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九年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试用)

江苏省教育厅

二○○三年三月

目录

一课程性质 (3)

二课程理念 (4)

三课程目标 (5)

四课程内容 (7)

五课程实施………………………………………………………六项目课程指引…………………………………………………

3~6年级………………………………………………………

1.家政………………………………………………………………

2.技术初步…………………………………………………………

7~9年级………………………………………………………

1.园艺………………………………………………………………

2.营养与烹饪………………………………………………………

3.蔬菜栽培…………………………………………………………

4.农作物栽培………………………………………………………

5.食用菌栽培………………………………………………………

6.养殖………………………………………………………………

7.木制品的设计与制作(木工) ……………………………………

8.金属制品的制作(金工) …………………………………………

9.布制品设计与制作(布艺)…………………………………………

10.工艺制作…………………………………………………………

11.电子电工…………………………………………………………

12.现代办公技术……………………………………………………

13.职业引导…………………………………………………………

江苏省义务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征求意见稿)

在人类发展的新阶段,学生的生活背景和学习基础将不断被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改写和刷新,一些以劳动为基础、与生活相联系的当代新技术日益走进学生的生活领域,成为教育今日儿童应对明日世界的基础。因此,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建构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相适应的、且符合江苏省经济和教育发展实际的,同时又具有一定弹性和开放性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体系,既是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进我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决策、努力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技术素养、促进我省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必须修学的基础性学习领域,是由国家规定、并由地方和学校组织实施和开发的课程。为了适应我省课程改革的需要,探索适合我省教育实际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体系,切实加强和有效指导我省义务教育阶段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现以国务院《关于改进和加强基础教育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实验稿)》为指导,以教育部《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为基本依据,制定本纲要。

一课程性质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以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技术素养为基本目标,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实现劳动与技术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在江苏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践中,劳动与技术课程是一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统一的课程,它是在国家所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框架下,由省教育部门和各地方、各学校共同开发和组织实施的一门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中具有基础性的课程。

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动手与动脑结合。劳动与技术课程基于“做中学”和“学中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其基本技能与态度的习得是以每个学生的个体经验和亲身实践为基础的,任何学习者都不可能通过间接经验获得熟练的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和情感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强调每个学习者都应通过现实的亲自操作过程获得直接经验,获得操作体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学习,是建立在操作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能力的综合学习。

2.以项目为载体。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不是就技术学技术,而是以完成一件制作、从事一个任务、形成一样产品、进行一项设计的项目形式展开。一般地,一个项目浓缩着若干个教育要素,是一个系列性的技术过程,成为技术学习的载体。

3.可感的操作对象。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对象和操作对象一般与可感的事物、问题相联系。除了学习过程中人与人的互动外,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过程中更多的伴有人与工具、与材料、与物体的作用。学生通过这一作用,加深自己的学习体验,加深自己对材料、对工具、对技术过程的理解,同时也加深在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等方面的认识。

4.多学科的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具有跨学科的特征,它综合运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语文、艺术、思想品德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同时也融合了社会、经济、法律、伦理、心理、环境等内容的教育视野。劳动与技术课程既是已有知识的综合运用,也是新的知识与能力的综合学习。

5.贴近现实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一般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环境为背景,在现实生活中选择那些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与科技发展趋势有关的内容,作为核心组织和设计

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热爱生活,应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与技术应用生活,并创造新的生活。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生活取向要求课程内容安排上应更富有弹性和开放性,应体现农村和城市的不同特点,体现多样性和选择性。

6.开放的学习领域。劳动与技术课程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开发潜力较大的开放性学习领域,主要包括劳动、技术、家政、职业指导等科目,技术、家政等科目都包含若干项目,每个项目本身又具有开放性,有着丰富的内容,且这些内容与科技发展关系最为密切。

二课程理念

1.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是人人必须拥有的经历。

在基础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着力于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课程。获取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机会,丰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经历,是每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劳动与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个学生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提供基础和条件。

2.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核心。

劳动与技术课程不仅注重学生对符合时代需要、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而且注重学生在劳动与技术学习中的体验与探究,注重劳动与技术思想方法和文化特性的熏陶与感悟,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创造性实践过程,劳动与技术课程通过一件件制作品的设计、制作和评价,通过一个个技术现象、技术问题的发现和探究,通过一项项技术小试验,为学生提供了激发创造潜力,发展创造能力的广阔舞台,从而使学生的创造意识得到加强,创造精神得到熏陶,创造性想像、批判性思维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创新的能力得到发展。

3.劳动与技术课程是劳动教育与技术教育的统一。

劳动与技术课程既要体现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又要反映技术的静态结构和发展态势。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阶段,逐步增加劳动与技术教育中的技术含量,形成技术素养上的内在序列和梯度结构,努力实现培养学生技术素养的重要目标。要加强劳动教育在日常生活和日常学习活动中的有机渗透,充分利用一切有益起源,调动一切教育因素,提升劳动教育的广泛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促技、以劳强体、以劳益美、以劳创新的目的。劳动与技术课程必须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目标的统整,注重学生的劳动与技术能力与共通能力发展的统一。

4.在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中重构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

学生是劳动与技术学习的主人,他们不仅是劳动体验、动手操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技术探究的主体。教师是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亲密的伙伴。必须在新的人才观、课程观、教学观的指导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实现劳动与技术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建构体现技术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体系。

5.以生活为基本逻辑组织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

应当在现实生活中广泛寻找那些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益、现实生活有用、与现代科技有关的课程资源,并通过一定的加工与改造,成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这些内容是可感的、易于操作的,同时又是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应当有利于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体味、设计、操作、评价、再创和交流等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活动,所使用的材料又具有简洁、轻便、易于采集、成本低廉、便于重复使用,安全系数较高,同时又有利于班级授课制中的课堂集体教学等特点;这些内容既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同时又有利于引导学生走向可能生活。

6.劳动与技术课程应该在综合的视野中进行。

劳动与技术课程超越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注重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同时强调基础性、通用性和循序渐进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必须改变学生的活动方式,必须改变学习材料的呈现方式,努力使相关的学习科目(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互相联系,统一于劳动与技术的活动过程中。加强劳动与技术学习领域内各科目、各项目、各内容之间的联系与统整,构建符合学生认识特点、符合技术特性、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体系,同时注意中小学及各年龄段间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形成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各方面态度和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的序列。

7.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评价。

评价的对象、方式、过程、手段都要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原则。既要关注学生技术学习与技术操作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和创新,又要关注学生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情感。应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技术操作与技术设计为重点,实行中小学劳动与技术的考核与合格证书制度。合格证书应成为学生毕业、就业、招工、升学的基本依据。

8.加强劳动与技术课程在实施中的校内沟通和在基地、政策上的外部衔接。

在实施过程中,应注重劳动与技术课程与科学课程、活动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探索综合实践框架下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方式和多种相关课程的统整形式。同时,努力探索教育领域内劳动与技术教育与各类生产部门、经济部门的基地共建、资源共享、技术相通、政策相应的内外衔接机制。

三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形成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养成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的品质以及良好的劳动习惯。

初步掌握现代生活和现代生产所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和一定的技术认识、技术思维、技术实践和技术创新能力,以及终身进行技术学习的能力,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有关技术、迎接未来社会的挑战奠定初步的基础。

初步具有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质量意识、审美意识、伦理意识、效益意识、环保意识、职业与创业意识,以及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

(二)分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四个部分。

1.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具有勤俭节约、认真负责、遵守纪律、爱护公物,珍惜劳动成果、团结协作的品质。

-具有参与技术活动的兴趣,以及对新事物、新技术的敏感。

-具有从事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的自信心,持之以恒的毅力,克服困难的意志。

-了解技术与环境、技术与生态学的关系,树立环保意识。

-具有一定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审美意识,初步形成与技术相联系的经济意识,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伦理、心理、法律的意识。

-初步具有关心当地经济建设的意识,初步具有服务社会、推进技术和经济进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知识与技能

-学会自我服务劳动、社区劳动和公益劳动。

-了解基本的家庭营养、卫生知识,学会简单的烹饪技术。

-学会使用家庭常用工具、器具和设备,初步掌握一些简单的技术加工工具的使用技能。

-认识一些常见的技术加工材料,知道其性能和用途。

-掌握一种传统工艺或它的基本流程(如泥塑、陶艺、纸工、编织、印章、刺绣等)。

-掌握一门通用的工业生产技术(如纺织品加工、木工、金工、电子电工等)或典型的农业生产技术(蔬菜栽培、食用菌、树木栽培、养殖、农机具的使用与保养等)。

-了解本地区经济形势、人才需求状况以及劳动就业的有关法律法规。

-了解典型职业的基本运作规律、典型工作岗位的基本特征和具体要求。

-学会正确分析个人的兴趣爱好及特长。

-学会填写升学志愿,掌握求职的方法和技巧。

3.过程与方法

-初步具有技术的感知、思维、想像能力。

-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分析事物的能力。

-掌握收集、处理、运用技术信息的能力。

-能进行简单的技术设计,具有良好的动手操作能力。

-学会一些技术探究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具有一定的对技术设计、技术实践过程及产品的反思和评价能力。

-具有良好的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

4.行为与习惯

-具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

-具有认真、细心、精确、严密地进行技术活动的习惯。

-具有主动进行技术学习和技术探究的习惯。

-能自觉遵守安全规则,具有自觉采取安全防护措施的习惯。

-初步具有正确的消费意识和良好的消费习惯。

四课程内容

(一)内容的结构

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内容结构包括劳动、家政、技术和职业准备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学段分化,在劳动方面,3~6年级主要是自我服务和简单的公益劳动,7~9年级主要是公益劳动;在家政方面,3~6年级为家政常识,7~9年级为家政综合;在技术方面,3~6年级为“技术基础”,7~9年级为“技术初步”;在职业准备方面,3~6年级为“职业了解”,7~9年级为“职业引导”。

(二)内容的选择

所安排的内容兼具基础性和拓展性。基础性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基础,是完成劳动与技术课程目标的主要载体,体现了现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内容上的结构性和方向性。拓展性内容在广度和深度上均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对实施条件也有相对较高的要求,是为部分地区、学校和学生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达到较高要求而提供的参考内容。

各地区、各学校在选择项目时,既要考虑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也应考虑到学生作为课程内容选择的主体,可以根据兴趣、爱好、特长和个别差异在一定基础上进行选择,学校应当为此积极创造条件。

五课程实施

(一)教学建议

1.课堂教学是实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主渠道、主阵地。教师应从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性质、特点出发,从当地实际出发进行教学目标的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课程资源的选择、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等。教师应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应深刻把握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应认真调查和研究当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有益资源,以实现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创新。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学生的指导者、帮助者,更是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愉快地学习,进行自主的探究。教师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们在学习上的要求,注意个性的培养,指导学生在主动学习中获得成功,并分享成功的欢乐与幸福。

3.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完整学习包括知识、技能、方法、观念、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学习。要把积极的劳动与技术态度和正确的劳动与技术价值观的形成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要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始终。

4.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实施教学。要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采取模仿、体验、探究、反思,以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网络学习、社会实践等方式,使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手脑并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充满乐趣的过程。

5.劳动与技术课应把课本中的理论、项目教学内容与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基于本纲要所述课程内容,在若干选修项目中选择符合本校、本地区实际的项目和项目内容,也可以在若干有条件开设的项目中,让学生自主选择。

6.劳动与技术课应把知识学习与技能操作、文化领悟紧密结合起来。劳动与技术课的技能操作及其实践活动一般不得少于总的教学时数的60%。在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先统后分、先分后统、操作相对分散或相对集中等不同的教学模式处理好教师的讲解、示范与学生的操作之间的关系。

7.劳动与技术课应把课堂教学与校内外的劳动与技术实践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校内外劳动与技术实践基地的教育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与技术实践。校外的劳动与技术实践活动,一般每年安排1~2次,可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以及学生年级段的差异进行相应的安排。

8.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学要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做好劳动保护。在教学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严格遵守劳动纪律和安全操作规程,要注意劳动卫生,劳逸结合,确保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安全性。

(二)学习评价建议

1.劳动与技术的学习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既是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又是劳动与技术课程评价的手段。

2.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内容包括:劳动态度与劳动习惯;劳动与技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劳动与技术的操作技能(含技术设计);劳动与技术的实践能力;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质量。

3.劳动与技术学习评价,应以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凡参与劳动与技术学习与实践过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所规定的学习任务,都应当给予肯定。劳动与技术学习的成果优劣的主要依据。对那些设计与制作成果或特别优秀、或有所创新、或有所发明者,应给予特别鼓励。

4.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过程也是学生再一次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评价的主体应当包括学生本人、教师、家长以及其他有关人员等。评价中,注意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家长对学生的评价、社会对学生的评价等多主体评价的结合。

5.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撰写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相互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6.劳动与技术学习的考核分为平时考核、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平时考核可以是单一性考核,着重某个方面、某个层面或某个项目,学期考核和学年考核是总评性考核,以一学期或一学年的学习与实践和各方面情况的综合作为依据,由教师给出评语和评定等级。考核的方式应注意理论考核、操作考核相结合。评定等级一般分为优秀、及格、不及格三种。考核的成果应当记入学生成绩手册,作为学生综合评价的依据之一。

7.实行学生劳动与技术学习的合格证书制度。以学生的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为基础,以技术操作和技术设计为重点,采取劳动与技术的“毕业作品”(物化的作品为主件,设计思路及感受为附件)认定的形式,进行小学和初中劳动与技术学习“合格证书”的认定。劳动与技术的“合格证书”应成为学生毕业、就业、招工、升学的基本依据之一。

8.学生学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档案建设是评价的重要工作。可以采用“文件夹”、“档案袋”的形式,将学生平时的劳动与技术学习评价材料和成果加以整理和汇集,以作为学期考核、学年考核以及对“毕业作品”检查、认定的依据。

(三)教科书编写建议

劳动与技术的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较高的规范性。为此,应就劳动与技术课程中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项目或内容编写教科书。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对话的平台,是教学实施的基本依据,应有利于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对教师也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意义。

教科书的编制应注意以下基本要求:

-具有科学性,体现时代性,具有基础性,内容符合技术规范。

-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行为与习惯等方面目标相统一。

-具有多学科的综合视野,注重项目之间的联系和有关内容的整合。

-内容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有广泛的适应性。

-充分考虑师生双方的互动,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

-注意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引导。

-思想教育寓于其中,人文因素有机渗透。

-注重安全教育。

-文字通俗易懂,图文并茂。

(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及其管理建议

1.学校应高度重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明确劳动与技术课程的管理责任,把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开设及人、财、物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并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实施。

2.各校应根据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确定课程开设方案,选择和确定教材。学校开设的项目应兼顾劳动与技术教育项目的代表性和完整性。要积极、稳妥地结合地方实际开发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校本课程,使劳动与技术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学校应因地制宜,采取多种途径配备好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专、兼职师资,小学18个班机以上,初中12个班级以上都要至少配备专职教师1人。为保证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正常实施,规模比较大的学校(小学32个班级以上,初中18个班级以上)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教学辅助人员(如技师、管理员等),并纳入劳动与技术教研组的管理,吸收具有特长的各种技术人员参与到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中去。建立劳动与技术教研组(或中心教研组),健全教研活动各项制度,充分发挥教研组在劳动与技术课程实施中的功能。

4.应因地制宜地安排与落实劳动与技术课程的专用教室及场地,配备必要的教学设备。专用教室可以是综合性的操作室,也可以按劳动与技术教学中的某一个或一类项目而设置。专用教室中应配备基本的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仪器、设备、工具;同时,要充分重视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安全设施建设,在专用教室中配备必要的、基本的安全防护措施(如医药箱、灭火器),并定期检查、维护各种教学设施和设备,以确保教师和学生的人身安全。专用教室既是学生接受劳动与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展示学生的劳动与技术成果的场所,它兼具学习和展示作品的功能,学生一旦进入专门教室,就应该感受到劳动与技术教育的氛围。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拓社会资源,动员社会力量支持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中心)。

5.家庭是学生最重要的活动场所,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动员

和引导家长关心劳动与技术教育,并在对劳动与技术课程的认识上达成共识,配合学校在家庭生活中对学生进行劳动与技术教育。家庭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应使学生逐步养成必需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其能主动参与家务劳动,参与处理家庭事务,承担与家庭有关的社会责任,理解和尊重家庭成员,能为家庭成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服务。

6.社会是学生赖以生存的土壤,是学生未来发展的舞台。应根据不同的学段,让学生到社会各行业中进行考察、实践,通过与社会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直接接触,了解社会,形成对一些基本生产劳动知识和技术的认知、操作,体会到良好的劳动与技术素质、道德素养、职业素质对个人生活与工作发展的重要性,将学校中所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应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各种媒体,大力宣传劳动与技术课程的重要意义,使包括家长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认同劳动与技术课程,并主动地加入到为劳动与技术课程的实施献计献策、甘作奉献的行列中来;应加强与当地科技场馆、厂矿企业、农场、少年宫等单位的联系,充分发挥其设施的教育功能。

六项目课程指引

3~6年级

家政

《家政》是一门旨在使学生获得生活自理能力和从事家政劳动能力的启蒙教育课程。通过《家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手缝、家用电器、烹饪、洗涤、编织和种植等最基本的生活技术对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习得相应的生活技能,为创设美好生活打下基础。

一、课程目标

1.关注家庭生活中的技术问题,能运用所学技术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小问题,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细致认真、互相合作的良好品质和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手缝的基本针法,学会根据生活、学习需要及自己的爱好设计和缝制一些小物件。

3.了解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学会阅读简单的家用电器使用说明书,掌握常见家用电器的一般使用方法,形成安全、节约用电的良好习惯。

4.能说出常见食品的种类,鉴别变质食品,学会安全使用炉灶,合理使用炊具,制作简单的饭菜。

5.能根据洗涤物品正确选择洗涤用品和洗涤方法,学会洗涤一般的衣物和器皿,确立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形成节约用水的良好习惯。

6.学习编织的基本方法,了解各种编织物品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完成2~3个编织项目。

7.尝试种植1~2种常见的花卉植物,美化家庭环境,能对花卉进行水、土、光、肥的一般管理。

8.形成初步的消费理财意识、质量意识和环保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小学《家政》课从四年级起开设,各主题分配如下:四年级为手缝和家用电器,五年级为烹饪和洗涤,六年级为编织和种植。

2.每个主题的教学时间一般为8~10课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课时可分散或集中使用,对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建议两节课连排,开展教学。同时开展必要的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操作时间。

3.每个主题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从实际出发,因地、因时制宜。种植课的内容应根据季节变化和植物生长特点作相应的调整。

4.教学活动以制作1~2件作品为主线展开,使学生在自主学习、动手实践的活动中,获得材料认识、工具使用、技能技巧等方面的体验,感受劳动与技术创造生活的喜悦。

5.根据教学内容采用班级活动、小组合作和个人操作等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时,小组成员以不超过6人为宜。

6.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安全第一”,落实安全措施,强调规范操作,预防事故的产生。教师应密切注意监护。

7.注意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二)教材编写建议

1.可编写小学4~6年级的《家政》综合教材,或将《家政》的教学主题与《技术初步》的教学内容相结合按年级各编一册教材。

2.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典型性,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便于举一反三。

3.以各主题为主线,通过文字、图画、表格、开放性作业等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力求图文并茂、简洁通俗、要点明确、形式多样、生动活泼,便于小学生自学、讨论和理解。

4.教材可分为教学活动和相关信息两个部分。活动部分以主题为线索编排,引导学生主动参

与实践。信息部分提供一些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获取信息的方法指导。

5.教材中设置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查找信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家庭实践等方式获取答案和积累经验。成品、制作过程及所涉技术的重点、难点等尽可能以图示的形式清晰展示。

6.教材要注意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注意学生劳动观点、劳动习惯的养成,注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质量意识、开拓创新意识。

(三)评价建议

1.从材料准备是否充分,操作是否认真、仔细、规范,以及所表现出的积极性、自主性、合作性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综合评价;从是否合乎技术质量标准、造型是否美观、性能与成本的比较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对学生表现出的创意要及时加以肯定。

2.评价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采用作品展示、撰写调查报告和体会、班内交流、操作技能竞赛、专题活动、日常考察、学期考核等多种形式进行。

3.自评、互评与教师评相结合,鼓励家长参与评价。

4.评价结果采用等级与评语相结合的方式,记入学生素质发展报告单。评价等级一般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种。

(四)场地与设施建议

1.烹饪实践活动必须在烹饪专业教室进行,洗涤实践活动也可利用烹饪专业教室进行,其他教学活动可以在多功能劳动与技术教育专用教室进行,或在普通教室中进行。

2.烹饪专业教室的大小及基本条件要符合烹饪教学的要求。地面防滑,通电、通水,有水池,有一定数量的灶具和抽油烟装置,有足够的橱柜,有放置垃圾的地方,有敞开的应急通道、急救箱和灭火器。

3.多功能劳动与技术教育专用教室中以45人为配备基本单位配置《家政》教学所需的工具和材

料,如:小针线包(内含:针、线、剪刀、顶针、纽扣等)45只,锄头10把,铁铲10把,镰刀20把,专用剪刀10把,水果刀20把,浇水工具8套,施肥工具8套,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一些常用的家用电器。

技术初步

《技术初步》是引导学生步入技术世界,初步认识一些常见材料和工具、习得一些操作技能的技术启蒙课程。《技术初步》课程主要让学生了解技术在人类生活中的普遍性和重要性,初步掌握技术活动的一般流程,形成关注技术、热爱技术、投身技术创新实践的意识。

一、课程目标

1.了解技术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2.认识常用手工材料的性质和特点,了解材料对技术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3.学会基本的手工操作技能,了解加工技术的变化、发展和技术革新的意义。

4.养成节约材料、讲究质量、认真负责等习惯,培养技术伦理、保护环境、经济效益等意识。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选择制作对象,并要考虑到材料应用、制作工艺、操作技术等方面的难易程度。

2.要以学生的实际操作为线索展开教学,并通过多种形式组织教学,如作品展示、操作示范、讨论评估等。

3.尽量安排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学生内部人际关系及学生群体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技术活动中的分工与合作,恰当地利用竞争引导学生相互交流,观摩学习。

4.要教育学生规范操作,落实安全防护措施,确保劳动安全,避免各种伤害(如利器划伤、机器伤害、有毒胶粘剂的伤害等)的发生。

5.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6.每学年32课时,具体安排可以集中也可以分散。

(二)教材编写建议

1.应遵循渐进性原则,根据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经验基础、学习规律组织教材,以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编排教学内容,并注意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的结合。

2.编写形式应活泼多样,注意图文并茂,制作练习要给学生留有较多的发挥空间。

3.教材内容应突出实际操作的成分,有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与制作、应用应有机结合。

4.可录制配套的音像材料及光盘,适当附设材料袋,以配合教材使用。

(三)评价建议

1.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将学生在技术操作过程的工作态度、操作能力、积极参与、合作精神、创新意识等方面的表现,与制作的质量,技术的理解、应用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全面评价。

2.评价的类型可分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两类。评价方式可采取自评、互评、师评、家长评相结合的形式。亦可设计适当的评价表格,以便各方参与。

(四)场地和设备建议

1.配置专用技术制作教室。

2.专用教室内应有水池、工具箱、作品陈列橱。

3.专用技术教室设备基本配置,以25套为设备基本单位。

7~9年级

园艺

《园艺》是一门指导学生绿化、美化家园和校园,改善生活和学习环境的技术课程。《园艺》课程将注重学生对有关校园及家庭绿化设计的基本方法,花卉、盆景与插花等的栽培和制作技能的学习,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技术意识和审美、造美能力的培养,以在增进学生技术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生活品位和欣赏水平。

一、课程目标

1.了解花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养成生活情趣与审美情趣。

2.了解当地园艺业概况,掌握校园和家庭(庭院及居室)绿化设计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3.了解花卉的分类方法,能识别常见的园艺花木,能使用常见的园艺工具与材料,掌握花卉栽培和管理的常用技术。

4.能使用常用的插花器具与材料,掌握插花基本技术,会制作简单的东西方插花或礼仪插花。

5.了解盆景鉴赏常识,掌握树桩盆景基本制作技法,会制作简单的树桩盆景。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以绿化设计为主导,围绕三大绿化装饰类型——露地花卉与盆花、盆景、插花的栽培和制作等活动展开教学,使学生参与作品的确定及设计、制作和评价的全过程。

2.根据植物栽培的时令性,对花卉栽培、盆景制作、插花、绿化设计等教学内容进行灵活规划、穿插教学。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注意保护当地的植物资源及生态环境,并体现地方特色。

3.《园艺》课共32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使用,但必须保证学生足够的实践活动时间。有些教学内容(如花卉的养护)还应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或成立兴趣小组组织实施。

(二)教材编写建议

1.教材应注意引导学生在绿化美化家园与校园的活动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态度和能力,主动参与准备、计划、实施(栽培、制作、设计、探究、扮演等)及评价的全过程。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不宜求多求全。

2.“花卉栽培”受季节、地理区域影响较大,在栽培品种的选择上要顾及不同地区的特点。可以选择几种常见花卉供选择。

3.以文字、图片、实习作业、实践操作等形式展现教学内容,必要的知识性介绍可以“课外阅读”栏列出。

4.教材中设置开放性作业,引导学生通过查找信息、观察、研究、调查、实验等方式获取答案和积累经验。

5.教学内容既要体现传统性,又要体现先进性,关注现代科技在园艺中的应用。

(三)评价建议

1.通过教学评价,激发学生对园艺课的学习兴趣及生活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点,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2.坚持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对情意知行等方面予以全面的评价。

3.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4.通过作品展示、成果报告、栽培(养护)日记评比、技能比赛等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场地和设备建议

1.学校应为园艺课程配备小花房,内建小型暖房一个、料房一间、工具房一间、可供栽种的露地若干。

2.无条件的学校至少设置园艺专用教室一间,内建有洗手池,采光良好,并有朝南窗台。配有足够数量的橱柜,以盛放园艺工具与少量材料、农药。以小组为单位,配备操作台。

注:有条件的学校可考虑适当增加设备配置。

营养与烹饪

《营养与烹饪》是一门旨在研究饮食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学会用常见的厨房设备安全、卫生、合理地进行简单食品加工的技术课程。《营养与烹饪》指导学生学习营养和食品卫生知识,了解科学、合理饮食的知识,掌握一些常用的食品加工技术。

一、课程目标

1.了解人体的营养需求,知道糖、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素对人体的作用,学会以营养学为指导,合理搭配食物。

2.学会拟订食品加工计划,知道如何理智地采购食品,能使用常见的厨房用具和设备,会做简单的家常菜肴,能够按营养价值以及“色、香、味、形”等要素,对食品及其加工程序做出评价。

3.养成安全、卫生、节约等劳动习惯,增强环保意识和互助合作精神。

4.初步了解当地的饮食文化和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

二、课程内容

三、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教学过程围绕“今天我吃了什么?”、“我为家人定一份一日食谱”、“今天我当家”等主题展开,突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2.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应在总体上把握好包括确定食谱、制定加工计划、原料采购及烹饪、评价等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同时,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虑到烹饪教学的特点,学生分组时,以每组不超过6人为宜。

3.注重学校内外教学场所的联系,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可通过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在家长的指导下,结合家务劳动,完成部分操作实践活动,可利用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完成市场调查方面的任务。

4.采取措施,预防食品中毒和厨房事故的发生,做好原料采购、食品加工、餐具消毒方面的把关工作,注意防火、防滑、防利器伤害。

5.《营养与烹饪》课共32课时,建议以每周两节课为单元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使用,但必须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活动时间。

(二)教材编写建议

教材可分为教学活动和相关信息两个部分。活动部分以主题为线索编排,提供活动程序和组织形式方面的建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设计食谱,亲自动手制作食品,教材内容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选择性,便于师生灵活开展教学活动。信息部分提供一些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获取信息的方法的指导,教材内容应简单明了、图文并茂。

(三)评价建议

1.通过活动记录、作业、调查或研究报告、技能比赛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合作性、创新意识以及知识和技能等方面予以全面评价。

六年级下册劳技教学计划复习过程

六年级下册劳技教学 计划

小学六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探索知识的欲望很强烈,并且有着很强的表现欲。 二、教材分析: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学科 , 题材广泛,知识性、趣味性、实践性都很强。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 , 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 1、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新精神。 3、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4、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需要,养成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5、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6、通劳动技术教育课的教学与实践,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7、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创造精神。 8、增强学生的自我服务和服务他人的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主要措施: 1、把教材中的劳动基础知识、技术要求、操作过程、注意事项等,通过讨论、讲解、演示等各种教学手段传输给学生。 2、通过教师讲授的劳动技术的知识、方法动手操作实践,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生可采用边"授"边"练"的方法进行教学。 3、通过教师讲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的方法,及时将学生反馈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做好调整工作,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总结自己劳动收获,并且可以学习别的同学在实践中的经验,使以后做的更好。

4、不断激发学生兴趣,启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在各个环节中都能全身心的投入。 5、要使学生不仅学到有关生活的最基本的知识,而且是有简单操作的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和劳动习惯。 6、讲授的知识、技能一定要正确、科学、教学活动要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7、应在纲要确定的弹性范围内,从实际出发,体现灵活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四、教学进度:(每周一课)

《国学弟子规》校本课程纲要

《国学弟子规》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 经典诵读 课程类型: 语言文字类 选编经典《弟子规》等内容为主;辅以名言、对联、谚语、 古诗词名句、歇后语等内容。 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共18课时。 授课对象:全体学生 、课程开发背景 1. 经典文学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待继承与发扬:我国几千年历史留 F 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时代精神 加以继承和发展,做到古为今用。根据相关调查,大部分学生对祖国 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识严重不足。在《国家“十 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 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 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这一重要精神,明确地指出了今天我们 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不能离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传 统文化。 2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经典文学作品的思想意义深远, 尤其是在“重礼明德”方面更是值得今人传承的。诵读如《弟子规》 等经典,必将对学生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方向上给予指导,对 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深远的意义。 马壁小学 主讲教师: 校本课程负责人、各班语文老师 教学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增加阅读量, 并明确提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怀”,也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古典文化积累、书写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经典文化,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古文中的经典恰恰可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重视古典文化积累,诵读经典,这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课程的要求。 3.学校办学理念与校园文化的体现:我校的“健康发展,一个都 不能少”的办学理念有比较深广的内涵,包括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人格。古典文学经典作品中的许多思想也折射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对于形成良好的人格起到重要的作用。 4.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需求:教师在拓展型课程的实践中体验 并实践多元化的、新颖的教学方式,对基础型课程教学方式的丰富和完善具有积极意义。我校的《经典诵读》集积累、背诵、书写于一体, 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自主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活动为载体,学习、践行《弟子规》为重点,全面推动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的学校。 三、课程目标

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江苏省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倡导:在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用活教材。依托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所谓用好教材用活教材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要用教材。在教材上,编者引进了许多针对学生学习、生活实际的项目,并对这些项目的制作过程进行了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看教材,明确项目的整体制作方法和步骤;二是要改进教材。教材中给出的各个项目的制作过程不一定是最快捷的,或者说不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如《水晶笔简》的筒身的制作过程,教材给出的步骤是先将胶片做成圆筒,然后再粘贴上下、内外固定的纸片,这样学生在粘贴纸片的时候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可以做改进:先粘贴纸片,再圈圆筒,学生做起来就简单多了,这样一变,学生剪纸时还可以少剪一张,学生的制作效率也就提高了。三是要拓展教材。教材给出项目对学生来讲是模仿制作,但我们的教学不能完全停留在模仿上,还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创新。如水晶笔筒模仿制作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四方体、三角体、六边体筒身的水晶笔筒。这样学生的思维和制作能力又会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怎样把握教师引导的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即便是自主学生也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但怎样把握引导的度是每一位学科教师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小学劳动与技术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项目制作步骤和方法的归纳引导。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研究教材、相互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项目的制作步骤和方法进行归纳,而不是教师直接将其灌输给学生。一旦学生初步明白了具体的制作步骤和方法,教师就应该马上放手让学生进入动手制作环节,有关细节的问题可以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予以解决;二是对重点难点的指导。这一个环节到底是放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前,还是放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后,要看教师是否对教材进行了改进。如果教师对教材中的制作步骤或者是方法进行了改进,这一环节就可以放在动手制作之前进行指导,让学生明白要点、少走弯路,提高制作效率。如水晶笔筒中筒身的制作改进就应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前作指导。如果是沿用教材,这一环节放在学生的制作过程中,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指导,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地、全面精细的指导,就会大量地占用学生的制作时间,致使课堂教学结构失衡,教学目标就无法完成。在平常的教学调研和优秀课的评比中,有些教师就是因为大量的、重复的(录像加示范)的指导而出问题。三是评价过程中的引导。在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堂教学中,评价是重要的环节。评价的主体要具有多元性:自评、生生互评、小组评价、教师参与评价等;评价的对象要具有针对性:既要评价已完成的作品,又要评价未完成的作品,往往未完成的作品更具有评价的意义;要评价作品,更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情感。其实,教师的智慧在评价过程中体现的十分明显。 三、怎样进一步挖掘学生潜能? 在小学劳动与技术学科教学中强调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可以较好地养成学生对话、协作的习惯,培养其团结互助的精神。但是在小组全作学习中,我们也看到一个问题,一部分动手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在完成小组分给自己的制作任务后,无所事事,总是处于观望、坐等的状态。教师应该根据分层教学的思想进行相应的设计,让这部分学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一是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帮助其他同学;二是引导学生进入创新环节。如在水晶笔筒的分组制作过程中,部分学生完成了水晶笔筒的筒底或筒身的剪贴任务,同组同学仍在模仿制作的情况下,老师可以引导其开展水晶笔筒子创新性制作。这些创新作品是否能够完全制作出来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进行了深层次的思维与制作。如果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能够渗透这一点,就可以较好地培养培养学生有效利用时间、积极思维和创新的习惯。

(完整版)三年级下册劳技教学计划

三年级下册劳技教学计划 社凼小学阳伯元2012-2-8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对家务劳动做了较集中的安排,教材编入16篇课文,从劳动的性质划分有厨房的膳食方面的1篇,有生活自理方面的7篇,有小制作方面的4篇,有认识使用工具方面的1篇,有简单的生产劳动的3篇。另外结合学生实际安排一些学生自我服务劳动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劳动的制作和自我服务劳动等项目的训练和实践,培养学生爱劳动的观念和提高学生劳动技能。 二、班级情况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几乎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有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了劳动技能,但有不少学生劳动技能差,劳动观点不强,家长有偏爱现象,要针对实际坚持不懈地做好劳动教育。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劳动的光荣感。 2、初步学会一些基本的劳动知识和技能。 3、初步培养爱劳动的观念。 4、使学生争做爱劳动的好孩子。 5、指导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美。 四、思想品德教育结合点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教育学生知道劳动是光荣的,劳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而且每个人都有义务参加劳动。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精心准备教具和学生实践材料。 2、劳动课要以劳动实践为主。 3、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与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4、因地制宜,结合实际,选择一些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项目进行训练和实践。 5、加强与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联系,发挥劳动教育的整体教育功能。

6、加强纪律和安全教育,确保劳动实践安全。 六、进度安排 第二周整齐着装 第三周剪纸 第四周做七巧板 第五周整理房间 第六周做冰棒 第七周冲泡食品 第八周沏茶 第九周削水果 第十周*我当小主人 第十一周认识常用餐具 第十二周洗刷餐具 第十三周制作笔架 第十四周折纸 第十五周种吊兰 第十六周养小龟 第十七周注意劳动安全 第十八周复习考试

(完整)三年级下册劳技教学计划.pdf

三年级下册劳技学科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一、指导思想: 劳动与技术教育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做中学”和“学中做”。但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旨并不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操作”层面,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全面提高学 生的动手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劳动课。班里学习气氛比较浓,在几位非常优秀的 学生在他们地带动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孩子们都有着很强的求知 欲,其中,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好,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大部分同学对这门功 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劳动课上,同学们可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学得有 趣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1、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2、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晶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2、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2、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四、教学措施: 1.以学生的动手实践为主,做到实践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2.注意加强现场教学。 3.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 4.加强与社会和家长的联系,让学生回家实践。 5.加强纪律教育与安全教育。 6.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7.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各个实施途径的沟通与结合。 8.组织必要的劳动技术及手工制作评比。五年级下册劳技学科教学计划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小学劳动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课堂教学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这种教学实践活动,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发挥学生创造性的 最佳机会。创造性劳动教学终极目标是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强创新意识,投身创 造实践,探索创造途径,养成创新习惯。劳动创造了世界,劳动创造了人,劳 动创造了美。生产劳动是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基础。小学劳动教育课程是 小学各科中的基础学科,在小学各学科教学中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 本学年我任教劳动技术,在教学工作中将注重对学生自主能力、创造能力 和实践能力。我要做到深钻教材,全面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目的,把握教学重 点,做到被学生备教材,备操作,备教具,让学生全面掌握每项劳动技能、技 巧。 一、基本情况分析:

小学四年级下期《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doc

课程名称:海燕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劳动与技术四年级下期 授课时间:16—17课时 授课教师:张彩红授 课对象:四年级1 班 课程目标: 依据《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特制订课程目标如下: 1. 学科学习目标 (1)爱劳动 通过劳动激发学生对动手的兴趣和感情,体验劳动的创造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质量、 合作、竞争、安全、环保等现代劳动技术意识。 (2)会动手 学会工具、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并能按照设计要求制作。 (3)能设计 在现实环境中能运用知识和技能,积极构思,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合理方案。 2. 学段学习目标 (1)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对参加劳动学习技术的兴趣,知道质量、合作、 环保的意义,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劳动工具,并能与他人交流技术活动的感受。 (2)能够按要求,展开设想和构思,并能用口头和草图等形式表达出来。 (3)会使用简单的手工具和易加工材料制作小作品。 3. 本册学习目标 (1)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在劳动中培 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学模式的采用,应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 生学习劳动的基本知识,又要进行实践操作,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在这些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创造性劳动教学旨在培养“开拓型”的劳动人才,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积累,停 留于思维,想象阶段,创造性教学强调教会学生探求知识、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培养学 生具有时代性的创新意识。 课程内容: 周 次 教学内容内容标准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课时安排 引导学生了解学科课程目标 引导学生明确本期本学科及课程内容及课堂常规。 1 学期教学准备 1 课时 课程纲要,强化课堂常规,教学难点: 分享学好本学科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课程实施 和课程评价的内容,并分享 学好本学科的方法。 引导学生简单了解剪染纸的历史,用必要的工具制作出简单的剪染纸作品,并注意制作过程中的安全、卫生和礼仪。教学重点: 学习基本的剪纸方法,学会染纸的基本染色方法。 教学难点: 剪纸的方法、点染的面积和时间的把握。 2 剪染纸 1 课时

二年级上劳技教学计划

二年级上劳技教学计划 一、教学理念 (一)在动手与动脑的紧密结合中促进学生技术素养的形成它强调学生通过人与物的作用、人与人的互动来从事操作性学习,强调学生技术操作过程中技术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学生的操作学习过程是富有生机、充满探究的学习过程,是孚脑并用的过程。 (二)用作品引导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 小学二年级学生的思维活动以形象思维为主。顺应这一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术作品来引导、来组织学生的劳动与技术学习活动。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一个模型、一件工艺品,也可以是一盘菜、一个生长着的作物等。通过作品的制作,学生可以获得材料认识、工具运用、操作程序、技术要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通过作品引导学生的设计、评价以及作品宣传等活动。 二、教学目标 (一)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晶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从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 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各地资源优势,形成本地区、本学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三,教学安排 周次内容 2 1、花球朵朵 3 2、小船扬帆 4 3、折剪图案

《弟子规》校本课程纲要正式

《弟子规》校本课程纲要 一、指导思想: (一)课程来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人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去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二)课程任务 背一背:背诵《弟子规》。 讲一讲: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 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好习惯。 评一评:改变“告状式”的评价,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学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

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在培养学生实践、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写字的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校特色。 2、学生发展目标: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知祖国语言文字形体美的深刻内涵,掌握并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一定的书写速度,逐步提高写字技巧,形成自己的特色,提高欣赏水平。改变“告状式”的评价,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和认真倾听、及时鼓励他人的习惯,形成自信、乐观的人格。 3、教师发展目标:使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厚实的文化素养和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在实践中理解和运用课程理论,实现角色转变,具备科学的课程意识、娴熟的课程开发艺术、精诚合作的精神,促进专业水平的提高。 4、学校发展目标:营造读书积累的良好环境,利用诵读教学活动的优势,促进学校书香文化特色的形成,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打造办学品牌。 二、课程分析 《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

三年级下册劳技课程纲要

三年级下册劳技课程纲 要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三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文明路小学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设计教师:袁喜英白丽娟吴艳语 设计日期: 2012年2月 适用年级:三年级 学习材料:河南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科书三年级下册 学习内容及授课时间: 整理教室(1课时) 种盆花(1课时) 做小标语牌(1课时) 做毽子(1课时) 剪纸工艺(1课时) 做纸袋(1课时) 择菜、洗菜(1课时) 洗茶具、餐具(1课时) 叠衣服(1课时) 认识几种工具1课时) 正确使用干电池(1课时) 电风扇的使用(1课时) 学查水表、电表、燃气表(1课时) 养兔子(1课时) 害虫防治(1课时) 课程目标 (1)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培养认

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晶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4)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5)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的生活态度。 (6)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7)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式。 (8)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9)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内容安排

(完整)三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2017秋季学期三年级上劳动与技术 教学计划 根据不同年级和学生年龄特点,从班级活动、劳动与技术课到社会实践都进行精心准备和组织,加强学生劳动光荣的教育,注重学生的劳动技能训练,通过形式多样的评价机制,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三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课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三年级的劳动课。班里学习气氛比较浓,在每个班都有几位非常优秀的学生在他们地带动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孩子们都有着很强的求知欲,其中,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好,有着很强的上进心。大部分同学对这门功课具有浓厚的兴趣,在劳动课上,同学们可以充分动手、动脑、动口,学得有趣的知识。 二、预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劳动的意识。 2.组织实际操作活动,培养观察、想象、推理、判断、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3.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争取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与,又有利于优生才能的发展。

4.组织实际操作活动,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点 1.认识各种工具。 2.初步掌握剪刀、刻刀和裁纸刀的使用方法。 3.教学生学会制作拉花的方法。 4.教学生学会制作对称图形的方法。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要钻研教材,全面理解教材,明确教学的目的,把握教学的重点,做到被学生备课、教材,备操作,备教具,让学生全面掌握每项劳动技能、技巧。 2.劳动课不仅要以劳动实践为主,还要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概念,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如进行自己动手讲好卫生的教育,勤俭节约的教育,讲科学的经验教育。 3.每项劳动都有一定的程序,教学中一定要紧密结合,做到规范化,只有这样才防止发生一些不安全的事故发生。

校本课程《弟子规》

校本课程《弟子规》 《弟子规》故事(一)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 【原意】“弟子”原指学生,推而广之,可以是每一个人。按照《弟子规》开篇所述,首先要孝敬父母,善待兄弟姊妹。其次,在日常生活中要小心谨慎,要讲信用。 【故事】孔子讲学 孔子讲学图 孔子,被世人尊为“至圣先师”、“孔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相传,他最早创办私塾,招收学生。孔子教学生,以《诗》、《书》、《礼》、《易》等儒家典籍为教材;开设了六门课程,分别是:礼仪、音乐、射箭、驾车、书法和数学,后人称之为“六艺”。 在孔子看来,教学最重要的是授人以礼。具体而言,古代的“礼”有五种:即吉礼(祭祀天地人)、凶礼(丧葬)、宾礼(诸侯朝见天子)、军礼(军中的礼节)、嘉礼(婚礼、冠礼)。孔子从德行、言语、正事、文学等方面教导学生遵从礼仪。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培养出了很多贤人。 【今解】《弟子规》是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而编成的生活规范。开章明义,明确指出撰写该书的目的在于教我们如何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孝顺父母的人、一个有礼貌的人。 《弟子规》故事(二)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原意】和大众相处时要平等博爱,并且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学习。如果做了之后还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就应该好好地学习六艺等其他有益的学问。 【故事】董遇好学 东汉末年,汉献帝的侍讲官(负责教皇帝读书的官员)。董遇是个很有学问的人,他对《左传》、《老子》等经典很有研究,被当时的读书人称为儒学大师。 董遇小的时候家境并不富裕,经常要参加一些田间劳动,或出门做小买卖。但不管做什么,他随身总是带着一些书,一有空就孜孜不倦地读起来,即使后来做了官,他仍博览群书,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 当时有不少人想拜董遇为师,但董遇就是不肯收徒,他说:“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你们只要书读百遍就可以了,为什么一定要拜我做老师呢?”

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学计划

三年级《劳动与技术》下册教学计划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劳动世界,理解劳动意义,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 1、通过技术实践活动,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 2、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成果的晶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二)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学会生活自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1、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会生活自理。 2、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 1、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2、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从教育的实际效果出发,选取内容,确定方式, 安排实施计划。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发挥我镇资源优势,形成我校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传统和特色。 二、教材分析 三年级以手工编织制作为主,与上册对比要求制作中牵涉到的技巧要多一些,要求高一点,难度提高了许多。它是学生自主翱翔的世界,也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起点。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定必备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基础。 本册教材的重点、难点 1.劳动与技术教育要以学生的动手编制实践为主,寓思想教育于劳动实践之中,把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掌握知识、技能有机结合起来。 2.通过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很好的动手能力,提高他们的动脑能力,在书本内容的基础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注重与劳动与技术课所涉及到的一些知识,如卫生教育、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三、知识现状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1人。学生都来自农村,但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家长的宠爱,大部分孩子没做过家务劳动,缺乏一定的劳动意识和技能,只有少部分来自家庭条件较差的外来务工子女从小就参加劳动,尤其是家务劳动,有较好的劳动习惯和技能。但基本上学生对这门课充满了兴趣。 四、教研专题及教学措施。 教研专题: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学生劳动能力

小学五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小学五年级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劳动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重要的课程之一,搞好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可以使学生掌握简单的劳动方法。提高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高尚品质。因此为了搞好本学期的劳动教学工作,特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 一、班级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期五年级共41人,学生整体素质不错。但思想教浮躁,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几个别学生劳动态度不端正。 二、掌握基本知识情况 1、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不爱动手操作,劳动态度需要端正。 2、劳动课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 三、教学内容、重难点 劳动课共15课,内容分为三部分;①自我服务和家务劳动;②手工制作;③生活小常识。这些内容不仅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实践性和趣味性.重难点是手工制作这一部分。 四、劳动课的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4、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五、本学期教学工作安排 本学期对劳动课教学工作做以下安排。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通过了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都是独生子女,过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坏习惯,面对这种情况,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诉他们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最光荣的,讲一些热爱劳动的小故事,来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和《劳动教学大纲》,熟悉教材内容,备好每一节课。

3、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劳动课的教学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学生掌握劳动技能和各种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堂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方法,学会总结规律,在学生掌握了简单劳动方法的同时,学会创新,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4、劳动课的评价 本学期要从三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劳动。①平时的劳动(如值日、义务劳动)②对待劳动课的态度③家务劳动。即:一方面从学生平时的值日,义务劳动等情况,评出等级;第二方面从学生在劳动课各方面的表现评出等级;三从家长反映在家中的劳动情况评出等级,最后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全方位地调动了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5、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师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6、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总之,在本学期教学中,要以以上的总体计划来完成劳动课的教学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新--2020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doc

2020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 时代不同,社会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是传统文化应该得到继承,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引导学生接触历史经典,学习传统文化,加强思想修养,感受五千年文明智慧的熏陶,能促进学生养成教育的进一步升华。下面是我带来关于20xx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的内容,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20xx中小学国学校本课程实施方案(一) 一、指导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古老文化的精华,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基本根源,也是我们应该生生不息传播的瑰宝。通过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优秀文化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和道德素质,让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广读博览,日积月累地增长语言文化知识,潜移默化地形成优良的道德思想,并逐渐完善自己的人格,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二、诵读内容:《弟子规》 三、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班级组织小学生诵读、熟背诗文经典《弟子规》,让他们在一生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以便捷的方式,获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修养。 2、具体目标: (1)培养孩子的读书兴趣,提升语文能力。在吟诵表演中让学生更

加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学习、读书的兴趣,逐步使学生能出口成章、引经据典,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2)提高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利用13岁以前记忆力的黄金时期,让孩子记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经典,在其记忆力正在发展的时候加以训练,使学生的记忆力达到较高的顶峰,注意力更加集中,使学生终生受益。 (3)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人文精神熏陶。中华国学经典即是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通过诵读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接受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熏陶。长远地默默地变化其气质。 (4)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提高学生的自身修养;在学生心灵中不断地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渐渐地陶冶其性情,开启其智慧,让经典诵读为孩子的一生提供营养。 四、活动安排和措施: 利用每天语文晨读10分钟、课前展示2分钟,组织学生诵读,并做到全程参与,学生全员参与。 1、每日晨读、课前诵读形成常规,选一名普通话好的学生做带读的小老师,分组背、个别背、接龙背、默背...... 2、每周一节课,进行经典吟诵,完成《弟子规》里的内容,并开展一定的读书交流活动。 3、利用黑板报、手抄报等多形式,展示经典佳句,营造诵读的氛围,使学生走进经典,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陶冶情操。

小学三年级下期《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docx

课程名称:海燕版义务教育实验教材小学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期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海燕出版社2008 年 12 月第三版《小学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期》 授课时间: 16— 17 课时 授课教师:郑州中学第三附属小学尹明 授课对象:三年级 1 班和 2 班 课程目标: 1.学科学习目标 (1)爱劳动 通过劳动激发学生对动手的兴趣和感情,体验劳动的创造价值,培养学生具有质量、合作、竞争、安 全、环保等现代劳动技术意识。 (2)会动手 学会工具、设备的使用和保养,并能按照设计要求制作。 (3)能设计 在现实环境中能运用知识和技能,积极构思,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合理方案。 2.学段学习目标 (1)动手实践激发学生对参加劳动学习技术的兴趣,知道质量、合作、 环保的意义,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劳动工具,并能与他人交流技术活动的感受。 (2)能够按要求,展开设想和构思,并能用口头和草图等形式表达出来。 (3)会使用简单的手工具和易加工材料制作小作品。 3.本册学习目标 (1)了解劳动世界 ,理解劳动意义 ,形成正确的劳动观点和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通过技术实践活动 ,丰富自己的劳动体验 ,形成对劳动的初步认识。培养认真负责、遵章守纪、团结互助、爱护公物以及爱惜劳动 成果的晶质 ,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2)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学习 ,学会生活自理 ,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掌握生活必备的技术基础知识与基 本技能 ,学会生活自理,建立生活中的主体意识,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3)积极参与技术实践,掌握基本的技术知识与技能,认识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的常见材料,学会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了解设计与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进行简单的工艺品和技术作品的设计与制作。 (4)考察周围的社会环境,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增长社会沟通能力,养成初步的服务社会的意 识和对社会负责的态度。 (5)逐步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形成生活自理的习惯,初步具有认识自我的能力。养成勤奋、积极 的生活态度。 (6)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初步养成从事探究活动的正确态度,发展探究问题的初步能力。 (7)坚持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实践。尊重学生基于自己的需要、动机和兴趣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与方 式。 (8)以融合的方式设计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实现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 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领域的整合。 (9)以研究性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活动方式。 课程内容: 周 教学内容内容标准教学重难点次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学科课程目标及 分享本期本学科课程引导学生明确本期本学科课课程内容及课堂常规。 1教学难点: 纲要程纲要 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课程实施和课 程评价的内容,并分享学好本学 科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2011 秋季学期三年级上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楚雄开发区永安小学杨立红 一、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素质一般,大多数同学热爱劳动,但个别学生懒惰、浮躁、自私等缺点。由于劳动课受条件的限制,学生缺乏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再加上家里的父母长辈包办了 一切,所以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劳动态度需要端正。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主要对剪纸、制作劳动做了较集中的安排,教材编入10 篇课文,从劳动的性质划分有剪纸方面的 5 篇,有生活自理方面的 5 篇。 三、本学期要达到的目标 1. 培养学生的爱劳动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劳动生活的学习态度和兴趣。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高尚品质。 3. 组织实际操作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劳动方法。培养观察、想象、 推理、判断、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爱科 学,用科学的创新精神。 4. 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争取大多数学生的积极参 与,又有利于优生才能的发展。 5. 组织实际操作活动,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明确概念,发展学生的综合能 力。 四、教学重点 1. 认识各种工具。 2. 初步掌握剪刀、刻刀和裁纸刀的使用方法。 3. 教学生学会制作拉花的方法。 4. 教学生学会制作对称图形的方法。 五、教学措施 1、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2 、认真钻研学习《新课程标准》,备好每一节课。 3 、积极进行劳动课的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效率。 4 、改革劳动课的评价制度。

5 、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热爱劳动的兴趣。 6 、经常带领学生参加适当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他们大胆创新,勇于竞争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进度表 周次授课内容节数备注 第1 周梳洗 1 第2 周拖地板 1 第3 周洗血 1 第4 周洗衬衫 1 第5 周、国庆节休假 第6 周美丽的纸花 1 第7 周整理卧室 1 第8 周图案剪纸 1 第9 周拉花 1 第10周纸做大红花 1 第11周自制七巧板 1 第12周做纸板玩具 1

(完整版)小学一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一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 一、教学概况: 从学生生活中的技能着手,贴近生活,关注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是较强的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的实验教材,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是适应时代需要的现代教学课本。 二、教学目标 1、了解物品洗涤的基本常识,学会清洗衣物,形成良好的习惯。 2、了解手缝的常用针法,了解制作的一般过程,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布艺品,并作出评价说明。了解手缝的常用针法,了解制作的一般过程,学习设计,制作简单的布艺品,并作出评价说明。 4、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细致的提高。 5、初步形成生活自理的意识,做生活小主人。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每节课都有课前准备,确保课堂上学生能动手操作。 2、扎实教学,每节课都要让学生训练技能,不但知道

程序,而且能实践,达到熟练的程度,课的形式多样化。 3、加强思想道德的教育,进一步教育学生尊敬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4、开展劳动竞赛,培养劳动兴趣。 5、认真考查,对学生的劳动制作要及时评价,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作品,努力完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进度表; 周次起止时间具体教学内容必备课时 1 3.12——3.17 课前准备 2 3.26——3.30 学打绳结 3 4.9——4.13 折纸飞机 4 4.23——4.27 自制贺卡 5 5.7——5.11 制作不倒翁 6 5.21——5.25 做土电话 7 6.4——6.8 洗衣袜子 8 6.19——6.22 做小风车

《弟子规》校本课程纲要及课时安排

《弟子规》校本课程纲要 一、指导思想: (一)课程来源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原作者李毓秀(公元1662年至1722年)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 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中心。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后来清朝人贾存仁修订改编《训蒙文》,并改名《弟子规》,是启蒙养正,教育子弟去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 教育孺子的最佳读物。 (二)课程任务 背一背:背诵《弟子规》。 讲一讲:积累名人名言、成语等,以讲故事形式进行交流。 写一写:通过抄写巩固积累,养成“提笔就是练字时”的好习惯。 评一评:改变“告状式”的评价,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评价方式,进行学 生自评、互评、小组评、教师评、家长评等多种形式的评价。 (三)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 根基。关注学生健全的人格发展,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文化资源,鼓励学生进行体验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的学习,丰富学生生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在培养学 生实践、创作和创新能力的同时,使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掌握写字的技能和技巧,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掌握校本课程内涵,突出学 校特色。 2、学生发展目标:初步感受中华民族的经典优秀文化,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在祖国深厚的文化土壤中汲取大量的精神养料,成为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另一方面,通过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识真伪、分善恶、辨美丑的能力;热爱祖国语言文字,感知祖国语言文字形体美的深刻内涵,掌握并学会写字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有一定的书写速度,逐步提高写字技巧,形成自 己的特色,提高欣赏水平。改变“告状式”的评价,推广“互动式、鼓励性”的

六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六年级下册劳动与技术课程纲要 本册教材主要包括家政和技术初步两个板块。在这个世界里,学生将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手工种植、插花等内容。劳技课的范围很广,为学生创造了广阔的天空,也为学生的基础劳动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教学目标: 1、思想品德目标:在劳技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德,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手脑并用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2、知识目标:了解种植基础知识,手工工艺制作技术。 3、能力目标: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在动手动脑的劳技课中,既学到了技术,又磨练了意志,同时智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活自理能力不断增强,更使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良好的劳动习惯,培养他们热爱祖国,孝敬长辈.通过劳技课的学习,他们发自内心感到劳动的快乐,同时也深刻体会到努力学好文化科技知识的重要性。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美化自己的生活,在亲身感受中,他们再次感受到劳动的美。 二、完成目标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 1、从劳技课的实际出发,使学生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

2、理论知识的传授要突出重点,注重知识,能力和情感之间的联系。 3、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发展他们的观察,思考,联想和想象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作品制作的创造能力。 4、教学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5、劳动工具和材料的添置,要尽可能考虑学校的经费承受能力,节省开支,又要减轻学生的负担.尽量进行废物利用,化害为利,变废为宝。 6、利用在每班评选”巧手之星”的活动,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 7、要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学生,突出重点,难点。 三、教学进度 周次教学课题或内容教时备注 1 装点我们的家 1 2 做校园模型 1 3 自行车养护 1 4 绿色行动 1 5 做蝶式直升飞机模型 1 6 做简易直流电动机 1 7 植物的嫁接繁殖 1 8 我做清洁工 1 9 毛线编织 1 10 学炒菜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