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论文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论文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论文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论文

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全文如下:

摘要: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世界各国经济存在越来越多的交叉点。企业为了提升自身实力,对资源进行有效配置,需

要融合其他企业的资源,并且,企业的价值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到,人们将一个企业作为一

件商品进行买卖,就形成了企业并购。每年进行并购的企业非常多,并购成为了现在的热

门话题,企业并购的动因有很多,本文主要针对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进行分析阐释。

一、企业并购的含义及分类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并购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经济现象,企业并购是指在

市场经济体制前提下两家或多家企业根据一定的法律规定的程序,签订一系列合约,使几

个经济主体合并为一个的行为。企业并购在当今社会是一个重要的现象,它是通过产权的

交易获得其他企业的产权,扩大本企业,整合资源,控制其他经济体。

企业并购的形式主要有兼并和收购两种。兼并是指几家独立的公司合并成一体的情形,既包括优势企业对于劣势企业的吸收合并,也包括对等企业之间的重组和融合。收购则是

一家公司取得另一家公司的控制权,保留被收购企业的法人地位,通常采用的方式有购买

股票或者控制资产两种。

并购能够使企业的资本得到更好的运转,改善资金短缺,市场不足,经营不善等状况。也能够使企业强强联合,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兼并和收购是企业并购的两种主要手段,

而在实际运作中,二者交织在一起,不容易划分。企业并购有很多分类,可以根据并购的

程度不同分为整体并购和部分并购,也可以根据并购范围的不同划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混合并购等,也可以根据按照购买方式的不同分为购买股票或者控制资产两种形式。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一发挥协同效应,提高竞争优势

协同效应是指在经过合并之后的两个或几个企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合理利用企业

的剩余资源,达到规模的扩大,实现规模生产,从而减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并购会使企业收获更多的效益,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比如说可以充分使用合并前不

能使用的税收优惠,开发合并前不存在的债务能力,还可以吸收优势的企业管理技能,达

到两个或几个企业的优势互补。并购后企业的经营效率一般会大大提高,因为规模的扩大

使得单位产品成本降低,收益增加。企业通过并购不仅对企业自身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也

有利于整个社会产业结构的调整。

我们将企业并购产生的协同效应分为三方面:管理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和运营协

同效应。

管理协同效应,是指由于每个企业都有自身不同的管理方法和模式,因此,每个企业

也都有自己的管理优势与缺陷。而在企业并购之后可以根据企业的状况,互相吸收管理优势,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根据企业的不同优势和缺点,相互学习,互相改善,形成一个

良好的企业管理模式。

财务协同效应。财务效应是指由于并购之后企业的运转资金可以互为补充,能够使企

业的资金运转得到更好保障。也能够互为分担企业债务等,互相分忧解难,改善企业的资

金状况。

运营协同效应。运营协同效应是指企业之间的运营方法和优势不同,并购之后可以互

相利用对方的运营优势,达到企业自身的经济效益,互相提供销售渠道等。这样打开更大

的市场,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二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

我们对一个企业的评价,往往受到一个企业规模大小的影响,并购使得企业规模扩大,规模越大越能增加可信赖性,尤其是强强联合的并购,会在社会上造成一定的反响,提高

企业影响力以及竞争力,降低单位成本,提高收益,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企业进行合并要

衡量投入与产出孰大孰小,不要盲目合并。

三取得税负利益,降低成本

企业并购会引起新形成的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再分配,对于股东来说,相对于用原来

企业利益获得新公司股份来说更愿意直接出售企业获得现金收入,这样可以免除税收负担。另一方面,如果有一个盈利较好的大规模企业,该企业每年将缴纳一大笔税负,但是,如

果该企业并购了一家持续亏损的企业,那么就可以进行合理避税,所以很多大规模的盈利

能力强的企业经常将一些无法维持的亏损企业并购,利用亏损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达到

合理避税目的,降低成本,增加效益。

四上市“圈钱”,买壳上市

在我国,企业要想上市,使比较困难的,只靠企业自身资金积累是不行的。在证券市

场上,购买企业的成本很低,但是严格的上市制度却导致很多企业不能上市,于是滋生了

买“壳”上市这种行为。“买壳”上市是指一家想要上市的发展良好的企业通过购买控股、直接投资、购买股票、收购债券等方式并购一家发展不好的上市企业,取得该企业的经营权、控制权。也就是取得所谓的壳。该企业对新的企业进行整合,将原企业的优质资产装

进壳中,剔除被并购企业的不良资产,使得“壳”――被并购的上市企业业绩发生大逆转,吸引投资者。利用被并购的上市公司达到融资的目的。我国的上市标准较为严格。上市公

司较少,“壳”资源稀缺。

五获取低价资产,实行投机行为

企业并购的一个重要动因是获取低价资产。大量并购案例显示,企业并购的发生往往

是由于被并购企业的价值被低估,当被并购企业也就是目标企业有以下几种情况时它的价

值被低估:目标企业的股价由于某种原因低于重置成本,而并购企业知道这一内幕,一段

时间后目标企业股价恢复,并购企业获取利润;被并购企业的经济管理能力较差,没能发

挥本该有的价值,并购企业可以重新进行管理发挥目标企业潜力,获取利润;并购企业拥

有信息优势,了解到市场上不知道的信息,这些信息表明目标企业股价低于其真正价值等。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并购企业认为目标企业价值被低估,并购后可以获取利润。比如说,

有的企业营业利润较差,经营不善,但是其拥有无偿使用的国有土地,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这些土地没能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如果并购企业了解到这一别人不知道的情况,就会认为

这一些审批制度较难的土地资源拥有较高价值,并购该企业会获得利润。在对被并购企业

进行收购以后,并购企业会对其进行改造,然后以高于买进价格的价格卖出,获取差价利润。六实现多元化经营,降低风险

混合并购的方式使得企业涉足多个行业,实现多元化发展,多元化发展是企业避免单

一业务风险的有效措施,使企业扩张的主要方式。多样化经营是指企业经营多种产品,可

以增强企业抵御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环境变化的能力,当一种产业走向衰退时,企业可以将

资产转移到另一产业,从而保护企业组织成本和声誉不受影响。实现多元化发展是为了做

到“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仅降低风险,也有利于增强企业核心能力,降低收益

风险,提高竞争优势。但是企业在进行混合并购应该注意力不从心现象,太多的行业可能

受到管理能力上的限制,不能齐头并进,浪费资源。

七提高个人名望,提高企业价值

企业家分为两种,一种企业家关注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另一种是具有

扩张野心的企业家,他们热衷于通过扩张建立工业领域的帝国,这会给他们带来满足感与

荣誉感。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家在社会上的地位与市场价值、名望等。但是过于

自负的企业家盲目扩张也会给企业带来危害。

成功的企业并购通常还会给企业带来价值的提高,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提高市场份额,增加信用等级,股东财富得到增加。通过并购使得企业竞争力得到提升。

八组建集团,克服行业进入壁垒

当今世界经济变幻莫测,市场竞争严峻激烈,尤其是经济危机时期,企业需要时刻担

心自身发展。有些企业为了防止被大企业吞并,几个企业联合起来,形成企业集团,增强

实力,应对大企业威胁。在国际竞争中,企业并购尤为重要,企业面临国际竞争的挑战,

只有进行强强联合,组建跨国公司,才能应对外国贸易壁垒,有效降低企业进入新市场、

新领域的障碍。

另外,企业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新的行业比较容易。当企业出于种种原因想要进军一种

新的行业的时候,往往受到该行业原企业的激烈抵制,该行业原来的企业为避免与新的企

业共分一杯羹,会采取一系列措施阻碍新的企业进入行业。比如说对行业专门技术进行封

企业并购论文

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关于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及其对策探析 论文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可行性因素财务问题对策 论文摘要:并购作为企业资本运营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企业并购过程中涉及到许多财务问题.而财务问题的解决是企业并购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对目标企业价值进行合理评估、对并购的主要融资渠道及财务支付方式进行研究。 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曾经出现所谓“并购风”.在90年代形成愈演愈烈之势1990年.全球企业并购案所涉及的金额超过4640亿美元:1998年这个数字猛增到25.000亿美元,而在2004年,该数字更达到创纪录的10万亿美元。美国著名企业管理机构科尔尼公司多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只有2O%的并购案例能够实现最初的设想.大部分的并购都以失败告终。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一些顶尖企业却能够冒着巨大的风险知难而上.例如海尔集团并购案例、联想集团收购IBM 的PC业务等。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发展史.并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的原因。企业并购的浪潮正向全球化推进.对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动因和目的 企业并购是企业兼并与收购活动的总称兼并是指两个或更多的企业组合在一起,其中一个企业保持其原有名称.而其他企业不再以法律实体形式存在收购是指一个企业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股票(或称为股份收购)的方式购买了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或者以购买全部或部分资产(或称资产收购)的方式购买另一企业的全部或部分所有权。企业并购最直接的动因和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一是为了扩大资产。抢占市场份额:二是取得廉价原料和劳动力,进行低成本竞争;三是通过收购转产.跨人新的行业。当然并购有时也与以上目的无关,如可能仅仅为当龙头老大或是盲目追求企业扩张等等。 二、企业并购的财务可行性因素 企业成功并购需要从目标选择.到对目标公司的评价.再到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全面的规划.并加以有效的控制对企业并购的财务可行性因素进行准确而又具体的分析.就会为并购的成功奠定稳固的基石。 (一)目标企业的选择及其价值评估 在对目标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要将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分别对待。对于目标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可以采用:1.收益分析法。就是以市盈率和每股收益为基础,是一种短期分析。2.市场模型。这种模型把一种股票的收益与综合市场指数联系起来,在一定时期内.某种股票收益可能随着市场收益线形变化。3.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描述包括上市股票在内的各种证券的风险与收益之间关系的模型。 对于目标非上市公司的价值评估可以采用:1.资产价值基础法。目前国际上通行的资产评估价值标准主要有:帐面价值;市场价值;清算价值;公平价值;续营价值。以上五种资产评估价值标准的侧重点各有差异.因而其使用范围也不

企业并购之动机及个案分析

企業併購之動機及個案分析 林正寶企業管理系教授 一、企業併購的動機 (1)成長(growth): 企業為了成長而擴張,有時採取併購的擴張方式要比自內部逐漸的擴張方式,更加省時,速度又快,較能在第一時間掌握市場生產及消費的脈動。經由內部的擴張而成長,不僅曠日費時又徒增成本,較不容易掌握市場的最新商機。雖然透過併購其他企業可能會遭遇障礙,但與經由內部擴張相較,併購不失為是一種企業追求快速成長較便捷之途徑。 (2) 綜效(synergy): 指兩家公司合併組成一家新公司,如果新公司的生產力及價值超過這兩家公司個別生產力及價值之總和,則合併具有「綜效」存在。買下另一家公司比經由內部擴充為快,惟買下企業可視為企業跨業經營的投資組合之一部分,透過兩企業的互補性,可提供合併之綜效,此對原來兩企業的股東皆為有利。產生綜效之原因有:營運面與財務面之規模經濟(operating and financial economies of scale)、差異性效率(differential efficiency)以及市場獨佔力之提升(increased market power)。例如,AOL合併Time Warner,Morgan Stanley合併Dean Witter,Nations Bank合併Bank of America,Citi-corp合併Travelers。 (3) 租稅考慮(tax consideration): 一家獲利並適用高稅率級距的公司併購另一家有鉅額累積虧損的公司,這項虧損可立即轉為節稅,而非成為未來年度之稅抵。在公司處分超額現金以併購另一家公司時,併購不失為一種可用來節稅的方法。如果公司持有過多的現金,但缺少內部的投資機會,公司可拿這些現金來分派額外股利給股東、投資有價證券、購買庫藏股或併購另一家公司。前述三項現金之用途皆有缺點,但拿現金來併購企業則可避免所有的缺點。 (4) 以低於重置成本的價格收購資產(purchase of assets below their replacement cost): 因資產的重置成本經常高於其市價,企業可透過併購以達到收購低價資產之目的。例如,1980年代Chevron收購Gulf Oil的部分資產以擴充其石油槽設備;美國第四大鋼鐵公司LTV收購第六大鋼鐵公司Republic Steel的資產,使其成為鋼鐵業的第二大公司。

关于企业并购分析

企业并购战略: 企业并购战略企业并购战略指并购的目的及该目的的实现途径,内容包括确定并购目的、选择并购对象等。并购目标直接影响文化整合模式的选择。并购战略类型对文化整合模式有影响力。在横向兼并战略中,并购方往往会将自己部分或全部的文化注入被兼并企业以寻求经营协同效应;而在纵向一体化兼并战略和多元化兼并战略下,兼并方对被兼并方的干涉大为减少。因此,在横向兼并时,兼并方常常会选择替代式或融合式文化整合模式,而在纵向兼并和多元化兼并时,选择促进式或隔离式文化整合模式的可能性较大。 并购综述: 企业购并是指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企业的全部或部分资产或产权,从而影响、控制被收购的企业,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行为。 企业购并的类型: 企业的购并有多种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根类方法,下面分别从购并双方所处的行业、购并的方式、购并得动机、购并的支付方式进行分类。 企业购并可以分为横向购并,总性购并和混合购并。 1,横向购并。横向购并是指处于同行业。生产同类产品或生产工艺相似的企业间的购并。这种购并实质上是资本在同一产业和部门内集中,迅速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盈利能力。 2,纵向购并。试制生产和经营过程相互衔接、紧密联系间的企业之间的购并。其实质是通过处于生产同一产品的不同阶段的企业之间的购并,从而实现纵向一体化。纵向购并除了可以扩大生产规模,节约共同费用之外,还可以促进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加速生产流程,缩短生产周期,节约运输、仓储费用和能源。 3,混合购并。是指处于不同产业部门,不同市场,且这些产业部门之间没有特别的生产技术联系的企业之间的购并。包括三种形态: (1)产品扩张性购并,即生产相关产品的企业间的购并; (2)市场扩张性购并,即一个企业为了扩大竞争地盘而对其他地区的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进行的购并; (3)纯粹的购并,即生产和经营彼此毫无关系的产品或服务的若干企业之间的购并。 混合购并可以降低一个企业长期从事一个行业所带来的经营风险,另外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企业的技术、原材料等各种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房地产项目公司收购要点及尽职调查清单

房地产项目公司收购要点 一、房地产收购的种类 房地产项目收购包括:在建工程转让和项目公司收购两种 1、在建工程转让又叫转让资产(烂尾楼的收购) 2、项目公司收购又叫股权转让 二、项目公司股权收购步骤: 1、项目收购意向书 2、项目尽职调查 3、洽谈正式合同 4、交接 三、意向书 意向书包括:1、意向股权数量;2、对价金额;3、意向金(一般锁定1000万-5000万共管一个月) 四、项目尽职调查 包括:1、项目公司主体调查;2、项目公司财务审计;3、所收购项目的主体调查 1、项目公司主体调查 (1)营业执照(包括正副本是否过期); (2)各种开发资质 (3)税务登记 (4)企业组织代码 (5)贷款卡 (6)所有股东的存在和变更情况 (7)股东章程的变化情况 (8)历次股东会议的会议纪要 (9)历次董事会的会议纪要 2、项目公司的财务审计 (1)对项目公司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进行审计(目的是主要审查项目的资产和负债情况;税务情况和债务情况) (2)项目公司需提供原始凭证和账册

(3)项目公司的往来账款情况(目的主要是考察项目的采取是否干净) (4)项目公司财务的现金流调查(目的主要是防止项目公司利用财务手段清理债权债务) (5)审计项目公司的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 (6)审计项目公司的纳税情况、债务情况以及项目公司的银行账户 3、所收购项目的主体调查 (1)项目的所有权证和批文,包括①项目的国有土地使用证以及土地转让合同和土地出让金缴纳发票;②项目的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规划意见书;③项目的建筑工程规划许可; ④开工证等。 (2)项目所在地的规划情况(包括控制性规划和详细性规划) (3)项目的可行性批复 (4)项目的规范性调查 (5)项目的以前的经济活动的调查 五、洽谈正式合同 六、交接和变更 1、公司证件的交接 2、公司所有印章的交接 3、公司所有材料的交接 4、项目场地的交接 七、股权收购的难点 1、溢价的处理方式 2、或有负债的保证 溢价的处理方式主要是股权+承担负债 或有负债保证主要防止项目公司的对外担保、对外的合同和对外经济活动的风险

新形势下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新形势下互联网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很多互联网企业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增强自身竞争力,一时之间并购盛行。但是由于互联网企业自身的属性,使其在组织架构以及市场条件等方面与传统企业之间都有着较大差异,因此在并购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介绍了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种类及特点,并且以滴滴并购优步中国为案例,对其并购动因及效益分析,旨在希望能够使得我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更上一层楼。 标签:互联网;动因;效益;控制措施 1引言 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国互联网行业度过了辉煌的20年,实现了各个领域的高速发展,且仍以高速增长的趋势一路前行,互联网行业逐渐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所在。与此同时,互联网产业内部掀起了巨大的并购浪潮,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考虑且采取并购措施。但在其过程中若没有充分考虑到其中存在的风险,贸然进行并购活动,不仅不会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带来良好影响,反而可能会使企业陷入危机。因此,只有充分认识到互联网企业并购所产生的优势和劣势问题,做好对应的防范措施,才能将损失降到最小,从而保证并购活动顺利进行且获得满意的结果。 2我国互联网企业并购种类及特点 互联网企业并购种类主要分为三大类: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以及混合并购。互联网的横向并购是指相同产业的互联网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对于扩大同类产品的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可以有效地消除竞争,提高市场占有率。优酷和土豆的并购案就属于互联网企业中的横向并购案例。互联网的纵向并购是指在生产过或经营等环节中,有着密切关系的企业之间进行的并购行为。无论是对于加快生产流程,还是节约运输和仓储等费用都有着较大的好处。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就是当今国内互联网领域中最大的一起纵向并购的案例。混合并购指的是在生产和经营等环节中,彼此之间均无关联的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的并购行为。混合并购可以有效地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由于互联网行业自身的属性以及其不断变化创新的发展特点,因此在并购环节上也显示出了一些与传统企业不同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1)互联网企业并购业务紧密联系且企业盈利能力强;(2)被并購企业有较强的潜在价值以及偿债能力。 3互联网企业并购动机及原因分析 2016年8月1日,占有国内最大打车软件市场的滴滴宣布与优步中国达成

企业收购与兼并期末论文

近期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实施购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统计学院 09级统计学专业李雨晴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全球范围掀起了一股跨国并购之风,劲吹全球。相比上世纪八十年代发生过的四次并购浪潮,这次有着不同以往的许多新的特点。 一般,跨国并购包括跨国兼并(Cross-border mergers)和收购(Cross-border acquisitiongs)。而两者的区别在于,在跨国兼并中,被兼并放原来的法律实体地位不复存在,最终结果是两个法人结合成一个新的法人;如1998年,英国石油公司和美国阿莫科公司并购后,用新的公司名称英国石油-阿莫科公司(BP-Amoco)代替原来各自的公司名称。而在跨国收购中,被收购方原来的法律实体地位依然存在,只是改变其产权或经营管理权归属。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统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全球的跨国并购中,跨国收购占绝大部分。跨国兼并仅占跨国并购的不到3%,以至于在实际意义上,跨国并购基本上就意味着跨国收购。基上述对跨国并购的理解,我国目前引进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并购还很少,大部分采取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资,都不能归纳为跨国并购的范畴,即便是在一些中外合资企业中,外方取得了51%以上的股权。事实上,在国际惯例上,人们一般讲这些形式算作是国际直接投资中的新建投资(绿地投资)或战略联盟中的“产权联盟(equity alliances)”。 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为了扩大规模、快速市场无非是使用两种办法,或者新建或者通过并购。跨国并购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发达而兴起,因此大多数跨国并购发生在发达国家,而且发生在大型的跨国公司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的跨国并购由于并购方和被并购方都是发达的市场经济,法律比较健全,一般都按照市场竞争规律进行,固然并购会对并购双方的市场结构、规模和经济效益等等方面产生影响,但对各自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小。但如果发达国家的公司并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情况就会发生巨大转变。 跨国并购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飞速发展,跨国并购数额陡然增加。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形式。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编辑的《世界投资报告》统计,1987年跨国并购的数额为745.09亿美元,1995年达到1865. 93亿美元,以后逐年增加,1996年为2270.23亿美元,1997年为3048.48亿美元,1998年为5316.48亿美元,1999年猛增到7644.04亿美元,2000年达到最高峰,并购额达到11438.16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14919.34亿美元的76.7%。2001年又下降到5939.60亿美元,占当年对外直接投资流入量7351.46亿美元的80.8%,跨国并购额占对外直接投资额的比例不降反升。① 毫无疑问,中国企业正在进入并购时代。美、欧、日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告诉人们,现代工商企业的成长分为内部和外部两种方式,而外部方式主要是并购。美国经济学家斯蒂格勒指出:“纵观美国著名大企业,几乎没有哪一家不是以某种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应用了兼并、收购而发展起来的”但在新中国建立后的40多年里,中国企业并不存在并购的问题。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在国有制的框架范围内,由于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属于同一个“全民”,以及受全民信任委托有产权主体及有别于传统的计划体制下产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的“大一统”的情形,也有别于典型的市场体制下产权主体定义明确的情形,而是表现为由所属主管部门或所属当地政府对该企业拥有某种意义上的部分产权,所以产权的交易具有有偿性,这也就是所谓的“准兼并”。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企业并购的动机分析 管理学院2009001094 李静 摘要:企业并购是企业资产重组的重要方式, 对我国国有资产的战略性调整具有重大意义。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并购行为扩大企业规模、重置资产,以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常见的企业并购动机和企业并购的综合动机两个方面对企业并购动机理论进行较系统的多层次分析。 关键字:企业并购并购动机 企业并购是企业的兼并与收购的简称,并购根据所涉及的行业分为横向、纵向和混合并购三种形式。从企业产生至今,企业并购活动一直没有停止过,只不过并购活动有时比较集中,出现并购浪潮,有时比较分散,表现得不很明显。 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并购是企业间的竞争行为, 离开了竞争就无所谓并购。把竞争优势理论作为并购动机行为的出发点, 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 第一, 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由于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基本动机在于利润的最大化,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并购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 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现实的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的市场, 来自于产品、技术、优化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 使企业间竞争优势的差异成为现实。如果竞争优势为特定企业所拥有, 其他企业又不能在其自身内部产生该项优势, 那么, 就只能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第三, 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转移过程, 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值得一提的是, 竞争优势是相对的, 即使是处于劣势的企业, 它也一定具有某一方面的优势, 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而在我国“优吃劣”的并购行为中存在着优势单向转移的观点, 如“企业兼并可以使优势企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扩散到劣势企业中去”, 这种单向转移的结果极有可能拖跨优势企业, 产生的是1+ 1= 0 的转移效应。 一、常见的并购动机 1、扩大市场占有率 市场占有型并购动机,顾名思义就是指以扩大企业市场占有率为目标,实施对目标企业的并购。这种并购动机在企业并购浪潮的早期较为常见。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正值市场经济发展成熟期,国外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各种资本已找不到更好的投资去处,于是各种外资纷纷涌向中国。此时我国的市场发展不完善,尤其是资本市场不成熟,在这种背景下,外资很快在一些行业找到了合资对象。这是典型的以市场占有率为导向的并购动机案例。 2、追求规模经济,以期低成本优势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能力的扩大,使单位成本下降。企业可以通过吸收式并购或控股式并购,达到规模内部经济。并购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生产规模,更多的销售渠道。产能一旦扩大,根据规模经济理论,成本优势也就突显出来。并购形成的规模内部经济也同样符合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市场是不完全的,各种交易障碍和机制的缺陷妨碍了许多交易及大量贸易利益的取得,跨国公司可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将交易活动改在公司所属的企业之间进行,从而形成一个内部市场,部分地取代外部市场,借以克服市场交易障碍和机制缺陷,以获得更大的贸易利益。内部化理论是交易费用经济学在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领域的应用,对跨国投资产生的市场内部化做出了很好解释。 3、价值低估观点 “价值低估观点”认为企业并购的动因在于目标企业价值的低估。除外部因素外,目标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一、引言 企业并购作为一种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行为,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有多年的历史了,经历了五次并购高潮。每一次并购高潮都显示出了它强大的经济推动力。我国从二十世纪年代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国民经济得到长足发展,一批批企业逐渐壮大。年加入的成功,为我国这些大企业在全球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使中国经济逐步成为全球经济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年底发生一宗跨国并购案——联想集团并购部门,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引发了极大的争议!种种结论——看好、保留、不看好——也皆来自于形形色色的判断理由。到底如何看待这些评论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关系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问题,也关系到我们怎样理性地评价并购个案的方法与原则问题。 本文的产生正是基于对联想集团公司并购案例的浓厚兴趣,为了寻求科学有效的并购案例的评价方法而展开的。本文运用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方法,依据有关的企业并购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借助于图表、统计、对比等分析方法,对联想购并部门案例的收益与风险作了系统化的深入剖析。 文章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方面的有关理论知识。然后作者在掌握联想集团并购案大量事实资料的基础之上,按照有关并购的动因理论和风险理论结构化地分析了联想集团并购案的利弊得失。 二、联想并购—业务背景介绍 (一)并购背景简介 年月日,在中国个人电脑市场占有近%市场份额的联想集团宣布,以.亿美元的现金和股票收购知名品牌的全球台式电脑和笔记本业务,及亿美元的净负债转到联想名下,交易总额达到.亿美元。届时,将持有联想集团.%的股份,成为联想的第二大股东。 此次联想收购全球业务,将组建起继戴尔,惠普之后的世界第三大个人电脑厂商。并意味着联想的个人电脑年出货量将达万台,销售额将达亿美元,从而使联想在目前个人电脑业务规模基础上增长倍。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交易,将对全球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并购双方概况 联想集团成立于年,由中科院计算所投资万元人民币、名科技人员创办,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在信息产业内多元化发展的大型企业集团。财年营业额达到亿港币,目前拥有员工余人,于年在香港上市(股份编号),是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年,联想电脑的市场份额达.%,从年以来连续年位居国内市场销量第一,至年月底,联想集团已连续个季度获得亚太市场(除日本外)第一(数据来源:),年,联想台式电脑销量全球排名第五。 ,即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年创立于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工业跨国公司,目前拥有全球雇员万多人,业务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公司的全球营业收入达到八百八十多亿美元。但联想收购的其个人电脑业务在过去三年半里持续亏损。年月日,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公布的档案显示,到年月日为止,的个人电脑业务亏损总额已高达.亿美元。 三、联想收购—业务的动因 (一)联想集团面临的危机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于年,一直是中国市场的龙头企业。它在世纪年代创下了十分辉煌的业绩,其股票在年成为了香港旗舰型的科技股。同年联想还被世界多个投资者关系杂志评为“中国最佳企业”,仅在国内业务取得成功并不是这个雄心勃勃的大企业所能满足的,联

公司收购尽职调查报告

公司收购尽职调查报告 尽职调查报告应包括财务,法律,业务等方面的内容。以下是关于公司收购尽职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参考~! 公司收购尽职调查报告 企业的扩张通常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通过引进投资者的方式增资,包括引进战略投资者或者风险投资者;二是通过并购的方式,包括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而第二种方式 由于实行周期相对较短,成本较低,成为企业扩张的常见方式。 企业并购是项复杂的法律工程,并购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众多因素,其中,投资者对目标公司了解的程度是众多决定因素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投资者必须对目标公司进行必要的调查,了解目标公司各方面的情况。这样的调查工作往往不是投资者自己能够独立完成的,必须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其内容通常包括委托律师调查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目标公司经营管理的合法性、目标公司资产、债权债务等可能存在的法律风险;委托资产 评估公司对目标公司的资产进行评估,委托财务咨询公司或者其他专业机构对目标公司的经营能力、经营状况、竞争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评估,委托专业机构对目标公司的技术能力进行调查、评估,委托环境评估机构对目标公司所涉及的环境保护事项进行评价,等等。 在中,这些调查被通称为“尽职调查(Due Diligence)”。 公司并购本身是一种风险很高的投资活动,在设计与实施并购时,一方面要利用其所具有的缩短投资周期、减少创业风险、迅速扩展规模、弥补结构缺陷、规避行业限制等优势,同时也要注意存在或可能存在一系列财务、法律风险进行防范和规避。因此,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尽职调查中的法律尽职调查成为公司并购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法律尽职调查的必要性 由于中国的公司并购市场尚处于初级市场阶段,市场规则的完善性、市场参与者的成熟程度、监管方式的先进程度等等诸多要素都有着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在这种不成熟的并购市场体系下,收购方通过并购的方式进行企业规模与市场份额的扩张,其风险因素更需要在试水之前进行全盘的规划。对于收购方而言,公司并购最大的风险来源与收购方对出让方和目标公司的信息不对称,信息的不对称最终演化的风险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并购当中的陷阱———债务黑洞的陷阱、担保黑洞的陷阱、人员负担的陷阱、无效乃至负效资产的陷阱、违法违规历史的陷阱、输血成本超过承受极限的陷阱等等。

企业合并论文解读

目录 一、企业合并方式 (3) (一)企业合并的概念 (3) (二)企业合并的方式 (3) 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 (3) (一)购买法的涵义与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权益结合法的涵义与特点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比较 (5) (四)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9) 三、我国企业合并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 (9) (一)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二元制格局 (9) (二)我国企业合并会计方法选择的建议对策 (10) 四、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 (12) (一)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1、购买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2、权益结合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3) (二)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存在问题的建议 (14) 1、积极采取措施限制权益结合法在我国的滥用 (14) 2、为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创造良好的环境 (14) 五、总结 (15) 参考文献 (16)

【摘要】 企业并购会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同时也是争议不断的会计领域。其中,企业并购的会计政策选择一直是争议的焦点,选择不同的并购会计政策会导致不同的会计后果以致不同的经济后果,甚至会影响到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证券市场不断发展,会计准则正与国际会计准则迅速接轨,企业合并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现象。20年代90年代那场全球合并浪潮背景下,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为了更好的反映经济行为的实质,为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进而促进证券市场上资源的有效配置,取消了权益结合法。由于我国资本市场起步较晚,还不是强型的、完全有效的市场,我国并没有完全引入国际会计准则。 本文阐述了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的涵义、特点、不同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对企业的影响以及我国企业合并对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指出了企业合并会计处理方法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提出建议和对策,以期有利于准则的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企业合并会计方法购买法权益结合法二元制格局

企业并购与重组的论文

一、绪论 下面从研究背景、意义、思路、方法、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阐述。(一)研究背景 企业的并购与重组是企业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加快发展的一种有效的资本运作形式,可以说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形式之一。我国企业并购经历了启动、沉寂、蓄势待发和蓬勃发展进入高潮的发展轨道。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第六次企业并购浪潮迭起,我国企业并购也逐渐进入高潮,会同全球化的经济背景深刻推动我国的企业深度重组和产业整合。企业并购、重组所涉及的会计、税务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并购与重组在交易对象、主体、价格、结果等方面与传统商品交易的差别影响着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使得现代财务会计模式受到巨大冲击,涉税问题随之繁复。 (二)研究意义 纵观有关并购、重组的科研论著与学术论文,对并购、重组的税务筹划问题的论述为数不多。税务安排能节约税金支出,是企业并购、重组增值的重要来源之一。 所以,如何在现行的会计与税法制度下合理的进行税务筹划,也引起了众多企业的关注。我们以并购与重组的税务筹划为研究对象,是对该领域的一次探索和尝试。 (三)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将从国际、国内关于税务筹划的研究评述及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与重组中税务筹划的研究述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国际上关于税务筹划的研究述评 早在19世纪中叶,意大利就出现了包含有税务筹划行为的税务咨询业务,但税务筹划真正从法律上得到认可并为社会所关注,要追溯到20

世纪30年代的“税务局长诉温斯特大公”一案,在判决过程中,英国上议院议员汤姆林爵士针对此案发表了有关税收筹划的声明:“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安排自己的事业。如果依据法律所做的某些安排可以少缴税,那就不能强迫他多缴税收。”[11]汤姆林爵士的观点得到了法律界的认同。至此,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在涉税案件的判决中仍常常引用到这一原则精神。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关于税收筹划的文献资料才开始大量涌现。当时以税收筹划为主题的财经杂志有《会计师税务》、《税收筹划》、《税收顾问》、《财务规划》、《财务世界》、《会计工作》等。[9]近年来税收筹划的新发展主要有两种趋势:一是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税收筹划进行研究分析。即是运用一定的数学模型(如LISREL模型),采集相关数据,或从政府角度出发,分析政府如何通过合理的税收政策征收更多的税款;或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分析如何利用税务筹划达到真正节税的目的。二是有效税收筹划与无效税收筹划的讨论。[10] 2、国内关于税收筹划的研究现状 税务筹划,是指在纳税行为发生之前,企业在税法规定的范围内,通过对筹资、经营、投资、利润分配等一系列的涉税业务进行事先筹划和安排,充分利用税法提供的优惠政策及可选择条款,制作一整套完整的纳税操作方案以达到企业税负得以减少或延缓,获得最大的税后收益为目的的一系列谋划活动。[1] 在我国,税务筹划自20世纪90年代引入以后,其功能和作用不断被人们所认识、所接受、所重视,已经成为有关中介机构一项特别有前景的业务。 3、国内外关于企业并购与重组中税务筹划的研究述评 我国对企业并购与重组中税务筹划的认识和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不多。较早谈及并购行为税收因素是陈共、周升业等《公司并购原理与案例》一文中,是从目标公司、目标公司股东、兼并公司三个角度

企业并购案例分析

企业并购案列分析 -----阿里巴巴并购雅虎中国 一、引言 2005年8月11日,阿里巴巴(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阿里巴巴”)收购雅虎中国所有业务,包括门户网站、雅虎搜索、即时通讯、拍卖业务,以及3721网络实名服务等。根据协议,雅虎将拥有阿里巴巴35%的投票权和40%的经济获益权,同时向阿里巴巴支付10亿美元,雅虎因此成为阿里巴巴最大的战略投资者。 二、并购双方简介 (一)阿里巴巴简介 阿里巴巴()是全球企业间( B2B )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是全球国际贸易领域内最大、最活跃的网上交易市场和商人社区。2003年5月,阿里巴巴投资 1 亿人民币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 2004年7月,又追加投资亿人民币。截至 2005 年7月10日,淘宝网在线商品数量超过 800万件、网页日浏览量突破 9000 万、注册会员数突破760万、2005 年二季度成交额达亿人民币,遥遥领跑中国个人电子商务市场。2003 年10月,阿里巴巴创建独立的网上交易安全支付产品支付宝(),目前,支付宝已经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以及国际的VISA 国际组织等各大金融机构建立战略合作。 (二)雅虎简介 雅虎公司是一家全球性的互联网通讯、商贸及媒体公司。其网络每月为全球超过一亿八千万用户提供多元化的网上服务。雅虎是全球第一家提供互联网导航服务的网站,不论在浏览量、网上广告、家庭或商业用户接触面上,雅虎都居于领导地位,也是最为人熟悉及最有价值的互联网品牌之一,在全球消费者品牌排名中位居第 38 位。雅虎还在网站上提供各种商务及企业服务,以帮助客户提高生产力及网络使用率,其中包括广受欢迎的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网站解决方案的雅虎企业内部网;影音播放、商店网站存储和管理;以及其他网站工具及服务等。雅虎在全球共有24个网站,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克拉克市,在欧洲、亚太区、拉丁美洲、加拿大及美国均设有办事处。 三、并购背景及其动因 (一)并购背景 1.雅虎: 雅虎中国当时已经进入了一个很严重的瓶颈期,在本地化的道路上步履艰难,因此作为投资一方的软银公司本着投资回报最大化的考虑,自然希望能够将其优化整合。从雅虎的角度出发,把自己处理不了的中国业务盘出去,正好有利于集中精力在其他市场竞争。 2.阿里巴巴: 阿里巴巴本身在国内的B2B领域是无可非议的老大,在业务上与雅虎无大冲突,同时雅虎强大的搜索功能与国际背景还将对阿里巴巴的发展大有益处,因此进行内部处理也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3.国际背景: 百度在美国上市,股票表现抢眼之极,中国概念在纳股再度成为助推力,而阿里巴巴作为中国下一个极具潜力的网络企业,不应忽略,在合并案中,雅虎只是以业务并入和现金入股的方式进入,并不影响阿里巴巴原有董事会的结构与权利分配。 (二)并购动因 一般而言,企业并购的动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了获得更高的投资回报,二是实现企业特定的发展战略,三是分散企业的经营风险。就阿里巴巴而言,我们认为,其收购雅虎中国的动因有两方面。 1.站在集团战略发展角度,构建一个综合性的网络大国,使其在国内网络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 收购雅虎中国后,阿里巴巴的业务范围将拓展到除了无线、游戏外的所有互联网领域。在中国互联网市场上,阿里巴巴的B2B、C2C已经成为市场领导者,即时通讯工具有雅虎通和淘宝网,搜索是第2名,这时,挤进四大门户的行列也非难事;同时,以阿里巴巴积累的商务用户为基础,加上淘宝网用户群和雅虎中国以白领为主的受众群,若要发展广告业务,其竞争力已与很多门户网站不相上下;另外,有了流量基础,定位可以不再局限于电子商务。

并购项目尽职调查方案

并购项目尽职调查方案的制订及关注点

一、引言 近一个世纪以来,西方国家已经历了五次并购浪潮。通过并购,实现了企业规模迅速扩张,推动了产业升级和资本优化配置,产生了一大批国际知名的大型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国内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选择并购作为其实施扩张战略的主要方式,并购已成为各类企业快速扩大规模、增强实力、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 企业并购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收购方形成并购决策、选择目标企业、尽职调查、交易路径和交易结构方案设计、企业估值、谈判及交易、并购后的整合等几个主要环节。 尽职调查,也被称为审慎性调查(Due Diligence),是企业并购中的关键环节之一,是指收购方在筛选到并购目标公司后对其财务状况、法律事务、经营活动等方面进行的全面、细致的调查和分析,以求准确了解目标公司的真实状况。 尽职调查之所以重要在于其在企业并购过程中起着以下两个作用: 第一、为企业制订并购策略提供可靠依据。通过尽职调查了解目标公司财务、法律、经营等各方面的信息,将这些信息与并购方的并购目的相核对,以确定并购行为是否继续进行;按照尽职调查结果对前期制订的并购方案、计划进行确认或修正,确定估值的基本假设和估值模型;尽职调查结果也是设计交易路径及交易结构方案、制订整合方案的重要依据。 第二、有效防范企业并购中的风险。通过对目标企业设立及存续、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竞争能力、公司治理、经营管理、技术研发、资产、负债、财务状况、盈利能力、税务事项、质量控制、环境保护、职工健康及安全生产等的综合性审查,准确描述目标企业的现状,全面揭示目标企业存在的风险,这有助于收购方在确定并购范围、进行并购谈判、制订并购协议时有意识地进行规避。 现实中很多并购不成功的案例也从反面证明了尽职调查的重要性。许多企业在完成了并购后发现,并购来的企业成了“鸡肋”,没有产生“1+1>2”的预期效果,甚至成了企业的累赘、资金的无底洞。究其原因,就是尽职调查环节的缺失或操作不规范,导致掌握的信息不充分、不准确,没有认识到存在的风险,更谈不上有意识地规避风险,在这种情况下决策难免失败。 正是由于尽职调查在企业并购中的重要性,任何疏忽和不当都可能导致并购失败,给收购方带来重大损失,就非常必要事先制订可行、细致、具有针对性的尽职调查工作方案,以保证尽职调查工作有序、有效、规范进行。 二、尽职调查方案的主要组成部分 尽职调查方案主要由项目背景介绍、项目工作组织机构及职责、尽职调查重点、时间进度计划、工作协调方式等几个部分组成 1、项目背景 项目背景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将选择目标企业阶段了解到的目标公司的概况、股权结构、主要财务指标进行简要介绍,对收购方的并购动因进行简要陈述,使所有项目工作参与者对项目前期情况有一个大致了解,便于下一步的工作开展。 目标企业概况包括:成立时间、地址、企业性质、隶属关系、主营业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法定代表人、主要经营负责人、员工人数、重要下属企业情况等。 股权结构:说明目标企业的投资者及其各自的股权比例,若投资者人数较多,列明前5位或前10位主要股东及其股权比例。 主要财务指标:列明目标企业最近一期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利润指标情况。

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企业并购动因及问题分析 摘要:在当今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扩大规模以预期实现企业规模效应的重要方式,不同行业的企业并购动因不同,本文主要从企业进行规模经营、多元化经营、获得竞争优势、提高企业及个人知名度四个方面进行企业并购动因分析,并对在企业并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字:规模效应企业并购市场分割协同效应 正文: 文献综述: 企业并购动因研究:(一)规模经济动机论,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规模经济。即由生产技术所决定的最佳产量规模。二是管理经营上的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企业并购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和销售成本、增强研究开发实力等。很多规模较小的企业通过并购实现了规模经济。(二)战略动机论,战略驱动并购的原动力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是股东价值的最大化及企业盈利能力的持续稳定上升。新古典经济学从利润最大化的传统假设出发,将并购看成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或成本最小化的行为,在现实并购中,管理层的并购决策应该符合股东利益最大化。具体战略动机表现在:一是能力转移动机。威斯通等认为,兼并是为了转移或获得行业专署管理能力(横向兼并或相关兼并),转移或获得一般管理能力及财务协同(混合兼并)。二是战略重组动机,通过兼并实现分散经营,同时扩充管理技能。K.D.Brouthers等(1998)认为在并购的战略动因中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和获取稳定的利润增长率等。(三)协同动机论,一些经济学家(Arrow,1975;Alchain,Craw fordandKlein,1978;Williamson,1975)通过对第二次并购浪潮的研究后认为,企业的纵向联合通过避免相关的联络费用和交易成本使得不同。发展水平间的企业实现了经营的协同;同时,利用并购企业向被并购企业管理的溢出使双方企业的管理水平也得到提高,实现了管理上的协同。此外对市场协同、财务协同、技术协同和采购协同的寻求也是促使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四)金融创新推动和潜在价值低估论,金融创新对并购的推动是与潜在价值低估相联系的,Tobin(1977)q理论和Jensen(1986)的自由现金流假说为这种动因做出了很好的解释。[1]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分担经营风险、提高市场占有率,纷纷通过一系列的纵向整合、风险投资、兼并重组等进入一些相关业务或不相关业务实现多元化经营。毫无疑问,在企业进入多元化的过程中,并购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企业并购

企业并购论文

硕士研究生课程论文 评阅人签名:_____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课程名称企业并购与重组 开课学期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焦继军 姓名董子杭 学号201521041003 所学专业金融硕士 所在院系研究生院 2016年7月26日

上汽并购南汽案例分析 一、并购背景 2007 年12 月26 日上海汽车(SH.600104)公告,称其控股股东上汽集团以20.95 亿元现金和上海汽车3.2 亿股股份的代价收购南汽集团控股股东——跃进集团旗下的全部汽车业务,交易总金额超过为100 亿元。诞生了国内最大的汽车企业,也拉开了国有汽车资产重组序幕。按照上汽与跃进签署的全面合作协议,跃进集团下属的汽车业务将全面融入上汽,其中的整车及紧密零部件资产将进入上汽集团控股的上海汽车;其他零部件及服务贸易资产将进入上汽与跃进合资成立的东华公司;上海汽车将出资20.95 亿元购买跃进整车和紧密零部件资产,跃进将持有上海汽车3.2 亿股股份和东华公司25%股权。同时,根据上汽与跃进商定的初步规划,双方将在资金、研发、营销、制造、采购等方面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在整车与零部件、国内与国际等业务上发挥协同效应,通过全面合作将上汽集团建成中国最大、世界一流的汽车企业。把南汽建成我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至此,上汽短短数月间在资本市场一系列复杂的兼并收购加融资的“组合拳”暂时收官,该套拳术以数十亿元并购南汽为核心,以十数亿元收购上柴股份(6008 和为并购目的等而发行高达120亿元分离交易可转债为两翼,基本奠定了上汽在乘用车主业之外开拓的又一大经济增长发动机:商用车业务。由此,已经拥有国内丰富产品线的上海汽车,在与一汽、东风三国鼎立中拥有了更明显的优势双方的全面合作不仅有利于高起点推进跨区域经济联动发展,实现长三角地区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升级,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汽车行业优化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公司横向并购动机

公司横向并购动机:效率理论还是市场势力理论 来自汇源果汁与可口可乐的案例研究1 一、研究背景 1.交易双方 1.1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公司(Coca-Cola Company)成立于1892年,目前总部设在美国乔亚州亚特兰 大,是全球最大的饮料公司,拥有全球48%市场占有率以及全球前三大饮料的二项(可口可乐排名第一,百事可乐第二,低热量可口可乐第三),可口可乐在200个国家拥有160种饮 料品牌,包括汽水、运动饮料、乳类饮品、果汁、茶和咖啡,亦是全球最大的果汁饮料经销商(包括Minute Maid品牌),在美国排名第一的可口可乐为其取得超过40%勺市场占有率,而雪碧(Sprite)则是成长最快的饮料,其它品牌包括伯克(Barq)的root beer(沙士),水果国度(Fruitopia)以及大浪(Surge)。 1.2汇源集团 北京汇源饮料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主营果汁及果汁饮料的现代化大型 企业集团。从北京汇源集团分拆成立的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于2007年2月在香港 联交所主板上市。 汇源已成为中国果汁行业第一品牌。集团累计研发和生产了500多种饮料食品。据权威 调查机构AC尼尔森最新公布的数据,汇源100%果汁占据了纯果汁46%勺市场份额,中高浓 度果汁占据39.8%的市场份额。同时,浓缩汁、水果原浆和果汁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事件描述 可口可乐将通过全资子公司收购中国汇源果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汇源果汁”)全部已发行股本,交易总金额为179.2亿港元,可口可乐将以现金形式支付所有交易金额。 2 0 0 9年3月18日,中新网挂出了一则题为“商务部宣布禁止可口可乐收购汇源”的快讯;之后,商务部网站上出现了同样消息。 二、相关理论研究 1 ?相关定义

企业并购尽职调查报告

企业并购尽职调查报告 尽职调查的目的是使买方尽可能地发现有关他们要购买的股份或资产的全部情况。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企业并购尽职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战略指引下,不断加快海外并购的步伐。根据德勤发布的《崛起的曙光:中国海外并购新篇章》的报告。报告中称,20**年下半年至20**年上半年,中国的海外并购活动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中国境外并购交易总共有143宗,总金额达342亿美元。20**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投资者中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法国。 虽然,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增速极快。但中国企业还普遍缺乏海外并购的实践经验,根据历史数据统计显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财务尽职调查流于形式、财务尽职调查不到位。财务尽职调查审计主要对尽职调查的调查方式的规范性、调查内容的完整性、调查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审计,是完善尽职调查,防范企业并购风险的重要手段。 (一)财务调查报告只是对于目标企业所有的资料进行简单的罗列 目前相当一部分财务尽职报告并未深入地对目标企业的财务状况作出分析。这主要是由于目标企业财务及相关人

员对尽职调查普遍存在抵触心理,而且目标企业大多数财务核算较为薄弱,资料管理较为混乱,财务部门迫于某种压力,存在很多隐瞒事项。因此,这种方法会削弱尽职调查业务的作用,拿不到并购方想要的真实、完整的信息资料,使得尽职报告对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作用不甚明显。 (二)对于并购方的投入产出价值调查不准确,容易落入并购陷阱 我国企业的许多海外并购案被媒体进行大肆宣传,但其结果并没有如预期的提高股东的价值。这主要是由于对并购的投入产出调查分析不准,未能判断有没有控制并购风险的能力,对并购所要付出的成本和承担的风险估计不足,未能准确评价并购投资的回报率,未能有效地回避并购陷阱,导致并购失败。 (三)财务尽职报告过于高估目标企业的发展潜力 在并购亏损企业时,许多企业对于目标企业的发展情况盲目乐观。缺乏对企业财务承担能力的分析和考察,对企业的财务调查与分析只停留在账目表面,没有结合企业的市场份额、人力资源和销售渠道等情况来综合考虑,导致过高估计目标企业的发展潜能,分散并购方的资源,甚至使并购方背上沉重的包袱。 (四)对目标企业的现金获得能力调查分析不足,导致现金流危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