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壁切口疝修复术手术图谱

腹壁切口疝修复术手术图谱
腹壁切口疝修复术手术图谱

腹壁切口疝修复术

腹壁切口疝的发生,常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切口有无感染,切口有无张力,切口位置,缝线类型,缝合技巧等。这些因素大部分可设法避免和纠正,以预防切口疝的发生。

发生切口疝后,如无特殊禁忌情况,原则上宜及早手术修复。因时间愈长,疝囊增大,腹壁周围肌肉愈弱,手术成功机会也就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切口疝多为切口感染的后遗症,切口愈合后短期内瘢痕尚有充血水肿,甚至尚有隐匿的感染存在,过早进行修复手术也不易成功。所以,一般以切口愈合后半年再行修复为妥。如病人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等疾病不宜手术时,则可使用疝带治疗。

[术前准备、麻醉]

除与其他疝修复术相似处,还应注意术前加强腹股锻炼,消除增加腹内压力的因素等。

[手术步骤]

手术切口需根据切口疝的位置、大小而定。因需将原切口瘢痕一并切除,故常采用梭形切口。现以上腹部经腹直肌切口疝为例:

对有皮肤覆盖的切口疝,可在切开皮肤瘢痕后锐性分离。对仅有瘢痕覆盖的切口疝,则可在皮肤和瘢痕结缔组织交界处切开,显露出切口疝外层覆盖的纤维结缔组织,即所谓假性疝囊,将假性疝囊四周的结缔组织充分分离,使之与邻近的腹壁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开。一般两侧需超出2~3cm,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图1-1]。用止血钳提起两侧腹直肌前鞘的筋膜组织,向外拉开,沿假性疝囊基部边

缘切开腹直肌前鞘[图1-2]。再次腹直肌向前侧拉开,继续向深部锐性分离假性疝囊、直至显露疝囊颈和两侧的腹直肌后鞘和腹膜[图1-3]。

先在疝内容物与疝囊无粘连处切开疝囊,再沿假性疝囊颈部与正常腹膜组织交界处环形剪开[图1-4]。切开时要注意避免损伤内容,大网膜粘连可以结扎、切断。完全切除假性疝囊,将疝内容物送回腹腔。检查下面的腹内脏器无粘连和损伤后,用7-0号丝线间断褥式缝合腹直肌后鞘和腹膜[图1-5]。用4-0或7-0号丝线间断缝合腹直肌(间距1~1.5cm即可)[图1-6]。再用7-0号丝线重叠缝合(间断褥式缝合和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图1-7]。最后缝合皮下组织和皮肤。

[术中注意事项]

1.术中应尽量减少损伤组织,彻底止血,减少切口张力,保证切口愈合,以免术后复发。

2.疝囊外组织很薄,切开皮肤时要注意避免损伤疝内容物。

3.如果遇到巨大的切口疝,腹膜和腹直肌后鞘由于瘢痕收缩,缺损较大,往往修复缝合有张力。这时,应在开始分离过程中保留切口两缘腹直肌前、后鞘间瘢痕组织的连续性,待修复缝合时,把两侧前鞘做翻转鞘膜瓣以修复后鞘缺损。

[术后处理]

切口疝修复术后,特别要注意防治各种增高腹内压力的因素,必要时胃肠减压2~3日。切口拆线时间应适当延长至8~10日,拆线后再下床活动。

腹壁切口疝修补材料的选择

·专家论坛· 76? ? 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2017年4月第11卷第2期Chin Arch Gen Surg (Electronic Edition ), April 2017, Vol. 11, No.2 腹壁切口疝修补材料的选择 李基业 DOI :10.3877/cma.j.issn.1674-0793.2017.02.002 作者单位:100048 北京,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 疝修补材料的发展为外科医师修补腹壁切口疝提供了很好的武器,使过去一些难于或无法治疗的腹壁切口疝获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然而,如果对这类材料特点及应用指征了解不够,就会产生负面作用,甚至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正确地选择修补材料是做好腹壁切口疝修补重要一环。如何正确选择是一个复杂课题,就笔者所知目前国内外尚没有令人满意的文献解答这一问题。以下笔者就自己的经验并结合文献谈谈切口疝修补材料选择问题。 一、修补材料的类型 据文献报道可应用于疝修补的补片有200余种,然而归纳起为二大类:(一)合成材料补片 1.聚丙烯类补片:这是应用于疝修补最早和最 广泛的补片。经过50多年的改进,该类补片演生出了重量聚丙烯补片(含70%以上聚丙烯)、 轻重量聚丙烯补片(含40%~50%的聚丙烯)、 超轻重量聚丙烯补片(含17%~30%聚丙烯)。 人的正常腹壁生理张力大约16 N/cm, 而上述三类补片抗张力强度均明显高于16 N/cm 。补片内含聚丙烯成分越多,组织炎性反应就越重,形成的补片纤维板越硬,影响修补区腹壁的顺应性。反之亦然,轻质和超轻质补片修补腹壁后顺应性明显好于重质补片。因此,尽可能应用轻质或超轻质补片已基本形成了共识。 2.聚酯类补片:此类补片应用范围欠广,早期主 要因法国外科医师喜欢使用。近年随着聚酯补片的改进,其应用范围已有所扩大,目前国内也有此类产品。聚酯补片多为多丝股补片,与聚丙烯补片相比, 聚酯补片柔韧性好,但抗张力能力仅为前者的1/3,另外使用时补片的舒展性差。早期来自美国Tufts 大学资料表明,聚酯补片修补腹壁疝的复发率和感染率均高于聚丙烯补片。近几年来笔者已应用了一些聚酯补片(自粘性聚酯补片和聚酯加胶原蛋白的的复合防粘连补片)修补腹壁疝,体会是术后感染 率及疝复发率并不高于聚丙烯补片。但聚酯补片一旦感染就难以保守方法治愈,几乎都要去除补片;而后者多能保守治愈。 3.膨体聚四氟乙烯补片(ePTFE 补片):此补片 为微孔性生物材料(10 μm), 优点为与腹腔脏器接触时不易形成粘连。但成纤维细胞及巨噬细胞不易掺和进补片中, 故修补后的牢固性及抗感染能力也不及聚丙烯和聚酯补片,此补片一旦感染, 大部分需移去补片。目前国内外已逐渐减少此补片的使用。 4.可吸收合成补片:也称生物合成(Biosynthetic) 或生物可吸收(Bioabsorbable)补片,在人体组织内完全可吸收,最终无异物存留。该类补片主要成分是聚乙醇酸和聚-4-羟基丁酸盐,补片作为支架为组织长入和宿主细胞增殖提供环境。由于补片随着时间而降解,降低了感染风险。但这类补片仅可用于加强法修补或在污染情况下作为暂时关闭腹壁材料。目前可用的可吸收合成补片有:①Vicryl 聚乳酸补片,编织牢固,弹性差,90 d 降解;②Dexon 聚乙醇酸补片,辫状织成,质地软、可曲性好,90 d 降解;③Bio A 和TIGR 新近出现的可吸收补片,主要成分仍为聚乙醇酸,加入环丙烷成分吸收慢,尤其是TIGR ,植入人体后4个月开始吸收,完全吸收需3年[1] 。这类产品国外已经使用多年,而国内未见使 用情况报道,可能与缺乏此类产品有关。(二)生物补片 1998年问世,由人源和动物源细胞外基质组 成。与可吸收合成补片理念类似,生物补片也是为受体的细胞增殖和组织长入提供支架。生物补片可 分为两大类: 1.异体组织补片:来自于尸体组织的去细胞 基质支架结构。国外有美国Lifecell 公司生产的Alloderm 补片,国内有北京清源伟业生物组织工程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Renov 补片。 2.异种组织补片:来源有猪皮肤和小肠黏膜或 牛心包组织。异种组织生物补片种类较多,有十余 种,但基本特点和用途大同小异,为自体组织长入提供支架作用。

腹壁切口疝人工合成补片修补术

1.手术野清拭后以2%~3%碘酊和75%乙醇消毒。 2.以原手术切口并切除手术瘢痕后进腹或以疝环的最大直径方向取切口进腹。要谨慎注意内脏和皮肤的粘连,防备误伤内脏。 3.游离皮下组织和筋膜至疝囊。手术瘢痕、皮下组织和破碎筋膜一并切除。 4.谨慎切开疝囊,分离大网膜、肠管与疝囊或疝环的粘连。腹腔内粘连肠管的分离、大网膜和肠管是否切除要视腹腔被疝出的内脏回纳后的容积和关闭腹膜缺损的程度。如要切除肠管必须要注意尽可能减少污染。 5.在腹膜前(肌筋膜后)做钝性分离,各方向分离面要超过疝环3~5cm,做成一腹膜前间隙为置入人工合成补片用。分离时注意止血和勿损伤内脏。以可吸收合成缝线连续缝合关闭腹膜。 6.测量已做成腹膜前间隙的面积,即:疝环的直径+疝环外已游离的3~5cm的间隙。并以此面积的大小裁剪聚乙烯补片,一般取圆形。 7.把已裁得的聚乙烯补片置入腹膜前间隙内。视容纳情况可再裁剪,不要使补片太小,也不要过大而使补片打褶。 8.以不可吸收合成缝线间断缝合补片的外缘固定于前面的筋膜肌层上,以同样方法再缝一圈把补片固定于疝环上(筋膜下补片修补术-UnderlayRepair)。 9.或关闭腹膜后在肌筋膜上做一间隙,大小如前已叙述。补片置入后以相似方法做两圈间断缝合固定补片与其下的肌筋膜层和疝环(筋膜上补片修补术-OnlayRepair)。 10.正中切口的切口疝在游离疝囊和回纳疝内容物后,在近中线处较充分的把两侧腹直肌后鞘向各自的外侧游离5~7cm,并过疝环的上界3cm。把两侧腹直肌后鞘对合缝合后,裁剪相应大小的聚乙烯补片置入腹直肌后间隙内。以补片的一侧与相应侧的腹直肌外缘和穿过腹直肌到前鞘做数针褥式缝合,待两侧缝合结束后打结。补片被置于腹直肌后鞘前、腹直肌后,补片缝合固定通过左右腹直肌的外缘到前鞘,使补片与左右腹直肌连为一体。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Rives-StoppaRepair)。 11.如果因粘连广泛无法闭合腹膜时,以聚四氟乙烯或用聚四氟乙烯和聚乙烯复合材料的补片替代腹膜缝合。使用此复合材料时,必须是聚四氟乙烯面对内脏。以不可吸收缝线间断把补片与腹膜缝合固定。 12.缝合皮下组织时不要有无效腔。置闭式引流管后缝皮。 注意事项 1.用人工合成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游离创面较大,有时要游离肠管粘连。手术要仔细,止血要可靠,注意无菌操作,尽量减少污染。要用有效的预防性抗生素,视术中情况决定持续应用时间。 2.手术后要注意病人对疝出内脏复位的耐受能力。尤其要注意呼吸功能、血气分析和呼吸道护理。 3.引流管以低压闭式持续吸引,视引流量决定拔管时间。停止引流后还需检查有否腹壁残余血肿或浆液肿,在无菌下穿刺抽液。手术后即需用腹带包扎,要持续3~6个月。 4.视术中情况选用补片和决定如何置入补片。聚乙烯补片不能接触肠管,但耐受感染好。聚四氟乙烯抗粘连强但发生感染要取出补片。筋膜下置入补片后由于腹压和肌张力使补片两面受压,缚贴平整,又因肌层阻挡基底宽于疝环很大的补片,不易复发,但手术固定补片有一定难度。筋膜上置入补片的手术操作不难,固定补片进针不要过深防误伤内脏,但因补片开放于脂肪组织所以浆液肿发生率高,引流时间要稍长。无论在筋膜上或筋膜下置入补片,补片外缘要超过疝

6801基础外科手术器械

6801基础外科手术器械 序号名称品名举例管理类别 -1 医用缝合针 (不带线) 医用缝合针(不带线) Ⅱ -2 基础外科用刀手术刀柄和刀片、皮片刀、疣体剥离刀、 柳叶刀、铲刀、剃毛刀、皮屑刮刀、挑刀、 锋刀、修脚刀、修甲刀、解剖刀 Ⅰ -3 基础外科用剪普通手术剪、组织剪、综合组织剪、拆线 剪、石膏剪、解剖剪、纱布绷带剪、教育 用手术剪 Ⅰ -4 基础外科用钳普通止血钳、小血管止血钳、蚊式止血钳、 组织钳、硬质合金镶片持针钳、普通持针 钳、创夹缝拆钳、皮肤轧钳、子弹钳、纱 布剥离钳、海绵钳、帕巾钳、皮管钳、器 械钳、拆钉钳 Ⅰ -5 基础外科用镊 夹头皮夹子系统Ⅱ小血管镊、无损伤镊、组织镊、整形镊、 持针镊、保健镊(简易镊)、拔毛镊、帕巾 镊、敷料镊、解剖镊、止血夹 Ⅰ -6 基础外科用 针、钩动脉瘤针、探针、推毛针、植毛针、挑针、 教学用直尖针、静脉拉钩、创口钩、扁平 拉钩、双头拉钩、皮肤拉钩、解剖钩 Ⅰ -7 基础外科其它 器械腔道内支架输送器Ⅲ手术打结器、弹性带(一次性使用)、开 创保护器、刀头清洁片(无菌)、电极清 洁片(无菌) Ⅱ 刀片夹持器、麻醉口罩、麻醉开口器、照 明吸引器头、粉刺取出器、黑头粉刺压出 器、皮肤刮匙、皮肤套刮器、皮肤刮划测 检器、皮肤检查尺、皮肤组织钻孔器、开 口器、卷棉子、手术用体表标记笔、缝线 扣、固定架、刀头清洁片、电极清洁片 Ⅰ -8 基础外科组合 器械手指操作用手术器械 Ⅱ -9 基础外科有源 器械外科动力系统、无菌管路连接器 Ⅱ

6802显微外科手术器械 序号名称品名举例管理类别 -1显微外科用 刀、凿显微喉刀 Ⅰ -2显微外科用 剪显微剪、显微枪形手术剪、显微组织剪 Ⅰ -3显微外科用 钳显微枪形麦粒钳、显微喉钳、显微持针钳 Ⅰ -4显微外科用 镊、夹显微镊、显微持针镊、显微止血夹 Ⅰ -5显微外科用 针、钩手术用冲洗针Ⅱ显微耳针、显微喉针、显微耳钩、显微喉 钩 Ⅰ -6显微外科用 其他器械显微外科手术器械套装Ⅱ显微合拢器Ⅰ 6803神经外科手术器械 序号名称品名举例管理类别 -1神经外科脑内 用刀脑神经刀、可拆卸式脑膜刀、脑神经刀、 脑膜刀 Ⅱ -2神经外科脑内 用钳肿瘤摘除钳、脑组织咬除钳Ⅱ银夹钳、U型夹钳、动脉瘤夹钳Ⅰ -3神经外科脑内 用镊脑膜镊、垂体瘤镊、肿瘤夹持镊 Ⅱ -4神经外科脑内 用钩、刮脑膜钩、脑膜拉钩、神经钩、神经根拉钩、 交感神经钩、脑刮匙、脑垂体刮匙 Ⅱ -5神经外科脑内 用其他器械颅内血肿穿刺清除器械Ⅲ脑活检抽吸器、脑膜剥离器、脑科吸引管Ⅱ 脑吸引器、后颅凹牵开器、手摇颅骨钻、 脑打针锤、脑压板、软轴牵开系统 Ⅰ

腹壁切口疝诊治规范

疝和腹壁外科专业规范 2012年6月

成人腹股沟疝诊疗规范 (2012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 前言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和修订了《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对推动我国疝和腹壁外科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材料学的发展以及循证医学的深入,疝和腹壁外科的临床证据也在不断的积累,目前诊治原则及方法趋于达成共识。为此,学组在2011年就以上的“方案”进行反复的专题讨论,今年5月完成全面修订,并更名为《成人腹股沟疝诊疗规范》现公布如下: 1、定义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域的腹外疝,即在腹股沟区域有向体表突出的疝囊结构存在,腹腔内器官或组织可通过先天的或后天形成的腹壁缺损进入疝囊。典型的腹股沟疝具有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被盖等结构。依据解剖学“耻骨肌孔”的概念,腹股沟疝包括斜疝、直疝、股疝及较为罕见的股血管前、外侧疝等。 2、病因和病理生理 2.1病因 2.1.1鞘状突未闭是腹股沟疝发生的先天性因素。 2.1.2腹腔内压力腹内压和瞬间的腹内压变化是产生腹外疝的动力。 2.1.3腹壁薄弱各种引起组织胶原代谢及成份改变所致的腹壁薄弱如老年人的组织胶原成分改变和腹壁肌肉萎缩与腹股沟疝的发病有关。 2.1.4其它遗传因素,吸烟,肥胖,下腹部低位切口等可能与疝发生有关。 2.2病理生理 当腹腔内器官或组织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的存在,可压迫疝内容物,形成嵌顿疝。若为肠道时,可造成肠道的机械性梗阻而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随着受压时间延长,肠道出现水肿、渗出和血运障碍,尚未及时治疗,可导致疝内容物坏死,穿孔,产生严重的腹膜炎,甚至危及生命。

巴德腹壁切口疝手术开放术式

第八章 腹壁切口疝手术开放术式 一、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 腹壁切口疝是发生于原腹部手术切口的疝,均需手术治疗。在人工补片应用于临床前,通常采用组织对组织缝合的修补方法。但对于直径>5cm的缺损缺损,此手术的复发率可高达50%。自1958年Usher使用聚丙烯补片修补疝以来,使用人工合成材料修补腹壁切口疝成为主要方法,目前常用的术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1. On-lay(肌前置网修补法) 优势: 1. 简单; 2. 便宜 劣势: 1. 容易复发; 2. 需要大量缝合,增加术后疼痛,延长住院时间,综合费用增加; 3. 皮下广泛游离导致浆液肿和脓肿增加

2. Sub-lay: 肌后补片放置 腹膜前间隙补片放置 优势: 1. 复发率低; 2. 感染率低 劣势: 1. 广泛侧面游离,延长手术时间,损害健康组织,增加浆液肿几率; 2. 过多缝合,增加术后疼痛,延长住院时间,综合费用增加 3.In-lay: 补片边缘直接与缺损缝合,需要采用复合材料,费用较高,且复发率极高,临床现基本不使用该方法。 以上三种方法都存在的问题: 1.过多侧向分离—血清肿—感染; 2.补片过多缝合—术后疼痛增加

4. IPOM(腹腔内补片放置): 优势: 1.复发率显著降低 2.可发现隐匿疝; 3.感染率降低:低于10%; 4.腔镜,开放手术皆可; 5.手术简单; 6.术后疼痛降低; 7.住院时间缩短,整体费用降低 劣势: 1.需要使用防粘连的符合材料补片; 2.必须切开腹膜 因此,国外许多医生提倡首选此术式。

IPOM开放术式步骤: 1. 切口长度同缺损长度 2.识别并打开疝囊 3.回纳疝内容物到腹腔内, 4.分离粘连物 并保留疝囊 5. 腹腔内游离范围:大于缺 6.测量缺损大小,选择补片损边缘5-7cm 尺寸:大于缺损边缘3-5cm

腹壁切口疝修复术手术图谱

腹壁切口疝修复术手术 图谱 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腹壁切口疝修复术 腹壁切口疝的发生,常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切口有无感染,切口有无张力,切口位置,缝线类型,缝合技巧等。这些因素大部分可设法避免和纠正,以预防切口疝的发生。 发生切口疝后,如无特殊禁忌情况,原则上宜及早手术修复。因时间愈长,疝囊增大,腹壁周围肌肉愈弱,手术成功机会也就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切口疝多为切口感染的后遗症,切口愈合后短期内瘢痕尚有充血水肿,甚至尚有隐匿的感染存在,过早进行修复手术也不易成功。所以,一般以切口愈合后半年再行修复为妥。如病人有严重心血管系统等疾病不宜手术时,则可使用疝带治疗。 [术前准备、麻醉] 除与其他疝修复术相似处,还应注意术前加强腹股锻炼,消除增加腹内压力的因素等。 [手术步骤] 手术切口需根据切口疝的位置、大小而定。因需将原切口瘢痕一并切除,故常采用梭形切口。现以上腹部经腹直肌切口疝为例:

1-1 分离假性疝囊周围纤维结缔组织 1-2 切开腹直肌前鞘 对有皮肤覆盖的切口疝,可在切开皮肤瘢痕后锐性分离。对仅有瘢痕覆盖的切口疝,则可在皮肤和瘢痕结缔组织交界处切开,显露出切口疝外层覆盖的纤维结缔组织,即所谓假性疝囊,将假性疝囊四周的结缔组织充分分离,使之与邻近的腹壁皮肤和皮下组织分开。一般两侧需超出2~3cm,以减少缝合时的张力[图1-1]。用止血钳提起两侧腹直肌前鞘的筋膜组织,向外拉开,沿假性疝囊基部边缘切开腹直肌前鞘[图1-2]。再次腹直肌向前侧拉开,继续向深部锐性分离假性疝囊、直至显露疝囊颈和两侧的腹直肌后鞘和腹膜[图1-3]。 1-3 显露腹直肌后鞘和腹膜

探析腹壁切口疝的治疗及预防

探析腹壁切口疝的治疗及预防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___________ ) 【摘要】目的探讨腹壁切口疝的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期间采用聚丙烯网片对60例腹壁切口疝患者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促进切 口愈合的经验和教训。结果发生腹壁切口疝的高危因素依次为:腹壁 纵行切口、切口感染、切口过大、缝合技术欠佳、高龄、糖尿病、肥胖、低蛋白血症、腹内压增高。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置后,缩短了伤口愈合和住院时间,避免了二次处置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均无复发及其他不适。结论腹壁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包扎,可避免切口积液、积血及感染等情况的发生,并可减轻病人痛苦,对术后恢复及手术效果的保证有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切口疝无张力修补术负压引流个体化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并不少见的并发症,发生率在2%?11%。其发病率列各种腹外疝第三位,约占腹外疝总数的 1.5%。其 发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旦发生随时间延长而增大,无自愈的可能, 手术是唯一治疗方法。但是无张力疝修补治疗腹壁切口疝术后发生切口积液、

积血、感染等是影响手术效果的重要因素。我院2000年1 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收治了腹壁切口疝60例,均施行无张力疝修补术,术后由于行个体化负压引流及适度加压处理,从而避免切口积 液、积血及感染现象的发生,效果明显,同时分析临床资料总结腹壁切口疝发生的高危因素,以争取在临床操作中减少切口疝的发生,现 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28?71岁,平均56.8 岁。其中28?50岁21例,51?71岁39例。体重48?92Kg,平均65.6Kg。伴慢性支气管炎22例、糖尿病9例、高血压病12例、前列腺增生症6例、肥胖症9例、慢性便秘2例。参照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分类标准,中切口疝17例、大切口疝38例、巨大切口疝5例。 1.2既往手术方式 粘连性肠梗阻松解术15例,结肠癌根治术6例,胃癌根治术19例,胆囊切除和(或)胆总管切开取石术9例,阑尾切除术9例,宫颈癌根治术2例。 1.3切口情况 行腹部正中切口28例,经右侧腹直肌切口15例,麦氏切口9 例,左

腹腔镜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作者:陈明,缪辉来,陈念平,林木生,李宇洲,包仕廷,徐浩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及手术要点。方法:2004年9月在完全腹腔镜下用补片法修补1例巨大腹壁切口疝,疝环12cm×15cm。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min,术后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愈,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7d出院。随访7个月,术前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无复发,工作、生活正常。结论:腹腔镜下结合带线针补片法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具有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康复快、下床活动早、效果好等优点。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腹腔镜;病例报告 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国内外已积累了大量经验,但腹腔镜切口疝修补术文献尚少。2004年9月我们在腹腔镜下配合带线针和针钩用补片法修补1例巨大腹壁切口疝,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患者女,72岁。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胸部创面术后18个月,出现腹部肿物15个月。患者18个月前,由于前胸部溃疡皮肤大面积缺损,行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创面。术后切口感染,经治愈后3个月右腹部切口处出现一包块,平卧时或用手推包块可消失。包块越来越大,有时出现腹胀、腹痛,影响工作、生活。体格检查示生命体征正常,胸、右腹部可见手术疤痕,站立时右腹部切口处可见疝囊鼓出,为21cm×28cm大,平卧时用手推可回纳腹腔,患者有气紧表现,疝环为12cm×15cm大。入院诊断为巨大腹壁切口疝。 12手术方法 采用全麻,术前置胃管及尿管。建立气腹(13~14mm hg)后,在疝囊左侧,尽量远离疝环置入腹腔镜,按照三角原理,在适当位置置2~3枚5mm trocar作操作孔。分离粘连于疝囊的大网膜和肠管,还纳疝内容物,在腹腔镜的引导下于腹壁确定疝环大小并作记号。按照疝环大小剪裁适当大小补片(用戈尔双面补片),要求各方向超过缺损4~5cm,在腹壁疝环投影线上和补片周边上做a、b、c、d、e、f6个对应标记。将补片6个点用不可吸收线打结于粗面,把补片送入腹腔,铺平补片,粗面向上,6个点与疝环投影对应,经戳孔(2mm)用针钩把线引出腹壁外打结后埋于戳孔内,缝合固定覆盖腹壁缺损区,再用带线针和针钩配合缝合5~6针于疝环中间,使补片和腹壁紧贴。然后,用腹腔镜疝钉合器钉合补片于腹壁腱膜上数针加固,并以大网膜覆盖补片,不置引流,解除气腹,粘合切口,术后取半卧位,以利于呼吸,术后上腹带3个月。 2 结果 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min,术后平卧位时有气紧表现,取半卧位后缓解,术后无需使用镇痛药,手术次日即可下地活动。术后肺部感染,经抗感染后治愈,1周后恢复正常活动,出院,未发生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随访7个月无复发,术前腹胀、腹痛症状消失,工作、生活正常。 3讨论 切口疝为较常见的腹部术后并发症,约占各种疝的15%[1],多为术后腹内压升高或腹壁抵抗力下降引起,最常见原因为术后切口感染,约半数以上有此病史[2]。本例有切口感染史,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 31腹壁切口疝的分型 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在“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中分型为:疝环最大径<3cm为小型切口疝;3~5cm为大型切口疝;>5cm为巨大切口疝[3]。欧州疝学会根据腹壁切口疝的大小分型为:小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5cm),中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5~10cm)和大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10cm)[4],疝的大小定义为:环绕前腹

腹腔镜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腹腔镜巨大腹壁切口疝修补术 作者:陈明,缪辉来,陈念平,林木生,李宇洲,包仕廷,徐浩【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手术方法及手术要点。方法:2004年9月在完全腹腔镜下用补片法修补1例巨大腹壁切口疝,疝环12cm×15cm。结果:手术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00min,术后肺部感染,经抗感染治愈,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术后7d出院。随访7个月,术前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无复发,工作、生活正常。结论:腹腔镜下结合带线针补片法治疗巨大腹壁切口疝具有损伤小、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康复快、下床活动早、效果好等优点。 【关键词】腹壁切口疝;腹腔镜;病例报告 Herniorrhaphy of macrosis abdominal wall incisional hernia by abdominal speculum:with a report of 1 case 【Abstract】Objective:To explore the method and main point about herniorrhaphy of macrosis abdominal wall incisional hernia by abdominal speculum.Methods:An macrosis abdominal wall incisional hernia(size of hernia ring:12cm×15cm)was repaired.by abdominal speculum with fascioled pin and claw in was successfully and time of operation was only 100 minute.The COMP of pulmonary infection in postoperation was also healed.It was the seventh day to discharge and livelihood was total normal in seven months after postoperation.Conclusions:An macrosi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