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电自动控制理论课设

华电自动控制理论课设
华电自动控制理论课设

课程设计报告

( 2014 – 2015 年度第 1 学期)

名称:《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题目: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能分析与校正院系:动力工程系

班级:自动化12K2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刘鑫屏

设计周数:1周

成绩:

日期:2015 年1月15 日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

基于自动控制理论的性能分析与校正

二、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为《自动控制理论A》的课程设计,是课堂的深化。设置《自动控制理论A》课程设计的目的是使MATLAB成为学生的基本技能,熟悉MATLAB这一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标准软件,能熟练地应用MATLAB软件解决控制理论中的复杂和工程实际问题,并给以后的模糊控制理论、最优控制理论和多变量控制理论等奠定基础。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繁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

通过此次计算机辅助设计,学生应达到以下的基本要求:

1.能用MATLAB软件分析复杂和实际的控制系统。

2.能用MATLAB软件设计控制系统以满足具体的性能指标要求。

3.能灵活应用MATLAB的CONTROL SYSTEM 工具箱和SIMULINK仿真软件,分析系统的性能。

三、主要内容

1.前期基础知识,主要包括MA TLAB系统要素,MA TLAB语言的变量与语句,MATLAB 的矩阵和矩阵元素,数值输入与输出格式,MATLAB系统工作空间信息,以及MA TLAB的在线帮助功能等。

2.控制系统模型,主要包括模型建立、模型变换、模型简化,Laplace变换等等。

3.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的各种响应、性能指标的获取、零极点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高阶系统的近似研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控制系统的稳态误差的求取。

4.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主要包括多回路系统的根轨迹、零度根轨迹、纯迟延系统根轨迹和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

5.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主要包括系统Bode图、Nyquist图、稳定性判据和系统的频域响应。

6.控制系统的校正,主要包括根轨迹法超前校正、频域法超前校正、频域法滞后校正

以及校正前后的性能分析。

四、进度计划

五、设计成果要求

上机用MA TLAB编程解题,从教材或参考书中选题,控制系统模型、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法、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法、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法每章选择两道题。第六章校正选四道,其中根轨迹超前校正一道、滞后校正一道、频域法超前校正一道、滞后校正一道。并针对上机情况整理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报告以WORD电子文档形式提交,文件名为班级学号姓名。

课程设计报告包括题目、解题过程及程序清单和最后的运行结果(曲线),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以及参考文献。

六、考核方式

《自动控制理论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方法如下:

根据

1.电子文档形式的课程设计报告。

2.独立工作能力及设计过程的表现。

3.答辩时回答问题的情况。

成绩评分为优、良、中、及格以及不及格5等。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5 年1 月15 日

二、设计正文

数学模型

1.1已知系统传递函数为G(s)=2

753

22

32+++++s s s s s 用matlab 建立数学模型。 解:程序建立模型

>> num=[1 2 3]; den=[1 5 7 2];sys=tf(num,den)

Transfer function: s^2 + 2 s + 3 --------------------- s^3 + 5 s^2 + 7 s + 2 laplace 变换

>> syms s;a=(s^2+2*s+3)/(s^3+5*s^2+7*s+2);L=laplace(a) L =

laplace((s^2+2*s+3)/(s^3+5*s^2+7*s+2),s,t) 1.2.线性定常离散系统的脉冲传递函数为G(s)=

3

.01

2++-z z z j 将其转换成连续时间模型(采

样周期T=0.1s )。

解:采用零阶段保持器方法离散化,在命令窗口输入: >> sysd=tf([1 -1],[1 1 0.3],0.1 )

Transfer function: z - 1 ------------- z^2 + z + 0.3

Sampling time: 0.1 >> sysc=d2c(sysd)

Transfer function: 121.7 s - 5.821e-013 --------------------- s^2 + 12.04 s + 776.7

>> sysc=d2c(sysd,'tustin')

Transfer function: -6.667 s^2 + 133.3 s -------------------- s^2 + 93.33 s + 3067

时域分析法

2.1,已知连续系统的传递函数G(s)=2

72736

5232345223++++++++s s s s s s s s

(1)求出其零极点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2)绘制其零极点图,判断系统的稳定性。 解:建立数学模型,绘制零极点图。 >> num=[3 2 5 4 6]; >> den=[1 3 4 2 7 2]; >> sys=tf(num,den); >> pzmap(sys)

求极点

p=pole(sys) p =

-1.7680 + 1.2673i -1.7680 - 1.2673i 0.4176 + 1.1130i 0.4176 - 1.1130i -0.2991

该系统有一对共轭极点的实部大于0,所以系统不稳定

2.2已知系统的闭环传递函数G(s)=11

131862

32

342++++++s s s s s s 计算系统单位阶跃响应 性能指标:上升时间,峰值时间,超调量,调节时间,用simulink 仿真。 解:绘制单位阶跃响应曲线

>> G=tf([1 3 2],[1 6 18 13 11]); step(G)

仿真结果与计算结果有较高的相似度

频域分析

3.1设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分别为G1=151+s ,G2=4

53.02++s s ,G3=16

.0+s 将它们的bode

图绘制在一张图中。 >> G1=tf([1],[5 1]); >> G2=tf([0.3],[5 1 4]); >> G3=tf([0.6],[1 1]); >> bode(G1,'r',G2,'y',G3)

>> nyquist(G1,'r',G2,'y',G3)

3.2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G(s)=

s

s s s s s 15192054

.042345+++++计算其稳定裕度及相应

的穿越频率和截止频率。 解:建立传递函数模型 >> num=[4 0.4];

>> den=[1 5 20 19 15 0];

>> sys=tf(num,den);

>> S=allmargin(sys)

S =

GainMargin: 10.8674

GMFrequency: 1.8856

PhaseMargin: 103.4629

PMFrequency: 0.0277

DelayMargin: 65.2349

DMFrequency: 0.0277

Stable: 1

稳定裕度分贝表示

>> 20*log10(10.8674)

ans =

20.7225

>> subplot(1,2,2);nyquist(sys)

>> subplot(1,2,1);bode(sys)

由图的:幅值裕度20.7db,相位裕度103,剪切频率0.0277rad/s 根轨迹分析

4.1已知单位负反馈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3

21

5222++++s s s s 绘制其闭环根轨迹。

解:>> subplot(1,2,2);rlocus(tf([2 5 1],[1 2 3])) grid

subplot(1,2,1);rlocus(tf([2 5 1],[1 2 3]))

Root Locus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Root Locus

Real Axis

-3

-2

-1

-1.5

-1

-0.50

0.51

1.5

-3

-2

-1

4.2已知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3)(1()

4(+++s s s k ,试画出ξ=0.1,0.3,0.5,0.7,0.9时的

等ξ线,ωn=1,2,3,…,10时的等ωn 线及系统的根轨迹图,并找到ξ=0.9时的系统的主导极点,并绘制此时系统的阶跃响应。

>> num=[1 4];

den=conv([1 1],[1 3]); rlocus(num,den); axis([-6 6 -2 2]);

z=[0.1 0.3 0.5 0.7 0.9]; wn=[1:10]; sgrid(z,wn);

[k,p]=rlocfind(num,den);%根轨迹如图 Select a point in the graphics window

selected_point =

0.3626 - 0.0512i

-6

-5

-4

-3-2

-1

-2-1.5

-1

-0.5

0.51

1.5

2

Root Locus

Real Axis

I m a g i n a r

y A x i s

系统的根轨迹及等wn 线和等 >> num1=k*num; >> den1=den; >> W=tf(num1,den1); >> W1=feedback(W,1); >> figure(2)

>> step(W1,'k');%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频域超前

5.1已知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1001.0)(101.0(10

++s s ,式设计串联超前

校正装置,使系统指标满足单位斜坡输入信号时稳态误差e ≤0.1%,相位裕度r ≥45°,穿越频率≥150rad/s 。

解:根据稳态误差的要求做静态校正,则系统的传递函数为G(s)=

)

1001.0)(11..0(1000

++s s s

绘制bode 图求性能指标。

>> num=1000; den=conv([0.1 1 0],[0.001 1]);margin(num,den)

由图可求得相位裕度0.0584,穿越频率99.5,都不满足要求。 补偿角取为o=45-0+7=52,

校正参数a=(1+sin(o*pi/180))/(1-sin(o*pi/180))=8.4344. 根据校正后的穿越频率取wm=160,

可求出时间常数T=1/(sqrt(a)*wm)=0.0022.

校正后的性能指标为:nc=[a*T 1];dc=[T 1];n=conv(num,nc);d=conv(den,dc);margin(n,d)

从图可以看出,相位裕度为45.2,穿越频率为175,都满足要求

>> nc=[a*T 1];dc=[T 1];n=conv(num,nc);d=conv(den,dc);margin(n,d) >> t1=0:0.1:120;>> G1=tf(num,den);G11=feedback(G1,1);

>> subplot(1,2,1);step(G11,t1);>> G2=tf(n,d);G22=feedback(G2,1); >> figure(1);hold on;t2=0:0.1:8;subplot(1,2,2);step(G22,t2)

动态校正前后系统的阶跃响应曲线

频域滞后

5.2已知单位负反馈的开环传递函数G(s)=

)

11.0(80

s s 设计校正使系统性能指标满足

单位阶跃信号输入时无稳态误差,相位裕度 r ≥50°。 解:根据静态指标系统已满足要求,绘制校正前系统bode 图

num=80;den=conv([1 0],[0.1 1]);figure(1);margin(num,den);grid on

相位裕度20,穿越频率27.4,系统本身对穿越频率没有要求。所以可以牺牲穿越频率提高相位裕度,以满足系要求,此时可以设计串联滞后校正。 串联滞后校正放在系统的低频段,利用它自身的高频段幅值下降,但对相频特性影响较小的特点。此系统的第一个转折点是10,线设计校正后的穿越频率为5. 取wc=5 对数幅频23。而由20lga=23,1/T=(0.2-0.1)wc. 可以求出参数

>> a=10^(23/20);wc=5;T=1/(0.1*wc); nc=[T 1];dc=[a*T 1]; n=conv(num,nc); d=conv(den,dc);

figure(2);margin(n,d);grid on 校正后的bode 图

由图的校正后相位裕度57.9穿越频率5.07,满足r≥50°。

t1=0:0.1:5;G1=tf(num,den);G11=feedback(G1,1);step(G11,t1);

>> G2=tf(n,d);G22=feedback(G2,1);figure(1);hold on;t2=0:0.1:5;step(G22,t2) 得动态校正前后的阶跃响应曲线

可以看出牺牲了响应速度获得了更好的平稳性指标。

根轨迹校正

根轨迹超前

6.1已知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G(s)=

)

15.0)(1(1

++s s s 用根轨迹确定一串联校正装置使

得超调量不大于30%,调节时间不大于8。

解:>> den=conv([1 1 0],[0.5 1]);num=1;G=tf(num,den);rltool(G);

加入零极点

根轨迹滞后

6.2被控对象的传递函数为G

0(s)=

)2

)(

1

(

33

.1

+

+s

s

s

采用单位负反馈,系统的动态性能已经

满足要求,现在求系统的速度误差系数不小于5。

解:根轨迹校正中的滞后网络用于改善系统的稳定性能,但不改变系统的动态性能,在设计滞后网络时,为使校正后系统的根轨迹主要分支通过闭环主导极点,同时能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开环增益,通常把滞后网络的零极点配置在离虚轴较近的地方,并且互相靠近。

>> den=conv([1 1 0],[1 2]);

>> num=1.33;G=tf(num,den);G1=feedback(G,1);step(G1)

利用系统根轨迹分析的图形界面加入滞后校正网络得G(s)=(s+0.01)/(s+0.001)>> den=conv([1 1 0],[1 2.001 0.002]);

>> num=[1.33 0.0133];G=tf(num,den);G1=feedback(G,1);step(G1)

可知动态过程基本不受影响,但校正后速度误差系数为原来的10倍,满足静态要求。

三、课程设计总结或结论

通过本次课设对matlab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有了初步的了解,能用matlab去分析一些简单的自动控制领域的问题。对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

四、参考文献

于希宁孙建平刘鑫屏等《自动控制原理》中国电力出版社“十一五教材”

吴晓燕张双选《MATLAB在自动控制中的应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华北电力大学控制装置与仪表课设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名称:控制装置与仪表 院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指导教师:罗毅 学生姓名: 学号: 班级:

一、“控制仪表实训”主要内容 1) 调节器 /操作器工原理及使用配置方法; 2) 变频器工作原理及使用配置方法; 3) 交流电机 PWM 调速工作原理及应用方法; 4) 数据记录仪工作原理及使用配置方法;。 二、基本要求 1) 掌握调节器 /操作器使用及配置方法;操作器使用及配置方法; 2) 掌握变频器使用及配置方法; 3) 掌握交流电机 PWM 调速应用方法; 4) 掌握数据记录仪使用及配置方法。 三、实验器材 ABB三相交流电动机一台,ABB_ACS150变频器一台,PID控制器,记录仪,霍尔转速传感器,转换数字显示仪,万用表,电工工具,导线若干。

四、装置功能或原理 1.调节器基本功能:AI-519 经济型人工智能调节器,0.3级精度,AI人工智能调节技术,有自整定功能,带手动/自动无扰动切换功能。 2.变频器基本功能:把工频电源变换成各种频率的交流电源,以实现电动机的变速运行。 3.PWM(脉宽调制)调速原理:利用逆变器具有的开关元件,在其控制端加上三角载波Uc和正弦调制波Ur,当正弦调制波Ur 的值在某点上大于三角载波Uc时,开关元件导通,输出矩形脉冲,反之,开关元件截止。改变正弦调制波Ur的频率,可以改 变输出电压的频率,以此来实现电机调速。 4.霍尔效应测速原理:霍尔传感器固定安装,而在电机的旋 转部位安装一个导磁性好的磁钢。当霍尔传感器靠近导磁物体时,霍尔传感器内部的磁场发生变化,由于霍尔效应,产生不同的霍尔电动势,以此可以判断是否有导磁物体接近。旋转过程中,磁钢每接近霍尔传感器一次,霍尔传感器认为电机旋转了一圈,产生一个矩形脉冲输出,以此计算电机转速。 四、各装置的输入与输出信号。 1.调节器 输出:4~20mA的线性电流信号。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报告 ( 2008 -- 2009 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题目:主汽温串级控制系统 院系:自动化 设计周数: 1 周 姓名学号分工成绩 组长实验仿真(模块搭接、参数整定),报告撰写、整理 成员 实验仿真(模块搭接、参数整 定),报告撰写、整理 实验原理图、工艺流程图、 SAMA图设计 实验原理图、工艺流程图、 SAMA图设计 日期:2009年 07月02日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是“过程控制”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工业 过程对象控制方案的选择、控制功能的设置、工程图纸的绘制等基础设计和设计 说明的撰写,培养学生基本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完成工程师基本 技能训练。 二、主要内容 1.根据对被控对象进行的分析,确定系统自动控制结构,给出控制系统原理图; 2.根据确定控制设备和测量取样点和调节机构,绘制控制系统工艺流程图(PID 图); 3.根据确定的自动化水平和系统功能,选择控制仪表,完成控制系统SAMA图(包 括系统功能图和系统逻辑图); 4.对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仿真试验并进行系统整定; 5.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进度计划 四、设计(实验)成果要求 1.绘制所设计热工控制系统的的SAMA图; 2.根据已给对象,用MATABL进行控制系统仿真整定,并打印整定效果曲线;

3.撰写设计报告 五、考核方式 提交设计报告及答辩 学生姓名:杨宇、张娜、李思怡、 郭冉 指导教师:马平 2009 年 06 月 29日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过程控制课程设计”是“过程控制”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际工业过程对象控制方案的选择、控制功能的设置、工程图纸的绘制等基础设计和设计说明的撰写,培养学生基本控制系统工程设计能力、创新意识,完成工程师基本技能训练。 二、设计(实验)正文 (一).过热汽温控制的任务和要求 过热汽温的稳定是机组经济安全运行的保障。主汽温度自动调节的任务是维持过热蒸汽出口汽温在允许的范围内,使管壁温度不超过允许的工作温度,以确保机组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过热汽温过高或过低都会对机组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 过热汽温过高,容易烧坏过热器,也会引起汽轮机高压部分过热,严重影响机组安全运行。 过热汽温过低,则会影响全厂热效率,引起汽轮机末级蒸汽湿度增加,甚至使之带水,严重影响汽轮机安全运行。 汽温变化过大,将导致锅炉和汽轮机金属管材及部件的疲劳,还将引起汽轮机汽缸和转子的胀差变化,甚至产生剧烈振动,危及机组的安全。 一般来说,中高压锅炉过热气温的暂时偏差值不允许超过正负10摄氏度。长期偏差不允许超过正负5摄氏度。 (二).汽温调节对象的动态特性 过热蒸汽温度控制对象的动态是指引起过热气温变化的各种扰动与气温之间的动态关系。引起过热蒸汽温度变化的因素很多,如过热蒸汽流量变化,炉膛燃烧工况的变化,锅炉给水温度的变化,进入过热器的热量,流经过热器的烟气温度和流速等的变化。但归纳起来,

华北电力大学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 2012-- 2013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题目:数字电子钟的设计 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班级:电气1112 学号: 学生姓名:张三 指导教师:赵东 设计周数:1周 成绩: 日期:2014 年1 月17 日

任务书 (1)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3) 二、设计框图及电路系统概述 (4) 三、各单元电路的设计方案及原理说明、参数计算 (5) 四、调试过程及结果分析 (6) 五、设计、安装及调试中的体会 (7) 参考文献 (8) 附录(设计流程图、程序、表格、数据等) (9)

《电子技术》综合实验 任务书 一、目的与要求 1.目的 1.1综合实验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巩固、深化和扩展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初步的专业技能,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增强实际工程训练。 1.2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掌握综合实验的主要内容、步骤和方法。 1.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文字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协作工作能力。 1.4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其基本工程素质。 2.要求 2.1 能够根据设计任务和指标要求,综合运用电子技术课程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独立完成一个设计课题。 2.2根据课题需要选择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等有关文献资料。要求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课程设计中所遇到的问题,培养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3进一步熟悉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型和特性,掌握合理选用的原则。 2.4学会电子电路的安装与调试技能,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利用“观察、判断、实验、再判断”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 2.5学会撰写综合实验总结报告。 2.6通过综合实验,逐步形成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培养学生树立一定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从现有条件出发,力争少损坏元件。 2.7在综合实验过程中,要做到爱护公物、遵守纪律、团结协作、注意安全。 二、主要内容 共有8个既有学习价值又有一定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的设计课题,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由选择其中之一。 1.移位寄存器型彩灯控制器 2.智力竞赛抢答器 3.电子拔河游戏机 4.交通信号灯控制器 5.数字电子钟 6.电子密码锁 7.电子秒表 8.数字电子钟(硬件)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_)课后习题答案

工程热力学(第五版_)课后 习题答案 本页仅作为文档页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2-2.已知2N 的M =28,求(1)2N 的气体常数;(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3)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 解:(1)2N 的气体常数 28 83140==M R R =)/(K kg J ? (2)标准状态下2N 的比容和密度 1013252739.296?==p RT v =kg m /3 v 1= ρ=3/m kg (3)MPa p 1.0=,500=t ℃时的摩尔容积Mv Mv =p T R 0=kmol m /3 2-3.把CO 2压送到容积3m 3的储气罐里,起始表压力301=g p kPa ,终了表压力3.02=g p Mpa ,温度由t1=45℃增加到t2=70℃。试求被压入的CO 2的质量。当地大气压B = kPa 。 解:热力系:储气罐。 应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压送前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1 111RT v p m = 压送后储气罐中CO 2的质量 2222RT v p m = 根据题意 容积体积不变;R = B p p g +=11 (1) B p p g +=22 (2) 27311+=t T (3) 27322+=t T (4) 压入的CO 2的质量

)1122(21T p T p R v m m m -= -= (5) 将(1)、(2)、(3)、(4)代入(5)式得 m= 2-5当外界为标准状态时,一鼓风机每小时可送300 m 3的空气,如外界的温度增高到27℃,大气压降低到,而鼓风机每小时的送风量仍为300 m 3,问鼓风机送风量的质量改变多少 解:同上题 1000)273 325.1013003.99(287300)1122(21?-=-= -=T p T p R v m m m = 2-6 空气压缩机每分钟自外界吸入温度为15℃、压力为的空气3 m 3,充入容积 m 3的储气罐内。设开始时罐内的温度和压力与外界相同,问在多长时间内空气压缩机才能将气罐的表压力提高到设充气过程中气罐内温度不变。 解:热力系:储气罐。 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第一种解法: 首先求终态时需要充入的空气质量 288 2875.810722225???==RT v p m kg 压缩机每分钟充入空气量 288 28731015???==RT pv m kg 所需时间 ==m m t 2 第二种解法 将空气充入储气罐中,实际上就是等温情况下把初压为一定量的空气压缩为的空气;或者说、 m 3的空气在下占体积为多少的问题。 根据等温状态方程 const pv = 、 m 3的空气在下占体积为 5.591 .05.87.01221=?==P V p V m 3 压缩机每分钟可以压缩的空气3 m 3,则要压缩 m 3的空气需要的时间 == 3 5.59τ 2-8 在一直径为400mm 的活塞上置有质量为3000kg 的物体,气缸中空气的温度为18℃

过程控制课设.

辽宁工业大学过程控制系统课程设计(论文)题目:苯酐配料成分控制系统的设计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起止时间:

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 院(系):电气工程学院教研室:测控技术与仪器Array 注:成绩:平时20% 论文质量60% 答辩20% 以百分制计算

摘要 苯酐是化工重要的生产原料,被广泛用于增塑剂的制造。但在苯酐的生产过程中,由于空气与邻二甲苯的成分可能有变化,故其配比比不固定。本设计通过对苯酐的生产工艺、系统要求等分析,最终实现对苯酐成分的控制系统设计。 本设计是通过对苯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分析,选用特定的传感器、变送器、控制器、执行器,对空气的输出量采用串级控制系统,对邻二甲苯的输出量采用单回路比值控制系统,并针对本设计的系统进行MATLAB软件仿真,最终实现了对苯酐配料成分的控制。本设计的系统具有控制精度高,控制灵活等特点,进一步缓解了化工对苯酐的需求量。 关键词:苯酐;单回路比值控制系统;MATLAB仿真;

目录 第1章绪论 (1) 1.1 背景概述 (1) 1.2 苯酐概述 (1) 第2章方案论证 (2) 2.1 苯酐生产工艺类型 (2) 2.2 控制方案的选择 (3) 2.3 工艺流程图及系统方框图 (4) 第3章各仪表的设计选择 (6) 3.1 传感器的选型 (6) 3.2 控制器的选型 (7) 3.3 执行器的选型 (8) 3.4 其他仪器的选型 (10) 3.5 调节器正反作用及控制规律的确定 (11) 第4章 PID算法 (12) 4.1 PID控制概述 (12) 4.2 比值系统系数的计算 (13) 第5章系统仿真 (14) 5.1 空气控制单元的仿真 (14) 5.2 邻二甲苯控制单元的仿真 (15) 5.3 整个系统仿真 (17) 第6章总结 (20) 参考文献 (21)

华北电力大学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电子密码锁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 ( 2013 -- 2014 年度第 1 学期) 名称:综合实验 题目:电子密码锁 院系: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1周 日期:2012年1 月14 日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锁是人们生活中的常用物品。本题要求用电子器件设计制作一个密码锁,使之在输入正确的代码时,输出开锁信号以推动机构动作,并用红灯亮、绿灯灭表示关锁,而绿灯亮、红灯灭表示开锁。 1.在锁的控制电路中存储一个可修改的8421BCD码作为密码,当输入代码和锁的密码相等时,进入开锁状态使锁打开。 2.从第一次密码输入之后的5秒内若未将所打开,则电路进入自锁状态,使之无法再打开,并由扬声器发出持续20秒的报警信号。 二、设计(实验)正文 1.电子密码锁的原理框图如图6.1 图6.1 电子密码锁的原理框图 2.设计思路 (1)该题的主要任务是产生一个开锁信号,而开锁信号的形成条件是输入代码和已设置的密码相同。实现这种功能的电路构思有多种。比如:用2片8位数据锁存器或2片4 位寄存器,一片存入开锁的代码,另一片存入密码,通过比较的方法判断,若二者相等,则形成开锁信号。 (2)在产生开锁信号后,要求输出声、光信号。其中音响的产生可以由开锁信号去触发一个音响电路。其中的光信号可以用开锁信号点亮LED指示灯。 (3)用按钮开关的第一个动作信号触发一个5S的定时器,若在5秒内未将锁打开,则电路进入自锁状态,使之无法再打开,并由扬声器发出持续20秒的报警信号。

3.具体方案 1)密码修改与储存电路: 该题的主要任务是产生一个开锁信号,而开锁信号的形成条件是输入代码和已设置的密码相同。利用74LS148实现编码,用两个相同的74LS148,非常易于操作,底下的电路用于设置密码,上面的用来输入密码。 2)比较电路 利用74LS85比较器进行比较,是一个重要的枢纽环节,前面的密码输入正确时,A=B 时可令后面的绿灯亮,红灯灭,还可以决定后面的计时电路工作与否。

传热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杨世铭-陶文铨)]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试 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 )(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 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 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到热。试分析 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内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情况可能使热 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8.有两个外形相同的保温杯A 与B ,注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热水后不久,A 杯的外表面就可以感觉到热,而B 杯的外表面则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试问哪个保温杯的质量较好? 答:B:杯子的保温质量好。因为保温好的杯子热量从杯子内部传出的热量少,经外部散热以后,温度变化很小,因此几乎感觉不到热。 第二章 思考题 1 试写出导热傅里叶定律的一般形式,并说明其中各个符号的意义。 答:傅立叶定律的一般形式为:n x t gradt q ??-=λλ=-,其中:gradt 为空间某点的温度梯度;n 是通过该点的等温线上的法向单位矢量,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q 为该处的热流密度矢量。

过程控制课设报告

过程控制课设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 (2015—2016年度第二学期) 名称:过程控制课程设计 题目:电厂锅炉过热蒸汽温度控制系统 院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张建华老师 设计周数: 1 周 日期:2016年6月24日 设计正文: 1.控制系统的基本任务和要求 过热蒸汽温度控制的任务是维持过热器出口温度在允许的范围之内,并保护过热器,使其管壁温度不超过允许的工作温度。过热蒸汽温度是锅炉汽水系统中的温度最高点,蒸汽温度过高会使过热器管壁金属强度下降,以致烧坏过热器的高温段,严重影响安全。一般规定过热蒸汽的温度上限不能高于其额定值+5℃。 如果过热蒸汽温度偏低,则会降低电厂的工作效率,据估计,汽温每降低5℃,热经济性将下降约1%;且汽温偏低会使汽轮机尾部蒸汽湿度升高,甚至使之带水,严重影响汽轮机的安全运行。所以,过热蒸汽温度过高或过低都是生产过程所不允许的。 以600MW机组国产直流锅炉为例,其过热蒸汽温度额定值为541℃(主汽压力为17.3MPa),在负荷为额定值的60%~100%范围内变化时,过热蒸汽温度不超过额定值的-10~+5,长期偏差不允许超过±5℃。为了防止过快的蒸汽温度变化速率造成某些高温工作不部件产生较大的热应力,还对温度变化速率进行限制,一般限制在3℃/min内。 本次课程设计以600MW超临界直流锅炉主汽温控制系统为例: 某电厂600MW 汽包锅炉过热蒸汽温度是通过喷水减温来实现对温度的自动调节。已知该系统减温水流量W和过热蒸汽流量D可通过加装流量计进行检测,电动调节阀的开度可根据控制器输出值自动调整。其动态特性如下:

传热学课后题答案整理

3-15 一种火焰报警器采用低熔点的金属丝作为传热元件,当该导线受火焰或高温烟气的作 用而熔断时报警系统即被触发,一报警系统的熔点为5000C ,)/(210 K m W ?=λ,3/7200m kg =ρ,)/(420K kg J c ?=,初始温度为250C 。问当它突然受到6500C 烟气加热 后,为在1min 内发生报警讯号,导线的直径应限在多少以下?设复合换热器的表面换热系 数为 )/(122 K m W ?。 解:采用集总参数法得: ) exp(0 τρθθcv hA -=,要使元件报警则C 0500≥τ ) exp(65025650500τρcv hA -=--,代入数据得D =0.669mm 验证Bi 数: 05.0100095.04) /(3

华北电力大学分散控制系统课程设计报告

0 引言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和电力改革的深入以及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政策实施,各电厂为实现降低成本、减少设备维护成本和缩短维护周期的目标要求,现代电力系统对自动化及工通讯的需求也日益提高。另一方面,在火电厂,随着电力现场设备的增多及其自动化过程的复杂化,对辅控设备的数据采集与监控的要求也日益严格。大型火力发电厂的辅助生产车间一般均是由水网、煤网、灰网组成,每一网都可独立成一个系统,每个控制点相对分散,不利于生产数据上传到网络。随着企业对自动化要求的进一步提高,为便于生产管理者远方监控、调度、干预整个电厂的辅控车间运行的需要,达到减人增效之目的,使企业的经济效益最大化。本文介绍了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以下简称邹县电厂)四期工程2×1000MW机组用工业以太网实现的辅助车间控制网络系统的应用实例。 1 工业以太网的发展状况 以太网及TCP / IP通信技术在IT行业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成为IT 行业应用中首选的网络通信技术,近年来已逐步向自动化行业发展,形成与现场总线技术竞争的局面,其发展状况可以归结如下2点: (1)自动化技术从单机控制发展到工厂自动化和系统自动化。近年来,自动化技术发展使人们认识到,单纯提高生产设备单机自动化水平,并不一定能给整个企业带来好的效益;因此, 对企业自动化技术提出的进一步要求是将整个工厂作为一个系统实现其自动化,其目标是实现企业的最佳经济效益。 (2)工厂底层设备状态及生产信息集成、车间底层数字通信网络是信息集成系统的基础。为满足工厂上层管理对底层设备信息的要求,工厂车间底层设备状态及生产信息集成是实现全厂M IS /SIS的基础。这就决定了生产信息的实时性、可靠性以及兼容性,它必将成为现代电力产业工业通讯网络的发展目标。 2 工业以太网的特点 2. 1 冗余性 在程序控制系统中,PLC系统的专用通讯网络的冗余一直是一个比较难解决的问题,硬件方面如通讯网和通讯模块以及软件方面的通讯问题都不能解决,一旦通讯网和通讯块出现问题,整个通讯网络就会瘫痪。若通讯网络系统采用工业以太网,通过工业服务器和数据交换机,就能采用冗余配置,通过交换机,可以任意扩展通讯模块且可采用多层通讯结构。 2. 2 开放性 在控制系统中,一般有2级网络,过程控制网和实时监控网。在过程控制网中,专用网络的

最新工程传热学试题及其答案

工程传热学试题及其 答案

传热学试题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2003级使用) 班级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概念题(34分) 答:非周期性的加热或冷却过程可以分为初始状况阶段和正规状况阶段(2分)。前者的温度分布依然受着初始温度分布的影响,也就是说热扰动还没有扩散到整个系统,系统中仍然存在着初始状态,此时的温度场必须用无穷级数加以描述(2分);而后者却是热扰动已经扩散到了整个系统,系统中各个地方的温度都随时间变化,此时温度分布可以用初等函数加以描述(2分)。 答:时间常数是从导热问题的集总参数系统分析中定义出来的,为 A cV αρτ= 0,(1分)从中不难看出,它与系统(物体)的物性、形状大小相关,且与环境状况(换热状况)紧密相联(3分)。因此,同一物体处于不同环境其时间常数是不一样的(2分)。 答: 四个无量纲准则的物理量组成为: 23 Re;Pr ;Pr ;Re νβννTL g Gr Pe a L u ?=?=== ∞。(各1分) Re ――表征给定流场的流体惯性力与其黏性力的对比关系;Pe ――表征给定流场的流体热对流能力与其热传导(扩散)能力的对比关系;Pr ――反映物质的动量扩散特性与其热量扩散特性的对比关系;Gr ――主要表征给定流场在浮升力作用下产生的流体惯性力与其黏性力的对比关系。(各1分) Bi=αL s /λs 而Nu=αL f /λf 。从物理量的组成来看,Bi 数的导热系数λs 为固体的值,而Nu 数的λf 则为流体的值;Bi 数的特征尺寸L s 在固体侧定义,而Nu 数的L f 则在流体侧定义。从物理意义上看,前者反映了导热系统同环境之间的换热

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oc 15页)

过程控制工程课程设计(doc 15页)

过程控制工程 课程设计任务书 设计名称:扬子烯烃厂丁二烯装置控制模拟设计设计时间:2006.2.20~2006.3.10 姓名:毛磊 班级:自动化0201 学号:05号 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2006年3月

1.课程设计内容: 学习《过程控制工程》课程和下厂毕业实习2周后,在对扬子烯烃厂丁二烯装置的实际过程控制策略、实习环节的控制系统以及相应的组态软件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的基础上,针对扬子烯烃厂丁二烯装置,设计一个复杂控制系统(至少包含一个复杂回路和3-5个简单回路),并利用组态软件进行动态仿真设计,调节系统控制参数,使控制系统达到要求的控制效果。 1)独立完成设计任务,每个人根据下厂具体实习装置,确定自己的课程设 计题目,每1-3人/组; 2)选用一种组态软件(例如:采用力控组态软件)绘制系统工艺流程图; 3)绘制控制系统原有的控制回路; 4)利用下厂收集的实际数据和工艺要求,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利用组态软 件,对控制系统进行组态; 5)改进原有的控制回路,增加1-2个复杂回路,并进行组态; 6)调节控制参数,使性能指标达到要求; 7)写出设计工作小结。对在完成以上设计过程所进行的有关步骤:如设计 思想、指标论证、方案确定、参数计算、元器件选择、原理分析等作出 说明,并对所完成的设计做出评价,对自己整个设计工作中经验教训, 总结收获。 2. 进度安排(时间3周) 1)第1周选用一种组态软件绘制系统工艺流程图;绘制控制系统原有的 控制回路; 2)第2周利用下厂收集的实际数据和工艺要求,选择被控对象模型,利 用组态软件,对控制系统进行组态; 3)第3周(1-3) 改进原有的控制回路,增加1-2个复杂回路,并进行组态; 调节控制参数,使性能指标达到要求; 4)第3周(4) 书写课程设计说明书 5)第3周(5) 演示、答辩

华北电力大学实验报告

华北电力大学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超外差收音机安装与调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常用电子器件的类别、型号、规格、性能及其使用范围,能查阅有关的 电子器件图书。能够正确识别和选用常用的电子器件,并且能够熟练使用万用表。 2.学习并掌握超外差收音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超外差式收音机的调试方法。

4.熟悉手工焊锡的常用工具的使用及其维护与修理,基本掌握手工电烙铁的焊 接技术。 二、实验原理图 三、元器件清单 元件型号数量位号元件型号数量位号 三极管9013 2只V6、V7 电阻56Ω1只R5 三极管9014 1只V5 电阻100KΩ2只R7、R10 三极管9018 4只V1、V2、V3、V4 电阻120KΩ1只R1 发光二极管红色1只LED 瓷片电容103 1只C2 磁棒及线圈4x8x80mm 1套T1 瓷片电容C1、C4、C5 振荡线圈TF10(红色)1只T2 瓷片电容223 7只C6、C7、C10 中频变压器TF10(黄色)1只T3 瓷片电容C11 中频变压器TF10(白色)1只T4 电解电容 4.7uF 2只C3、C8 中频变压器TF10(绿色)1只T5 电解电容100uF 3只C12、C13、C9 输入变压器蓝色1只T6 双联电容CBM-223PF 1只CA 扬声器0.5W 8Ω1只BL 耳机插座?3.5mm 1只CK 电位器10KΩ1只RP 装配说明书1分 电阻51Ω1只R8 机壳上盖1个 电阻100Ω2只R13、R15 机壳下盖1个 电阻120Ω2只R12、R14 刻度面板1块 电阻150Ω1只R3 调谐拨盘1只 电阻220Ω1只R11 电位器拨盘1只 电阻510Ω1只R16 磁棒支架1只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0.2m ,导热系数为45W/(m.K),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 w1t 150C =?及 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2w2w121t t 285150q gradt=-4530375(w/m )x x 0.2λλ??--?? =-=-=- ? ?-????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q A 30375(32)182250(W) Φ=?=-??=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2.5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2.k),热流密度q=5110w/ m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qA=q(dl)=5110(3.140.05 2.5) =2005.675(W) πΦ=??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w f hA t=h A(t t )qA Φ=??-= 管内壁温度为: w f q 5110t t 85155(C)h 73 =+ =+=?

1-1.按20℃时,铜、碳钢(1.5%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 铝=237W/(m·K),λ 黄铜 =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 铜>λ 铝 >λ 黄铜 >λ 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0.12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0.0424+0.000137t W/(m·K) =0.0424+0.000137×20=0.04514 W/(m·K); 矿渣棉: λ=0.0674+0.000215t W/(m·K) =0.0674+0.000215×20=0.0717 W/(m·K); 由附录7知聚乙烯泡沫塑料在常温下, λ=0.035~0.

工程热力学和传热学课后答案

第一篇工程热力学 第一章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系统:状态参数:热力学平衡态:温度:热平衡定律:温标:准平衡过程:可逆过程:循环:可逆循环:不可逆循环: 二、习题 1.有人说,不可逆过程是无法恢复到起始状态的过程,这种说法对吗? 错 2.牛顿温标,用符号°N表示其温度单位,并规定水的冰点和沸点分别为100°N和200°N,且线性分布。(1)试求牛顿温标与国际单位制中的热力学绝对温标(开尔文温标)的换算关系式;(2)绝对零度为牛顿温标上的多少度? 3.某远洋货轮的真空造水设备的真空度为MPa,而当地大气压力为,当航行至另一海域,其真空度变化为,而当地大气压力变化为。试问该真空造水设备的绝对压力有无变化? 4.如图1-1所示,一刚性绝热容器内盛有水,电流通过容器底部的电阻丝加热水。试述按下列三种方式取系统时,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能量形式是什么。 (1)取水为系统;(2)取电阻丝、容器和水为系统;(3)取虚线内空间为系统。 (1)不考虑水的蒸发,闭口系统。 (2)绝热系统。注:不是封闭系统,有电荷的交换 (3)绝热系统。 图 1-1 5.判断下列过程中那些是不可逆的,并扼要说明不可逆原因。 (1)在大气压力为时,将两块0℃的冰互相缓慢摩擦,使之化为0℃的水。 耗散效应 (2)在大气压力为时,用(0+dt)℃的热源(dt→0)给0℃的冰加热使之变为0℃的水。 可逆 (3)一定质量的空气在不导热的气缸中被活塞缓慢地压缩(不计摩擦)。 可逆 (4)100℃的水和15℃的水混合。 有限温差热传递 6.如图1-2所示的一圆筒容器,表A的读数为 360kPa;表B的读数为170kPa,表示室I压力高于 室II的压力。大气压力为760mmHg。试求: (1)真空室以及I室和II室的绝对压力; (2)表C的读数; (3)圆筒顶面所受的作用力。

华北电力大学微机课程设计

. 课程设计(综合实验)报告 ( 20 14 -- 20 15 年度第1学期) 名称:微机原理课程设计 题目:课题2 交通灯控制系统 院系:控制与计算机工程学院 班级:自动化1203 学号:1121190308 学生:帅__ 指导教师:吴华 设计周数:1周 成绩: 日期:年月日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1目的:在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中分别了微计算机各个基本组成模块的原理和编程技术的基础之上,综合应用各部分知识,在实验室现有设备情况下,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功能的应用系统,达到对各部分知识加深理解,融会贯通的目的。 1.2要求:用8255实现交通信号灯软件,硬件设计。8255控制LED发光管实现的十字路口信号灯电路及管理程序,并尽量接近真实信号灯的工作情况。 二、设计(实验)正文 1. 设计题目:一个十字路口的交通信号灯,东西向为一组,南北向为一组,组信号灯亮灭情况相同,R6、Y5、G4 作为南北路口的交通灯,R2、Y1、G0作为东西路口的交通等. 程使六个灯按交通等变化规律亮灭。要求进行周期性重复控制: g) 南北路口的绿灯、东西路口的红灯同时亮20 秒。 h) 南北路口的黄灯闪烁3 秒,同时东西路口的红灯闪3 秒。 i) 南北路口的红灯、东西路口的绿灯同时亮90 秒。 j) 南北路口的红灯、同时东西路口的黄灯亮闪烁3 秒。 k) 在LED 上同步显示倒计时。 2 设计过程: 2.1 芯片类型及使用: ( 1 )交通信号灯的灯光变化和数码显示通过8255实现控制。PA口用于输出信号控制灯光的变化,PB口用于输出信号控制数码管的显示,PC0用于输入k0的控制开关信号,PC1用于输入用于硬件延时的方波信号。PC7用于输出控制数码管工作/不工作的信号。故写入方式控制字为10000001B=81H ( 2 )LED数码显示:数码管采用共阴极接法,位选信号为0则数码管工作。 a~dp段发亮条件:对应位输入1,见下表所示:

传热学第五版完整版答案

1.冰雹落地后,即慢慢融化,试分析一下,它融化所需的热量是由哪些途径得到的? 答:冰雹融化所需热量主要由三种途径得到: a 、地面向冰雹导热所得热量; b 、冰雹与周围的空气对流换热所得到的热量; c 、冰雹周围的物体对冰雹辐射所得的热量。 2.秋天地上草叶在夜间向外界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叶面有露珠生成,请分析这部分热量是通过什么途径放出的?放到哪里去了?到了白天,叶面的露水又会慢慢蒸发掉,试分析蒸发所需的热量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的? 答:通过对流换热,草叶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通过辐射,草叶把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物体上。白天,通过辐射,太阳和草叶周围的物体把热量传给露水;通过对流换热,空气把热量传给露水。 4.现在冬季室内供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就你所知试分析每一种供暖方法为人们提供热量的主要传热方式是什么?填写在各箭头上。 答:暖气片内的蒸汽或热水 对流换热 暖气片内壁 导热 暖气片外壁 对流换热和 辐射 室内空气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暖气片外壁 辐射 墙壁辐射 人体 电热暖气片:电加热后的油 对流换热 暖气片内壁 导热 暖气片外壁 对流换热和 辐射 室内空气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红外电热器:红外电热元件辐射 人体;红外电热元件辐射 墙壁 辐射 人体 电热暖机:电加热器 对流换热和辐射加热风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冷暖两用空调机(供热时):加热风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太阳照射:阳光 辐射 人体 5.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传热现象,如加热、冷却、冷凝、沸

腾、升华、凝固、融熔等,试各举一例说明这些现象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答:加热:用炭火对锅进行加热——辐射换热 冷却:烙铁在水中冷却——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凝固:冬天湖水结冰——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沸腾:水在容器中沸腾——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升华:结冰的衣物变干——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冷凝: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对流换热和导热 融熔:冰在空气中熔化——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5.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在保持同样温度的室内却必须穿绒衣,试从传热的观点分析其原因?冬季挂上窗帘布后顿觉暖和,原因又何在? 答:夏季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室外物体向室内辐射热量,故在20℃的环境中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室外温度低于室内,室内向室外辐射散热,所以需要穿绒衣。挂上窗帘布后,辐射减弱,所以感觉暖和。 6.“热对流”和“对流换热”是否同一现象?试以实例说明。对流换热是否为基本传热方式? 答:热对流和对流换热不是同一现象。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的换热过程为对流换热,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相混合的换热过程为热对流,对流换热不是基本传热方式,因为其中既有热对流,亦有导热过程。 9.一般保温瓶胆为真空玻璃夹层,夹层内两侧镀银,为什么它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并分析热水的热量是如何通过胆壁传到外界

工程热力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

1.闭口系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那么系统内质量保持恒定的热力系一定是闭口系统吗? 不一定,稳定流动系统内质量也保持恒定。 2.有人认为开口系统内系统与外界有物质交换,而物质又与能量不可分割,所以开口系统不可能是绝热系。对不对,为什么?不对,绝热系的绝热是指热能单独通过系统边界进行传递(传热量),随物质进出的热能(准确地说是热力学能)不在其中。 3.平衡状态与稳定状态有何区别和联系?平衡状态一定是稳定状态,稳定状态则不一定是平衡状态。 4.倘使容器中气体的压力没有改变,试问安装在该容器上的压力表的读数会改变吗?绝对压力计算公式 p =p b +p g (p > p b ), p = p b -p v (p < p b ) 中,当地大气压是否必定是环境大气 压? 当地大气压p b 改变,压力表读数就会改变。当地大气压 p b 不一定是环境大气压。 5.温度计测温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6.经验温标的缺点是什么?为什么? 不同测温物质的测温结果有较大的误差,因为测温结果 依赖于测温物质的性质。 7.促使系统状态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举例说明。 有势差(温度差、压力差、浓度差、电位差等等)存在。 8.分别以图1-20所示的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杯子里的热水和正在运行的电视机为研究对象,说明这些是什么系统。 参加公路自行车赛的运动员是开口系统、运动手枪中的压缩空气是闭口绝热系统、杯子里的热水是开口系统(闭口系统——忽略蒸发时)、正在运行的电视机是闭口系统。 9.家用电热水器是利用电加热水的家用设备,通常其表面散热可忽略。取正在使用的家用电热水器为控制体(但不包括电加热器),这是什么系统?把电加热器包括在研究对象内,这是什么系统?什么情况下能构成孤立系统? 不包括电加热器为开口(不绝热)系统(a 图)。包括电加热器则为开口绝热系统(b 图)。 将能量传递和质量传递(冷水源、热水汇、热源、电源等)全部包括在内,构成孤立系统。或者说,孤立系统把所有发生相互作用的部分均包括在内。 4题图 9题图

继电保护定值计算课程设计成果(华电)

继电保护定值计算课程设计成果(华电)

课程设计报告 ( 2014—2015年度第一学期) 名称:继电保护整定计算院系: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设计周数:两周 成绩: 日期: 2014年 12月29日

一、课程设计(综合实验)的目的与要求 1.课程设计的目的 1)巩固《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掌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通过对国家行业颁布的有关技术规程、规范和标准学习,建立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解我国现行的技术政策。 3)初步掌握继电保护设计的内容、步骤和方法。 4)提高计算、制图和编写技术文件的技能。 2.对课程设计的要求 1)理论联系实际。对书本理论知识的运用和对规程、规范的执行必须考虑到任务书所规定的实际情况,切忌机械地搬套。 2)独立思考。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参考有关资料和主动争取教师的指导,也可以在同学之间展开讨论,但必须坚持独立思考,独自完成设计成果。 3)认真细致。在课程设计中应养成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克服马虎潦草不负责的弊病,为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担当建设任务打好基础。

4)按照任务书规定的内容和进度完成。 二、设计(实验)正文 1. 某一水电站网络如图1所示。已知: (1)发电机为水轮立式机组,功率因数为0.8、额定电压6.3kV、次暂态电抗为0.2,负序阻抗为0.24; (2)水电站的最大发电容量为2×5000kW,最小发电容量为5000kW,正常运行方式发电容量为2×5000kW; (3). 平行线路L1、L2同时运行为正常运行方式; (4)变压器的短路电压均为10%,接线方式为Yd-11,变比为38.5/6.3kV。 (5)负荷自起动系数为1.3 ; (6)保护动作是限级差△t =0.5s ; (7)线路正序电抗每公里均为0.4 Ω,零序电抗为3倍正序电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