个新的真理标准—创造标准,即真理与被创造的事物是同一的可以互相转换。判断我们对一事物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质,就看我们能否创造出该事物。维柯认识到既然人可以认识自己创造的世界,那么只要我们把历史的主题和对象从个别事件及人物扩大到人类历史的整体,扩大到作为人类创造物的各种制度,从个人心理扩大到群体心理,人类就可以以一个参与者,而不是一个观察者去认识历史了。 种对历史题材的近代意义上的理解有助于维柯发现历史的普遍性质,而这种普遍性质正是他的新科学赖以建立的基石。维柯认为各民族都有独立的文明起源。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是为更加基本的人的本性的一致性所决定的。既然存在这种人的本性的一致性,人的行为动机就不可能完全受偶然性支配,人类社会的变化也不可能是完全随意和变化无常的。通过对人的共同意识和共同本性的揭示,维柯发现了由此生发出来的有规律可循的历史,这就是隐藏在公开事件下面的一部“理想的永恒的历史”,一个世界各民族都必须经历的共同历程。由于认识到历史这种普遍和永恒的性质,维柯改变了自己早期的看法。②2所以在《新科学》中,他几乎完全修改了早期作品中的知识等级制度,将历史学赋予了崇高的地位,从而达到了他的历史学科学改造的目标。 1维柯:《新科学》第三版,第163节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 2维柯:《新科学研究》第7页剑桥大学出版社1975年

人类学史复习题

人类学史 名词解释: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19世纪中叶西方出现的第一个人类学理论流派,它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他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地发展。这种循序的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了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里的一致性。起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斯蒂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人类学学派。该派对进化论学派都持批评的态度。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形成了英国较有影响的功能派队伍,为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实地调查方法。 播化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人类学学派。其基本理论是直接与进化论相对的传播论,反对进化论学派的方法,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认为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研究文化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分为德奥播化学派和英国播化学派。 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97年在巴里创办了《社会学年刊》后形成的学派,故又称“法国社会学派”或“杜尔干学派”。它既是社会学的学派,又是人类学的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迪尔凯姆及其继承人莫斯,为巴黎人类学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人类学家。 美国心理学派:20世纪30年代初,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下,美国一部分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转向文化与个人关系研究。他们认为,文化塑造了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文化是抽象的东西,个人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这个民族的个体开始。 历史特殊论学派:美国历史学派形成于20世纪初。该学派是在批判古典进化论和播化学派的基础上形成的。该派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详细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不主张过早地做理论概括。其代表人物是:博厄斯。 人类学:以人类群体之间的共同性和相异性为研究对象,对人类群体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的科学。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两大部分之一,他研究的是特定的人类文化及一般意义上的人类文化的基本模式。 格雷布纳:德国人类学家。主要代表作有《大洋洲的文化圈和文化层》(1905)、《民族学方法论》(1909)。 反对用进化论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 佩里:史密斯的学生。主要著作有《印度尼西亚的史前巨石文化》(1918)、《太阳之子》(1923)等。认为古埃及人是航海民族。 博厄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历史学派的创始人。主要著作有《孩子的成长》(1896)、《原始人的心理》(1911)、《文化和种族》(1913)、《原始艺术》(1927)、《人类学与现代生活》(1928)、《普通人类学》(1938)、《种族、语言和文化》(1940)。他认为,人类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这种研究构成了包括一切民族在内的人类历史。提出了“文化区”概念和“文化相对论”。 迪尔凯姆:在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方面都有研究。著作有《社会劳动分工》(1893)、《社会学方法论》(1895)、《论自杀》(1879)、《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1912)等。在宗教研究主张任何宗教崇拜对象都不过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在社会组织研究方面认为先有原始群,然后才有氏族,而氏族又是先有母系后有父系的。家族则是在氏族之后才出现的。 莫斯:迪尔凯姆的继承人,与他人组织建立了巴黎民族学研究所。著作有《民族学概论》(1947)、《社会学与人类学》(1947)得出社会生活是受物质条件决定的结论。 本尼迪克特: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曾到印第安人和新几内亚、非洲等地的许多部落中进行实地调查。著作有《文化模式》(1934)、《菊花与剑》(1946)、《祖尼印第安人的神话》(1935)等。在《文化模式》一书中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 米德: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曾到印第安人、萨摩亚人、新几内亚等地区进行实地调查。著作有《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50)等。她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用种族差别、生理差别、地域或饮食差别以及自然选择都不能完全地解释人格差别的原因。 二.列举 1、人类学四大分支: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考古人类学、民族学。 2、地理大发现和文艺复兴后对人类学学科有重要贡献的思想家: 拉菲托(.1670--1740)、G·B·维柯(1688--1744)、孟德斯鸠(1689--1755)亨利·霍姆(1696--1782) 3、列举E·迪尔凯姆的代表作: 《社会劳动分工》(1893)、《社会学方法论》(1895)、《论自杀》(1879)、《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1912) 4、播化学派代表人物: 格雷布纳(1887-1934)、施密特(1868-9154)、史密斯(1871-1937)、佩里(1887-1949)

德国历史学派 李斯特

19世纪40年代,德国形成了自己的经济学理论记得过历史学派。针对当时德国的封建割据和民族工业遭到致命摧残的状况,德国民族的历史课题主要在于如何促进德国的统一和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这就决定了其经济学理论不可能经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阶段,使其一开始就强调政治经济学要以历史为依据,在意识形态上有着浓厚的对抗亚当斯密理论的色彩。 自亚当斯密开始的传统经济学都视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社会为普遍适用的、唯一符合自然只需的理性的社会,这一社会历史观使古典经济学在研究方法上缺乏历史的观点,而德国历史学派始终强调各个国家经济发展历史的特殊性,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 历史学派和古典学派产生争论和分歧的根本原因在于英法和德国的经济发展处于不同的历史阶段。 无论在经济理论层面,还是在经济政策实践方面,历史学派都应该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首先,历史学派反对英国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的自然主义方法,主张运用从历史实际情况出发的具体的实证的历史主义方法,在经济学方法论的发展中注入了一个新的因素。在19世纪末,经济学界对方法论上的争论,其实质上是应该怎样处理抽象演绎和历史方法的关系。其次,作为第一个基于经济时代的经济学流派,历史学派的兴起也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史学的发展。最后,历史学派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各国的民族经济,这对于落后国家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强调历史特殊性,反对抽象理论分析 19世纪初,随着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展,德国一些经济学家呼吁国家统一,主张依靠国家政权保护和发展本国的工业,反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他们的思想成为历史学派的先导,主要代表者是亚当·缪勒尔和弗里德里希·李斯特,而对历史学派有直接影响的是李斯特。 到19世纪40年代,德国的主流经济学理论即历史学派开始产生。历史学派经历了旧历史学派和新历史学派两个发展阶段,其代表人物主要有罗雪尔、布鲁诺·希尔德布兰德、卡尔·克尼斯、古斯塔夫·施莫勒等经济学家。其基本观点就是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反对抽象的理论分析。他们认为抽象法是单纯推理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应当使用历史方法,大量收集各国与各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资料,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具体道路。他们都强调各个时代各个民族国家的经济有各自特殊的发展道路,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无论是旧历史学派的“历史分析法”与“历史生理法”,还是新历史学派的“历史归纳法”与“历史统计方法”,都一致强调历史的特殊性和“历史的方法”,从根本上否定用演绎法抽象出理论,否认存在着普遍的规律。 历史学派强调从历史中抽象理论 恩格斯指出:“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要阐明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支配物质生活的生产和交换的规律,通过研究每一发展阶段上的特殊规律,揭示出适合一切生产和交换的最普遍规律。虽然我们不能将历史学派的“历史方法”等同于科学,但是我们应充分肯定历史学派强调从历史中抽象理论的方法论意义。历史学派的先驱李斯特强调政治经济学要以历史为依据,政治经济学应该是国家经济学,而不是世界经济学。国家经济学应该正确地了解各个国家当前的利益和特有环境,教导怎样使各个国家上升到工业发展阶段。 历史学派的奠基人罗雪尔认为政治经济学不应该只限于研究现代的经济制度,而应收集大量的“历史资料”,特别是各个国家古代的历史资料。历史方法同哲学方法的区别就在于哲学家尽量抽象地、脱离一切时间和地点的偶然性去寻找概念或判断的体系,历史学家则尽量地描绘现实生活,寻求人类的发展及其相关的记述。前者着重运用现有的成果下定义,后者则注重于记述历史发展。因此,不可能有符合一切国家的经济学,经济学的课题是“社会经济或国民经济的解剖学和生理学”。 新历史学派对归纳法有更极端的看法。施莫勒认为经济问题的分析必须运用历史方法,抽象演绎方法是不能取得任何成果的。“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崭新时代是从历史和统计材料的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读《中国历史的地理决定论》心得 左红 单一结构的社会有大惰性,往往导致停滞不前。对峙的战争、多元化的政治经济力量与多样性的思想文化并存、交流、碰撞,才会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中国地处亚洲大陆的东端,东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西端是辽阔的亚洲大陆。亚洲地理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形成一系列巨大的高山。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南,由北支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南支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包围形成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成为中国西向陆地交通的巨大屏障;由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继续向东南延伸,自西向东依次排列着一系列巨大的山脉,一直延伸到中南半岛,又将中国与印度和西亚之前隔离开来。从帕米尔高原向东北,天山、阿尔泰山、外兴安岭横亘在蒙古高原外围,成为中国西北和北方的一道天然长城。这两条由帕米尔高原分别向东南和东北延伸的巨大山系,构成了封闭中国的骨架,造成古代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困难。中国地域自成一个地理单元。 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黄河、长江、珠江三大水系穿行于半个中国的土地,流经国内自然地理环境最好的地带,既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又使得能提供水运。同时,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周边地区向内陆发展比向外围发展要容易得多。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条件有很多差异。地理条件的多样化,造成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除了草原地带的其他少数民族不与土地区域以外,江淮以南的广大地区,比之黄河流域,内部存在着大得多的差异性。由于地形地貌上的分割,形成许多易于独立的区域。历史上北方易形成统一政权,南方多成为割据状态。 周代非常明确的规定同姓不能通婚,必须与外姓通婚。齐国靠海边,有丰富的鱼类和盐资源。燕国地处华北平原北段,有良好的水利资源条件,适宜发展农业。赵国在山西省的中、东北部,河北的东南部。从赵国的北部到燕国,成为日后农牧对峙、冲突最频繁的地区。楚国在汉水流域发展,从长江以北的汉中、湖北西东到淮河的南北和苏北为西楚;湖南的中部和北部,江西的北部,为南楚;苏南浙北为东楚。秦国在关中,有山东各国的先进文化滋养自己,又可以排斥山东旧贵族势力的束缚,它拥有富饶的四川,关中还有陇西,最重要的是四川地区兴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使它成为富庶区域。 春秋以前,由于社会生产力低,没有开垦的土地占有极大部分,农业居民区还分散、彼此孤立。在各区间,交通不便,各个农业区的联系并不紧密,经济只能是区域经济,政治也只能是领主政治。生产力的进步,区域持续发展,扩大了稻、粱、麦、黍、菽、稷、桑等农作物的种植,普及于黄河流域,促进共同生活方式的形成。精耕细作的小生产方式首先在黄河流域得以普遍的确立。 黄河流域之所以能够率先崛起,一个原因是在早先生产水平还很低时,黄河流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更适合于早期原始农业的发展。简陋的工具与极易耕耘的黄土地结合而有较高的生产力。人口增殖的

弄清信用体系建设的概念和重点

弄清信用体系建设的概念和重点 全国各个地方为了落实国务院发布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精神,纷纷都出台了各省、市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很多部门和地方都下发了“关于在政行管理事项中使用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意见》、《通知》、《方案》等文件;有的地方还专门创建了信用网 站,举办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培训班等。笔者对此十分欣悦,但细细观察一段时期后,又不免有些忧虑。目前,很多领导干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人员对社会信用体系的基本概念还不是很清楚,没有认真地琢磨这中间“体系”的含义,而只是上行下效讲套话、讲“普通”话;真正能够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制定具有可行性的方案和措施的不多,讲内行话的不多。导致这一工作重视的多,重用的少;宣传布置得多,实施推动得少。针对这一现状,笔者作为《社会信用征信系统大数据平台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社会信用征信系统建设的征信立信和认证评估研究》、《社会信用征信系统的信息安全管理与科学使用研究》等课题的负责人,建议大家弄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简单概念,把握现阶段工作重点,着力推行使用信用信息与征信服务联动。 一、建议弄清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简单概念 目前,全社会都在推行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但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概念多数人只熟知实现诚信社会的工作目的和推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等工作要求;对一些简单的常识性概念反而还比较模糊,这是因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在此之前也没有这方面的教科书,工作推行中和学者们写论文也往往忽略了下面这些简单的常识性概念。 (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主体划分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主体有个人和单位之分。个人和单位的信用记录信息,都只能由国务院征信监督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按国务院《征信业管理条例》批准备案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征集,建立信用档案,并有对应的大数据信用档案信息平台,提供公示信用信息查询和设有权限的非公示信用信息查询。信用单位的主体包括企业、事业机构、社会团体、自治组织、党政机关等各个单位。其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事业单位是最重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主体。 (二)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的分类 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分为综合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金融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两类。综合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是整体的信用信息,它的信用分值等级由系统根据各种客观的征信资料自动产生,与单位大小、财富多少无关,这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通用的。金融信用记录和信用报告是为单位或个人进行贷款、融资、发债时所作的针对性信用评价,它的信用分值等级一般与单位大小、实力强弱、财富多少等因素有关系。

【精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当代,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仍然发生着重大影响,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是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作为一门科学性的理论它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透彻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些都将让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努力去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投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深层次地认识了哲学,对真理有了更全面的认识。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认识,如何来确定所谓的正确认识呢?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任何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说到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首先,它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作为一种主观的思想形式,是不把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客观世界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最根本的特征就在于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揭示,在于思想与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一致性。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凡是能够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得到实践的证实、主观同客观相符合,这种认识就是真理。但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把“有用”和“真理”完全等同起来,不能简单地认为“有用就是真理”。比如,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提倡以“礼”治国、“伦理政治”思想;重视教育,并且创造“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注重道德、礼教、仁义,要求自觉遵从真和善;思想上善于辨证思维,这些都证明儒家思想的先进性,是值得推崇的思想。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不重视科学知识和技术的学习;不重视逻辑,一味重视经验,叫做“经验理性”;强调个人服从群体,道德和责任标准压制了人的创造性,成为历史前进的阻力。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儒家思想在当时很实用,但它确实不是一成不变的完全正确的,也就不是真理。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虽然在很多时候每个人关于同一客体都表明了不同的观点,但这并不能说明每个人都拥有真理,因为真理只有一个。 二、马克思主义科学性和真理性的表现

进化论学派.doc1

第一章 进化论学派 一.【教学要点】 一、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溯源 二、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 二、【基本内容】 第一节、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溯源 人类学兴起时期,学者们多持进化观点,被称为进化学派,进化学派是与人类学同时诞生的,把人类学创建者的桂冠授予进化学派则更为恰当,这一讲,我们着重讲述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 一、18世纪启蒙运动思想家的进步思想。 1、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 通过阅读及旅游欧洲来搜集资料,观察记录人类的社会行为。在其代表作《法的精神》一书中,论述了影响人类、人类道德、人类管理机构、习俗和法律的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认为人类受气候、宗教、法律、政府、先行者、道德、习俗的影响,因而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并将人类社会分为蒙昧(或狩猎)、野蛮(或游牧)及文明三个阶段。 2法国涂尔葛 在《人类心灵与历史进步》中提出人类历史经过狩猎、畜牧、农业三个阶段,认为人类的差异不是生物上的不同而是文化的差别。 3法国孔多塞 在其代表作《人类知识进步图解》中认为人类自出现处地球上以来,在知识、道德、生活方面在不断地进步、并将无限地改善。 4苏格兰历史学家罗伯逊。 发表了《美国史》,他把人类社会发展分为愚昧、野蛮和文明三个时期,认为“地球上每个地方的人类演化都几乎是一样的;我们可以从简单的野蛮人生活溯源人类的演化,直到发展出工业、艺术和灿烂文明的社会。 5恩格斯 在《自然辩证法》中对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最重要成就作了概括,认为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是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 二、生物进化学说 1、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

英国的伟大科学家达尔文于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提出生物进化学说,认为生物由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进化发展而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生存斗争,体现了自然选择的规律。进化的结果,适应者就能生存,不适应的就被淘汰,优胜劣败。 1871年,达尔文有发表了《人类原始和性的选择》,用进化理论解释人类起源,认为人类是由古类人猿发展而来。 2、英国自然科学家,体质人类学家赫胥黎 捍卫达尔文的学说,1863年发表《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一书,从体质形态上详述 人与动物的关系和区别,确定人类在动物界的位置,首次提出人猿共祖论。赫胥黎涉猎民族学,书中引用了不少旅行家们提供的民族学资料,对于宣传人类学和民族学起过积极作用。 3英国人类学家马瑞特。 在《人类学》一书中认为“人类学是达尔文的孩子,达尔文学说使人类学成为可能。取消了达尔文式的观点,就是同时取消人类学”,这说明人类学作为独立学科产生,最初是以进化论为指导思想的,进化学派是人类学(民族学)的第一个学派,与人类学同时诞生。 三、社会进化观。 1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社会进化思想。 斯宾塞(英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社会学著作有《社会学原理》,《社会学研究》 社会有机体论——他的社会学理论,一是把社会理解为有机体,二是社会进化思想体。他认为社会类似生物有机体但又有所不同,故 称“超有机体”;社会是一种有机结构和功能的体系,一切发达的社会都有支持系统、分配系统及以国家为首的调节系统,保证各个组成部分服从于整体。 社会进化思想——社会进化思想在他的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他在《假定论的发展》一文中初次把进化思想应用到文化与人生个方面。并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推演出适者生存的进化理论,认为社会进化如同其他进化一样,不是直线而是曲折分化向前发展的。 以18世纪启蒙进步思想、19世纪生物进化说社会进化观为思想基础,通过民族志资料的积累,在研究方法上比较法的确立,以及地质学、古生物学、和史前考古的愈来愈多的发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人类学的文化、社会进化论得以创立。 第二节、进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及其理论思想

第六讲保守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第六讲保守主义的社会福利思想与实践 一、保守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立场 在西方福利资本主义的实践中,自由与平等(或民主)的关系一直是一个难题。正是在这样一个问题面前,形成了自由主义与保守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分野。 丹麦当代社会福利思想家考斯塔·艾斯平—安德森(Gosta Esping-Andersen)在《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一书中对此进行了分析:“对于许多自由主义者来说,民主制度就像‘阿基琉斯之踵’。只要资本主义依然是小资产所有者的世界,民主制度便不会对财产所有权构成威胁。然而,对于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诞生的无产阶级大众来说,民主则意味着对有产者特权的剥夺。自由主义者当然害怕普选权,因为这可能将分配领域的斗争政治化,将市场引入歧途,使效率更加低下。许多自由主义者发现民主制度将会侵占或摧毁市场。” “保守主义的和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家都认识到这一矛盾,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解决办法。保守派对自由放任思想最彻底的批判来自于德国的历史学派,尤其是弗里德里克·李斯特(Friedrich List)、阿道夫·瓦格纳(Adolph Wagner)和古斯塔夫·施穆勒(Gustav Schmoller)。他们不认为市场中纯粹的货币关系是经济效率的惟一的或者最好的保证。他们的理想是使父权制和极权主义永久化,这是使资本主义超越阶级斗争的最适当的法律、政治和社会的保护层。” “有一个著名的保守主义学派:主张‘君主政体的福利国家’(monarchical welfare state),声称它将为社会福利、阶级和谐、忠诚和生产力提供保证。在这个模式中,有效率的生产体系并非归因于竞争,而归因于纪律。在协调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时,一个权威性的制度远远胜于无序的市场。” “保守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现是对法国大革命和巴黎公社的反动。它公开宣称民族主义并反对革命,试图抑制民主力量。它害怕平等的社会而倾向于保留着等级和阶级的社会。它认为,地位、职衔和阶级是自然而定的,然而阶级矛盾则不是;如果人们允许民主式的大众参与,允许权威和地位的分界线消融,将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第7~9页)保守主义(Conservatism)是西方思想史的重要流派,与自由主义相比,保守主义福利观反对积极自由,主张消极自由。在其社会福利思想上对自由放任思想持批判态度。保守主义福利思想将总体性和有机性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以集体为出发点,强调制度理性,其自由概念不主张个体从集体的要求中摆脱出来,而是强调个体对于集体应该承担起义务,而且,这种义务远远优先于个体自身所应获得的权利。 保守主义认为一切世俗的政治统治,要想持久而稳固,就必须获得一种超越的或先在的正当性。换言之,一切世俗的政治统治,最终都必须立足于一种超越的或先验的力量。世俗统治者只不过是被赋予了这种力量而担当了其载体而已,这和西方所谓“君权神授”的观念是非常契合的,反映出的是保守主义为了应对现代性发生的挑战而在政治层面上做出的选择。 二、旧历史学派与李斯特的“国家主义” (1)旧历史学派的产生背景 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当英国、法国等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时,德国仍处于四分五裂状态。结束民族分裂,实现国家统一,建立强大的德国,成为19世纪德国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