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合集下载

中药经皮给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_汪亚飞

中药经皮给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_汪亚飞

中药经皮给药凝胶剂的研究进展
1 2 汪亚飞 , 钟希文 ( 1. 广州中医药大学, 广东 广州 510006 ; 2.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市中医院 , 广东 中山 528400 )
摘要:目的 了解中药经皮给药凝胶剂的研究与应用概况 。方法 根据经皮给药制剂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通过文献检索, 综述了凝胶 剂在中药经皮给药方面的基质与渗透促进剂选择 、 新型凝胶及临床应用。结果 中药经皮凝胶剂不仅具有使用方便 、 舒适、 生物相容 “内病外治” 性好等多种优点, 还可避免首过效应、 减轻药物的不良反应, 符合中医 的理念。结论 目前, 凝胶剂在中药经皮给药方面的 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将会有更多的新技术与新方法被引入 , 使凝胶剂在中药经皮给药领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 研究尚浅, 关键词:中药经皮给药; 凝胶剂; 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 R943.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4610 ( 2013 ) 03 - 0186 - 03
[12 ]
3
新型凝胶在中药经皮给药方面的应用
普通凝胶剂粘性大、 药物成分复杂, 且制备方法简
单, 不适于相对分子质量大、 极性高的药物制备。 为解 决这些问题, 一些新型凝胶被引入并应用于中药经皮给 药领域, 不仅提高了药物稳定性、 增加缓释性和靶向性, 而且具有更强的皮肤渗透能力, 促进了中药经皮凝胶剂 的发展。 3. 1 脂质体凝胶 脂质体为类脂双分子层, 结构与细胞膜相似, 具有 良好的细胞融合性和透皮作用, 为目前中药经皮给药凝 [6 ] 胶剂应用较多的新剂型之一, 且发展较快。 时军 采 用薄膜分散 - 探头超声法加研磨法制备丹皮酚阳离子 脂质体凝胶剂, 利用阳离子脂质体载体包裹中药牡丹皮 的活性成分丹皮酚, 使其直达真皮层, 发现相比于传统 的丹皮酚软膏, 脂质体凝胶可加速组织创伤修复和愈 消除破损皮肤的炎症, 为中药凝胶剂在皮肤病方面 合、 [7 ] 的治疗 提 供 了 有 益 的 探 索 和 尝 试。 徐 月 红 、 卜海 涛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优质材料]

经皮给药系统详述-经皮给药系统研究进展[优质材料]

参考课件
36
激光技术
参考课件
37
微针技术
微针技术
微米尺寸的针能够戳入皮肤表面,形成孔的大小 足够分子进入而又防止引起痛觉或重大损害。体 内试验显示,皮肤内插入微针能使小分子药物, 大的高分子药物和纳米粒按大小顺序增加渗透性。 动物实验同样显示化合物经皮运输的大增,包括 低聚核苷酸,胰岛素,去氨加压素和人类生长激 素。微针装置对于疫苗给药,包括蛋白质和DNA 有特别意义。
参考课件
7
参考课件
8
经皮给药应用
经皮给药在ERT中的应用
ERT(estrogen replacement therapy)雌 激素替代疗法 已有60年的历史。大量研究 表明,ERT对妇女更年期综合症,骨质疏松 症,老年性痴呆症,心血管疾病都有防治 作用。
参考课件
9
经皮给药应用
临床实践证明ERT能使冠心病的死亡风险降低50℅,骨折, 骨疏松危险降低60℅。
一般是指经皮给药的新剂型,即皮肤贴片 (Dermal Patch)。
参考课件
4
经皮给药系统优点
优点:
避免药物肝脏 “首过效应”, 胃肠道的 破坏作用
血药浓度稳定,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较长的作用时间,提高生物利用度 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减少给药次数等。 可以自主给药提高病人依从性。
参考课件
参考课件
31
超声导入技术
超声导入技术(Ultrasonic Tech)
运用超声波促使药物透过完整的皮肤,而进入组 织的方法。
通过超声波的空化效应引起皮肤脂质双分子层结 构的局部紊乱,电阻降低,从而降低药物穿透皮 肤的阻力。
超声停止后,皮肤屏障功能恢复更快。
该法选用药物范围广,透药程度更深。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率, 储库 为密 闭结 构, 以避免挥发性成 分的损失 , 可 可包含大量的药 物 , 合 中药 的 特 点 。 适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或 称 经 皮 给 药 系统 (rn d r lh rp ui Ta s ema ea e t T c 1222 骨架 型 贴 剂 。 架 型贴 剂 由 药物 溶 解 或 分 散在 聚 合 物 骨 -._ 骨 S se ,T Ta s ema D u ei rS se ,D ) 指 在 皮 y tm T S:rn d r l rg D ley y tm T DS是 v 架 中 , 聚合 物 骨架 控 制 药 物 的 释 放 。 黏 型 骨 架 系统 是 近 年 来 研 究 由 胶 肤 表 面 给 药 , 药物 以恒 定 速 度 ( 接 近恒 定 速 度 ) 过 皮 肤 各 层 , 使 或 通 进 的 重 点 , 供 选 择 的胶 黏 剂 有丙 烯 酸 酯 类 、 橡胶 类 和 聚 异 丁 烯 类 , 可 硅 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 的新制剂或系统 。经皮给药制剂 但 该 类 贴 剂 制 备 过程 中 需 要加 热 除 去 溶 剂 ,不 适 宜具 有 挥 发 性 的 药 可 避 免肝 脏 的首 过 效 应 及被 胃肠 道 破 坏 , 少 给 药 次 数 , 长 给 药 时 减 延 物 , 载 药 量 较 小 。何 宇 新 等 以 当 归 总 酞 内 酯 为 主 要 药 物 , E — 且 以 u 间 , 持 恒 定 的 有效 血 药 浓 度 , 低 药 物 的毒 副作 用 , 高疗 效 , 维 降 提 便于 da i E O rgt 1 0为骨架材料, 癸二酸 二丁酯 为增塑剂 , 琥珀酸 为交联剂 , 使用。 目前 , 随着制 药技术的进步和 药用新辅料的应用 , 全球范围内 制 备 了头 宁 骨 架 型缓 释 贴 片。 经 皮 吸 收 制 剂 新 品种 数 量 以每 年 1 .% 的速 度 递 增 , 为 第 三 代 药 2 1 成 2 经 皮 给 药 制 剂 促渗 透 的药 剂 学 方 法 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中国传统 医药素有“ 内病外治” 提高药物的透皮速率是开发经 皮给 药系统的关键 ,近年来许 多 的 传 统 , 药 物 应 用 于 皮 肤 《 穴 位 )以 释 放 、 透 和 吸 收 药 物 的经 将 含 , 渗 学 者 对 药 物 的促 透 方法 进 行 了大量 的研 究 。 经 皮 给 药 系 统促 渗 透 方 皮 给 药途 径 是 其 主 要 的给 药 方式 之 一 。 年 来 , 多 药 学 工作 者 对 中 近 许 超 微 药经 皮 给 药 新 剂型 、 透皮 机 理 等 进 行 了实验 研 究 , 促 以揭 示 中 医经 皮 法 除 了 采用 离 子 导 入 法 、 声 导 入 法 、 针 法 等 物理 学 方 法和 化 学 结 构 改造 制备 成 前 体 药 物 外 , 目前 研 究 最 多 的 是 经 皮 吸 收促 进 剂 和 将 给 药 的科 学 内 涵 , 展 中 医 外治 法 的发 展 空 间 。在 此 基 础 上 , 者 综 拓 作 药 物 制 成 脂 质体 、 乳 、 球 和 微 囊 等 中 间 载 体 后 用 于 透 皮 , 透 皮 微 微 其 述了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 究状 况。

经皮给药

经皮给药

四、TDDS前景展望
TDDS是药剂学中一个新兴的领域,具有广阔的发 展前景。中药透皮制剂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突破,经 皮吸收剂型充分体现了中药内病外治的治疗原则,是实 现中药剂型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研究较 成熟的是化学促渗的贴片剂型,发展对象仅限于小剂量、 小分子并且同时具有适当水溶性和脂溶性的药物。当今 ,国际社会掀起了“回归自然”、“开发利用天然药物” 的热潮,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中药剂型现代化显得尤 为重要。充分利用现有的制剂理论和方法,运用现代经 皮给药新技术改革我国原有的中药制剂,具有现实而重 要的意义,并有利于加速实现中药现代化。
药物经皮吸收的前提是其能否穿经皮肤到达局 部或全身的作用部位。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 盖在人体最外面。对大多数药物来说,皮肤是难以 穿透的屏障,许多药物不具备足够的皮肤渗透性,随 着经皮给药方法研究的深入,如何促进药物对皮肤 的渗透成为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目前主要的促进药 物经皮渗透方法包括物理促渗透方法和化学促渗透 方法
23 脂质体
脂质体具有类脂双分子层,与皮肤有较好的亲 和性,是目前经皮给药制剂常用的载体之一。脂质 体能较好地包裹亲水或亲油性药物,对难溶性药物 具有增溶作用,从而提高药物的局部浓度,同时它还 可作为药物储库,增加药物在皮肤的滞留量和滞留 时间。
陈彤等研究了盐酸米托蒽醌脂质体经皮给药的 经皮规律,所得皮肤药-时曲线符合一室模型,实验表 明盐酸米托蒽酯制成脂质体皮肤局部给药可实现局 部皮肤靶向,有望用于治疗恶性皮肤病变。 韩飞等对固体脂质纳米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 在经皮给药系统中的研究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 其可以增强药物稳定性,能在皮肤表面产生包封效应, 增加皮肤水合作用,具有药物靶向性,是极有发展前 景的新型经皮给药系统

药剂学 经皮给药制剂总结

药剂学   经皮给药制剂总结

2/6/2019
2.给药系统的理化性质
(1)剂型 (2)pH:分子型>离子型 (3)TDDS中药物的浓度
2/6/2019
3.生理因素的影响
(1)种族与个体差异 家兔、小鼠、无毛小鼠皮肤的渗透性较大,其次为 大鼠、豚鼠、猪、狗、猴、猩猩等 (2)部位差异 足底和手掌>腹部>前臂>背部>前额>耳后和阴 囊 (3)皮肤的水合作用 (4)皮肤的状况
2/6/2019
2.皮肤模型
(1)皮肤的选择: • 聚合物薄膜 • 动物皮肤 (2)皮肤的处理 (3)皮肤的保存
2/6/2019
皮肤的选择
• 人
• 常用动物(家兔、大鼠和豚鼠)的皮肤渗透性比人 皮肤为大,小猪和猴的皮肤一般近似于人的皮肤 • 小鼠 > 豚鼠 > 羊 > 兔 > 马 > 猫 > 狗 > 猴 > 乳猪 > 人 > 黑猩猩 • 无毛小鼠、大鼠 • 猪或乳猪是良好的动物模型,体内、外结果具有更 好的一致性。
• 以累积经皮渗透量对时间作图
2/6/2019
• 当皮肤(或膜)两侧的浓度差不变或很接近时,药物透过 皮肤(或膜)进入接受室的速率达到稳态(或伪稳态),只 要皮肤内药物累积量不大,则该稳态速率与渗透系数存在 如下关系: Js =dM/dt=PC0 • 式中,Js是稳态经皮渗透速率,单位为μg/(cm2·h);M是累 积经皮渗透量,单位为μg/cm2; C0为药物的饱和浓度, 单位是μg/ml;P为渗透系数,单位是cm/h
月桂醇硫酸钠, 氟灭酸,水杨酸 泊洛沙姆 使角质层脂质排列无序化; 乳化皮肤表面脂质,改善药 物在角质层分配
表面活性 剂
醇类
作为溶剂增加药物在角质层 乙醇,异丙醇,水杨酸,雌二醇, 的溶解度;脱去角质层脂质; 正十二醇,正 纳洛酮,左旋-18渗入角质层脂质,影响其排 辛醇 甲基炔诺酮 列的有序性 使角蛋白溶剂化,占据蛋白 质的氢键结合部位,减少药 丙二醇,丙三 水杨酸,5-氟尿嘧 物-组织间结合;增加并用 醇 啶 的其他渗透促进剂在角质层 的分配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维普资讯 给 药制 剂 的研 究进展
宠 王云 1 西 交 免 , 彩 (. 安 通大学医 药 院 科. 安市 7 09 . 安交 学药 院药 教研室 西 西 1 4 ; 西 通大 学 剂 0 2 , 安市
704 ) 109
中图 分 类 号 : 2 6 R 8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1 4 82 0 )4 20 0 10 0 0 (0 2 0 04 3
经皮给药系统 ( rn dr l h rp ui ssc TT ) a sema tea e t ytm. S 是 F c 李玉珍等采用离体 鼠皮 以简单小室装 置和紫外检测法进 指 经皮肤给药 而起全身治疗作用的控释制剂 。TT S系统具有 打 实验。 结果表明 , 盐酸罂粟碱 可穿透皮肤吸收 , 且随药物 浓度 超越一般 给药 方法 的独特优点 ,可 以不 经过 肝脏 的 “ 首过 效 的增大 、 时间的延长 , 药物透过 量也随之增多 ; 透皮促进剂二 甲 应 . 没有 胃肠道消化液的破坏 , 供了可预定的 、 提 较长的作用 基亚砜 ( 0 、 5 %) 二甲基 甲酰胺 (0 o e 1 都可促进本 5 %)Azn ( %) 时间 , 降低 了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维持稳定 、 持久的血药浓度 , 药 的透 皮 吸 收 , 中 以 5 % 二 甲基 亚 砜 的 作用 最 佳 】 其 0 。 进 而提 高疗效 . 减少给药 次数 , 使给药更为方便 。T Ts系统 以 1 4 川芎贴膏 其 独特 的优点成 为第 三代药物制剂开发研究的重点 之一 . 发展 J『 I 芎贴膏是由川芎 、 丹参 、 片等药物组成 , A o e 冰 以 z n 为透 非 常迅速 硝酸甘油贴 片自 2 0世纪 8 0年代问世以来, 一直是 皮促渗剂的缓释长效 制剂 。 向志采用离体鼠皮 以自制的单 室 龙 世 界上最畅销的 5 O种药物之一 。国内也相继 研制出 r东莨 扩散装置和紫外检测法 , 研究 了川芎贴 膏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 菪碱贴片 可乐定贴片 以及尼群 地平贴片等 . 有的 已获 准上市 , 因素。结果表明. A o e 加 zn 的川芎贴膏 透皮吸收量在实验开 始 有的正进 人新药审批阶段 , 还有许多药物的透皮制剂正处于研 后 l h为不加促渗剂川芎贴膏的 20 .3倍 . h时为 20 2 .1倍 ;而 究和开发之 中。到 目前为止 , 中药的透皮制剂还仅限于局部作 加二 甲基 亚砜的对照贴膏透皮 吸收量在实验开始后 l h时为无 用, 尚无疗效确切 、 发挥全身作用的 中药透皮制剂上市: 令人 但 促渗剂川 芎贴膏的 1 5 0倍 . h时为 1 3 2 7倍 : A o e 加 z n 的川芎 可喜 的是 , 许多药学工作者正在进行中药透皮制剂的基础 和临 贴 膏透皮 吸收量在 2 h时为无促渗剂川芎贴 膏的 2 4 倍 ,为 4 7 床实验研究。 为了加速 中药的剂型改革 , 中药走 向世界 , 使 研究 对照川芎贴膏的 2 2 倍 0 7 :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 本文拟对近年来 国内 15 利湿平软膏 有关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相 关研究及报道作一 回顾 , 并对一些 利湿平软 膏是 由骆驼蓬子 太仙子和秋水仙 3睐药材制成 关键性 问题进行探讨 , 以期对今后 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有 的。 张学农等以利湿平软膏中骆 驼蓬子 的主要成分去 氢骆驼蓬 所 帮助 和启 发 : 碱的透皮速率 为指标 , 采用 离体 鼠皮 以 F a z rn 扩散池 和紫外检 在众多的研究当中我们不难发现 , 解决贴剂透 皮吸收速率 测法 . 用正交试验设计 , 应 考察 了 3种软膏基质石蜡 、 羊毛脂和 和缓解贴剂的刺激性问题 已成为 T Ts制剂研究的关键 。 目前 Azn o e的不 同用量对药效成分渗透量 的影响 , 丽筛选出利湿 从 研 究最多的是氮酮 ( g n ) 它对 亲水性和疏水胜药物都能显 平 软膏处方中基质的最佳组成为 :石蜡 1 % 、 A oe , O 羊毛脂 6 %、 A- 著增加其透皮速率 . 作用 比 DMF、 DMA、 DMS O等强得多 . 且 z n 2 o e %。其中 . AzF 以 ol e的加^量对透 皮速 率影响最大 , 且以 无毒性 , 使用安全 ^们对丙二醇( G) 油酸 ( P 、 0A) 和亚油酸 2 %Azn o e的效果最为理想 】 。 等促渗剂的研究也 比较多 0 , 研究显示 , G、 vP、 P P 油酸对 左 16 嚷喘 潦膜剂 炔诺孕酮饱 和乙醇溶 液有 明显的促渗效果 ; G、 P 油酸 A o e zn 咳喘涂膜剂 系采用黄柏 、肉桂 、 麻黄等 6味药材的有效成 均自 增加 甲氧氧普胺 ( tc pa d ) E Meo l rmie 的穿透作用。 o 近年来 人 分, 通过 制剂加工而成的经皮 给药 系统。刘建平等以双室渗透 们还 发现 了一些新 的透皮 吸收促进 剂 .如 . 一二 甲氨基异 扩散装置 ( F a z 与 rn 槽相似 ) 离体 鼠皮 为模型 , 、 采用双渡长薄 前酸十二烷酯和 . N一二 甲氨基乙酸十二烷等 。有些透皮吸 层扫描法检测涂膜剂 成分之一 的黄芩苷渗透量 . 考察常用透皮 收促进剂单独使用效果不佳 , 故经常联台使用 .一般 由一种亲 促 进剂对它的影响 结果 , 在几种 常用促进剂 中, 对黄芩苷的促 水性分子和一种亲油性分子共 同组成 , 亦称为二组分 系统。常 渗作用强弱依次为 : o e油 酸 、 Azn 、 丙二醇 . 其中体积分数为 6 % 见的二组分 系统是 氮酮 丙 二醇系统和油 酸 一氮酮 系统 。同 的 Azn 可使黄葶苷的渗透 速率提高 1 倍 一。 oe 7 =: “ 时 . 人发现 , 有 某些中药也具有与 Azn 相似的促进 作用。 oe 现将 2 中药促 进剂 的应用 近年来报道 的中药促进 剂和多元促进剂综述如下 。 2 1 薄 荷脑、 薄荷醇 荷油 薄 1 A o e 多种 中药 的促 渗作 用 zn 对 据报道 . 薄荷脑对 扑热 息痛 、 甲硝唑有明显促渗作用 … 。 1 1 葛根素 . 实验证 明 。薄荷脑具有显著促进扑 热息痛透皮吸收的作用 , . 王锦等采用离体仔猪皮 简单小 室装置和紫外检 测法 , 研 井在扫描 电镜下观察到,薄荷脑实验组 的胎儿皮肤皱折增多 , 究 不同浓度的 A o e 葛根素透皮吸收作用 的影响。 zn 对 实验结 角质层局部断裂脱 屑 , 翻卷呈破棉絮状 . 表皮细胞间隙加 宽, 毛 果表明 . 经皮吸收 1 h 含 0 1 2 3 2 . 、 %、 %、 %Azn 的 2 oe %葛根素 囊 E扩展 , l 毛于因毛小皮剥脱而变细=提示薄荷脑促进扑热息 擦 剂 的透 皮 吸 收 率 分 别 为 1 % 、2 9 、4 8 、 1 5 45% 46 % 痛 透皮吸收 的机制与改变表皮结 掏密切 相关 ;薄荷醇对水扬 5 2 =经 F 检 验 和 Q 检 验 表 明 , Azn 各 个 组 之 间 以 及 69 % 含 oe 酸、 抗生素 5 氟尿嘧啶、 曲安缩松、 双氯灭痛等有促渗作用 ; 不 含 Azn o e的对 照组之 间 ,其透皮 吸收率差异有 非常显著性 薄荷油对达克罗宁有透皮吸收促进作用 m。 ( P<0 0 ) 。 .1 。 2 2 龙脑 【o n l on. . b r e b r 又名冰片 ) 1 2 阿魏 醴 + 朱健平等 “ 以改 良的 F a g双室渗透装 置进行药物体外 rn 魏 莉 等 采 用 离 体 裸 鼠皮 肤 以 V l al a—e in扩 散 池 和 he 渗透试验 , 以家兔在体试验 和人体皮肤苍 白试验进行药物活体 HP c检测法 , L 研究 了阿魏酸 的透皮吸收及其影 响因素 实验 透度的试验证明 , 在整体兔试验 中 , 龙脑能使水杨酸经皮 吸收 结果表 明 ,阿魏酸 可以透过皮 肤 ,其渗透 系数 与浓度呈 正相 增加 ; 在志愿者前臂 内侧试 验中,龙脑 能提高醋酸 曲安 奈松 的 关 。游离阿魏酸的促 渗系数 较其钠盐太 .前者是后 者的 5 3 l 生物利用度。 另外 . 离体蛇蜕皮吸收试验中, 在 龙脑能增 加甲硝 倍 ; %Azn 对 阿魏酸有很好 的促透作用 , 1 oe 其渗透系数为饱和 唑、 氟屎嘧 啶的透度吸收, 存在剂量 效应关系。 提示龙脑是一种 阿魏 酸 的 3 1 倍 。 4 。 有救的透皮吸收促进剂。 1 3 盐 酸粤 粟碱 2 3 川 芎 提 取 物 .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

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中应用及研究进展作者:张娟玲等来源:《中国中医药信息》2015年第09期摘要: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是目前国内研究的热点,促透剂在处方中的合理应用及其评价方法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天然促透剂与合成促透剂在中药经皮给药制剂处方设计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

关键词:天然促透剂;合成促透剂;中药经皮给药制剂;综述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5.09.041中图分类号:R28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5)09-0134-03Research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 ZHANG Juan-ling1, WANG Ying2, YAO Xing-chen3, DUAN Ya-bin3,LI Xiang-yang3 (1.Colleg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Qinghai University,Xining 810016, China;2.Pharmacy Department, Huangzho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Huangzhong 811600, China;3.Medical College, Qinghai University, Xining 810001,China)Abstract:Because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 are hot spots in domestic researches, the rational application of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prescriptions and the evaluation method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This article reviewed the recent application of 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 and 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 in the prescription design of 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 and analyz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Keywords:natural penetration enhancers;synthetic penetration enhancers;TCM transdermal medicine delivery preparations;review促透剂不仅能可逆地改变皮肤角质层的屏障功能,又能在不损伤任何活性细胞的条件下,辅助药物穿过角质层,扩散通过皮肤,由毛细血管进入体循环。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综述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皮给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所谓经皮给药制剂,是指在皮肤表面给药,使药物以恒定速度(或接近恒定速度)通过皮肤各层,进入体循环产生全身或局部治疗作用的新剂型。

本文阐明了典型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的给药机理和特点,对国内外有关中西药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各组件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在人类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已形成了诸多药物剂型,其中以口服与注射剂最为常用。

传统给药方法普遍存在血药浓度波动,以及通过消化道吸收时易受消化液、食物等因素干扰等缺点,又有部分被肝脏破坏(首过效应),以致疗效降低,需频繁用药,剂量较大。

加之有些药物对胃肠粘膜有刺激性,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反应。

注射用药需要一定技术与设备,很不方便,且注射引起疼痛,依从性差,经皮给药制剂便应运而生了。

一、西药经皮制剂
目前西药经皮制剂已有十多个品种上市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经皮制剂包括使人戒烟的烟碱贴片、止痛药(如芬太尼) 贴片、镇定药可乐定、治疗运动病的东莨菪碱贴片、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硝酸甘油) 贴片、妇女停经后使用的雌二醇贴片以及治疗男性疾病用的睾酮贴片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除了大量研究这些小分子激素和镇痛类药物经皮制剂外 ,还对一些生物大分子多肽或蛋白质类药物进行了研究,试图将其制成安全方便的经皮给药贴片,以解决这些生物大分子药物本身所存在的临床应用缺陷。

二、中药经皮制剂
中药外治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因此,中药经皮制剂的开发受到国内外的关注。

但由于中药多为复方药,药味较多,成分复杂,选择性及专一性较差,给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及应用带来困难。

国内有关中药经皮制剂的研究始于20 世纪90 年代初期。

但迄今中药经皮制剂仅限于局部应用,其中疗效确切的很少。

通过分析中药外用膏药剂的有效成分建立有效成分
数据库,以便对有效单体的经皮吸收性进行研究、开发有效的经皮促进剂和促进方法;同时,将中医的综合诊治理论同经络学、脏象学等传统的中医理论相结合,可能是开发中药经皮制剂的有效途径。

三、经皮吸收促进方法
目前, 经皮吸收促进方法主要包括:利用物理方法或促进剂促进皮肤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吸收;使用酶抑制剂防止生物大分子药物被酶解失活; 对这些药物进行化学修饰或制成前体药物;应用大分子载体促进吸收,并采用合适的包封材料及包封技术。

1、皮肤渗透促进剂的应用
凡能促进药物穿透角质层和表皮扩散的物质即为皮肤渗透促进剂。

皮肤渗透促进剂本身不具有药理作用,但能促进经皮吸收作用,使药物渗透吸收量大幅度提高,导致药物的起始作用快;同时,皮肤渗透促进剂具有理化性质稳定,与制剂有效成分不产生配伍禁忌,可逆地降低皮肤屏障的作用;此外,皮肤渗透促进剂还具有无全身毒性,无刺激性,无臭无味等性能。

渗透促进剂从化学上可分为表面活性剂、脂质溶剂、亲水溶剂和大环化合物类等。

目前,研究和应用得较多的渗透促进剂包括天然促进剂和合成促进剂两类。

所涉及的药物有7 类,即激素类、抗生素类、非甾体抗炎药、抗高血压药和抗心律失常药、抗肿瘤药、镇痛药以及中药类。

2、物理渗透促进方法
物理方法有经皮离子导入法、超声波导入法、电致孔法、激光促透法、电渗法等。

此外,合适的促透剂可与离子导入法或超声波导入法产生协同作用。

当具体药物应用得适当时,既可减少物理导入法或促透剂对皮肤的刺激性,又可增加药物的经皮量。

多种物理促渗方法的联合使用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单一物理促渗方法的效果。

3、前体药物给药
利用化学方法对具有生物活性的原药(母体药物) 进行分子修饰,将其分子结构中活性部分转变成无活性的衍生物,使其在体内经酶或非酶等生物转化才具有疗效。

这种原理也可应用于对皮肤透过性较低的药物的修饰,将它们制成适宜的前体药物,使其理化性质和经皮
吸收性得到改善,从而促进药物透过角质层的转运。

4、以改变药物物理特性为主的促透技术
该技术主要指近年发展起来的药剂学促透技术,即通过对药物分子或微粒进行包封从而改变药物的表面物理特性,便于药物透过皮肤。

目前研究较多的包封技术主要有脂质体、传递体、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等对药物进行包封的新技术。

另外,还有最近发展的微乳技术、聚合物胶束、纳米囊及纳米粒等。

四、经皮吸收药物载体材料
一般材料:经皮给药体系药物载体材料主要分为三大类:无机物、有机物及天然产物。

通常药物载体都是天然或合成的有机聚合物高分子材料,杨云松等对此作了详细综述。

新型材料:为了提高药物的穿透性及稳定性等,国内外研究者们对一系列的新型经皮吸收药物载体进行了研究,这些载体主要包括脂质体、传递体、高分子智能型水凝胶、表面活性剂、环糊精及其衍生物等。

它们被广泛用于药物经皮吸收方面的研究,特别是对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经皮吸收的研究。

1、脂质体
新型的外用脂质体制剂不仅具有脂质体的一些固有特性如低毒性、可以生物降解(如磷脂类) 、容易大量制备等,还具有高效性、安全性和对皮肤的靶向作用。

目前脂质体已应用于抗生素、抗炎药物及激素等多种药物的给药。

近几年的研究结果表明,虽然脂质体或传递体能提高药物透皮量,但完整脂质体或传递体透过角质层的可能性非常小,尤其当它们作为一种载体携带大量包封药物透过皮肤时,遇到的阻力会更大。

因此,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 ,开发皮肤局部应用的脂质体制剂可能是改进皮肤用药的新途径。

2、传递体
传递体的主要组成有磷脂酰胆碱、表面活性剂 (如胆酸盐) 和适量醇。

其中,表面活性剂有使传递体形成高曲度结构的趋势,因而使得传递体在外力或角质层水合产生的渗透压作用下容易发生形变,穿过比其自身直径小得多的孔道。

目前,所研究的生物大分子传递体主要有:胰岛素传递体、膜缝隙结合蛋白传递体( GJ P) 、牛血清白蛋白传递体、白介素22 、
干扰素2α传递体和皮质激素传递体等。

其中,胰岛素是最早用于传递体研究的大分子药物之一,但经皮透过量很低,采用普通的促透方法效果不理想。

大分子传递体在经皮过程中,可能会诱发体内的免疫反应。

3、高分子智能型水凝胶
响应性水凝胶是一类自身感知外界环境细微的变化,并能发生相应的物理结构变化和化学性质的变化,甚至发生突变的高分子凝胶。

此类凝胶突出的特点是在响应过程中有显著的溶胀变化。

利用这种特性,将其作为药物载体,可设计出多种类型的智能化药物体系,如pH 敏感给药系统、热敏给药系统、生化响应给药系统及渗透控制阀式给药系统等。

实际上,智能型大分子和大分子水凝胶更多地用于药物固定和可控释放。

4、环糊精及其衍生物
水溶性环糊精可以促进难溶性药物从疏水性基质释放,提高亲水性软膏药物在水相中的溶解度,从而促进药物释放。

梅之南等指出 ,以环糊精及其衍生物为代表的一些生物降解聚合物作为药物包裹材料制成的纳米药粒具有长效、控释、靶向以及减轻或避免毒副作用、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等优点。

五、小结
经皮制剂的研究今后仍将集中在新型经皮制剂、合适的药物载体的开发、透皮促进方法及其促进机理等三方面。

随着经皮吸收研究的不断进行,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的经皮治疗系统应用于临床,在防病治病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试,汤红. 外用药物透皮吸收研究概况[J ] . 中医外治杂志,1999 ,8 (4) :42243.
[2] 杨云松,彭红云,张国林,等. 透皮控释给药研究[J ] . 高分子通报,2002 , (1) :49256.
[3] 刘文,邱德文,张永萍,等. 透皮吸收制剂研究进展[J ] .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1 ,23 (2) :45247
[4] 赵会英,郑俊民. 生物大分子药物的经皮给药[J ] .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1 ,18 (2) :1432145
[5] 陈国广,张钧寿,翟光喜,等. 肝素透皮吸收传递体的研制[J ]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 ,33
(2) :11021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