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语言翻译对比许渊冲
基于许渊冲“三美论”诗歌翻译探析——以《乡愁》三个英译本为例

涵及特定形式的特征 。相 比于一般文学翻译 ,诗 二、《乡愁》英译中“三美”的体现
歌翻译 除了忠于原文 ,还需传达原 文风格 ,表现 《乡愁 》是余 光 中先生的经典作 品 ,是一首
出原 文 音 韵 美 。 因此 ,在 翻译 界形 成 一种 共 识 , 风 格 典 丽 的 现代 诗 ,简 明 中见 绵 密 之 韵 致 ,诗 歌
美 国诗人 Robe ̄Frost曾说 过 :“诗 者 ,译 之 达 出诗歌所蕴含的诗意 ,即译 文能再现诗歌 的
所 失也 。”(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中文 意境 和情感[21,译诗也应有 意象 以及 由意象组合
诗歌语 言凝练 ,韵律感强 、意象 丰富 ,使得 翻译 而成的意境 。诗歌翻译首先要 正确传递原文所
阳两隔 ,坟墓 以慰别情 ;第 四小节 :游子漂泊 ,国 故乡的眷念也随之厚重 。
家 统 一 ,海 峡 以慰 爱 国情 怀 。邮票 、船 票 、坟 墓 、 诗 歌 中 ,“这 头 ”和 “那 头 ”相 较 于余 译 的平 铺
海峡 ,精炼而单纯的四个意象 ,全然无堆砌而蓄 直叙 ,以下译本传达 出原诗 的内涵意义 。赵译
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 ,这是音美 ;还要尽可能保 鲜 明而具体的生活画面 ,四种对应物表 达乡愁 。
持原 诗 的形 式 ,这是 形 美 ”[1l。
第一小节 :幼 时求学 ,母子分离 ,书信 以慰 别情 ;
诗歌最美在于它 的诗意 。诗歌翻译时 ,要传 第 -d'节 :成 年后 ,告 别新 婚 妻子 ,离 乡 背 井 ,各
为例 ,体会 原 文 的 “意美 ,音 美 ,形美 ”。
定 ,“要尽可能保持原诗 的形式 (如长短 、对仗
从《琵琶行》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

从《琵琶⾏》英译试论许渊冲与杨宪益翻译思想的差异2019-10-19摘要:杨宪益与许渊冲在中国古典诗词译论上的差异主要是译⽂忠实观的差异。
这⼀差异的产⽣在于两⼈⽂学翻译标准的不同。
许渊冲主张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可以破除⼀切限制,⽽杨宪益的翻译标准建⽴在“信”的基础上,根本⽬的在于维护原⽂的⽂化特质。
关键词:《琵琶⾏》许渊冲杨宪益翻译思想差异许渊冲与杨宪益并为我国翻译界德⾼望重的翻译⼤家。
特别是两位前辈都致⼒于把中国优美的古典诗词译成英⽂,且成绩斐然。
然⽽在翻译理念上两位⼤师⼜⼤相径庭,形成了各⾃独特的译风。
现结合对⼆⼈都曾翻译过的七⾔古诗《琵琶⾏》的⽂本,对他们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思想的差异作⼀述评。
⾸先,两位译者对于译⽂的形式美有各⾃不同的追求。
许渊冲曾这样评价⾃⼰:“世界上唯⼀把中⽂诗翻译成英法韵⽂的。
”中⽂古诗词平仄、韵律及句数的要求⾮常严格,就像“戴着⼿铐脚镣跳舞⼀样”。
许渊冲在翻译中也⾃觉地戴上了这副“⼿铐脚镣”,他主张译诗除了要传达原诗内容外,还要尽可能传达原诗的形式和⾳韵,使译⽂拥有和谐统⼀与美感。
在论及译诗“意美”、“⾳美”与“形美”这三者的关系时,许渊冲认为:“三美的重要性不是⿍⾜三分的。
最重要的是‘意美’,其次是‘⾳美’,再次是‘形美’。
押韵的‘⾳美’和整齐的‘形美’是必要条件,⽽‘意美’既是必需条件,⼜是充分条件。
”[1](P131)这⾸《琵琶⾏》的英译也正体现了他的上述艺术追求。
许译是以古法⽂诗的“亚历⼭⼤体”,即每⾏含⼗⼆个⾳节的抑扬格来译七⾔诗的。
通篇成对押韵,⽽且对⼀些汉语特有的语⾔⼿法也应尽量照顾到。
如把“弦弦掩抑声声思”译为“the note on note she struck with pathos deep and strong.”,连续两个“note”的叠⽤不仅保持了原⽂的形式美,⽽且很好地向读者传达了琵琶⼥在⾳乐中感情的起伏。
再如“⽔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许译作“but the stream seemed so cold as to congeal the string, and from congealed strings no more sound was heard to ring.”把原作的顶真格很⾃然地表现了出来。
雪莱《西风颂》汉译本的对比赏析——基于许渊冲诗译“三美论”

智库时代 ·229·智者论道雪莱《西风颂》汉译本的对比赏析陈百合(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350)摘要:《西风颂》是雪莱的“三大颂”之一,创作于1891年。
《西风颂》歌颂了秋风摧枯拉朽、荡涤一切污秽的磅礴气势,及其不畏惧严冬,期盼生机盎然的美好春天的激情。
《西风颂》是雪莱的代表作,也是咏叹自由理想、向往美好生活和大无畏的奋斗精神的不朽讴歌,表达其对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
本文以王佐良先生和江枫先生的汉译本为研究对象,运用许渊冲的“三美论”对诗歌的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体会原诗在音律、形式和意境上的美感,体会原作的魅力和诗歌翻译的艺术。
关键词:《西风颂》;三美论;诗译对比中图分类号:I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20)07-0229-003一、许渊冲的诗译“三美论简介“三美”这一概念是对中国文学作品的评价标准之一。
1926年,闻一多发表了一篇名为《诗的格律》的文章,该文章是中国现代格律诗派的理论奠基之作,他在文中首次提出了有关新格律诗的理论,其理论核心就是诗要讲究“三美”:绘画美,指诗的用词力求华丽,诗要讲究直观性;建筑美,指从总体上看,诗的节与节、行与行之间要匀称有规律,其外形要给人整齐的感觉;音乐美,指在诗歌中,每一行诗句的音节和韵脚要有一定的规律,音节和音尺的组合排列要有规律可循。
中国当代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正是在“信、达、雅”等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标准具体化。
他在发展闻一多“三美”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诗歌的翻译应努力追求“三美”,也就是众所周知的“意美、音美、形美”。
意美指的是译诗要做到尽量还原出原诗的意境美,也就是说译作要体现出原作所包含的内容美,韵律美即译文读起来押韵、悦耳、好听,以及形式美即诗的句子对仗工整,行数长短整齐。
“三美论”正是在“信、达、雅”等理论的基础上,对传统翻译标准的具体化。
许渊冲对美的偏爱应是他“三美理论”的发端。
谈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 许渊冲

作者简介:许渊冲,教授,著名翻译家,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收稿日期:2002-09-202003年第1期总第166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 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 eaching2002,№1Serial №166谈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中国翻译学落后于西方吗?许渊冲(北京大学,北京 100871) 摘 要:本文作者认为中国学派的文学翻译理论是20世纪全世界最先进的译论,因为世界上约有2/5的人使用中文或英文,而只有中国译论能解决中英互译的难题。
如果一首诗从中文译成英文需要1小时,同一首诗从英文译成法文则最多只要半小时。
中英互译难于西方文字互译,中国译论能解决西方译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不能说中国译论落后于西方。
关键词:中国学派译论;超导论;克隆论 Abstract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ol are the m ost advanced in the w orld of the 20th century.About tw o 2fifths of the poeple in the w orld either use the Chinese language or the English ,and only the Chinese school can solve the difficult problems in translat 2ing into these tw o languages.I f it takes one hour to translate a poem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 ,it w ould only take half an hour to translate the same poem from English into French.This shows translation from or into Chinese is m ore difficult than that from one Western language into another.Chinese theories can solve problems which Western theories cannot.Therefore ,it is wrong to say that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ol lag behind those of the West.K ey words :translation theories of Chinese school ,theory of superconductivity ,cloning theory中图分类号: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2)12-0052-03 《面向21世纪的译学研究》中发表了《特性与共性———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以下简称《共性论》)一文,文章作者认为中国译论界的主流意见是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支流派的意见却是“要建立翻译学,并反对强调民族特色”。
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对《锦瑟》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析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4期总第610期体认语言学视角下的古诗典故英译——对《锦瑟》三个英译本的对比解析摘 要:在中国的古典诗词创作中,用典是重要且常见手法。
典故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运用典故让诗歌言简意丰,含蓄委婉。
本文拟从体认语言学的核心原则“现实—认知—语言”三个层面,分析李商隐名作《锦瑟》的三个英文译本,探讨从不同层面对古诗词中典故英译的处理方式及其效果。
关键词:体认语言学;典故;翻译作者简介:李书兰(1980-),女,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认知语言学、翻译学。
一、体认语言学的三个层面体认语言学(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缩写ECL)是一个传承并发扬了西方体验哲学与认知语言学的本土化课程。
“体”为体验,即指语言的体验基础,揭示了语言产生的经验理据。
“认”指认知,即是对语言的认知基础,说明了语义概念和语言认知所形成的认知理据。
体认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是“现实——认知——语言”。
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表达形式的转变,更是其背后的认知机制和现实世界的转变。
因此在翻译中就反映了在“语言、认知、现实”这三种层面上,当翻译选取了不同层面或角度就会形成了不同的翻译效果。
(一)语言层面翻译时首先接触的是语言表达,所以翻译时最常用的做法是按照字面含义进行直译。
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翻译时,翻译往往会对典故进行“字面”转化——通常按照字面含义从目标词中寻找对应的词语。
这样就保存了物象又继承了字面含义。
此时译者仅通过典故的字面含义来找出相应词语,并使之展示于英文读者眼前,并不能译出其原型性认知含义。
从语言层面上进行的典故翻译确实能较好地保存原文意象,使翻译内容与原文在语言表达上实现了较大程度的统一,较好表达出原文词语的语言风格,并能使目标语读者体会到东方的异国情调,从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要义。
(二)认知层面“认知”与“心智、心理”概念相同,凡事均需通过人的头脑方可被认识和理解。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

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本文将以《翻译美学视角下许渊冲《诗经》英译本分析》为标题,就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的文学翻译进行探讨。
许渊冲(1860-1900)是清末民初文学家和译者,他是一位伟大而传奇的文学家和译者,他把中国古老文学形式和中国传统思想概念改造为西方文学形式和西方文学思想概念。
许渊冲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译者,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他创作了不少文学作品,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诗经》这部古代文学名著。
他曾经通过英译来展现《诗经》的文学魅力,但他的英译本却失去了中国文学思想的一部分。
首先,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在语言风格方面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他的语言风格比较西方,但也具有较强的中国风格。
其次,从文学意义方面来看,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使用了很多西方文学元素,如道德思想、宗教元素,以及物语等,这些文学元素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和阅读习惯。
此外,许渊冲也在英译本中使用了一些中国文学元素,例如神话、叙事,以及宗教概念等,这些文学元素增添了《诗经》的中国特色,也让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最后,从文本翻译的角度来看,许渊冲的英译本做了大量的修改和精简,以便使其更加流畅,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也使得原诗节奏变得更加丰富。
综上所述,许渊冲在《诗经》英译本中之所以能够很好地还原出中国古代文学的精髓,是因为他通过将中国文学元素与西方文学元素结合起来,以及通过大量的翻译修改和精简,使中国文学的特色更加突出,而且他的英译本同样具有西方文学的特点,能够满足西方读者的审美需求。
因此,他的诗经英译本是一部伟大的英译作品,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学的精髓,且被西方读者所接受。
总之,《诗经》英译本是许渊冲在翻译文学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他在英译过程中体现了翻译美学的特色,同时也把中国古代文学的思想及文学元素传达给世界。
他全面运用西方文学元素和中国文学元素,使原诗变得更加丰富,完美地还原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这便是许渊冲文学翻译的美学特色之处。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

浅析许渊冲翻译思想——优化论摘要继严复、傅雷的翻译思想给中国翻译理论带来重大的发展之后, 许渊冲的翻译思想则给中国传统译论带来了第二次飞跃。
许渊冲在中国译论界是一个颇受争议的人物,他的翻译理论可以概括为“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虽然他的翻译思想引发了长久的争论, 但是许渊冲的重大贡献恰恰在于他的这种创新精神。
许渊冲译论中最富有特色的就是他的优势竞赛论。
发挥译文语言优势,可以说是他整个译论核心, 要达到三美必须发挥优势,可以运用三化的方法,发挥了优势的译文, 可以让读者知之、好之、乐之;和原作竞赛甚至胜过原作。
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也许不够严密,但整体上是正确的,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
许渊冲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创新精神。
随着国翻译界对许渊冲翻译理论和实践的进一步研究, 对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所体现的价值终会得到译界人士广泛的认可。
关键词:许渊冲;优化论;翻译1.引言许渊冲最早在1981 年《翻译的标准》一文中提出要发挥译文语言优势。
他说:“翻译首先要忠实准确,主要是忠实于原文的容,在可能的情况下也要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其次是要求通顺流畅,符合译文语言的习惯用法;最后还要注重修辞,发挥译文语言的优势。
”古今中外,文学翻译的理论很多。
许渊沖提出了“信达优”三原则。
他认为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就是通过原文的形式,理解原文的容,再用译文的形式,把原文的容再现出来。
文学翻译的三个标准:忠实于原文的容,通顺的译文形式,发挥译语的优势。
许渊冲说“翻译时找不到对等词,译文不是优于原文,就是劣于原文,劣不如优,所以应该发挥译语的优势,也就是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这可以简称作优化法。
”许渊冲在当代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提出的优化论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证实了文学翻译要保持原作艺术魅力,译者要尽可能地利用最好的译语表达方式。
许渊冲的优化论可以说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传统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提供了理论指导。
2.许渊冲简介许渊冲,大学教授,翻译家。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

译形译意——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探微许渊冲(1895-1931),是20世纪中国著名诗词翻译家,其英译古诗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他把中国古典文学中诗词,以及繁复的文化艺术精髓,变换成丽、具有感染力的英文诗句,颇具创新意义。
许渊冲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讲述传统文化,传递中国文化,而他采用的方法是译形译意,其理论及技巧值得深入探讨。
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是译者把古诗这种非可言性的文学形式重新变形,转为英文的一种理论和实践。
他认为,文学翻译应同时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以保证译文的完整性与一致性,这也是他译形译意理论的核心思想。
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认为文字、声音和意义都具有可把握的完整性,因此,在处理译文的过程中,首先要根据诗歌的结构和韵律色彩等特点,确定原文的表达方式。
此外,有时,他还会运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洞察,把一些本地文化内涵融入到译文中,从而更好的呈现原文的精神。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技巧不仅体现了他对诗歌的理解,还表现出他对中国文化的深入体会,且把所有文字、声音和意义统一起来,使英译文变得丰富多彩,感情真挚,深入人心。
此外,许渊冲在翻译古诗时,还充分利用英语的文学表达能力,灵活运用多样表达手段,在处理诗歌语言本身的同时,还要努力想象诗句中的抽象内容。
他精心把握英语句式的技巧,采用一定的体裁是诗歌的结构,注重韵调的变化,诗意的和谐,以及释义的灵活选取和组合,最终营造出一种中西化的诗歌语言。
归纳起来,许渊冲的译形译意理论与技巧是对传统古诗的理解、把握和重塑,它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文化内涵,也把传统艺术美学与英语文学之间的融合,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许渊冲的英译古诗旨在向外国友人传递中国传统文化,他所探究的理论及技巧更有力地展示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文化精髓,对傅雷家学对中国文学的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许渊冲的古诗英译理论及技巧为当代学者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更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让海外读者了解中国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ow long will the full moon appear?
Wine cup in hand, I ask the sky.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 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do not know what time of the year
would be tonight in the palace on high.
I rise and dance, with my shadow I play.
On high as on earth, would it be as gay?
翻译美学赏析
The moon goes round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 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the mansions red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 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 娟。
翻译美学赏析
The Midautumn Festival Tune: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The moon is bright or dim and she may wax or wane.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There has been nothing perfect since the olden days.
翻译美学赏析
So let us wish that 但愿人长久,
3). On a Quiet Night
I saw the moonlight before my couch, And wo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looked out on the mo
man
千里共蝉娟。
miles apart, we’ll share the beauty she displays.
翻译美学赏析
钗头凤
红稣手, 黄腾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 欢情薄。 一杯愁绪, 几年离索。 错、错、错。
翻译美学赏析
Riding the wind, there I would fly,
Yet I’m afraid the crystalline palace would be
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 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Too high and cold for me.
翻译美学赏析
鲁琳颖
中西语言对比
许渊冲翻译作品赏析
翻译美学赏析
翻译美学赏析
许渊冲,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 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 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 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 尔文学奖候选人。2014年8月,许渊冲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 ——国际翻译家联盟(国际译联)2014“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成 为该奖项1999年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许渊冲的法文 译著主要有《唐宋词选一百首》(1987),《中国古诗词三百首》 (1999)。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1992)、《诗经》(1993)、 《宋词三百首》(1993)、《楚辞》(1994)、《中国古诗词六百首 》(1994)、《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1995)、《元明清诗一百 五十首》(1997)、《唐诗三百首》(2000)和《新编千家诗》( 2000)等。他的30首译诗被国外的大学选作教材。
翻译美学赏析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1).A Tranquil Night Abed, I see a silver light, I wonder if it's frost a ground. Looking up, I find the moon bright; Bowing, in homesickness I'm drowned. (许渊冲译)
注:许渊冲先生曾经师从钱钟书先生,是诗词翻译的老前辈,堪 称翻译界牛人。
2).In the Quiet Night
So bright a gleam on the foot of my bed--Could there have been a frost already?
Lifting my head to look, I found that it was moonlight.
Through gauzedraped window soft to shed
Her light upon the sleepless bed.
Why then when people part, is the oft full and bright?
翻译美学赏析
Men have sorrow and joy; they part or meet again;
untain noon, I bowed my head and thought of my far-
off home. (TR. S. Obata)
注:日本留美学者小畑熏良的译本平铺直叙,貌似少了些文采,但是却准确地表达了原诗的内涵。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Sinking back again, I thought suddenly of h ome. (Tr. Witter Bynner)
注:这是美国翻译家威特·宾纳的译作,可以看出,他和华人翻译家思维的不同之处, “床前明月光”多数华人翻译家会自然的补充主语、谓语,即理解为“我看见······”, 但他直接以月光为主语,翻译为月光照在床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