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中级微观专题之七: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中级微观经济学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章华

技术、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本次讲课的主要内容技术与若干技术的实例

边际产品、MRTS

短期与长期

短期生产函数

规模报酬与欧拉定理

若干基本概念

技术

生产集

生产函数

常见的生产函数

生产技术的性质

技术

技术:被 述为一个将“投入”转换为

“产出”的过程。

如果把这次讲课看作是一个产出,那么投

入依次有:劳动、电脑、投影仪等。

相同的产出可以由不同的投入来生产。如

“电脑+投影仪”的投入组合可以由“粉笔+黑板”的组合来替代。

技术

Q:我们如何比较不同的技术?哪种技术

是最好的(具有最大效率)?

A:“通常,这一问题是用生产集及其边

界(生产函数)来回答的。

生产集是由投入品和产出品所构成的一

个集合。

生产集:一种投入,一种产出x’

x

投入水平

产出水平

y’

y”

生产集

关于生产集的说明

上图中,点(x’,y’)代表了一个生产计划,

表示在给定技术水平下,投入x’可以得到y’

的产出。

同样,点(x’,y’’)代表了另一个生产计划,

表示在给定技术水平下,投入x’也可以得到

y’’的产出(y’>y’’)。

点(x’,y’)和点(x’,y’’)在技术上都是

可行的,都属于生产集。但(x’,y’)是有

效率的,(x’,y’’)是缺乏效率的。

生产集

一个生产计划可以用投入束和一个产出水平(x 1, , x n , y )

来 述。

可行的

生产计划满足:

生产集就是可行的生产计划的集合。生产集的严格数学定义如下:

y f x x n (,,)1 T x x y y f x x and

x x n n n {(,,,)|(,,),,}.

11100

生产函数

定义:既定投入水平下的最大可能的产

出。

生产函数就是生产集的边界线。

图示:生产函数

x’

x

投入水平

产出水平

y’生产集

y = f(x) 是生产函数,同时也是生产集的边界。y’ = f(x’) 是投入x’ 单位

所能获得的最大产出。

技术:多种要素投入

假定生产函数为(x 1, x 2) = (1, 8)对应的产出y =4

(x 1, x 2) = (8, 8)对应的产出y =8

如果用三维坐标来 述,则得到两点:A (1,8,4)和B (8,8,8)

如下图所示

y f x x x x (,).

1211/321/32

图示:多种要素投入下的技术

Output, y

x 1

x 2

(8,1)(8,8)

A

B

等产量线:立体图

Output, y

x 1

x 2

y

y

等产量线在x 1-x 2平面上的投影

y y

x 1x 2

A B

技术的例子:常见的生产函数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

完全替代的生产函数

C-D生产函数

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

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如:参数为:例子:短边规则——4个人打3副牌y a x a x a x n n min{,,,}.

1122 y x x min{,}

122n a and a 21212,.

图示:固定比例的生产函数

x 2

x 1

min{x 1,2x 2} = 14

4814247min{x 1,2x 2} = 8

min{x 1,2x 2} = 4

x 1= 2x 2

y x x min{,}

122

完全替代的生产函数:线性

完全替代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为:

如参数为例子:红铅笔与蓝铅笔

y a x a x a x n n 1122 .

y x x 12

3n a and a 21312

,.

图示:完全替代93

186

248x 1

x 2

x 1+ 3x 2= 18

x 1+ 3x 2= 36

x 1+ 3x 2= 48y x x 12

3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西方经济学案例分析 浏览次数:1627次悬赏分:20 |解决时间:2010-1-21 21:24 |提问者:cream1983 案例分析 1、中新社上海八月二十一日电,日本国家旅游局上海事务所所长铃木克明今天表示,中国赴日游客平均每人消费十六万日元(约合一万四千元人民币),已位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铃木克明是在此间举办的“中日妇女迎世博城市创意旅游经济论坛”上透露这一数据的。他称,其他国家游客人均在日消费八万日元,而中国游客的消费额是其他国家游客的两倍,前几年电器是中国赴日游客最喜欢购买的物品,而近来服装、化妆品有取而代之的势头。 铃木克明说,全球金融危机没有影响中国人赴日旅游的热情,去年赴日中国游客创纪录地达到一百万人。今年六月甲型H1N1流感爆发,中国赴日游客与其他国家相比下降幅度是最低的,进入七月份以后“下降势头更是趋缓”。 日本今年七月开始对中国游客开放个人旅游签证。 问题:运用有关经济学原理说明中国已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广国家”之首的原因。 2、2009年3月26日,国资委授予发电企业煤炭开采权。按照国资委网站上的通知,国资委对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等3家中央企业的主业进行调整。其中,作为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大唐集团,调整后的主业内容增加了与电力相关的煤炭资源开发生产。国资委授予大唐煤炭开采权,不仅让大唐的发电用煤不用再看煤炭企业的脸色,此时,大唐发电还在北京高调宣布:成立新能源公司,公司的主营业务将逐步向新能源靠拢。新能源公司成立之后,主业是发展风电。其实,大唐并不是第一家要建设新能源的电力企业,五大发电集团之一的国电集团目前也正在新疆,甘肃等地区建设风力发电。现在,我国五大发电集团基本上都是火力发电。不过根据调查,目前电力企业面临的压力,才是他们转型的真正动力:目前钢铁等用电大户的限产,停产,让用电量大幅度下降;国内居高不下的煤炭价格,也导致2008年五大发电集团累计亏损超过200亿元。问题:运用有关经济学原理说明,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电力企业突然间这么大张旗鼓地从事新能源开发呢? 3、丰收,对农民来说本是一件高兴的事,但去年大白菜的丰收,却让菜农们哭笑不得。去年大白菜上市的季节,但白菜价格却一路跳水,遭遇了少见的“寒冬”,在济南,批发价每斤最低到了3分钱,是这20年来的最低价,而前年同期还是0.8元。虽然价格已经低到3分钱,但很少有人去农村收购大白菜,济南周边地区的很多菜农到现在一棵也没卖出去,有的甚至烂在了地里。对种白菜为主要收入来源,本来就不富裕的农民来说现在更是雪上加霜。根据调查了解,去年大白菜价格走低有这么几个原因:一是前年大白菜价格特别高,菜农收入颇丰,造成去年种植面积大量增加;二是去年大白菜生长期天气较好,病虫害极少,单产大幅度提高;三是入秋以来,几乎所有农产品价格都在下滑;最重要的一点是韩日国民冬季有腌制大白菜的习惯,山东大白菜是他们腌制白菜的主要原料来源,由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汇编

第一章 一.7月23日,国家发改委宣布,从当天起,调整汽油、柴油的出厂价。这是在一个月内,发改委第二次上调油价,也是今年油价的第五次调整。 答:频繁的油价调整,使人们产生了很强的心理预期:油价还会上涨。油荒就是这样在中国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一切都源于前不久的成品油调价,而火上浇油的则是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 二.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答: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 第二章 一.俄尼斯特-沃克曼在理财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他的年收入有2.5美元,他把其中的1万美元存入了当地银行,并且每月投资200美元在信誉卓著的债券和蓝筹股上。此外,每星期总有一两次,俄尼斯特会用10美元来买彩票;每年他还会带着1,000美元去一次毕勒斯睹上一把,而且他几乎每次都是空手而归。 答:储蓄和投资行为自身并无效用,而仅是达到理财目的的工具而已。相反,赌博是有趣的,起码对俄尼斯特和其他有相同爱好的人来说是如此,确实,赌博也被当作实现理财目的的工具,但赌博本身对那些定期赌博的人来说通常是快乐之源。对于俄尼斯特来说,赌博和赢钱的愿望是那么强烈,以至于使他专注于此,当然还会带来潜在的收入。俄尼斯特愿意以他输掉的钱来“购买”他从中感受到的快乐。 二.鄱阳湖自3月20日12时起进入第15个全湖春季禁渔期。禁渔期和禁渔 区内,不准从事任何形式的捕获作业,不准销售禁渔期的任何捕获物。 答:春季是鱼类繁殖的旺盛期,此时鱼类繁殖的数量可以满足人类日后的需

§2.5知识生产函数、规模报酬和经济增长模式

知识生产函数、规模报酬和经济增长模式 —— R&D模型对2004—2006年中国24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 Knowledge Prodution Function, Return to Scale and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An empirical test of R&D Model using panel data of China’s 243 cities in the year 2004-2006 张 延、王智强①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 100871) ZHANG Yan and WANG Zhiqiang (School of Economics,Peking University,Bejing 100871) 【摘要】:R&D模型是经济增长理论一个重要的、前沿的部分,它认为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R&D模型将经济长期增长的源泉归结于知识生产函数中两种投入要素——知识和资本的规模报酬,并且把经济的长期增长模式区分成三种类型:稳定性均衡、非稳定性均衡和半稳定性均衡。在R&D模型的实证检验方面,本文是国内外首次对知识生产函数进行实证检验,以此来判断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通过对2004—2006年中国243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研究,本文发现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属于稳定性均衡的类型,新知识的生产对两种投入要素——知识和资本的规模报酬是递减的,经济会在一个增长率稳定下来,劳动力和资本存量中用于研究和开发的比例和储蓄率的上升,在长期内都不会改变这个稳定的增长率。[Abstract] R&D Model, which states that techonology improvement and innovation are the engines of a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is an important leading edge of economic growth theory.R&D model dedicates the source of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to the two input factors of knowledge producting process,the return to scale of knowledge and capital, and devides the pattern of long-run growth into three types——stable equilibrium, nonstable equilibrium and semi-stable equilibrium. In the aspect of empirical study, this article is the first attempt testing the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type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Using the panel data of China’s 243 cities in the year 2004-2006, this study finds that: China’s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belongs to the stable equilibrium type, and the return of new knowledge production to the two input factors knowledge and capital is decreasing; the economy would growth at a stable rate, and the increase of the proportion of R&D in total labor and capital, as well as the increase of saving rate, could not change the stable growth rate in the long run. 【关键词】R&D模型、知识生产函数、规模报酬、经济增长模式、实证检验。 [Key Words] R&D Model, knowledge production function, return to scale, economic growth pattern, ①作者简介:张延,北大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宏观经济学。王智强,北大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经济学硕士学位,研究方向:金融学。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奢侈品消费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奢侈品消费 谁在消费昂贵?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1.使用范围: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2.要考核的知识点: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偏好的改变与需求规律; 奢侈品消费与需求规律。 3.思考题: (1)就你目前的状况,对你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会是奢侈品?你用的是什么标准来定义奢侈品的? (2)你能否总结一下目前我国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 (3)用你学习过的理论来分析奢侈品消费问题? (4)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们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在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穿着amarni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CBD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13%,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一、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与GDP增长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GDP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

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吃一顿比萨”。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比萨”是一个标价5700元的Ferragamo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4000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特别是一些香港过来的女同事,眼睛好厉害,见面第一眼就看你穿什么鞋、背什么包。 相比套装来说,一个包可以天天带、背好多年都不会过时,而且跨上后确实整个人的气质就不一样了,特显档次,我觉得这是最划算的消费了。”高小姐这样停留在买品牌包阶段的女孩被称为“包法利夫人”:因为收入不够,她们只能通过购买名牌相对便宜的配件来暗示自己也是富裕阶层的一员。这样的消费者在价位相对较低的奢侈品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普华永道的分析师岳峥指出,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和国外相比有两个不同点:第一,在中国购买奢侈品的大部分是40岁以下的年轻人,而在发达国家,这个市场的主导者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另外,对于中国人来说,奢侈品大部分还集中在服饰、香水、手表等个人用品上,而在欧美国家,房屋、汽车、合家旅游才是大家向往的奢侈品。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仍然不够富裕,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西不同的生活方式:高密度人群助长了消费中的攀比之风。杨清山的调查显示:与很多人想像的不同,中国奢侈品消费的主力军实际上是中产阶级。巴黎百富勤公司给他们的定义是:家庭资产30万以上、年收入10万以上。“当然,如果要经常性的消费奢侈品,标准应该再高一点”,杨清山说:“我觉得月收入2万元到5万元的这部分人应该是比较典型的奢侈品消费者。”据他估计,到2010年,这个人群将增长到2.5亿。 二、终端消费者――政府官员? 大学生用一顿哈根达斯冰淇淋、工薪阶层用一瓶chanel香水来满足自己奢侈的梦想。但是,对于那些价格顶极的奢侈消费品来说,他们在中国的成功显然不能简单地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人群消费欲望的集中爆发来解释。3个月前,当德国人斯蒂芬把90副LOTOS眼镜在坐落于北京王府井的雅视一仟眼镜店摆开时,有中国媒体惊呼“中国奢侈品消费时代已经来临”。斯蒂芬表示,在LOTOS最大的市场日本,几乎政府所有官员都是这些每副10万-50万欧元的眼镜的顾客。因此在中国,他也坚持认为,“这(政府官员)将是一大块潜在市场”。斯蒂芬的想法得到了香港雅视集团的认可,2003年9月,雅视一仟曾经试着引进了日本的一个眼镜品牌,售价在人民币1至3 万元之间,原来担心卖不掉,结果5个月就卖掉了10副。公司总经理陈京宪说,这些产品终端消费者基本上均是政府官员。言下之意,眼镜的购买者如果不是官员,也会把眼镜作为送为官员的礼物。因此,雅视集团对LOTOS的下一步销售措施是:在今年斯蒂芬再次来华后,将专门组织一次针对政府官员的市场推广。奢侈品背后的富豪动力相对别的奢侈品来说,眼镜比较低调,这也许是它得到政府官员追捧的一个原因。同样是世界顶级的奢侈品,一位宾利公司的员工对那些可以花888万买一辆宾利728加长版的“神秘买家”的解读是“肯定不是政府官员,政府官员就算他买的起他也不敢买。”能买而且敢买宾利的中国人是“在30~50岁之间,成功人士、社会名流,特别是一些演艺圈的名流”。另一豪华车品牌劳斯莱斯上海公司总经理凤时宏为自己的顾客勾勒出另一副有趣的肖像:来自上海或者邻近的浙江某地,大多数是房地产业的老板,都不是中国各种富豪排行榜上的人物。这些神秘富豪们虽然财产来源、规模、去向一直不为外界所知,

第三章(89)--生产函数与成本

第三章 生产函数与成本 一、名词解释 1.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2.等产量线; 3.边际技术替代率; 4.产出弹性; 5.生产力弹性; 6.替代弹性; 7.规模报酬; 8.生产函数; 二、判断题(正确的在括号内画T ,错误的画F) 1.在只有一种可变投入的条件下,当边际产量下降时,总产量也下降。( ) 2.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反映了生产的投入和产出关系,适用于一切生产过程。( ) 3.根据对一种可变投入要素生产过程的三阶段划分,厂商可以确定一个生产体系中投入 要素的最佳投入量。( ) 4.当边际产量递增时,总产量将以递减的速率上升。( ) 5.等产量线的斜率是负斜率,并且都凸向原点。( ) 6.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的存在是因为边际报酬递减法则在发挥作用。( ) 7.用来进行经济决策分析的成本通常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按市场价格直接支付的一切 费用。( ) 8.经济学中所说的“短期”具体包括两个条件:一是厂商的要素规模不变;二是行业内 厂商的数量不变。( ) 9.生产函数与成本函数具有对偶关系,AP 增加与AC 和A VC 下降相对应。( ) 10.MC 、A VC 、VC 曲线都呈U 形,当MC 曲线下降时,A VC 和VC 曲线也下降;当 MC 曲线开始上升时,A VC 和VC 曲线也上升。( ) 11.利用生产扩展线可以推导出厂商的LTC 曲线。( ) 12.产出既定成本最小的两种可变投入要素组合的均衡条件是:两种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 率等于两种要素的价格之比。( ) 13.当企业生产扩大、总成本增加时,正常要素增加,而劣质要素则减少。( ) 14.LAC 曲线分别与各个SAC 曲线的最低点相切。( ) 15.在LAC 曲线与SAC 曲线切点所对应的产量水平上,LMC 曲线和SMC 曲线相交。( ) 16.规模经济、规模报酬、边际报酬都是长期概念。( ) 17.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平均成本有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 18.脊线界定了厂商有效生产与无效生产的范围。( ) 三、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 9.技术进步及其类型; 10.成本; 11.机会成本; 12.隐含成本; 13.增量成本; 14.经济利润; 15.学习曲线; 16.生产经济区; 17.规模经济; 18.范围经济; 19.成本弹性; 20.脊线; 21.扩展线; 22.短期; 23.等成本线; 24.生产者均衡。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 期末考查作业 姓名:张玉 学号:1108110191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日期:2012年06月1日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一:上大学的会计成本与机会成本的经济学分析: 中国高等院校从2003年开始逐年扩招,每年增幅达到22%,而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增长约3%,每年从高校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的数量远远大于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量,从而导致就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很多的大学生刚毕业就面临失业。即使找到了工作,获得的相对收益也远远低于人们的预期。由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与扩招的增长速度不对等,因此伴随着大学生失业率的上升至2010年高等院校不再扩招,社会与个人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没能达到预期收益,教育投资同时面临着机会成本问题,所以现在社会上流行着“上大学无用论”,因此很多勉强供得起大学生或者供不起大学生的家庭就选择让孩子放弃上学而直接就业。这种决策是否合理呢?现在就从经济学的机会成本这一角度来分析一下。 二:案例研究的意义 经济这个词来源于希腊语,它的意思是“管理一个家庭的人”。从这个词源来说,家庭与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作为每个家庭成员,尤其是作为家庭成年人的大学生,不得不考虑经济问题。由于家庭资源稀缺有限的特点,而大学生的学业生涯,往往会对有限的家庭资源“多吃多占”,这就会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深刻领悟着家庭“经济学”,从而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业与就业的观念。

机会成本概念是微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情况下,一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往往是参照它的替代品的最高价值来衡量的。1982年著名的“一年回本”化纤厂因为这一概念被标记为“不值得宣传”的工厂;摩托罗拉因为这一概念成为了全球知名企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来说,机会成本这一概念仍然适用。对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它的替代品就是不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对于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对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基本既定的情况,如何通过四年的努力增加不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成为了当代大学生面对的最现实的问题,同时也是当代大学生在四年的学习生活中努力追求的方向 三、专家学者观点——对上大学的机会成本的理解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在他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辟有专门一节来讨论这个问题。.所谓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即作出一种选择时所放弃的其他若干种可能的选择中最好的一种。我们在理解机会成本这一概念时要注意,机会成本不同于实际成本,机会成本并不是生产活动中的实际货币支出,它是一种观念上的成本或损失。在经济分析中,可以采用机会成本来判断一种生产资源的使用是否经济合理,如果它的实际收益大于或等于机会成本时,资源的配置才达到最优状态。 上大学的机会成本,则是指大学教育资源在用于提供教育服务、培养学生时,所放弃的用于生产另一种产品的产量的价值。

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2013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知识知识点: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为了帮助考生系统的复习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课程的相关重点,本文特别整理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教材的重点考点,希望提前掌握,以备迎接2013年中级经济师考试! 二、生产函数和生产曲线 (一)生产及相关概念 生产是将投入转变成产出的过程。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劳动、资本、土地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从较长时期来看,企业的各项投入都是可以改变的;但在短期内,企业的投入分为不变投入和可变投入。 (二)生产函数 掌握生产函数的含义: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生产函数是最大产量与投入要素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其曲线 考试内容:掌握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及各种曲线的基本形状和特征 1.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也称短期生产函数,其基本形式: 该函数表示资本量固定不变,这时总产量的变化只取决于劳动量L的变化。 2.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总产量(TP):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平均产量(AP):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或者说是每单位投入生产的产出。

边际产量: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 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的关系 投入劳动的数量L总产量TP边际产量MP平均产量AP 00—— 1200020002000 2300010001500 335005001167 43800300950 53900100780 【例题·单选题】某企业的工人人数为10人时,其总产量为2100个;当工人人数为11人,其总产量为2200个,则工人人数为11人时,该企业的边际产量是()个,平均产量是()个。 A.100 200 B.200 100 C.210 105 D.100 210 『正确答案』A 『答案解析』MP=(2200-2100)/(11-10)=100(个) AP=2200/11=200(个) 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及其位置关系 (1)边际产量曲线的图形及边际产量递减规律

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卡特尔的兴衰 1. 使用范围: 第八章“寡头市场” 2. 要考核的知识点:寡头市场形成卡特尔的原因 卡特尔组织的稳定性 3.思考题: (1)为什么在寡头厂商间产生卡特尔之类的垄断组织? (2)本案例中,什么条件有利于形成卡特尔?这些条件中,哪些可以在:(a20世纪70年代初期;(b80年代中期;(c2000年的石油市场上找到? (3)形成了卡特尔后,什么原因会导致卡特尔瓦解?为什么卡特尔成员要破坏协议? (4)OPEC采取了哪些措施阻止1981年以来实际石油价格的长期下降趋势? (5)许多石油分析家预测,由于世界石油储量趋于枯竭,在10~20年内世界石油产量就会迅速下降。这对OPEC 的行为会有什么影响? 若干具有垄断地位的经济主体(厂商或国家组织)结成行业内的 “卡特尔”(Cartel是当代经济生活中利益共谋的一种形式。OPEC是 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组织形式,我国在彩电行业,或汽车行业也都 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卡特尔组织形式。但卡特尔组织很不稳定,容易短 命,这或许是各个利益主体“谎言”“欺骗”在做怪的结果。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卡特尔。它建立于1960年,由五个主要的石油出口国组成: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和委内瑞拉。该组织确定的目标如下: ·协调并统一各成员国的石油政策。 ·采取措施确保价格稳定、消除有害而又不必要的价格波动。 在1960年以前,这些石油生产国与国际石油公司的冲突越来越激烈,它们根据“让步的协议”进行石油开采。根据这份协议,石油公司有权开采石油,并为此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这意味着石油生产国在石油产品的产量和价格方面几乎没有发言权。 尽管1960年成立了石油输出国组织,但直到1973年石油生产的控制权才由石油公司转到石油生产国,由OPEC 决定石油的产量并以此决定其石油收入。此时,OPEC已拥有13个成员国。 在整个20世纪70年代,石油输出国组织的定价政策包括以下几方面:把沙特阿拉伯(它是市场领导者原油价设定为市场价,然后其他各成员国依据这个价格设定它们自己的石油价格,成为支配型“企业”价格领导地位的一种形式。 只要需求一直保持上升态势,同时价格又无弹性,那么这项政策就会导致价格大幅度提高,从而收入大量增加。1973年和1974年,在阿拉伯—以色列战争过后,OPEC把石油价格从每桶3美元左右提高到每桶12美元以上。这个价格一直延续到1979年,而石油的销售量并没有明显下降。 可是,1979年之后,石油价格进一步由每桶15美元左右提高到每桶40美元,需求开始下降。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生了经济衰退。 面临着需求的持续下降,OPEC在1982年之后同意限定产量并分配产量定额,试图维持 这个油价。1984年达成协议,最高产量为每天 1600万桶。然而,由于下列原因,卡特尔开始被瓦解: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一:中国移动通信

上海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中级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国移动通信产品的定价策略 移动通信产品不同于其他的一般商品,要了解其定价策略,我们首先要分析影响移动通信产品定价的几个关键因素。第一,成本因素。通信网络的建设需要一次性投入大量资金,因此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很大。而网络一旦建成,电信业务的边际成本相当低廉,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业务量越大,单位固定成本就越低。第二,市场因素。市场结构一般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完全垄断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垄断竞争市场和完全竞争市场。我国目前的电信行业基本属于寡头垄断市场类型。这样的市场一般进入壁垒高,有少数几家大企业(比如移动、联通、电信等)控制了绝大部分的市场需求量。因此,每个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竞争策略都会对其他几家企业产生重要影响。第三,价格弹性。价格弹性决定了产品定价的价位和价格变动的幅度。无论是提高价格,还是降低价格,均要考虑到产品的价格弹性(E)。在产品富有价格弹性时(∣E∣大于1),实施降价策略是有效的;而在产品缺乏价格弹性时(∣E∣小于1),实施提价策略是有效的。产品的价格弹性主要取决于客户个人的可支配收入、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有无替代产品等因素,必须综合考虑。随着移动电话普及率的提高,竞争的日益加剧,移动通信产品变得越来越不具有价格弹性,但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时间有一定的差异。 为了使利润最大化,电信业定价实践中普遍存在着价格歧视的现象。顾客购买电信产品或服务时面临多种资费选择方式,而日常的工作生活规律决定了人们在不同时间段对通信服务需求的不同。比如公务人员对电信业务的需求弹性相对较低: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本地还是异地,重要的电话都必须拨打和接听。相比之下,学生或者老人的时间相对自由,通话的时效性也没有那么强,因此更可能选择一些非高峰时段进行通话。通过分时段分距离制定不同的资费标准,电信厂商达到了三级价格歧视的目的。 电信业通常使用二部资费定价方案以及为需求量大的客户提供折扣,进一步增加其生产者剩余。所谓二部资费是指价格方案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与电信用户通信时间无关的基本费,如“月租费”;二是按通信时间支付的从量费。在二部定价的基础上,电信厂商进一步根据边际效用递减的原理,通过提供单位价格较低的大流量包和长时间通话包(例如70分钟/10元和150分钟/20元,或是60M/10元和300M/30元),让用户进行自我选择,以达到二级价格歧视的目的。可见,通过将分时段定价和二部定价相结合,电信业厂商实际上对用户同时实施了三级和二级价格歧视。

微观经济学案例

案例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 ——关于“超级女声”热潮的分析报告 1)从"芙蓉姐姐"到"超级女声",你能从中找出哪些经济学理论(主要是消费行为与需求理论方面)的思考? (2)影响目前市场需求的因素有哪些? (3)如果你是一个市场营销专家,你准备利用目前的市场需求特点从哪些方面来推广你的产品? (4)请你说说网络外部性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2005年的盛夏也许注定是属于青少年的文化盛夏:一边是"芙蓉姐姐"还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和耳畔,另一边又迎来了"超级女声"全国总决赛的热播,可谓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两种表现形式不同、参与方式不同的文化现象,实际上有着共同的孕育背景,同时也共同折射出当前我国青年文化的新特征,反映了我国青少年发展面临的新问题。 一、"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产生的时代背景分析 "芙蓉姐姐"凭借"一张妖媚十足的脸和一副性感万分的身材",以其露骨而极度自信抑或自我欣赏的文字和夸张而经典的"S"型照片,在集广泛性、快捷性、交互性于一体的互联网络空间(准确地说是在清华北大的BBS)名声大噪,继而引起诸多媒体的高度关注。在2005年的初夏,"芙蓉姐姐"终于完成了由虚拟红人向现实明星的转变,但随着"超级女声"比赛进程的推进,她"永远有多远,我就能红多远"的理想也在郁闷中破灭。"超级女声"吸引了上至89岁下至4岁的15万"女生"共同角逐。据统计,在总决赛直播期间,全国约有十分之一的电视观众在周五晚锁定湖南卫视,创造了亿万人参与的集体狂欢。 面对"芙蓉姐姐"走红和"超级女声"热播,各界的评论褒贬不一。不能否认的是,社会是个人发展的大舞台,时代是塑造和成就英雄的大背景,"芙蓉姐姐"和"超女"们的产生是"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的结果。对于这类青年文化热点现象,不能只进行简单的是与非判断,更不能秉承所谓的"存在即合理"的哲学理念,对其听之任之,而是要着力探究其背后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完整word版)微观经济学案例(第二章和第三章)

《微观经济学》第二章第三章案例 案例一:春运“一票难求” 年年春节,年年有春运。回家团圆的步伐让国人义无反顾涌入春运购票大军中。网民纷纷拿出十八般武艺,叫上全家老少以及朋友一起加入抢票大军,网络、电话和手机三管齐下,甚至拿护照、身份证分开刷票。很多网民感叹“蜀道难,难不过火车票”,有人甚至形容其比“唐僧西天取经”还难。在这场“战役”中,抢到票的人欢喜如中彩票,没成功的则难过哀叹。体验抢票的“酸甜苦辣”成为这几天国人的共同经历。 请借助供求理论分析春运期间“一票难求”的原因。 原因理论 供给和需求原理:供给规模有限,而需求猛增,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经济学规律,此时价格应上涨,可以抑制需求,把票给出多的钱的人,实现均衡。但是,价格上涨了,很多人就会买不起火车票,飞机票更加买不起,为了保证非常需要但又不能够出很多钱的人能够负担得起路费,政府控制火车票价上涨,造成在这样的价格条件下,依然有很多人需要火车票,出现供需缺口,即一票难求。 铁路的运营也要追求一定的收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配置。所以,不可能大量投入,新造很多铁路,只保证春节时交通不拥挤,平时就让其闲置,只做保养。 二:原因详解 春运一票难求,既有经济的原因,也有管理的原因,但主要在于管理,理由如下: 1.说有经济的原因,既指可用经济理论来浅显分析,也指经济能力不够。最基本的经济理论:供不应求造成了一票难求。我们先不谈管理上的问题,从每趟车的荷载来看,春运期间,基本每趟车都是饱和的,除了已有的座位和卧位都订满了外,还有很多站在过道的乘客,这是每年春运的普遍现象。这种情况只要春节坐过车的人都知道。所以,供不应求是一票难求的根本原因。造成供不应求的原因除了管理原因外,这里是经济能力不够,也就是铁路部门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建造更多的运输设备来满足过年回家人们的需求。 2.再说管理的原因。 其实,目前造成春运一票难求的直接原因是管理的原因: (1)国家法定节假日的高度集中绑架了运输部门与乘客。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国家法定节日制度,或者是国家法定节日能够不那么集中,或者春节能够放宽 至农历12月10日至次年1月20日,回家的人群会分散很多。 (2)车票销售制度的缺陷造成了腐败与倒票严重。腐败的是铁路部门对车票销售流程具有接触机会的管理人员与工作人员,倒票的是不劳而获的投机的黄牛党们。所以,车票销售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3)监督与惩罚制度不够完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在实际生活中,为了能够与家人团聚,普通人会不惜代价搞到票,见到的腐败与倒票现象都不胜数,向公安机关与管理机构报告不在少数,但管理部门真正出面严惩的几乎没有,久而久之,没人监督了。 (4)社会失业率是一大隐患。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有所作,有所居,有所养,有所乐,谁还愿意去做黄牛呢 案例二:中国汽车需求量的快速增长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公安部交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底,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64亿辆,其中汽车1.54亿辆;2014年,新注册汽车2188万辆,保有量净增1707万辆,两项指标均达历史最高水平。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企业生产中的学习效应包头海业羊绒公司是一家专门生产羊绒围巾的民营企业,该企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经 济效益较好。生产羊绒围巾有多道生产环节,其中搓穗工序完全是手工操作,劳动密集度很高,每年需要雇佣200名左右工人,主要是来自包头郊区邻近农村的女工。搓穗工序生产季节性较强,人员流动性较高,工人轮换率大约在一半上下。新进厂的搓穗工需要经过一段时期实习,技术达到一定水平后才进入正式独立生产序列。不难理解,搓穗工劳动绩效即其单位时间完成的羊绒穗产量(条),与工人累计搓穗数量具有正相关关系;累计搓穗工作时间越长或累计搓穗数量越大,单位时间(每天或每小时)完成的羊绒穗数量越大。成本与产出是不同经济活动面临的普遍经济关系,降低单位产出成本是管理实践的基本目标之一。经济学提炼出规模经济、学习效应、范围经济等概念,从不同角度对成本产出关系特征加以分析概括。学习效应是指把工人或其他从业人员通过实际工作经验积累带来能力提升和降低生产成本的影响,也就是“干中学”带来的成本节省效应。在羊绒搓穗生产工序中,由于单位时间产量的倒数,度量了单位产量的平均劳动成本(由于该工序完全是手工劳动,平均劳动成本几乎是平均总成本的全部),因而单位时间羊绒穗产量与工人累计搓穗数量之间的正相关关系,也就是羊绒穗产品劳动成本与搓穗工累计产量之间的反相关关系,具有学习效应的涵义。本文试图度量搓穗工序的学习效应关系。样本数据收集方式是:从搓穗工人中随机(不重复)抽取6名工人;样本数据采集两个月的12个时点数据(即6、7月每月5、10、15、20、25、30日)。以平均每天工作时间8小时计算,可以得到每条围巾搓穗需要的小时数即“单位产量时间”。可以看出,工人在6月初每搓一个穗所需要的时间较长,随着工作时间延长和累计产量增加,他们变得越来越熟练;搓穗速度加快了,每搓一条穗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短,体现了学学效应的作用。但是学习效应随着生产效率提高渐趋消失。很可能收敛在单位产品需要0.3-0.4小时的水平 思考题:(1)什么是规模经济?影响规模经济的因素有哪些? (2)学习效应如何影响规模经济?怎么来衡量? (3)从本案例的数据中,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4)你还能举出你的身边发生的学习效应的例子吗? 分析:(1)规模经济(Economies of Scale)又称“规模利益”(Scale Merit)。规模指的是生产 的批量,具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不变,即生产能力不变情况下的生产批量变化,另一种是生产设备条件即生产能力变化时的生产批量变化。规模经济概念中的规模指的是后者,即伴随着生产能力扩大而出现的生产批量的扩大,而经济则合有节省、效益、好处

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

经济学考研:微观经济学经典案例三 谁在消费昂贵?奢侈品消费群调查 .使用范围:第二章消费者行为理论 .要考核的知识点:决定消费者选择的因素; 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偏好的改变与需求规律; 奢侈品消费与需求规律。 .思考题: ()就你目前的状况,对你自己来说,什么样的东西会是奢侈品?你用的是什么标准来定义奢侈品的? ()你能否总结一下目前我国影响奢侈品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其表现如何? ()用你学习过的理论来分析奢侈品消费问题? ()在我国目前情况下,人们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发展有何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在女生张茜的想像中,一个标准的“中国奢侈品消费者”存在两种分裂的形象:平时穿着中规中矩的套装、在北京林立的高档写字楼中有一间自己的办公室、英语流利、每年去欧洲度假一个月;或者——另一种“可怕”的情况:穿着皮尔卡丹的西装、系着金利来皮带,用带有浓重乡音的普通话告诉香港的某位售货小姐“要买一块劳力士金表”。根据中国品牌战略协会杨清山秘书长的研究,中国目前的奢侈品消费人群已经达到总人口,并且还在迅速的增长中。迅速富起来的中国人正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实现着自己心目中的奢侈梦想。 一、奢侈品的消费增长与增长 仅仅在数年之前,全世界奢侈品牌关注的还不是中国,而是台湾、香港等亚洲的几条“小龙”,再往前追溯,日本人在欧美一度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杨清山对此做出了解释:一个国家奢侈品的消费增长大概应该是其增长的两倍左右。因此,当亚洲人面对自己突然增加的财富时,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富贵的标志”——奢侈品来表明自己新的经济和社会地位,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心理需求。他谈到自己曾经到过的一个中国内地小城,那里的人们在不知道“比萨”为何物的情况下,对奢侈的憧憬就是“等我有钱了,一定要吃一顿比萨”。对于在上海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高小姐来说,她的“比萨”是一个标价元的白色挎包,在买这个包之前,她犹豫了很长时间。“毕竟我去年才从学校毕业,现在一个月收入也不过左右,为了买这个包,我两个月没有买一件衣服,天天在公司吃盒饭。但是我们这种公司大家都很注意品牌,

二十六个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二十六个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二十六个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案例1:价格到底谁说了算2003年7月15日,民航国内航空运输价格改革方案听证会在北京举行。虽然此次听证会受非典影响延期两个多月,但社会对它的关注丝毫没减。值得回味的是,中国的改革就是从价格改革入手的。问题是,为什么改革这些多年,我们还停留在要由政府出面,为民航这样的垄断行业扩价格听证会的阶段,而不能由市场来决定价格呢?实事求是地说,这些年政府为了把垄断行业推向竞争的市场,是做了不少工作的。1999年底,中国电信一分为四;民航也早就各路诸侯分治,航空公司林立。于是乎,真的竞争来了,为打折打得头破血流。消费者得到了实惠,一片叫好;经济学家也喜出望外:总算与市场接轨了,该来个优胜劣汰了。可这时,“婆婆”忍不住出面了——都是国有资产嘛,手心手背都是肉,干吗非拼个你死我活呢!在政府的倡导下,民航各路诸侯今日歃血,明日盟誓,又是“生死合约”,又是价格联盟,但结果总是拧不过市场法则的“大腿”,该打折还是打折,该降价还是降价,只不过“明火执仗”变成了“暗度陈仓”。结果,竞争总是深入不下去,该死的死不掉,该长的长不大,市场真的“失灵”了。价格成了苦孩子,打折变成了瞎折腾;政府总“舍不得”放手让市场来裁决价格,苦孩子也永远不

能长大成人。经济学家常说,市场具有比任何权力更绝对的权威。199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加里·贝克尔认为,国营企业应该民营化。过去十几年来,经营不善的国企转为民营已经成为世界潮流。美国将邮政民营化了;英国在撒切尔零售价当政期间,就将原来由政府经营的航天、汽车、电子通讯甚至铁路移转为民营,成效显著。我们的民航、铁路、电力等为什么就不能姓“民”?为会么不能像食品、家电、服装等行业,取消政府管制,取消那么多的“局”、“部”呢?案例分析:我们经济生活中有两种主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市场机制和命令经济。所谓市场机制是指这样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即单个消费者和企业通过市场相互发生作用,来决定经济组织的三个中心问题: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所谓命令经济是指这样一各制度,其资源的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命令个人和企业按照国家经济计划行事。亚当·斯密把市场机制比喻为“看不见的手”。所谓“看不见的手”,是指当每个人追求他自私自利的目标时,他好像被子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实现最好的公共福利。家庭和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交易,他们仿佛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所指引,引导着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政府和其他机构根本不需要干预社会资源的配置,“看不见的手”就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政府有什么作用呢?根据微观经济学,政府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提高效率;二是促进公平。在提

平新乔课后习题详解(第6讲--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1)不是齐次函数。因为 f tx,ty =t 3x 3 -t 2xy ,t 3y 3 =tf x, y 。 平新乔《微观经济学十八讲》第 6讲 生产函数与规模报酬 1 ?生产函数为 Q - _KL 2 ?16L _18,工人工资为 w =8,产品价格为p =1。 计算:(1)短期内K =2,最优劳动投入是多少? (2) 最大平均产量的劳动投入为多少?此时的最大平均产量是多少? 解: (1 )在短期内K =2,则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Q- -2 L 2?16L —18,则可得厂商的利润 函数为: 2 二 L = pQ L -wL - -2L 8L -18 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d 4L 8=0 dL 解得L =2,此即为短期内的最优劳动投入量。 (2) 由生产函数 ^_2L 2 16L -18,可得平均产量函数为: AP L =Q =-21_北6 L 平均产量最大化的一阶条件为: L =3 (负值舍去)。故最大平均产量的劳动投入为 此时的最大平均产量为 AR =Q =-2L +16—些=4。 L L 2 ?确定下列函数是不是齐次函数,如果是,规模报酬情况如何? (1) f x,y =x 3 _xy y 3 (2) f x,y =2x y 3 xy 1/2 ■ 4 3 1/6 (3) f x,y,w = x -5yw 答:若函数f x,y 满足f tx,ty 二t k f x,y ,则称函数f x,y 为k 次齐次函数。同时由 规模报酬的定义可知, 若f tx,ty j=tf x,y ,则为规模报酬不变; 若f tx,ty tf x,y ,贝U 为 规模报酬递增;若f tx,ty ::: tf x,y ,则为规模报酬递减。 dtQ- 18 L 2 解得: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微观经济学案例分析 ———效用理论 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吃午饭的时候,我一般吃一个馒头,可是有一次同学不小心给我买了三个馒头,我吃了一个的时候就已经很饱了,可是觉得还剩那么多太浪费,就勉强又吃了一个,这时已经撑的不行了,为了不撑破肚皮,第三个馒头决定不吃了。这就体现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总效用是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连续消费一定数量商品所得到的总的满足感。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消费者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增加量。总效用等于每一单位商品的边际效用之和。假定,消费一个馒头的总效用是10个单位,再吃一个馒头,得到的总效用变为18单位;这说明从第二个馒头的消费中获得的边际效用是8个单位。如果我继续吃下去,第三个馒头边际效用为0个单位。这几个数字说明随着消费馒头数量的增加,边际效用是递减的。为什么我不再吃第三个面包是因为再吃不会增加效用而且边际效用等于零时总效用是最大的。现在我们生活富裕了,父母经常说:“天天吃大鱼大肉,确还不如当年的一个白面馒头香”,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设想如果边际效用不是递减而是递增会是什么结果,吃一万个馒头也不饱。吸毒就接近效用递增,毒吸的越多越上隐。吸毒的人觉得吸毒比其它消费相比认为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它的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

不吸。所以说,幸亏我们生活在效用递减的世界里,在购买消费达到一定数量后因效用递减就会停止下来。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愿意付出的代价与他实际付出的代价的差额。例如,现在餐厅二楼的窗口打菜送汤,原来花2.5只能打一份菜,而现在还能额外得到一碗汤,假设一碗汤的价格是5毛钱,那么一份菜加一碗汤你愿意支付的价格是3块钱,那么市场价格低于你愿意支付的价格,你就会购买,因为少花了5毛钱,觉得很值,这时就有了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消费者愿意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实际付出的价格。消费者剩余是主观的,并不是消费者实际货币收入的增加,仅仅是一种心理上满足的感觉。买了消费者剩余为负的感觉也不是金钱的实际损失,无非就是心理上挨宰的感觉而已,就是我们对所购买的东西说值不值的含义。消费者购买各种物品是为了实现效用最大化,或者也可以说是为了消费者剩余最大。当某种物品价格既定时,消费者从这种物品中所得到的效用越大,即消费者对这种物品评价越高,消费者剩余越大。当消费者对某种物品的评价既定时,消费者支付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剩余越大。因此,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取决于他以这种价格所获得的物品能带来的效用大小。这也就是说,消费者所愿意付出的货币表示了他用货币所购买的物品的效用。例如,某消费者愿意以2元购买一本书或一斤苹果,这就是说明一本书或一斤苹果给消费者所带来的效用是相同的。 消费者均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