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第八章侵犯行为与亲社会行为

2. 抑制侵犯的力量同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的强度成正 比;
3. 挫折强度一定的情况下,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可能 性越小;预期惩罚一定时,则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
(二)挫折——侵犯理论的修正
社会心理学家贝克威兹认为个体在遭受到挫折之后将 做出什么反应,表现怎样的行为,是由环境内在的 线索或者说环境提供的刺激来引导的。
ler(1941)修正: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
挫折 (目的阻碍)
侵犯的激发
其他反应 (如退缩)
外向侵犯
内向侵犯 (如自杀)
直接侵犯 替代侵犯
四、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 生物进化学
❖ 生物进化学对人类侵犯的研究,非常强调人类行为 进化和发展过程。凯瑞斯细致地论证了:
❖ ①侵犯的能力是人类固有的; ❖ ②侵犯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在青春期中表现得最明显 ❖ ③与男性相比,女性在青春期时的身体侵犯只扮演
着不太重要的角色; ❖ ④在青春期和成人早期中,与男孩相比,女孩更多
地使用人际支配和人际惩罚的等替代性方式。
四、有关侵犯的生物学解释
行为遗传学 ❖ 行为遗传学领域也有大量的研究试图证明遗传因素在人类
侵犯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其中孪生子、染色体差异、被 收养者与亲生父母的比较等研究是比较常见的。 ❖ 激素活动说 ❖ 人们很早就发现,雄性激素在动物的侵犯行为中发挥着重 要的作用,诸如睾丸激素之类的雄性激素之所以能够影响 动物的侵犯行为,是因为它们能够在动物身上起到两种作 用:组织和激活。
3.奖励性诱因
❖对于主动的侵犯行为而言,更有效的 诱因是主体对行为后果的积极预期。 如果主体预期的结果是奖励性的,这 种预期对侵犯行为就有很大的诱发力。
第九章 侵犯行为

2.情境因素
1
高温
2
酒精和药物
3
唤醒水平
4
去个 体化
恶臭之气味,烦人的烟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 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
春运时的火车车厢
一围观中年男子大声起哄:给100元你往下跳。
去个体化
一位著名的印度男演员Ranjeet在19年的演艺 生涯中,共出演了350多次强奸的场景。
与此相关的是,印度的强奸犯罪率极高,每 年发生超过8千起强奸案,其中一半发生在社 会低层的妇女身上。
思考:
一个国家媒体中的性暴力越多,它的性犯罪率 就会越高?
质疑:
日本社会中充斥着大量的表现性的媒体,包括 暴力与非暴力的。裸体、性虐、强奸等主题经 常出现在电视、电影、杂志和广告中。电影中 经常细腻地展示强奸和性虐的场面。
侵犯行为
提要:
概念 理论 影响因素 控制与防治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的行为。
高尔夫运动员将球打出后打着了一位观众,是侵 犯行为吗?
酒后驾车导致人受伤甚至死亡,是侵犯行为吗? 精神病人杀人伤人,是侵犯行为? 劫匪持枪抢劫,拿着枪威胁他人,但没有开枪,
是侵犯行为吗? 罪犯对着某人开枪射击了,但没有命中,是侵犯
枪击事件:
20岁的亚当·兰扎全副武装闯入美国康涅狄格 州桑迪·胡克小学,开枪打死20名儿童和6名成 人后饮弹自尽,令全球震惊。
思考:
电子游戏与暴力行为有关吗?
心理学家杜尔金认为:暴力游戏和现实世界的暴力行 为之间最多只有很弱的关系。
“今天成千上万的年轻人玩电子游戏,其中很多人玩 动作游戏、射击游戏等等——没有证据表明这些孩子 比没有电子游戏可玩的上一代人更好斗。” “电子 游戏可以成为健康青春期的一部分”。
侵犯行为

攻击性和敌意
敌意归因偏差
当有敌意归因偏差时,人们通常不会将他人
的动机归因为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的归因,
继而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在侵犯数量上有差异 在侵犯方式上也存在差异 男性常采用身体攻击 而女性更多采用言语攻击或其他间接的攻击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境因素
1
高温
2
酒精和药物
3
这仅仅是旅程的开始,当他们被关进监狱, 即便是这铜墙铁壁仍然没能阻挡他们的力
量,一年之后他们终于冲出一条血路逃脱
了这个如地狱般的牢笼(此话出自监狱长 之口)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天生杀人狂》
人类为什么会攻击他人?
是什么引发了人们的侵犯行为?
侵犯是一种本能还是由于对他人的模仿学习?
侵犯行为及其原因
(性暴力和性虐待)
替代性侵犯
侵犯对象的替代
侵犯类型的替代
当人们愤怒时如何反应?
4、社会学习理论
侵犯行为可经由学习而获得,强化(reinforcement) 和模仿(imitation)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班杜拉(Bandura1961)所做的观察学习的Bobo doll 实验就很好地说明了学习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武器效应
武器增强侵犯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1
A型人格
2
敌意归因偏差
3
性别差异
A型人格:
有竞争意识、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攻击性较强
B型人格:
竞争性不强,做事从容,不容易发怒
A型人格的主要特点
在对待挫折情 更有竞争性,更 能为成功而奋斗 有时间紧迫感 境时更容易产生
唤醒水平
论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与消除

班级:姓名:学号:辅导老师:[摘要]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许多问题,其中大学校园暴力事件的不断发生与升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暴力事件发生的研究也越来越重要,下面我将从社会心理学角度对暴力行为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杀人、挫折承受力、影响因素一、暴力事件的特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杀人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过激杀人,大学生杀人很多时候都是临时的想法,并不都是蓄谋已久,特别是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最易产生杀人行为;二是为财或为情而发生杀人行为的大学生较多。
三是手段极其残忍。
作案用的工具一般都是锋利的刀子,锤子,杀人方式一般是用刀捅或者用锤子砸。
四是性别差异明显,男生远远多于女生,女生的杀人行为相对较少。
五是具有群体性特点,往往在群体中对受害者造成伤害。
二、原因分析1.挫折应对及挫折承受力对于失败,他们不是去寻找原因,或者采取其他的办法解决问题,却采用杀人的方式,挫折承受力弱也是大学生杀人的一个原因之一。
所谓的挫折承受力是指个体能够容忍挫折的程度。
挫折承受力比较弱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显得十分紧张,茫然不知所措,最后选择侵犯引起自己挫折的个体,产生犯罪杀人行为。
,辽宁财专本科部大三学生虞忠维,因为追求女同学不成,一怒之下将其掐死[7]。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消极反应[4]。
对挫折的反应,取决于大学生的社会认知归因,即使他认为产生挫折的归因。
当然其中之一就是直接攻击,暴力杀人就属于攻击的最严重的方式。
大学生在对待挫折时常常会有错误的归因。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经历贫乏,生活道路比较平坦,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家庭,更是掌上明珠,骄傲,任性,自尊心强。
在调查的案例中,大都是由于个体在面临挫折情景时,没有寻找比较合适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结果采取暴力杀人的方式,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浙江大学毕业生周一超考公务员,因为身体不合要求被拒绝,于是持刀杀死杀伤各一名招聘干部[5]。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 ——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解读

人类行为的社会心理基础——论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内容摘要:侵犯行为是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侵犯行为直接妨碍了社会的正常运转。
因此,侵犯行为已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社会心理学派的学者们对侵犯行为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对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指出了预防侵犯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
本文用大量的事例来试图分析、探讨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及控制对策,力图减少和控制侵犯行为,以实现社会和谐发展。
关键词:侵犯行为;产生原因;对策;一、案例陈述2010年10月20日23时许,被告人药家鑫驾驶红色雪佛兰小轿车从西安外国语学院长安校区返回西安,当行驶至西北大学长安校区西围墙外时,撞上前方同向骑电动车的张妙,后药家鑫下车查看,发现张妙倒地呻吟,因怕张妙看到其车牌号,以后找麻烦,便产生杀人灭口之恶念,遂从随身背包中取出一把尖刀,上前对倒地的被害人张妙连捅数刀,致张妙当场死亡。
杀人后,被告人药家鑫驾车逃离现场,当车行至翰林路郭南村口时再次将两行人撞伤,后交警大队郭杜中队将肇事车辆暂扣待处理。
2010年10月23日,被告人药家鑫在其父母陪同下到公安机关投案。
经法医鉴定:死者张妙系胸部锐器刺创致主动脉、上腔静脉破裂大出血而死亡。
死者张妙26岁,初中毕业后就一直待在家中,四年前出嫁到同乡宫子村,两年半前,张妙生下一个儿子,如今已经两岁半。
据张平选回忆,2010年10月21日凌晨3 时许,他听见大门外有人敲了好长时间的门,黑暗里听见是堂侄张凯的声音。
打开门,堂侄张凯告诉他,一块去大学城附近一条马路上。
等赶到现场,张平选发现,几十个人将马路中央团团围住,现场有一大摊血,血泊中,张平选很远看见了女儿躺在地上。
民警表示:人已经不在了,只不过不是被撞死的,因为在死者身上,法医发现了多处刀伤,死者是被刀子捅死的。
据王辉讲这段时间,他几乎什么心思都没有,每天就是辗转于派出所和长安分局等各部门。
“我只想着尽快为死去的妻子讨个说法,至于以后的日子,我想都不敢想,两岁半的娃丢给我,咋办呀” 。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1)个人因素①A型人格。
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更容易出现虐待儿童或虐妻的行为。
A型人格有三个特点:第一,A型人格的人更有竞争性,更能为成功而奋斗;第二,A型人格的人有时间紧迫感;第三,A型人格的人在对待挫折情境时,更容易产生攻击性和敌意。
②敌意归因偏差。
归因对侵犯产生的过程有重要的影响,我们对他人行为目的的归因直接影响着我们对他人行为的反应,然而,要识别他人行为的动机非常困难。
我们在情境不明确的状况下,会将对方的动机或意图视为有敌意的倾向。
我们把这个称为敌意归因偏差。
③性别。
大量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男性和女性不仅在侵犯的数量上存在差异,而且在侵犯的方式上也不相同。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2)情境因素①高温。
有研究表明,天气变化与犯罪行为存在一定的关系。
比如温度与犯罪率呈倒U形曲线。
②酒精和药物。
许多研究证实,酒精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③唤醒水平。
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行为。
④去个性化,又称去个体化。
指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⑤侵犯线索:外在环境的侵犯线索是使内在侵犯冲动形成实际表现所必须的条件,与侵犯有关的刺激物可能使侵犯得以加强。
(3)社会因素①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②媒体暴力。
媒体暴力是引发侵犯的重要社会因素。
媒体暴力是指大众媒体(包括电影、电视、报刊、网络等)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③暴力视频游戏。
暴力视频游会引发游戏者的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

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保持——复现——强化
(一)侵犯行为习得的机制
强化习得侵犯
实验 观察学习或模仿习得侵犯 实验
观察学习的原则
同性别: 行为后果(奖励还是惩罚): 理性:
第三节 观察学习或模仿
个人因素
情境因素 社会因素
一、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的人被描述为是非常有竞争
的家庭环境中脱离出来,接受专业的心 理咨询和辅导; (2)对所有的家庭成员进行辅导和治 疗,找出暴力的来源,制定出解决问题 的方案; (3)全体家庭成员共同实施这一方案。
二、校园欺负
(一)欺负行为的特点
当一个学生长时间反复被一个或更
多的同伴以负面的行为对待,这个 学生就是受欺负的 。 身体、言语、心理 张文新的研究
人类要想避免战争,就需要多开展
冒险性的体育活动,耗散侵犯本能。
对本能论的评述
质疑之一:在动物身上,是否真的存在
侵犯本能。
三组小猫:第一组和母猫一起生活,第二组
独自生活,第三组和老鼠一起生活。 长大之后,与母猫一起生活的小猫之中,85 %有做出捕鼠的行为;而与老鼠一起生活的 小猫中,只有17%做出捕鼠的行为。
第8章 侵犯行为
zhaoyufang
侵犯行为的概念 侵犯的理论解释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日常生活中的侵犯行为 侵犯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第一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1.侵犯行为也称攻击或攻击行为, 指有意伤害别人且不为社会规范 所容许的行为。
侵犯的三个要素: 首先,侵犯必须是伤害性的。实际造成 的伤害和可能造成伤害的行为都是侵犯 行为。 其次,必须考虑行为者的动机,即行为 的意图。 再次,侵犯是社会不容许的,违背社会 规范的。
[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
![[社会学]第十讲 助人和侵犯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f692c7a08762caaedd33d444.png)
• 三、助人情感倾向的培养 (一)移情能力培养
移情是人际交往中情感的相互作用,是对他人情绪的觉察而导致 自己情绪唤起的一种情感体验。移情可以使一个人把自身投射到他人 的心理活动中去分享其情感,也可以受他人情感活动的引导而产生相 应的体验。
(二)动机提升 引导人们内在动机,使人们以充分的内在理由来促进一种有益的 行为,则可以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通过实施这种行为而使自己获得满 足与快乐。
第五节 侵犯行为的概念及其原因
• 一、侵犯行为的概念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行为(aggressive behavior)简称侵犯,是 一种有意违背社会规范的伤害行动。这种伤害行为可以 是实际造成伤害的行动或语言,也可以是旨在伤害而未 能实现的行为。
侵犯的两个关键特征:社会评价、伤害意图
(二)侵犯行为的分类
图示
是否意识到他人需要帮助 是的 我有责任去帮助他吗? 是的 我的行动值得吗? 是的 我能够采取有效的措施吗? 不 太冒险了,我并没有好处啊 不 他不需要帮助
不
我没有责任
不
恐怕我不知道怎么做
是的,给予帮助
二、助人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受助者特点 1、性别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获得帮助,特别是潜在帮助者是男 性的时候。 男性更愿意帮助那些忧伤的女性(Latane & Dabbs,1975;Piliavin & Unger,1985)。 2、相似性 相似性越高,越容易获得帮助。
房间充烟 遭难女士 罪行作证
结论: 1. 其他人在场减少了在紧急情况下采 取助人行动的可能性; 2. 其他人在场有抑制作用; 3. 决定助人行为的主要因素还是社会 责任感
癫痫发作
图示(癫痫发作)
180
90 旁 观 者 助 人 比 率 80 70 60 50 40 30 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侵犯行为的因素
一、影响侵犯行为的个人因素
(一)A型人格
A型人格:非常有竞争意识,更能为成功而奋斗;有时间紧迫感,行事匆忙;遇事特别容易生气以及攻击性比较强
B型人格:竞争性不是很强的、行事从容的、不容易发怒。
研究发现:A型人格的人比B型人格的人更具有侵犯性;对极其微小的烦恼都会“表现出对抗、暴怒、粗鲁、乖戾、批评和不合作”。
(二)敌意归因偏差
当我们的归因有偏差的时候,通常不会把他人的动机归因是善意的,而是做出恶意归因,继而可能做出报复性的侵犯行为。
(三)性别
男性比女性更具有侵犯性。
男性的攻击多为身体侵犯。
而女性的攻击多为言语
侵犯和其他间接的侵犯行为。
二、影响侵犯行为的情景因素
(一)遭受他人/环境的攻击或烦扰:恶臭之气味,令人恶心的景象,长时间的拥挤或排队等候,难以忍受的温度;会引起愤怒的情绪。
(二)酒精和药物
大剂量的酒精会使人们对周围环境以及侵犯后果的意识程度降低,以至于他们
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
药物对侵犯行为的影响非常显著,但是其作用的方向取决于药物的种类、剂量
的大小以及被试的状态。
(三)唤醒水平
情绪二因素论把情绪体验分为两个部分:生理唤醒以及个体对这种唤醒状态的
认知性标定。
个体对这种生理唤醒状态的解释,个人的情绪唤醒水平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侵犯
行为。
(四)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自我同一性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控制水平降低的现象。
在群体中,一旦去个性化状态出现,个人的行为会较少受自己的个性支配,责
任意识会明显丧失,而倾向于跟随整个群体的状态。
群体的规模越大,凝聚力越强,越易于引发人的去个性化状态。
三、影响侵犯行为的社会因素
(一)文化与侵犯
在本质上,文化影响侵犯不是决定侵犯行为是否发生,而是文化规范了侵犯行为的表达方向。
(二)媒体暴力
是指大众媒体传达的暴力内容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负性影响的现象。
(一)厌恶性事件:疼痛,温度,空气污染,拥挤
疼痛可以引发攻击性行为:对于很多动物而言,遭受到待遇越残酷,他们对同伴施加的行为也就越残忍。
温度:炎热的天气更容易让人烦躁。
(二)情绪唤醒
刚做完运动后,人的攻击性会增强。
在打完架之后或受到惊吓之后会更富有激情。
(三)侵犯性线索导致侵犯行为发生
所谓武器效应,愤怒的情况下看到武器会更容易激发侵犯行为。
(四)群体影响
去个体化与侵犯行为:责任扩散的群体暴力行为。
在群体中丧失自己的责任感,做出平时不敢做,或与自己平时行为规范不一致的侵犯行为。
(五)酒精导致的侵犯行为:过量饮酒的人易于被激怒,从而表现更高的侵犯倾向。
(六)大众传媒,电子媒体与侵犯行为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