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恶苗病

合集下载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

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

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

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

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种植前期常见病害之一,带病种子和土壤病害传播是危害其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田间管理(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

做到“五不插”:即不插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清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沤制堆肥。

中药治疗防治方案: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

备注: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沃丰素》25ml。

植保要领及注意事项:1、床土要优化(肥料的使用、覆盖土的厚度等)。

2、调节土壤酸碱度(防治上应该以此为主)。

3、合理通风(一心一叶酌情通风),浇水时必须浇透,一早一晚浇最好。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甲霜恶霉灵3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5—7天1次,连喷2次。

发病期可以用30%甲霜恶霉灵30ml+20%氟硅唑咪鲜胺20ml或68%甲霜灵锰锌35ml+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均匀喷施,7-10天一次,连喷2次,效果好。

菌核病病原菌均为兼寄生菌。

水稻恶苗病研究进展

水稻恶苗病研究进展

高峰期、孕穗期 3 个时段均为恶苗病高 发期,尤以前 2 个时段最为严重。而且 浸种时间越长,种子带菌率越高。
三、影响因素 恶苗病的发生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 包括水稻品种、种子处理方式、育秧方式 以及所处环境的温湿度等。不同水稻品种 对该病的易感性和抗病性不同,如粳稻中, 发病率为 26.7% ~ 40.5%,而粙稻的发病 率几乎为 0[2]。如前文所述,种子为该病的 主要传播途径,种子的带菌率直接影响大 田发病率。所以,对种子的处理非常重要。 在浸种过程中,若药剂浓度较低,浸种时 间不足,药剂浸种后在河中清洗等,均会 影响药剂的处理效果。在育秧方式上,以 肥床旱育秧田和地膜秧田的发病率较高。 曾有研究报道,周围环境温湿度分别为 15 ~ 18 ℃、60% ~ 70% 时,病菌孢子开 始扩散,当温湿度分别升高至 22 ~ 30 ℃、 80% ~ 90% 时,病菌可迅速蔓延。而在上 述催芽出苗的环境下,温度往往高于35 ℃, 湿度也较大,故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四、防治措施 目前来说,对于恶苗病的防治主要 通过药剂处理、生物防治等多种途径实 现。药剂处理即对种子进行有效的浸泡 消毒,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最早用汞制 剂进行浸种,之后经历了多菌灵、恶苗 灵等药剂浸种阶段,虽然最初均能获得 较好的杀菌效果,但由于病菌产生了抗 药性,上述药剂逐渐被淘汰,又出现了 施宝克、浸种灵等新型药剂。在浸种过 程中,需确保种子完全浸没在药剂中, 避免阳光直射,根据不同药剂类型合理 配比并保证足够的浸种时间,浸种结束
除了上述防治措施以外,还需把好 选育关,尽可能减少易感品种如“镇稻 88”的种植,增加“武育粳 5 号”等中 抗品种的种植面积,从根本上控制该病 的发病及蔓延。而且,需注意控制及改 善栽培条件,特别是催芽至出苗阶段, 需搭配合理的农业措施,如减少盖膜时 间、高温天气用麦草覆盖、选取群体高 产栽培技术等,提高水稻抗逆性。

水稻恶苗病及综合防治

水稻恶苗病及综合防治

株残体而未充分腐熟的有机粪肥 ,病菌即可从芽鞘 入侵 ,引起幼苗发病形 成初侵染 在病 茁上产生 的 分生孢子又可 引起 再侵染 。当谷粒 受到侵染 ,可造 成稻种带菌;脱粒时病健谷粒混打混收也可使健粒 表面 带 菌 ;含 有病 株残体 而未 充 分腐 熟 的有机 粪 肥。这些都将成为新的初侵染源。

恶苗病主要侵染源 是带菌种子 ,因此应 采取种 子处理 、消灭菌源 、清除病 株 、减少 损伤的 的综合 防治措施
51 做好选种晒种 .
建立 无病 留种 Ⅲ ,选 留无病稻种 ,选 出病粒 、 破粒 、虫伤粒 、秕粒和稻种 中的杂质 ,选 留饱满健 壮的种粒 ,浸种前摊薄晾晒2 3 — 天。 52 药剂浸种 .
水稻恶苗病 又称 徒长病 、米秧 子 ,属真菌性病 害 。此病在我县 各稻 区都有不 同程 度的发生 ,近年 来有加重危害的趋势 ,因此 .应提 早重视对此病的 防治。 1 发生症状 水稻恶苗病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能发生 ,以分蘖 期发生最为严重。 苗期发病表现为徒 秧苗细高, 明显 高于健苗 ,叶鞘细长 ,叶片嫩 ,根 系发育不 良,部分秧苗在移栽前死亡 。大 【发病表现为不分蘖 u 或/ 9蘖 ,节问明显仲长 ,节部常弯 曲露与叶鞘外 , J . - 近地表的几节长出倒主须根是此病的显著标志 ,病株 般不抽穗,病轻的可提早抽穗 ,但穗小粒瘪。
作膏祷介:刘云霞,女 ,助理农艺师 ,主要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2l 一
农 业 科 技
汉巾 技 2 0- 科 0f 1  ̄4
水稻恶 苗病及综合防治
刘云霞:李小文!
【城固县农技中心 ,陕西城固 1 . 7 3 0 ;2 固县种子管理 站 ,陕西城固 2 20 城 73 0} 2 2 0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效果好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效果好

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效果好水稻恶苗病菌是什么?水稻恶苗病如何防治?水稻恶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近年来,此病大幅度回升,发病严重的秧田,病苗率高达50%。

有的甚至因病而要重播。

导致此病严重的原因主要是:1、品种感病。

水稻不同品种之间发病情况差异很大。

从近年推广种植的一些早稻品种看,“中87-156”、“辐8-1”威优49等品种发病严重,秧田病苗率高达63.1%。

“辐籼6号”也有发生,“二九丰”、“浙辐802”基本不发生此病。

2、未捞秕谷。

近年推广减少用种量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有些农户担心秧苗不够或贪图省事,浸种时舍不得捞去上浮谷,而秕谷带菌率高;未捞秕谷的,发病就重。

如农户将浸种时捞出的秕谷,同时播在秧田内,结果秕谷苗恶苗病病苗率为50.5%,而同丘秧田播的壮谷恶苗病病苗率仅4.1%。

此外,脱粒时种谷谷壳破裂,拔秧时伤根等也能加重发病。

防治方法:除选用无病种谷、浸种时捞去上浮秕谷、灌水拔秧、尽量减少秧根受伤外,种子用药剂进行消毒处理,是防治此病的关键措施。

浸种消毒药剂有:(1)线菌清。

取线菌清15克,加水9公斤,浸种子6公斤。

浸种时间:早稻48小时,双季晚稻24小时。

浸过的种子用清水冲洗后即可催芽播种。

但要注意,线菌清药剂家蚕较为敏感,故浸过稻种的药液不能倒入桑园,以免家蚕中毒。

(2)强氯精。

早稻种子先在清水中预浸24小时,再用300~500倍强氯精药液浸24小时,捞出后用清水洗净即可催芽。

晚稻用清水预浸12小时,再用强氯精浸12小时,捞出后洗净催芽。

(3)多菌灵。

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配成0.1%稀释液,即1克药加水L公斤,将早稻种子放在药液中浸48小时,晚稻浸24小时,捞出用清水洗净后催芽。

秧田中如有零星病株,应及时拔除,防止带入本田。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防治

积 。旱地土壤耕作的重要任务是蓄水保墒 , 提高降水保 蓄率 和水分 利用率 , 证玉米 生长发育对 水分的需求 保 量 。由于 各地 无霜期长短不一 , 雨量多少不均 , 发生旱 情的时间各异 , 在运用抗旱 栽培措施时 , 应因地制宜 , 灵
活掌握。
根据玉米全生育期的需水规律 , 一般的灌水时期分 为播 前 、 苗期 、 拨节期 、 抽雄期 、 灌浆期等 。而具 体什么 时间灌水 , 要根据玉米生长发育状况 、 则 土壤墒情 、 降雨 情 况 等 来决 定 。 1 抗旱播种 比空坐水是指种两垄空一垄 , 把第三垄的苗种在第 二垄 上, 一垄来保证通风透光 , 空 这是 一种 有效 的增 产 措施 。二 比空坐水播种不但 比垄垄坐水播种增产, 而且 播 种进 度提高3 % 。一般3 、3 4 厘米的垄实行二 比 0 94 、6 空种 , 玉米 株距 分别 为 3厘 米 、9 米 , 6 米 , 亩 3 2厘 2厘 每 (6 平方米 ) 67 保苗3 0 -30 株 。二 比空坐水播种十分 30 6 0 适合地膜覆盖栽培 , 覆膜具有保墒增温 、 暄土壮苗效果 , 增 产 增 收 十 分显 著 。 适 宜 机 播 地 块 可 采 用带 水 播 种 , 节 约 用 水 , 快 能 加 进 度 。机 播 种 子 均 匀 , = 一致 , 浅适 宜 , 以做 到 随 覆 深 可 播 随 压 不 失 墒而 提 墒 , 易 出 苗 。 容 掏墒 深种浅覆 土。地表有6 厘米干土层且底墒 ~9 较 好地块 , 可以采取双犁开沟掏墒播种 。踩好格子 , 覆 土6 厘米 , 多压磙子 , 保墒提墒 。 地温 回升后 , 用种湿 ( 采 浸种催 芽 )粪 湿( 、 干粪 拌 水) 土湿 ( 、 添水补墒 ) 法播 种, 方 可增快播种进度 , 高 提 保苗 效 果 。 应用新技术增强抗旱性 。精选 良种 , 提高玉米的发 芽率 , 保播 后不 烂 籽 。可 采 用 地膜 覆 盖 催 芽坐 水 保 墒 确 播种 。墒情极差地块 , 可利用育苗移栽法 , 等墒栽培 。 应用生根粉 以增加 玉米根量 , 增加玉米吸水能力 , 保证 植株正常生长发育 。应用有机高分子吸水树脂 , 这种树 脂 有很强的吸水性 , 吸水后能迅速形成凝胶 , 减少水分 蒸腾 和渗漏 , 在作物根 系周围形成小水库且具有有缓释 性, 供作 物吸收 。应用玉米抗旱增产剂 , 该剂是一种超 强吸水材料 , 含有多种微量元素 、 植物生长调节剂 、 杀虫 杀菌剂 , 能很好吸收深层土壤水分供植株利用 2 节水灌溉 喷 灌 是 用 一定 的 压 力 将 水 经 过 田间 的 管 道 和 喷 头 喷向空中 , 使水经拔打后散成细小 的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及防治
《 代农 业科 技) 0 9年第 7期 现 2及 防治
陈 昊
( 徽 省 宁 国 市 港 口镇 农 技 服 务 中 心 , 徽 宁 国 2 2 0 ) 安 安 4 3 0
摘 要 介 绍 了 水 稻 恶 苗 病 的 发 病 症 状 、 原 , 析 了 其 发 病 条 件 和 传 播 途 径 , 结 了 水 稻 恶 苗 病 的 防 治 技 术 , 期 为 水 稻 恶 苗 病 的 防 病 分 总 以 治提供 参 考。 关 键 词 水 稻 ; 苗 病 ; 生 ; 治 恶 发 防 中图 分类 号 ¥ 3 .1 .+ 文献标 识码 B 4 51 144 文章 编 号 10 — 7 9(O 9 O — 1 3 1 0 7 5 3 2 O ) 7 0 2 一O
子 比浸 种消 毒彻 底 的种 子发 病重 。
4 侵 染 循 环 途 径
再 加上 有的稻 区采取 的浸 种措 施不 当 , 恶苗 病 的病情 有所 使 加重。 因此 , 必要 进 一步搞 好 防治 工作 。 有
1 发病 症状
水 稻恶 苗 病 从 苗期 至 抽 穗 期 均 可发 生 。 子 带 菌 是 引 种
起 苗期 发病 的 主 因 , 重病 种子 往 往不 能发 芽 , 或萌 发后 的幼 苗 不久 即死 亡 。 病 的种 子长 出 的病 苗 往往 徒长 , 轻 比健 株 高 1 3 植 株 细 弱 , 片 和 叶 鞘 变 窄而 长 , 株 呈黄 绿 色 , 系 /, 叶 全 根 发 育不 良 , 毛稀 少 , 分病 苗在 插 秧 前 、 根 部 后死 亡。 在死 苗 上 生 有淡 红 色 和 白 色霉 状 物 ( 即病 菌 的分 生 孢子 及 分 生 孢 子 梗 ) 成 株 期 一般 在 插 秧后 1个 月 左右 出 现 病 株 , 状 与 苗 。 症 期相 似 。 株分 蘖 少 或 不分 蘖 , 间 显著 伸 长 , 部 常 弯 曲 病 节 节 露 出叶鞘 之外 , 下部 几 个 茎节 生有 许 多倒 生 的不 定根 。 开 剥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与防治
发 病重 于 早 稻 。
1 . 4发病 因素
加强田间管理是有效防治水稻各种病害的根本措施 ,及时
播种 , 科学移栽 , 保 证 秧 苗 移 栽 后 充 足 的水 肥 供 应 , 促 进 植 株 的 根系发育 , 壮苗促苗 , 提高苗势 , 强壮的秧苗不仅能抗倒伏 , 抗病 害, 而且为高产丰产提供可靠的保障 。在催芽这个环节上 , 要注 意时间不宜过长, 在移栽起秧时要尽可能避免损根。 插秧时要注 意 不 插隔 夜 秧 , 不插 老 龄秧 , 不插 深 泥秧 , 不 插 烈 日秧 , 不 插 冷水 浸的秧 , 保证秧苗的成活及正常缓苗 。 2 . 3妥 善处 理 田间杂 物 清除病残体 , 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 , 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 沤制堆肥 。妥善处理病稻草 , 不能随便乱扔 , 也不能堆放在 田边
水 稻 恶苗病 的发 生 . 并给 出了防 治办 法。
关键 词 : 水稻 ; 恶苗病 ; 赤 霉菌
中图分 类号 : ¥ 4 3 5 . 1 1 1 . 4 + 4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编 号 : 1 6 7 4 ~ 0 4 3 2 ( 2 0 1 4 ) - 1 7 — 8 2 — 1
发病水稻 , 植株 的节间会变得很长 , 长得细细的 , 颜色较淡 , 根系 发育不 良, 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枯死苗上有淡红或 白色霉粉 状物。 一般发病的植株抽穗都较早 , 但穗小粒少 , 多数为不实粒 ,
植株病死后表面分有 浅红色或粉红色的粉状霉物 , 病 粒谷壳 的 内外颖合缝外 , 着生有浅红色霉层。稻秆 内也会生有 白色霉物 , 后 变成 粉 红 色 。
1 - 4 . 1 品种 与发 病 关 系 实 践 证 明 , 水稻 的 不 同 品 种对 于 恶 苗 病 的

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措施

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措施

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措施
目前生产上防治水稻恶苗病的方法为药剂浸种,使用的药剂品种主要有“901”、恶苗灵、一浸灵、咪鲜胺等。

有些杀菌剂在我省使用已有十余年之久,长期单一使用一种杀菌剂会造成病原菌产生抗药性,从而影响杀菌效果。

浸种时对,一般还要求每天搅拌一至两次。

现场调查这几种药剂都有,但具体操作有差异,不同药剂之间的防治效果也有显著差异。

低温和种子处理操作不规范对防病效果也有较大影响。

药剂浸种时每种杀菌剂对药液的浓度、浸种量、温度以及浸种时间都有严格要求。

今春的低温对药效发挥有一定影响。

部分稻农种子处理操作不规范也导致了水稻恶苗病防治效果不理想。

1、苗床发病稻株应拔除后再移栽,移栽前最好使用药液泼浇处理苗床(咪鲜胺25%EC2000—3000倍液)。

本田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

2、育苗时种子处理要规范,所用的浸种药剂要选用使用年头少,药效好的品种,如咪鲜安等,不同品种的稻种应单独浸种或采用纱网袋分装。

3、种子田尽量选用无病或发病轻的田块留种。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恶苗病
水稻恶苗病又称徒长病,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

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岀丄。

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髙,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冇不良,部分病苗在移栽前死亡。

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抱子。

本田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泄须根,分藥少或不分藥。

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线状菌幺幺,以后植株逐渐枯死。

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而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

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

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霊,病轻不表现症状, 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

水稻恶苗病是水稻种植前期常见病害之一,带病种子和上壤病害传播是危害其主要原因。

防治方法
田间管理
(1)建立无病留种田,选栽抗病品种,避免种植感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催芽不宜过长,拔秧要尽可能避免损根。

做到"五不插":即不插
隔夜秧,不插老龄秧,不插深泥秧,不插烈日秧,不插冷水浸的秧。

(3)淸除病残体,及时拔除病株并销毁,病稻草收获后作燃料或泯制堆肥。

中药治疗
防治方案: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青枯立克》5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 5—7天1次,连喷2次。

备注:为增强植株抗病能力,建议喷雾时每15公斤水加《叶面肥一一沃丰素》25ml。

植保要领及注意事项:
1、床土要优化(肥料的使用、覆盖土的厚度等)。

2、调节上壤酸碱度(防治上应该以此为主)。

3、合理通风(一心一叶酌情通风),浇水时必须浇透,一早一晚浇最好。

在水稻秧苗1-2叶期时,使用卬霜恶霉灵30ml+80%《乙蒜素》5g,兑水15公斤喷雾, 5—7天1次,连喷2次。

发病期可以用30%甲霜恶蘇灵30ml+20%M硅卩坐咪鲜胺20ml或68%卩霜灵锚锌35ml+ 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均匀喷施,7-10天一次,连喷2次,效果好。

菌核病
病原菌均为兼寄生菌。

一般只侵害成熟或衰退的植物器官,侵入后迅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物菌核病引起植物组织坏死。

典型症状是茎、果实、花序等腐烂,有时叶部呈坏死斑点。

病菌表现出严格的寄生专化性或对植物器官的选择性。

这类真菌的子囊泡子有强大的放射能力,分生抱子容易分散,主要通过气流传播。

菌核病分布主要限于温带,寄主范围很广。

如核盘菌可为害32科160多种植物,中国已报道的有23科85种,常见的除十字花科植物外,还有萬苣、甜菜、向日葵、柑橘、桑、豆科作物等。

禾本科植物则很少受害:又如立枯丝核菌可以引起棉花、洋麻、甜菜、松苗等近200种植物的立:枯病。

幼苗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可引起猝倒。

成株受害多在近地面的茎部、叶柄和叶片上发生水渍状淡褐色病斑,边缘不明显,常引起叶球或茎基部腐烂。

种株易在终花期发生菌核病,茎秆上病斑初为浅褐色,后变成白上色,稍凹陷,最终导致组织腐朽、表皮易剥、茎内中空、碎裂成
乱麻状。

种荚受害也可产生黄白色病斑,严重者早期枯死、变干。

在高湿条件下,茎秆、种荚和病叶表而密生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和黑色鼠粪状菌核硬块,病斑发朽、变粘。

重病株在茎秆和种荚内产生大量菌核。

除I•字花科蔬菜外,还危害菜豆、豌豆、蚕豆、大豆、花生、马铃薯、番茄、辣椒、萬苣、胡萝卜、菠菜、黄瓜、洋葱等。

水稻稻瘟病
又称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

病菌侵染叶片、茎秆、穗颈、小穗梗和谷粒。

根据受害时期和侵染部位不同,可分别引起苗瘟、叶瘟、肖瘟、穗颈瘟和粒瘟。

分布適及世界各稻区, 严重发生时可使水稻颗粒无收。

中国南部稻区叶瘟、穗颈瘟发生较重,北部稻区以穗颈瘟为主。

水稻稻瘟病分布在全国各稻区,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

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

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抱子梗和分生抱子。

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

分篥至拔肖期为害较重。

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

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 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殆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

急性型病斑在感病品种上形成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蛊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

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砲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 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抱,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

肖温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

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秆弯曲。

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

发病晚的造成砒谷。

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

谷粒瘟产生褐色
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

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

防治方案
药物治疗:《稻瘟病》以预防为主,要着重在拥穆期进行保护,特别是在孕穗期(破肚
期)和齐穗期是防治适期。

预防方案:在《稻瘟病》常发期,将《稻瘟康》按300—500倍液稀释,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

防治方案:将《稻瘟康》按300倍液稀释,并添加《大蒜油》10ml或适疑渗透剂如仃
机硅等,进行喷雾,重点喷药的部位是植株的上部,3天用药2次。

注意事项
2、本品须现配现用,不得与强酸、强碱性农药混用:与其它农药混用,应先将本品稀释为母液再加入其它药剂。

2、施药后4小时内降雨,需重新喷雾。

3、如有轻微沉淀析出属正常,不影响药效,使用时摇匀即可。

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当前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使水稻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砒谷较多,粒重下降。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

苗期至穗期都可发病。

叶鞘染病在近水而处产生暗绿色水浸状边缘模糊小斑,后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中部呈灰绿或灰褐色,湿度低时中部呈淡黄或灰白色,中部组织破坏呈半透明状,边缘暗褐。

发病严重时数个病斑融合形成大病斑,呈不规则状云纹斑,常致叶片发黄枯死。

叶片染病病斑也呈云纹状,边缘褪黄,发病快时病斑呈污绿色,叶片很快腐烂,茎秆受害症状似叶片,后期呈黄褐色,易折。

穗颈部受害初为污绿色,后变灰褐,常不能抽穗,抽穗的砒谷较多,千粒重下降。

湿度大时, 病部长出白色网状菌丝,后汇聚成白色菌丝团,形成菌核,菌核深褐色,易脱落。

高温条
件下病斑上产生一层白色粉霉层即病菌的担子和担抱子
防治方法
方案一:将稻瘟康或稻瘟康口号按500倍液稀释,进行全株均匀喷雾,以不滴水为宜, 7天用药一次。

方案二:病情严重时,用稻瘟康35ml+稻瘟康II号35ml兑水15公斤,均匀喷雾全株,
7天用药一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