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重组活化vii因子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和应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预防和治疗疾病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传统的疫苗生产技术存在着很多限制,无法对某些疾病进行有效的防治。

而基因重组技术的出现,为疫苗研发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本文将探讨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和应用。

一、基因重组疫苗的原理基因重组疫苗是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目标病原体的表位蛋白基因克隆并插入到其他微生物或动植物细胞中,使其表达出抗原蛋白,再将其用于人或动物接种,从而达到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目的。

基因重组疫苗开发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至今已广泛应用于肝炎、流感、乙型脑炎、艾滋病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领域。

二、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过程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需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1.选择目标基因序列:根据目标病原体的特点,选定其表位蛋白基因并克隆到适合表达的载体中。

2.将基因导入到表达宿主中:经过优化和筛选,选定适合表达和产生高效抗原的宿主细胞,导入选定的表位蛋白基因。

3.表达和纯化:利用培养基和生长条件进行细胞培养,表达目标蛋白。

之后通过某些大规模纯化工艺,最终获得纯净的抗原蛋白。

4.接种和应用:通过接种或注射的方式,将基因重组疫苗引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让其产生自身免疫机制的应答,从而产生防治疾病的效果。

不同的基因重组疫苗的研发步骤和流程可能有所不同,但总体上遵循着以上这个基本的流程。

三、基因重组疫苗的应用优势基因重组疫苗相对于传统疫苗有以下几个突出的优势:1.抗原稳定性强:传统疫苗的生产工艺容易造成疫苗的抗原失活或稳定性差,而基因重组疫苗的抗原基因是经过精心选择并插入到表达载体中,因此相对更稳定。

2.生产规模可控性强:由于基因重组疫苗的抗原是可以在实验室中大规模生产的,因此,其生产的规模、质量要求相对容易控制,生产效率更高。

3.毒性较低:基因重组疫苗中使用的宿主细胞往往是非致病性的微生物或者植物,对人体和动物的毒性风险相对较低,安全性更高。

四、基因重组疫苗的应用案例1.人乳头状瘤病毒疫苗(HPV疫苗):HPV疫苗是基于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乳头状瘤病毒的两种高危型别(E6、E7)的表位蛋白基因克隆并表达出来,进而用于疫苗的生产。

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的创制与应用

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的创制与应用

主要完成人:刘秀梵(扬州大学)胡顺林(扬州大学)刘晓文(扬州大学)王晓泉(扬州大学)何海蓉(中崇信诺生物科技泰州有限公司)曹永忠(扬州大学)提名单位:教育部中国工程院院士、扬州大学教授刘秀梵领衔完成的项目“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的创制与应用”获201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该项目有几大创新:发明了新城疫病毒遗传进化快速分析系统,首次明确了新城疫病毒流行株优势基因型及其致病机制,为新城疫的精准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发明了基因Ⅶ型新城疫病毒疫苗株,解决了原有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基因型和抗原性不匹配问题;发明了国际上第一个注册的基因Ⅶ型新城疫灭活疫苗,解决了免疫鸡群非典型新城疫和鹅新城疫防控重大问题。

一、项目内容新城疫是严重危害世界养禽业的烈性传染病,同时也是我国《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中规定优先防治和重点防范的禽类两个重大疫病之一。

20世纪90年代以来,鹅群中新城疫的大面积暴发及免疫鸡群中新城疫的频繁发生,给我国养禽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刘秀梵带领团队历经18年攻关,创制出基因Ⅶ型新城疫新型疫苗,成为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城疫疫苗,不仅能有效防控鸡群中的非典型新城疫,也是世界首个有效防控鹅新城疫的疫苗。

1.发明了新城疫病毒(NDV)遗传进化快速分析系统,明确了NDV流行毒株的优势基因型及其感染原因,为新疫苗的创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根据基因组进化特征,开发了基于Web的NDV基因自动分型系统和全基因组核酸序列可视化分析系统;通过分离病毒的遗传进化分析,明确了近30年我国禽群中流行的NDV强毒优势基因型为VII型;揭示了原有疫苗株与流行株之间的基因型和抗原性差异及VII型NDV强毒对家禽免疫器官侵嗜性增强,是造成免疫鸡群感染NDV流行株的主要原因。

2.发明了与流行株匹配性好的基因VII型NDV疫苗株,解决了原有疫苗株与优势流行株之间基因型不一致的问题。

创建了基因VII型NDV反向遗传技术平台,通过致弱突变技术首次获得了致弱的基因VII型NDV疫苗株,实现了强毒株的精准、快速致弱,攻克了NDV强毒通过常规技术难以致弱的难题;新型疫苗株病毒效价高、毒力低、免疫原性强,综合性能优于原有的疫苗毒株,可有效预防免疫禽群中基因VII型NDV强毒的感染。

基因治疗及其临床应用

基因治疗及其临床应用

基因治疗及其临床应用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基因治疗已经成为医学领域里的热门话题。

基因治疗是一种直接作用于人们基因序列的治疗方法,它是通过修改或替换具体的基因来达到治疗目的。

基因治疗最初被发现的目的是治疗遗传性疾病,但在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中,已经发现基因治疗还能用于治疗癌症、心血管疾病等其他疾病。

本文将以基因治疗及其临床应用为主题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基因治疗?基因治疗就是针对某种疾病或缺陷,利用一些手段将正常的基因序列导入人体内,进而实现对疾病的治疗和缺陷矫正。

基因治疗它采用的一般是基于病因分析确定的针对具体疾病、症状的基因检测技术。

它的分子器治疗主要依靠重组DNA技术或siRNA等的基因修复技术。

当人体基因发生突变或发生失常的时候,通过替换这个基因的方式来治疗疾病,是基因治疗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1、基因治疗在癌症领域的应用基因治疗在癌症领域中主要采用肿瘤相关基因(如p53、p16、BRCA1等)的基因修复技术,以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p53 是人体肿瘤抑制基因之一,大部分的肿瘤病人都有这个基因的问题。

因此,恢复p53的活性,可以有效地抑制癌细胞的增值。

基因治疗可以增加这个基因的表达量,提高肿瘤细胞的死亡率,这对癌症治疗前期的预判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极为重要。

2、基因治疗在心血管疾病领域的应用心血管疾病主要是指血管病变导致的心脏生理功能发生变化的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动脉硬化等。

目前,针对心血管疾病的基因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通过基因转染等手段促进心肌细胞的再生、增殖和细胞分化。

另外,也可以通过基因转染手段,增加心血管系统内主要代表性的一类血管扩张素的表达水平,进而影响心血管功能调控,从而实现治疗。

3、基因治疗在糖尿病领域的应用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疾病,主要是指因胰岛素功能受损或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液中的葡萄糖水平升高的疾病。

针对这种疾病,基因治疗的主要方案是通过基因修复的手段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水平。

fda批准的重组酶的种类及疾病应用

fda批准的重组酶的种类及疾病应用

fda批准的重组酶的种类及疾病应用
FDA已经批准了多种重组酶的使用,以下是其中一些重要的
重组酶种类及其疾病应用:
1. 重组胰岛素:用于治疗糖尿病。

2. 重组人凝血因子:包括重组凝血因子VIII和IX,用于治疗
血友病A和B。

3. 重组人生长激素:用于治疗生长激素缺乏症,促进儿童的生长和发育。

4. 重组蛋白酶抑制剂:包括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和重组纤维蛋白溶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和防治血栓形成。

5. 重组DNA修复酶:用于治疗家族性贫血,通过修复受损的DNA来提高红细胞的生产。

6. 重组抗凝血酶:用于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预防血栓形成。

以上只是一些重要的例子,还有其他的重组酶种类也被批准用于治疗其他疾病。

重组酶的应用范围在不断扩大,为各类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基因重组原理的应用

基因重组原理的应用

基因重组原理的应用1. 简介基因重组是一种生物技术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片段进行拼接,形成新的基因序列。

基因重组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涵盖了许多领域,包括医疗、农业、工业等。

本文将介绍基因重组的原理以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基因重组的原理基因重组的原理基于DNA的可重组性。

DNA分子是由四种碱基(腺嘌呤、胸腺嘧啶、鸟嘌呤和胞嘧啶)组成的,通过特定的酶作用,DNA分子可以被切割成碱基链,并重新组合成新的DNA分子。

这种重组过程可以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连接酶来实现。

基因重组的步骤包括: - DNA的切割:使用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源DNA的特定位置。

这些限制酶具有特异性,只识别和切割特定的DNA序列。

- 连接DNA片段:将切割后的DNA片段与目标DNA进行连接。

连接酶可用于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

- DNA的转化:将重组后的DNA转化进入目标细胞。

转化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实现,包括电转化、热冲击等。

3. 医疗领域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医疗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 - 3.1 制造重组蛋白药物: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用于大规模制造各种重组蛋白药物,如生长因子、抗体等。

这些重组蛋白药物在治疗癌症、免疫系统疾病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 3.2 基因治疗: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用于治疗一些遗传性疾病。

通过将正常的基因序列导入患者的细胞中,可以纠正或缓解遗传性疾病的表现。

- 3.3 基因诊断: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用于检测疾病的基因变异。

通过对患者的DNA进行分析,可以准确诊断出一些遗传性疾病。

这对于早期干预和治疗非常重要。

4. 农业领域应用基因重组技术在农业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应用案例: - 4.1 转基因作物: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用于改良植物的性状。

通过导入外源基因,可以使作物获得抗虫、抗草药等性状,从而提高农作物的抗性和产量。

- 4.2 遗传改良动物:基因重组技术可以用于改良动物的性状。

2023血友病合并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

2023血友病合并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

2023血友病合并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完整版)一、概述抑制物是血友病患者接受外源性凝血因子VIIl/lX(FVIIl/F IX)输注后产生的抗FVIIl/FIX同种中和抗体。

抑制物是血友病治疗过程中最严重、最棘手的并发症。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中国血友病协作组千2018年制订了《凝血因子VIIl/lX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

此后,又分别对国内同行和血友病患者进行了抑制物诊治现状的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有关人员对千血友病合并抑制物的认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也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近年的研究揭示了血友病合并抑制物的发病机制,同时新药的不断涌现也为抑制物患者出血的预防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为进一步提高对血友病合并抑制物的认识,作到发现及时、处理规范,特制订此指南供国内同行参考。

二、基本概念详见《凝血因子V!Il/lX抑制物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2018版)汃三、推荐等级根据GRADE方法,本指南推荐等级如下:1级推荐:相当千”指南推荐",代表该推荐对患者的安全性及获益明显高千风险和负担。

1B级:该推荐至少有—项观察性或干预性研究的数据支持,且该推荐在大多数渭况下适用千大多数患者;1C级:该推荐缺乏此类证据支持,但是仍然对患者的安全或获益很重要。

2级推荐:相当于”指南建议”,用千表示较弱的推荐,该建议可能会随着更新证据的出现发生改变。

2B级:病例登记或研究数据支持该建议;2C级:无前述数据支持。

四、FV!Il/FIX抑制物(同种抗体)的危险因素抑制物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主要有疾病严重程度、种族和家族史、基因突变类型等。

F8基因突变类型是最重要的抑制物产生危险因素。

与重型血友病A(HA)患者产生抑制物密切相关的主要突变类型包括大片段缺失、无义突变、22号内含子倒位,其次为小片段缺失和插入、错义突变等。

不同类型的基因突变导致抑制物产生的风险差异,可能与体内存在FVIll抗原量有关。

重组人凝血酶泽

重组人凝血酶泽

重组人凝血酶泽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重组人凝血酶泽(rFVII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凝血因子,在医学领域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出血性疾病。

它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制备的人类凝血酶的一种衍生物,具有较高的纯度和生物活性,能够快速有效地促进血液凝结,阻止出血并促进伤口愈合。

rFVIIa的制备过程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将人类凝血酶的基因序列插入表达载体中,然后在细胞培养基中培养表达该基因的重组表达细胞,使其表达和分泌rFVIIa。

接着通过经过精确纯化的技术,从细胞培养基中提取和提纯rFVIIa,最终得到高纯度的重组人凝血酶泽。

重组人凝血酶泽具有许多优点,首先是其对于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显著。

它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促进血液凝结,有效止血,并且对于一些难以控制的严重出血情况也有很好的疗效。

rFVIIa是一种非常安全的治疗药物,因为它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不存在传染病风险,而且在临床应用中已经得到了广泛验证,在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重组人凝血酶泽的生物利用度高,可以迅速达到治疗浓度,使疗效更加可靠。

除了在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中,rFVIIa还被广泛用于其他医疗领域。

它可用于手术中预防和控制术中出血,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rFVIIa 还可用于治疗妊娠期出血、创伤性出血、围术期出血等情况,在多种临床应用中展现出其出色的疗效和安全性。

尽管重组人凝血酶泽在治疗中表现出色,但在临床应用中仍需注意一些潜在的风险和副作用。

长期使用高剂量的rFVIIa可能会导致血栓形成和血栓栓塞等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避免发生血栓并发症。

对于那些有出血风险或患有特定疾病的患者,使用rFVIIa时需要谨慎斟酌,以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

第二篇示例:重组人凝血酶泽(rFVIIa)是一种用于控制出血的药物,也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创伤、产科、重症监护、心血管疾病等领域。

它是通过转基因技术将人体内的凝血酶原基因导入大肠杆菌中,通过发酵培养获得的一种蛋白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出血治疗的新策略
基因重组活化 VII 因子的临床应用
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冯莹
正常止血过程
血管收缩血小板凝块的形成 在活化的血小板表面 , 凝血因子在分子水平相 互作用 纤维蛋白凝块的生成
正常止血过程
X TF VIIa
II
Xa Va
TF-Bearing Cell
VIII/vWF
IIa VIIIa
TF VIIa IX
IXa
X
V
Va
Platelet
II
IXa VIIIa Xa Va
IIa
Activated Platelet
rFVIIa作用机制
? rFVIIa / TF相互作用
(TF只在损伤部位暴露)
?在活化血小板表面激活FX
产生“凝血酶爆发”
(血小板只在损伤部位活化)
凝血酶原
? “凝血酶爆发”介导的
诺其? 用于血小板疾病患者
Almeida报道:rFⅦ成功地控制7例先天 性血小板病患儿的28次自发性出血和5次 创伤性治疗(3次拔牙,1次小肠活检,1 次关节腔类固醇注射)出血。 治疗方法:100μg/㎏的rFⅦ,90分钟1 次? 3次+止血环酸。
早用(?12hr),症状/创伤轻,非无力 症型,疗效好。 无全身作用。
Prophylaxis
haemophilia
Glanzmann's
Orthopedic surgeryຫໍສະໝຸດ UGI静脉曲张 出血
肝移植
心脏外科
脊柱手术
择期手术的严重出血
诺其? 用于血小板疾病患者
传统上,先天性血小板功能异常出血多 用局部止血、抗纤溶药和血小板输注等 治疗 抗体的产生可致输血无效 1996年首次报道用rFⅦ成功控制了1例血 小板无力症患儿的鼻衄
肝功能损害未发现对诺其的药代动力学有影响
Lindley et al. Clin Pharmacol Ther 1994;55:638.
诺其? 的临床应用
目前适应症:
– 产生了凝血因子VIII 和IX 抗体的先天或后天性血 友病患者的出血发作及预防在外科手术过程中的过 量出血
由于存在发生难以控制的出血的风险, 以往对有Ⅷ因子(血友病A)或Ⅸ因子 (血友病B)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择期 手术一直是禁忌症。
诺其? 应用于有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
其他针对血友病患者的适应症:
?小手术、口腔科治疗 ?中枢神经系统 ?腹膜内和腹膜后等部位严重出血 ?肌肉出血(筋膜室综合症) ?推荐采用与手术患者同样的剂量
诺其? 的临床应用拓展
先天性凝血障碍
High single-dose
外伤
急性出血
FVII deficiency Acquired 颅内出血
诺其? 用于血小板疾病患者
rFⅦ用于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出血 的报道: 一名8岁ITP患儿,血小板数13×109/L, 其顽固性鼻衄经输注85μg/㎏的rFⅦ得 到控制。
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患者
报道:11名颅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 者术前予16-40μg/㎏的rFⅦ? 1-2次
结果:所有患者延长的INR均被迅速纠正, 术中止血良好,无血栓并发症发生。
TAFI 抑制纤溶活性,进 一步促使稳定血栓形成
rFVIIa 还可活化血小板
rFⅦa的作用机制
作用仅局限于血管损伤的部位 生理浓度只作为凝血活化因子与组织因 子结合 药理浓度时通过与活化的血小板结合进 一步促进凝血反应
诺其? (NovoSeven)简介
基因活化重组 VII 因子 (rFVII, 丹麦诺和诺德公司 )
诺其? 用于血小板疾病患者
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的治疗: 个例报道: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血 小板输注无效的血小板缺乏,上消化道 大出血,经rFⅦ治疗得到控制 用量: 120μg/㎏/2hr? 8,共960μg/㎏
诺其? 用于血小板疾病患者
De Fabritis报道:rFⅦ治疗7例血液系统 恶性病变伴血小板减少严重出血的患者 结果2例显效,3例进步,2例无效 显效者的血小板减少系化疗所致,rFⅦ的 累积剂量达600μg/㎏;两例无效者的血小 板减少均发生于骨髓移植术后,有重度 GVHD, rFⅦ累积剂量≤300μg/㎏。
优势
? 不受血源的影响 ? 无传播疾病的危险 ? 极少过敏反应 ? 止血作用局限化 ? 较少发生血栓栓塞
并发症
诺其? 药代动力学
Parameter
T1/2 (h) All doses 17.5 μg/kg 35.0 μg/kg 70.0 μg/kg
Mean ± SD
2.72 ± 0.54 2.60 ± 0.42 2.74 ± 0.59 2.84 ± 0.64
诺其? 应用于有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
现在rFⅦa已被成功地应用于一些行大手 术的血友病患者中。
在缺乏 FVIII和 FIX的情况下, rFVIIa 可促进凝血酶的产生,以形成更纤细、包 裹紧密的纤维栓子,更难以被纤溶裂解。
诺其? 应用于有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
前瞻性、随机、双盲研究 比较术后48小时内,每2小时一次,分别 给予35μg/kg和90μg/kg rFⅦa的疗效 高剂量组的疗效明显好于低剂量组。
多种凝血因子缺乏患者
Deveras和Kessler报道:13名抗凝治疗 后出现非CNS部位出血或有出血倾向的患 者单剂注射12-90μg/㎏rFⅦ
结果:INR均缩短。全部治疗有效,未出 现血栓并发症。
上消化道出血
随机、前瞻研究:66名PT延长的肝硬化 患者在行腹腔镜肝活检前分别接受5、20、 80或120μg/㎏的rFⅦ单剂注射 结果:74%的患者在10分钟内止血,但17 名患者因出血不止而须再次注射rFⅦ或 输注FFP。PT时间的纠正呈剂量依赖性, 10分钟内止血和额外的止血措施与剂量 无相关性。
诺其? 应用于有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
另一项随机、双盲研究 rFⅦa用于治疗关节、肌肉出血 35ug/kg和70ug/kg的剂量同样安全有效。 一旦发现患者有出血的征兆,立即注射 90μg/kg的rFⅦa,平均注射 2.3次,可预 防90%的关节或肌肉出血的发生。
诺其? 应用于有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
有抑制物的血友病患者,静注rFⅦa的标 准剂量是90ug/kg,直到止血。 手术患者,可每2小时注射一次,直到止 血,然后使用间隔时间延长。 在临床实验中,从35μg/kg到120μg/kg 的剂量都有效,剂量和给药间隔应由出 血的严重程度和达到的止血效果决定。 同时予抗纤溶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